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美术第二课大自然之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2课 《大自然之歌》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赣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大自然之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环境给人们带来无比美妙的情感体验。
大自然赐予了我们生命和赖以生存的环境。
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学会用优美的图画去赞美、歌颂它,还应该树立保护大自然优美环境的意识。
《大自然之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西美术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2课的内容,属于新课改方案所设计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同时也是学生认识、感受、理解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重要内容。
本课的知识点是掌握色彩三要素(即色相、明度、纯度)的基础知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初步了解色彩对比、色彩调和等基础知识。
并通过对色彩的感悟和实践认识到大自然的美好,由此进入本课的教学中心在教学中,我选用视频、摄影图片、名家作品等多种形式体现真实的造化之美与艺术的魅力,让学生感受真实与艺术的异同。
教学策略: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教师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打破以往单纯的培养学生技能、技巧的学习,更加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美术兴趣的提高。
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自主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教师采用视频导入,在优美的画面和震撼的背景音乐中使学生清晰地感受森林、湖泊、高山的美妙和无穷的魅力,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欲望。
在展评作品环节,为了能够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并让学生清晰的欣赏作品,教师利用拍摄的方法记录学生的作品,再借助幻灯片呈现,并让作者本人讲解。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美术课的学习和积淀,已经掌握了绘画中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同时,教材增强了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为学生开创了一大块自由的空间,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色相环,掌握色彩三要素(即色相、明度、纯度)的基础知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初步了解色彩对比、色彩调和等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讲解、欣赏、评析、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学会应用色彩知识完成一幅习作。
七年级美术下册《大自然之歌》教案、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情感,使他们意识到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用美术的眼光发现和欣赏美,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懂得用美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播放大自然风光的视频,引导学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美术下册《大自然之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自然的色彩、形态、纹理等基本美术元素,并能运用这些元素创作出具有自然美的美术作品。
2.培养学生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技巧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认知,提高他们的绘画表现力。
3.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大自然,发现大自然中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美术鉴赏能力。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勇于实践,不断提高绘画技能和审美素养。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在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使美术课堂成为他们展示自我、体验成长的舞台。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观察力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大自然,发现自然之美,并将其融入美术创作中,是本章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教学引导:
a.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创作体会,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b.教师点评本节课学生的优秀作品,分析其优点,推广成功经验。
3.教学拓展: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大自然,用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
4.教学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2课 大自然之歌》教学设计1-七年级美术下册赣美版
微课展示邻近色的染色练习,深入掌握同类色与邻近色。
5.学生创作阶段:
根据教师要求,学生分组进行同类色、邻近色及其他颜色的课堂染色练习,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做画,敢于下笔,小组合作,主动创造。
