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设计表
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表 发设计最终版
利 用 方 数 量 及 调 配 (m3)
本桩利用 填
缺
挖
余
土石 土
石
土
石
24 25 26
27
28
29
备注
14527.6 13903.1 12649.7 12629.8 13497.1 15136.6 15441.7 12007.3 8005.7 5922.5 5429.6 6803.7 9321.0 10574.6 10253.2
Ⅱ
Ⅲ
% 数量 % 数量 % 数量
10 11 12 13 14 15
Ⅳ % 数量 16 17
石
数量 18
填 方 数 量 (m3 ) Ⅵ % 数量 总数量 土 石
19 20 21 22 23
S3-21 第 2页 共 2 页
利 用 方 数 量 及 调 配 (m3)
本桩利用 填
缺
挖
余
土石 土
石
土
石
24 25 26
利 用 方 数 量 及 调 配 (m3)
本桩利用 填
缺
挖
余
土石 土
石
土
石
24 25 26
27
28
29
备注
1223.7 2644.1 5819.6 8460.6 11055.0 14786.3 17869.5 17798.0 14213.0 11374.5 5692.7
817.89 817.89 0.00 0.00 0.00 1199.10 3300.00 3154.77 1225.62 424.14 1980.43 9142.92 15473.18 15670.78 12531.66 8276.63 8083.74 8434.71 4610.14
某一级公路(K15+300~K16+700)路基里面综合设计经济指标表
三、路基、路面
(2)与铁路交叉
处
1
路基宽度
米
26
3
通道
座
1
2
土石方数量
10000立方米
9.8174
编制:谢世海
复核:董冠群
审核:许文雪
米/道
7
最大纵坡
%/处
1.6923/1
3
平均每公里涵洞道数
道
2.850
8
最短坡长
米
498.276
4
9
竖曲线占路线总长
%
24.772
5
五、隧道
10
平均每公里纵坡变更次数
次
1.36
6
11
竖曲线最小半径
六、路线交叉
(1)凸形
米/个
20000
1
互通式立体交叉
处
(2)凹形
米/个
10000
2
分离式立体交叉
处
(1)与公路交叉
7.012
3
设计交通量
辆/昼夜
11000
(1)土方
10000立方米
7.012
4
拆迁建筑物
平方米
(2)石方
10000立方米
0
5
拆迁电力电讯线
杆/米
4
防护工程
10000立方米
6
预算总额
万元
5
路面设计累计轴次
7
平均每公里造价
万元
(1)水泥砼路面
次/每车道
913.80×10
(2)沥青砼路面
次/每车道
9.1380×106
二、路线
6
路面结构类型及宽度
1
【土木毕设】路基宽度33.5m全长3500m双向六车道公路-Ⅰ级_路基设计表1
73.89 E-1.31 64.68
8.18 16.75 16.75 0.83 0 0.83
64.82
9.07 16.75 16.75 0.79 0 0.79
+550
69 4.52
16.75 16.75 0.74 0 0.74
64.12 0.12
16.75 16.75 0.7 0 0.7
63.5 4.5
67.75
3.75 16.75 16.75 0.335 0 0.335
66.7 11.9
16.75 16.75 0.335 0 0.335
66.6 6.6
16.75 16.75 0.28 0 0.28
66.35 9.05
16.75 16.75 0.31 0 0.31
65.72 11.94
16.75 16.75 0.35 0 0.35
63
6 16.75 16.75 0.63 0 0.63
62.72
10.78 16.75 16.75 0.67 0 0.67
61.9
12.1 16.75 16.75 0.72 0 0.72
61.9
9.06 16.75 16.75 0.76 0 0.76
62
5.67 16.75 16.75 0.81 0 0.81
护坡道
宽度
坡度
左右左右
18 19 20 21
沟底纵坡 左右 22 23
边沟 底宽
形状 (m )
24 25
沟深 (m )
26
第 2页 共 5页
内坡 1:m
坡口30
0.9 0.9 梯形 0.6 0.6 1.5
0.9 0.9 梯形 0.6 0.6 1.5
【公路工程施工图设计】3-8软土路基分布及处治方案一览表
项 目:
