心电图学 PPT课件
合集下载
最新心电图精品医学课件PPT课件
定标准电压: 1 mV=10 mm
1 mm = 0.1 mV 1 mm = 0.04 sec
( 40 ms )
42
(一)测量心率
心率 (次/分)= 60 / R-R ( 或P-P)间距
( HR = 60 / 0.8 = 75 bpm )
注: 心律不齐时,应取数个R-R间距的平均值计算。
43
(二)测量振幅
分布是比较复杂的。
—— 心脏等效电偶及人体容积导体概念 (1)只反映心电活动与心电图的粗略联系; (2)但符合心电图产生基本原理的一般规律。
17
(三)、心电向量
1、电场力的向量特性 电偶产生的电场力具有力的物理特性,
即:作用方向(向),力量大小(量)。 电力的方向,从低电位(负极)指向高
电位(正极)。大小(电位)以mV表示。
似看作电偶固定在心脏中心。
• 电偶轴的方向变动: 心肌是空间排列;各部位
心肌并不同时除极,电偶轴方向也在不断变动。
• 电偶的电力强度在改变: 各部心肌大小、厚薄、 方位不同,并且按一定次序先后除极,综合的等
效电偶电力强弱随时在变。
13
(二)、人体表面的心脏电位
1、电偶在容积导体中产生电位
容积导体中某一点电位的 大小, 决定于该点与电偶之 间的距离和相对位置, 以及 电偶所具电力的强弱。
确定测量参考水平: P 波以起始前的水平线为准。 QRS、J点、ST段、T、U波的
高低,以QRS起始部(点)水平线 为准。
测量高、深度,以参考水平线上、下缘 为准。
44
(三)测量各波段时间
1、各波时间: 从波形起点内缘到终点内缘。
2、单导联心电图仪记录的测量:
P、QRS波 以最宽大的为准
1 mm = 0.1 mV 1 mm = 0.04 sec
( 40 ms )
42
(一)测量心率
心率 (次/分)= 60 / R-R ( 或P-P)间距
( HR = 60 / 0.8 = 75 bpm )
注: 心律不齐时,应取数个R-R间距的平均值计算。
43
(二)测量振幅
分布是比较复杂的。
—— 心脏等效电偶及人体容积导体概念 (1)只反映心电活动与心电图的粗略联系; (2)但符合心电图产生基本原理的一般规律。
17
(三)、心电向量
1、电场力的向量特性 电偶产生的电场力具有力的物理特性,
即:作用方向(向),力量大小(量)。 电力的方向,从低电位(负极)指向高
电位(正极)。大小(电位)以mV表示。
似看作电偶固定在心脏中心。
• 电偶轴的方向变动: 心肌是空间排列;各部位
心肌并不同时除极,电偶轴方向也在不断变动。
• 电偶的电力强度在改变: 各部心肌大小、厚薄、 方位不同,并且按一定次序先后除极,综合的等
效电偶电力强弱随时在变。
13
(二)、人体表面的心脏电位
1、电偶在容积导体中产生电位
容积导体中某一点电位的 大小, 决定于该点与电偶之 间的距离和相对位置, 以及 电偶所具电力的强弱。
确定测量参考水平: P 波以起始前的水平线为准。 QRS、J点、ST段、T、U波的
高低,以QRS起始部(点)水平线 为准。
测量高、深度,以参考水平线上、下缘 为准。
44
(三)测量各波段时间
1、各波时间: 从波形起点内缘到终点内缘。
2、单导联心电图仪记录的测量:
P、QRS波 以最宽大的为准
(精品医学)心电图PPT演示课件
代偿间歇—— 指异位搏动后出现的一个比 正常心动周期长的间歇。有完全、不完全性。
. 22
完全代偿间歇形成机理
PVC 逆传在窦房结附近 与窦性冲动发生干扰, 减少一次窦性下传,直 到下一次窦性搏动形成。
S S-A A A-V V
PVC
.
23
单源、多源性 PVC
单源性 PVC:
起源于同一个 起搏点; 形态、联律间 距相同。
定义: 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 提前发出的激动,又称过早搏动。
按发生部位分类: 房性、交界性、室性。 电生理机制: 折返激动;触发活动; 异位自律性。
. 20
1、有关期前收缩的心电图术语
联律间期 ( coupling interval ): 代偿间歇 ( compensatory pause ): 插入性期前收缩 ( interpolated premature contraction ): 单源性 ( unifocal )期前收缩: 多源性 ( multifocal )期前收缩: 频发性 ( frequent )期前收缩:
.
17
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ECG: 室性室相窦性心律不齐。( III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
80
66
.
18
5、窦性停搏( sinus arrest )
ECG:
规则的 P-P 间 距中突然出现 P 波脱漏,形成长 P-P 间距, 与正 常的 P-P 间距不 成倍数关系。
.
19
四、期前收缩(premature contraction)
P P P
I、II、aVF、V4、 V5、V6 , 直立 ; aVR 倒置。
频率 60 ~ 100 次/分。
. 22
完全代偿间歇形成机理
PVC 逆传在窦房结附近 与窦性冲动发生干扰, 减少一次窦性下传,直 到下一次窦性搏动形成。
S S-A A A-V V
PVC
.
23
单源、多源性 PVC
单源性 PVC:
起源于同一个 起搏点; 形态、联律间 距相同。
定义: 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 提前发出的激动,又称过早搏动。
按发生部位分类: 房性、交界性、室性。 电生理机制: 折返激动;触发活动; 异位自律性。
. 20
1、有关期前收缩的心电图术语
联律间期 ( coupling interval ): 代偿间歇 ( compensatory pause ): 插入性期前收缩 ( interpolated premature contraction ): 单源性 ( unifocal )期前收缩: 多源性 ( multifocal )期前收缩: 频发性 ( frequent )期前收缩:
.
