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巴塞尔协议和金融控股集团研究
浅析_新巴塞尔协议_与中国银行业监管

浅析《新巴塞尔协议》 与中国银行业监管
崔光华
( 天津财经大学金融系, 天津 ,00((() 摘要: 新巴塞尔协议的诞生, 对全球金融业风险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提出了新的监管理念和先进 的风险监管技术。 对于原协议还没彻底完成的中国银行业来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通过对新巴塞 尔协议有关银行风险框架的阐述, 并结合我国银行业在新巴塞尔协议下所面临的困难, 提出我国银行 业实施新巴塞尔协议的途径。 关键词: 新巴塞尔协议 风险监管 资本充足率 内部评级 随着科技与通讯的发展,金融市场日益全球化, 国际银行业的运行环境和监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围覆盖银行面临的所有可控风险, 贯穿银行业务的整 个过程, 利用大量的数据模型等工具对风险进行实时 和定量的分析。可以借鉴西方经验, 采用矩阵型银行 结构, 以客户和职能作为两个参考因素, 分设客户风 险部门和职能风险部门,后者从银行整体的角度, 对 “ 银行业务 & 风险矩阵” 中的不同性质( 信用、 市场、 操 作) 、 不同部门( 公司、 机构、 个人等部门) 以及不同产 品( 债项) 的风险, 进行计量、 监测、 控制、 管理和报告, 为各客户经理提供更坚实的平台支持。 增强 ’" 提高资产质量的同时拓展资本补充渠道, 银行资本金实力。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也是 银行乃至整个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保证。资本充足率 低, 关系到未来市场份额、 国际信用评级、 融资成本等 诸多问题。我们在争取国家对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方 式、 程序、 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的立法和政策支持外, 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另一重要途径是减少风险, 从改善 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和提高经营决策水平入手, 提高资 产质量, 利用债转股、 集中核销、 资产证券化等手段盘 活存量不良贷款, 保证新增贷款全部回收, 对信贷资 产实施综合全面的过程管理。同时, 积极拓展银行资 本金的补充渠道, 如发行长期次级金融债券等, 因为 次级债券是一种债务工具,其利息支出可以免税, 主 要发行对象是居民和个人企业,筹集的资金比较稳 定, 对商业银行经营较有利。
《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银行资本监管研究共3篇

《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银行资本监管研究共3篇《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银行资本监管研究1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银行资本监管研究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银行监管协议,巴塞尔协议的出现对世界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期,新巴塞尔协议逐渐被各国银行业主管部门引入本国法规体系,并在中国大陆地区也已经开始逐步实施。
本文主要探究新巴塞尔协议和我国银行资本监管之间的联系和冲突,以及如何探索新巴塞尔协议在我国银行业的深入应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新巴塞尔协议。
新巴塞尔协议是2010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一系列关于银行资本监管的建议,主要围绕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本组成、风险监测和监管措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和完善。
新巴塞尔协议主要有3个版本,分别为“巴塞尔III框架下的一套监管准则(BSF)”、“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监测和审慎要求(G-SIB)”以及“缩小差异和加强监测的一些修改(BCBS239)”。
新巴塞尔协议主要对我国银行资本监管产生了哪些影响呢?首先,新巴塞尔协议进一步加强了我国银行的资本监管标准。
新巴塞尔协议强化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要求银行增加展期、流动性等附加本钱计入资本充足率考核,并改变了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核算方式,将陆续引入“ Tier 1+2”的资本监管框架。
其次,新巴塞尔协议对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和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
新巴塞尔协议提出了强化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和监管的要求,相比巴塞尔协议孕育了大量非标准化的资产和保险产品等,新巴塞尔协议在增加银行的防范获得物质化资产风险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三,新巴塞尔协议要求我国银行提高资本市场化水平。
新巴塞尔协议改革过去滞后的100%的风险权重计算方式,提高了我国闲置资金的利用效率,鼓励银行应该更多地使用与外部资本市场拥有强烈关联性的额外 Tier1本金方式来提高银行权益价值。
这种方法可以让银行更加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更好地满足业务发展所需,提高银行资本市场化水平,提高银行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论巴塞尔新协议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影响

论巴塞尔新协议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影响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曾被认为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神圣公约”。
最新发布的新资本协议框架(本报NO.425曾作报道——编者注),则可以说是当今国际环境下银行风险管理的又一国际范本,其最终形成和实施必然会对全球银行业产生深远的。
一、推动全球金融风险管理的现实原因和直接动力巴塞尔委员会资本协议产生至今已经有过3个版本。
新版本与最初版本相比,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新进展。
2001年的新资本协议草案较之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更为复杂、全面,这实际上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客观反映,也满足了银行界对于风险更敏感的风险监管框架的需要。
巴塞尔委员会主席William J MaDonough指出,新的资本协议框架将使资本充足的监管要求能够更为准确反映银行经营的风险状况,为银行和金融监管当局提供更多的衡量资本充足的可供选择的,从而使巴塞尔委员会的资本充足框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来适应金融体系的变化,以便更准确及时地反映银行经营活动中的实际风险水平及其所需要配置的资本水平,进而促进金融体系的平稳健康发展。
显然,金融体系的迅速发展和金融全球化已经成为推动全球金融风险管理发展的现实原因和直接动力。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金融环境的剧烈变化迅速改变了银行的经营环境,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同时经济金融的全球化直接推动了全球范围内银行监管和风险管理原则和框架的整合与统一,并且促使这些原则和框架要及时根据经济金融环境的变迁进行调整。
如何使监管原则更为灵敏地反映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使得银行的风险监控始终对金融市场的风险变动保持高度的敏感,越来越成为全球银行业关注的重大。
地看,本世纪70年代以来,放松管制成为全球银行监管的普遍趋势;与这一趋势相伴而行的,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金融领域的创新活动日渐活跃。
