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德育
德育知识点整理

德育知识点整理一、名词解释1、德育:狭义专指道德教育;广义指的是培养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活动.2、德育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对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要求,也可以是一项具体的德育活动对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要求。
或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3、班级管理: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采取适当的方法,组织、指导、协调各种因素,为构建良好的班集体以及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全面发展。
4、班级活动: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以班级为单位,重点在于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活动.班级活动是班级建设的必要条件,是个体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5、班主任的自我管理:(1)班主任的自我管理是完成班级管理任务、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要求;(2)班主任的自我管理是班级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3)班主任的管理素养是班级管理的要素;(4)班主任自我管理的过程也是班主任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
6、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主要指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等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7、班级授课制: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8、班集体:是指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及良好纪律和舆论的班级学生所组成的活动共同体。
9、班级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四种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和目标管理.10、班级目标管理:是班级管理者根据班级工作的目标进行的管理。
它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目标设置来规定集体活动的方向,以目标达成度来评价其贡献的大小,用目标来激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1、说服教育: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的方式,使学生改变某种既有的品德认识和价值观念,而接受某种新的品德要求,并用以指导自己行为的一种德育方法.12、情感陶冶法:自觉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维情操方面受到感染、陶冶、熏陶.13、班级制度管理:在认识班级建设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制定、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工作。
德育教育

成长第一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早睡早起不迟到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只有做到每天按时睡觉、准时起床,这样 早上上学才不会迟到。早到校的同学可以早读、锻炼身体,还可以配合组 长检查作业等等,迟到可不是好习惯哦!
二、上课认真不马虎
老师上课我们一定要认真听讲,很多的知识都来自课堂。只有认真 听老师上课,作业才能顺利完成,这样学习就会变得更轻松。
作者从这些“微软小子”身上,发现三个最重要的特征: 第一,很高的情商;第二,快乐,享受学习,而不仅仅是完成 学习; 第三,优秀,杰出。 这三个概念在英文中都是以“E”开头(EQ,Enjoy, Excellence),所以作者又提出一个称谓:“E学生”。 关于这本书的主旨,作者说:并不是教给你怎样去做“微软小 子”一样的人,而是教给你成为像他们一样优秀的“你自己”。 李开复、许峰雄、张亚勤、沈向洋、张宏江……书中每一个真实 的故事,每一段生动的点评,每一句诚恳的话语都可以成为成 长之路上的坚实阶梯,可以让学生、家长和老师知道自己该怎 样做才能不断成功。
2、握手力道不宜过重,也不宜过轻
• 见面握手时,要防止有气无力地握手方式,同样地,霸道 的用力握住对方的手也绝不可取。对女性朋友来说,这两 方面都要注意。当你有气无力地和别人握手时,对方也许 会猜测你轻视他。所以,这样的情况要避免。 • 特别要注意的一点,那些握着别人的时候猛摇的做法千万 不要做。这不是热情好客的表现,相反地,别人会觉得你 太不礼貌了。一般握手时,手只需要轻轻点三下即可。
德 育 教 育
什么是德育?
德育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规范、法律意识、 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全面系统的教育,使受教育 者形成扎实的政治理论修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自主 的遵纪守法意识,良好的心理品质素养。
德育是什么

专栏/马国新专栏COLUMN我曾经在湖北省随县厉山三中(以下简称“厉山三中”)担任校长多年。
2009年秋,《中国教育报》以“农村中学的高品位与高质量”为题,整版报道厉山三中的办学业绩。
6年间,厉山三中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学校变成省内外知名的中学,根本原因就在于德育。
厉山三中的德育,起于理念,始于活动,成于班主任队伍建设。
厉山三中的德育强调养成教育,其在内容上强调讲卫生、守纪律、懂礼貌、会学习,方法上强调低起点、小步子,当时、当场和当面。
同时,讲究师生关系的亲密性、教育方式的无痕性、学习过程的随机性、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在倡导与禁止、民主与尊重、竞争与合作、理解与对话、关爱与严格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学校持续开展的系列德育活动在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学生习惯、增强班级凝聚力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厉山三中的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在学习了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实验”后,从阅读开始的。
从2004年春季开始,厉山三中大量征订教育书刊和报纸,每年开展送书读书活动,每周开展“相约星期一班主任论坛”活动,几乎每天早操或晚查寝时召开“班主任碰头会”。
在持续的阅读和经常性的“碰头会”等一系列活动中,班主任的理论水平提升了,带班经验丰富了,学校的教育质量直线上升。
2011年秋,我担任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校长,依然把德育和班主任队伍建设作为首要任务。
我认为,教育始于家庭、归于学校、成于自己,成长无法代替,父母和老师只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帮助。
2014年秋,我提出了“帮教育”的概念,认为教育是一种因爱而生、为成长而来的帮助。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获得帮的能力、拥有帮的精神,成为一个被需要的人,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是一种“帮教育”,在哲学层面强调“生命本帮”和“帮能再生”,在实践层面强调“教育是帮的艺术”。
在“帮教育”看来,德育是自省与互助,课堂是一种帮学的状态,教师成长是一个自救的过程,课程是为了“弘帮”,为此我们还提出了“帮学课堂”“自救教师”“弘帮课程”,并提出“互助德育”的概念,强调德育是一个自省加互助的过程,是师生相互间的感染与撼动,强调关爱与平等,理解与尊重,沟通与对话。
德育与法治教育