6、展示并评价阶段
7.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谈谈体会,讲教训、经验。最后教师小结、布置课外兴趣练习及下节课所需的学习工具、材料。
美术教案
教 材
江西美术出版社
年级
七年级下册
课题
大自然之歌(第一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色相环、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同类色,邻近色等基础知识,并将所学应用于生活中的服装搭配及家庭色彩搭配。
能力目标:尝试用同类色或邻近色完成一幅色彩练习。
德育目标:懂得欣赏表达自然美景的美术作品。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和珍惜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后记
2.发展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总结归纳出
色相、明度、纯度
研究三原与三间色
3.探究阶段:
(1)微课展示,师生共同完成三原色与三间色调色练习,体验三原色与三间色。
(2)研究色相环,简单了解色彩的冷暖。
(3)根据色相环,研究同类色与邻近色并讨论他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4)小试身手,通过身边的图片及教师展示图片分析同类色与邻近色。
教学重点
了解色彩三要素、同类色,邻近色,并能尝试用同类色或邻近色完成一幅色彩练习。
主要学具
毛笔、水彩笔颜色、生宣纸或面巾纸、调色碟等
教学难点
同类色与邻近色的区分
教 学 程 序
1.导入阶段:
师生共同朗颂朱自清散文《春》,引入本课《大自然之歌》。
展示微课《四季》,学生讨论并回答四季的色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2课 大自然之歌-赣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2课大自然之歌-赣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大自然的各种形态和特点;2.学会通过绘画表现大自然的美丽;3.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和表现能力。
教学内容1. 大自然的形态和特点在本课中,我们将学习大自然的各种形态和特点,包括:•池塘和小河;•树木和草地;•山和云彩。
通过观察、思考和绘画,学生将深入了解大自然的美丽。
2. 绘画表现大自然的美丽通过学习绘画技巧和方法,学生将学会通过绘画表现大自然的美丽,包括:•用线条、色彩和形状表现自然景象;•用手工制作物品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意;•用绘画语言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3. 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和表现能力本课程不仅着重于技能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现能力的提高。
通过观察自然界,思考大自然的特点,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情感,学生将在思维和艺术方面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自然景象的视频,并简单介绍大自然的美丽和独特之处,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热爱。
步骤二:学习大自然的形态和特点通过图片、视频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各种形态和特点,帮助他们深入认识和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步骤三:学习绘画技巧和方法教师给学生讲解绘画技巧和方法,包括线条、色彩和形状等方面的表现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这些技巧和方法。
步骤四:绘画表现大自然的美丽让学生自由绘画自己心目中的自然景象,鼓励他们多样化地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意,同时引导他们更好地运用所学技术和方法。
步骤五: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分享彼此的感受和思考,同时教师也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
课后作业1.总结今天所学技巧和方法,并画一幅画表现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2.通过观察自然景象,收集一些素材,准备下一节课的内容。
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绘画技巧和方法,更深入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和绘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提高了自己的艺术水平和思维能力。
《大自然之歌》教学设计
《大自然之歌》教学设计设计者: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二中学鲍迪慧一、教学目标1、了解色彩三要素、色彩搭配等色彩基础知识2、能够色彩知识完成作品3、增加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二、教学重点:了解色彩的基础知识——色彩三要素、色彩搭配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所学色彩知识体验、点亮生活三、教学准备课件、广告颜料、调色桶等教学设计:一、激情导入1、教师询问学生是否去过森林、留下过什么深刻的印象2、教师解答森林对大自然的影响,并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引出课题。
二、新授环节1、色彩三要素展示几张不同季节的自然风景图片,询问学生分别是什么季节?是依据什么判断出来的?教师解答每个颜色依据相貌都有独特的名称——色相;展示色相环,利用让学生上台亲自动手体会、观察由三原色调配三间色的过程,回顾巩固色彩三原色的知识;出示几张不同纯度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纯度的鲜艳纯净程度不同带来的不同视觉体验;观察深蓝和浅蓝的天空,请学生想想除了知道物体是什么颜色以外,颜色还有什么变化——明度深浅变化。
2、色彩搭配方法欣赏东野魁夷的《湖》——同类色搭配:色系相同,明度不同,营造柔和协调的气氛;欣赏梵高的《鸢尾花》——邻近色搭配:在色环上相邻较近,在融合中又有变化,配色更为活泼;欣赏马蒂斯的《红色的和谐》——互补色搭配:色环上180°对应的颜色,视觉对比冲击力很强。
辨一辨:展示几张名作让学生回答运用了什么搭配方法,并对学生的解答及时作出回馈。