17
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ECG: 室性室相窦性心律不齐。( III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
80
66
.
18
5、窦性停搏( sinus arrest )
ECG:
规则的 P-P 间 距中突然出现 P 波脱漏,形成长 P-P 间距, 与正 常的 P-P 间距不 成倍数关系。
.
19
四、期前收缩(premature contraction)
P P P
I、II、aVF、V4、 V5、V6 , 直立 ; aVR 倒置。
频率 60 ~ 100 次/分。
心电图课件ppt课件
异常心电图的基本波形
包括P波、QRS波群、T波和U波的异常形态和时限。
异常心电图的常见类型和形成机制
如窦性心律失常、早搏、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异常心电图的临床意义和诊断价值
结合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对异常心电图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心电图的鉴别诊断
心电图与其它检查方法的比较 :如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 等。
心电图课件ppt课件
目录
• 心电图基础知识 • 心电图的解读 • 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 心电图的干扰与伪影 • 心电图的日常维护与保养 • 心电图的临床案例分析
01
心电图基础知识
心电图的基本概念
心电图是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图形曲线,通过对心电图的解读和分析,可以了解心脏 的生理状态和诊断心脏疾病。
心电图机的清洁与保养
机身清洁
使用干净的湿布擦拭机身,避免 使用含有酒精或化学溶剂的清洁
剂。
导线清洁
使用干净的湿布擦拭导线,避免使 用粗糙的布料或钢丝球等硬物清洁 。
键盘和鼠标清洁
使用干净的湿布擦拭键盘和鼠标, 避免水分进入内部。
心电图机的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操作前阅读说明书
在使用心电图机前,务必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 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置、重新接地、排除电磁干扰源等。此外,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也可
有效去除心电图中的噪声和伪影。
05
心电图的日常维护与保养
心电图机的日常维护
每日开机检查
每日开机后,应检查心电 图机是否正常启动,各种 指示灯是否正常闪烁。
电源线检查
确保电源线连接良好,无 裸露或破损现象。
电缆线检查
检查各种电缆线是否连接 良好,无松动或脱落现象 。
避免干扰
包括P波、QRS波群、T波和U波的异常形态和时限。
异常心电图的常见类型和形成机制
如窦性心律失常、早搏、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异常心电图的临床意义和诊断价值
结合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对异常心电图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心电图的鉴别诊断
心电图与其它检查方法的比较 :如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 等。
心电图课件ppt课件
目录
• 心电图基础知识 • 心电图的解读 • 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 心电图的干扰与伪影 • 心电图的日常维护与保养 • 心电图的临床案例分析
01
心电图基础知识
心电图的基本概念
心电图是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图形曲线,通过对心电图的解读和分析,可以了解心脏 的生理状态和诊断心脏疾病。
心电图机的清洁与保养
机身清洁
使用干净的湿布擦拭机身,避免 使用含有酒精或化学溶剂的清洁
剂。
导线清洁
使用干净的湿布擦拭导线,避免使 用粗糙的布料或钢丝球等硬物清洁 。
键盘和鼠标清洁
使用干净的湿布擦拭键盘和鼠标, 避免水分进入内部。
心电图机的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操作前阅读说明书
在使用心电图机前,务必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 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置、重新接地、排除电磁干扰源等。此外,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也可
有效去除心电图中的噪声和伪影。
05
心电图的日常维护与保养
心电图机的日常维护
每日开机检查
每日开机后,应检查心电 图机是否正常启动,各种 指示灯是否正常闪烁。
电源线检查
确保电源线连接良好,无 裸露或破损现象。
电缆线检查
检查各种电缆线是否连接 良好,无松动或脱落现象 。
避免干扰
心电图基础知识ppt课件
心肌梗死与心绞痛
心肌梗死
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 氧,最终引起心肌坏死。心肌梗死可 能导致剧烈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心绞痛
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缺 氧,引起胸痛或胸部不适。心绞痛通 常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发作,休息后 可缓解。
心脏肥大与心脏扩大
心脏肥大
心脏肌肉体积增大,通常由于心脏负荷过重或心脏疾病引起。心脏肥大可能导致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严重 时可能引发心力衰竭。
心电图的用途
总结词
心电图在临床医学中广泛应用于诊断心脏疾病、监测心脏功能以及评估治疗效果 。
详细描述
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常用手段,同时也可 以用于监测心脏功能,如评估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此外,心电图还可以用于 评估治疗效果,如监测心脏疾病的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后的效果。
03
心电图异常与疾病关联
心跳过速与心动过缓
心跳过速
心跳速度超过100次/分钟,可能由于运动、情绪激动或某些 疾病引起。心动过速可能引发心悸、气短等症状,严重时可 能导致晕厥或猝死。
心动过缓
心跳速度低于60次/分钟,常见于运动员或健康人。但心动过 缓也可能由于心脏疾病引起,可能导致乏力、胸闷等症状, 严重时可能导致晕厥或猝死。
如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等心律失常,以及 心脏传导阻滞等异常波形。这些异常波形 可能提示心脏疾病或其他问题。
常见心电图波形识别
P波
正常P波形态两肢不对称 ,前半部斜度较平缓,而 后半部斜度较陡。时间不 超过0.11秒,电压不超过 0.25mV。
QRS波群
正常成年人一个标准导程 中QRS波群的时限为 0.06~0.10s,平均为 0.08s。V₁导联R/S≥1,V₅ 导联R/S≤1,R波自V₁至 V₅逐渐增高,而S波逐渐减 小。
《心电图教学》PPT课件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变化
包括P波、QRS波群、T波和U波等, 以及各波形的正常范围和意义。
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和生理状态下心 电图的正常变化。
正常心电图的节律和传导
解释心脏电信号的传导路径和正常的 心律。
异常心电图的解读
异常心电图的特征
介绍各种异常心电图的表现和特点,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 肌梗死等。
心电图的组成要素
总结词
心电图包括P波、QRS波群、T波和U波等组成要素。
详细描述
P波代表心房的兴奋过程,QRS波群代表心室的兴奋过程,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 化过程,U波代表心室的后电位。这些波形的形态、大小和时序反映了心脏的生 理和病理状态。
02
CATALOGUE
心电图的解读
正常心电图的解读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征
传导阻滞
心电图可以检测出传导阻 滞的波形,确定阻滞的部 位和程度,为治疗提供依 据。
心电图在运动生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运动负荷试验