管制的放松和金融创新的活跃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银行竞争日趋激烈,银行经营风险明显加大,促使各国金融监管当局不断探索建立新的经济环境下的金融监管方式,以维护金融市场中银行体系的稳定。
关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研究

论文摘要: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商业银行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这一变革将使中国的银行也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空前的挑战,以金融机构全能化为特征的混业经营体制将成为国际金融业的主流模式。
因此,文章指出,为应时新的形势变化,我国的监管当局应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标准建立有效的监管。
论文关键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风险;监管一、背景及巴塞尔协议概述现代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风险管理。
所渭风险管理就是指银行在筹集和经营资金的过程中,对商业银行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榨制和处置风险,用最低成本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方法。
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信贷风险、投资风险和汇率风险等。
银行业作为会融中介机构,承载着市场资金优化配置的重任.在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稳健有效的银行体系可保证和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古典经济理论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指引自由银行制度顺利运行.在这种影响下.传统的银行业一直很少受到政府的干预。
在新世纪.中目的商业银行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这一变革将使中国的银行业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空前的挑战,与此同时,以金融机构全能化为特征的混业经营体制将成为国际金融业的主流模式,这也给中国的银行业带来了一系列值得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中国的现行的金融体制是否能独立于国际潮流之外而继续坚持分业经营.中国加入WTO后.在不同经营体制下.中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金融机构与国际舍融机构竞争时能否处于有利地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现有金融监管模式的有效性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巴塞尔协议是一个对全球银行活动有着深刻影响的国际性银行监督管理合约,我国已表示接受巴塞尔协议.并且基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对的国际竞争压力,我国的商业银行将逐步地、必然地要遵循国际银行经营管理的统一规则.接受以巴塞尔协议为准绳的国际银行业监管原则、标准和方法。
关于金融控股集团财务控制研究

关于金融控股集团财务控制研究摘要:金融控股公司有其独到的财务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风险。
因此,在采用这种控股结构发挥其财务优势的同时,还应提高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水平。
本文探讨了金融控股集团的财务风险控制与财务监管控制。
关键词:金融控股集团;财务风险;财务控制;财务监管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金融控股集团是指以控股公司为形式,以金融业务为主业,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金融行业提供服务的企业集团。
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产品的行业界限逐渐模糊,金融企业的功能趋向融合,金融混业经营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金融控股集团应运而生。
金融控股集团在一个集团内分设多个子公司,由不同的子公司从事不同的金融业务,每个子公司都是独立的法人机构。
这种金融企业的股权结构安排具有财务方面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风险。
如何对金融控股集团进行有效的财务控制管理,是金融控股集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金融控股集团财务风险控制金融控股集团虽然具有一系列财务优势,但也同时面临特殊的风险。
在金融控股公司中,各子公司从事不同的金融业务,在各金融领域面临不同的风险,如商业银行业务风险、证券市场业务风险和保险市场业务风险等。
另外,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管理层次较多,在各类金融业务的交叉运行中,又产生了由特殊的控股结构引起的特殊风险。
1.从多方面降低金融控股集团的流动性风险。
金融控股集团应做好资产负债管理,使资产负债的数额和期限尽可能匹配,降低二者的缺口;应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对冲流动性风险;应将金融控股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降低由控股集团内某一子公司的流动性风险引发的风险。
2.对金融控股集团及其分行业子公司实施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监管。
首先,从监管对象来看,不仅包括控股公司本身、被控股子公司或其他持股公司,而且包括金融控股集团整体。
巴塞尔新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研究

巴塞尔新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研究资本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本监管是银行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何对商业银行进行适度的、有效的资本监管也是《巴塞尔资本协议》不断完善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该协议是一个对全球银行活动有着深刻影响的国际性银行监管文件,其所提出的监管要求和监管方法体现了银行监管中的先进理念和银行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经验。
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即将在发达国家实行的情况下,作为已经入世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银行业如何变革才能实现与世界同步是令人关注的!因此,认真研究《巴塞尔新协议》的内容及其所体现的实质要求,以便更好地按照协议所提出的三大支柱的监管框架改善我们的银行经营,显得十分必要,也非常迫切。
论文从分析资本充足监管的理论前提出发,认真研究了巴塞尔新旧资本协议的特点,比较分析其核心内容的变化,并对新协议资本充足监管技术进行系统、深入、全面的探讨,通过参照“新协议”的规定,及对我国银行业的资本、资本充足率、资本监管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既符合当前我国银行业资本监管的实际又能够向成熟国际银行标准靠拢的应对策略。
论文内容共有7章,第1章为导论,第7章为结论与展望;从第2章到第6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构成了论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作了以下研究:分析银行体系监管的理论依据,探讨银行资本监管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比较新、旧巴塞尔协议,透视“一条铁律”向“三大支柱”转变结论的本质内涵,回顾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发展历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揭示我国银行业资本监管的改革趋向;综述新协议银行资本充足率计算总框架,具体剖析、评价三大类风险的资本提取度量方法,揭示新协议的技术内涵;根据新资本协议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提出的资本要求,选择若干种计量分析方法,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实证研究;对新协议下我国银行业的应对作深入的研究——从资本监管工作、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信息披露等诸方面,提出具体的应对方略。
