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与方案

合集下载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1. 引言消渴病,也称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中医认为消渴病主要由于脾虚湿盛、肾虚火旺等因素引起。

因此,中医护理在消渴病的治疗和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药膳疗法以及心理调节等。

2. 饮食调理2.1 饮食宜忌•宜食:糙米、糙米粥、苦瓜、黄瓜、海带、红薯、豆腐、豆类、蔬菜、水果等。

•忌食:甜食、油炸食品、高脂食品、白面食品、果汁、冷饮等。

2.2 饮食原则•少食多餐:将日常饮食分为5-6餐,每餐食量适中,避免大量进食。

•粗细搭配:增加饮食中纤维的摄入量,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

•控制糖分:限制糖分的摄入,尽量避免吃糖和含糖饮料。

•控制烹调方法:减少油炸、腌制等高油脂食品的摄入,采用清蒸、煮、炖等健康烹调方法。

3. 运动锻炼3.1 锻炼方式•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跳舞等,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

•力量训练:通过举重、拉力、俯卧撑等训练,增强肌肉力量。

3.2 锻炼原则•控制运动强度: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和体能水平,选择适当的运动强度。

•坚持有规律的锻炼:每周至少进行3次有氧运动和2次力量训练,保持持续性。

•避免空腹运动:在运动前,适当进食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运动时血糖过低。

4. 药膳疗法中医药膳疗法可以帮助调理消渴病患者的体内热湿,增强脾胃功能,达到控制血糖和改善症状的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药膳:•苦瓜粥:将苦瓜切碎煮粥,有助于清热解毒、降血糖。

•红豆薏米粥:将红豆和薏米煮粥,可清热利湿、健脾渗湿。

•薏苡仁煮水:将薏苡仁煮水喝,可以清热利湿、降血糖。

注:在使用药膳疗法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来确定药膳的配方和使用方法,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5. 心理调节消渴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管理和治疗。

因此,患者在心理上的调节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习和了解疾病:通过向医生咨询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消渴病的原因、症状以及管理方法,增强对疾病的认识和掌控感。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一早中期:1.气阴虚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四肢困倦,气短声低,平素易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心烦失眠,或午后低热,尿频色黄,或有浮肿,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痈,或有肢体麻木疼痈,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自汗、盗汗,尿频量多,口渴欲饮,大便偏干,舌质暗红,或舌暗红体瘦,舌苔薄黄或少苔,脉沉细或数。

2.阳气虚血瘀证(气虚证、阳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易感,夜尿频多色活,或有浮肿,腰膝冷痈,畏寒肢冷,阳萎早泄,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痈,或有肢体麻木疼痈,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手足背冷凉,大便浦稀,舌体胖大,舌质暗淡,有齿痕,舌苔白或灰腻水滑,脉沉细无力3.阴阳俱虚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口干咽燥,腰膝冷痈,夜尿频多,或有浮肿,怕冷怕热,阳萎早泄,妇女月经不调,或手足心热而手足背冷凉,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痈,或有肢体麻木疼痈,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大便时干时稀,舌体胖大,舌质暗淡,或暗红,有齿痕,舌苔白或黄腻,或灰腻,脉沉细无力。

(二晚期:1.气阴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面色苍黄,口燥咽干,双目干涩,乏力体倦,头晕心悸,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心烦失眠,多饮尿频,或尿少浮肿,皮肤瘙痒,灼热干燥,或小腿抽筋,呕恶吐酸,烧心,爪甲色淡,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痈,或有肢体麻木疼痈,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爪甲色淡,舌暗红,或暗淡,舌体瘦,苔薄黄腻,脉沉细或数。

2.气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阳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无华,体倦懒言,畏寒肢冷,头晕心悸,视物模糊,腰膝冷痈,腹胀喜暖,恶心呕吐活水,大便稀浦,嗜卧,夜尿频多,小便活长,或尿少浮肿,皮肤湿痒,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痈,或有肢体麻木疼痈,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爪甲色淡,舌胖大,舌质淡暗,舌苔白腻,或灰腻,脉沉细无力。

