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六则译文
百句譬喻经原典及译文(3)
百句譬喻经原典及译文(3)百喻经 67 夫妇食饼共为要喻译文曾有一对夫妇,家有三块饼。
两人各吃了一块,剩下一块,两人约定道:「若是谁说话了,定是不给他这块饼了。
」之后,为了这一块饼的缘故,各各不敢言语。
过了一会儿,有贼入室来偷取财物,家中所有,尽入了贼手。
夫妇两人因为先前有约定的缘故,眼看着,不语。
贼见他们一言不发,就在其丈夫的面前侵辱起他的妻子来。
丈夫亲眼见了,也依然不说。
妻子便大喊有贼,对丈夫叫道:「你这愚痴的人,怎么为了一块饼,眼看着贼这般也不喊?」丈夫拍手笑道:「咄!蠢婢子,我得定了饼,你没份了。
」世人听了此事,无不嗤笑。
凡夫之人也是这样,为了小名利的缘故,硬是装出静默的样子来,却受着虚假引致的烦恼,这种种恶贼的侵侮,丧失了善法,坠堕于三涂,都毫不怖畏。
也不去觅求出离生死的正道,一意在五欲中耽着嬉戏,虽是遭了大苦报,也不以为祸患。
就如那个为饼失财的愚人,没有什么差别。
原典昔有夫妇,有三番饼。
夫妇共分,各食一饼。
余一番在,共作要①言:「若有语者,要不与饼。
」既作要已,为一饼故,各不敢语。
须臾有贼入家偷盗,取其财物。
一切所有,尽毕贼手。
夫妇二人,以先要故,眼看不语。
贼见不语,即其夫前,侵略其妇,其夫眼见,亦复不语。
妇便唤贼,语其夫言:「云何痴人,为一饼故,见贼不唤?」其夫拍手笑言:「咄!婢,我定得饼,不复与尔。
」世人闻之,无不嗤笑。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小名利故,诈现静默,为虚假烦恼种种恶贼之所侵略,丧其善法,坠堕三涂,都不怖畏求出世道,方于五欲耽着嬉戏,虽遭大苦,不以为患,如彼愚人,等无有异。
百喻经 68 共相怨害喻译文曾有一人,与他人结了怨,愁忧不乐。
有人问道:「你什么事儿这么愁苦憔悴?」他随即答道:「有人毁谤我,我无力还击。
不知有什么方法可以报复他,就愁成这个样子了。
」这人说道:「只有毘陀罗咒可以害他,但有一个过患,还来不及害他,却反而先害了自己。
』他听罢,便大欢喜:「希望教会我。
虽是要害及自身,只要能损害他,就行。
《百喻经》六则译文
笨人食盐之阳早格格创做昔有笨人,至于他家,仆人与食,嫌浓有趣.仆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好,便自念止:“所以好者,缘有盐故.罕见尚我,况复多也?”笨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心爽,返为其患.譬彼中讲,闻节饮食不妨得讲,即便断食.或者经七日,或者十五日,徒自困饥,无益于讲.如彼笨人,以盐好故,而空食之,致令心爽,此亦复我.翻译:往日有一个笨笨的人,到他人家去做客.仆人留他用饭,他嫌菜肴太浓,味讲缺累.仆人知讲后,便正在他菜里加了一面盐.他感触菜的味讲佳多了,便自止自语讲:“那味讲所以那样好,是果为有盐的去由.加了那一面尚且味讲陈好,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佳!”那个无知而不头脑的人,便空心吃起盐去.截止吃得心搞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那便像中讲中的那些人一般,听道节造饮食对于建止有佳处,于是便继绝饮食.有的通过七天,有的通过十五天,黑黑天受一番饥饥的困苦,丝毫不减少一面讲止,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劳不堪,并不证得实讲.便像那个笨伯一般,以为不妨减少好味,于是空心吃盐,以至于心搞舌苦,那也是一般.渴睹火往日有人,痴无聪慧,极渴须火,睹热时焰,谓为是火,即便逐走,至新头河.既至河所,对于视不饮.傍人谈话:“汝患渴逐火,今至火所,何故不饮?”笨人问止:“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火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我时寡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翻译:往日有部分,笨笨不聪慧,心渴极了,念要赶快喝火,瞅睹由热气流降腾经阳光合射而成的幻影,便以为是火,坐时逃赶曲到印度河.到达印度河之后,里对于着河火却不喝.他人对于他道:“您果为心渴觅找火,当前到了有火的场合,为什么不喝呢?”笨人回问道:“如果不妨喝尽那些火,那我便喝.但是那里的火太多了,皆不可能喝尽,所以我不喝.”当时寡人听了那些话,皆大声天嗤笑他.进海与重火昔有父老子,进海与重火,积有年载,圆得一车.持去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购者.经历多日,不克不迭得卖,心死疲厌,以为苦恼.睹人卖冰,时得速卖,便死念止:“不如烧之做冰,可得速卖.”即烧为冰,诣市卖之,不得半车冰之价曲.翻译:从前有位父老的女子,到海里挨捞重香.通过一年,才挨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他把重香运到商场上去卖,由于代价高贵,向去不人购.通过了许多天,也不克不迭出卖去.内心感触很厌烦,格中苦恼.瞅睹他人卖木冰,时常不妨很快便出卖去,于是便爆收了一个设念:不如把重香烧成木冰,不妨很快便出卖去.于是便把重香烧成了木冰,到商场上去卖,截止只卖了不到半车木冰的价钱.尝庵婆罗果昔有一父老,遣人持钱至他园中购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止:“佳苦好者,汝当购去.”即便持钱往购其果.果主止:“我此树果,悉皆好佳,无一恶者.汝尝一果,脚以知之.”购果者止:“我今当一一尝之,而后当与.若但是尝一,何以可知?”觅即与果,一一皆尝.持去归家,父老睹已,恶而不食,便十足皆弃.翻译:从前有位父老,派人拿钱到他人的园子里去购庵婆罗果去吃.他叮嘱道:“品量佳、味讲苦好的果子,您便购回去.”于是那部分便拿着钱去购.园子的仆人道:“我那树上结的果子,皆很佳,不一个短佳的.您只消尝一个,便知讲了.”购果子的人道:“我当前该当一一品尝,而后才购,如果不过尝一个,怎么能知讲个个皆很佳呢?”交着他与去果子,每个皆尝了一下,才拿着回了家.父老睹了,厌恶得吃不下,于是齐皆扔了.诈止马死昔有一人,骑一乌马进阵打贼,以其怖故,不克不迭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里目,诈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军寡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黑马尾去.既到舍已,有人问止:“汝所乘马,今为天圆?何以不乘?”问止:“我马已死,遂持尾去.”旁人谈话:“汝马本乌,尾何以黑?”缄默无对于,为人所笑.翻译:从前有部分,骑着一匹乌马加进阵天攻打仇人.由于害怕,不克不迭战斗.便用血涂正在脸上,拆死躺正在死人堆里.他所骑的马也被他人夺去了.士兵们撤离战场后,他念回家,便割了他人所骑黑马的一截马尾.回家后,有人问他:“您骑的马,当前正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他回问道:“我的马已经死了,只佳戴着它的尾巴回去.”中间的人听后道:“您的马本本是乌的,尾巴怎么形成黑的了?”他无话可道,被人们所讥笑.驼瓮俱得昔有一人,先瓮中衰谷.骆驼进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既不得出,以为忧恼.有一老人去语之止:“汝莫忧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得意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而复破瓮.如许痴人,世间所笑.翻译:从前有一部分,先是正在瓮里衰着谷子.骆驼把头探进瓮中吃谷子,截止出不去了,使他感触很烦恼.有一个老人过去报告他道:“您不要忧,我教您一个不妨让骆驼出去的办法.您听我的话,一定很快便不妨出去.您该当把骆驼的头砍下去,骆驼自然便出去了.”于是便听了他的话,用刀把骆驼的头砍了下去.杀死骆驼之后,又挨破了瓮.那样笨笨的人,被人们所讥笑.。
