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活性组分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0bfbf68d71fe910ef12df8a6.png)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摘要】目的对中药靶向制剂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了综述。
方法查阅大量文献,从常见的靶向制剂(脂质体、乳剂、微球、纳米粒)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对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别综述。
结果中药靶向制剂将中药的优势与靶向制剂的优势结合了起来,既具有靶向性又能提高其药理作用强度和降低毒副作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给药方式。
结论中药靶向制剂现已成为目前国内外药剂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也是中药制剂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药;靶向制剂中药的疗效经受住了长期医疗实践的检验,尤其是在治疗如癌症等疑难病症方面。
但是由于制剂工艺落后、质量不稳定等因素,使中药的推广受到限制。
1906年Ehrlichp[1]提出了靶向制剂(target ing drug system,TDS)的概念,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ed drug de livery system,TDD),系指通过适当的载体使药物选择性的浓集于需要发挥作用的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某靶点的给药系统,使靶区药物浓度高于其他正常组织,从而达到提高疗效、降低全身不良反应的目的。
1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中药靶向制剂也就是指借用适当的载体将中药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选择性地浓集于靶组织、靶器官或细胞内某靶点的制剂。
上世纪80 年代开始国内一些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内有人研究中药的靶向制剂如脂质体等,开展了部分基础研究,为靶向制剂在现代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1.1 脂质体靶向给药系统脂质体系指将药物被类脂双分子层包封成的微小泡囊,亦称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囊。
作为药物载体具有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缓释性、细胞亲和性与组织相容性、降低药物毒性、提高药物稳定性等优点。
中药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很多,常用的包括注入法、薄膜分散法、超声波分散法、逆向蒸发法、冷冻干燥法。
金岩等[2]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葫芦素脂质体,通过正交设计对制备工艺中影响脂质体包封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优化,其优选处方和制备工艺稳定可行,为开发其新剂型提供参考;苏春梅等[3]利用薄膜蒸发法制备盐酸小檗碱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考察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此法可得到粒径分布均匀的脂质体,故可作为其常规制备方法。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1846f14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02.png)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韦邦
【期刊名称】《基层医学论坛》
【年(卷),期】2013(000)019
【摘要】靶向制剂又称为靶向给药系统(tyargeting drug system,TDS),是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血液循环有选择地聚集定位于靶组织、器官、细胞或细胞内结构,从而使得药物在靶区的浓度高于其他正常组织,达到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目的的新型给药系统。
靶向制剂是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并在西药领域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及深入研究,中药由于有效成分复杂、作用机制不明确等造成基础研究较少、且研究难度较大,
【总页数】3页(P2547-2549)
【作者】韦邦
【作者单位】宾阳县中医院,广西宾阳 5304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药结肠靶向制剂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
2.中药活性组分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3.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展
4.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展
5.中药主动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靶向制剂研究进展(综述类)
![靶向制剂研究进展(综述类)](https://img.taocdn.com/s3/m/7da2f3d46f1aff00bed51eba.png)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回顾从剂型的发展来看,人们把药物剂型人为地划分为四代:第一代:常规制剂,以工艺学为主,生产以手工为主,质量以定性评价为主;第二代,缓释长效制剂,以物理化学为基础理论指导,生产以机械化为主,质量控制定量、定性结合;第三代,控释制剂,制剂质量控制要求有体内的生物学指标;第四代,靶向制剂(或定位制剂),将有效药物通过制剂学方法导向病变部分,防治与正常的细胞作用,以降低毒性的最佳的质量效果。
第二、三代制剂以疗效仅与体内药物浓度有关而与给药时间无关这一概念为基础,不需要频繁给药,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药物的有效浓度。
缓释制剂(SRP):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缓慢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一类制剂。
控释制剂(CRP):指药物在预定时间内,以预定速度恒定释放,使血浓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
广义:控释制剂包括控制释药速度、方向和时间,靶向制剂、透皮吸收制剂等都属于控释制剂的范畴。
狭义:在预定时间内以零级或接近零级速度释放药物的制剂缓释和控释制剂的主要区别是在药物释放速度方面缓释制剂是药物在体内先快后慢地缓慢释放,常为一级过程;控释制剂是控制释药速度一般是恒速的.为零缘或接近零级过程.如:尼莫地平、硝苯地平、尼群地平、非洛地平等;盐酸噻氯匹啶、阿司匹林等;双氯灭痛、萘普生、盐酸曲马多、吗啡等;硝酸甘油、可乐定、单硝酸异山梨醇酯等;东莨菪碱(贴剂)、十八甲基炔诺酮(植入剂)等。
一、靶向制剂概述现在癌症仍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
第五届亚太癌症预防组织大会发表的《2010年癌症报告》警告说, 今后20年世界癌症患者人数将呈快速上升趋势。
而靶向制剂认为是抗癌药的适宜剂型。
1 靶向制剂的定义靶向制剂又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指借助载体、配体或抗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胃肠道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制剂。
靶向制剂的研究动态
![靶向制剂的研究动态](https://img.taocdn.com/s3/m/f75416195901020207409cd7.png)
---------------------------------------------------------------最新资料推荐------------------------------------------------------靶向制剂的研究动态靶向制剂的研究动态医学技术学院 07 药学(2)班葛江银0707108108 目的论述中药制剂的新剂型靶向制剂的研究与应用。
方法检索近年来有关中药靶向制剂研究的文献,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提出中药靶向制剂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结果靶向制剂可以提高靶组织的药理作用强度和降低全身的不良反应,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给药方式。