德育与法治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在学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育教育是指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素质,使其成为真正的好公民。
而法治教育则是在德育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法律法规和案例的引导,使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学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并最终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在现代社会,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一个良好的道德素质对于个人来说,至关重要。
在学校,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家庭观念、人际关系,以及满足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道德需求。
同时,德育教育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
在德育教育中,学校需要举办各种有益的活动,如课堂教育、体育活动、心理辅导、社会实践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法治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学校的法治教育中,学生应该学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
这不仅需要教师们为学生上好课程,还需要通过与学生直接对话,引导他们知道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不合法的。
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两者之间互相独立,但又相互联系。
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可以相互补充,互为促进。
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楚的知道如何尊重法律;而法治教育也可以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正确的行为。
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并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
它们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责任。
政府和家长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模范,以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总之,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对于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课堂教育、实际活动、社区参与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教育环境,让他们成为一个堪称优秀的公民,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心理健康教育不属于德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不属于德育的内容以心理健康教育不属于德育的内容为题,我们需要首先明确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针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的、系统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个体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心理适应能力、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德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使其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心理健康教育不属于德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德育更注重的是个体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个体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心理适应能力,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它关注的是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而不涉及个体的道德行为和品德修养。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的是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而德育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认识自我、情绪管理、压力调适、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个体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而德育的内容包括道德教育、礼仪教育、法制教育等,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式和目标与德育有所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通常通过课堂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测试等方式进行,其目标是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而德育通常通过德育活动、德育课程、班级管理等方式进行,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心理健康教育不属于德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而德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都属于教育的范畴,但它们关注的问题和实施方式有所不同。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德育干部学习笔记

德育干部学习笔记德育干部学习笔记「篇一」最近我读了《德育是什么》这本书,感受颇深。
我的理解是:德育是什么?德育是细节,一个人的细节往往最能反映出他的修养和深层次的素质。
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节就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美国福特公司的老板福特先生当年就是因为在面试前捡起了门口的一张废纸而被录用了。
德育是什么?对教师而言,德育是责任,只教孩子知识而不培养其心灵,只能培养出一批学习的机器。
对学生而言,读书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前途,更是为国家效力。
德育是什么?德育是关爱。
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有的老师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对优等生“眉开眼笑”。
对中等生“不声不响”,对后进生“大喊大叫”,这些就是不公正的表现。
德育是什么?德育是期待。
将孩子培养成人,是份辛苦的工作,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耐心等待。
德育是什么?德育是学校基因。
高年级学生的一言一行,对低年级的学生的影响十分深刻。
一个孩子在跨进校门的那一刻,就遗传了学校的德育基因。
德育是什么?德育是树木之根。
一棵参天大树之所以枝繁叶茂,离不开深深扎根于地下的根系,根越深,树木的生命力就越强。
德育是什么?德育不仅仅是分数。
我们对学生要求的仅是分数,但社会对学生要求的并不仅仅是分数。
没有分数,教师和学生今天都过不了关;只有分数,学生明天过不关的。
所以,一个负责任的优秀的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分数,也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句话是在讲到德育的现状时说的。
学校生活中确实如此。
德育在改革发展的潮流中遇到了新问题也是很正常的,这也为我们教师创新德育的方法提供了机遇,特别是创新德育的惩罚方法。
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不先育人就去教书,书往往是教不好的。
育人育得好的,书没有教不好的。
所以说,教师职责是育人教书而不是教书育人,育人应放在第一。
德育干部学习笔记「篇二」《德育原理》学习摘录主编檀传宝(志行天下)笔记摘录:△德育是促进学生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过程。
德育目标是什么