心电图可以监测运动时的心电变 化,评估心脏的负荷能力和功能
状态。
运动员心电监测
心电图可以监测运动员在训练和比 赛时的心电变化,评估心脏的适应 性和健康状况。
康复治疗
心电图可以监测康复治疗过程中患 者的心电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和康 复进程。
心肌炎的心电图表现
总结词
心肌炎时,心电图可能出现心律失常、ST段和T波异常等表现。
详细描述
心肌炎是指心肌的炎症性病变,可引起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异常,心电图上可 能出现心律失常、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或低平等表现。这些改变有助于心 肌炎的诊断和监测病情进展。
心脏肥大的心电图表现
总结词
心脏肥大时,心电图可能出现R波增高、 ST段压低、T波倒置等表现。
心电图基础知识ppt课件
二、心律失常
(二)房性心律失常
1.房性期前收缩
可编辑课件
26
二、心律失常
(二)房性心律失常
1.房性期前收缩 • P波提前发生,与窦性P波形态各异 • 提前的P波重叠于前面的T,且不下传,可无
QRS波 • 不完全性代尝间歇居多 • 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
可编辑课件
27
二、心律失常
(二)房性心律失常
1.P波: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2)P-R间期:心房除极开始至心室除极开始 时限:0.12~0.20s (3)PR段:P波终点至QRS波群起点 时限:0.02~0.12s
可编辑课件
9
一、正常心电图
(三)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意义
可编辑课件
10
一、正常心电图
(三)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意义
2.QRS波群:为心室除极的电位变化 波型:
13
一、正常心电图
(三)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意义
正常Q-T间期及其最高限
R-R 间期度
心率
(s)
(次/min)
正常
正常 最高限度(s)
1.50
40.0
0.478
0.52
1.20
50.0
0.427
0.47
1.00
60.0
0.390
0.43
0.80
75.0
0.348
0.39
0.60
100.0
0.302
2.房性心动过速
可编辑课件
28
二、心律失常
(二)房性心律失常
3.心房扑动
可编辑课件
29
二、心律失常
(二)房性心律失常
3.心房扑动 • P波消失,代之规律的锯齿状F波,等电线消失 • F波频率250~350次/分 • 心室率规则与否取决于房室传导比率是否恒定,
心电图学教学PPT彩图完整
心电图的波形与意义
P波
QRS波群
T波
代表左右心房的电活动, 异常时可能与心房肥大、
心房颤动等有关。
代表左右心室的电活动, 异常时可能与心室肥大、
心肌梗死等有关。
代表心室肌的复极化过 程,异常时可能与心肌 缺血、心肌梗死等有关。
QT间期
代表心室肌细胞从开始 兴奋到完全复极化的时 间,异常时可能与心律
正常心电图的参数范围
心率
60-100次/分钟。
QT间期
0.32-0.44秒。
QRS波群时限
不超过0.12秒。
P波时限
0.12-0.20秒。
PR间期
0.12-0.20秒。
正常心电图的解读技巧
观察波形是否规律
注意P波形态
分析QRS波群形态和时限
观察T波和U波形态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如果出现波形异常或心律不 齐,可能存在心脏疾病。
房颤
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 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同时伴有心率 绝对不齐。常见于心血管疾病、甲状 腺功能亢进等。
异常心电图的鉴别诊断
窦性心动过速与室性心动过速的鉴别
窦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为P波形态正常,而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为宽大畸形的 QRS波群。
房颤与室颤的鉴别
房颤的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而室颤的心电图表现为 QRS波群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颤动波。
异常心电图彩图展示
异常心电图概述
介绍异常心电图的分类、常见病因和临床意义。
常见异常心电图波形
展示各种异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如房颤、室性早搏等。
异常心电图病例分析
结合具体病例,分析异常心电图的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心电图教学ppt课件
评估治疗效果
通过定期监测心电图,可以评估心脏疾病的治疗效果,如心肌梗死 的再灌注治疗效果。
心电图在预防中的应用
1 2 3
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心律失常
通过心电图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先兆 ,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严重心律失常事件 的发生。
预防心肌缺血
对于有心肌缺血风险的患者,定期进行心电图检 查可以及时发现心肌缺血的迹象,采取措施预防 心肌缺血的发作。
讨论与互动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促进师生 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与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
利用PPT课件、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展 示心电图的波形、特征和变化规律。
VS
互动式教学
设置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 效果。
THANKS
谢谢
评估运动耐量
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评估个体的运动耐量,为 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和预防运动诱发的心脏事件 提供依据。
04
CHAPTER
心电图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正常心电图的解读
总结词
了解正常心电图的特点和解读方法
详细描述
介绍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周期、振幅等基本要素,以及如何根据这些要素判断心 脏电生理功能是否正常。
案例二:异常心电图的解读
总结词
掌握异常心电图的识别和诊断
详细描述
介绍常见的心电图异常表现,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以及如何根据心电图特征判断心脏疾病的类 型和严重程度。
案例三:复杂心电图的解读
总结词
提高复杂心电图的分析和鉴别能力
详细描述
针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心电图表现,如房室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长QT间期综合征等,介绍其特征、 鉴别方法和临床意义。
通过定期监测心电图,可以评估心脏疾病的治疗效果,如心肌梗死 的再灌注治疗效果。
心电图在预防中的应用
1 2 3
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心律失常
通过心电图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先兆 ,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严重心律失常事件 的发生。
预防心肌缺血
对于有心肌缺血风险的患者,定期进行心电图检 查可以及时发现心肌缺血的迹象,采取措施预防 心肌缺血的发作。
讨论与互动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促进师生 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与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
利用PPT课件、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展 示心电图的波形、特征和变化规律。
VS
互动式教学
设置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 效果。