序号
起讫桩号
长度
路段 类型
填土高度
软土特性
软土层 层底深度
(m)
( m
(m)
1
K1639+693 ~K1639+774
81
路基、高陡 坡
19.06
0.7m软塑耕植土; ~23.06 4.0m淤泥质粉质粘
土
4.70
软土 层厚 (m)
4.70
钻孔编号 SL56
6.00
~23.60 3.1m软塑粉质粘土
4.20
3.10
SL63
K1641+750轴线
162.33
强风化泥质粉砂岩4.4m;中风化 粉质粘土 泥质粉砂岩0.6m;强风化泥质粉
1.10m 砂岩1.4m;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0.6m;强风化泥质粉砂岩0.33m
1.85
37.9 1.013
压缩 模量 (MPa) 2.83
引用钻孔 钻孔位置
K1639+740右40米
软土赋存状况及性质
上覆地层 孔口标高
下卧地层 (从上向下依次为)
天然 密度
(g/cm3)
天然 含水量 初始孔
隙比e0 (%)
189.66
无
粉质粘土2.2m,中风化炭质泥岩 5.1m
1.78
45 1.191
2
K1641+712
~K1641+8501Leabharlann 8桥头、高陡 坡复核:
审核:
图号:
20
路基涵洞、 斜陡坡
5.22
~ 6.65
5
K1644+680 ~K1644+726
路基设计表中Ls2
路基设计表中Ls2
缓和曲线定义
在土木工程中使用多种缓和曲线,以在切线和圆形曲线之间以及两条具有不同曲率的圆形曲线之间逐渐引入曲率和超高。
在与其他切线和曲线的关系中,每条缓和曲线要么为内曲,要么为外曲。
工程师在设计和布局缓和曲线时最常用的两个参数为L(缓和曲线长度)和R(圆形曲线的半径)。
在路基设计表中“曲线长度”中一共有3个曲线长度:LS1、LY、LS2。
LS1和LY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了,现在来说说LS2。
在部分线形复杂的地段(具体体现在低等级山路段),LS1--LY--LS1的线形无法满足平曲线的布线要求,就引入了LS2。
LS2回旋曲线的回旋率不等于LS1的回旋率,目的是为了接顺下一段回旋曲线。
拓展资料:
缓和曲线指的是平面线形中,在直线与圆曲线、圆曲线与圆曲线之间设置的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缓和曲线是道路平面线形要素之一,它是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除四级路可不设缓和曲线外,其余各级公路都应设置缓和曲线。
在现代高速公路上,有时缓和曲线所占的比例超过了直线和圆曲线,成为平面线形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道路上,缓和曲线也被广泛地使用。
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表
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表1、桩号:由《路基设计表》抄入(填入第1栏)2、横断面面积:即路基的填挖断面面积,是指断面图中原地面线与路基设计线所包围的面积,高于地面线者为填,低于地面线者为挖,两者应分别计算。
通常采用积距法和坐标法。
(挖方:填入第2栏填方:土方填入第3栏;石方填入第4栏)3、平均面积:相邻桩号间挖填方面积的平均值(挖方:填入第5栏填方:土方填入第6栏;石方填入第7栏)4、距离:相邻桩号间里程之差(填入第9栏)5、挖方分类及数量:(1)总数量(第9栏)=平均面积(第5栏)×距离(第8栏)(2)土、石方数量:根据地质调查情况,按各类土、石所占总量比例计算(分别填入第10~21栏)6、填方数量:填土数量(第22栏)=填土平均面积(第6栏)×距离(第8栏)填石数量(第23栏)=填石平均面积(第7栏)×距离(第8栏)7、利用方数量及运距:(1)本桩利用:本路段挖方直接用于本路段填方土方(第24栏)=(第11栏)+(第13栏)+(第15栏)或=(第22栏)(取两式中较小值)石方(第25栏)=(第17栏)+(第19栏)+(第21栏)或=(第23栏)(取两式中较小值)注:本桩利用中可以石作填土,石方数就填入本桩利用的”土”一栏(第24栏),并加以括号区别。
