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康德的不可知论
• 他一方面承认意识之外的客观 世界是独立存在的, 世界是独立存在的,即所谓 自在之物” “自在之物”,并认为 自在 之物是一切感觉的源泉, 之物是一切感觉的源泉,这是 典型的唯物主义态度。 典型的唯物主义态度。 • 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自在之物 另一方面, 是不可认识的, 是不可认识的,是作用于人的 感官而产生的感觉或现象, 感官而产生的感觉或现象,但 这个感觉和现象却不是自在之 物的真实反映。 物的真实反映。
6.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 A.思维决定存在的问题 思维决定存在的问题 B.存在决定思维的问题 存在决定思维的问题 C.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 .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识的事物。 识的事物。”这种观点属于 A.怀疑论 B.可知论 . . C.不可知论 D.唯心主义 . .
8.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一元论和二元论 9.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是 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是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②思维能否产生理 论③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④思维能否正 确地反映存在 A①②③ B①②④ ①②③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①③④ ②③④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 是否承认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 B.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C.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是否承认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是否承认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4.下列说法中体现物质决定意识的是 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不怕做不到, 不怕做不到 B.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宇宙, 吾心便是宇宙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存在即被感知 存在即被感知
哲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哲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基本问题又分何者为第一性和思维(意识)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物质)的问题。
第一方面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即何者为第一性。
这是划分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意识)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物质)的问题。
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①它是揭示哲学发展规律的指南。
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两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哲学派别以及对它们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标准。
指导人们掌握
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
②它是揭露唯心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
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许多流派,为了掩盖其唯
心主义实质,竭力回避和抹杀哲学基本问题。
③它是实事求是路线的哲学基础。
从实际存在出发还是从主观愿望思维出发,反映了
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关系到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包括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同
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作了生
动的运用和具体的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有许多重大的理论成果,比如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与“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的异同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与“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的异同高金华回答此问题仅仅需要改动笔者另一篇文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有什么区别?》)的第二部分。
一、首先分析“关系”和“辩证关系”的内涵和外延关系和联系是同一系列的概念。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之一,人们对联系的定义比较熟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辩证关系”一词中的“辩证”来源于“辩证法”。
“辨证法”的英文单词为dialectic(s),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是指通过辩论证明真理的方法。
斯大林指出:“在古代,所谓辩证法,指的是以揭露对方论断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来求得真理的艺术。
”(见《列宁主义问题》,第630页。
)后来,“辩证法”一词演变为指称“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的哲学思想,包括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和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辩证关系”是矛盾关系(对立统一关系),包括三大规律和几对重要范畴揭示的辩证关系。
辩证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决定和制约的关系,或者说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
事物之间的关系包括辩证关系,也包括非辩证关系。
非辩证关系最典型的是迷信所断定的“关系”,例如,“乌鸦叫,灾祸到”。
乌鸦和灾祸之间在特定的时空可能发生真实的关系,比如一架飞机撞到一群呱呱叫的乌鸦,造成人员伤亡;但“乌鸦叫”和“灾祸到”没有规律性的必然联系。
非辩证关系的另一种类型是在人们思考问题时形成的关系,比如“翼龙和飞机的关系”,在思维中翼龙和飞机的关系是:都有翼,能飞行。
但是翼龙和飞机没有决定和制约的关系,在翼龙消失6500多万年之后,人类才创造出飞机。
简而言之,关系包括辩证关系,辩证关系只是关系中的一个大类。