南北朝-百喻经《五人买婢共使作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五人买婢共使作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五人买婢共使作喻
南北朝-百喻经
譬如五人共买一婢,其中一人语此婢言:与我浣衣。
次有一人复语浣衣。
婢语次者,先与其浣。
后者恚曰:我共前人同买于汝,云何独尔?即鞭十下。
如是五人各打十下。
五阴亦尔。
烦恼因缘合成此身,而此五阴恒以生老病死无量苦恼搒笞众生。
翻译:
譬如五人共买一婢,其中一人语此婢言:
譬如五个人合买了一个婢女,其中一人吩咐这婢女道:
与我浣衣。
给我洗衣裳。
次有一人复语浣衣。
另有一人也说要洗衣裳。
婢语次者,先与其浣。
婢女就对他说,先给前面那位洗。
后者恚曰:
后说者怒道:
我共前人同买于汝,云何独尔?
我与他一道买了你的,为何独独他能这样?
即鞭十下。
就鞭打她十下。
如是五人各打十下。
其他四人也想为何他独独可以这样,于是也就各鞭打她十下。
五阴亦尔。
色、受、想、行、识这五阴也是这样。
烦恼因缘合成此身,而此五阴恒以生老病死无量苦恼搒笞众生。
以种种烦恼为因缘合成了人这个身体,而这身体中的五阴常常用生老病死无穷无尽的苦恼来鞭笞折磨众生。
注释:
①搒:击打。
最新《百喻经》六则 翻译 解析 寓意 启示
《百喻经》六则愚人食盐原文: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
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
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翻译:过去有一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去作客。
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肴太淡,味道不足。
主人知道后,就在他菜里添了一点盐。
他感到菜的味道好多了,就自言自语道:“这味道所以这样美,是因为有盐的缘故。
加了这一点尚且味道鲜美,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好!”这个无知而没有头脑的人,便空口吃起盐来。
结果吃得口干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
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样,听说节制饮食对修行有好处,于是就继绝饮食。
有的经过七天,有的经过十五天,白白地受一番饥饿的困苦,丝毫没有增加一点道行,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惫不堪,并没有证得真道。
就像那个蠢人一样,以为可以增加美味,于是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这也是一样.解析: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
但“外道”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
这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寓意:做事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凡事要全面谐调,避免以偏概全;学会克制私欲,不可贪得无厌;不以好恶看人,做事。
启示: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凡事应努力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最佳状态。
渴见水原文: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
既至河所,对视不饮。
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
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
”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翻译:过去有个人,愚蠢没有智慧,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
百喻经全文及译文
百喻经全文及译文百喻经是一部佛教经典,包含有大量的比喻故事,旨在让人们通过比喻来理解佛陀的教义和人生的道理。
下面是百喻经的全文及译文。
第一喻:庄严应行从前,有一位富翁,他嫌自家的院子不够大,于是便在自家的院子和前街之间建了一道高墙。
外人看到这道高墙,都以为富翁家的院子很大,因为他们看不见内部。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当像这位富翁一样,庄严自己的行为,让外人看到我们的内心,才能得到他人的赞许和尊重。
第二喻:十支弓箭从前,有一位王子,他喜欢射箭,于是他便让自己的仆人去打造了十支弓箭,每支箭尖都经过严格的抛光和细磨。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像这位王子一样,给自己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抛光和磨砺,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高尚、强大的人,正如十支弓箭一样坚强。
第三喻:修正虔诚从前,有一位农夫,他种了麦子后,很快就看到了新苗,但这些苗子都是歪曲的,他感到非常失望。
佛陀告诉我们,我们有时候也会像这位农夫一样面对挫折,但我们也应该像他一样,修正我们的心态,用虔诚的心去改变生活。
从前,两条蛇争抢一些食物,但食物太小,结果两条蛇把自己缠住了,最后被沙漠中的鹰吃掉了。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谨慎地进行斗争,最后可能会徒增烦恼,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悲伤。
第五喻:平等观念从前,有一个人想看瓶子里的水是否清澈,就拿来了两个不同大小的瓶子。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该像这个人一样摒弃个人主观意识,从而认识到世态之殊,不应该因为表面的差异而将人或事物区分出来,而应该具有平等观念。
