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卫生学

合集下载

饲料卫生检验

饲料卫生检验

饲料卫生检验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饲料卫生检验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和内容一、饲料卫生检验的定义饲料卫生检验是检查饲料中是否存在损害畜禽健康与生产性能的有毒有害物质,阐明其种类、来源、性质、含量、作用和危害,并研究其预防措施的一门学科。

二、饲料卫生检验的重要性(即为什么要学习饲料卫生检验?)首先,饲料中有有毒有害物质给对动物带来多种危害和不良影响。

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饲料中的各种营养物质是维持动物正常生命活动和最佳生产性能所必需的。

但是,饲料在生长(饲用植物)与生产、加工、贮存、运输等过程中都可能出现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这些有毒有害物质会对动物产生多种危害和不良影响,轻者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影响动物的生长和生产性能,严重的可引起动物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甚至导致动物死亡。

其次,饲料中部分有毒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food chain),对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

动物长期饲喂某些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饲料,其机体可能残留有毒有害物质,人吃了这些有残留的畜禽产品(如肉、蛋、乳),就会有危险。

第三,新的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到饲料卫生检验。

我国饲料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过去,有一些出产量大、营养物质丰富的饲料资源,由于含有毒有害物质,不敢用作饲料,白白浪费。

随着现代畜牧业生产和饲料工业的迅速发展,需要不断开发利用新的饲料资源,这当中都涉及到“毒”的问题,即饲料安全性问题。

由于上述原因,因此,饲料卫生检验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日益显得更加重要。

三、饲料卫生检验的研究对象饲料卫生检验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饲料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

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1、饲料中的天然有毒有害物质这类有毒有害物质大多数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由糖、脂肪、氨基酸等基本有机物代谢产生的,属于次生代谢产物。

例如某些青绿饲料中含有的氰甙、草酸盐和某些生物碱;棉籽中含有的棉酚;豆类果实中含有的蛋白酶抑制剂、植物红细胞凝集,素等。

饲料卫生学课件

饲料卫生学课件

二恶英

二恶英主要是在一系列包括熔炼、纸浆的漂白以及生产某些 除草剂和杀虫剂的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害的副产品,但也 可有火山爆发和森林火灾等自然过程所产生。它同时还包括在生 产氯代有机物的热过程中所形成的有害的副产品。此外,汽车尾 气和香烟燃烧都可以产生二恶英,由于不完全燃烧的缘故,对固 体废弃物的焚烧是造成二恶英释放到环境中的最主要的原因,在 发达国家,焚烧城市生活垃圾所产生的二恶英占二恶英总生成源 中的95%事实上,二恶英遍布于世界上包括空气、土壤、水、沉淀 物和食物(尤其是奶制品、肉类、与和水生有壳动物)在内的所 有媒介中。其在土壤、沉淀物及动物中最高,在水和空气中的含 量较低。在世界各地均广泛储存有二恶英含量较高的工业废油。 这种物质的长期储存将会导致二恶英释放至环境中,进而造成人 类和动物食物源的污染。
疯牛病恐慌在英国曼延
1999年比利时的二恶英事件


经调查,比利时的这次二恶英事件,是由生产动 物饲料原料的厂家向生产动物饲料的工厂提供含二恶 英的原料造成的。 这家工厂叫福格拉公司。该公司的某些员工在原 本是装废植物油的一些油罐里注入了大量的废机油, 在与动物油和废植物油混合加热时产生了二恶英。该 公司将含有二恶英的原料提供给油脂加工厂比利时维 克斯特公司。该公司在油脂加工后,将8万多公斤混 有二恶英的动物油脂卖给了10家比利时饲料公司、1 家法国公司和1家荷兰公司。这些公司把添加了维克 斯特公司油脂的饲料卖给了比利时500家鸡场、500家 猪场、70家牛场,从而引起了这次污染事件。