(2)填缺:本桩利用完后,所欠缺的填方土填缺(第26栏)=土填方(第22栏)-本桩利用土方(第24栏)石填缺(第27栏)=石填方(第23栏)-本桩利用石方(第25栏)(3)挖余:本桩利用完后,所剩余的挖方土挖余(第28栏)=土挖方总量[(第11栏)+(第13栏)+(第15栏)]-土填方量(第22栏)石挖余(第29栏)=石挖方总量[(第17栏)+(第19栏)+(第21栏)]-石填方量(第23栏)(4)远运利用纵向调配示意:根据填缺、挖余分布情况,结合路线纵坡和自然条件,本着技术经济少占用农田的原则,具体拟定调配方案。
路基分层 资料(表格)
7.957
7.457
-0.483
0
K0+260.0
8.839 0.60 0
8.239
7.939
7.439
-0.489
0
K0+281.0
8.856 0.60 0
8.256
7.956
7.456
-0.697
0
填土层次
路床(0-0.8m)
清表后
94-3 94-2
高程(m) 94-1
填土厚 填土数4 度0.8米 层
9.313
1.763
4
K0+923.3
11.227 0.60 0
10.627
10.327
9.827
2.097
5
K0+944.8
11.626 0.60 0
11.026
10.726
10.226
2.846
8
K0+966.0
12.070 0.60 0
11.470
11.170
10.670
2.800
8
K0+984.9
填土厚 填土数4 度0.8米 层
路床(0-0.8m) 96-4 96-3
9.380 9.050
9.430 9.471
7.092 8.510 6.400 6.050 7.050 7.000 8.020 7.960 8.000 7.950 8.350
9.457 9.419 9.381 9.361 9.310 9.298 9.315 9.389 9.502 9.661 9.864
0
K0+460.0
9.540 0.60 8.940 8.640 8.140 -0.107 0 0
第六节 纵断之设计成果
第六节纵断面设计成果教学目的:掌握纵断面设计成果重点难点:路基设计表的计算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Ⅰ复习提问1.经济点的认识2.路基施工高度=设计高程—原地面高程Ⅱ导入新课在前面掌握了平面资料和纵断面设计资料及结果的基础上,整理一下纵断面的设计成果。
Ⅲ讲解新课纵断面设计成果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路线纵断面图,一个是路基设计表一、纵断面设计图纵断面设计图是公路设计的主要文件之一,它反映路线所经的中心地面起伏情况与设计标高的关系。
把它与平面线形结合起来,就能反映出公路路线在空间的位置。
纵断面图采用直角坐标,以横坐标表示里程桩号,纵坐标表示高程。
为了明显地表明地形起伏,通常将横坐标的比例采用1∶2000,纵坐标采用1∶200。
(纵坐标比例要比横坐标比例下,就是为了明显的表明地形的起伏)(一)纵断面图的内容纵断面图是由上、下两部分内容组成的。
上部包括:主要用来绘制地面线和纵坡设计线;标注竖曲线及其要素;沿线桥涵及人工构造物的位置、结构类型、孔数和孔径;与道路、铁路交叉的桩号及路名;沿线跨越的河流名称、桩号、常水位及最高洪水位;水准点位置、编号和标高;断链桩位置、桩号及长短链关系等下部:超高直线与平曲线;里程桩号;地面标高;设计标高;填、挖高度;土壤地质说明(二)绘制纵断面设计图的步骤1.按一定的比例,在透明毫米方格计算纸上标出与本图适应的横向和纵向坐标,横向坐标标出百米桩号,纵向坐标标出整十米高程;2.在坐标系中按水准测量提供的各桩号地面高程与相应的桩号配合点绘各桩号地面点,并将各地面标高点用直线依次连接后就成为纵断面图的地面线;3.在坐标图上绘出各水准点的位置、编号,并注明高程;4.将桥涵位置绘制在坐标图上,并注明孔数、孔径、结构类型、桩号等;5.在纵断面设计图下部表内分别注明土壤地质资料、绘出平面直线和平曲线的位置、转向(平曲线以开口梯形表示,开口向上为向左转,开口向下为向右转),并注明平曲线有关资料(一般只需注明交点编号和圆曲线半径);6.纵坡和竖曲线确定后,将设计线(包括直线坡和竖曲线)绘出,并注明纵坡度、坡长(以分式表示,分子为纵坡度,分母为坡长),在各竖曲线范围内分别注明各竖曲线的基本要素(包括变坡点桩号、竖曲线半径、切线长、外距);7.填注其它各有关资料或特定需要的资料;8.描图或在透明毫米方格计算纸上直接上墨,待墨汁干后再将无用的铅笔字线擦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0
W3
W2
W1
A1
A2
A3
A3
A2
A1
坡度(%)
底宽(m)
沟深(m)
坡度(%)
底宽(m)
沟深(m)
左
右
K0+000
+020
+040
+060