第六喻:独立自我从前,在一个森林里,有一只小鸟被妈妈推出了窝,它开始尝试独立自我生活。
虽然起初会受到当地其他鸟儿的欺负,但它坚定不移地努力,并终于成为了基督山伯爵般的鹰。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该学会独立自我,尝试去摆脱社会的文化束缚,掌握自己的人生,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七喻:黑暗与光明从前,有一个人在黑暗中看到一些笼罩的东西,他并不知道那是什么。
南北朝-百喻经《毘舍闍鬼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毘舍闍鬼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毘舍闍鬼喻南北朝-百喻经昔有二毘舍闍鬼,共有一箧、一杖、一屐。
二鬼共诤,各各欲得。
二鬼纷纭竟日,不能使平。
时有一人来见之已,而问之言:此箧、杖,屐有何奇异,汝等共诤,瞋恚乃尔?二鬼答言:我此箧者,能出一切,衣服、饮食、牀褥,卧具资生之物尽从中出;执此杖者,怨敌归服,无敢与诤;着此屐者,能令人飞行无罣碍。
此人闻已,即语鬼言:汝等小远,我当为尔平等分之。
鬼闻其语,寻即远避。
此人即时抱箧、捉杖、蹑屐而飞。
二鬼愕然,竞无所得。
人语鬼言:尔等所诤,我已得去。
今使尔等更无所诤。
毘舍闍者,喻于众魔及以外道;布施如箧,人天五道资用之具皆从中出;禅定如杖,消伏魔怨烦恼之贼:持戒如屐,必升人天;诸魔外道诤箧者,喻于有漏中强求果报,空无所得。
若能修行善行及以布施、持戒、禅定,便得离苦,获得道果。
翻译:昔有二毘舍闍鬼,共有一箧、一杖、一屐。
从前有两个饿鬼,共有着一只小箱、一根棍杖、一双木屐。
二鬼共诤,各各欲得。
两个鬼争执起来,都想各自拥有这三样东西。
二鬼纷纭竟日,不能使平。
吵嚷了整整一天,无法平分。
时有一人来见之已,而问之言:这时有一个人走来,见了这般情形,便问道:此箧、杖,屐有何奇异,汝等共诤,瞋恚乃尔?这箧、杖、屐有什么奇异,你们争执得这般怒气冲冲?二鬼答言:二鬼答道:我此箧者,能出一切,衣服、饮食、牀褥,卧具资生之物尽从中出;我这箧么,能产生一切东西,衣服、饮食、牀褥、卧具之类生活用品,都可从里面得到;执此杖者,怨敌归服,无敢与诤;执了这根杖么,怨敌就降服,不敢再对抗了:着此屐者,能令人飞行无罣碍。
穿上这屐么,能令人自在飞行,毫无阻碍。
此人闻已,即语鬼言:这人听罢,便对鬼说道:汝等小远,我当为尔平等分之。
你们稍稍退后一点,我会为你们平分的。
鬼闻其语,寻即远避。
鬼听了这话,便即刻远远地避开了。
此人即时抱箧、捉杖、蹑屐而飞。
这人说时迟那时快,抱箧,捉杖,蹑屐,飞腾而去。
《百喻经》故事含白话文
《百喻经》故事含白话文你们是不是在找关于《百喻经》里面的故事呢?下面小编整理了几篇《百喻经》故事,还有含白话文的,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昔有愚人,其妇端正,情甚爱重。
妇封锁直贞信,后于中间共他交往,邪淫心盛,欲逐旁夫,舍离已婿。
是密语一老母言:“我去之后,汝可赍一死妇女尸,安著屋中。
语我夫言,云我巳死。
”老母于后伺其夫主不在之时,以一死尸置其家中。
及其夫还,老母语言:“汝妇巳死。
”夫即往视,信是已妇。
哀哭懊恼。
大积薪油,烧取其骨,以囊盛之,昼夜怀挟。
妇于后时,心厌傍夫,便还归家,语其夫言:“我是汝妻。
”夫答之言:“我妇已死,汝是阿谁?妄言我妇。
”乃至二三,犹故不信。
如彼外道,闻他邪说,心生惑著,谓是真实,永不可改。
虽闻正教,不信受持。
白话译文:妇人诈死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十分愚蠢的人,而他娶得的妻子却是有张很是漂亮的相貌,虽是如此,两个人也是很相亲相爱,感情极为融洽。
后来便开始因为他的妻子不满足于这种俩个人的婚姻生活,悄悄在与其他的男人交往,产生了极厉害的淫邪之心;沉迷在这不正常的男女关系之中,于是便开始迷失心智,打算舍掉自己的丈夫与情夫私奔。
于是她秘密的托付一个老太婆,吩咐她秘密离家后,替她去弄一具女死尸,安放在她家里,等其丈夫回来,就告诉气丈夫她已经死了。
老太婆听后便趁着她丈夫不在家的时候,弄来一具女死尸停放在他的家里。
并在他丈夫回来后告知他其妻已死。
计划很成功,她丈夫立即跑回屋去看那具尸体,相信自己的妻子真的死了。
于是他极伤心地痛哭,心里很是难过。
他堆积了很多的木柴和油料,把尸体烧成骨灰,并捡取了骨灰,用一个口袋盛着,白天黑夜都带在身边。
过了一段时间,这跑掉的女人,对情夫厌烦起来,就又回到家里,对她的丈夫说:“我是你的老婆。
”丈夫回答说:“我的老婆已经死了很久了,你是什么人?竟胡说是我的老婆!”这女人两次三番的解说,他还是不相信。
这正像那些听不到佛正确教义的外教徒一样,听到他人一些邪说,就动摇起来,反认为是真理,坚信不疑,且永远都不能放弃这种成见。
《百喻经》六则
第三则:《入海取沉水》寓意 人生启示 有恒心、耐心,不急不躁,才不至于失 去理性判断。 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耐心地等待,全 面地审时度势。
第五则:《诈言马死》寓意
人生启示 一旦犯了错误,就老老实实地承认,切不 可信口雌黄,欲盖弥彰。
第六则:《驼瓮俱失》 人生启示
我们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一定要 学会花最小的代价解决问题。
2012-6-6 行知中学 龙堂文 2
第一则:《愚人食盐》寓意
人生启示 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 面;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凡事应努力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最 佳状态。
第二则:《渴见水》寓意 人生启示 制定长远的目标,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 而放弃一切努力; 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 步一个脚印。
总结: 1、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 2、了解事情的简单经过 3、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 4、由果及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由此 正面提出中心论点。 提示:整体把握,多角度分析
孟子
荀子
墨子
庄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百喻经》六则
2012-6-6
行知中学
龙堂文