间接影响,因此隐蔽性很强。
如:动物摄入含高剂量的铜制剂或砷制剂后,
可能会大量的向环境中排放铜或砷,对土壤 和水源造成污染。
(三)本门课程的任务

饲料卫生与安全学

饲料卫生与安全学
4.葡萄球菌(外毒素):A.革兰氏阳性菌B.无鞭毛,无芽孢,不能运动C.兼性厌氧或需氧D.最适生长温度35--37°但在0---47°都可生长,抵抗力较强E.广泛存在于空气,土壤,水,家畜的皮肤和牛的乳房中等F.致病菌种,金葡萄球菌
金葡萄球菌:最适生长温度30--37°对热抵抗力较强,耐盐性强,广泛存在于空气,土壤水及其他中
3.添加量少,活性高,抗氧化性强
4.价格便宜,制造容易,使用方便
5.在饲料中的存在易于测定
饲料抗营养因子
抗营养因子:饲料中某些阻碍营养成分消化吸收和利用的物质称为抗营养因子
抗营养因子的分类:蛋白质类,矿物质类,碳水化合物类,维生素拮抗物类,刺激免疫系统的抗营养因子,综合性抗营养因子
蛋白质抑制因子:指能和蛋白酶的必须基因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抑制蛋白酶与底物结合是蛋白酶的活力下降甚至丧失的一类物质
1.影响动物生产,繁殖性能
2.干扰和抑制动物免疫系统
3.导致动物癌变死亡
4.影响畜产品安全
饲料的防霉措施:
物理防霉法:
1.严格控制饲料和原料的水分含量
2.改善饲料储存,运输条件
3.选育和培育抗霉菌的饲料作物品种
4.选择适当的种植或收获技术
5.应用辐射技术
化学防霉法:添加防霉剂
微生物防霉法:主要利用微生物的生物转化作用降解霉菌毒素的毒性
3.引起饲料发热,招致微生物滋生
4.丧失营养价值
仓虫的控制: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1.加强对外检疫
2.仓储害虫的防治措施:切断传播途径,习性防治,高温杀虫,低温杀虫,气控防治,药物防治,谷物保护剂防治
饲料寄生虫的污染及控制
寄生虫:将其一生的大多数时间居住在另外一种生物上,同时对被寄生生物造成损害的一种生物

饲料卫生学

饲料卫生学

饲料中铅的污染及控制摘要:铅(1ead)是引起动物中毒的一种常见金属元素,遍布于土壤、水体和空气中。

通常动物体内骨骼中的含铅量最高,肌肉中最少。

铅是作用于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的有毒金属元素。

它可与体内一系列蛋白质、酶和氨基酸中的官能团(如巯基)结合,干扰机体许多方面的生化和生理功能,引起中毒。

关键词:铅;中毒;危害;病理变化;防治1理化性质铅是银灰色重金属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为207.2,熔点327℃,沸点1620℃。

加热至400~500℃时即有大量铅蒸气逸出,并氧化成氧化铅。

铅质软可弯曲,用刀切开时,表面发亮,但当暴露在湿空气中,由于表面形成一层碱性碳酸铅薄膜而立即失去光泽。

铅不以纯元素状态存在,而是与其他元素结合成盐类存在。

也常与其他金属结合,特别是锌、铁、镉和银,或与其他金属构成合金,如焊锡合金。

铅不易溶于酸碱溶液,但可溶于热浓硝酸、沸浓盐酸及硫酸中。

2铅的污染来源铅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对动物源食品污染途径很多。

’1.环境因素来自冶炼、蓄电池、印刷、含铅涂料、塑料、橡胶等工业生产的“三废”,含铅汽油以四乙基铅作为防爆剂,汽车尾气中含大量的铅等,均可造成环境和食品污染。

2.食品Jjn-r、贮藏及运输过程中使用含铅器皿的污染例如铅合金、搪瓷、陶瓷以及马口铁食具的焊锡、锡酒壶等污染食品。

加工皮蛋时要放氧化铅,其可通过蛋壳迁移到蛋内,加入量过多,蛋白上出现黑斑,含铅量高达10mg/kg。

3.使用含铅农药如砷酸铅,美国每年约用2300t,主要用于水果、粮食的杀虫。

我国也使用,在粮食与水果上铅残留量达1.0mg/kg。

[1]3铅的吸收与分布铅中毒是动物摄人过量的铅而引起的以神经机能紊乱、共济失调和贫血为特征的中毒性疾病,铅为蓄积性毒物,小剂量持续地进人体内能逐渐积累而呈现毒害作用。

各种动物均可发生,常见于牛、马和犬,猪、山羊和鸡对铅的耐受量较大,幼畜和怀孕动物更易中毒。

环境中的铅主要从消化道,其次从呼吸道和皮肤进入机体。

饲料卫生与安全

饲料卫生与安全

(名词解释4个,12分;填空20个,20分;简答6个,48分;论述1个,20分)一、名词解释1、饲料卫生与安全:饲料在转化为畜产品的过程中对动物健康及正常生长、畜产品食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会产生负面影响等特性的概括。

2、细菌菌相:共存于饲料中的细菌种类和相对数量的构成。

饲料的细菌菌相和优势菌群决定饲料腐败变质的程度和特征。

3、细菌数量:单位重量饲料内的细菌含量(/g或ml)。

不考虑细菌种类时有两种表示方法:菌落总数和细菌总数。

4、细菌型饲料中毒:动物因摄入了含有有害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饲料而引起的一切中毒。

5、感染型饲料中毒:病原细菌污染饲料后,在饲料中大量繁殖,这种含有大量活菌的饲料被动物摄入以后,会引起动物消化道的感染而造成中毒。

6、毒素型饲料中毒:饲料中污染了某些细菌以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这些细菌在饲料中繁殖并产生毒素,这种饲料被动物摄入后会引起中毒。

7、真菌:一类营养体为丝状体的有细胞壁、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有菌丝体或单细胞、异养、以产生孢子方式繁殖的真核生物。

8、霉菌:菌丝体发达而又不形成较大子实体的一部分真菌。

9、原发性感光过敏:动物采食外源性光敏物质后直接引起的感光过敏。

一般存在于青绿多汁及生长旺盛期植物。

10、继发性(肝原性)感光过敏:叶绿素在体内代谢产物是叶绿胆紫质,由胆汁排出体外肝脏受损时,叶绿胆紫质在体内蓄积并进入外周循环形成叶绿胆紫素血,从而引起感光过敏。

