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以“引导自学型课堂”推进“学生单元自主式”学习(合肥市行知学校 张正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引导自学型课堂”推进“学生单元自主式”学习
-----合肥市行知学校2010届实验班数学课堂改革纪实
合肥市行知学校张正茂
之所以把自己课堂的这次改革写成纪实,是因为我确实看到了孩子们的可喜的变化,而且有些变化是我意料之外的,还有这个实验虽进行近两年了,孩子们初中学习阶段已过大半了,也就意味着这个课堂的改革已过半个周期了,这次整理与提炼也算是自己对实验的中期系统的诊断、反思与评估吧。
一、改革的背景:
2010年暑期,当我接到学校带这一届实验班数学的工作以后,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课改到底改什么?老师们都知道,改课堂,那课堂怎么改?我的主要精力是用在让全体学生集中听讲,一起思考问题,维持教师良好的秩序,把活动控制在一个方向上,还是把我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让学习活动更丰富,从而让孩子们的经验更深刻?前者还是“穿新鞋,走老路”但后者与传统教学有着本质的变化,那就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酝酿中我的脑海中时而浮现何炳章的《教育原点》、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布雷氏中学、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小林宗作校长的巴比园中的孩子们的好奇、快乐与充实,于是在开学前的有一天,我在教学随笔上写下了两点:一、要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帮助孩子们用最少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对付应试,二、最大限度地拓展素质教育的空间,培养孩子们自信、有责任心、善于思考、善于表达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正是这两点成了我从事一切活动的中心或者总基调。
二、改革的铺垫:
一个班级50名孩子,小学毕业于不同的学校或者说班级,每位同学爱好和学习的习惯可以说没有相同的,可以说众口难调,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还是个新鲜的东西,这种学习方式的开展有两个要求比较高:一是阅读理解力;二是班级小组内的凝聚力。
但恰恰刚刚跨入初中阶段学习的孩子们最缺乏这两种能力。
于是从9月10日起和班主任陈静老师一起做两件事:一是建立班级图书角,和孩子们通读一本书,持续大力推动学生阅读;二是借鉴我校周向荣老师的小组捆绑评价经验,一切活动以组为单位进行评
价,包括每天的一日常规卫生、纪律、作业等,现在每周小组都要在组长的带领下制定本组的工作计划,计划制定好后,组员都要签字,一周的组内活动,按计划进行。
前者侧重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增加孩子们的学习文化知识的智力背景;后者侧重于加强小组内孩子们的团结互助、相互接纳。
这样进行了两个月后,到2010年11月初,我就开始逐步对部分章节和课题试探自主学习实验,结果发现效果不是很好,虽然课堂上有读---圈----标----划---算,交流也热热闹闹,但总给我感觉还是表面现象,孩子们没有深入投入,通过我的细致观察发现:还是大部门孩子不会自学,缺乏方法的指导,导致自学课效果不佳,甚至一个组中有一个孩子有问题就会影响这一组,从而影响全班。
这样就让我“重操旧业”,在这一届配套使用讲学稿继续实施何炳章先生的“自育自学”实验中的一个子课题:引导自学型课堂。
对于这个实验我有了5年的经历,充分相信这种课型“明确自学重点”、“围绕重点自学”、“讨论自学未解”、“点拨自学得失”、“巩固自学成果”五个环节”有纲有线,环节环环相扣,对于孩子在课堂上自学能力的起始培养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讲学稿对于自学方法和习惯的形成,尤其是初期起到了夯实作用,因为它能够引导孩子自学重点是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带着这些疑问更加有针对性自主学习。
三、改革的深入:
这样半年多下来,到2011年5月份,我基本做到了,每个单元的抽出几节由学生自学,力求做到不讲或少讲,一个星期8节数学课,尽量做到讲4~5节课,而且提前一个多月结束了学期新课任务,那时候,我明显地看出来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和活力,并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了,但对期末的检测结果还没有十足的把握,没想到就在2011年6月底的区统考中,班级平均分竟达到146.93分,优秀率和及格率都是100%,这样的结果为我在八年级继续加大改革试验奠定了信心和勇气。
在20111年暑假之初,我就向学校建议:到八年级把我班数学课由每周8节减少为6节,有的老师不可理解,都说越到高年级数学难度越大,课时虽不增加不能减少,但我还是决定每周拿2节课出来作为孩子们自己阅读。
由于课时的减少,我不得不将课堂改革进一步深入,将试水到“深水区”----打破章节,进行单元式自主学习,每个小组集体准备一节内容,并派代表在全班授课,在学生授课所有章节后,我再利用一节课对本单元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提炼数学思想和方
法、常见问题的处理和经典题、易错题的讲解和强调,最后有学生命题小组自己命题进行单元测试。
为了说清这一程序,我就八年级下册《四边形》单元举例如下:
【案例】八年级下册《四边形》,在教师用书上划分正常是21个课时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
而在我班是这样进行的:安排2个课时连同晚上(家庭作业),每位同学将本单元通读自学一遍,并尝试完成课后的练习题;我再将本单元划分为7节分别为:多边形的内角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矩形、菱形、中心对称图形和梯形,抽课题分给班级有8个小组,但只有7节内容,对于相对重要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就由两个小组同时准备,待最后抽签登台上课。
上课的基本要求两条:按教材设计讲清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讲透组内推选的关于本节知识的经典例题。
我坐在教室后排听课,并适时给予点评或纠正,这一单元的学生上课占用7个课时。
接着由我利用1个课时,对这一单元做系统提炼:这一单元是关于解决四边形的问题,总体思想是将四边形的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来处理。
本单元的知识结构为:
依据“转化”的思想,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路及辅助线的作法有:
1.基本思路:梯形问题――→转化分割、拼接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
2.常见辅助线的作法:
最后我精讲了以下两道题:
1、如图所示△ABC 中,点O 是AC 边上的一个动点,过点O 作直线MN ∥BC,设MN 交∠BCA 的平分线于点E,交∠BCA 的外角平分线于点F.
