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劳宏观社会结构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机会性假设推到出的两条定理 (1)社会集体规模 降低 其他社会集团接触 1 (2)社区人口规模 增加 冲突27 3、接近性假设与独立性假设推出的一条定理 社会结构各轴线多重相交性增加社会集团间交往 11
(二)社会流动的定理 1、接近性与促进性假设推出两条定理 社会集团间关系 增加 社会流动;(个人)6 社会流动 增加 轴线重合。(社会)14 2、接近性假设推出一条定理 社会流动 增加 社会集团间关系4 4 3、异质性不平等性推出的两条定理 人口规模较小向人口规模较大的集团的净流动将增 加该社会的异质性;9 不平等 中点 减小不平等。10
二、第二层次命题(11条) (一)社会流动对集团关系的影响 定理4定理1:一个社会集团净外向流动比它的净内向流动更增加它 与其他社会集团间的关系5 (二)结构性质与社会流动之间的关系 1、社会结构的一般性质对流动的影响。 定理2、3与定理6结合 异质性 社会流动7 不平等性 地位流动8 2、子结构影响 15、16、17与定理6 子结构促进社会流动18、19、20 3、层次渗透影响 21、22、23与定理6 层次渗透促进社会流动24、25、26 4、参数相交性对社会流动的影响:11与6。多重相交增加流动。12 (三)相交参数与社会结构变化 12,流动改变集团规模——改变社会结构13
第二节 构造理论的方法论原则
一、社会学科学化的任务 结合实证性研究和更高层次的 理论抽象 二、科学理论的特征:演绎性 和证伪性
演绎法──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 性结论的论证方法。是演绎推理在议论文中的运用。 在演绎论证中,普遍性结论是依据,而个别性结论 是论点。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相反,它反映了论据 与论点之间由一般到个别的逻辑关系。演绎推理的 主要形式是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大 前提是一般事理;小前提是论证的个别事物;结论 就是论点。用演绎法进行论证,必须符合演绎推理 的形式。
三、公理和假设 1、结构决定性公理:一个社会或社区中,由人口 的成分组成和分布状况所产生的结构性限制和结构 性机会,对人们的社会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 结构决定性部分地阻碍、甚至全部抵消了人们的文 化价值观和心理偏好在社会关系选择中的作用。 2、假设 (1)接近性假设:地位接近促进交往 (2)机会性假设:机会促进交往 (3)促进性假设:交往促进流动 (4)独立性假设:社会地位影响的独立性
波普尔同意对偶然真理的界定,但它强调这样的经验科学应该服从一种证伪主义。证 伪主义至少存在两个优点。第一,科学理论的表达一般为全称判断,而经验的对象是个别 的。所以,经验如果用来证实理论,那么它将是无法穷尽一般的理论的。比如,再多的白 羊也不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而只要一只黑羊就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这个理论是 错误的。所以,经验的真正意义在于可以证伪科学理论。第二,证伪主义可以避免对错误 理论的辩护和教条。如果坚持实证主义,那么一旦出现与理论相悖的经验,人们便会做出 特殊的设定或限制以使得理论能满足经验。但实际上这样的设定往往是极不科学的。证伪 主义使人们相信所有的科学都只是一种猜测和假说,它们不会被最终证实,但却会被随时 证伪。 证伪主义应采用试错法。这是指人们应该大胆地提出假说和猜测,然后去寻找和这一 假说不符合的事例。根据事例对假说进行修正,不断重复这一过程,乃至将最初的假说全 盘否定。试错法对理论的修改和完善是没有止境的,试错法的结果只能是一个较好的假 说,但不是最好的假说。最好的假说是终极真理的代名词,和科学精神相悖 波普尔同样想整合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冲突,但他同时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和 经验论都承认,知识起源于一个不变的基础。唯理论认为这个基础是普遍必然的原则,而 经验论认为它是人的经验感觉。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核心在于,一切理论和原则都可以被证 伪,而经验虽然不是知识的来源和基础,却是检验知识的标准。他将这种观点称作理性批 判主义。 于是科学和非科学的划分在波普尔这里得到了明确界定而且是一反常识的。非科学的 本质不在于他的正确与否,而是在于它的不可证伪性。于是数学和逻辑学便被划分为非科 学的。同样,心理分析学说,占星说,骨相学,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也都是非科 学 的。它们都不可被证伪。数学和逻辑学之所以被划分到了非科学的原因在于他们并不需要 经验去检验它们,他们被休谟称为必然真理。而科学和非科学一样,都既包含着真理,又 包含着谬误。
第四节 宏观结构理论的基本定理 第一层次定理由演绎前提演绎而来; 第二层次定理由第一层次定理演绎而来。
一、第一层次的定理 1、接近性假设推出的八条定理 (一)社会阶层之间关系定理(八条) 1、一般社会结构 异质性增强社会集团的关系;2 不平等越大,不平等社会地位等级人越可能发生关 系。3 2、社会子结构 异质性来自子结构则更促进不同集团关系;15 不平等性 地位;16 地位重合 对集团间阻碍越小;17 反面? 3、多层次社会结构 异质性 层次 促进21 不平等新 层次 促进22 地位重合 层次 促进23
第十三章
布劳的宏观社会结构理论
彼得·布劳 70 年代以后,提出了宏观结构理论,试 图用宏观结构主义代替早期的交换理论,创立和发 展了一个更加严密的理论体系。其理论构造比他早 期的交换理论更为清晰,在西方社会学界有很大影 响。 这一时期主要著作: 美国职业结构:1967,合著 不平等和异质性-社会结构的原始理论:1977
三、科学的社会学理论应当具备的要素 界定它的被解释物和解释物 公理与经验的关系 崭新的理论观点 概念的精确化:概念自身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抽象——精确 命题组成的演绎体系: 操作化 一系列命题:分析性;合成性。 命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逻辑体系 最高抽象命题无法用实证证实 最低层次的命题能够被转化为实证研究的操作化变 量 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相对照
第三节 宏观结构理论的前提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社会环境解释社会关系模式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社会结构:一个社会的人口在多维空间中的社 会地位上的分布。 社会地位、多维空间、分布 2、三类参数:异质性、不平等性、相交性 单维参数 多维参数 无等级 有等级 重复/相交 从社会整合的角度探讨社会结构概念的意义
第一节 宏观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马克思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阶级结构与阶级斗争 二、齐美尔 1 1、人类交往的基本形式 2、相互关联的社会属性:各种不同社会属性相互 关联的程度 三、涂尔干 1、社会事实:物质性、非物质性 2、数量化研究
四、什么是社会结构? 1、结构是与行动相对应的概念 2、不同的社会学家对社会结构有着不同的界定和 认识 (1)马克思: (2)齐美尔: (3)涂尔干:仪式、集体意识 (4)帕森斯: 3、社会结构的三个层次与三个阶段 (1)制度结构:帕森斯、涂尔干 (2)关系结构:齐美尔、戈夫曼、 (3)具象结构:吉登斯、布迪厄、福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