二、填空1、致病菌的种类: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肉毒梭菌,葡萄球菌;非致病菌的种类:假单胞杆菌属、微球菌属、芽孢杆菌属2、饲料污染程度:饲料的细菌菌相与数量;饲料腐败程度:细菌菌相和优势菌群3、硝酸盐在消化道上部被吸收,胃酸分泌不足或胃肠道疾病时,生成亚硝酸盐,氨合成速度受限时:瘤胃pH和微生物菌群。

4、植物凝集素的抗营养作用:影响动物采食、胃肠道结构和功能、免疫系统5、单宁:水解单宁是毒物;缩合单宁是抗营养因子。

6、消除单宁的措施:高温蒸煮、高温高压、脱壳处理、添加动物脂肪。

第十二章 饲料卫生与安全1

第十二章   饲料卫生与安全1

植物有毒成分中占很大比例的一类化学成分。
生物碱种类繁多 许多生物碱是常用的药物,也是毒物,具有多种 毒性,特别是具有显著的神经系统毒性与细胞毒 性。--紫云英属植物所含吲哚里西定烷类生物碱,
一类特殊或强效的甘露糖酶抑制剂,能使家畜产生 甘露糖病。
2013-8-9
9
(二)甙类 (glycosides) 又称配糖体,它是糖或糖醛酸等与另一非糖
2.毒肽和毒蛋白

植物中天然存在一些肽类化合物,包括一些呈环
状结构的多肽。它们具有特殊的生物活性或强烈
的毒性。

通常将这些具有一定毒性的肽类和蛋白质类化合
物分别称为毒肽和毒蛋白。 饲用植物中,影响较大的毒蛋白是植物红细胞凝 集素(haemagglutinin)、胰蛋白酶抑制剂 (trypsin inhibitor,TI)和尿酶(ursae)。

单胃动物由于胃液呈强酸性,影响与甙共存酶
的活性,所以氰甙的水解过程多在小肠进行,
中毒症状出现较晚。
2013-8-9
15
反刍动物由于瘤胃微生物的活动,可在瘤胃中将氰
甙水解产生氢氰酸,中毒症状出现较早。
氢氰酸急性中毒发病较快,反刍动物在采食 15~30
min后即可发病,单胃动物多在采食后几小时呈现症
素受到破坏,故应适度加热。 加热处理的方法可采用湿加热法、干加热法。 一般认为湿加热法较为有效。可采用常压蒸气 加热 30min。

2013-8-9
36
(3)脲酶
A、生大豆中脲酶活性很高,本身对动物生产无影响。
若和尿素等非蛋白氮同时使用,饲喂反刍动物,会加
速尿素等分解释放的氨,进而引起氨中毒。
B、脲酶不耐热。脲酶和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在加热时

饲料卫生学

饲料卫生学

饲料卫生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它主要涉及到食品和饲料安全问题。

它旨在使我们了解饲料在营养,毒理学,可持续发展,安全等方面的特点,并策划适合不同种类和目的的制定、设计和监督饲料。

饲料卫生学涉及到农业技术,食品科学,园艺技术,食物化学等互相关联的学科,以及有关微生物、兽医学、农药学、毒理学和细菌病学的学科。

这些学科的融合使得饲料卫生学的研究不仅提高了饲料的品质,而且控制了产品的安全问题,从而保护各类动物免受疾病危害。

饲料卫生学的研究和实践包括对后胃内容物的分析,人工制定饲料配方,生产加工和添加精制物,防止和控制饲料中细菌及其它微生物的污染等。

它还不断改进饲料配方,以提高动物的生长,出产和表现,以及降低给动物带来的健康危害。

此外,饲料卫生学还囊括对进口、出口农产品、分子病毒学等领域的研究。

进口农产品的科学化检验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分子病毒学技术使得我们能够以更高的敏感性来检测和快速准确地识别有毒物质,有助于及时控制饲料安全和质量问题。

总之,饲料卫生学是一门关乎食物健康与安全的重要学科,为我们提供了安全和有营养的食品,使我们能够生活得更加健康,更快乐。

饲料卫生标准(新版)

饲料卫生标准(新版)

饲料卫生标准(新版)前言本标准所有技术内容均为强制性。

本标准是对GB 13078-1991《饲料卫生标准》的修订和补充。

本标准与GB 13078-1991的主要技术内容差异是:----根据饲料产品的客观需要,增加了铬在饲料、饲料添加剂中的允许量指标。

----补充规定了饲料添加剂及猪、禽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和浓缩饲料,牛、羊精料补充料产品中的砷允许量指标,砷在磷酸盐产品中的允许量由每千克10mg修订为20mg。

----补充规定了铅在鸭配合饲料,牛精料补充料,鸡、猪浓缩饲料,骨粉,肉骨粉,鸡、猪复合预混料中的允许量指标。

----氟在磷酸氢钙产品中的允许量由每千克2000mg修订为1800mg;补充规定了氟在骨粉,肉骨粉,鸭配合饲料,牛精料补充料,猪、禽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蛋鸡、猪、禽浓缩饲料产品中的允许量指标。