巴塞尔新协议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设

巴塞尔新协议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设当前银行业大案要案频发的情况表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落后、内部控制建设不完善的问题,已成为影响银行业经营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重点分析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有关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借鉴意义,从微观角度联系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提出完善内控机制的构想。
一、巴塞尔新协议有关内控理念介绍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公布《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资本监管制度的新框架,被称之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其中的全面风险管理、内部评级法、内部控制框架原则等理念对于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实践意义。
(一)全面风险管理概念的引入新协议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如下:资本充足率=资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12.5×市场风险资本要求+12.5×操作风险资本要求),其中的风险包括三类: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和市场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证券和商品价格发生不利变动而导致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正确或错误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
银行的各类业务风险都可以归结为以上三类风险。
我国一些银行把风险管理狭义地理解为授信或部分业务的授权管理,不少银行不能对各种风险进行总体研究和控制,对于风险管理的认识常常具有片面性,缺乏全面正确的风险管理观念。
(二)内部评级法(IRB)的实践意义在内部评级法下,银行须将其账户风险暴露分为以下五个大的信用风险资产类别:公司、主权、银行、零售、股权。
对每一风险资产类别,银行自行测算其违约率 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值EAD等风险要素。
然后,利用新协议规定的基准风险权重BWR函数,计算出各类风险资产的风险权重;再根据各类资产的风险权重,计算各类资产的加权风险资产,以及银行总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从而求出信用风险监管资本要求。
新巴塞尔协议与完善我国银行业监管

新巴塞尔协议与完善我国银行业监管【摘要】本文首先概括了新资本协议三大支柱的主要内涵,接着结合三大支柱的要求审视了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按照三大支柱改进我国银行监管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资本充足率内部评级内控制度一、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1、最低资本要求巴塞尔委员会继承了旧巴塞尔协议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将资本金要求视为最重要的支柱。
同时为了适应世界银行业监管环境的变化,对资本要求作了重要改动,包括以下方面:(1)扩大了风险的内涵。
老协议明确包括的风险加权资产有两类: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新协议则在老协议的基础上做了大幅度的修改和创新。
新协议明确提出将操作风险纳入了资本监管的范畴,即把操作风险作为银行资本比例分母的一部分。
同时大幅度修改了老协议信用风险的处理方法。
在上面两个方面,新协议的主要创新在于为计算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规定了三种方法,对于信用风险分为标准法、内部标准评级法和内部评级高级法。
新协议允许银行根据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和业务的复杂程度灵活运用,并建议业务相对简单、管理相对薄弱的银行使用旧协议提出的标准法,实力较强的银行则采用基于内部的评级方法。
对于操作风险,新协议中给出三种计量的方法:基本指数法,即以某种单一指数(如银行总收入的一个固定比例)来确定应对操作风险的必需资本量;标准法,即把银行业务按公司资产、项目融资、零售等类别加以区分,分别计算操作风险指数,再乘上某一固定比例得出所需资本量;内部测试法:这一方法的技术要求最高。
(2)改进了计量方法。
在新协议中,巴塞尔委员会根据银行业务错综复杂的现状,改造、甚至创新了一些计量风险和资本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推出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旧协议相关内容过于僵化、有失公允的遗留问题,而且使新协议更具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3)资本约束范围的扩大。
新协议对诸如组织形式、交易工具等的变动提出了相应的资本约束对策。
对于单笔超过银行资本规模经营15%的对非银行机构的投资,或者这类投资的总规模超过银行资本的就要从银行资本中减除相同数额;对于以商业银行业务为主的金融控股公司以及证券化的资产,则重新制定了资本金要求,要求银行提全、提足各种类、各形式资产的最低资本金;此外,还充分考虑到了控股公司下不同机构的并表问题,并已着手推动与保险业监管机构的合作,拟制定新的相应规则来形成金融业联合监管的架构,以适应银行全能化发展的大趋势。
新巴塞尔协议 (2)

新巴塞尔协议新巴塞尔协议(New Basel Accord / Basel II Accord)什么是新巴塞尔协议新巴塞尔资本协定简称新巴塞尔协议或巴塞尔协议II(英文简称Basel II),是由国际清算银行下的巴塞尔银行监理委员会(BCBS)所促成,内容针对1988年的旧巴塞尔资本协定(Basel I)做了大幅修改,以期标准化国际上的风险控管制度,提升国际金融服务的风险控管能力。
[编辑]新巴塞尔协议形成史为强化国际型银行体系的稳定,避免因各国资本需求不同所造成不公平竞争之情形,国际清算银行下的巴塞尔银行监理委员会,于1988年公布以规范信用风险为主的跨国规范,称为巴塞尔资本协定。
然而Basel I未涵盖信用风险以外的其他风险,而信用风险权数级距区分过于粗略,扭曲银行风险全貌,加上法定资本套利(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的盛行,以及近几年大型银行规模及复杂度的增加,也都凸显巴塞尔协议的不足。
1996年的修正案将市场风险纳入资本需求的计算,于次年底开始实施。
1999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理委员会公布了新的资本适足比率架构(A New Capital Adequacy Framework)咨询文件,对Basel I做了大量修改。
2001年1月公布新巴塞尔资本协定草案,修正之前的信用风险评估标准,加入了操作风险的参数,将三种风险纳入银行资本计提考量,以期规范国际型银行风险承担能力。
2004年6月正式定案,并希望在2006年年底以前,大多数的国家都能采用此架构。
[编辑]新巴塞尔协议的三大支柱新巴塞尔资本协定强调的三大支柱:1、最低资本要求(Minimum Capital Requirements):即最低资本充足率达到8%,而银行的核心资本的充足率应为4%。
目的是使银行对风险更敏感,使其运作更有效。
其中信用风险资本计提包括:•标准法•基础内部评等法•进阶内部评等法2、监察审理程序(Supervisory Review Process):监管者通过监测决定银行内部能否合理运行,并对其提出改进的方案。
巴塞尔协议