1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采用寓言 譬喻的方式说理这一特色的著作。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 《百譬经》。 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 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 佛教教义而作。 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 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 也不无启发意义。
南北朝-百喻经《人说王纵暴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人说王纵暴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人说王纵暴喻南北朝-百喻经昔有一人,说王过罪,而作是言:王甚暴虐,治政无理。
王闻是语,即大瞋恚,竟不究悉谁作此语,信傍佞人,捉一贤臣,仰使剥脊,剥百两肉。
有人证明此无是语,王心便悔,索千两肉,用为补脊。
夜中呻唤,甚大苦恼。
王闻其声,问言:何以苦恼?取汝百两,十倍与汝,意不足耶?何以苦恼?傍人答言:大王,如截子头,虽得千头,不免子死。
虽十倍得肉,不免苦痛。
愚人亦尔,不畏后世,贪得现乐,苦切众生,调发百姓,多得财物,望得灭罪,而得福报。
譬如彼王,剥人之脊,取人之肉,以余肉补,望使不痛,无有是处。
翻译:昔有一人,说王过罪,而作是言:从前有一个人谈说国王的过失,说:王甚暴虐,治政无理。
国王太暴虐了,治国行政毫无道理。
王闻是语,即大瞋恚,竟不究悉谁作此语,信傍佞人,捉一贤臣,仰使剥脊,剥百两肉。
国王听了这话,就勃然大怒,竟不追究清楚是谁说的,偏信身傍佞人的谗言,捉来一位贤臣,下令剥开他的背脊,取出百两肉来。
有人证明此无是语,王心便悔,索千两肉,用为补脊。
有人证明他没有说这话,国王心中便后悔了,索来千两肉,用来给他补脊背。
夜中呻唤,甚大苦恼。
贤臣很是苦痛,夜中呻唤不已。
王闻其声,问言:国王听见了,问道:何以苦恼?为何这般苦恼呢?取汝百两,十倍与汝,意不足耶?取你百两,还了你千两,心中还不满足么?何以苦恼?为何苦恼呢?傍人答言:傍人说道:大王,如截子头,虽得千头,不免子死。
大王,譬如截掉了孩子的头,后来虽然得了一千个头,也不免孩子的死去。
虽十倍得肉,不免苦痛。
如今他虽得了十倍的肉,却免除不了苦痛。
愚人亦尔,不畏后世,贪得现乐,苦切众生,调发百姓,多得财物,望得灭罪,而得福报。
愚人也是如此,不畏惧后世的恶报,贪图现世的快乐,拼命压榨世人,驱遣百姓,广罗财物,而后进行施舍,祈望可以灭罪,得到福报。
譬如彼王,剥人之脊,取人之肉,以余肉补,望使不痛,无有是处。
就譬如那位国王,剥了他人的脊背,取了肉,以其他的肉来补,想使他不痛,这是不合情理的。
南北朝-百喻经《宝箧镜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宝箧镜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宝箧镜喻南北朝-百喻经昔有一人,贫穷困乏,多负人债,无以可偿,即便逃避。
至空旷处,值得一箧,满中珍宝。
有一明镜,着珍宝上,以盖覆之。
贫人见已,心大欢喜,即便发之,见镜中人,便生惊怖,叉手语言:我谓空箧,都无所有,不知有君在此箧中,莫见瞋也。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无量烦恼之所穷困,而为生死魔王债主之所缠着,欲避生死,入佛法中,修行善法,作诸功德,如值宝箧,为身见镜之所惑乱,妄见有我,即便封着,谓是真实。
于是堕落,失诸功德,禅定道品,无漏诸善,三乘道果,一切都失。
如彼愚人,弃于宝箧,着我见者,亦复如是。
翻译:昔有一人,贫穷困乏,多负人债,无以可偿,即便逃避。
从前有一个人,贫穷困乏,欠了人家许多债,无钱可以偿还,就逃走避债去了。
至空旷处,值得一箧,满中珍宝。
到了一处空旷的地方,遇见一只箱子,内中装满了珍宝。
有一明镜,着珍宝上,以盖覆之。
有一面明镜,放在珍宝上,用来盖覆这些东西。
贫人见已,心大欢喜,即便发之,见镜中人,便生惊怖,叉手语言:贫人见了,心中异常地高兴,即刻就打开来,见到镜中有个人,不胜惊讶,且害怕起来,拱手说道:我谓空箧,都无所有,不知有君在此箧中,莫见瞋也。
我以为是空箧,一无所有的,不知有您在这箧中,请不要生气。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无量烦恼之所穷困,而为生死魔王债主之所缠着,欲避生死,入佛法中,修行善法,作诸功德,如值宝箧,为身见镜之所惑乱,妄见有我,即便封着,谓是真实。
世间的人也是这样,受着无量烦恼的穷迫困扰,又受着生死魔王债主的缠着,想要逃避生死,就进入佛法中,修行善法,作种种功德,恰如遇见宝箧一般,受到对身体持真实之我的见解这面镜子的惑乱,错误地以为有真实的我,即刻就封闭起来,与善法无缘了。
于是堕落,失诸功德,禅定道品,无漏诸善,三乘道果,一切都失。
于是堕落,失掉了种种功德,心体寂静、止于一境的道法的品类,出离了烦恼的种种善法,历经三乘由菩提之道证得涅槃之果,所有这一切都失却了。
百喻经【白话译文】6
百喻经【白话译文】6百喻经【白话译文】6百喻经【白话译文】(20)·人说王纵暴喻二十、人说王纵暴喻原典昔有一人,说王过罪,而作是言:「王甚暴虐,治政无理。
」王闻是语,即大瞋恚,竟不究悉谁作此语,信傍佞人,捉一贤臣,仰①使剥脊,剥百两肉。
有人证明此无是语,王心便悔,索千两肉,用为补脊。
夜中呻唤,甚大苦恼。
王闻其声,问言:「何以苦恼?取汝百两,十倍与汝,意不足耶?何以苦恼?」傍人答言:「大王,如截子头,虽得千头,不免子死。
虽十倍得肉,不免苦痛。
」愚人亦尔,不畏后世,贪得现乐,苦切众生,调发百姓,多得财物,望得灭罪,而得福报。
譬如彼王,剥人之脊,取人之肉,以余肉补,望使不痛,无有是处。
注释①仰:命令。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谈说国王的过失,说:「国王太暴虐了,治国行政毫无道理。
」国王听了这话,就勃然大怒,竟不追究清楚是谁说的,偏信身傍佞人的谗言,捉来一位贤臣,下令剥开他的背脊,取出百两肉来。
有人证明他没有说这话,国王心中便后悔了,索来千两肉,用来给他补脊背。
贤臣很是苦痛,夜中呻唤不已。
国王听见了,问道:「为何这般苦恼呢?取你百两,还了你千两,心中还不满足么?为何苦恼呢?」傍人说道:「大王,譬如截掉了孩子的头,后来虽然得了一千个头,也不免孩子的死去。
如今他虽得了十倍的肉,却免除不了苦痛。
」愚人也是如此,不畏惧后世的恶报,贪图现世的快乐,拼命压榨世人,驱遣百姓,广罗财物,而后进行施舍,祈望可以灭罪,得到福报。
就譬如那位国王,剥了他人的脊背,取了肉,以其他的肉来补,想使他不痛,这是不合情理的。
解说《长阿含经》卷十七<沙门果经>通过阿闍世王之口介绍了六师外道的学说,他们各各以为没有后世,没有业报轮回。
印度学者恰托巴底亚耶(Chattopadhyaya)在其《顺世论》一书中引述了他们的观念,其所据的是巴利文《长部经典》(南传佛教经籍,北传佛教称《长阿含经》)的英译本:不阑迦叶的学说:对于行为者,或促使别人行为者,对于伤害人或唆使别人伤害他人者,对于惩罚或使别人惩罚者,对于造成忧愁苦恼者,对于疑惧发抖或使别人疑惧发抖者,对于杀害生命者,不与取者,破门入室者,当强盗或拦路抢劫,或奸淫,或诳语者,对于他们这样的行为,是没有罪恶的。
《百喻经》故事六则
《百喻经》故事六则《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百喻经》故事六则,欢迎大家阅读。
《百喻经》故事一雇借瓦师喻:从前婆罗门教,要举行一个盛大的集会需要很多的碗碟盆盘,他们的教主就叫徒弟到市上去雇请一个窑工来造。