消渴的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的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的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又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中医认为,消渴是由于脾
胃失调、肾阴不足、气血亏虚等原因引起的,因此在治疗消渴时,中医护理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中医护理方案,希望对患有消渴的患者有所帮助。

首先,中医护理消渴的方案之一是调理脾胃。

脾胃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脾
胃失调会导致消渴症状加重。

因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等,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减轻消渴症状。

其次,中医护理消渴的方案之二是滋补肾阴。

肾主水,肾阴不足会导致消渴症
状加重。

因此,患者可以适当食用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枸杞等,有助于滋补肾阴,改善消渴症状。

另外,中医护理消渴的方案之三是调理气血。

气血亏虚是消渴的重要病机之一,因此调理气血对改善消渴症状非常重要。

患者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锻炼,如太极、气功等,有助于调理气血,改善消渴症状。

除了饮食调理和运动锻炼外,中医护理消渴的方案还包括针灸、艾灸、中药调
理等多种方法。

针灸和艾灸可以调理经络,平衡气血,改善消渴症状。

中药调理则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合的中药进行调理,有助于改善消渴症状。

总之,中医护理消渴的方案是多方面的,包括饮食调理、滋补肾阴、调理气血、针灸艾灸、中药调理等多种方法。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结合这些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有助于改善消渴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患者能够重视中医护理,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2013水肿病(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效果分析及优化方案

2013水肿病(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效果分析及优化方案

水肿病(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效果分析及优化方案沂源县中医医院内三科(2013年度)一、水肿病(消渴病肾病)开展中医辩证施护的效果分析及评价1、医院护理部质控组:每季度对科室中医护理质量评价进行检查,总结反馈并跟踪督促检查。

2、科室护理部质控组:每月对科室中医护理质量进行定期检查、评价、提出持续改进的措施。

3、采取辩证施护,对以下方面进行评价:(1)对患者出现的浮肿、神疲乏力、肢体麻木、疼痛、肢冷、皮肤瘙痒、咽干口渴、腰膝酸软、大便时干时稀、视物模糊等症状有无明显改善进行评价。

(2)能调整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各脏器之功能恢复,减少再住院率,提高生活质量。

(3)观察临床总有效率有无提高。

(4)满意度调查:每月对中医护理服务质量效果进行患者访谈调查及问卷调查。

(二)中医特色护理效果根据2013年度中医护理常规,结合科室医疗诊疗方案不断完善、修改、优化,突出水肿病(消渴病肾病)辩证施护方案的制定,以患者为中心,应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化护理。

对每一位水肿病患者的病症进行护理评估,按照辩证分型施护,并确定相应护理方法和具体的护理措施,进一步规范了辨证施护方案,强调专科护理特点,即症状/证候施护、病情观察、给药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中医特色治疗护理,突出对疾病预防及保健知识方面的健康指导,使水肿病(消渴病肾病)护理常规更加规范。

符合整体化护理和辩证施护的要求。

进一步强化中医护理理念,使中医术语更好点的运用于临床,强调了中药护理、症状/症候施护及中医护理记录工作,是中医专科护理的基础。

(三)临床疗效分析2013年度,本科应用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水肿病(糖尿病肾病)130人次。

取得较理想的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见表1、2。

表1:2013年水肿临证施护疗效分析上年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早、中、晚期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以早期糖尿病肾病治疗效果最佳,其次是中期也有较好的疗效。

二、中医药及中医技术方法应用的作用分析及优化方案糖尿病肾病目前仍属于终生性疾患,且病情持续进展,同时患者常常伴有痞满,恶心呕吐,纳差等原因使患者病情反复或加重。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气虚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易感。