三、动手实践以六人为一组的形式,在教师准备好的色彩菱格表中运用学习的色彩基础知识进行填色创作,体验创作的乐趣,回顾课堂教学知识。
四、展示评价学生上台介绍作品,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五、回顾总结复习色彩基础知识和搭配方法,提出对学生的学习希望和环境建议:艺术源于生活,将学习到的知识积极运用、融入到生活中,将大自然之歌美好的旋律永远传唱下去。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初中美术《大自然之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美术《大自然之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导入:让学生欣赏大自然色彩图片,感受大自然带来的美妙情感体验。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色彩的魅力。
二、色彩基础知识:1.四季色彩特征:学生欣赏四季的图片,归纳每个季节的代表色和色彩特征。
2.三原色:明确红、黄、蓝三种颜色是三原色,它们可以调配出各种颜色。
3.间色:演示调制过程,让学生了解两种原色调和而成的颜色叫间色。
4.十二色相环:介绍十二色相环是研究色彩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之一。
5.色彩三要素:介绍色相、明度、纯度三个要素,并演示明度、纯度变化。
三、色彩应用:1.同类色的搭配:让学生欣赏XXX的《湖》,指出画家用了哪些色彩,并明确同类色的搭配方式。
2.邻近色的搭配:让学生欣赏XXX的《异国风景》,指出画家运用的色彩,并介绍邻近色的搭配方式。
3.对比色的搭配:让学生欣赏XXX的《靠近突尼斯的圣热门》,指出画家运用的冷暖对比来表现景物,并介绍对比色的搭配方式。
4.互补色的搭配:让学生欣赏XXX的《红色的和谐》,介绍互补色的搭配方式。
本文介绍了绘画中色彩运用的一些基本知识。
画家在运用色彩时,大面积使用红色作为主调,并在左上角大胆地使用红色的互补色——绿色,以增强画面的艳丽程度。
此外,画面中还适当地穿插了黑色、黄色和蓝色等颜色,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在使用互补色搭配时,需要注意区分面积,以达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
同时,还可以运用黑白灰进行调和搭配,或者降低补色的纯度。
在课堂中,老师提供了一些图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进行对比练。
最后,学生展示了自己的色彩练作品,并讲解了所使用的搭配。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了评价。
在本节课的小结中,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色彩知识应用到生活研究中,为生活增添美丽的色彩。
下节课将继续研究色彩对比和色彩调和等知识。
板书设计:三原色:红黄蓝三间色:XXX。
七年级美术下册大自然之歌教案设计
七年级美术下册《大自然之歌》教案设计七年级美术下册《大自然之歌》教案设计一、导课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你眼中的夏天是什么颜色呢?谁还有不同感受?大家对色彩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其他季节又是什么颜色呢,下面各组同学可以尽情的挥洒色彩,表达你们心中对四季的想象或感受。
请各组派一名代表简单介绍本组作品。
看了同学们的作品,我仿佛感觉四季的色彩都流淌在心间。
那这无限的色彩感受都源自于哪里啊?源自大自然。
今天我们一起去探寻下大自然色彩的秘密,学习第二课大自然之歌。
二、新授(一)色彩基础知识 1、要探寻色彩的秘密, 先要知道什么是三原色,分别是?红黄蓝。
所有颜色都是从三原色的基础上调和派生出来的。
如果我们拿等量的红+黄会变成什么颜色?橙。
黄+蓝是绿。
蓝+红是紫,这是三间色。
再拿等量原色+间色,如红+橙就是红橙色,黄+橙是黄橙色。
复色就诞生了。
按照红橙黄绿青蓝紫的秩序排列起来就形成12色相环。
这里有个新名词“色相”,这是什么意思?色相就是指色彩的相貌,每一种色彩相貌都有自己的名字,如红黄紫等。
再继续混合临近两个色相呢?颜色越来越多,还会出现24色、48色相环。
色相环好比是色彩的大词典,是研究色彩的重要方式。
2、那围绕色相环,老师要提出几个问题:你觉得哪个颜色带给你温暖的感觉?哪个颜色让你感觉冷?(颜色会让人产生不同温度感觉,大部分红、橙色是暖色,蓝是冷色。
)同样面积的圆,视觉上哪个看起来更大?每个人色彩感觉不同,在空间感上,大多数人觉得暖色有前近和膨胀感,冷色有后退和收缩感。
3、产生这些冷暖、膨胀的心理感觉是因为什么不同?色相不同。
其实不仅是因为色相不同,还跟这个色相的明度、纯度有关。
通过课前的预习,色相、明度和纯度是?色彩三要素。
谁能用自己话来说说什么是明度?指色彩的深浅明暗程度。
纯度是指的?指色彩的鲜艳和纯净程度。
在色相环中咱们已经了解了色相的变化规律,一种色相的明度和纯度又是怎么变化的呢? 4、这个秘密需就要各组根据任务提示,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二课《大自然之歌》赣美版(共五则范文)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二课《大自然之歌》赣美版(共五则范文)第一篇: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二课《大自然之歌》赣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二课《大自然之歌》赣美版《大自然之歌》教学设计授课时间:第3周授课班级:七年级一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色相环、色彩三要素(即色相、明度、纯度),色彩对比(即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和色调等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理解,并让学生通过图片了解色彩的基础知识。
并学会初步的应用和表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色彩,体会大自然和生活中色彩的美,陪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操。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二课《大自然之歌》赣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二课《大自然之歌》赣美版【教学重点】色彩基础知识【教学难点】学生对色彩的直观认识和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举例说明直观教学法【法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西方的传统绘画——油画的基本材料和表现。
二、导入新课:1、色彩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吃、穿、住、行)2、色彩形成的基本原理:色彩是由光而形成的,每一种物体对光都会有反射和吸收的功能,哪一种物体对某一种光反射得多,它就会呈现那种光的颜色,其他的光都被它吸收了。