----补充规定了霉菌在豆饼(粕),菜籽饼(粕),鱼粉,肉骨粉,猪、鸡、鸭配合饲料,猪、鸡浓缩饲料,牛精料补充料产品中的允许量指标。

----黄曲霉毒素B1卫生指标中,将肉用仔鸡配合饲料分为前期和后期料两种,其允许量指标分别修订为每千克饲料中10μg和20μg;补充规定了黄曲霉毒素B1在棉籽饼(粕),菜籽饼(粕),豆粕,仔猪、种猪配合饲料及浓缩饲料,鸭配合饲料及浓缩饲料,鹌鹑配合饲料及浓缩饲料,牛精料补充料产品中的允许量指标。

----补充规定了各项卫生指标的试验方法。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 13078-1991。

本标准由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饲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武汉)、江西省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饲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无锡轻工业大学、中国兽药监察所、上海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西北农业大学兽医系、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等。

本标准起草人如下:“砷允许量”修订起草人:姚继承、艾地云、杨林。

“铅允许量”修订起草人:徐国茂、伦景良、涂建。

饲料卫生学-绪论

饲料卫生学-绪论

(一)饲料原料 1. 粗饲料 2. 青绿饲料 3. 青贮饲料 4. 能量饲料 5. 蛋白质饲料 6. 矿物质饲料 7. 维生素饲料 8. 饲料添加剂(feed additive)
(二)配合饲料产品 1. 全价配合饲料(complete feed) 2. 混合饲料(mixed feed) 3. 精料补充料(concentrate supplement) 4. 浓缩饲料(concentrate) 5. 添加剂预混料(additive premix)
学习目的: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我国目前 饲料卫生状况及研究动态,熟悉影响饲料卫生的 因素及危害和防除措施,懂得如何进行饲料卫生 质量监督与管理,掌握常见有毒、有害物的检查 技术,在生产中自觉学习并贯彻国家有关法规及 政策。
❖ 教材名称: 饲料卫生学 主编: 王建华 冯定远 出版社: 西安地图出版社
教学重点、难点
以典型事例讲授饲料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出 现的有毒有害物质,已经造成的饲料和动物 危害以及对畜牧业和国民经济的重大损失。 难点在于熟悉饲料工业发展动态和有关国家 大政方针,掌握大量最新资料并需要归纳整 理和高度概括。
饲料是动物的“粮食”,也是人类的间接
食品。饲料的质量和安全直接关系到肉、蛋、 奶、鱼等养殖业的高效生产和动物产品的安 全卫生,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因此,饲 料产品是否卫生安全,是确保动物源性食品 安全的首要条件,是保护人民健康的第一把 钥匙。近年来,饲料卫生问题引发的事故不 断发生。疯牛病、二噁英、多氯化联二苯、β -兴奋剂等事件已造成严重后果,不仅影响 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发展,更为重要的是, 由于饲料中有毒物质危害畜禽健康,从而最 终影响人类健康和环境。
碳水化合物有如下生理功能
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等组 成的混合物称为粗纤维。粗纤维是各种动物, 尤其是草食动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粗纤 维对于动物胃肠道具有填充作用和刺激作用, 同时是草食动物的主要能源物质。

第三章 饲料卫生检验

第三章  饲料卫生检验

第三章饲料卫生检验常用分析方法对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是饲料卫生检验的内容之一。

由于检验的目的、被检测物质的性质以及它们在饲料中的含量不同,所选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在饲料卫生检验中,应用最多的是薄层层析法、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以及荧光分析法等。

第一节饲料卫生检验常用分析方法一、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是以气体作为流动相对混合组分进行分离分析的一种色谱方法。

此法特别适用于分子量小于300,加热有一定挥发性物质的分析。

目前,多种真菌毒素、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的气相色谱分析已有报道。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是利用高压输送的液体作为流动相的一种色谱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仪由于采用高压泵、高效固定相和高灵敏度检测器,因而具有高压、高速、高效和高灵敏度等优点。

HPLC是将样品制成溶液进样,不经过气化,所以不受样品挥发性的约束。

故尤其适用于一些挥发性低、热稳定性差、分子量较大的高分子化合物及离子型化合物的分离分析。

在饲料卫生检验中,此法已用于苯并(a)芘、黄曲霉毒素、有机磷农药以及有机氯农药等分析。

三、薄层色谱法薄层层析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是将固定相均匀地涂布于玻板上制成薄层,以液体作为流动相,对混合组分进行分离、定性、定量的一种方法。

薄层层析法是一种经典色谱方法,由于它具有不需要任何仪器设备,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分离效果好等优点,因而在饲料毒物分析中应用十分广泛。

四、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tomic Absorptive Spectrometer,AAS)利用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蒸汽对特定波长的谱线光有吸收作用,根据特征性谱线光被吸收的程度来测定试样中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