德育目标是什么德育目标指的是通过教育和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培养其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
德育目标不仅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力、道德行为能力,还包括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以下是对德育目标的一些探讨:首先,德育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个体在行为中表现出的道德特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让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使之成为一个道德行为良好的公民。
例如,培养学生守信用、尊重他人、热心助人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其次,德育目标还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道德判断力是指学生在面对道德问题时能够正确判断,辨别一种行为是好是坏、正当还是不正当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可以帮助他们正确面对各种道德困境和挑战,做出正确的道德决策,促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人。
此外,德育目标还包括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人对社会问题感到关切并愿意为之负责任的情感和行动能力。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应该肩负起社会责任和义务。
公民意识是指个体意识到自己是国家公民,具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可以让他们明白作为公民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最后,德育目标还包括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学会自我管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做到自律自重,遵守规章制度,培养自我约束力。
自我发展能力是指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可以让他们不断提高自己,成为有主见、有能力的人。
综上所述,德育目标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道德判断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只有实现了这些目标,才能使学生在道德、心理、行为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德育是什么意思

德育是什么意思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使他们具备健康发展、自我管理和社会适应的能力。
德育旨在通过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具备道德自律、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规范意识。
通过德育的实践,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能力,为社会和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首先,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德育教育,学校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和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德育教育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道德讲堂、品德故事、励志演讲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其次,德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规范意识,但它不仅限于道德教育,还包括学生的自我管理、社会适应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通过德育教育,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德育教育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德育对社会和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德育教育不仅培养学生个体的素质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德育教育,学校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关心社会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
这样的培养有助于提高社会公德水平,加强社会和谐稳定。
同时,德育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最后,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第九章德育第三节德育的原则

看着几个不肯剪掉长发的男同学,长发被高领毛衣排起,翘得像要下蛋的母鸡尾巴,肖老师忽然问过:“想听听我的意见吗?”这下, 这几个同学可来劲了。
3、激发学含习榜义样的:动机指,见在之行德动 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既要尊重、爱护和信 3首、先人,们班长主期任以是来任班德级育,的实管践又理经者验要和的教总提育结者出。 合理的要求,进行严格管理,把严格要 求和尊重信任结合起来。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 赞可夫的比喻:在我们面前有一块搀着石子的劣质土 壤,它既不会叫人高兴,也没有希望提供起码的收成,
可是来了一批地质工作者,经过一番勘探,结果在地 下深处发现了巨大的宝藏。——教师也应该发现差生 深处的宝藏,产生热爱差生的情感。
•
有一个学生,在老师上课板书时,常用两手食指
敲打桌沿,发出“哒哒哒”的响声。有的老师警告说:
一、德育原则
(一)什么是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 处理德育过程中一些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它以个体品德 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为依据,概括了德育实践的宝贵经验, 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
(二)德育原则的意义
二、基本的德育原则
现阶段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主要有: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要根据
(四)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对
学生既要尊重、爱护和信任,又要提出合理的要求,进行严格管 理,把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结合起来。 – 贯彻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做到: – 1、尊重学生人格,信任学生的能力。 – 2、要敢于、善于严格要求学生。 – 马卡连柯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
德育原则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德育原则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德育原则是指在教育中用以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和人格发展的一种指导性原则。
它是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指导思想,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教育措施,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德育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道德是人类社会秩序和文明发展的基础,也是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因此,教育机构应该通过德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品质。
德育原则旨在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友善互助、勤劳奋进等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思想健康、心地善良的人。
其次,德育原则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
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灵和个性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独特的内在特质和品质。
德育原则以人格培养为核心,致力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个性。
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格,如培养学生自律、自主、合作、宽容、创造力等素质,旨在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独立的人格,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个性。
另外,德育原则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智育、体育、美育和德育等方面。
德育原则旨在通过组织一系列的德育活动,如德育课程设置、德育讲座、德育实践活动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接受多样化的教育,培养自己的全面能力,不仅懂得道德底线,而且具备知识、实践、创新等多种综合素质。
在德育原则的指导下,教育工作者可以创造合适的教育环境和条件,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推动他们自觉地进行道德建设和人格塑造。
实现德育目标需要一系列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包括父母的引导、教师的示范、校园文化的熏陶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这些因素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德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德育原则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让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能力、有国家情怀的人。
它是教育工作者在校内外为学生成长成才而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结果。
通过德育原则的指导,学生可以在学校的成长中获得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社会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德育背诵知识点总结大全