结论中药新剂型和新技术的研发是中药国际化的关键,需要有组织地开展多学科合作,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切实可行,并且具有其独特的临床意义和优势。
靶向制剂;作用特点;研究动态中药;新剂型;中药复方;有效成分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为第四代药物制剂,这是一种具有靶向性的药物制剂,能将药物运送到靶器官和靶细胞,应用后可以在病变部位高度集中,正常部位只有最少的药物,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全身性的毒副作用。
据报道全世界每年有 200 万人患癌症,约 80 万人接受化学药物治疗,有关专家预测 2019年世界市场癌症免疫治疗药将达 130 亿美元。
中医药治疗癌症等疑难病有较大的优势,但由于制剂工艺落后、质量不稳定等原因难以走向世界。
中医药现代化是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希望所在,是合法进入1 / 11国际医药市场的必然途径, 为此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靶向制剂的研究动态作一介绍,旨在引起中医药同行的注意。
靶向制剂的分类与作用特点靶向制剂最初意指狭义的抗癌制剂,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从给药途径、靶向的专一性和持效性等方面均有突破性进展,故还应广义地包括所有具靶向性的药物制剂。
靶向制剂的分类(1)被动靶向制剂,亦称自然靶向。
由靶向载体药物微粒在体内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尤其是肝的 Kupffer 细胞)摄取,并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等器官,故具有淋巴系统的选择性和靶向性。
靶向制剂论文总结范文
![靶向制剂论文总结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fca6f7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3f.png)
摘要:靶向制剂作为药物传递系统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实现精准治疗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本文对近年来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引言靶向制剂是指通过特定的载体将药物靶向递送到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与传统给药方式相比,靶向制剂具有以下优势: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实现精准治疗等。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靶向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二、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1. 被动靶向制剂被动靶向制剂是指利用药物载体将药物递送到靶组织,主要依靠载体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实现靶向。
目前常用的被动靶向制剂有脂质体、微囊、纳米粒等。
(1)脂质体: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和胆固醇组成的微型囊泡,具有靶向性、缓释性、降低药物毒性等特点。
近年来,脂质体在抗癌、抗病毒、抗炎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微囊:微囊是将药物包裹在微小囊泡中,具有靶向性、缓释性、降低药物毒性等特点。
微囊在药物递送、缓释、靶向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纳米粒:纳米粒是一种具有纳米级尺寸的药物载体,具有靶向性、缓释性、降低药物毒性等特点。
纳米粒在药物递送、靶向治疗、生物成像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2. 主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是指利用修饰药物的载体作为“导弹”,将药物定向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
目前常用的主动靶向制剂有抗体偶联药物、小分子药物、肽类药物等。
(1)抗体偶联药物:抗体偶联药物是将抗体与药物结合,通过抗体识别靶点,将药物递送到靶区。
近年来,抗体偶联药物在肿瘤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2)小分子药物:小分子药物具有靶向性、高效、低毒等特点。
近年来,小分子药物在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肿瘤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肽类药物:肽类药物具有靶向性、生物活性、低毒等特点。
近年来,肽类药物在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得到广泛关注。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_于佳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_于佳](https://img.taocdn.com/s3/m/96b979f97c1cfad6195fa764.png)
收稿日期:2009-06-21作者简介:于佳(1980-),女(汉族),山东平度人,硕士研究生,药剂师,主要从事药物调剂工作,T e l .138********,E -ma i l h e l e n y u 0226@163.c o m 。
文章编号:1006-2858(2009)S 0-0071-05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于 佳,范 青(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剂科,辽宁大连116027)摘要:目的对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行了综述。
方法查阅21篇文献,对靶向制剂的分类与作用特点,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别综述。
结果靶向制剂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靶组织,并提高其药理作用强度和降低全身的不良反应,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给药方式。
但中药靶向制剂还处在基础研究阶段,其研究主要是单一有效成分,复方制剂很少。
因为目前的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制备和质量评价理论适用于单一成分的药物,不适合于成分繁多、理化性质复杂的中药。
因此,应首先选择药味较少、作用显著、著名中药复方来作为中药复方靶向制剂研究的突破口。
结论中药靶向制剂将成为中药制剂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药;靶向制剂;微球;脂质体;乳剂中图分类号:R 96 文献标志码:A 靶向给药是近年来国内外一个重要的开发热点。
靶向制剂的概念是E h r l i c h p 在1906年提出的。
靶向制剂(t a r g e t i n g d r u g s y s t e m ,T D S )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 a r g e t e d d r u g d e l i v e r y s y s t e m ,T D D ),系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有选择性地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1],使靶区药物浓度高于其他正常组织,达到提高疗效、降低全身不良反应的给药系统。
靶向制剂最初指狭义的抗癌制剂,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在给药途径、靶向的专一性与持效性、药物类型和临床运用方面均有突破性进展。
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展
![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09c076d9b6648d7c1c74650.png)
湖 南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TCM Univ. of Hunan712012 年 12 月第 32 卷第 12 期Dec. 2012 V ol. 32 No. 12〔收稿日期〕2012-07-18〔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厅科学研究项目(2012SK3133);湖南省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2010024);2010年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湘教通[2010]244号,编号173)。
〔作者简介〕马 佺(1989-),男,湖南邵阳人,2008级在读中药学专业学生。
〔通讯作者〕颜 红,女,副教授,Email :YH8632@ 。
