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的中庸之道与大学生人格养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中庸之道对大学生人格养成的影响

孔子追求中庸的理想人格。中庸人格具有执两用中、和而不同、权变时中的特点。我们大学生正处于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孔子的中庸思想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培养与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其中蕴含的折中主义和调和主义在孔子的阐述下有特殊的用意,对我们有重要启示。

什么是孔子的中庸之道?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段话来自《中庸》,是对“中庸之道”的经典描述。所谓“中”是指“喜怒哀乐之未发”,内心平正无偏无易。所谓“和”是指喜怒哀乐已发,但能合乎法度。“中”是天下的根本状态,“和”是天下最终的归宿,达到“中和”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本目的,天地各得其所,万物顺利成长。但构成“和”的各种不同因素必须保持一定的量和度。所以“和”与“中”是一回事,可用“中”的标准去把握“和”,用“和”的精神去理解“中”。中庸之道实质是预防冲突之道、化解矛盾之道、维持凝聚之道、实现平衡之道。把中庸这种执中、防偏、追求公正的人文思想方法扩展到个人的人格发展,便有了中庸的修身之道。

中庸之道如何修身?孔子是一个处世大师,他不如颜回仁德,但可以教他通权达变;他不及子贡有辩才,但可以教他收敛锋芒;他不如子路勇敢,但可以教他畏惧。孔子在教导他人“中庸”思想时,同样,也要求自己的言行合乎“中庸之道”的标准,“师也过,商也不及” ,是他评价人物的中庸;“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是他审美的中庸;“敬鬼神而远之” ,是他对待鬼神的中庸;“周而不比” 、“和而不同” ,是他交友之道的中庸。孔子避免了弟子们的短处,又以自己的长处教育他们,可见,孔夫子之所以胜于他人,就在于他善于利用“中庸之道”。

“中庸”可以说是儒家所持有的一种积极而不激进、执着而不偏执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折中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无论在人类社会还是自然界,都可以说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最为稳定和谐的状态,由此而形成了著名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如何处世?

“中和”意味着恰到好处,即人与人的和谐是有原则的,应以“礼”为标准,用“礼”节制自己的行为,把自己的一切言行都纳入礼的规范之中,说话做事都完全与自己所处的地位相

符,也就是“礼之用,和为贵”,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发展。然而对于那些“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的和气、和顺、做老好人的作风,孔子是厌恶的,“亦不可行也”。在《论语·先进》篇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在这里,孔子评价了商与师。孔子认为师往往做事过了头,而商做事过于小心谨慎。虽然这两种表现截然相反,但都不能做到恰到好处,都不符合中庸的原则。只有将强烈的进取心和谨慎的处事风格结合,走一条中间道路,才能无往不胜。看到这些,我们不禁为先贤的智慧而惊叹,因为他们给了我们一个具体而伟大的道路,但是,让我们这些心浮气躁的大学生,做事情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而又团结和谐,想达于这种高深的修养境界,又谈何容易呢?所以我们进一步要思考我们如何与自己相处、提高自己的处世修养。

中庸之道如何与自处?

中庸之道虽然难求,但人们还是应该去积极追求。中庸作为一种行为的方式,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论语·子罕》篇中,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在这段话中,孔子认为自己也没什么知识,而只是通过发现事物矛盾所在,仔细推敲矛盾的两端,再结合自己适宜的立场而解决问题。在做人方面,孔子也恪守中庸之道。他反对过与不及,而主张“执两端而用其中”,要求凡事一定要适度,要恰到好处。

那么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如何接近中庸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从个人修养的角度讲,自省就是主体依据客观道德标准对自己在道德方面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认知、评价、选择,从而不断深化自我道德修养和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是个人修身的重要途径。孔子很重视自省在自我修养中的作用和地位,我们可以通过自省来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中庸的标准,从而不断地接近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把自我教育贯穿于人一生之中,就需要有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精神,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和意义是什么呢?然后《中庸》讲情感的抒发,每一个人都有喜怒哀乐爱恶欲,有七情。每个人都有道德的情感,有恻隐之心。恻隐是同情、怜悯之心,是人最宝贵的东西。还有羞恶之心,也是人最宝贵的东西,懂得羞耻,好善恶恶。喜怒哀乐之未发,喜怒哀乐这些感情没有抒发的时候,属于平静的状况,叫做中。抒发出来了,符合于我们当时所处的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伦理、社会规范的要求,“发而皆中节”,这叫做和。“中节”的“中”读“众”。“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情感未发之前,心寂然不动,没有过与不及的弊病,这种状态叫做“中”。如果情感抒发合于中道,恰到好处,没有偏颇,自然而然,这就叫做“和”。“中”是天下事物的大本,“和”则在天下可以通行的,叫做“达道”。君子省察工夫达到尽善尽美的“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安于其所,运行不息,万物各遂其性,生生不已。《中庸》的境界让我们成就自己,叫成己,还要成就他人、成就万物,叫成物。把主观和客观都结合起来,我们要实现自己,我们也要实现别人。我们要成就自己,我们也要成就他人。我们在成就他人的过程中来成就自己。我们爱自己,我们也爱别

人。我们在爱别人的过程中学会爱自己,在爱自己的过中程学会别人,我们成就别人、成就天下的事物。这就要从我们个体的生命,从物质欲望中超脱出来,使万物各安其位,各遂其性,我们人就会提升自己的境界,久而久之,我们会成长,会成熟,能够中庸地自处,处世,得到自己生命的终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