三、课堂内容:色彩的基础知识1、三原色:就是指这三种色中的任意一色都不能由另外两种原色混合产生,而其他色可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二课《大自然之歌》赣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二课《大自然之歌》赣美版由这三色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出来,色彩学上将这三个独立的色称为三原色。
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而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2、三间色:用两种原色调合成的颜色叫间色,即橙、绿、紫。
如:红+黄=橙橙中红多为橙红,黄多为橙黄红+蓝=紫紫中红多为紫红,蓝多为蓝紫黄+蓝=绿绿中黄多为黄绿,蓝多为蓝绿3、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指色彩的相貌。
每一种色彩相貌都有自己的名称,如红、黄、蓝、紫等。
第2课 大自然之歌-赣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2课大自然之歌-赣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自然对人类的意义;•了解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学习绘画自然风景中的要素,如山水、树木、花草等;•掌握色彩运用和画笔技巧;•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如何表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2.如何使用色彩和画笔表现大自然中的树木、花草、水流等元素。
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细节刻画表现大自然中物体的特征,凸显其立体感;2.如何运用不同的色彩和画笔技巧,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自然和艺术有什么关系?自然在艺术中有哪些表现?(让学生自由发挥,不断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2.欣赏《大自然之歌》的图片,介绍课程主题,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丽和神奇之处。
2. 基础练习1.练习画水流:如何运用色彩、线条和质感细节表现水流的特点?2.练习画树木:如何运用色彩和线条表现树干、树叶、枝干等细节?3. 进阶实践1.绘画自然风景:利用已学习的技巧,画一幅自己喜欢的大自然风景图。
2.互相点评:让每个学生拿出自己的作品,让同桌互相欣赏、点评,提出建设性意见。
4. 总结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2.动员学生,积极参与下节课的学习。
课后作业1.收集一些自己喜欢的大自然风景的图片,同时为这些图片添加一些自己想表达的感受,以这些图片和文字做一个“自然画集”。
2.创作一幅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画作,通过画作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情感和思考。
参考文献1.王亚平. 绘画一日游[M]. 衢州师范学院出版社, 2018.2.赣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材.。
七年级美术《大自然之歌》教学设计
红黄蓝。
所有颜色都是由它们调配出來的,但是不能由其他颜色调合成的颜色,所以也被称为母色。
(2)三间色:
由两种原色调配出来的颜色叫间色。如:
红+黄=橙
红+蓝=紫
黄+蓝=绿
(3)复色:
由一种原色和一种间色调配出来的颜色叫复色。
3、十二色相环(播放幻灯片)。
(1)色相环是了
解色彩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方法。它是由三原色为基本色相,按不同纯度的红、橙、黄、绿、蓝、紫等秩序,将其等差环列起来而形成十二色相环。
为了保护森林,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
可以净化空气、净化污水、降低噪音、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
可以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减少纸张的消耗、用毛巾代替纸巾、减少使用一次性的纸杯和纸制品等。让我们一起来保护森林,保护我们的家园
从森林的美引出森林的作用、破坏森林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最后提出保护森林我们能做的实际行动。
配合教师,根基教师引导,欣赏图片。
首先提起学生对森林的喜欢和热爱,为后面的法制教育知识渗透作铺垫
新授
1、看完了森林的美色,
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结合画面帮我分析一下森林的四季分别有哪些色彩来构成的。给你印象是怎样的?(播放幻灯片)。
2、森林美吗?你们想
自己来描绘森林的美景吗?如果我们想要描绘森林的美景,表达心中的感受,就要学习一些必要的色彩基础知识。(播放幻灯片)。
(2)十二色相环
的画法。注意调色时水份的掌握,要平涂着色。
4、色彩三要素:(播放幻灯片)。
色相——色彩的相
貌。每一种色彩都有自已
的名称。如:红、黄、蓝
等
明度——色彩的明
亮程度。(接近白色的明度高,接近黑色的明度低)
第2课大自然之歌色彩的对比教学设计人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四)
师生活动
此时,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邻近色和互补色的相关知识,我会请学生分组完成多媒体上的互动连线题,展示四幅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每组的代表回答这些作品分别体现了哪种色彩对比方式,并请一位学生上台运用色彩知识介绍一幅最喜欢的作品。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巩固邻近色和互补色在画面中的表现,用简练概括的语言评价美术作品。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播放已准备好的课堂示范作品视频,着重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我对色彩的运用,巩固相应知识点。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通过欣赏作品和教师的示范,为学生下一步的创作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大自然之歌——色彩的对比
邻近色——三个位置以内和谐统一