THANKS
谢谢
评估运动耐量
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评估个体的运动耐量,为 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和预防运动诱发的心脏事件 提供依据。
04
CHAPTER
心电图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正常心电图的解读
总结词
了解正常心电图的特点和解读方法
详细描述
介绍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周期、振幅等基本要素,以及如何根据这些要素判断心 脏电生理功能是否正常。
案例二:异常心电图的解读
总结词
掌握异常心电图的识别和诊断
详细描述
介绍常见的心电图异常表现,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以及如何根据心电图特征判断心脏疾病的类 型和严重程度。
案例三:复杂心电图的解读
总结词
提高复杂心电图的分析和鉴别能力
详细描述
针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心电图表现,如房室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长QT间期综合征等,介绍其特征、 鉴别方法和临床意义。
2024心电图课件课件完整版
针对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 行解释与指导
指出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 加以纠正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总结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1
2
典型案例分析讨论中涉及的知识点及技能要点
3
实践操作演示及指导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及技巧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01
02
03
04
拓展延伸相关知识与技能点
介绍其他类型的心电图检查方 法及原理,如动态心电图、运
心律
指心脏跳动的节律,正常心律基本规 则,部分青年人可出现随呼吸改变的 心律。
心脏节律的识别
窦性心律
正常心脏节律由窦房结控制,称 为窦性心律。
异位心律
当心脏节律不是由窦房结控制时 ,称为异位心律,如房性、交界 性或室性心律。
心脏传导系统功能的判断
传导阻滞
当心脏传导系统发生病变时,可导致传导阻滞,如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 滞等。
结合临床病史进行心电图诊断
学生自主操作练习及反馈
学生分组进行心电图机操作练习
熟悉心电图机操作流程及注意事 项
掌握正确放置电极的方法及技巧
学生自主操作练习及反馈
学生自主阅读与分析心电图案 例
识别正常与异常心电图波形特 征
结合案例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练习
学生自主操作练习及反馈
教师对学生操作及分析结果进行点评 与反馈
肌电干扰
由于肌肉颤动引起的干扰,可通过让 患者放松肌肉、避免紧张情绪来减少 干扰。
呼吸干扰
呼吸运动可引起心电图波形改变,应 指导患者保持平静呼吸,避免深呼吸 或屏气。
电极接触不良
电极片与皮肤接触不良可引起噪音干 扰,应检查电极片是否紧贴皮肤、导 联线是否连接紧密。
《心电图教学》课件
3
心电图的应用广泛,对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 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心电图的组成
心电图由P波、QRS波群、T波 和U波组成。
P波代表心房的电活动,QRS 波群代表心室的电活动,T波 代表心室的复极化过程,U波
代表心室的后电位。
这些波形在不同的导联上具有 不同的形态和意义,对于诊断
心脏疾病具有关键作用。
02
心电图波形解读
P波
总结词
代表左右心房的除极电位变化
详细描述
P波是心电图上的第一个波,通常在心脏的起点处出现。它代表左右心房的除极 电位变化,即心房开始收缩并向心室传递心电信号。P波的形态和大小有助于判 断是否存在心房肥大、心房内传导阻滞等问题。
QRS波群
总结词
代表左右心室的除极电位变化
详细描述
心律失常诊断
心电图对心律失常具有诊断价值 ,如房颤、室性早搏等,通过心 电图可以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 严重程度。
心肌病诊断
心电图对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 等具有辅助诊断价值,可以反映 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心电图在非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呼吸系统疾病
01Leabharlann 心电图可用于协助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栓塞等疾病,这
详细描述
房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包括P波和QRS 波群的异常变化,如P波增宽或畸形, QRS波群电压增高或时限延长等。这 些变化可能导致心房颤动、心房扑动 等心律失常,影响心脏功能。
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
总结词
心肌缺血是指心肌供血不足,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 塞引起的;心肌梗死则是心肌缺血的严重后果,会导致心肌 细胞坏死。
感谢观看
些疾病可引起心电图异常表现。
《完整心电图学习》PPT课件
• 心电图导联 – 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通过 导联线与心电图机电流计正负极 相连的电路连接方法。
精选ppt
36
• 常规12导联体系
– 肢体导联
• 标准导联Ⅰ、Ⅱ、Ⅲ(双极导联)
•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avR、avL、avF
– 胸导联
• V1、V2、V3、V4、V5、V6 (单极导联)
精选ppt
37
精选ppt
43
导联轴:每一肢导联正负极之间的假想连线。
精选ppt
44
第二节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
一 心电图测量
精选ppt
45
心电图纸
• 横向表示时间 – 每小格 - 0.04 s – 每大格 - 0.20 s
• 纵向表示电压 – 每小格 - 0.1 mV – 每大格 - 0.5 mV
精选ppt
精选ppt
4
精选ppt
5
除极(depolariza)(极化状态的去除 ):
当细胞一端的细胞膜受到刺激,其通透 性发生改变,细胞膜外Na离子快速大量内 流,使得原来细胞膜外的正电荷转为负电 荷,原来细胞膜内的负电荷转为正电荷。 细胞内外正负离子分布发生逆转。
心脏在除极过程当中,细胞膜外电位发 生变化并产生电偶。
精选ppt
17
心电向量大小的影响因素
• 心肌细胞数(电偶数) • 探查电极和心肌的距离 • 探查电极方位和心肌除极方向构成
的角度
精选ppt
18
精选ppt
19
心电向量合成原则
• 同向相加 • 异向相减 • 有夹角的两个量采用“平行四边形”法。
精选ppt
20
精选ppt
21
三、心电图的形成
精选ppt
36
• 常规12导联体系
– 肢体导联
• 标准导联Ⅰ、Ⅱ、Ⅲ(双极导联)
•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avR、avL、avF
– 胸导联
• V1、V2、V3、V4、V5、V6 (单极导联)
精选ppt
37
精选ppt
43
导联轴:每一肢导联正负极之间的假想连线。
精选ppt
44
第二节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
一 心电图测量
精选ppt
45
心电图纸
• 横向表示时间 – 每小格 - 0.04 s – 每大格 - 0.20 s
• 纵向表示电压 – 每小格 - 0.1 mV – 每大格 - 0.5 mV
精选ppt
精选ppt
4
精选ppt
5
除极(depolariza)(极化状态的去除 ):
当细胞一端的细胞膜受到刺激,其通透 性发生改变,细胞膜外Na离子快速大量内 流,使得原来细胞膜外的正电荷转为负电 荷,原来细胞膜内的负电荷转为正电荷。 细胞内外正负离子分布发生逆转。
心脏在除极过程当中,细胞膜外电位发 生变化并产生电偶。
精选ppt
17
心电向量大小的影响因素
• 心肌细胞数(电偶数) • 探查电极和心肌的距离 • 探查电极方位和心肌除极方向构成
的角度
精选ppt
18
精选ppt
19
心电向量合成原则
• 同向相加 • 异向相减 • 有夹角的两个量采用“平行四边形”法。
精选ppt
20
精选ppt
21
三、心电图的形成
心电图ppt课件
异常波形分析