德育背诵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一部分:德育基础知识1. 什么是德育?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教育过程,是通过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
2. 德育目标德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3. 德育的重要性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操,还可以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社会行为和心理素质。
4. 德育工作要求(1)坚持德育为先,为人师表(2)以身作则,言传身教(3)因材施教,因时制宜(4)关注思想引领,注重行为规范(5)强调情感教育,注重行为引导第二部分:道德知识1. 什么是道德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应当遵守的规范和标准,包括对人、对社会、对自己的基本行为准则和规范。
2. 什么是道德观道德观是人们对待价值和行为准则的认识和看法,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认识和观念对待各种道德问题的态度和立场。
3. 什么是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们在道德行为和价值取向方面所具有的情感,是指人在道德领域中所产生的喜怒哀乐、忠诚、责任感等情感。
4. 什么是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道德生活中所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指人们在行为中所应当遵循的的规范和规定。
5. 什么是道德质量道德质量是指一个人在道德品质方面所具有的良好特点和优秀品质,包括诚实、守信、正直、善良、勇敢等道德品质。
第三部分:德育方法1. 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以教师为榜样,通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 情感疏导法情感疏导法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情感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3. 话剧表演法话剧表演法是通过表演形式展示道德故事,引导学生感悟道德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
4. 互助与感恩教育法互助与感恩教育法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互助、关爱行为和感恩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原理檀传宝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

(二)德育包括些什么
西方:moral education,即道德教育,与宗教 教育、政治(公民)教育有明显的区别。 中国: 狭义:指道德教育 广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更广义:法制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性 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
(三)德育概念的 “泛化” 原因:
1、传统思想的影响 —— 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 之以德,齐之以礼,民耻且格。 ——大学之道提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二节、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
三种社会形态: 1、人的依赖关系 2、人的独立性 3、人的自由个性
(一)习俗性的德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产生以前,原始社会中 存在的德育形态。 1、全民性——人人参与 2、生活性——融于劳动、生活之中 3、习俗性——以习俗的传承为主要内容
(二)
古代学校德育
1、含义——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 ,其实一直有两套完整的信仰 体系:官士阶层信历史,为了青史留名可以 牺牲生命;民间百姓信奉鬼神,所谓“离地 三 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当今中国社 会 民众普遍信仰什么呢?
有信仰 有清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生活有目标, 有足够的幸福感。并对疾苦之人施以关怀, 不贪婪,不做犯法之事。相信世界是有规则 和逻辑的,只有谨慎生活,有所敬畏,才能 功德圆满。
“德育”一词的由来 “德育”是一个现代词汇,虽然我们经 常说原始社会的德育、奴隶社会的德育、 封建社会的德育,但是“德育”一词却是 出自现代人之口。大约在 18 世纪 70 、 80 年代,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把遵从道德法 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简称 德育 。
与康德同时代的裴斯泰洛齐也使用过 “德育”一词,表明西方社会于 18 世纪 后半叶已经形成“德育”这一概念。而英 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一书中, 把教育明确划分为“智育”“德育”“体 育”。从此,“德育”逐渐成为教育世界 中一个基本的概念和常用术语。
什么是德育