+0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240
+260
+280
+300
+320
+340
+360
+380
+400
+420
+440
+460
+480
+500
+520
路 基 设 计 表
第 2 页 共 5 页
桩 号
平 曲 线
纵 坡 及
竖 曲 线
地 面
高 程
(m)
设 计
高 程
(m)
填 挖 高 度
(m)
路 基 宽 度 (m)
以 下 各 点 与 设 计
高 程 之 高 差 (m)
边 沟
坡口、坡脚至中桩 距离(m)
备 注
左 侧
中分带
右 侧
左 侧
右 侧
+940
+960
+980
K1+000
+020
+040
路 基 设 计 表
第 3 页 共 5 页
桩 号
平 曲 线
纵 坡 及
竖 曲 线
地 面
高 程
(m)
设 计
高 程
(m)
填 挖 高 度
(m)
路 基 宽 度 (m)
以 下 各 点 与 设 计
高 程 之 高 差 (m)
边 沟
坡口、坡脚至中桩 距离(m)
备 注
左 侧
路基设计表
第 1 页 共 5 页
桩 号
平 曲 线
纵 坡 及
竖 曲 线
地 面
高 程
(m)
设 计
高 程
(m)
填 挖 高 度
(m)
路 基 宽 度 (m)
以 下 各 点 与 设 计
高 程 之 高 差 (m)
边 沟
坡口、坡脚至中桩 距离(m)
备 注
左 侧
中分带
右 侧
左 侧
右 侧
左 侧
右 侧
左
右
凹
凸
填
挖
W1
W2
+320
+340
+360
+380
+400
+420
+440
+460
+480
+500
+520
+
左 侧
右 侧
左
右
凹
凸
填
挖
W1
W2
W3
W0
W3
W2
W1
A1
A2
A3
A3
A2
A1
坡度(%)
底宽(m)
沟深(m)
坡度(%)
底宽(m)
沟深(m)
左
右
K0+54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60
+580
+600
+620
+640
+660
+680
+700
+720
+740
+760
+780
+800
+820
+840
+860
+880
+900
+
+920
+860
+880
+900
+920
+940
+960
+980
K2+000
+020
+040
+060
路 基 设 计 表
第 5 页 共 5 页
桩 号
平 曲 线
纵 坡 及
竖 曲 线
地 面
高 程
(m)
设 计
高 程
(m)
填 挖 高 度
(m)
路 基 宽 度 (m)
以 下 各 点 与 设 计
高 程 之 高 差 (m)
边 沟
中分带
右 侧
左 侧
右 侧
左 侧
右 侧
左
右
凹
凸
填
挖
W1
W2
W3
W0
W3
W2
W1
A1
A2
A3
A3
A2
A1
坡度(%)
底宽(m)
沟深(m)
坡度(%)
底宽(m)
沟深(m)
左
右
K1+060
+080
+100
+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240
+260
+280
+300
+320
+340
+360
+380
坡口、坡脚至中桩 距离(m)
备 注
左 侧
中分带
右 侧
左 侧
右 侧
左 侧
右 侧
左
右
凹
凸
填
挖
W1
W2
W3
W0
W3
W2
W1
A1
A2
A3
A3
A2
A1
坡度(%)
底宽(m)
沟深(m)
坡度(%)
底宽(m)
沟深(m)
左
右
K2+0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240
+260
+280
+300
+400
+420
+
+440
+460
+480
+500
+520
+540
路 基 设 计 表
第 4 页 共 5 页
桩 号
平 曲 线
纵 坡 及
竖 曲 线
地 面
高 程
(m)
设 计
高 程
(m)
填 挖 高 度
(m)
路 基 宽 度 (m)
以 下 各 点 与 设 计
高 程 之 高 差 (m)
边 沟
坡口、坡脚至中桩 距离(m)
备 注
左 侧
中分带
右 侧
左 侧
右 侧
左 侧
右 侧
左
右
凹
凸
填
挖
W1
W2
W3
W0
W3
W2
W1
A1
A2
A3
A3
A2
A1
坡度(%)
底宽(m)
沟深(m)
坡度(%)
底宽(m)
沟深(m)
左
右
K1+560
+580
+600
+620
+
+640
+660
+680
+700
+720
+740
+760
+780
+800
+820
+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