徒弟奉命就到市上去找。
在路上,他碰到一个窑工,正赶著一头驴子,驴背上负了很多的窑器,运到市上去出售。
那驴子忽然失了一脚,身子一歪,把它背上所负的窑器都落在地上打碎了。
这个窑工就哭哭啼啼,懊恼得不得了,徒弟见了觉得很奇怪,就问那个窑工说∶『你为其麽哭得这样悲伤呢? 』窑工回答说∶『我怎能不哭呢?这些窑器,我整整花了一年功夫才作成,今天原想运到市上去换钱的,却不料这头坏驴子,顷刻之间都给我打碎了,你想我懊恼不懊恼?』这个徒弟听了,心里却很欢喜,他想∶『这头驴子很好,窑工要作上一年,它只要转瞬之间就能毁坏了』於是,他就对窑工商量要买这头驴子。
窑工正是求之不得,立刻把驴卖给他。
这个徒弟就骑著驴子回来,见了教主,教主问他∶『为其麽不把窑工找来却买来了一头驴子?』那徒弟回答说∶『这驴子的本领比窑工大得多。
那窑工一年所作成的窑器,它只把身子一歪就毁得乾乾净净了。
』教主连连摇头,对徒弟说∶『你真是笨人,一点知识也没有。
这驴子能在顷刻之间打破窑器,但它却一百年也作不成一个窑器呀!』这故事比喻∶世上有很多人,受人供养很久,不但没有报偿,且常作损害的事,这种背恩忘义的人,和他亲近,和他在一起,是有损无益的!《百喻经》故事二妇诈称死喻从前有一个人娶了一个漂亮的妻子,他对妻子十分恩爱,可是他的妻子却并不爱他,因为她另外有了情人,她常想抛弃丈夫,去嫁给她所喜欢的男人,於是这个妇人,就趁丈夫不在家的时候,找来一个老婆婆,秘密对她说∶『我走了以後,请您去弄一个女尸放在我家里,我丈夫回来,您就对他说,我已经死了。
』那老婆婆果然去弄了一个女尸放在她家里。
後来她丈夫回来了,果然相信了不疑,很是悲痛,还在尸旁哭了好久,然後把这女尸火葬,把骨灰盛在一个袋子里,并且日日夜夜随身带著,以纪念他们过去的爱情。
《百喻经》六则原文(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百喻经》六则愚人食盐原文: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
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
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渴见水原文: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
既至河所,对视不饮。
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
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
”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入海取沉水原文: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
持来归家,诣市卖之。
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
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尝庵婆罗果原文: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言:“好甜美者,汝当买来。
”即便持钱往买其果。
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
汝尝一果,足以知之。
”买果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
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即取果,一一皆尝。
持来归家,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
诈言马死原文: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其怖故,不能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
军众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
既到舍已,有人问言:“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答言:“我马已死,遂持尾来。
”旁人语言:“汝马本黑,尾何以白?”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驼瓮俱失原文: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
《百喻经》六则译文
哲人食盐之杨若古兰创作昔有哲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哲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有益于道.如彼哲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翻译:过去有一个笨拙的人,到他人家去作客.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肴太淡,滋味缺乏.主人晓得后,就在他菜里添了一点盐.他感到菜的滋味好多了,就喃喃自语道:“这滋味所以如许美,是因为有盐的原因.加了这一点尚且滋味鲜美,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好!”这个蒙昧而没有头脑的人,便空口吃起盐来.结果吃得口干舌苦,反而使他本人痛苦.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样,听说节制饮食对修行有好处,因而就继绝饮食.有的经过七天,有的经过十五天,白白地受一番饥饿的困苦,丝毫没有添加一点道行,把本人的身体弄得疲惫不堪,并没有证得真道.就像那个蠢人一样,觉得可以添加美味,因而空口吃盐,以致于口干舌苦,这也是一样.渴见水过去有人,痴无聪明,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既至河所,对视不饮.傍人说话:“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哲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成尽,是故不饮.”尔时世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翻译:过去有个人,笨拙没有聪明,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觉得是水,立即追逐直到印度河.到达印度河以后,面对着河水却不喝.他人对他说:“你因为口渴寻觅水,此刻到了有水的地方,为何不喝呢?”哲人回答说:“如果可以喝尽这些水,那我就喝.但这里的水太多了,都不成能喝尽,所以我不喝.”当时世人听了这些话,都大声地嗤笑他.入海取沉水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丰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克不及得售,心生疲厌,觉得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翻译: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喷鼻.