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展马 ҈,颜 红*,彭买姣,唐 欣,伍微微,范鹏程(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关键词〕中药;靶向制剂;脂质体;微球;纳米粒;乳剂;口服结肠靶向系统〔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2.12.037.071.03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n targeting drug system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YAN Hong,PENG Mai-jiao,TANG Xin,WU Wei-wei,MA Quan,FAN Peng-cheng (School of Pharmacy,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Targeting drug system (TDS);Liposomes;microspheres;Nanoparti cles;emulsions;Oral colon 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人类大多数疾病的发生是人体某些器官、组织、细胞发生了病理变化,而具有较强药理作用的药物,如抗癌药物等在发挥疗效的同时通常会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
靶向制剂现状及趋势研究
![靶向制剂现状及趋势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ce70d0b0b4c2e3f56276333.png)
靶向制剂现状及趋势研究靶向制剂的特点是定位浓集,高效、低毒,操纵释药,血浓恒定,顺应性提升,为第四代药物剂型。
在临床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提升药物的靶向性,以期最大限度地增强药物的疗效,同时将药物的不良反应降至最低。
所以靶向给药系统(TDDS)已经成为现代药剂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1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1·1脂质体因为脂质体天然类细胞膜结构,并且具有无毒性及生物相容性特点,在20世纪70年代,Bangham和Ryman首先将其作为抗癌药物载体。
脂质体用作皮肤局部给药的载体已经取得嘱目的成就,用亚硝酸操纵解聚法制得低分子肝素脂质体喷雾凝胶,经研究表明能够明显的促动透皮汲取,作用大于含有等量药物的一般软膏剂和水凝胶剂1。
1·1·1长循环脂质体用聚乙二醇衍生物修饰脂质体,增加了脂质体的柔顺性和亲水性,减少了载药脂质体脂膜与血浆蛋白的相互作用,延长在体内循环系统的时间,故称为长循环脂质体。
具有延长体内半衰期的作用,有利于对肝脾以外组织器官的靶向作用。
1·1·2免疫脂质体在脂质体表面接上某种抗体,具有对靶细胞的识别水平,提升脂质体的专一靶向性。
原理是利用抗体、抗原间特异性识别机制,将单抗组装于脂质体表面达到靶向给药,提升药效。
1·1·3配体修饰脂质体体内某些组织器官上存有有特定的受体,其配体多为糖残基化合物。
用特别的糖残基与脂质体膜材结合,使其覆盖在脂质体的表面,进入体内即靶向特定的组织器官。
1·2微球是指药物分子分散或被吸附在高分子聚合物载体中而形成的微粒分散系统,能够在体内特异性的分布,提升药物局部的有效血药浓度,降低全身的毒副作用。
1·2·1免疫微球是抗体抗原被包裹或吸附于聚合物微球上而具有免疫活性的微球。
应用很广,除可用于抗癌药物的靶向给药外,还能够用来标记和分离细胞2。
1·2·2磁性微球由磁性材料包裹于微球中,给药后在外磁场作用下,能选择性地集中在病灶部位,大大提升治疗效果。
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确定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进展
![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确定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cbdd484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b9.png)
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确定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进展摘要:中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原始技术资源,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多数中药都是天然产物,成分复杂,药理作用主要是调节靶,同一种药的不同成分在相应的治疗中的作用不同。
例如,常用中药柴胡、柴胡皂苷D可提高肝癌小鼠的抗肿瘤能力,柴胡皂苷A对骨质疏松等疾病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柴胡多糖可提高巨噬细胞的表达,促进鼻咽细胞的杀伤能力,促进中药特定有效成分的提取和临床应用,有效提高疗效。
传统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方法耗时、准确度低,急需有效解决。
关键词:活性成分;靶点确定;作用机制引言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以来,中药在防疫、抗疫方面展现了其特色优势,在稳定疫情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几千年的临床证据和现代基础研究均表明,中药的药效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由于中药成分异常复杂,其防治疾病的靶点和药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这也成为制约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瓶颈。
因此,研究中药的作用靶点是目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于阐释中药的药理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药活性成分是中药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
中药活性成分通过体内的药物结合位点发挥作用,即药物靶点,包括受体、酶、离子通道、转运体等生物大分子。
其中,受体、酶类等蛋白质成分是最重要的药物靶点,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以靶点驱动新药研发的主要方向。
1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PR技术具有高通量、无需标记、高灵敏度及特异性强的特点,是进行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确定的重要检测方法。
为了在中药化合物中寻找抑制冠状病毒刺突蛋白(SARS-CoV-2spikeprotein)的候选药物,采用SPR技术和NanoBit活细胞实时蛋白相互作用检测技术,分别验证预测化合物与刺突蛋白的结合活性,及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表面刺突糖蛋白受体结合区(RBD)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复合物(SARS-CoV-2RBD/ACE2)相互作用的抑制活性,结果发现甘草酸(ZZY-44)是体外活性最强的抗冠状病毒活性化合物。
中药和天然药物靶向制剂研究现状和展望
![中药和天然药物靶向制剂研究现状和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af7b810dcc17552707220889.png)
后 发 展 的一 个 重要 课 题 。
【 关键 词 】 中药 ;天 然 药物 ;靶 向制 剂
A dvan ces and pr pe : ; the r os ct n ese arch on :ar 1 get pr ed epar ons ati of adi onaI chi tr ti nes e m edi B and at aI dr gs C e n ur u C E Bi g- i HN n b n ̄ 7 ce er los ho nt t pit o al f
究,证 明 P l x m r 8 o o a e 18包衣 的喜树碱 固体脂质体静 而到达提高疗效 ,减少用 药量和降低毒性的 目的。邵 脉注射后药物在血液中的滞留时间与喜树碱溶液相比显
上 ,缓慢 释放 药物 ,对癌 细胞 进行 有效 的攻击 ,从
礼铮等 将其制成 了中药浸膏复合 5 F 磁性微 球, u 经 著 延 长 。 小 鼠靶 向定位实验证明药物在 胃中滞 留时间大大延长 , 2 5 免疫系统靶 向制剂 . 因而药物浓度远高于其它部位 , 其制备方法是先将 5 一 冬虫夏草 中的多糖 具有增强免疫功能 的作用 。 邱 F u和 中药浸 膏溶于 水 ,按计 算量加入 明胶和铁磁 微 得凯等 E将冬虫夏草 多糖制成 脂质 体,将 药物 导向机 粉 ,加热 至 6 ℃ ,充 分搅拌 ,制成均匀 的胶液 。另 体 的免疫系统 ,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 。经 临床研 究证 0 取液体石蜡加入少量 司盘 一 0 8 ,加热混溶 ;将 上述 胶 明无论 从细胞免疫 功能 的提 高、抑制肝 功能 白蛋 白、 液保持在 6  ̄ 在搅拌下缓缓倒入液体石蜡 中形成 微 凝血酶原时间7G 活性 或血清 乙肝病 毒的标志物转化 0 C, 一T
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展.