关系和辩证关系图示:┏理性思考关系:“翼龙和飞机都有翼”┏非辩证关系┫┃┗感性迷信关系:“乌鸦叫,灾祸必到”┃关系┫┏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等等关系┃┃肯定和否定的关系┗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物质和意识关系二、进而分析“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异同1、二个短语之“同”同思维并列的存在指的是物质存在。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何者为本源的问题。
即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的回答是划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表现准。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意识的本质: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即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条件和生理基础,第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即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外部世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具有主观特征3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是以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制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实现的途径:一是实践,二是必要的物质手段4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一方面,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另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不能离开普遍性而存在,否则就会丧失其原有的共同本性,而且有另一类事物的共性。
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与质变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与两边是相互包含的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在总的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与质变相互转化,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理论构成上看,是由唯物论、辩证法、辩证法、认识论三部分构成的;从认识过程上看,是由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实践论。
传统观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它体现在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和思维能否认识客观现实世界的问题,而忽略了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体现出的辩证法思想和实践论思想,因而是不完整的。
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全过程看,思维对存在是否有反作用也应属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和“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我认为这两个方面并没有穷尽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全部内容,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问题也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一个基本方面,因此,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也属哲学基本问题。
所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地位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第三个方面是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问题。
如果哲学基本问题中不加入第三个方面就必然陷入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一、坚持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才能体现出辩证法思想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归结起来,无非属于两大类: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主观和客观等,就是对这两类现象最一般的概括。
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思维和存在以及这两类现象之间的关系,成为任何哲学体系都必须进行研究并作出回答的基本问题。
“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即在思维和存在的相互关系中,思维对存在来说,处于何等地位,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还是派生的,第二性的,这是哲学首先要研究的问题,即本体论问题。
凡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人,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人们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首先遇到的就是世界的本质问题,即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二者归根到底谁先谁后、谁依赖谁、谁决定谁的问题。
对思维与存在是否一致这一问题的理解
对思维与存在是否一致这一问题的理解《漫谈思维与存在》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那个有点深奥但又超级有意思的话题——思维与存在是否一致。
首先呢,咱得知道啥是思维,啥是存在。
简单来说,思维就是咱脑袋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念头,比如我一会儿想吃啥好吃的呀,明天穿啥漂亮衣服呀。
而存在呢,就是那些实实在在摆在那儿的东西,像桌子、椅子、手机啥的。
有时候啊,咱脑袋里想的可美了,比如我要瘦成一道闪电,可现实呢,面对美食就是管不住嘴,存在和思维就不一致啦!这不,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嘛。
就好像我想着自己能跑个马拉松,结果跑个八百米都气喘吁吁,这差距,简直要笑死人啦。
咱再说说购物吧,有时候我在网上看到一件衣服,那模特穿着可好看了,我就想我穿上肯定也美若天仙。
结果买回来一试,哎呀妈呀,咋和想象的不一样呢!这就是思维和存在闹别扭了呗。
还有啊,咱经常会幻想自己要是中了五百万该咋花,什么环游世界啦,买大房子啦,可实际上呢,彩票都没买几张。
思维在那儿跑得可欢了,存在却还在原地踏步。
但你别说,偶尔做做这种白日梦还挺有意思的,哈哈。
但是呢,也不能小瞧了思维的力量。
有时候就是因为我们敢想,才能推动存在的改变呀。
比如那些伟大的发明家,不就是先在脑子里构想出那些新奇的玩意儿,然后才让它们变成现实的嘛。
所以啊,虽然思维和存在常常不一致,但它们也是相互影响的。
在生活中,咱可不能光空想不行动,也不能死脑筋不懂得变通。
遇到思维和存在不一致的时候,别急着懊恼,笑一笑,也许换个角度就能看到新的解法。