• 这使得巴塞尔委员会认识 尽管《巴塞尔协议I 到,尽管《巴塞尔协议I》 的执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 降低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降低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但以金融衍生工具为主的 市场风险却经常发生。 市场风险却经常发生。这 说明, 说明,仅靠资本充足率已 不足以充分防范金融风险。 不足以充分防范金融风险。 • 为应对这些挑战,巴塞尔 为应对这些挑战, 委员会又对协议进行了长 时期、 原则 问题, 问题,未能提出更具操作性的监 管办法和完整的计量模型, 管办法和完整的计量模型,但它 为此后巴塞尔协议的完善提供了 一个具有实质性意义的监管框架, 一个具有实质性意义的监管框架, 为新协议的全面深化留下了宽广 的空间。 的空间。新协议所重头推出并具 有开创性内容的三大支柱: 有开创性内容的三大支柱:最低 资本要求、 资本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及市场约束,都在《核心原则》 及市场约束,都在《核心原则》 中形成了雏形。至此, 中形成了雏形。至此,巴塞尔委 员会事实上已成为银行监管国际 标准的制定者。 标准的制定者。
• 1999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推出了《新巴塞 1999年 巴塞尔委员会推出了《 尔资本协议》 巴塞尔协议II II) 尔资本协议》(巴塞尔协议II)第一个征 求意见稿。 求意见稿。新协议提出了一个能对风险计 量更敏感、 量更敏感、并与当前市场状况相一致的新 资本标准, 资本标准,明确将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纳 入风险资本的计算和监管框架, 入风险资本的计算和监管框架,并要求银 行对风险资料进行更多的公开披露, 行对风险资料进行更多的公开披露,从而 使市场约束机制成为监管的有益补充。 使市场约束机制成为监管的有益补充。 • 2001年推出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第二 2001年推出的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 年推出的《 个和第三个征求意见稿更是对第一稿的充 实与完善。 实与完善。
【精品】巴塞尔协议

本文目录1旧巴塞尔协议2新巴塞尔协议第1篇:旧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委员会是1974年由十国集团中央银行行长倡议建立的,其成员包括十国集团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的代表。
自成立以来,巴塞尔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银行监管规定,如1983年的银行国外机构的监管原则(又称巴塞尔协定,BaselConcordat)和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BaselAccord)。
这些规定不具法律约束力,但十国集团监管部门一致同意在规定时间内在十国集团实施。
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鉴于其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许多非十国集团监管部门也自愿地遵守了巴塞尔协定和资本协议,特别是那些国际金融参与度高的国家。
1997年,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问世是巴塞尔委员会历史上又一项重大事件。
核心原则是由巴塞尔委员会与一些非十国集团国家联合起草,得到世界各国监管机构的普遍赞同,并已构成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银行监管国际标准。
至此,虽然巴塞尔委员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银行监管国际组织,但事实上已成为银行监管国际标准的制定者。
2002年10月1日,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修改资本协议建议的最新版,同时开始新一轮调查(第三次定量影响测算,QIS3),评估该建议对全世界银行最低资本要求的可能影响。
从1975年9月第一个巴塞尔协议到1999年6月《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或称“新巴塞尔协议”)第一个征求意见稿的出台,再到2006年新协议的正式实施,时间跨度长达30年。
几十年来,巴塞尔协议的内容不断丰富,所体现的监管思想也不断深化。
1 早期的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的出台源于前联邦德国Herstatt银行和美国富兰克林国民银行(Franklin NationalBank)的倒闭。
这是两家著名的国际性银行。
它们的倒闭使监管机构在惊愕之余开始全面审视拥有广泛国际业务的银行监管问题。
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济学家将管制理论运用到银行领域,并逐步取得了共识。
他们认为,在追逐论、社会利益论及管制新论三种最有影响的管制理论当中,“捕获论”(The CaptureTheory)将管制者与被管制者视为博弈中的猫与鼠,最终是管制对被管制者有利,因而主张放弃管制。
浅谈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理念

浅谈《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理念论文关键词: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摘要:《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于2006年底在西方1O国集团国际活跃银行实施.对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本文认为《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在风险管理上有着全新的理念。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10国集团国际活跃银行相比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距,因此,要学习《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风险管理理念和具体方法,推行全面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一、《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关于风险管理的新理念《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阐述的不仅仅是最低资本金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三大支柱.其内容远比我们一般意义上所归纳的三大支柱要丰富得多。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核心是风险管理,它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
(一)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一般意义上,我们认为商业银行是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金融企业,核心功能是向社会提供信用中介、金融服务,是典型意义上的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
由于来自外部、内部的压力.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理念不断创新,其业务巳不再局限于信用中介而是多元的综合的业务。
因此,商业银行的定位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其核心功能不是简单的信用中介、金融服务,而是风险管理换句话说,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基本任务是管理风险。
(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践中,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信用风险上,忽略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使风险管理对象不全面,这种状况是受l988年《巴塞尔协议》影响的。
l988年《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资本金的要求对应的是信用风险,虽然我们分析其中隐含了市场风险,但并没有直接显现出来。