互补色——呈一条直线对比强烈
课件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能灵活运用色彩知识评价美术作品并进行美术表现。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多使用多媒体技术,要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多感受色彩,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增加互动,对学生的反馈做出及时的评价和鼓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了解色彩对比中邻近色和互补色的知识,并能够运用色彩对比知识进行绘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图片、提问与思考,分析邻近色和互补色的特点与视觉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拓宽学生的审美观念,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敢于表现,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
差异性目标:开发学生的视觉语言潜能,强化视觉刺激与感受,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分层教学,培养聋生的美术语言表达能力与绘画源自作能力。(三)师生活动
之后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莫奈、霍克尼等著名艺术家的经典作品,使学了解画家是如何运用色彩表现大自然的美景、传达对色彩的独特感受的。引导学生分析画面主要内容,提取作品中的主要颜色,在色相环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体会不同色彩搭配带给人的不同视觉感受。
初中美术《大自然之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导入:大自然之歌第一课时展示大自然色彩图片。
(学生欣赏)多姿多彩的自然环境给人们带来无比美妙的情感体验。
随着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大自然色彩变化的韵味显示出神奇的魅力。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色彩的魅力。
板书课题。
二.色彩基础知识:1.四季色彩特征: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大自然的色彩变化无穷,那么每个季节的代表色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共同欣赏大自然四季的图片,在欣赏的同时归纳四季色彩特征及代表色。
学生欣赏图片,归纳四季色彩特征及代表色。
2.三原色:四季的更替,演绎了色彩的丰富变化。
在这众多的色彩中,有三种最基本的颜色,被称为三原色,有谁知道?学生回答。
明确:红、黄、蓝这三种颜色被称为原色,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和而成,三原色可以调配出各种各样的颜色。
3.间色:如果用等量的原色,两两相加,又会形成什么颜色呢?演示调制过程:红+黄=橙红多为橙红,黄多为橙黄。
黄+蓝=绿黄多为黄绿,蓝多为蓝绿。
蓝+红=紫蓝多为蓝紫,红多为紫红。
用两种原色调和而成的颜色叫间色。
4.十二色相环等秩序将其等差环列起来而形成十二色相环。
色相环是研究色彩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方式之一。
5.色彩三要素:色相、纯度、明度。
色相:指色彩的相貌。
每一种色彩都有自己的名称,如红、黄、蓝、紫等。
明度:指色彩的深浅明暗程度。
接近白色的明度高,接近于黑色的明度低。
纯度:指色彩的鲜艳和纯净程度,也就是色彩的饱和度。
原色纯度最高,间色次之,复色纯度最低。
演示明度、纯度变化。
三.色彩应用:我们学习色彩的目的不仅是要认识色彩,更主要的是会运用色彩。
娜我们在创作一幅作品时,要使画面既美观又和谐,色彩的搭配是非常重要的。
1.同类色的搭配展示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的《湖》提问:这幅画中画家用了哪些色彩?学生欣赏,归纳色彩。
明确:色系相同,明度不同,如《湖》中用了不同的绿色,这种称为同类色。
2.邻近色的搭配展示法国画家卢梭的《异国风景》学生欣赏,指出运用的色彩。
在色相环上,相邻的色彩,如黄、绿。
大自然之歌教学设计教案
大自然之歌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大自然的魅力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介绍大自然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探索大自然的美丽景观,如山水、花草、动物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讨论和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体验。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和热爱程度。
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评估他们对大自然景观的理解和描述能力。
第二章:大自然的规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规律和科学原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2.2 教学内容介绍大自然的常见规律,如季节变化、天气现象等。
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如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迁徙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
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实验和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大自然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收集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大自然的生态平衡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2 教学内容介绍生态平衡的概念和重要性。