舌胖有印。

(二)血虚证:面色无华,唇甲色淡,经少色淡。

舌胖质淡。

(三)阴虚证:怕热汗出,或有盗汗,咽干口渴,大便干,手足心热或五心烦热。

舌瘦红而裂。

(四)阳虚证:畏寒肢冷,腰膝怕冷,面足浮肿,夜尿频多。

舌胖苔白。

(五)血瘀证:定位刺痛,夜间加重,肢体麻痛,肌肤甲错,口唇舌紫,或紫暗、瘀斑。

舌下络脉色紫怒张。

(六)痰湿证:胸闷脱痞,纳呆呕恶,形体肥胖,全身困倦,头胀肢沉。

舌苔白腻。

(七)湿浊证:食少纳呆,恶心呕吐,口中黏腻,口有尿味,神识呆钝,或烦闷不宁,皮肤瘙痒。

舌苔白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水肿1评估水肿程度,监测体重、腹围。

2 .观察排尿的次数和量,使用利尿剂者观察电解质和生命体征变化。

3 .阴囊水肿者可局部垫起,避免受压;严重胸、腹水时取半坐卧位。

4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肾、内分泌等穴,耳部水肿患者禁用。

(二)皮肤瘙痒1 .着柔软棉织品,避免化纤、羽绒、羊绒等织品,沐浴或泡脚时水温40。

C以下。

2 .修剪指甲,指导患者勿搔抓皮肤。

3 .遵医嘱给予中药涂药。

4 .遵医嘱中药药浴,药液温度在40。

C以下,药浴时间要短,以20分钟为宜。

5 .遵医嘱中药熏洗,皮肤破溃者禁用。

(三)泡沫尿(蛋白尿)1 .观察尿泡沫多少及消散时间。

2 .注意观察发热、劳累等因素对患者蛋白尿的影响。

3 .遵医嘱艾灸,取足三里、肾俞、脾俞、气海、三阴交等穴。

(四)恶心呕吐1 .保持口腔清洁。

2 .舌面上放鲜姜片,以缓解呕吐。

3 .口中氨味者,予以冷开水或饮柠檬水漱口。

4 .遵医嘱艾灸,取膈腌、胃腌、神阙等穴。

5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内关、合谷等穴。

(五)头胀肢乏1 .定时血压监测,高血压危象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立即报告医师。

2 .保持大便通畅,勿屏气或用力排便。

顺时针按摩腹部。

3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三阴交、足三里、风池、百会、太阳等穴。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精)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精)

消渴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一早中期:1.气阴虚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四肢困倦,气短声低,平素易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心烦失眠,或午后低热,尿频色黄,或有浮肿,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自汗、盗汗,尿频量多,口渴欲饮,大便偏干,舌质暗红,或舌暗红体瘦,舌苔薄黄或少苔,脉沉细或数。

2. 阳气虚血瘀证(气虚证、阳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易感,夜尿频多色清,或有浮肿,腰膝冷痛,畏寒肢冷,阳萎早泄,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手足背冷凉,大便溏稀,舌体胖大,舌质暗淡,有齿痕,舌苔白或灰腻水滑,脉沉细无力3. 阴阳俱虚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同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口干咽燥,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或有浮肿,怕冷怕热,阳萎早泄,妇女月经不调,或手足心热而手足背冷凉,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大便时干时稀,舌体胖大,舌质暗淡,或暗红,有齿痕,舌苔白或黄腻,或灰腻,脉沉细无力。

(二晚期:1.气阴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面色苍黄,口燥咽干,双目干涩,乏力体倦,头晕心悸,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心烦失眠,多饮尿频,或尿少浮肿,皮肤瘙痒,灼热干燥,或小腿抽筋,呕恶吐酸,烧心,爪甲色淡,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爪甲色淡,舌暗红,或暗淡,舌体瘦,苔薄黄腻,脉沉细或数。