在该协议的指导下,商业银行在资本金管理中强调商业银行资本金如何满足信用风险,把信用风险作为商业银行面临的首要风险。
随着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利率市场化以来.以利率风险为主要风险的市场风险成为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的、重要的风险,使商业银行对风险有了新的认识,管理有了新的发展。
[doc]《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
![[doc]《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a2c12cd6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f.png)
《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经营管理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霸王农跃河北工业大学[摘要]银行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稳健经营的基本标准之一,也是银行监管的重要内容与目标.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偏低,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尚未达到国际巴塞尔委员会所规定的银行最低资本要求,《新巴塞尔协议》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关键词]商业银行资本管理银行作为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盈利主体,必定要超越监管资本最低资本要求使资本不仅能真实反映实际风险而且具有创造价值的功能..因此.经济资本逐渐成为银行管理的主线现代银行的资本管理在近十几年来经历了一个外部监管资本和内部经济资本不断互动,磨合并逐渐一体化的进程其主流趋势是监管资本不断吸收银行业资本管理的最新实践成果.向经济资本方向趋同.反映出银行业监管越来越由市场和银行业实际需要所引导和驱动的大趋势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现状和问题从外部监管和风险管理的实际需要看,我国银行业终将面对资本监管及其带来的~系列连锁变革的考验.目前.国有银行已经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方面体制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另一方面新的风险因素也正在逐步形成.随着市场利率和汇率管制的逐步放开.银行面临的市场环境日益复杂.面临风险管理而建立完善的资本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1亟待完善内部风险评级体系并解决数据缺失问题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在评级方法以及评级工作的统一组织方面均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极大限制了内部评级工作在信用风险控制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巴塞尔新协议中将监管资本的覆盖范围由信用风险拓展到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个方面.然而当前我国对银行风险资产和资本充足性的监管集中在信用风险方面.而基本忽略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3市场体系的缺陷限制了资本管理外在动因一一市场纪律或信息披露作用的发挥.评级机构和自律组织的缺乏会进一步弱化市场纪律的作用,许多依赖于信息公开和良好的市场运作,并最终作用于公司治理的机制也就不能得到实现.而这些正是市场纪律在我国市场很难有所作为的原因之一4信息披露透明化挑战.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由于中国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尚存在不足.中国银行业在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市场也缺乏足够的动力和资料更为深入地分析银行的风险状况.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建议中国银行业必须确立资本管理的理念,着手建立起以资本监督为核心积极推进覆盖金融业务所有风险的资本管理模式随着资本管理重要性的提升,要求银行积极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银行业应形成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资本运营机制.使资本能够覆盖风险,实现金融机构在资本约束下的稳健发展针对当前我国银行业的现状.实施对银行业的资本管理和监管改革.宜采取分阶段,分步骤的方式.1运用动态的资本金补充手段.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资本充足率要求除了作为资金保证.保障银行安全性外,更重要的作用是向市场和公众发送信号.资本充足率指标简单明晰,很容易成为市场和公众评判一家银行安全性的信号.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将股东权益和债务的某些特征结合起来形成新的资本工具比单一”股权工具更B灵活地改变其资本质量.影响”权益资本的集中度.我国国有银行还可以参照国外大银行的做法.建立起不良资产定价机制.使不良资产价值与资产支持债券的价值相匹配.将不良资产债券化.不良资产债券化可以降低国有银行的加权风险资产,又可以避免监管资本套利使银行资产平均风险降低的负面效应.2建立以资本金约束资产规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积极化解不良资产在科学度量资产风险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资本配置. 由于资本是稀缺资源,因此必须对经济资本进行合理配置.既要保证有充足的资本覆盖风险.又要保证有足够的资金用于盈利性业务与先进的国际性银行相比,我国银行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内部评级制度,在更长的~段时间.我国银行应当提高信息整合程度.改进绩效考核方法和提高人员整体素质.进行经济资本配置.商业银行应该以在科学度量银行风险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资本配置为目标.银行不再是被动地去满足最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而是强调银行的自律管理.从强化内部风险管理着手.实现资本水平和风险水平的合理匹配.3长期目标:强调监管当局以安全性为目标更充分持续关注银行风险,而不是一味提高资本充足率.监管资本套利活动凸现了将风险的监管度量和银行的真正经济风险统一的重要性.除非对银行风险的监管度量和经济度量趋于一致,否则监管资本套利的动机不会消减.所以银行资本监管的目标是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统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反映了国际银行业监管思想由重安全轻效率向效率与安全并重转变使监管资本要求积极向经济资本靠拢.4从银行业资本管理的不同侧面我们也可以得到如下启发.商业银行必须加强资本总量的研究,在监管当局最低资本标准之上.根据发展战略,确定合理的资本总量区间和资本充足率目标区间.建立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和资本约束机制.建立内部经济资本的配置政策.综合考虑风险,资本,收益的业绩评价系统.总之.在银行业加强风险度量和管理,完善资本配置的同时.对最低监管资本标准而言.最重要的任务是使监管资本要求对风险更为敏感.使资本要求真正体现对风险的衡量.从根源上杜绝监管资本套利的动机.伴随着银行业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的进步,我国还应当相应的改革资本监管.最终达到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统一,参考文献:[1]座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弟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汪鑫:金融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5]孙彦钊: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研究[D].湖南大学2006《商场现代化2008年2月(下旬刊)总第531期o。