探索大自然的生物多样性,了解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3.3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讨论和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环境中的生物,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组织学生进行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生态平衡和环保意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收集学生的环保活动报告,评估他们对环保行动的参与和贡献程度。
第四章:大自然的保护与利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意识。
江西版美术教案江西版美术七年级下第2课大自然之歌之《水》教学设计
第10周第5课时总第10课时水一、课标与教材分析:本本课水通过试验和创造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水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多种形态,从探究活动中获得视觉感受和审美体验,并创造出生动的形象。
水依据课程标准的主要精神,以及综合·探索领域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探究、发现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中有趣的形态,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
通过学习活动,体会美术的学习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教材中设计的三个学习活动,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反映艺术的创造过程即是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与感受进而到艺术作品的创造过程。
重点:体验水的不同形态,大胆创意。
难点:归纳、概括自己的感受,运用抽象形式表现水的形态。
二、学情分析:1、教学生非常的熟悉水,有很好的生活体验。
2、学生没有关注过水研究过水。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受到启发根据水的多种形态创作艺术作品。
三.教学目标1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试验活动,发挥想像,大胆进行创意表现。
2、能够设计多种方法获得水的不同形态,细心观察,详细记录过程和效果。
3、能够归纳、概括自己的感受,运用抽象形式表现水的形态。
4、能够和小组成员们协作,共同完成学习和制作任务。
四.教学方法与媒体教学方法思路:1.第一课时:感受体验——作品欣赏——教师演示——创作体验第二课时:诗画赏析——作品欣赏——设计草图——完成创作2.教学方法讲授法、体验法、分组合作法,实验法教学准备:使用与图片内容相应的音响资料,如海涛声、滴水声、雨声等等,帮助学生进行联想,更为完整地感受形态美感第一课时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欣赏导入1、音乐播放一段水声,让学生闭眼倾听。
2、欣赏彝族以水为题材的摄影图片。
3、水的影像片段欣赏,感受水的动态与水特有的线条所产生的旋律。
教师小结二.作品欣赏1、欣赏马远的《十二水图》中“长江万里”、秋水回波”、“黄河逆流”、“云生沧海”四幅水图。
2、教师小结三、尝试练习1、课件展示三幅水的摄影图片,学生尝试提取其中的点线面,组织成优美的画面。
【教学设计】大自然之歌_美术_初中_周洁_3716210802
【教学设计】大自然之歌_美术_初中_周洁_3716210802 教学设计:第 2课大自然之歌(美术与环境)大自然之歌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色相环、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等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一件表现大自然主题的色彩作品。
3、情感目标:懂得欣赏表达大自然美景的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珍惜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色彩三要素、十二色相环等相关知识以及色彩的搭配运用。
2、用所学的色彩搭配知识创作一幅关于大自然主题的作品。
三、课前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范画、卡纸等教具。
学具准备:卡纸、彩纸、双面胶、水彩笔或油画棒、作业纸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图片导入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关于大自然的摄影作品,我们一起看一下。
这些照片怎么样, 生:色彩很的丰富、艳丽......师:繁茂多姿的大自然本来就拥有着丰富的生命色彩,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二课《大自然之歌》(板书),探索色彩的秘密。
二、知识新授1、思考问题:什么情况下能够看到颜色,师:有光才有色。
而且不同的光线下,同一事物呈现不同的颜色。
2、欣赏不同颜色这些都有什么颜色,生:红、黄、蓝、绿、紫。
师:每一个颜色都有自己的相貌,色彩的相貌称为“色相”。
(板书)同学们说的“红”、“绿”是色彩相貌的名称。
3、“实验”探索色彩秘密师:在颜料的所有颜色中有三个颜色最为特殊,这三个颜色可以混合成其他的颜色,其他颜色却不能合成这三个颜色。
它们就是红、黄、蓝,我们称它们为“三原色”(板书)。
教师用等量的红色和黄色液体相互融合,让学生观察色彩所发生的变化。
得出:红+黄=橙找两位学生分别作另外两个实验,得出:红+蓝=紫黄+蓝=绿 (板书)师:橙、绿、紫这三种颜色是由三原色两两相互调和成的,人们称之为“三间色”(板书)。
4、认识十二色相环师:十二色相环是以三原色为基本色相,按不同纯度的红、橙、黄、绿、青、蓝、紫等秩序,将其等差环列起来而形成的。
初中美术_《大自然之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七年级下册美术第二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大自然之歌》一、导入新课教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倾听一段音乐。
(播放音乐《森林狂想曲》)提问:同学们,你听到了什么?在你的脑海中仿佛想到了什么?提问:我们听到的这些声音来源于哪里?学生:……教师:大自然,我们脑海中幻想到的大自然,有风吹过树叶的声音,雨打在屋顶声音,鸟的鸣唱,波涛汹涌的海浪,潺潺流水的声音,同学们这种感觉是不是很美。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大自然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它美在哪里?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
出示课题——《大自然之歌》(板书)二:讲授新课课件:播放春夏秋冬等四季图片(背景音乐《雨的印记》)。