![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ec95fafd1f34693daef3e28.png)
第3卷 第1期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季刊) Vol.3 No.1JOURNAL OF G U I Y ANG COLLEGE2008年3月Natural Sciences(Quarterly)Mar.2008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展陈建伟1,2,武孔云13,梁光义2,靳凤云2,黄勇琪2,杨娜2(1.贵阳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2.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摘 要:靶向制剂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或细胞内。
但中药靶向制剂还处在基础研究阶段,回顾近年来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指出中药靶向制剂能够成为中药制剂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药;靶向制剂;微球;脂质体;乳剂中图分类号:R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125(2008)01-0027-04Advances on the Research of Targeted D rug System forTrad iti ona l Ch i n ese M ed i c i n eCHEN J ian2wei,WU Kong2yun,L I A NG Guang2yi,J I N Feng2yun,HUANG Yong2qi Y ANG Na(1.Guiyang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550005;2.Guiyang College of Traditi onalChinese M edicine,Guiyang Guizhou550002,China)Abstract:Targeted drug syste m can selectively be functi oned in target organs,target tissues,targetcells or intracellular parts.But targeted drug system for traditi 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still in the basicresearch stage.The p resent article revie ws the research of targeted drug syste m for traditi onal Chinesemedicine,pointing out that targeted drug syste m f or traditi onal Chinese medicine will be an i m portantdevel opment directi on of Chinese medicine p reparati on.Key words:traditi onal Chinese medicine;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 m;m icr o s phere;e mulsi ons;lep t os omes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syste m.T DS)是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血液循环而有选择地浓集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72—3收稿日期:2007-09-10基金项目:贵州中药现代化专项资助项目(2006-5019)作者简介:陈建伟(1981-),男,河南郑州人,贵阳中医学院药学研究生,从事天然药物开发研究。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其前景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其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2c740c3fcfc789eb172dc88f.png)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其前景摘要:根据近十年来发表的有关靶向制剂的论文和专著,并结合其在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介绍靶向制剂的要素和评价参数,探讨了主动靶向、被动靶向、物理化学靶向等三个方面,阐明了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中药靶向制剂的发展趋势及前景。
关键词靶向制剂脂质体微球近20年来,医药科学迅猛发展,药物种类日益繁多,制剂不仅在数量、品种上大幅度提高,而且在质量、剂型更新方面也有很大的进展,制剂按历史发展过程可划分为四个时代,第一代是常规制剂,第二代是肠溶制剂,第三代是缓、控释制剂,第四代是靶向制剂。
1 靶向制剂的概念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systerms,TDS),是指将药物通过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而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的给药系统。
靶向制剂可利用载体将药物选择性地积集于作用部位而发挥药效,以达到高效而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尤其是细胞毒素药物。
靶向制剂被认为是抗癌药的适宜剂型所以其最初意指狭义的抗癌制剂,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从给药途径、靶向的专一性和持效性等方面均有突破性进展,故还应广义地包括所有具靶向性的药物制剂。
2 靶向制剂的分类及作用特点按载体的不同,靶向制剂可分为脂质体、毫微粒、毫微球、复合型乳剂等;按给药途径的不同可分为口腔给药系统、直肠给药系统、结肠给药系统、鼻腔给药系统、皮肤给药系统及眼用给药系统;按靶向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肝靶向制剂、肺靶向制剂等。
而如果根据要达到特定部位的靶向要求,分为三大类,即被动靶向、主动靶向、物理化学靶向。
2.1 被动靶向制剂即为自然靶向,一般的微粒给药系统具有被动靶向的性能,实现被动靶向的机制在于微粒的大小(0.1∽3um的微粒)。
靶向系统发展包括前体药物合成和药物载体。
主要包括脂质体、微球、纳米粒等。
2.1.1 脂质体脂质体(LS)是一层或多层脂质双分子膜以同心圆的形式包封而成的微形球状体。
中药和天然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和天然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368b8360912a21614792911.png)