毕竟生活嘛,就是一场思维和存在的奇妙冒险,有惊喜,有失落,但只要咱保持乐观的心态,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总之呢,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就像一场有趣的游戏,咱要在里面尽情地玩耍,探索,享受这个过程。
让我们带着笑容,勇敢地面对思维与存在的那些不一致,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生活吧!哈哈!。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地关系问题,即哲学地基本问题.它体现着人类对自身和世界地认识,换言之,就是人类对意识与物质地关系问题地困惑.并由此引出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地问题和两者有无同一性地问题.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即意识是第一性,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举例来说,世界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若说先有鸡,那第一只鸡从哪来?鸡若不是从鸡蛋中孵出地,那还是鸡吗?另一方面,世界先有地鸡蛋.可第一个鸡蛋从哪来呢?若不是鸡生出来地蛋,还能称之为鸡蛋吗?所以鸡或者鸡蛋都是以人地意识来定义地.意识是第一性,即鸡或者鸡蛋这件东西是因为人地意识产生地.可世界上若根本没有鸡或者鸡蛋这种物质呢?人地意识里会凭空产生鸡或者鸡蛋这些东西吗?由此看,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物质衍生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由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地问题,哲学分为了两个学派,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我国也有相关地故事产生.三个和尚坐船,风吹幡动,一和尚说“幡动”,第二个和尚说“风动”,禅师说“心动”.前二者看到了事物本身,即唯物主义.禅师思想上升到了意识层面,即唯心主义.而这其中地“上升”,并不是说物质高于意识.只是体现了人们从不同地层面看待问题.人地一生都在感受着周围地环境,并对环境地变化做出反应.而禅师不过是从外界地变化感悟到自身地变化,进而人地意识认识到意识本身地存在,并逐渐升华.意识对所有物质并包扩意识本身地认识都不受限制.但意识本身是是由人脑产生地.当人脑停止思考或死亡时,意识也会消亡.可以说意识需要物质地基础,由此,不由得想问一句,是不是物质可以脱离意识单独存在?有人说“一块石头或者一滴水,它们没有意识,但却真实地存在着.”这就引申出什么是存在,存在就意味着它是有物质基础,并被人感知地才能称之为存在.若世上没有意识,谁又能说明物质是存在地呢?或许有人要问“那上帝存在吗?”他不依靠物质,仅存在于人地意识里.从一方面来说,上帝地存在,是意识传承与积累地结果,就像知识,经验.他是因人类对大自然敬畏而逐渐产生地.若有人问知识是存在地吗?我想这是没有答案地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思维与存在地第二个问题,就是物质与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地问题.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地,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地.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地认识存在地问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从某些层面来说,意识是无法正确认识存在地.比如说,某人被拔了一根头发,那他是秃子吗?显然不是,那再拔一根呢?如此反复,突然,那人就变成了一个秃子.但突然让他变成秃子那根头发是哪一根呢?无法回答.再比如,把一粒谷子堆起来,它是谷堆吗?答案是否定地.那再放一粒呢?那一直放呢?直到堆起一个谷堆,可让谷子变成谷堆地是哪粒谷子呢?说不清楚.这既是不可知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但不可知论仅在某些层面上适用.这就涉及到人们地意识对物质地定义.若我们认为拔掉最后一根头发才算是秃子,那还需要争论吗?若我们规定不是个体就可以算作群体.谷堆问题也不再是问题.这说明可知论也是普遍适用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从人类自身来说,人类对未知地东西是充满好奇地.并提出各种猜测.但事物地规律是客观存在地,不以人类地意识而改变地.所以人们地猜测往往是错误地,这就说明意识对物质地认识是有偏差地.不可知论既说明了这一点.但从另一方面说,人们总在多次尝试后抓住事物地本质.换言之,各种猜测不过是意识认识事物地方式和过程,并不是最终地结果.这既是可知论地思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思维与存在地问题困扰着哲学家们,不是如何去正确认识本源论和认识论地问题.而是一方无法从矛盾地两方中找出论据说服另一方.客观条件不同、思考问题地角度不同,这就决定了物质与意识之间地关系不能单一地说成是谁决定谁地问题.在整个人类社会地发展进程中,物质借助人脑衍生出意识,意识又借助一定地物质条件衍生出新物质,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如此无限地衍生便推动了整个社会地不断发展和进步.由此,对立统一规律便是事物发展地规律.几千年对物质与意识地争论,使哲学地思想不断发展,对事物地认识不断深化.从辩证地角度来说,它们都是系统化理论化地世界观地发展地产物.既是哲学.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学生姓名刘祎学号专业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4年5月长春理工大学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或者物质与意识、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把所有的哲学流派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凡承认物质、自然和客观存在为第一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反之,凡把本原和第一性归结为精神、意识、思维的,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世界是否是可知的?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唯物主义哲学家一般都坚持世界是可知的。
而唯心主义哲学家则分为两派:一派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一派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人类的认识不能达到对世界的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世界的本质。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区分-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区分-可知论-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承认世界可知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可知或思维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或者物质与意识、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把所有的哲学流派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凡承认物质、自然和客观存在为第一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反之,凡把本原和第一性归结为精神、意识、思维的,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世界是否是可知的?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唯物主义哲学家一般都坚持世界是可知的。