AAS是测定进素元素含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整理)饲料卫生学

(整理)饲料卫生学

基本概念1.饲料卫生学:是研究饲料中可能存在的、威胁畜禽健康及生产性能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以提高饲料的卫生质量、保障家畜健康和生产对人体安全的动物性食品的科学。

2.饲料卫生:有毒有害因素,它们的种类、来源、对动物机体的不良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提高饲料的卫生质量,预防饲源性疾病及其它危害。

3.有害有毒物质的分类:来源上分为:受污染而形成的有毒有害物质:物理、化学、生物学。

本身具有的或正常成分因某种原因转化而来的有毒有害物质。

饲料添加剂造成的有毒有害物质:添加剂中的有害杂质或添加剂本身使用不当。

性质上分为:物理因素机械性混杂物、光敏物质、放射性物质化学因素含有毒素或可转变为毒素的成分(棉酚、NO2-)、工业污染物(氟化物、砷、汞等)、农药残留(有机氯、有机磷、有机胂)、植物病害(麦角病、黑穗病)、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等)生物因素细菌及其毒素(肉毒梭菌、沙门氏菌)、仓虫(玉米象)4. 绿色贸易壁垒:关贸总协定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影响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贸易政策可以不受正常关贸总协定的约束。

这是绿色技术标准(绿色贸易壁垒),它具有合法性和隐蔽性,是国际贸易事务中的一把“双刃剑”。

5. 外源化合物: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与机体接触后进入体内,并且有生物活性,导致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则称为外源性化合物,又称外来化合物。

6.毒物:指较小剂量就能引起动物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化学物质。

毒物的概念是相对,其中剂量大小是很重要的。

毒素:生物体内形成、可引起其他生物体损害的物质称为生物毒素。

毒性:外源性毒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损害的相对能力称为毒性。

安全饲料:在合理使用下,对饲养动物、生产者、动物产品消费者和生态环境没有直接的或潜在的不良影响的饲料。

7.剂量: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最主要因素,指数量。

效应: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所引起的生物学变化。

饲料卫生学试题答案

饲料卫生学试题答案

饲料卫生学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 AABDD 6-10 CCBBA 11-15 CBBAA 16-20 ADBCB 21-25 DABAC26-30 ACCBB 31-35 ACBDA 36-37 CC二、多项选择题1 ABCD2 CD3 ABCDEFGH4 ABCD5 AB6 AD7 ABCD8 ABCD9 BCD 10 CD 11 ACD 12 ABCDEF 13 ABC 14 ABCDEF 15 BC 16 AB17 BC 18 AB 19 AD 20 ACD三、填空题1.化学实验、动物毒性试验、畜群健康调查。

2.感官指标、加工指标、营养成分指标、卫生指标3.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4.α-甘露糖苷酶5.家禽烂冠6.小于等于0.3%7.5-羟色胺8.甜羽扇豆9.鲜红10.发绀11.硫苷甙、芥酸12.硫苷甙、芥酸13.恶唑烷硫酮14.三甲胺15.Wisconsin Alumni Research Foundation16.蛋白酶抑制剂17.皂甙类18.Pusa-2419.神经性和骨质中毒症20.苦涩21.光敏物质22.Bighead23.针晶24.使得体脂和肉带黄色,产生黄猪肉25.0.5%26.15%27.丙酸钙28.蓝色k30.杀鼠剂31.有机磷制剂32.铅33.十二指肠34.氟35.小36.强效激动剂37.孔雀石绿四、判断题1-5 +++++ 6-10+++++ 11-15+--+-16-19 --++五、名词解释1.效应:机体在接受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后所引起的生物化学变化,是针对个体而言的。

2.反应:指接触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后,表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的强度的个体所占的比例。

3.LD50:指半致死剂量,指化学物质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的剂量。

4.LD100:绝对致死量,指化学物质能引起一群动物全部死亡的剂量。

5.MFO:即Mixed Function Oxidases,简称MFO系统,为细胞微体酶系,它可将毒物进行加氧反应,以利于毒物转化为无毒或极性较强的产物,促进动物解毒。

饲料卫生与安全学

饲料卫生与安全学
人类肝癌流行病学
人类急性中毒
中毒表现:
1.损害肝脏等组织2.抑制动物的免疫系统3.致癌4.动物中毒死亡5.繁殖性能下降6.畜产品中残留
预防措施:
1.防霉:最根本措施,预防饲料被霉菌污染
田间操作:防虫,晾晒及时
贮藏:控制水分
化学方法:药物防霉
2.去毒:物理方法:挑选霉粒,碾扎加工发,加水搓洗,吸附法
化学方法:加碱处理,二甲基乙醚去油脂中的AFB1
畜禽肉及内脏等饲料中常见的寄生虫:猪囊尾虫,旋毛虫,岗地弓形虫,肝片吸虫
水产品中寄生虫:华支睾吸虫,刚棘颚口线虫,肾膨结线虫
农产品中寄生虫:姜片吸虫,钩虫,蛔虫
污染控制(寄生虫)
1.饲料检疫
2.对饲料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处理
3.控制传染途径
4.加强环境和卫生控制
霉菌及霉菌毒素对饲料的污染及控制
霉菌:是真菌丝体发达而又不形成较大子实体的一部分真菌的俗称
1.假单胞杆菌属:革兰氏阴性菌,无芽孢,可运动
2.微球菌属:革兰氏阳性菌,无芽孢,不可运动
3.芽孢杆菌属:革兰氏阳性菌,有芽孢,可运动
致病性菌属:(内毒素是一次性的,外毒素是永久的)
1.沙门氏杆菌(内毒素):感染部位:大小肠,胃,肝脏
病症:胃肠炎,伤害,副伤害
2.大肠杆菌(内毒素):A.革兰氏阴性菌B.周身有鞭毛,能运动,无芽孢C.好氧或兼性厌氧D.最适生长温度37°,但在15--45°均可生长E.正常情况下为有益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侵入肠外组织或器官时会变成致病菌
霉菌毒素:指某些霉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次生代谢物
产毒条件:1霉菌生长受到一定限制时2温度,水分和相对湿度,氧气,营养因素
霉菌类型:
类型田间霉菌贮藏霉菌