・综述・中药和天然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杨春欣,徐雪华,董 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 200032)[摘要] 靶向制剂可以提高靶组织的药理作用强度和降低全身的不良反应,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给药方式,为第四代的药物剂型。
采用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是研究的重点,磁靶向,酶靶向制剂也是研究热点。
此外,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OCDDS)也是靶向制剂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是经口服将药物运送到回盲肠后释放并发挥局部或全身的治疗作用。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在我国还仅处于试探阶段,目前中药和天然药物的靶向制剂的研究大多数是以天然单一有效成分为原料药物,而用中药有效部位研制的靶向制剂屈指可数,这与制定中药有效部位的质量标准及制剂工艺难度大有关。
中药新剂型和新技术的开展是中药国际化的关键,需要有组织地开展多学科合作,靶向制剂是中药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靶向制剂;中药制剂;制剂工艺[中图分类号] R2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5302(2003)0820696205 靶向给药是近年来国内外一个重要的开发热点。
中药和天然药靶向制剂是一类将中药或天然药经提取分离,得到有效部位或单体,采用不同的载体制成的制剂,能直接定位于靶区(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使靶区药物浓度高于其他正常组织,从而提供疗效,降低全身毒副作用,以这种方法制成的制剂称为中药和天然药靶向制剂,为第四代的药物剂型。
按载体不同可分为脂质体、毫微粒、复合型乳剂等;按给药途径的不同可分为口腔、直肠、结肠、鼻腔、皮肤及眼用等给药系统;按靶向部位不同可分为肝靶向、肺靶向、结肠靶向等制剂。
靶向制剂的作用机制是将药物包裹或嵌入液品、液膜、脂质、类脂蛋白以及生物降解高分子物质中制成微粒、复合型乳剂、脂质体等各种类型的胶体或混悬系统,通过注射或其他方法给药后,这些微粒选择性的聚积于肝、脾、淋巴部位释放而发挥疗效。
而口服结肠靶向释药系统(OCDDS)是通过适当的方法,使药物经口服后避免在胃、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前端释放,而是运送至回盲肠后释放并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新型给药系统。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94eea395727a5e9856a610c.png)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上世纪末,Paul Ehrih首次提出了“魔弹”的想法:“如果要使合成药物发挥疗效,首先必须找到对某一器官有亲和性的载体,才能将活性基团载到特定的器官去”。
今天,已可从多种途径来实现Ehrih的梦想,这就是靶向制剂给药。
靶向制剂最初指狭义的抗癌制剂,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领域不断阔新,给药途径、靶向的专一性及特效性方面均有突破性的进展1靶向制剂的定义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DDS),是一种新的制剂技术和工艺,属于第二代控制释放产品,是DDS理念的具体体现,这种制剂能将药品运送到靶器官或靶细胞,而正常部位几乎不受药物的影响2靶向制剂的特点靶向制剂与普通制剂和缓控释制剂相比,具有以下特点:提高药物对靶组织的指向性,药物集中于靶区;减少用药剂量;提高疗效t降低药物对于正常细胞的毒性。
靶向制剂的释药特点:靶向制剂经给药途径进入体内后,大多数迅速到达靶区.在到达靶区前尽可能少的释放药物,到达靶区后迅速释放药物,以达到有效药物浓度。
同时,其释放药物尽可能平衡而持久。
3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中药靶向制剂是一类将中药经提取分离,得到有效部位或单体,采用不同的载体制成的制剂,能直接定位于靶区(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使靶区药物浓度高于其它正常组织,从而提供疗效,降低全身毒副作用,以这种方法制成的制剂称为中药靶向制剂。
近年来,中药靶向制剂在脂质体、微球、纳米粒、药质体、磁性药物制剂、靶向给药乳剂、前药、单克隆抗体等研究方面都有比较人的进展。
3.1 脂质体:脂质体是一层或多层脂质双分子膜以同心圆的形式包封而成的微形球状体。
脂质体在体内通过内吞作用被网状内皮系统作为异物吞噬,或通过细胞融合作用进入靶细胞,进入溶酶体后裂解释放出药物。
脂质体可以作为抗癌、抗寄生虫和原虫药物的载体,同时具有控释、提高疗效和增加药物稳定性等优点。
根据其结构不同可分为:(1)单室脂质体,粒径不大于25um;(2)多室脂质体,粒径不大干5um;(3) 多相脂质体,粒径为0.25-2um;(4)修饰脂质体,粒径为5—0.25 u m。
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48045357cd184254b3535d7.png)
---------------------------------------------------------------最新资料推荐------------------------------------------------------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靶向制剂的概念是 Ehrlich 年提出的,至今已近 100 年了.但由于人类长期对疾病认识的局限和未能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了解药物作用,以及靶向制剂的材料和制备方面的困难;直到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方面的飞速进步,才给靶向制剂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自上个世纪 70年代末 80 年代初人们开始比较全面地研究第二代控制释放产品,即靶向制剂,包括它们的制备、性质、体内分布、靶向性评价以及药效与毒理。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通过载体使药物选择性的浓集于病变部位的给药系统,病变部位常被形象的称为靶部位,它可以是靶组织、靶器官,也可以是靶细胞或细胞内的某靶点。
靶向制剂不仅要求药物到达病变部位,而且要求具有一定浓度的药物在这些靶部位滞留一定的时间,以便发挥药效,成功的靶向制剂应具备定位、浓集、控释及无毒可生物降解等四个要素。
由于靶向制剂可以提高药效、降低毒性,可以提高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病人用药的顺应性,所以日益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广泛重视。
【一】靶向制剂的分类 1 被动靶向制剂(passive targeting preparation)即自然靶向制剂。