对于异常波形,如ST段抬 高或压低、T波倒置等,需 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分析。
动态变化
对比不同时间点的心电图 ,观察波形变化,有助于 判断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 。
05
心电图的发展趋势
心电图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的结合应用
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结合
通过同步检测,更准确地诊断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
心电图与MRI结合
长期随访评估
心电图可以用于长期随访评估心脏疾病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
04
心电图的注意事项
心电图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心电图主要用于诊断心律失常、心肌 缺血、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
禁忌症
心电图检查无绝对禁忌症,但对于严 重电解质紊乱、严重心力衰竭等患者 需谨慎操作。
心电图的正确操作方法
01
02
心电图的自动化解读技术
自动化心律失常识别
通过算法自动识别和分类心律失常,提高诊断效率。
心电图特征提取与疾病预测
基于人工智能的心电图分析,能够预测心脏疾病的风险,为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依据。
KS
感谢观看
心电图的组成要素
总结词
心电图由P波、QRS波群、T波和U波等组成。
详细描述
心电图由一系列波形组成,每个波形都有其特定的意义。P波代表心房的除极过 程,QRS波群代表心室的除极过程,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过程,U波则是心室内 膜电位变化的反映。
心电图的导联系统
总结词
心电图的导联系统包括标准导联、加压单极导联和特殊导联。
03
04
检查前准备
确保患者处于安静状态,避免 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
连接电极
按照标准12导联体系连接电 极,确保电极位置准确无误。
心电图学课件
85
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86
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87
3.室内传导阻滞 (1)右束支传导阻滞
原理 终末向量延迟 右束支区最后除极
向量右前下
心电图特点
V1 M型波 rSR'波 V5宽S波 ≥0.12S ≤0.11S 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88
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
89
(2)左束支传导阻滞
原理
初始激动易位 初始向量消失 除极全程延 迟 向量右→左
59
室性心动过速
60
左 室 特 发 性 室 速
61
右 室 特 发 性 室 速
62
3.加速性自搏心律
定义: 逸搏点兴奋性↑ 加快的逸搏率 慢于阵
发性心速率
(1) 交界区性加速性自搏心律
“非阵发性”心动过速
交界区波形—窄QRS
70-130bpm
(2) 室性加速性自搏心律
心室波形—宽QRS
60-100bpm
诊断学 心电图学
1
第一节心电学基本知识
一、心电发生原理 (一) 单细胞生物电现象 静息膜电位 处于复极化状态 动作电位 过程 除极→除极化状态→复极→ 复极化状态 动作电位 顺序 先除极部先复极 动作电流 电偶运动方向
除极 电源(+)在前 电穴(-)在后 复极 电穴(-)在前 电源(+)在后 小结:除复极时电偶运动产生电量相等 方向
相反的电位变化
2
(二) 在体心脏生物电原理
动作电位过程相同 电偶运动方向相同 动
作电位顺序不同(复极始于心外膜后除极
部)
动作电位传导不同 (闰盘) 细胞排列序列 不同(三层立体) 除极、复极界限重叠 小结: 除复极时电偶运动产生电量不相等、
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86
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87
3.室内传导阻滞 (1)右束支传导阻滞
原理 终末向量延迟 右束支区最后除极
向量右前下
心电图特点
V1 M型波 rSR'波 V5宽S波 ≥0.12S ≤0.11S 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88
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
89
(2)左束支传导阻滞
原理
初始激动易位 初始向量消失 除极全程延 迟 向量右→左
59
室性心动过速
60
左 室 特 发 性 室 速
61
右 室 特 发 性 室 速
62
3.加速性自搏心律
定义: 逸搏点兴奋性↑ 加快的逸搏率 慢于阵
发性心速率
(1) 交界区性加速性自搏心律
“非阵发性”心动过速
交界区波形—窄QRS
70-130bpm
(2) 室性加速性自搏心律
心室波形—宽QRS
60-100bpm
诊断学 心电图学
1
第一节心电学基本知识
一、心电发生原理 (一) 单细胞生物电现象 静息膜电位 处于复极化状态 动作电位 过程 除极→除极化状态→复极→ 复极化状态 动作电位 顺序 先除极部先复极 动作电流 电偶运动方向
除极 电源(+)在前 电穴(-)在后 复极 电穴(-)在前 电源(+)在后 小结:除复极时电偶运动产生电量相等 方向
相反的电位变化
2
(二) 在体心脏生物电原理
动作电位过程相同 电偶运动方向相同 动
作电位顺序不同(复极始于心外膜后除极
部)
动作电位传导不同 (闰盘) 细胞排列序列 不同(三层立体) 除极、复极界限重叠 小结: 除复极时电偶运动产生电量不相等、
2024版《心电图教学》ppt课件
波形。
5
心电图导联系统
标准导联
包括双极肢体导联(I、II、III)和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L、
aVF),反映心脏不同部位的电 活动。
2024/1/28
胸导联
包括V1至V6共6个导联,位于胸壁 不同位置,用于记录心脏横面电活 动。
特殊导联
如右胸导联和后壁导联等,用于特 殊情况下补充记录心脏电活动。
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 分 2024/1/28
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律的起源未变,但节律不 整
窦房结内游走性节律
P波形态发生周期性变化,但P波 仍在同一导联中
12
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期前收缩
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心 房任何部位的心房激动
2024/1/28
房性心动过速
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快 速心房激动,频率多为
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
包括自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这些 特性决定了心脏能够自动产生节律性 兴奋并传导至整个心脏。
心脏兴奋传导顺序
正常心脏兴奋传导顺序为窦房结→心 房肌→房室结→心室肌,保证了心脏 收缩的协调性和效率。
心脏传导系统
由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 右束支、左束支和Purkinje纤维等组 成,负责心脏电信号的传导。
T波振幅
除Ⅲ、aVL、aVF、V1~V3导联外,其他导联T波振幅一般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 的1/10。T波高度在胸导联有时可高达1.2~1.5mV而尚属正常。
2024/1/28
10
03
常见异常心电图诊断与鉴别
2024/1/28
11
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
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100次/ 分
窦性心动过缓
《心电图》ppt课件
心肌缺血
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 心肌缺血表现。
心律失常
冠心病患者易发室性心动过速、房颤 等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
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包括ST段抬高、病 理性Q波等。
瓣膜性心脏病对心电图影响分析
1 2
二尖瓣狭窄
心电图可出现“二尖瓣型P波”,提示左心房扩 大。
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电图改变不明显,但长期关闭不全可导致左心 室肥大。