自考 畜牧兽医08859饲料毒物与卫生学 复习资料

自考 畜牧兽医08859饲料毒物与卫生学 复习资料

08859饲料毒物与卫生学第一章饲料毒物与毒物基础一、基本概念1.毒物毒性:指外源性毒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损害的相对能力。

2. 毒性:指外源性毒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损害的相对能力。

3.剂量:给予机体或与机体接触的毒物的量。

4.绝对致死量:指能引起一群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5. 半数致死量:LD50,能引起一群动物中的50%死亡所需的剂量或浓度。

6.急性毒性: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触外来化合物之后所引起的快速而剧烈的中毒反应。

7.毒物代谢转化的过程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

8.饲料毒物的吸收过程,实质是通过生物膜的过程。

9.致死剂量:指某种外源物能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

二、基本知识点1.剂量反应曲线的基本类型:直线型、抛物线型、S状型2.影响毒物毒性的因素1)毒物本身的性质2)动物对毒性的影响:动物种类、年龄、性别、生理状态、营养状态3)外界因素对毒物的影响:气温与湿度、其他因素3.毒物吸收的途径:胃肠道吸收、呼吸道吸收、皮肤吸收、其他途径吸收4.影响外源化学物分布的因素:1)毒物的理化性质2)局部器官的血流量3)毒物通过某些屏障的能力4)与血浆蛋白结合5)体液PH5.饲料安全性评定程序分为急性毒性试验、蓄积性致突变和代谢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四个阶段。

第二章饲料源性有害物质一、基本概念1.生物碱:饲料中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有类似碱的性质,能与酸结合成盐。

2.硫葡萄糖苷又称芥子苷,是菜籽饼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3.结合棉酚:通常将棉酚和氨基酸或其它物质结合的棉酚称结合棉酚,结合棉酚无毒。

4.非淀粉多糖:植物组织中除淀粉以外的所有碳水化合物的总称。

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组成。

5.植物凝结素:能凝结动物和人的红细胞的一类物质。

6.蛋白酶抑制剂:指一类与蛋白酶的必需集团发生反应,从而抑制蛋白酶与底物结合,降低或丧失蛋白酶活性的物质7.抗维生素:化学结构与某种维生素类似的化合物,在动物代谢时可与该种维生素竞争并取而代之,引起该种维生素缺乏。

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动物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与动物相关领域和部门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学生主要学习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生产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与动物科学相关的调查、分析、评估、设计与推广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动物育种、繁殖、生产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好的业务素质。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2.掌握动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饲草栽培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3.掌握动物资源调查、种畜评估、繁殖技术、草地栽培与管理、繁育体系、饲料配合和饲养、牧场设计、卫生防疫、畜产品开发利用等方法与技术;4.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动物生产和动物科学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5.熟悉动物资源保护、动物生产、畜产品流通、环境保护等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6.掌握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7.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8.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综合应用能力;9.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身心健康;10.具有较好的科学素质、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主干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生产学。

主要课程: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营养学、动物遗传学、家畜育种学、动物繁殖学、饲料饲养学、家畜环境卫生与牧场设计、草地与饲料生产学、动物生产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社会调查、教学实习、课程论文、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动物遗传学实验、饲料分析与营养价值评定实验、动物繁殖学实验、动物环境卫生学实验、动物生产工艺实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概念1.饲料卫生学:是研究饲料中可能存在的、威胁畜禽健康及生产性能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以提高饲料的卫生质量、保障家畜健康和生产对人体安全的动物性食品的科学。

2.饲料卫生:有毒有害因素,它们的种类、来源、对动物机体的不良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提高饲料的卫生质量,预防饲源性疾病及其它危害。

3.有害有毒物质的分类:来源上分为:受污染而形成的有毒有害物质:物理、化学、生物学。

本身具有的或正常成分因某种原因转化而来的有毒有害物质。

饲料添加剂造成的有毒有害物质:添加剂中的有害杂质或添加剂本身使用不当。

性质上分为:物理因素机械性混杂物、光敏物质、放射性物质化学因素含有毒素或可转变为毒素的成分(棉酚、NO2-)、工业污染物(氟化物、砷、汞等)、农药残留(有机氯、有机磷、有机胂)、植物病害(麦角病、黑穗病)、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等)生物因素细菌及其毒素(肉毒梭菌、沙门氏菌)、仓虫(玉米象)4. 绿色贸易壁垒:关贸总协定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影响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贸易政策可以不受正常关贸总协定的约束。