经过一年,才打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他把沉喷鼻运到市场上去卖,因为价格昂贵,不断没有人买.经过了很多天,也不克不及卖出去.心里感到很腻烦,十分苦恼.看见他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因而就发生了一个设法:不如把沉喷鼻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因而就把沉喷鼻烧成了木炭,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尝庵婆罗果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言:“好甜美者,汝当买来.”即便持钱往买其果.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汝尝一果,足以知之.”买果者言:“我今当逐个尝之,然后当取.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即取果,逐个皆尝.持来归家,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翻译:从前有位长者,派人拿钱到他人的园子里去买庵婆罗果来吃.他吩咐说:“质量好、滋味甜美的果子,你就买回来.”因而那个人就拿着钱去买.园子的主人说:“我这树上结的果子,都很好,没有一个欠好的.你只需尝一个,就晓得了.”买果子的人说:“我此刻应当逐个品尝,然后才买,如果只是尝一个,怎样能晓得个个都很好呢?”接着他取来果子,每个都尝了一下,才拿着回了家.长者见了,讨厌得吃不下,因而全都扔了.诈言马死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其怖故,不克不及战役,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军众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既到舍已,有人问言:“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答言:“我马已死,遂持尾来.”旁人说话:“汝马本黑,尾何以白?”默然无对,为人所笑.翻译:从前有个人,骑着一匹黑马进入阵地攻击敌人.因为害怕,不克不及战役.就用血涂在脸上,装死躺在死人堆里.他所骑的马也被他人夺去了.士兵们撤离疆场后,他想回家,就割了他人所骑白马的一截马尾.回家后,有人问他:“你骑的马,此刻在哪里?为何不骑呢?”他回答说:“我的马曾经死了,只好带着它的尾巴回来.”旁边的人听后说:“你的马本来是黑的,尾巴怎样酿成白的了?”他无话可说,被人们所讥笑.驼瓮俱失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既不得出,觉得忧恼.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世间所笑.翻译:从前有一个人,先是在瓮里盛着谷子.骆驼把头探进瓮中吃谷子,结果出不来了,使他感到很烦恼.有一个老人过来告诉他说:“你不要愁,我教你一个可以让骆驼出来的法子.你听我的话,必定很快就可以出来.你应当把骆驼的头砍上去,骆驼天然就出来了.”因而就听了他的话,用刀把骆驼的头砍了上去.杀死骆驼以后,又打破了瓮.如许笨拙的人,被人们所讥笑.。
南北朝-百喻经《引言》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引言》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引言南北朝-百喻经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
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
佛言:甚善!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
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
问曰:人从何而生?答曰:人从谷而生。
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
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
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
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
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
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
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
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
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
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
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
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
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翻译:闻如是:以下这些是我亲耳从佛听闻的: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
那时,佛居住在王舍城,在迦兰陀竹园和众多大比丘、大菩萨及天龙等八部众神总共三万六千人聚集在一起。
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这时法会中有五百学习《吠陀》的青年婆罗门,都从座席上站起来,对佛说道: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
我们听说佛道洪大玄深,其他诸说没有能及得上的,所以来这儿请教几个问题,深切希望佛为我们宣说。
佛言:佛说:甚善!很好。
问曰:青年婆罗门便问:天下为有为无?世界是存在的还是虚无的?答曰:佛答道:亦有亦无。
也是存在的,也是虚无的。
梵志曰:婆罗门问道: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果世界现今是存在着的,却为何说是虚无的?如今无者,云何言有?如果世界现今是虚无的,则为何说是存在着的?答曰:佛答道: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