1/ 5载药微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尤其是肝的 kupffer 细胞)摄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等器官,若要求达到其他的靶部位就有困难。
被动靶向的微粒经静脉注射后,在体内的分布首先取决于微粒的粒径大小。
通常粒径在 2.5~10 m 时,大部分积集于巨噬细胞。
小于 7 m 时一般被肝、脾中的巨噬细胞摄取,200~400 nm 的纳米粒集中于肝后迅速被肝清除,小于 10 nm 的纳米粒则缓慢积集于骨髓。
靶向制剂-研究发展
![靶向制剂-研究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7cb85f5941ea76e58fa043a.png)
靶向制剂的研究发展【摘要】本文以靶向制剂的分类、机制、作用特点及医药应用为主,综述了近五年来发表的一些有关靶向制剂的研究论文与研究成果,总结归纳了近年来靶向制剂的研究发展。
【关键词】靶向制剂、靶向给药、载药微粒、脂质体、抗肿瘤药物、发展靶向制剂的概念是1906年由Ehrlich年提出的,至今已经100多年了.但由于人类长期对疾病认识的局限和未能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了解药物作用,以及靶向制剂的材料和制备方面的困难;直到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方面的飞速进步,才给靶向制剂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 80 年代初人们开始比较全面地研究第二代控制释放产品,即靶向制剂,包括它们的制备、性质、体内分布、靶向性评价以及药效与毒理。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通过载体使药物选择性的浓集于病变部位的给药系统,病变部位常被形象的称为靶部位,它可以是靶组织、靶器官,也可以是靶细胞或细胞内的某靶点。
靶向给药可以增加药物在靶部位的浓度、降低药物在非靶部位的浓度、延长药物在靶部位的停留时间,从而提高给药后的疗效【1】。
由于靶向制剂可以提高药效、降低毒性,可以提高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病人用药的顺应性,所以日益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广泛重视靶向制剂的分类1.被动靶向制剂(passive targeting preparation)被动靶向制剂即自然靶向制剂。
载药微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尤其是肝的kupffer细胞)摄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等器官,若要求达到其他的靶部位就有困难。
被动靶向的微粒经静脉注射后,在体内的分布首先取决于微粒的粒径大小。
通常粒径在2.5-10μm 时,大部分积集于巨噬细胞。
小于7μm时一般被肝、脾中的巨噬细胞摄取,200-400nm的纳米粒集中于肝后迅速被肝清除,小于10nm的纳米粒则缓慢积集于骨髓。
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展
![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a6bfaeb998fcc22bcd10d4f.png)
展望 目前,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主要是药复方研究较少,且现 在大多数研究只是实验室结果,并没有用于临床。中药所 含成分多,中药复方更加复杂,中药成分在体内的研究手 段缺乏,这都给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带来困难。中药作用 也是多靶点的,对此,有人提出应该根据各种确定的有效 成分或有效部位在体内的作用部位制成各成分相应的靶 粒子,然后把这些粒子按一定比例制成混合靶向制剂,并 阐明药物的各靶点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此外,制剂的靶向 性应和中药的归经理论及药物在体内的部位相结合,使之
●综述●
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展
郑永飞,王翠霞 (郑州大学药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09)10—709一03
中药靶向制剂(Targeted—Oriented
ditional chinese
Preparations
of Tm—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9年10月
第25卷10期(总第201期)
2鲤竺Y堕:2量垒垃:!Q
[2]钟友呜,黄树林,代大轩.浅析心理疗法中的作用[J]. 陕西中医,2003,24(9):861—862. [3]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169—235.
[4]王若义.双侧全髋关节同期置换治疗严重性髋关节病 [J].中华实用医学,2003,(5):5—7. [5]张研.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后护理[J].中国矫形外 科杂志,1999,6(6):474—475.
116.
[J].医药导报,2008,27(1):85—87. [14]赵永星,华海婴,梁文权.冬凌草甲素纳米粒制备及其 体外抗肿瘤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
中医草药与西医靶向治疗的研究
![中医草药与西医靶向治疗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8ceec7e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a8.png)
中医草药与西医靶向治疗的研究在当今医疗领域,中医草药和西医靶向治疗是两种重要的疗法。
中医草药源远流长,包含了丰富的药物资源,而西医靶向治疗则更加注重通过精准的药物作用机制来治疗疾病。
本文将探讨中医草药与西医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旨在了解两种治疗方式的优势和潜力。
一、中医草药疗法的研究与发展中医草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其疗效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被广泛认可。
许多草药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
中医草药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是如今,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对中药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通过化学分析、分子生物学以及药理学等方法,科学家们开始解析中草药的成分与作用机制。
这也为中医草药的研究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
在中医草药研究中,有重要的临床实践和科学验证过程。
研究人员通过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来评估中草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中草药的作用机制,还为中医草药在临床应用中提供了更多信心和科学依据。