《心电图》ppt课件
目录
• 心电图基本概念与原理 •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征分析 • 异常心电图诊断与鉴别诊断 • 常见心脏疾病心电图表现及临床意义
目录
• 药物对心电图影响及注意事项 • 心电图检查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01
心电图基本概念与原理
心电图定义及作用
心电图定义
心电图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的技 术。
心电图作用
心电图是临床最常用的检查之一,应用广泛。用于记录人体正常心脏的电活动,帮 助诊断心律失常,帮助诊断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判断心肌梗死的部位,诊断心脏 扩大、肥厚,判断药物或电解质情况对心脏的影响等。
心脏电生理基础
01
心肌细胞的电活动
02
心脏传导系统
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稳定的静息电位,当受到刺激时,会发生 一系列的电位变化,形成动作电位。
结合患者病史、症状等综合分析,给出 诊断意见。
对于复杂或疑难病例,建议及时与上级 医师或心电图专家会诊。
THANKS
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形 态和振幅因导联不同而异。正常 成人QRS波群时间为0.06~0.10
秒,最宽不超过0.11秒。
T波
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 T波形态钝圆,占时较长,从基 线开始缓慢上升,然后较快下降, 形成前肢较长、后肢较短的波形。
心电图课件PPT课件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QRS波群宽大畸形, 2.时间>0.12S。
心房颤动
房颤房颤,P波消失,f波出现,R-R不等
重点小结
1.心电图各波段组成及意义 2.正常心电图各波段特点和正常值 3.心电轴偏移目测法
QRS波群的命名示意图
胸前导联
--电路连接方式
导联
位置
V1 胸骨右缘4肋间隙
V2 胸骨左缘4肋间隙
V3 V2与V4的中点
V4
左锁骨中线与5肋间隙 交点
V5 V4水平与腋前线交点 V6 V4水平与腋中线交点
胸前导联—反映水平面情况
三、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QRS波群 R波
PR段 P波
ST段 T波
PR间期
Q波 S波
2.右心房肥大
P波尖而高耸,振幅>0.25mV,时间正常。以Ⅰ、Ⅱ、 Ⅲ、 aVF等导联明显, 常见于慢性肺心病,故称“肺型P 波”。
(二)心室肥大
3.左心室肥大
主要表现为QRS波群电压增高。
肢导:RⅠ>1.5mV,RaVL>1.2mV,RaVF>2.0mV。或RⅠ+SⅡ>2.5mV。 胸导:Rv5或Rv6>2.5mV或Rv5+Sv1≥4.0mV(M)3.5mV(F) 。
房内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传导途径异常
预激综合征
窦性心动过缓及窦性心律不齐
室性早搏
1.提早出现一个增宽变形的QRS-T波群。 2.QRS时限常>0.12s。 3.T波方向多与主波相反。 4.为完全性代偿间歇,即早搏前后两个窦性P波
之间的间隔等于正常P-P间隔的二倍
房性早搏
1.提前出现一个变异的P’波, 2.QRS波一般不变形, 3.P’-R>0.12s, 4.代偿间歇常不完全。
心电图ppt课件完整版
心房颤动
心房活动呈现快速、无序的颤 动波,心房率通常在350-600
次/分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期前收缩
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无保护机制的期前收缩
室性心动过速
连续3个或3个以上、频率大于100次/分的室性搏动,心室率通常 在100-250次/分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心室扑动时心室活动呈现相对规律的扑动波,心室颤动时心室活动 呈现极不规则的颤动波,两者均属于致命性心律失常
关注患者病史和症状
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其他检查结 果,综合判断和处理心律失常。
经验总结和心得体会分享
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多练多看多思考
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 理解和分析心电图。
通过大量的实践和观察,培养对心电图的 敏感度和分析能力,同时不断思考和总结 经验教训。
学会与患者沟通
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利用辅助工具
使用心电图测量尺、计算器等辅助工具,提 高测量和计算的准确性。
复杂心律失常识别和处理策略
了解心律失常的分类和特点
熟悉各种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和临 床意义。
掌握心律失常的识别技巧
通过观察P波、QRS波群、R-R间期 等关键信息,识别心律失常的类型。
学习心律失常的处理策略
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选 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低钾血症时,细胞外液K+浓度降低, 静息电位增大,与阈电位的距离增大 ,心肌细胞兴奋性降低。同时,低钾 血症还可导致心肌细胞传导性升高和 自律性降低,从而引起心律失常。临 床上常见的低钾血症导致的心律失常 有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期前收缩等。
钙离子在心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过 程中起重要作用。高钙血症时,细胞 内Ca2+浓度升高,可导致心肌细胞 收缩力增强和传导性降低;低钙血症 时,细胞内Ca2+浓度降低,可导致 心肌细胞收缩力减弱和传导性升高。 这两种情况均可引起心律失常。
心房活动呈现快速、无序的颤 动波,心房率通常在350-600
次/分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期前收缩
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无保护机制的期前收缩
室性心动过速
连续3个或3个以上、频率大于100次/分的室性搏动,心室率通常 在100-250次/分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心室扑动时心室活动呈现相对规律的扑动波,心室颤动时心室活动 呈现极不规则的颤动波,两者均属于致命性心律失常
关注患者病史和症状
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其他检查结 果,综合判断和处理心律失常。
经验总结和心得体会分享
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多练多看多思考
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 理解和分析心电图。
通过大量的实践和观察,培养对心电图的 敏感度和分析能力,同时不断思考和总结 经验教训。
学会与患者沟通
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利用辅助工具
使用心电图测量尺、计算器等辅助工具,提 高测量和计算的准确性。
复杂心律失常识别和处理策略
了解心律失常的分类和特点
熟悉各种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和临 床意义。
掌握心律失常的识别技巧
通过观察P波、QRS波群、R-R间期 等关键信息,识别心律失常的类型。
学习心律失常的处理策略
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选 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低钾血症时,细胞外液K+浓度降低, 静息电位增大,与阈电位的距离增大 ,心肌细胞兴奋性降低。同时,低钾 血症还可导致心肌细胞传导性升高和 自律性降低,从而引起心律失常。临 床上常见的低钾血症导致的心律失常 有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期前收缩等。
钙离子在心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过 程中起重要作用。高钙血症时,细胞 内Ca2+浓度升高,可导致心肌细胞 收缩力增强和传导性降低;低钙血症 时,细胞内Ca2+浓度降低,可导致 心肌细胞收缩力减弱和传导性升高。 这两种情况均可引起心律失常。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Often accompanied by angina pectoris (chest pain)