如何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一个概念:就是什么是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指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代人关注道德进步、关注青少年儿童道德的成长的大背景下、德育如何调整和改革, 是我们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走向心灵的德育, 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理想。
走向心灵的德育, 就是要求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上, 以关注儿童心灵成长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反对目中无“ 人”的教育, 反对把教养与教育割裂开来, 反对不能激起学生感受体验的形式主义的活动, 要求教师成为有情感素养和能力, 能走进学生心灵的人。
走向心灵的德育, 包含着三个重要的命题:首先, 情感是道德发生的基础。
情感的培养不应被视为局部的狭隘的培养目标与教育任务,而是儿童道德面貌形成过程的本质。
人的同情心、善良、怜悯、敏感性、友谊、义务感、责任感等情感力量微妙地交织在一起。
只有在儿童体验着这些道德情感, 进而达到高尚的情感激动时, 道德概念才能变为道德信念。
情感的培育不是靠理论的灌输, 故意的和人为的做法, 而是需要营造丰富的情感环境。
情感环境的实质在于, 人用心灵来感觉别人内心的极其细腻的活动并通过自己的精神活动来回答它们, 表现为精神激奋的一种活动反映出情感环境的特点。
其次, 德育是心灵沟通与精神建构的过程。
长期以来, 德育过程被等同于德育工作, 德育活动, 注重活动形式和外在化的行为表现等等, 这是非常不妥的。
德育的过程首先是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过程, 当教师用心灵去感受学生, 甚至把全部心灵献给孩子的时候, 学生精神建构的过程才成为可能。
最后, 教师要成为善于走进学生心灵的人。
教师教育力量是学校道德生活中最重要的力量。
教师教育力量的源泉则是教师的行为和个性。
教师利用人们关系中丰富多样的生活环境, 有意识地创造培养情感素养的环境, 这是最细腻的教育艺术的领域, 是教师素养的本质。
关于德育的理解和认识

德育是指通过教育和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人。
它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
我认为,德育的重要性在于:
1.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德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并通过教育和培养,使其成为习惯性的行为和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
德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使其成为有责任感和担当的人,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为社会做出贡献。
3. 培养学生的人格和自我管理能力。
德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格和自我管理能力,使其成为有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的人,能够自主地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
4.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德育不仅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还关注学生的智力、情感、身体和社交等方面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德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我们应该注重德育教育的开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格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验德育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体验德育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德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塑造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形式。
而体验德育则是德育教育中的一种特殊手段,通过给学生创造各种体验的机会,让他们能够从亲身经历中感悟道德价值,进一步提升道德素养。
体验德育的核心理念是“学以致用”,强调通过实际行动和经验来加深学生对道德思想的理解和认知。
传统的德育教育往往是在课堂上通过道德教育的内容进行灌输,而体验德育则是将道德教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社会环境中感受和领悟道德的重要性。
在体验德育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经验。
这些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并反思自身的行为,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例如,学生们可以组织一次义务劳动活动,去帮助社区的老人或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通过亲自体验和参与这样的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激发他们对公正正义的思考,并且在实际行动中表达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
另外,体验德育还可以通过组织情感交流、德育讲座等形式来丰富学生的道德教育体验。
通过开展班级会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有机会分享自己的道德感悟和经验,从而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在体验德育过程中,重要的是给予学生真实的、有意义的体验机会。
这需要教育者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组织才能,通过合理设计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参与中感受道德教育的价值。
然而,体验德育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一方面,体验德育有时候可能只是一次短暂的经历,无法真正地将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另一方面,体验德育需要教育者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指导能力,否则可能导致学生缺乏对道德经验的正确认知。
因此,在进行体验德育教育时,我们需要认识到其作用和局限性,不能过分依赖单一的教育手段,而应该将其与其他形式的德育教育相结合,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总结来说,体验德育是一种将道德教育与实际行动相结合的教育形式。
通过给学生创造各种体验的机会,让他们从亲身经历中感悟道德价值,进一步提升道德素养。
德育活动的名词解释