《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发生巨大变革。
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和全球化对银行业的影响日益明显。
这一变化引起了银行监管当局的关注。
于1999年公布的巴塞尔协议新框架征求意见稿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巴塞尔协议虽然不是强制性的法律条文,但它是各国商业银行从事资本监管的基本准则。
我国作为国际清算银行的成员国之一,也必须按照巴塞尔新协议的要求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
本文的目的,是在分析巴塞尔协议的演变的基础上,针对银行资本充足率这一核心问题。
研究在变化了的银行监管环境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
本文第一章在界定了巴塞尔协议与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关系之后,着重介绍巴塞尔协议的产生、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同时指出原有巴塞尔协议在实施多年之后,逐渐无法适应变化了的国际银行监管环境,这也正是新协议框架出台的背景。
第二章系统介绍了新协议框架的主要内容,分析新协议框架与以往的巴塞尔协议的不同之处,以及这一变化将给国际银行业,特别是我国银行业带来的影响。
第三章与第四章讨论巴塞尔新协议下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其中第三章是对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的描述,而第四章从经济、法律等角度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并提出发行长期次级债券是最符合新协议精神并且在现阶段比较可行的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方法。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分类号:F830.2ABSTRACTInthe90’Softhe20century,withthedisregulationandglobalizationofthefinancialmarket,themanagementoftheinternationalbankinghasgreatlychanged.Thischangehasdrawntheattentionofthebankingsupervisionauthorities.TheNewBaselCapitalAccord,whichwaspublicizedin1999,cameOUtinthisbackground.AlthoughtheBaselAccordisnotanobligatoryarticlesofthelaw,infactithasbecomebasicnormsoftheinternationalbankingoperations.BeingamemberofBIS,ChinashouldalsofollowtheBaselCodeinitsbankingmanagement.Thepurposeofthethesisistodiscussthatunderthechangedenvironmentoftheinternationalfinancialmarket,whatstepsChina’SbanksshouldtaketoraisetheirCapitalAdequacyRatio.ThefirstchapterofthisthesisistodiscusstheconnectionofBaselAccordandbank’SCapitalAdequacyRatio,introducethehistory,contentanddevelopmentoftheBaselAccord.andpointoutthattheoriginalAccordhasnotbeenapplicablewitllthedevelopinginternationalfinancialenvironment,whichisthemainreasonfortheNewAccordtocomeout,ThesecondchapterintroducesthemaincontentoftheNewBaselCapitalAccord,analysisthedifferencebetweenthenewandoldBaselCode,anddiscusstheinfluencethenewAccordwillbringtotheinternationalbankingoperationand0121"banks’management.ThetKrdandthelastchaptersaletodiscusshowtoraiseCapitalAdequacyRatioofChina’Sbanks.Hereinto.thet撕rdchapterintroducesthestatusinquoofChina’Sbanks;whilethelastchaptertablessomeproposalonimprovingtheratioofcapitalOilasset.Atlast,thisthesissuggeststhatissuinglongtermsubordinatebondisthemostfeasiblewaytocalTyourpoint.KEYWORDSBaselCapitalAccord,CapitalAdequacyRatio《新巴塞尔拂议》与我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日U百2001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新资本协议第二稿。
新巴塞尔协议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

新巴塞尔协议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新巴塞尔协议是世界银行业发展与竞争的产物,它主要是关于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协议。
2004年6月正式发布的新资本协议是巴塞尔委员会银行资本监管的最新成果。
它吸取了自1988资本协议以来巴塞尔资本监管文件的合理内容,对存在的不足之处作了改进,同时积极吸取当今世界先进银行的管理方法,形成了以最低资本要求、监督检查、市场纪律三大支柱为核心内容的资本计量与风险监管框架。
新巴塞尔协议的产生代表着国际银行资本监管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进一步提高风险监管的能力。
新资本协议对我国银行监管将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
本文主要对新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进行研究,分析新资本协议的实施会给我国银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并提出完善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对策。
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地介绍了旧巴塞尔协议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出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框架。
第二部分分析了新巴塞尔协议的实施会给我国银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第三部分提出一系列相应的建议性对策。
文章运用实证、比较、举例、引用等方法,根据新巴塞尔协议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提出了完善我国银行监管的策略和建议。
第九章 第二节 《巴塞尔协议》与《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

第二节《巴塞尔协议》与《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一、《巴塞尔协议》的产生与演变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金融领域的创新活动日益活跃,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和国际社会都深感必须加强对金融,尤其是对银行的监管。
在国际银行业监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组织当属巴塞尔委员会,它所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不仅成为其成员国监管当局所接受,而且成为其它发达国家和众多发展中国家共同遵循的标准。