2.气虚血瘀湿浊证(气虚证、阳虚证、血瘀证、湿浊证同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无华,体倦懒言,畏寒肢冷,头晕心悸,视物模糊,腰膝冷痛,腹胀喜暖,恶心呕吐清水,大便稀溏,嗜卧,夜尿频多,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皮肤湿痒,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爪甲色淡,舌胖大,舌质淡暗,舌苔白腻,或灰腻,脉沉细无力。

消渴病的中医护理常规及辩证施护

消渴病的中医护理常规及辩证施护

消渴病的中医护理常规及辩证施护消渴病消渴病是以多尿、多饮、多食、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病机为禀赋不足,阴虚燥热,多与血瘀密切相关。

病位主要在肺、胃、肾。

主要指西医糖尿病。

一、护理常规【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为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简称三多一少。

病久常并发眩晕,肺痨、胸痹、中风、雀目、疮痈等。

严重者可见烦渴,头痛,呕吐,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脱危象。

【临证护理】1、做好病情观察,观察神志、血压、视力、舌脉、皮肤、口渴程度,进食量,血糖变化。

必要时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周测体重。

2、口渴时可用鲜芦根或天花粉煎水代茶饮,大便干结时可用大黄,玄参泡水服或指压长强,大横等穴。

3、多食者可食新鲜蔬菜以增加饱腹感,宜食山药、木耳等益气养阴食品,适当增加运动量。

4、多尿,腰膝酸软者可用艾灸肾俞,关元,三阴交等穴。

5、注意用眼卫生,指导足部保健按摩穴位及方法,保持口腔、皮肤、会阴及足部卫生,防止感染。

【饮食护理】1、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年龄,体力活动程度,计算出每日的总热量,三大营养物质的供应量。

2、注意饮食调护,平衡膳食,忌肥甘厚味之品,定时定量进餐。

【用药护理】1、严格按医嘱用药,观察用药后反应。

2、胰岛素治疗者指导其胰岛素注射方法、存储方法、注射部位及不良反应等。

3、中药汤剂宜偏温凉服用。

阴阳两虚患者宜温服。

【并发症护理】1、酮症:如出现神昏、烦躁不安、呼吸有烂苹果味、呼吸深快、血压下降、肢冷、脉微欲绝时,及时报告医师,紧急配合处理。

2、低血糖:如出现大汗淋漓、饥饿、心悸、头晕等,及时给予糖果、饼干、果汁等口服或静脉推注50%GS,监测血糖。

【健康指导】1、调畅情志,增强与慢性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保持乐观2、坚持饮食、运动疗法,根据病情,选择适当运动方式3、遵医嘱用药,定期病情监测。

外出时携带诊疗卡及糖果、饼干。

4、慎起居,避免疲劳,顺应四时变化增减衣物,保持口腔、会阴等清洁卫生,注意足部自我按摩保健。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总结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总结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总结消渴病是中医的常见病之一,表现为消渴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属于中医中的“消渴症”。

针对消渴病的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情志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等方面。

本文将对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总结。

首先是药物治疗。

中医认为,消渴病的主要病机是气虚、阴亏、阳亢、热盛等。

常用的药物有调营补气、养阴清热等中药方剂,如六味地黄丸、玉屏风散等。

此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中医还可以针对症状选用单一药物进行治疗,如甘草、山药、冬瓜等。

其次是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消渴病的饮食应当清淡,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饮食应以粗粮、蔬菜、水果为主,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如鱼、鸡蛋等。

此外,患者应定时定量,分次进食,避免暴饮暴食,以减小对胃肠的负担。

再次是情志调理。

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发生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过度的情绪波动对患者的病情有不良影响。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注重情绪的稳定与调节。

患者应保持心情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与家人朋友多交流,寻求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

最后是生活习惯的调整。

中医认为,消渴病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避免过度劳累,适度休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此外,患者应适当参加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调节气血运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综上所述,消渴病的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情志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等方面。

在实施护理方案时,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方案。

同时,护理人员应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与鼓励,促进患者康复。

通过综合运用中医的药物治疗、饮食调理、情志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等手段,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总结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总结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总结1. 病情概述消渴病是指糖尿病的一种病理类型,其主要特征是口渴、多饮、多尿、消瘦等症状。