Click here to play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alMedia Movie
13-78
Ischemic Heart Disease
• Detectable by changes in S-T segment of ECG •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is a heart attack
• In third-degree or complete AV node block no atrial activity passes to ventricles
– Ventricles driven slowly by bundle of His or Purkinjes
Fig 13.35
13-81
Arrhythmias Detected on ECG continued
• AV node block occur when node is damaged • First–degree AV node block is when conduction through AV node >
ST segment:
• Connects the QRS complex and T wave • Duration of 0.08-0.12 sec (80-120 msec
QT Interval
• Measured from beginning of QRS to the end of the T wave • Normal QT is usually about 0.40 sec • QT interval varies based on heart rate
ground) • Lead I records between right
im a g e fo r m a t arm & left arm
• Lead II: right arm & left leg
is n o t s u p p o r t e d • Lead III: left arm & left leg
• QRS complex: Ventricular depolarization • Larger than P wave because of greater muscle mass of ventricles • Normal duration = 0.08-0.12 seconds • Its duration, amplitude, and morphology are useful in diagnosing cardiac arrhythmias,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MI, electrolyte derangement, etc. • Q wave greater than 1/3 the height of the R wave, greater than 0.04 sec are abnormal and may represent MI
ST segment: • Connects the QRS complex and T wave • Duration of 0.08-0.12 sec (80-120 msec
T wave: • Represents repolarization or recovery of ventricles • Interval from beginning of QRS to apex of T is referred to as the 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Fig. 13.24c
Fig. 13.24d
Elements of the ECG:
• P wave
• Depolarization of both atria; • Relationship between P and QRS helps distinguish various
cardiac arrhythmias • Shape and duration of P may indicate atrial enlargement
心电图学 PPT课件
Electrocardiogram (ECG/EKG)
• Is a recording of electrical activity of heart conducted thru ions in body to surface
Fig 13.22a
13-60
ECG Graph Paper
QT Interval • Measured from beginning of QRS to the end of the T wave • Normal QT is usually about 0.40 sec • QT interval varies based on heart rate
Fig. 13.24b
tachycardia
Fig 13.35
13-80
Arrhythmias Detected on ECG continued
• In flutter contraction rates can be 200-300/min • In fibrillation contraction of myocardial cells is
uncoordinated & pumping ineffective
–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is life-threatening
• Electrical defibrillation resynchronizes heart by depolarizing all cells at same time
0.2 sec
– Causes long P-R interval
• Second-degree AV node block is when only 1 out of 2-4 atrial APs can pass to ventricles
– Causes P waves with no QRS
Ischemic Heart Disease
• Is most commonly due to atherosclerosis in coronary arteries
• Ischemia occurs when blood supply to tissue is deficient
– Causes increased lactic acid from anaerobic metabolism
M acin to sh P IC T im ag e fo rm at
is n o t su p p o rted
Types of ECG Recordings
• Bipolar leads record voltage between electrodes placed on
M a c in t o s h P IC T wrists & legs (right leg is
• PR interval: from onset of P wave to onset of QRS • Normal duration = 0.12-2.0 sec (120-200 ms) (3-4 horizontal boxes) • Represents atria to ventricular conduction time (through His bundle) • Prolonged PR interval may indicate a 1st degree heart block
• T wave results from ventricular repolarization
Fig 13.24
13-63
Elements of the ECG:
• P wave: Depolarization of both atria; • Relationship between P and QRS helps distinguish various cardiac arrhythmias • Shape and duration of P may indicate atrial enlargement
– Diagnosed by high levels of creatine phosphate (CPK) &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Fig 13.34
13-79
Arrhythmias Detected on ECG
• Arrhythmias are abnormal heart rhythms • Heart rate <60/min is bradycardia; >100/min is
• Prolonged PR interval may indicate a 1st degree heart block
Fig. 13.24g
T wave:
• Represents repolarization or recovery of ventricles • Interval from beginning of QRS to apex of T is referred to as the 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Βιβλιοθήκη • PR interval:
• From onset of P wave to onset of QRS
• Normal duration = 0.12-2.0 sec (120-200 ms) (3-4 horizontal boxes)