二、西医靶向治疗的研究与发展西医靶向治疗是现代医学中的一种重要治疗策略。
与传统的广谱抗生素或抗癌药物相比,靶向治疗更加精准,能够直接干预疾病相关的分子靶点。
靶向治疗主要通过药物与特定的分子靶点结合,并起到特异性作用,从而阻断或抑制疾病进程。
这种治疗方式在某些特定的疾病中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并减少了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
西医靶向治疗的研究重点在于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寻找与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分子机制,并通过药物设计和开发,实现精确的治疗。
此外,分子影像学、基因测序等技术的应用为靶向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手段。
三、中医草药与西医靶向治疗的结合尽管中医草药和西医靶向治疗是两种不同的疗法,但它们在研究和实践上有相互借鉴和结合的机会与发展。
像中医草药这样的天然药物源自于大自然,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综合的药理作用。
西医靶向治疗则更加注重药物与特定分子靶点的作用。
中医草药与西医靶向治疗的结合可以发挥两者的优势,并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活性组分靶向 制剂的研究进展
陈幼芳浙江大学化学系杭州310027 温成平
邵
组、致急性肺损伤(Au)模型组和灯盏花素脂质体干预组, 分别检测各组肺组织损伤指标,应用蛋白质的Western印迹 分析大鼠组织因子(TF)在肺组织的表达。结果发现,灯盏 花素脂质体肺部给药能够降低肺组织W/D比值、肺组织
向给药系统,是指借助载体、配体或抗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 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 胞或细胞内结构即靶区,而对非靶区没有或几乎没有作用的 制剂。早期的靶向制剂主要是针对癌症的治疗药物,随着研 究的深入,靶向制剂已被引申到“运载”多种药品。靶向制 剂不仅能提高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患者依从性, 也可解决药物稳定性低、溶解度低、吸收不完全、分布缺乏特 异性、生物学不稳定(对酶、pH等)、临床治疗指数低、存在 生理屏障等问题¨J。靶向制剂在西药领域已得到广泛的研 究和临床应用,但在中药领域还处在基础研究阶段。 l脂质体 脂质体(Liposomes)是目前研究最多的靶向给药载体, 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双分子层内形成的微型囊泡,也称为 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囊一j。脂质体是用类脂质(如卵磷脂、胆 固醇)构成的双分子层为膜材包合而成的微粒。磷脂类都含 有一个磷酸基团和—个含氮的碱基(季胺盐),均为亲水基 团,还有两个较长的烃链为亲油基团。胆固醇的亲油性强于 亲水性。用磷脂与胆固醇作脂质体膜材,须先将类脂质溶于 有机溶剂中,然后蒸发除去有机溶剂,在器壁上使成均匀类 脂质薄膜,该薄膜由磷脂与胆固醇混和分子相互间隔定向排 列的双分子层组成,磷脂分子的亲水基团端呈弯曲的弧形。 脂质体可广泛应用作为药物载体,比如可制成溶液、干 粉、膏、栓的形式以及所有被采用的传统给药方式。在许多 疾病模型中,尤其是癌症、寄生虫感染、免疫系统疾病,脂质 体也可以成功用于研制一系列有开发潜力但不宜口服的药 物t3 3。
" 1J
竺. 1J
周卫,平其能.羟基喜树碱脂质体血中的稳定性考察
[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1):4-6.
吴远,叶红军,王俊萍,等.刺五加皂苷脂质体的制备
及对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J].中医药学刊。2006, 24(6):1029—1030.
p 1J
董方言.现代实用中药新剂型新技术[M].北京:人民
体系。石达友等¨刮采用环磷酰胺作为免疫抑制剂,观察中 药多糖与皂苷在免疫抑制剂对禽流感灭活油乳剂疫苗的免 疫效果的影响。通过对Al—Hl抗体效价和鸡红细胞花环率 检测,结果表明,中药多糖与皂苷具有改善环磷酰胺造成的 免疫抑制作用。超氧化物歧化酶具有清除体内过氧化物而 保护机体的作用,当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下降时,体内脂质 过氧化反应加剧,生成过多的过氧化脂质损害机体细胞,包 括淋巴细胞。实验结果表明,注射环磷酰胺初期,血清中超 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有下降的趋势,中药多糖与皂苷能够有效 地缓解这种变化,尤其是在28天后,以黄芪多糖和芦荟多糖 效果显著。邹玺等¨71将土鳖虫抗肿瘤有效部位制成4%的 土鳖脂肪乳剂型,不仅解决了其水溶性问题,同时具有缓释 和靶向的作用。动物实验发现,土鳖虫乳剂各剂量组均有抑 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并呈剂量相关性。 6结语 近年来,国内外对中药活性组分靶向制剂的研究已取得 很大的进展,研究已逐渐由被动靶向制剂向主动靶向制剂发 展,由传统脂质体、纳米粒向修饰的脂质体、纳米粒以及前体 药物发展,包封率和靶向性也有很大提高。但大都还处在实 验室阶段,临床研究和应用比较少。并且大多数都是单一有效 成分,复方靶向制剂很少。中药活性组分靶向制剂的研究是 中药新剂型和新技术的重中之重,是中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也是中药国际化的关键。因此,要真正深入研究并开发出临床 可用的靶向制剂只靠单一的制剂学知识和技术是不够的。有 组织地开展多学科合作,应用新技术,开发中药靶向制剂的新 剂型,将成为中医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和方向。 参考文献 =l 1J
品与药品,2005,7(7A):5-9. 林劲冠,罗以,石朝晖.紫杉醇脂质体治疗54例晚期
非小细胞肺癌分析[J].中国肿瘤,2008,17(4):326-
327.
№ 1J,J
李健。董彦琴,李晨,等.灯盏花素脂质体肺部给药对 急性肺损伤大鼠组织因子作用的研究[J].昆明医学 院学报,2008,(3):8-11.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No.Y207770)
等¨引研究了去甲斑蝥素一海藻酸/聚酸酐微球对肝癌模型
大鼠治疗效果,表明该微球经肝动脉介入对大鼠肝癌具有较 好的治疗作用,并认为其作用机制与栓塞肿瘤微血管、缓慢 释放去甲斑蝥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下调肝肿瘤细胞I(i- 67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有关。
万方数据
312
卫生出版社,2001,4:341. [10]张艳华,玉辉,刘志红,等.苦参碱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及体外释药[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3):307—
310.