中医护理方案针对消渴病的病理机制和症状进行全面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控制病情的发展。

本文将总结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的关键内容。

2. 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消渴病的原则是“祛邪、疗病、调养、保健”。

主要目标是调和气血、调理脏腑、平衡阴阳,实现整体的身心健康。

3. 中医护理方案3.1 饮食调理中医护理方案强调合理饮食调理,消渴病患者应遵循以下饮食原则:•控制糖分摄入:限制摄入高糖食物,尤其是含有蔗糖、果糖的食物。

•均衡饮食结构: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

•少食多餐:分多次进食,避免单次摄入过多食物。

•避免过度饥饿或过饱:保持适量的饥饿感和饱腹感,避免大餐和暴饮暴食。

•限制烹调方法:减少煎炸、油炒等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采用清蒸、煮、烩等低脂烹调方法。

3.2 中药治疗中医护理方案推荐使用一些具有清热、滋阴、健脾、补气等作用的中药来辅助治疗消渴病。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清热燥湿,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牡丹皮:滋阴清热,可减少多饮多尿的症状。

•五味子:健脾益胃,有助于调理消渴病的消化功能。

•人参:补气养血,能提升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3.3 调理情志消渴病患者的情志状况对病情的影响非常重要,中医护理方案强调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

患者应避免过度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同时,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运动等方式来放松身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4 足部护理消渴病患者常伴有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发生足部溃疡、感染等并发症。

中医护理方案强调细致护理足部,包括:•定期洗脚:每天用温水和中性洗涤剂清洗双脚,保持足部清洁卫生。

•按摩足部:按摩脚背和足底,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

•坚持运动:适量的步行、舞蹈等有氧运动,有助于提高足部血液循环。

3.5 定期复查消渴病患者需定期复查血糖和相关生化指标,以了解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消渴病肾病(肾结石)中医诊疗方案(2023年版)

消渴病肾病(肾结石)中医诊疗方案(2023年版)

消渴病肾病(肾结石)中医诊疗方案(2023年版)消渴病肾病(肾结石)中医诊疗方案(2023年版)引言消渴病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主要表现为肾结石引起的尿路症状和并发症。

中医药在治疗消渴病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本文将介绍2023年版的中医诊疗方案。

诊断1. 中医四诊中医四诊(望、问、切、闻)作为诊断消渴病肾病的基本方法之一,应该全面细致地进行。

重点观察舌质、舌苔、脉搏等指标,结合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2. 辅助检查辅助检查可包括尿液分析、血液检查、B超、CT等影像学检查,以评估肾功能、确定结石位置和大小等关键信息。

中医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中医药在治疗消渴病肾病方面应用广泛,具有独特的疗效。

根据具体情况,可选用以下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肾石通淋汤:具有石化消渴、通淋利尿的作用。

- 温通肾阳汤:适用于肾阳虚导致的结石。

- 清热利湿汤:适用于湿热内蕴所致的结石。

2.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的平衡和调理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

针对消渴病肾病患者,应遵循以下饮食原则:- 忌辛辣食物:辛辣食物会刺激尿路,加重症状。

- 多食用蔬果:蔬菜水果富含纤维和维生素,有助于促进尿液排出和降低结石风险。

- 清淡为主:避免油腻和高胆固醇食物,以免加重肾脏负担。

3. 中医外治法中医外治法包括针灸、拔罐、刮痧等疗法,可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这些疗法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尿液排出,缓解肾病症状。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需要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不自行使用药物或疗法。

- 在治疗过程中,注意监测尿液中结石的排出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对于严重病例或存在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转诊至专科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结论消渴病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中医药在治疗该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

在2023年版的中医诊疗方案中,中药治疗、饮食调理和中医外治法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然而,在进行治疗前应谨慎选择,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