(同时教师朗诵赞美美丽大自然的优美语句)教师:百花盛开的春天,草原上一片绿色的景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柳树给大自然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真乃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夏天,我们迎着晨风来到荷花池,荷花在深绿色荷叶的映衬下像穿着粉红衣服的姑娘在翩翩起舞。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硕果累累的秋天也来了,金秋夕阳下的那片枫林,红彤彤的一片,像一团正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与秋寒抗战。
冬天,远眺雪山,让人心胸豁朗,雪花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白色的地毯,大海,神秘、玄妙,一种朦胧的美。
,一片烟水迷离之景。
广袤的大漠,无边的沙海,雄浑,静穆。
刹那间凝固了起来,让它永远静止不动。
同学们,这是我们现实中的大自然,美不美?他美在哪里?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呢?学生……教师:1、那么你到了什么颜色呢?学生……2 你还知道什么颜色?学生补充......学生:……课件出示12色相环:1 黄,2黄橙、3橙、4红橙、5红6、红紫、7紫、8蓝紫、9蓝、10蓝绿、11绿、12黄绿教师:我们的大自然正是由于这些五彩缤纷的颜色才给我们带来的无限的欢乐和享受!刚才同学们看到的大屏幕,是色相环,色相环被誉为“色彩大词典”大家知不知道三原色是哪三种颜色哪?(红黄蓝)那这三种原色两两相加会变成色相环中的哪三种颜色哪?下面老师就给大家做一个小魔术,看看两种颜色相加他会变成什么颜色哪?红+黄=橙蓝+红=紫黄+蓝=绿我们把两种原色相调和而成的颜色称为间色。
初中美术《大自然之歌》第1课时教案 赣美版
《大自然之歌》第1课时教案一、课题:大自然之歌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色相环、色彩三要素(即色相、明度、纯度),色彩对比(即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和色调等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理解,并让学生通过课件了解色彩的基础知识,并学会初步的应用和表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色彩,体验大自然和生活中色彩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操。
五、教学重点:认识和掌握色彩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学生对色彩的直观认识和理解。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分组合作法,实践法等等。
七、教学过程:课前导入:1、(播放大自然图片)创设教学情境在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些图片,(播放)图片中的大自然美不美啊!美!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色彩感受,小小的鱼虫都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色彩,在你身边还有哪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色彩感受?生:日出、晚霞。
2、色彩是一个神奇而美丽的世界,假如有一天世界上没有色彩,同学们想象一下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生:(学生:暗淡无光、没有生机、死气沉沉等等),那色彩是怎么来的呢,出示课件有光才有色,不同的光线下,同一事物呈现不同颜色,如:同样的景物早、中、晚的不同光线照射下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原来生活中看到的这些美丽的色彩是由光而产生的,没有光就没有色彩,非常庆幸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五彩缤纷、丰富灿烂的一个色彩世界,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感受色彩的魅力出示课题《大自然之歌》。
(板书:大自然之歌)讲授新课:一、认识色相环(板书:原色、间色、复色)1、师: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演绎了色彩的丰富变化,那么,组成色彩的三原色是什么呢?生:红、黄、蓝。
小结:红黄蓝是三原色,这三色是其他任何颜色都无法调配出来的,而三原色却可以调配出各种各样的颜色。
2、认识三间色师:由三原色调配出来的颜色。
如:红+黄=橙,红+蓝=紫,黄+蓝=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之歌第一课时
导入:欣赏风景图片
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风景图片,学生观察。
师问:在大自然中有无限的色彩,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在身边还有哪些美景让你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请一一列举出来。
【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中的色彩,进一步思考生活中的其他美景带给自己不同的色彩感受。
】
生答:根据自己感受回答。
师总结,“多姿多彩的自然环境给我们带来了无比美妙的情感体验。
随着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大自然色彩变化的韵味显示出神奇的魅力。
正是大自然的五颜六色奏出各种美妙的乐曲,充盈着我们的感官使我们流连忘返。
”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课标要求运用色彩的原理,在导入中先让学生感受色彩。
教材通过欣赏大自然风景图片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统一学生们的思维,提醒学生从课间的放松模式,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老师运用讲授法在学生谈完感受后,利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中的色彩,进而引出课题。
知识新授,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
探究一,欣赏莫奈的《荷兰田野中的风车》。
师导:简单介绍莫奈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国画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
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广。