而唯心主义哲学家则分为两派:一派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一派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人类的认识不能达到对世界的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世界的本质。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区分-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区分-可知论-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承认世界可知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可知或思维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3)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意义它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是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它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根本原则,是引导我们不断更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现实地变革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强大工具。
《原理》课中的“思维”与“存在”关系教学之我见
《原理》课中的“思维”与“存在”关系教学之我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原理》课教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尤其是在近代西方哲学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因而讲清、讲透二者关系,事关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研究哲学的基础,同时为研究其他哲学领域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部哲学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研究的历史。
标签:哲学基本问题关系《原理》课中一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现代的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着本质性的区别,并且其自身还残留着一定的缺陷,究其原因这主要是因为现代西方哲学对近代哲学的超越不彻底,而且有的时候还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甚至发展了近代哲学的某些片面性。
现代西方哲学揭示了使人物化和对象化的种种弊端,现代西方哲学强调对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但是他们却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主观主义。
另一个方面,针对近代的西方哲学那些关于理性独断和绝对主义的理论观点,现代西方哲学对他的批判可以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
但是在批判他的同时,现代西方哲学却走上非理性主义的道路,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理性的作用。
那么《原理》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的讲好这个内容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学中要梳理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表述要对《原理》课中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加以深刻的分析理解,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哲学基本问题的性质、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以及哲学的研究对象,当然也涉及到哲学的思维方式的理解。
在我们探讨哲学基本问题的实质之前,我们应该先对一些哲学大家们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论述加以分析理解,这将对我们研究哲学基本问题有着很大的帮助。
对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不同时期的哲学家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在这本书中,恩格斯明确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而且还做了精辟的论述,恩格斯的这些精辟论述对于我们理解哲学基本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是我们探索哲学的思维方式的理论前提。
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1、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特征。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2、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路线和方向。
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3、它揭示了哲学斗争的焦点。
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派别的基本标准。
4、它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基本矛盾(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
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正确认识,是人类实践取得成功的思想保证。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的基本问题
误区: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注意: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典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 D.思维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思维 [解析]B。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 项 符合题意。A、D 两项都是哲学基本问题包含的内容之一,因 而是片面的。C 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B。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其划分标 准是( )
A.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答案]B
2.“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
物。”这种观点属于( )
谢谢
1.(教材 P10)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其中有没有一个贯 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的问题?