消渴疾病中医护理策略

消渴疾病中医护理策略

消渴疾病中医护理策略
概述
消渴疾病,也称为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医在治疗消渴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下是一些中医护理策
略的简要介绍。

中医护理策略
1. 饮食调理
中医注重饮食对消渴疾病的影响。

饮食调理应根据个体情况制
定具体方案,以控制血糖水平和改善胰岛功能为目标。

建议食用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食物,并分为多餐少食,避免过度饱食和垃圾
食品摄入。

2. 中药调理
中药在治疗消渴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精、山药、苦瓜等,这些药物具有降糖、调节胰岛功能等功效。

中药的
使用应根据个体情况和中医诊断配伍使用,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剂量。

3. 调理养生
中医注重平衡人体阴阳,通过调理养生来维持身体的健康。


渴病患者应注意适当锻炼,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过度劳累和
情绪波动。

中医还强调注意保暖以防寒凉侵袭,并保持良好的睡眠
质量。

4.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消渴疾病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
穴位,调整人体气血,改善胰岛功能和代谢状况。

针灸治疗需要由
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中医辨证施治原则,进行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结论
中医护理策略包括饮食调理、中药调理、调理养生和针灸疗法。

这些策略的综合应用可以帮助消渴病患者控制血糖、调节胰岛功能,并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在应用中医护理策略时,应根据患者
个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制定治疗方案,并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建议。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消渴病是指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造成的一种并发症。

这种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需要采取专业的中医护理方案。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1. 饮食护理消渴病患者的饮食护理非常重要,适当的饮食控制可以有效的控制血糖的水平。

一般来说,消渴病患者应该限制糖分和淀粉类的食物的摄入量。

饮食应以蔬菜和粗粮为主,少量的水果和蛋白质。

饮食还应该分几次进食,每次进食量适中,以降低血糖峰值。

此外,食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低糖饮食、黄芪糖浆等。

黄芪糖浆是利用黄芪、山药、橘皮等多种草药材料热煮而成,具有清热解渴、益气养阴、降低血糖和血脂等作用,可以补充患者体内缺乏的元素和营养,从而达到改善患者体质、增强代谢功能的目的。

2. 合理锻炼合理的锻炼有助于消渴病的改善和治疗。

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强患者的体质、提高身体对血糖的控制能力,同时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境,降低患者的身心负担。

对于消渴病患者而言,轻度的体力活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锻炼的时间和强度要因人而异,应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来确定。

3.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消渴病的有效手段。

根据中医的理论,消渴病多因肝肾阴虚、气阴两虚所致。

中药的治疗目的就是调整患者的体质,恢复正常的生理和代谢功能。

常用的中药方包括金银花煎剂、黄芪糖浆、苦瓜薏米汤等。

金银花煎剂是用金银花、野菊花、甘草等草药制成,具有清热解毒、降低血糖等作用。

苦瓜薏米汤也是非常常用的中药方,其中苦瓜有减低血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薏米是一种优秀的抑制血糖的草药。

4. 精神护理消渴病患者常因为疾病的不适、治疗的煎熬以及生活的压力而产生心理负担,出现情绪低落、失眠、焦虑等心理症状。

精神护理就是针对这类问题,帮助患者缓解压力、改善情绪。

可以尝试通过气功、瑜伽等方法进行放松心情,让患者在放松中缓解紧张的情绪。

另外,也可以使用自身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等心理疗法,帮助患者更好的应对疾病和生活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特点
(一)气虚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易感。