在其制定的众多文件中,最为重要的是三个:《巴塞尔协议》、《巴塞尔核心原则》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一)《巴塞尔协议》产生的历史背景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银行国际化有了迅速发展。
迅速发展的银行国际化给传统的银行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国家银行纷纷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
为逃避各国金融当局的监管,产生了许多境外市场。
各跨国银行对外币的依赖日益严重,银行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银行经营风险也随之加大。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实行浮动汇率制,使得银行国际经营的风险更加增大,银行破产倒闭事件时有发生。
1973年美国圣地亚哥国民银行倒闭,1974年美国富兰克银行和前西德的赫斯塔特银行宣布破产,引起了国际金融界的震撼。
谋求建立适度的国际银行业协调监督管理,保证银行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稳定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1974年9月,西方十国(即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加拿大、比利时、瑞典)和瑞士、卢森堡的中央银行行长在瑞士的巴塞尔举行会议,讨论跨国银行的监督与管理问题。
1975年2月,经英格兰银行总裁查理森提议,在国际清算银行主持下成立了监督银行国际活动的协调机构—“银行管理和监督活动常设委员会”(简称“巴塞尔委员会”),负责对国际银行的监管。
巴塞尔委员会是由十二国金融当局的银行监督官组成的,它是一个常设组织,每年召开三次例会,讨论有关银行国际监督的事宜。
该委员会的第一任主席是英格兰银行的乔治·布鲁顿。
新巴塞尔协议和金融控股集团研究81页文档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Hale Waihona Puke 新巴塞尔协议和金融控股集团研究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和金融监管重构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和金融监管重构摘要:作为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金融衍生工具是在金融自由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从《格拉斯-斯蒂格尔银行法案》到《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金融创新与金融管制的放松呈互动关系。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出了金融市场的监管重构,认为金融市场的管制重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与金融技术创新重复博弈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的过程。
由于金融市场变化多端和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与时俱进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创新;管制放松;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监管重构金融自由化(financial liberalization)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在20世纪70年代,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金融的“干预综合症”,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提出的。
他们严密地论证了金融深化与储蓄、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深刻地指出“金融压抑”(financial repression)的危害,认为应该减少政府干预,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
金融自由化理论主张改革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之市场化,从而使利率能反映资金供求,汇率能反映外汇供求,促进国内储蓄率的提高,最终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金融自由化的主要方面——利率自由化、合业经营、业务范围自由化、金融机构准入自由、资本自由流动——都有引发金融脆弱性的可能。
如果一个国家解除了金融管制,即实现了国内利率完全市场化、银行业进出完全自由、资本项目完全自由流动等,就可以说其已经基本实现了金融自由化。
但是,截至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已经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金融自由化,即使像美国等发达国家,经过金融自由化改革后,反而加大了对资本账户管制的力度。
就发展中国家来讲,由于金融抑制的时间过长、程度太深,要想在短期内实现金融自由化几乎不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在 比 较 金 融 集 团 和 专 业 金 融 机 构 的 风 险 程 度 时 , Vander Vennet将金融集团中的银行和证券业务分离开来,分别与专业 性银行和证券公司进行比较,并且构造了一个风险衡量指标: 结果显示金融集团内银行和保险公司的风险程度要相应地小于 专业性银行和保险公司,这表明金融集团破产的可能性较专业 性机构小。
11
2、金融集团与专业性金融机构绩效和风险的比较研究 Vander Vennet (1999)选取比利时和荷兰两国同时经营银行 和保险业务的金融集团、专业性银行和专业性保险公司作为样 本,运用这些机构1992-1996年期间的相关财务数据和比较研 究的方法,对混业经营是否能带来额外的盈利性和风险方面的 优势进行了实证研究。 在比较金融集团和专业金融机构的盈利性时,Vander Vennet 选择了税前(before taxes,bt)和税后(after taxes,at)的 资 产 收 益 率 ( return on assets,ROA)、 权 益 资 本 收 益 率 (return on equity,ROE)和销售利润率(return on sales, ROS)指标,对金融集团、专业性银行和保险公司三组数据分 别计算每一年的平均值。
26
在新巴塞尔协议第三支柱的“信息披露建议”部分中,还为金 融集团资本充足率相关信息的披露提供了规范。集团内部每一 个应满足规定资本要求的单个实体和在次级并表基础上应满足 规定资本要求的实体,对不参与并表的集团内部实体的持股比 例、对这些实体所做的扣减以及扣减方法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等, 都应作为核心披露的事项。
27
3、金融功能性观点和功能监管
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 默顿:金融体系最基本的功能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下,跨时空配 臵经济资源。六大核心功能:1、为促进商品、劳务和资产的 交换提供支付方式; 2、为大企业筹集资金提供资源集聚机制; 3、为经济资源的跨时空、跨行业转移提供便利;4、 提供应 付不确定性和控制风险的方法;5、为协调各经济部门的分散 化决策提供价格信息,如利率和证券价格;6、为解决信息不 对称和激励问题提供方法。
20
2、资本充足率原则的补充文件(The Supplement to the Capital Adequacy Principles paper)这个补充文件列明了上述原则在 实际应用中会遇到的情形和计算方法。 3、适宜性原则文件(The Fit and Proper Principles paper) 该文件提供了一个指导依据, 从而确保集团内部监管层人员 能够行使其职责,判断对金融集团的管理是否是有效和审慎的。
19
该最终文件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资本充足率原则的文件(The Capital Adequacy Principles paper)
这个文件提供了考察金融集团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和原则。 该文件还强调,现有的分行业单一资本充足率要求仍然有效, 新的计算方法是对现有要求的补充。 在承认已存在的资本充足率合理的情况下,文件为各金融机构 监管者提供了资本监管原则和新的计算方法,从而便利于从金 融集团整体的层次来评估资本充足率,识别同一资本在集团内 部不同机构的重复多次使用而造成的风险忽视..对资本充足率, 文件提出了5大监管原则和三大计算方法.