早晨主治医生带领住院医生查房,询问患者病情。然后决定 治疗方案。确定医嘱后,由护士将医嘱输入电脑,递交药房 申领需用药物,同时打印一份给药护理单,用于配发药物和 给药时核对。输入电脑过程中,采用双人重复核对方式。申 领的药物运送至病房后,护士对照每个患者的给药护理单配 发药物,该过程也采用双人重复核对方式。护士将药物配发 并配置好以后,开始给药。 2.2药师干预方法临床药师跟随住院医生、主治医生或 主任医生查房。查房过程中,大致了解记录患者病情。查房 结束后,查阅患者病史,重点了解其药物过敏情况和既往史 等,跟踪了解实验室各项检查指标的变化情况。记录每一次 抗菌药物的医嘱,并根据药物性质、患者生理病理情况等,来 判断此医嘱是否出现错误。同时也观察患者使用抗菌药物 后的结果,判断错误是否造成不良事件。其余时间,在病房 中观察护士给药情况,翻阅护理记录单,或与患者沟通接受 药物咨询。 在第一阶段(2006年3月一2006年7月),发现问题后 只做记录,不做干预。第二阶段(2006年8月一2006年12 月)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护士沟通,告知发生的错误,对于 还来得及阻拦的错误及时采取措施。 3结果 在观察阶段,300例患者中发生ME 216例(72.0%);干 预阶段,300例患者中发生ME 85例(28.3%)。观察阶段与 干预阶段M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在 医生处方阶段、护士给药阶段、用药后监测阶段发生次数及 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310
・药学园地・
率低;③易被RES吞噬和与血浆蛋白结合,在血循环中的时 间不长HJ。林劲冠等”o通过比较注射紫杉醇脂质体和传统
紫杉醇注射液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结果发现紫杉醇脂质 体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与传统紫杉醇相当,但过敏反应发 生率明显降低,且紫杉醇脂质体在胃肠道反应、肢端感觉异 常及肌肉痛等毒副反应表现也明显优于传统紫杉醇。李健 等【6。随机将雄性sD大鼠分为生理盐水组、灯盏花素脂质体
万方数据
3ll
3微囊 微囊(Microcapsules)是微型胶囊的简称,是近十几年发 展起来的新技术。系指利用天然高分子材料将固体或液体 药物作为囊心物包裹而成的贮库型微型胶囊,直径为几微米 到几百微米。应用微囊可以制成片剂、胶囊剂及混悬剂,也 有人利用微囊制成长效注射剂。吴婉莹等¨川利用从中药槐 角中分离制得的金雀异黄素壳聚糖微型胶囊与普通胶囊的 动物体内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与普通胶囊相比,微型胶囊在 体内各脏器的浓度降低得较缓慢,可以在较长时间维持一定 的药物浓度;金雀异黄素普通胶囊在小鼠体内分布以肝脏为 主,微型胶囊在体内分布与之相比有明显改变,以肺与脾脏 为主。金雀异黄素聚糖微型胶囊具有较好的缓释性,肺脾具 有较高的选择性。 4纳米粒 纳米粒(Nanoparticals)通常指10一1000nm范围内的微 粒,包括纳米球与纳米囊。是一类以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 为载体的固体载药胶体微粒,分散在水中形成类似胶体溶 液。与微球相比,其物理稳定性好,便于加热灭菌和储存;由 于其属胶体系统,临床上,较混悬型微球制剂较易给药;由于 其粒径小,表面能大,有利于在黏膜、角膜等处滞留,因而有 利于药物的吸收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可被单核巨噬细 胞系统(MPs)摄取,被动达到肝脏、脾脏和骨髓靶向给药的 效果;可对其表面进行修饰,从而达到主动靶向分布的目的。 由于恶性肿瘤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纳米级微粒较其他微粒 更易进入肿瘤细胞内,有利于药物的胞内靶向传输,所以纳 米粒是药物靶向给药系统很好的载体。近年来对中药靶向 纳米粒的研究较多。 李琦等¨4 o采用丹参酮ⅡA及其纳米粒治疗小鼠肝癌。 研究发现,与等剂量的丹参酮ⅡA相比,丹参酮ⅡA纳米粒 治疗小鼠肝癌出现细胞凋亡增加、p38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 酶表达上升,提示丹参酮ⅡA纳米粒抗肿瘤作用机制为诱导 细胞凋亡,其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与p38促分裂原活化蛋白 激酶信号通路有关;同时发现,与等剂量丹参酮ⅡA相比,丹 参酮ⅡA纳米粒组治疗小鼠肝癌后肿瘤坏死明显,肿瘤生长 因子的表达下降;抑制肿瘤的增殖,其抑制肿瘤增值的机制 与下调、肿瘤生长因子的表达有关。丹参酮ⅡA纳米粒的小 粒径赋予药物新的特性。通过体内外实验,与丹参酮ⅡA单 体相比,丹参酮ⅡA纳米粒显示更好的抑制肝癌生长及诱导 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厉英超等【I副采用高压乳匀法制备水 飞蓟宾固体脂质纳米粒(SIL-SLN),并观察其对肝硬化模型 大鼠的抗肝纤维化作用。结果表明,高压乳匀法制备的SIk SLN呈圆形,形态规则,粒径为(157±8)nm,Zeta电位为(一 35.36±2.68)mV,平均包封率95.64%。SIL平均含量为1. 5019/L。SIL・SLN可显著提高SIL的抗肝纤维化作用,静脉 注射作用更强,是一种新型中药靶向制剂。 5乳剂 乳剂(emulsions)系指互不相溶的两相液体混合,其中一 相以液滴状态分散于另一相液体中形成的非均匀液体分散
作为靶向制剂,脂质体具备下列优点:①酷似细胞结构, 有生物膜的特性和功能:②无毒、无免疫原性,可体内降解; ③对网状内皮系统(RES)有趋向性,即被动靶向性;④可包 封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⑤被包封的药物性质不变,毒性降 低,可缓慢释放;⑥延长药物半衰期(t。庀),增加生物利用度;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等。缺点:①贮存中稳定性不佳;②包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