舌胖有印。

(二)血虚证:面色无华,唇甲色淡,经少色淡。

舌胖质淡。

(三)阴虚证:怕热汗出,或有盗汗,咽干口渴,大便干,手足心热或五心烦热。

舌瘦红而裂。

(四)阳虚证:畏寒肢冷,腰膝怕冷,面足浮肿,夜尿频多。

舌胖苔白。

(五)血瘀证:定位刺痛,夜间加重,肢体麻木,肌肤甲错,口唇舌紫,或紫暗、瘀斑。

舌下络脉色紫怒张。

(六)痰湿证:胸闷脘痞,纳呆呕恶,形体肥胖,全身困倦,头胀肢沉。

舌苔白腻。

(七)湿浊证:食少纳呆,恶心呕吐,口中黏腻,口有尿味,神识呆钝,或烦闷不宁,皮肤瘙痒。

舌苔白腻。

二、常见症状/症候施护
(一)水肿
1评估水肿程度,监测体重、腹围。

2观察排尿的次数和量,使用利尿剂者观察电解质和生命体征变化。

3阴囊水肿者可局部垫起,避免受压;严重胸、腹水时取半坐卧位。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肾、内分泌、等穴,耳部水肿患者禁
用。

(二)皮肤瘙痒
1着柔软棉织品,避免化纤、羽绒、羊绒等织品,沐浴或泡脚时水温40℃以下。

2修剪指甲,指导患者勿搔抓皮肤。

3遵医嘱给予中药涂药。

4遵医嘱中药药浴,药液温度在40℃以下,药浴时间要短,以20分钟为宜。

5遵医嘱中药熏洗,皮肤破溃者禁用。

(三)泡沫尿(蛋白尿)
1观察尿泡沫多少及消散时间。

2注意观察发热、劳累等因素对患者蛋白尿的影响。

3遵医嘱艾灸,取足三里、肾俞、脾俞、气海、三阴交等穴。

(四)恶心呕吐
1保持口腔清洁。

2舌面上放鲜姜片,以缓解呕吐。

3口中氨味者,予以冷开水或饮柠檬水漱口。

4遵医嘱艾灸,取膈腧、胃俞、神阙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内关、合谷等穴。

(五)头胀肢乏
1定时血压监测,高血压危象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立即报告医师。

2保持大便通畅,勿屏气或用力排便。

顺时针按摩腹部。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三阴交、足三里、风池、百会、太阳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脑干、神门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一)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一)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一)
(二)特色技术
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二)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二)
3艾灸(详见附录二)
4中药涂药(详见附录二)
5中药药浴(详见附录二)
6中药熏洗(详见附录二)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保持病室空气流通,避免交叉感染。

2做好个人卫生.
3对患者自理能力程度进行评估,定期监测血糖。

采用中低强度的有氧耐力运动项目,如步行、慢跑、骑车等。

4指导患者进行中医养生功的锻炼,如八段锦、太极拳等。

5透析前健康教育。

让患者充分了解透析的最佳时机、血液透
析和腹膜透析方式的适应症、禁忌症、优缺点等。

(二)饮食指导
加强个体化饮食管理,记录出入量。

1气虚证:宜食补气的食品,如瘦肉、白扁豆、鹌鹑等。

2血虚证:宜食补血的食品,如动物血制品、红皮花生、黑豆等。

3阴虚证:宜食清凉类的食品,如银耳、莲子、玉竹等。

4阳虚证:易食性质温热、具有补益肾阳、温暖脾胃作用的食品,如鸡肉、韭菜、生姜、干姜、花椒等。

5血瘀证:宜食活血化瘀的食品,如玫瑰花、油菜等。

6痰湿证;宜食化痰利湿的食品,如木瓜、孛齐、紫菜、扁豆、红小豆、包菜、薏仁、鲫鱼、鲤鱼等。

不宜多吃酸涩食品,如柚子、枇杷等。

7湿浊证:宜食祛湿化浊的食品,如花生等。

8减少粥和汤的摄入,饮水量应根据患者每日尿量而定,一般以前一日总出量加500ml水量为宜,增加动物蛋白的摄入。

(三)情志调理
1多与患者沟通,使其了解本病与情志的关系,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

2护理干预,存在颅内出血的危险时,应立即报告医生,观察患者有无抑郁、焦虑症状,针对不同的情志问题,采用释疑解惑、以情胜情等方法进行干预。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