南北朝-百喻经《说人喜瞋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说人喜瞋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说人喜瞋喻南北朝-百喻经过去有人,共多人众坐于屋中,叹一外人德行极好,唯有二过:一者喜瞋,二者作事仓卒。
尔时此人过在门外,闻作是语,更生瞋恚,即入其屋,擒彼道己过恶之人,以手打扑。
傍人问言:何故打也?其人答言:我曾何时喜瞋、仓卒?而此人者,道我恒喜瞋恚、作事仓卒,是故打之。
傍人语言:汝今喜瞋、仓卒之相即时现验,云何讳之?人说过恶,而起怨责,深为众人怪其愚惑。
譬如世间饮酒之夫,耽荒沈酒,作诸放逸,见人呵责,反生尤嫉,苦引证佐,用自明白。
若此愚人,讳闻己过,见他道说,反欲打扑之。
翻译:过去有人,共多人众坐于屋中,叹一外人德行极好,唯有二过:过去,有一个人与大家坐于屋中闲聊,赞叹某人德行极好,唯有两个缺陷:一者喜瞋,二者作事仓卒。
一是喜欢发怒,二是作事仓促。
尔时此人过在门外,闻作是语,更生瞋恚,即入其屋,擒彼道己过恶之人,以手打扑。
此时那人恰好在门外走过,听了这话,勃然大怒,即刻走入屋中,擒住那说自己过恶的人,挥拳就打。
傍人问言:傍人问道:何故打也?为何打人啊?其人答言:这人答道:我曾何时喜瞋、仓卒?我哪时喜欢发怒,作事仓促?而此人者,道我恒喜瞋恚、作事仓卒,是故打之。
这人却说我总是喜欢发怒,作事仓促,所以打他。
傍人语言:傍人说道:汝今喜瞋、仓卒之相即时现验,云何讳之?如今已经明摆在眼前了,你这易怒莽撞的形相,为何还要忌讳呢?人说过恶,而起怨责,深为众人怪其愚惑。
人家说他的缺陷,反而愤愤不平,大家都对他的愚惑大为惊讶!譬如世间饮酒之夫,耽荒沈酒,作诸放逸,见人呵责,反生尤嫉,苦引证佐,用自明白。
就譬如世间好饮酒的人,沈溺于杯盏之间,作出种种放逸的事情来,见有人诃责他们,反而产生痛恨的心情,竭力引用一些名贤作佐证,来为自身辩护。
若此愚人,讳闻己过,见他道说,反欲打扑之。
好像这位愚人,忌讳听人说他过错,一旦见人在说,反而要打人家。
新百喻经文言文翻译
原文:牧牛者,见牛走失,追寻数里,不得。
夜深人静,忽闻牛鸣于林间,乃急往寻之。
至林中,见一老翁,手持牛角,牵牛而来。
牧牛者喜,欲拜谢,老翁曰:“吾非牛也,汝误矣。
吾闻汝追寻牛久,特来助汝。
”牧牛者感其德,乃留宿林中。
翌日,牧牛者欲还,老翁曰:“吾助汝寻牛,非图报也。
然汝不知牛性,若放任之,必致再走失。
吾有一法,可保牛不失。
”牧牛者曰:“愿闻其详。
”老翁曰:“牛性喜静,汝宜常以牧牛之事,牵牛于静处。
又牛性喜食草,汝宜常以草喂之。
如此,牛自不离汝矣。
”牧牛者归,依老翁之言,牧牛于静处,常以草喂之。
果如老翁所言,牛不再走失。
牧牛者深感老翁之德,遂拜谢而去。
译文:牧牛之人,见牛走失,追寻数里,不得。
夜深人静,忽闻牛鸣于林间,乃急往寻之。
至林中,见一老翁,手持牛角,牵牛而来。
牧牛者喜,欲拜谢,老翁曰:“吾非牛也,汝误矣。
吾闻汝追寻牛久,特来助汝。
”牧牛者感其德,乃留宿林中。
次日,牧牛者欲还,老翁曰:“吾助汝寻牛,非图报也。
然汝不知牛性,若放任之,必致再走失。
吾有一法,可保牛不失。
”牧牛者曰:“愿闻其详。
”老翁曰:“牛性喜静,汝宜常以牧牛之事,牵牛于静处。
又牛性喜食草,汝宜常以草喂之。
如此,牛自不离汝矣。
”牧牛者归,依老翁之言,牧牛于静处,常以草喂之。
果如老翁所言,牛不再走失。
牧牛者深感老翁之德,遂拜谢而去。
此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要善于观察事物的本质,了解事物的规律,才能避免走失。
同时,也要学会感恩,珍惜他人给予的帮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借鉴他人的经验,才能更好地前行。
百喻经
估客驼死喻
有人在沙漠中旅行。中途, 骆驼死了。骆驼所载的,多是
珍宝细软、上等毛毡等货物。
骆驼死后,便把它的皮剥下。 主人先走了,临行,关照两个
孩子:好好看守驼皮,莫让它
湿烂。不久,天下起雨来,两 个孩子为了“忠实”地执行主 人的命令,就把上等毛毡覆在 驼皮上,结果,驼皮完整无恙 ,上等毛毡却湿烂了。
龙头尾共争在前喻 龙尾对龙头说:“我应该在前面。”龙头说:“我总是 在前面,怎么能让你在前面?”说完,龙头在前面走,龙尾 就缠在柱上,使龙无法前进。龙头没法,只好让龙尾在前面 ,不家,偶然走进厨房, 看见肉圆子热喷喷地冒气,便偷偷 地抓了几个放在口中,正巧他老婆 进来,找他谈一件事,他口中有东 西,不便答话,吐出又怕难为情, 就那样呆头呆脑一言不发。他老婆 见状,大为奇怪,用手一摸他腮帮 子,发现肿了,便急忙告诉她父亲 ,她父亲也急了,马上找来一个医 生,他还是紧闭双唇,医生辨不出 什么病症,就动用刀具把他的嘴割 开。这时,肉圆子从口里掉落出来 ,丑事仍不免暴露了。
挑仙人眼喻 据说有人入山学道,遇见仙人。那仙人教 他一套法术,使他能够看见地底下一切埋藏 的珍宝。国王听了,非常欢喜,就对臣子们 说:“谁有办法使那个人常住我国,不再到 别的国家去。那么,我就可以得到很多的珍
宝了。当时,有一臣子心生一计,跑到那人
那里,把那人一双眼挑下,送给国王说:“ 我将他的仙眼留了下来,他再也逃不出我国
佛陀有很多弟子,其中有一位
名叫弥多。由于弥多喜欢说别人 的闲话,大家都讨厌他,看见他
来了,大家总是避开或者赶他走。
总之,没有人喜欢和弥多在一起, 弥多觉得很难过。佛陀知道了这 事以后,告诉大家说:“说人家 闲话、坏话是多么不好的行为, 既使人受害,又让自己难过,多 么愚笨啊。”
百喻经全文注释译文
百喻经全文注释译文【译文】从前有个人乘船渡海,将一双银钵釪堕入在水中,就想道:我如今把这儿的水画一下,作好标记,暂且舍之而去,以后再来捞取。
船行走了两个月,到了师子国,见了一条河,便下水觅寻原先失落的鉢釪。
众人问道:「你想做什么?」他答道:「我先前丢失的鉢釪,现在想寻回来。
」众人问道:「在哪里丢失的?」他答道:「船初入海的地方丢的。
」众人又问道:「丢了多长时间了?」他答道:「两个月了。
」众人问道:「已有两个月了,为何在这儿寻找?」他答道:「我失落鉢釪时,在水上画了一下,作了记认。
原初所画的水,与这儿的水并没什么两样,因此就下去寻找了。
」众人又问道:「水确实没有差别,可是你以前丢失的时候是在那边,如今却在此地寻觅,如何找得到呢?」当时众人无不大笑起来。
这也如外道一样,不修正法之行,在一些似是而非的相似善事中,以错误的知见,如绝食、炙火烧身等令身体受苦,想以此来求得解脱,就好像愚人在那儿丢失了鉢釪,却到这儿来寻找一样。
【原典】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银釪①,堕于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画水②作记,舍之而去,后当取之。
行经二月,到师子诸国③,见一河水,便入其中,觅本失釪。
诸人问言:「欲何所作?」答言:「我先失釪,今欲觅取。
」问言:「于何处失?」答言:「初入海失。
」又复问言:「失经几时?」言:「失来二月。
」问言:「失来二月,云何此觅?」答言:「我失釪时,画水作记。
本所画水,与此无异,是故觅之。
」又复问言:「水则不别,汝昔失时,乃在于彼,今在此觅,何由可得?」尔时众人无不大笑。
亦如外道,不修正行,相似善④中,横计苦因,以求解脱,状如愚人,失釪于彼,而于此觅。
【注释】①釪:同盂,食器。
②画水:随划随合,无法作记认,所以愚人说本所画水,与此无异。
③师子诸国:即僧伽罗国(俗语Simghala音译),梵文Simhala,巴利文Sihala,意思是执师子国、师子国,宋以后的著作如《诸蕃志》作细兰(系译自阿拉伯语Sila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