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
画室转为室外,题材更宽泛,写生创作合为一体。
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
师讲:利用多媒体展示《荷兰田野中的风车》
【要求,学生欣赏莫奈作品,重点回答出作品的画面内容有什么?色彩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季节、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感受?】
生合作练习:完成下列表格
教师在学生回答完成后及时作出小结:《荷兰田野中的风车》可看到荷兰乡村的风光,在莫奈画中的细节,许多都显示出阴影的方向,很清楚的显示光是从何处来,太阳在天空的什麽地方,以及当时的时间。
而这幅作品就可感受到晴空万里的天气下,郁金香花圃的生意盎然。
晴朗的天空衬托着郁金香花圃的鲜艳色彩,莫奈将影像与自然界中的阳光融合在一起。
可见一是画家对自然景象的观察仔细,二是画家对颜色的运用自如从而能轻车熟路表达心中鲜明的色彩印象。
探究二,学习色彩基础知识,三要素,色彩对比和调和。
过渡:在印象派画家笔下
的美术作品是如此的的色彩斑
斓。
那么我们在美术作品中如
何运用这些色彩,让我们一块
来了解色彩的基础知识。
色彩基础知识一:色彩三要素
师:出示十二色相环,利用色相环讲解色彩三要素。
教师启发学生找不同相貌、明暗、鲜艳程度的色彩。
生:找不同
【要求,可以以一种颜色为例,进行说明】
板书(色相、明度、纯度。
)
色彩基础知识二:色彩对比
过渡:我们一块来学习,怎样在美术作品中使用同类色、邻近色、对比色和互补色
师讲:《湖》作品中同类色的使用,画家在画面中使用了色相环中30度或45度范围内,色彩明暗层次清晰,简洁明快单纯和谐的统一美。
稳重。
东山魁夷绿色的同类色,展现了一幅平静的湖面,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的大自然,呼吁全社会保护环境的愿望。
《尼克尔斯峡谷》作品中互补色,画家在画面中运用了红绿的互补,让画面色彩变化丰富。
生听、思:通过《湖》的介绍。
独立找寻《尼克尔斯峡谷》作品中的互补色有哪些?谈感受。
【要求:重点引导学生思考画面中有什么?为什么这么画?互补色表现的画面有什么特点。
色彩变化丰富,富有节奏感。
】
色彩基础知识三:色彩调和
师:利用多媒体展示2019年春晚中色彩搭配相对不和谐的一幕。
生:观察发现。
师:教材第12页中的小鹿,分析对比调和,强调色彩的变化。
生:讨论分析后回答。
师:观察教材长城图,分析类似调和,强调色彩的一致性。
生:分析后回答
【要求:色彩调和的方法主要有改变对比色的面积、降低色彩的明度或纯度,利用中性色分割等。
】
【设计意图】针对课标要求的有意图的运用色彩元素,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
师生双边活动中教师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并谈感受,加深学生对色彩元素的认知。
采用表格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艺术作品和大自然风景的区别。
分析印象派作品的特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教师通过分析色彩的基础知识。
让学生对美术作品中互补色、邻近色对画面的影响加深了认知。
引导学生分析对比调和、类似调和。
欣赏大师作品、教师示范、同龄人作品
【课标中要求学生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只有通过欣赏多种表现形式的大师作品,才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探索新的创作方式。
】过渡:大师的作品色彩斑斓,有好多色彩很难在作品中驾驭,我们一块学习大师们是怎么运用色彩知识的?
师讲:马蒂斯的《红色的和谐》马蒂斯创作时没有透视,采用平涂技法加入阿拉伯风格的装饰图案,展现了充满对比色的画面。
运用了前面所学的互补色,红色和绿色,通过色块面积的不同和加入装饰花纹等方法调和红绿色。
欣赏教师作品
师演:为了让学生了解创作过程,及时进行示范。
观看微视频。
生看:通过观看,学习创作过程和步骤。
师总结步骤:构思,构图,起形,涂色,刻画细节,调整完成
同龄人作品
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同龄人的美术作品,欣赏教材中同龄人的作品。
【要求,进一步开拓学生创作色彩作品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作信心,鼓励学生大胆创作。
】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欣赏大师作品,从高层次的角度,引领学生创作方向。
通过观看教师示范,使学生直观创作步骤。
观察同龄人作品,激励学生创作的信心。
这样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启发了思路、开拓了视野、明确了创作过程和步骤,熟悉了画材,增加了创作的信心。
学生创作
创作要求“选一张大师作品,用自己喜欢的色调做一张色彩对比练习”
【要求:a选准色调;b色调对比明确;c练习时间为十五分钟之内】
【设计意图】在教材的动动手环节中一共有两个任务,这两个任务是递进式的,第一课时通过欣赏大师作品来完成第一个任务。
安排学生的创作主要是体验色彩为主。
老师在这个时间进行巡回指导,首先快速巡视一圈检查学生们是
否都已经进入创作的状态,如果有还没进入创作状态的,及时询问其原因,及时解决。
之后在学生创作过程中的前三分钟时间段里,教师巡视发现是否有创作共性的错误问题,如果有,及时停下来纠正。
然后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不断进行个别指导。
最后在创作即将结束的五分钟时间内,老师开始有意识的选择不同的学生作品要优劣兼顾。
作业展评
老师根据作品进行布展,公布评价标准,组织学生观展,本节课评价标准确定为:自评,喜欢哪个大师的作品,说明原因。
自己使用了什么色调进行的表现。
在作品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互评,哪位同学的作品色彩感最好;师评,围绕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品形式、表现方法进行点评,给出合理的改进意见。
【设计意图】展评环节应该包含两个方面展和评,展什么?怎么展?为了尽可能多的展示学生作品,老师应该做好展台的设计。
平面的作业老师可以从作品的背面加一张衬纸。
绝对不要让学生拿着作品进行展示。
布展完成后一定要安排看的环节,展是为了看,只有看了才能够评。
在评价前告诉学生评价标准。
在评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先做示范性评价,就是告诉学生怎么评作业。
评价时使用什么样的专业术语来进行客观的、辩证的、以德为本的评价。
课后拓展
本节课的拓展是为了完成下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设定的
所以主要是提醒学生们关注大自然中的色彩变化,安排学生下节课需要准备的画材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