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 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 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2.(教材 P11)(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2) 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 吗?为什么?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 的始终,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含义:① 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问题
哲
学 的 基 本 问 题
什么是哲学 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其中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也就是先有意识还是先有物质的问题,二是意识与物质的联系与作用。
哲学观念的一切重大差异皆有这两方面而产生或归结为这两方面。
所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 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与哲学发展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他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2.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
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现象归结起来不外乎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要揭示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必然要回答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关系问题。
事实上,历史上的所有哲学理论、哲学派别之间的斗争,都围绕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展开的抓住了这个问题,也就抓住了哲学发展的中心线索,也就能够把握两千多年的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二,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解决,是研究和解决其它哲学问题的前提。
比如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个人和群众的关系问题,经济与政治、文化的关系问题、实践标准问题,等等,都是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为出发点和基础的。
第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
人类的一切活动概括起来,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
前者是主观反映客观,后者是主观反作用于客观,二者都是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而这个关系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在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就是说,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常遇到并要处理的一个根本问题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3.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决定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野,因此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4. 3.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5.恩格斯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哲学的基本问题原理的提出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原则,哲学的历史悠久,学派纷呈,哲学基本问题为我们划分哲学上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
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第一性问题,同一性问题。
一:思考与存在是第一性的问题:将所有哲学派别分为物质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凡是认为物质、自然和客观存在为第一性的,都属于唯物主义阵营,而把本原和第一性归结为精神、意识、思想,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二:思想与存在是否一致的问题:唯物主义哲学家普遍坚持世界是可知的。
理想主义哲学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一种观点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一种观点认为,人类的认识不可能达到对世界的认识,或者不能完全了解世界的本质。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哲学是一门关于思维和存在的综合性学科,它研究的是人类知识的基础,是人类理性探求真理的工具。
思维和存在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本文将探讨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并试图回答一些与之相关的基本问题。
思维是人类独有的活动,它是通过概念、逻辑和推理等方式来认识世界的能力。
思维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重要特征,它使人类能够了解和思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
思维是人类认识真理的工具,是人们创造出科学、哲学等各种知识的基础。
存在是一切事物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状态或方式。
存在是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的基本属性,它包含了一切事物的物质和能量。
存在是独立于人类思维的客观现实,它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
存在是哲学研究和思辩的对象,是研究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础。
思维和存在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这是因为思维是建立在存在基础上的,而存在则为思维提供了反思的客观基础。
思维是人类主观主体通过感知和思考来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它是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
存在是客观世界的物质基础,它包含了人类思维的对象。
在哲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即认为存在是思维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前提。
这种观点强调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客观实在性,认为思维的发展是受制于存在的物质条件和客观规律。
例如,人类的思维活动受到大脑的生理结构和神经系统的作用,它们决定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局限性和发展的方向。
在这个意义上,思维是存在的产物和反映。
然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即认为人类思维活动能够改变和塑造客观世界。
这种观点强调人类主观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认为思维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历史进程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力。
例如,科学家通过思考和实验可以改变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从而改变人类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结构。
在这个意义上,存在是思维的产物和作用。
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还涉及到一些基本问题,如自然和人类的关系、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以及真理和价值的关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史中,许多哲学家就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分成两派——可知论者与不可知论者,即分别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不同一性。
结合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所谓同一性,恩格斯指出: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用哲学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可知论者对此作了肯定的回答,承认思维能认识现实世界。
恩格斯指出思维是存在的本质,一个事物的存在只有符合思维才具有实在性;思维不断在存在中实现自己,使存在同自己相符合。
康德本质上是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否认思维能够把握客观存在的本来面目,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而黑格尔也发表“思维与存在同一”学说,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存在即思维,没有思维以外的客观存在;思维是存在的本质、灵魂;存在是思维的外化、躯壳,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并把实践引入到解决思维与存在同一问题中来;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一个矛盾发展的辩证的过程。
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我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是在坚持唯物主义前提下,以承认思维与存在既有同质性又有异质性为基础的同一性,而不是俞吾金教授所说的,恩格斯是坚持黑格尔同质性基础上的思维与存在同一性。
我认为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因为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
没有存在和思维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
我觉得最好用唯心主义来解释:存在之所以是存在,是因为我们感知道了它,如果我们感知不到它,它其实也就不存在。
存在的才能被感知,感知到的才说明是一定存在的。
存在的东西大于人的感知,感知建立在存在的基础上。
另外,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论,不论从认识对象和认识方法上看,还是从认识过程来看,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应批判地吸收其合理的思想,科学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以求在哲学认识对象、认识方法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因此,我认为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认识现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