这是绿色技术标准(绿色贸易壁垒),它具有合法性和隐蔽性,是国际贸易事务中的一把“双刃剑”。

5. 外源化合物: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与机体接触后进入体内,并且有生物活性,导致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则称为外源性化合物,又称外来化合物。

6.毒物:指较小剂量就能引起动物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化学物质。

毒物的概念是相对,其中剂量大小是很重要的。

毒素:生物体内形成、可引起其他生物体损害的物质称为生物毒素。

毒性:外源性毒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损害的相对能力称为毒性。

安全饲料:在合理使用下,对饲养动物、生产者、动物产品消费者和生态环境没有直接的或潜在的不良影响的饲料。

7.剂量: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最主要因素,指数量。

效应: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所引起的生物学变化。

8. 常用毒性参数以及相互关系、三致作用:致死剂量、绝对致死量、半数致死量、最小致死量、最大耐受量、急性阈剂量、慢性阈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毒作用带、急性毒作用带、慢性毒作用带相互关系:最大无作用剂量、慢性阈剂量、急性阈剂量、最大耐受量、最小致死量、半数致死量、绝对致死量(作用强度由小到大)慢性阈剂量、急性阈剂量(慢性毒作用带)急性阈剂量、最大耐受量、最小致死量、半数致死量(急性毒作用带)三致作用:毒物的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9.生物转运:是各种物质透过生物膜在细胞及细胞器内外之间的交换过程。

营养物、内源物和外源物通过多次透过生物膜完成生物转运过程。

生物转化:外源化学物通过不同途径被吸收进入机体之后,可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并形成一些分解产物或衍生物,称为生物转化或代谢转化。

毒物吸收后受到体内生化过程的作用,其化学结构发生一定的改变,称为毒物的生物转化或代谢转化。

大多数有机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反应可归结为氧化、还原、水解【第一相反应】和结合(合成) 【第二相反应】几类。

第一相反应后必将在第二相反应中进行结合反应。

10.外源化合物的联合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

联合作用类型评价联合作用系数法、等效应线图法(以急性中毒试验为前提)11.非淀粉多糖:谷物中的多糖从化学上分为贮存多糖和结构多糖两种类型,后者称为非淀粉多糖(NSP),是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多糖。

纤维素构成细胞壁的骨架;半纤维素为细胞壁间质的组成成分,包括阿拉伯木聚糖、ß-葡聚糖、甘露糖等;果胶多糖为细胞间黏结物,包括聚半乳糖醛酸等。

12.植酸磷及应用:植酸是肌醇六磷酸的习惯称呼,化学名称为环已六醇六磷酸酯.植物体内的植酸一般无游离形式,几乎都是以复盐(与若干金属离子结合)或单盐(与一个金属离子结合)的形式存在,称之为植酸盐(phytate)或肌醇六磷酸盐。

13.霉菌毒素:霉菌在基质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或称次生代谢产物(secondary metabolites)。

赤酶烯酮:赤霉烯酮(zearalenone)又称F-2毒素或雌性发情素,此毒素最先从赤霉病玉米中分离出来。

HAA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表示危害分析和临界控制点。

确保食品在消费的生产、加工、制造、准备和食用等过程中的安全,在危害识别、评价和控制方面是一种科学、合理和系统的方法。

但不代表健康方面一种不可接受的威胁。

识别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环节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防止危害的发生。

通过对加工过程的每一步进行监视和控制,从而降低危害发生的概率。

HACCP体系是一个预防饲料安全问题为基础的,防止饲料引起畜禽疾病和产生有害的畜产品的有效的饲料安全保证系统,通过对饲料的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控制,将饲料危害预防、消除、降低到可接收的水平,保证畜产品的安全。

基本理论1.饲料卫生学研究的内容:饲料毒理学基本知识在饲料生产与畜禽饲养中具体应用。

影响饲料卫生质量的各种因素对动物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各种饲料在生产的环节中的卫生问题。

饲料卫生标准与新饲料资源利用要求。

饲料卫生质量监测的方法。

2.当前我国饲料安全问题:产品设计或使用时没有停药期。

随意加大药物用量和长期低剂量用药。

不遵循人药、兽药分开的原则。

违法使用违禁药物。

恶性竞争、误导消费者。

原料质量、加工工艺不过关。

检测、监控体系不健全。

动物源性饲料产品质量较低。

3.LD50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均以LD50来表示毒性上限,而不用LD100。

因为LD50受实验动物个体敏感程度差异的影响相对较小,剂量-反应关系较敏锐,重现性好,故能比较确切可靠地反映一种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作用。

4.外源化合物的毒性作用: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强度除受其固有毒性的影响外,主要取决于终毒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和持续时间。