Click here to play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alMedia Movie
13-78
Ischemic Heart Disease
• Detectable by changes in S-T segment of ECG •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is a heart attack
• In third-degree or complete AV node block no atrial activity passes to ventricles
– Ventricles driven slowly by bundle of His or Purkinjes
Fig 13.35
13-81
Arrhythmias Detected on ECG continued
• AV node block occur when node is damaged • First–degree AV node block is when conduction through AV node >
ST segment:
• Connects the QRS complex and T wave • Duration of 0.08-0.12 sec (80-120 msec
QT Interval
• Measured from beginning of QRS to the end of the T wave • Normal QT is usually about 0.40 sec • QT interval varies based on heart rate
ground) • Lead I records between right
im a g e fo r m a t arm & left arm
• Lead II: right arm & left leg
is n o t s u p p o r t e d • Lead III: left arm & left leg
• QRS complex: Ventricular depolarization • Larger than P wave because of greater muscle mass of ventricles • Normal duration = 0.08-0.12 seconds • Its duration, amplitude, and morphology are useful in diagnosing cardiac arrhythmias,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MI, electrolyte derangement, etc. • Q wave greater than 1/3 the height of the R wave, greater than 0.04 sec are abnormal and may represent MI
ST segment: • Connects the QRS complex and T wave • Duration of 0.08-0.12 sec (80-120 msec
T wave: • Represents repolarization or recovery of ventricles • Interval from beginning of QRS to apex of T is referred to as the 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Fig. 13.24c
Fig. 13.24d
Elements of the ECG:
• P wave
• Depolarization of both atria; • Relationship between P and QRS helps distinguish various
cardiac arrhythmias • Shape and duration of P may indicate atrial enlargement
心电图学 PPT课件
Electrocardiogram (ECG/EKG)
• Is a recording of electrical activity of heart conducted thru ions in body to surface
Fig 13.22a
13-60
ECG Graph Paper
QT Interval • Measured from beginning of QRS to the end of the T wave • Normal QT is usually about 0.40 sec • QT interval varies based on heart rate
Fig. 13.24b
tachycardia
Fig 13.35
13-80
Arrhythmias Detected on ECG continued
• In flutter contraction rates can be 200-300/min • In fibrillation contraction of myocardial cells is
uncoordinated & pumping ineffective
–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is life-threatening
• Electrical defibrillation resynchronizes heart by depolarizing all cells at same time
0.2 sec
– Causes long P-R interval
• Second-degree AV node block is when only 1 out of 2-4 atrial APs can pass to ventricles
– Causes P waves with no QRS
Ischemic Heart Disease
• Is most commonly due to atherosclerosis in coronary arteries
• Ischemia occurs when blood supply to tissue is deficient
– Causes increased lactic acid from anaerobic metabolism
M acin to sh P IC T im ag e fo rm at
is n o t su p p o rted
Types of ECG Recordings
• Bipolar leads record voltage between electrodes placed on
M a c in t o s h P IC T wrists & legs (right leg is
• PR interval: from onset of P wave to onset of QRS • Normal duration = 0.12-2.0 sec (120-200 ms) (3-4 horizontal boxes) • Represents atria to ventricular conduction time (through His bundle) • Prolonged PR interval may indicate a 1st degree heart block
• T wave results from ventricular repolarization
Fig 13.24
13-63
Elements of the ECG:
• P wave: Depolarization of both atria; • Relationship between P and QRS helps distinguish various cardiac arrhythmias • Shape and duration of P may indicate atrial enlargement
– Diagnosed by high levels of creatine phosphate (CPK) &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Fig 13.34
13-79
Arrhythmias Detected on ECG
• Arrhythmias are abnormal heart rhythms • Heart rate <60/min is bradycardia; >100/min is
• Prolonged PR interval may indicate a 1st degree heart block
Fig. 13.24g
T wave:
• Represents repolarization or recovery of ventricles • Interval from beginning of QRS to apex of T is referred to as the 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Βιβλιοθήκη • PR interval:
• From onset of P wave to onset of QRS
• Normal duration = 0.12-2.0 sec (120-200 ms) (3-4 horizontal box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