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教学案例

孝南区朋兴乡箍湖小学袁双林朱顺桥

【设计意图】根据我校教学硬件匮乏的现状及学生学习科学的注入式现状,特重设教案,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增减教学内容,合理降低教学难度,旨在一课一重点,使学生通过观察、动力操作,真正理解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科学学科的习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案例背景】本课教学内容是粤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昼夜与四季》中第一课《白天与黑夜》中的“活动1”内容。本节课的本次教学活动开展不是教研课,更不是公开课,而只是再平常不过的普通课。

我参加工作已15年了,本人主要是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由于学校没有专职科学教师,加上人手紧缺,不得不再兼教本年级的科学科,可称得上是赶鸭子上架了。本班学生极少,只有9名,均是地道的农村孩,对科学知识了解甚少,但他们对科学充满怀热情与渴望,时常用充满了好奇的眼光看着我并问这问那,很多时候,我是向同事或“百度”请教后,再去给他们上课的。

然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过于抽象,如果不借助实验操作,学生根本无法真正理解“地球自转”为什么会引起昼夜变化。再加上,我校硬件条件极差,学校没有实验室,更

谈不上多媒体演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那课堂就只能是人云亦云的泛泛空谈。

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理解这一基本的自然科学现象,我在首次教学本课时大胆作了如下努力:①重新设计教案,缩减教学内容。②自带实验器材,注重仿真试验。

③重视观察与思维训练相结合。④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

【案例描述】本学期,学生学习了第一单元的《地球、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形状等知识有初步的了解,有进一步探求相关自然知识的欲望。

于是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顺势提问:“每天,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降落,这是为什么呢?”一下子,学生们面面相觑。“要弄懂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还得了解以下基本知识。

我紧接着口头介绍。(没有多媒体显示,只得如此了)[介绍内容: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同时也在自转(我拿来从家里带来的小地球仪,拨动它自西向东转,并示意学生观看)地球自转一周约需要24小时,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天。

然后过渡引入。(师:在一天中,有白天,也有黑夜,这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学生沉静一会后,我请学生和我合作着开始做试验1--

昼夜交替(让学生关掉教室的门,尽量让光线暗下来,请一名学生帮忙拿手电筒,并用强光水平着照耀地球仪,并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位置,然后,我开始缓慢拨动课桌上的地球仪)。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师:手电筒的光代表着太阳光,请同学们看地球仪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被照亮了还是没有被照亮?照亮了是白天还是黑夜呢?)

学生纷纷回答。我也适时鼓励,以激趣。学生情绪高涨,均面带微笑。

从学生的回答中可知学生理解了地球上,面对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对太阳的一面是黑夜。

紧接着,我没有转动地球,且让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在的半球对着手电筒的光——太阳光。

师:这时,我们是白天还是黑夜?

生:白天。

师: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我们会有黑夜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1:老师没有拨动地球。

生2:地球没有转动。

师:地球这种自西向东的转动叫什么运动?

生:地球自转。

师:你现在知道白天与黑夜交替变化的原因吗?

生3:由于地球的自转,当我们面对着太阳时,我们就在白天里,当我们被地球自转转到背对着太阳时,我们就是黑夜。

生4、生5,……(有不少学生抢着说,袁阔同学在我示意同意的情况下竟走上讲台边转地球仪边讲他的理解。)紧接着学生填写实验结论。

反思:这段教学,我做出了两个亮点:①架设多个小问题,逐渐降低理解难度。②加上停止拨动地球仪转动的动作,再设问。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重点知识,并突破空间想象的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再接着,我又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两个常见而有趣的问题。

小黑板展示“课堂思考与练习”:

1、我们每天见到的最大的影子是什么东西的影子?

2、结合实验,解说:太阳为什么每天会东升西落?(呼应开头的引入。)

学生讨论、并做试验2——太阳东升西落、互说、发言之后,教师适时评价与归结全课。

反思:这段教学,我将时间真正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在人少宽松易于动手试验的环境中自主合作学习,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锻炼了学生“观察——思考——观察——验证”的科学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的学习兴趣。

【案例反思】根据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施的实际情况,现将我对本次《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的案例反思如下:我在设计与实施中有三点可取之处:

1、一课一重点。

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就是要让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的产生原因。而这个重难点的突破还须依赖直观的实验。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与思考并验证。为此,我不得不删减教材中有关古人对昼夜变化的认识的相关资料而又增加了实验2——太阳的东升西落。其目的还是为了集中时间有效学习,突破重点,理解重点。

2、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①学校条件差,没有条件做实验,我自带实验器材,破解科学学科“空口说白话”的教学“瓶颈”。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②结合实验操作,架设坡度性提问。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理解了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造成

的。

③营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并适时地激励学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联系生活实际,渗透了“观察——思考——观察——验证”的科学学科的学习方法。

本堂课中,我自始至终强调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昼与夜,太阳东升与西落,并引导学生思考,再观察生生活,观察试验现象等。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思维的训练,于不自觉中感受了科学学科的有效学习方法。

不足之处:

1、课堂教学内容相对不足。

2、受条件限制,缺乏课件的直观展示,课堂利用率不高。

3、教法较单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