终毒物是指直接作用于机体靶组织或内源靶分子化学物。

终毒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取决于其有效浓度的递增或递减过程,并常受制于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5.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机理:是各种物质透过生物膜在细胞及细胞器内外之间的交换过程。

营养物、内源物和外源物通过多次透过生物膜完成生物转运过程。

6.阻碍毒物转运的天然屏障: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血脑屏障可阻止毒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使许多在血液中浓度相当高的物质不能进入大脑,特别是脂溶性很低的极性化合物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胎盘屏障由位于母体血液循环系统和胚胎之间的几层细胞构成,细胞层数随动物种类和妊娠阶段而有所不同,如猪有6层,大鼠只有1层,细胞层数越少,毒物越易通过。

脂溶性高、非离解性、相对分子质量低7. 非淀粉的抗营养作用:降低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影响日粮的转化效率和动物的生产性能。

引起动物消化道形态和生理的变化,一些水溶性NSP可使动物消化器官增大或变重。

与某些消化道中的生理活性物质结合,例如与消化酶、胆汁盐,甚至脂类、胆固醇等结合。

与消化道后段微生物区系相互作用,造成厌氧发酵,产生大量毒素,抑制动物生长。

产生粘性粪便,影响畜舍和周围环境,产蛋鸡还会污染蛋品等。

8. 植物蛋白的抗营养因子与有毒有害物质:在植物界特别是在豆科植物中,天然存在着一些能抑制动物体内代谢活性的物质,常将这类物质称为酶抑制剂(enzyme inhibitor)或抗酶剂(antienzymes)。

分布最广、含量最多且对动物危害最大的是蛋白酶抑制剂。

植物性红细胞凝集素(PHA)葡萄糖硫甙棉酚环丙烯类脂肪酸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单宁和多酚化合物含羞草素和有毒氨基酸生物碱光敏物质升氰糖苷9.霉菌生长生活条件:①需要C、N、P、S、Mg、Fe等元素霉菌的生活方式是吸收养料寄生、腐生、兼性寄生②霉菌吸收的养料必须是可溶的③环境条件(温度、湿度、pH、光照、氧气)饲料水分:17%~18%时是霉菌繁殖与产毒的最适宜条件环境湿度:干生性霉菌(相对湿度在80%以下)、中生性霉菌(80%~90%)和湿生性霉菌(90%以上)。

曲霉、青霉和镰刀菌属均为中生性霉菌贮存环境温度:大多数霉菌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5℃~30℃,在0℃以下或30℃以上霉菌繁殖一般均需要有氧条件,但毛霉、灰绿曲霉可耐受高浓度CO2而厌氧10.黄曲霉毒素的特点、特征、生物鉴定方法特点:黄曲霉毒素耐高温,在通常的加热温度时破坏极少,只有在其熔点温度下才发生裂解。

毒素在弱酸性及中性环境中很稳定,遇强酸可稍分解,遇碱能迅速分解,但该反应具有可逆性,在酸性条件下又可复原。

许多氧化剂都可破坏毒素。

特征:毒性极强,黄曲霉毒素在体内代谢过程的同时也进行着损害机体的生化过程,其毒性作用主要是抑制DNA、RNA以及蛋白质的合成。

具有耐热性,在水中溶解度较低,溶于油及一些有机溶剂。

急性毒性,是剧毒物质,黄曲霉毒素急性毒性是氰化钾10倍,砒霜68倍。

慢性中毒,主要表现动物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贫血、生育能力降低、生育发育缓慢、体重减轻、饲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性能下降以及免疫系统和天然防御机能破坏等。

肝脏病变特点:肝功能变化,肝脏组织学变化。

致癌性。

生物鉴定方法:抑菌试验、荧光测定法、大白鼠试验法、鸡胚试验、鸭雏试验、斑点试验。

11.饲料的防霉与去毒:防霉控制湿度,低温贮藏,防止虫害、鼠咬,惰性气体保存法,应用防霉剂,选育抗霉作物品种。

去毒剔除霉粒法,碾轧加工法,水洗法,吸附法,化学药物去毒法,微生物法、加热法等。

12.饲料中有毒金属元素毒性特点:①这些元素本身不发生分解,有的还可在生物体内浓集。

体内的生物转化常常不能减弱这些元素的毒性,有的反而转化为毒性更大的化合物。

有毒金属元素最常见的毒性作用是抑制酶系统的活性。

②饲料中的有毒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经消化道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

③金属毒物的毒作用机制具有相似性。

13.砷的化学性质与来源:砷为类金属,元素砷一般以三价或五价化合物的形式存在,As2O3为天然化合物(砒霜),AsS(雄黄), As2O3是提炼铜、铅、金和银的副产品。

砷的污染由岩石风化、水循环运输等自然释放和燃煤、矿山开采冶炼、含砷农药的使用、地热发电等人类活动所造成的。

14.预防饲料农药污染主要措施:①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无选择性与高稳定性是农药的二大缺点。

②合理安全使用农药选择安全或较安全农药;选择高活性农药;严格遵守有关规定。

③制定农药生产、使用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登记制度;许可证制度;农药残留量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