24
25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制定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过程中,也 将银行业务范围扩大和多元化金融集团的影响充分考虑在内, 在适用范围中明确,新协议适用于金融集团中的每一级国际活 跃银行,并且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应在并表基础上进行,以避免 重复计算的问题。新协议还对并表范围进行了更具体的说明。 涉及证券和其他金融分支机构的情况下,多数持股或控制的银 行、证券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都应包括在并表范围内。 如果并表处理不可行,可使用联合论坛提供的扣除方法。少数 持股的情况则由监管者做出判断,如果监管者认为有必要纳入 并表范围,可采取的方法是扣除法和按比例并表。涉及保险子 公司的情况下,委员会认为在目前的阶段,扣除银行在保险子 公司投资的方法较为合适。对非金融机构的重要投资也应从银 行资本中扣除。
8
9
10
1、业务限制与银行经营绩效关系的研究 Barth,Nolle和Rice在1997年对限制与不限制银行的业务范围 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所使用的银行数 据来自19个欧盟以及G-10国家,样本共包含142家银行,并且 基本上涵盖了各国最大的5~10家银行。结果表明:允许银行参 与另外两个主要金融领域(证券和保险),对提高银行经营绩 效有积极的作用。
17
1993年,当时,巴塞尔委员会,国际证券委员会,国际保险监管协 会成立一个三方小组,开始对大型多元化金融监管问题进行研 究.在此小组的基础上建立了联合论坛(The Joint Forum)继续 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1999年,联合论坛提出了《多元化金 融 集 团 监 管 的 最 终 文 件 》 ( Supervision of Financial Conglomerates)。其基本精神是:1、继续坚持“分别监管” 的要求,同时,各个监管当局提出的单一资本充足的要求仍然 有效;2、提出度量金融集团整体资本水平的基本原则与计算 方法;3、强调不同监管当局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同时建议针 对金融控股公司确定主要监管机构,作为金融集团的主要监管 当局。
23
7、对监管当局的调查问卷(The Supervisory Questionnaire)
这个调查问卷是帮助各个监管当局更好地了解同行的监管目标 和监管方法的工具。 为了促进监管机构信息的沟通的另一种措施是调查问卷的方法. 通过对监管机构进行关于监管目的.方式和监管内容的调查,可 以增强监管机构之间的交流和信息共享.问卷的设计主要包括 六方面的内容:1 监管的目的和目标2 司法当局的监管 3监管金 融状况的方法 4 监管工具的选择 5 其它完善监管的机制 6 监 管者之间的信息流通
15
16
2、新巴塞尔协议的金控集团文件
1983年,巴塞尔委员会针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提出了“合并 监管”的概念。1992年,巴塞尔委员会又提出了“合并监管” 的3项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为:1、监管当局应能够得到金融集团的合并财务信 息,并对其可靠性做出评估;2、监管当局应当有能力防止金 融集团内部过于复杂的下属关系和结构,以避免这种状况影响 集团合并财务信息的真实性;3、监管当局应当有能力防止银 行集团利用法律框架的不完善性,通过建立国外分支机构绕过 监管要求。
14
3、银行业危机与业务限制关系的研究 在Barth,Caprio和Levine (2000)所做的一项实证研究中,考察了 一国限制银行参与证券、保险、房地产以及非金融业务与发生银行业 危机可能性的相关程度。 理论上认为,一方面,允许银行从事广泛的业务,将增加一系列影响 银行的外部风险,并使银行可选择的风险性投资范围扩大,因此可能 加大银行的脆弱性;另一方面,给予银行业务范围方面更大的自由, 可以使银行的利润来源多样化,分散风险从而降低银行的脆弱性。 Barth,Caprio和Levine的这项实证检验,目的就是证明上面提到的 这两种对立力量,哪一个处于主导地位。 结果显示:限制银行从事证券业务的国家和限制银行参与非金融业务 的国家,遭受银行业危机的可能性较大。但是,对于限制银行从事保 险业务的情况,Barth,Caprio和Levine的研究没有得到确定的结论。
新巴塞尔协议和金融控股集团
电子邮件: zhongwei@ 个人主页:
1
作者简介
钟伟,金融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 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外汇管理》 主 任 副主编
联系方式:weinzhong@
22
5、监管机构信息共享的原则文件(The Principles for Supervisory Information Sharing paper) 这个文件提出了主要监管机构(Primary Supervisor)的概念。文件建 议,将母公司的监管机构或某个主要子公司的监管机构作为一个金融 集团的主要监管机构。 6、关于协调人的文件(The Coordinator paper) 这个文件说明了协调人(机构)的确定方式及协调的内容, 从而使监管 当局在某些紧急情况下或非紧急情况下,可以选择某一监管当局作为 协调人,处理有关问题。 要达到监管机构之间信息及时有效的沟通,可以采用建立监管协调人 机制. 通过协调员外部斡旋和协调的力量,实现金融集团各监管当局 和监管部门之间定期的信息交流和有效的信息共享。该文件对如何选 择协调人以及协调人应承担的职责和履行的功能进行了阐述.,提出了 协调人安排和职责确定的7大原则.
2
本演讲的框架
1、金融控股集团:效率与风险 2、新巴塞尔协议中的金控集团文本框架 3、金融功能性视角和功能性监管 4、新巴塞尔协议和金控资本充足率测量 5、金控集团的内幕交易和防火墙设计
3
1、金融控股集团:效率与风险
美国:《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中,并没有定义什么是金 融控股公司,只是规定了什么是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范围。美 国的最新金融立法中只规定了金融控股公司对其控股的商业性 子公司的资产不得超过集团合并总资产的5%,即除了金融机 构不可以控股商业机构外,对金融机构相互之间的结合已没有 任何限制。 巴塞尔委员会:在其《对金融集团的监管》文件中,将金融集 团定义为:主要从事金融业务,并且至少明显地从事银行、证 券、保险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经营活动,受两个或两个以上 行业监管当局监管的一类企业集团。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对非 金融业资产占集团总资产比重并没作出限定.
18
1999年2月,巴塞尔委员会、证监会国际组织和国际保险监管 协会就多元化的金融集团的监管联合公布了《多元化金融集团 监管的最终文件》。文件核心是强调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 由于多元化金融集团又复杂的内部结构和业务交叉,分业监管 和单一资本要求不能反映其风险水平,由此就需要新的资本充 足率计算原则和方法,需要不同监管机构的协调合作,需要集团 建立内部信息的共享机制和适当的人员安排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