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
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翻译:
过去有一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去作客。
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肴太淡,味道不足。
主人知道后,就在他菜里添了一点盐。
他感到菜的味道好多了,就自言自语道:“这味道所以这样美,是因为有盐的缘故。
加了这一点尚且味道鲜美,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好!”这个无知而没有头脑的人,便空口吃起盐来。
结果吃得口干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
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样,听说节制饮食对修行有好处,于是就继绝饮食。
有的经过七天,有的经过十五天,白白地受一番饥饿的困苦,丝毫没有增加一点道行,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惫不堪,并没有证得真道。
就像那个蠢人一样,以为可以增加美味,于是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这也是一样.
渴见水
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
既至河所,对视不饮。
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
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
”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翻译:
过去有个人,愚蠢没有智慧,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
到达印度河之后,面对着河水却不喝。
别人对他说:“你因为口渴寻找水,现在到了有水的地方,为什么不喝呢”愚人回答说:“如果可以喝尽这些水,那我就喝。
但这里的水太多了,都不可能喝尽,所以我不喝。
”当时众人听了这些话,都大声地嗤笑他。
入海取沉水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
持来归家,诣市卖之。
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
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翻译:
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香。
经过一年,才打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
他把沉香运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
经过了许多天,也不能卖出去。
心里感到很厌烦,十分苦恼。
看见别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
于是就把沉香烧成了木炭,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尝庵婆罗果
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言:“好甜美者,汝当买来。
”
即便持钱往买其果。
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
汝尝一果,足以知之。
”买果
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
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即取果,一一皆尝。
持来归家,
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
翻译:
从前有位长者,派人拿钱到别人的园子里去买庵婆罗果来吃。
他吩咐说:“质量好、味道甜美的果子,你就买回来。
”于是那个人就拿着钱去买。
园子的主人说:“我这树上结的果子,都很好,没有一个不好的。
你只要尝一个,就知道了。
”买果子的人说:“我现在应该一一品尝,然后才买,如果只是尝一个,怎么能知道个个都很好呢”接着他取来果子,每个都尝了一下,才拿着回了家。
长者见了,厌恶得吃不下,于是全都扔了。
诈言马死
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其怖故,不能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
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
军众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
既到舍已,有人问言:“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答言:“我马已死,遂持尾来。
”旁人语言:“汝马本
黑,尾何以白”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翻译:
从前有个人,骑着一匹黑马进入阵地攻击敌人。
由于害怕,不能战斗。
就用血涂在脸上,装死躺在死人堆里。
他所骑的马也被别人夺去了。
士兵们撤离战场后,他想回家,就割了别人所骑白马的一截马尾。
回家后,有人问他:“你骑的马,现在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他回答说:“我的马已经死了,只好带着它的尾巴回来。
”旁边的人听后说:“你的马本来是黑的,尾巴怎么变成白的了”他无话可说,被人们所嘲笑。
驼瓮俱失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
既不得出,以为忧恼。
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
汝用我语,必得速出。
汝当斩头,自得出之。
”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既复杀驼,而复破瓮。
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翻译:
从前有一个人,先是在瓮里盛着谷子。
骆驼把头探进瓮中吃谷子,结果出不来了,使他感到很烦恼。
有一个老人过来告诉他说:“你不要愁,我教你一个可以让骆驼出来的办法。
你听我的话,一定很快就可以出来。
你应该把骆驼的头砍下来,骆驼自然就出来了。
”于是就听了他的话,用刀把骆驼的头砍了下来。
杀死骆驼之后,又打破了瓮。
这样愚蠢的人,被人们所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