德育活动的名词解释在当今教育领域中,德育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德育活动主要指的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为目标的各项教育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和道德意识。
下面,我们将对德育活动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探讨。
首先,德育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学校和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引导和培养,透过引导学生了解并尊重道德规范,激发他们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通过德育活动,学生能够明确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明确什么样的行为符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其次,德育活动通过实践和体验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素质。
德育活动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形成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
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并感受社会的多元性和多样性,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念。
例如,在社区互助活动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助人为乐的重要性,培养出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此外,德育活动还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对他人的关爱。
在德育活动中,学生将会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
例如,在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学生会和留守儿童建立情感联系,体验到自己的行动对他人的意义和价值。
这样的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关注和关心他人。
更重要的是,德育活动通过互动和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意识。
在德育活动中,学生将会与其他成员一起参与到各种团队活动中,通过合作、协商和沟通,学会与他人共同完成一项任务。
例如,在户外拓展训练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每个人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团队的成功做出贡献。
这样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领导才能,还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综上所述,德育活动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重要教育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德育?
什么是德育?
一、《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
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和学习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辩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思想品德基础。
基本内容和要求
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湿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
三、有关专家的分析(檀传宝的《学校道德教育原理》)
什么是德育?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具体理解应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二是如何理解德育过程?
德育内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除了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
狭义:道德教育。
广义的感觉是:德育像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德育的内容是“守一而望多”,守住道德教育,而要顾及法制、青春期、拒绝毒品等教育。
其实这种观念还是要全面包括,实际工作中我们确实在“守一而望多”,道德教育是德育教育必须要守住的阵地,其他又是将来生活、生存不可缺少的。
理论上归纳总结多少方面,化到日常工作中德育处和班主任都要进行文明礼貌、守秩序、遵守规章、讲卫生、互相帮助、宽容他人等方面的教育。
守秩序、遵守规章实际就是法制教育的启蒙,文明礼貌互相帮助都是道德的具体形式。
德育内容可以归类,但在日常的教育中往往交融在一起是分不开的,尤其在小学养成良好的品德、生活、学习各个细节习惯,就包容了诸多方面。
在这些目标的实施中教育学生的途径有: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学科渗透、学校及班级的专题教育活动等。
其中隐藏的教育力量是家庭的教育。
家庭在道德方面的教育根深蒂固,“现代家庭的习俗性德育”他的长期性、全包围性、在学生心中的可信性,是其他教育无法比拟的。
中国的学校德育被普遍认为是德育的最重要的方式,西方社会则更多地将德育的责任划归家庭、教堂等。
但在20世纪的后半叶,西方
的教育开始重新认可学校德育及其使命的重要性,中国则不断强调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的配合。
应该说:整个世界都在寻找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
德育的合作与平衡的关系。
根据学校教育教学情况,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是应该放在首位,但不会走到极端打破教学的正常秩序,根据我们上面归纳的有效途径,学校德育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思考出来才是德育的有效内容。
德育教育过程转化、内化、建构也好,都是由外向内的转化过程。
只要是出于德育为社会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的目的,是成人先定好目标方向,怎样引导也是从外向内的教育过程。
我们实际能做的是顺应儿童成长规律,尽力做到能使儿童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关于“德育”的传统理解
1、.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矛盾之处:仅聚焦在“品德”“政治思想”方面,因而,以此解释“德育为先”等国家要求时,在合理性、合法性,总有一种“不足以服人”的感觉,从而带来“两张皮”的结果。
〗
◎关于“德育”层次性认识
1、价值论视域的德育:
要回答的问题是:学校培养怎样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所要做好的事情:启迪德知、练就德行、养成德性
所使用的载体是: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等文本,以及学校长期积淀的文化
〖基础:价值=为何要这样做的道理。
源于社会发展和人的成长的需要。
〗
2、课程论视域的德育:
要回答的问题是:学校提供怎样的经验和内容实现教育价值追求?
所要做好的事情:传递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
什么是德育?我通过学习新的收获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着重研究狭义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这个定义中前半句指明了方向,后半句指明了德育的过程:“通过受教育者积极
的认识、体验与践行”已达到德育教育目的。
此定义比我以前看到的都全面而具体,更不是我自己能够思考和表达的水平能比的。
德育层次性认识告诉我从不同的视角看德育的不同认识。
虽然是不同视角,它们又显示着清晰的层次,其中价值论视域的德育是中心说明我们为什么要搞德育,课程论视域的德育和规则论视域的德育说明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操作论视域的德育既是德育教育的一种途径,也是对德育教育效果的一种检验。
现在我弄清了:
1.学校德育为什么要搞?是社会发展和人的成长的需要。
2.学校德育是什么?德育是我们按照国家的规定、要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具有社会规范要求的良好,为社会培养有道德的合格公民。
3.学校德育应该怎样稿?应该从德育价值的角度把德育教育目标作为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样才能保证“德育为首”。
在课程(直接、隐性)中、规章制度的建立实施中进行德育教育,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精致管理,在细节中育人。
我的新思考:
1.德育应该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管理就是细节的德育。
2.德育课程体系是德育教育的一个层次,实际德育教育中这个层次的教育作用我认为需要研究。
3.规矩是我们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但它有赖于贯彻执行到细节中,才能产生效果。
4.德育教育要通过学生积极的认识、体验、践行来达到教育目的。
“以生为本”体现其中。
5.一个学校文化积淀的影响是隐性的德育教育,这种德育教育的力量是强大的,积淀的过程需要德育活动的引领。
就像人们进五星级宾馆自觉正衣冠一样。
我自己感觉还有糊涂的地方,希望大家帮助,我也会继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