(1) 求证: EO=FO.
(2)点O 运动到何处时,四边形AECF 是矩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2、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AB =DC =5,AD =6,BC =12.动点P 从D 点出发沿DC 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动点Q 从C 点出发沿CB 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B 点运动.两点同时出发,
当P 点到达C 点时,Q 点随之停止运动.
(1)梯形ABCD 的面积等于________;
(2)当PQ ∥AB 时,P 点离开D 点的时间等于______秒;
(3)当P 、Q 、C 三点构成直角三角形时,P 点离开D 点多长时间?
讲完之后,让孩子当晚就整理到自己的经典题集上去,最后用2个课时对本
单元进行检测。
也就是《四边形》这一单元总共只用了11个课时,比计划节省出10课时。
没有我每章每节的强调,而且行进的速度如此之快,这样做是否孩子的对知识掌握程度,其实,为了准备一节课,孩子们查阅和精简很多的资料与题目,接触到的信息远远超过课本上的容量,由于增加知识的知识背景,比被动接受理解得更加透彻,所以我根本不担心班级成绩问题,而且孩子们参与各的活动的热情很高,在此我举两个案例:
【案例一】班级沈超凡同学,有非凡的表演力,为了在班级上台讲好课,特地让他爸爸给他买一块黑板挂在墙上,放学回家请他爸爸、妈妈坐在黑板前,听他一遍又一遍地试讲,把爸妈逗得直乐呵。
【案例二】许申同学是第3组的小组长,成绩优秀而且责任心非常强,为了不让组内的同学成绩不落伍,每逢周六、周日在家里义务办起了数学补习班,到了周五下午放学就倡议组内和班级部分的同学到她家里去补习,总是那么热心地对待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同学。
从八年级下学期开始,我就逐渐的认识到课堂时间虽有剩余但不能浪费,于是我就超进度是上新课,截止到期中考试前,我已经结束了初二的课程,期中考试后也就是现在已经开始准备着手上初三的《二次函数》,今天每个小组都抽到了课题。
四、改革中的几点辅助做法:
1、培养三个习惯:
每月与我同时读一部经典书目,月底和我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及时整理和反复复习错题集、收集经典题。
评选的标准主要是态度精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获奖人次不限,受到表彰的同学每人奖励精致的笔记本一本。
2、鼓励和唤醒:
(1)喜报表彰:对于每次考试成绩,我都详细的分析并进行表彰,表彰的对象是班级130分以上(这样覆盖面在90%以上)和进步名次10名以上(含10个名次)的同学,还有小组团体优秀奖和进步奖,我以学校的名义向孩子的家长发一份喜报,并合影留恋,每人免费发一张合影照片作为纪念。
并优秀奖和进步奖内容格式分别如下:(附博文:)
喜报
尊敬的家长:
我非常高兴地告诉您,您的孩子××在这次期中考试中,数学成绩(×分)优秀,特此向您报喜,请您和我一起分享这份喜悦,谢谢合作!
合肥市行知学校
201×年×月
喜报
尊敬的家长:
我非常高兴地告诉您,您的孩子××在这次期中考试,数学成绩前进了10个名次,特此向您报喜,请您和我一起分享这份喜悦,谢谢合作!
合肥市行知学校
201×年×月注:主要的目的是大面积鼓励,也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分享这份成功的喜悦,以赢得家长更好的配合。
(2)组织活动:
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外出活动,由我组织或带队爬大蜀山、春游紫蓬山、集体包饺子等等活动,既拉近孩子们和我的距离,又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3)悬赏解题:
附博文:“悬赏”的规则是:从我把题目公布开始计时,谁第一个将答案和解题过程以书面或口头对我描述的同学,奖一本盖有奖章和学校公章的笔记本,再发放这个奖品之前,由这位同学在班级黑板上对全体同学评讲这道题。
如果当天没有人解答出来的,第二天开始奖品升级为一本由我签字并盖有学校公章的书。
最长时间是两天,如果两天没有人能解出来将由我自己来讲。
每天一道题对于就题目而言本身的价值并不是很大,多一道少一道无所谓,但这种追求向上的动力和敢于挑战困难的勇气才是孩子们所需要的。
让人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也是对新课标理念的一种落实。
3、二次过关“补考”制度:
实行单元过关和二次过关制度是创新利用错题本。
就是对考试出现的错题要
求学生统一汇集到错题本上,加强巩固,然后针对易错点,我设计二次过关试卷,让学生二进行次过关答对试卷。
这样坚持下去,真正能够把“短科生”及“后进生”的转化落实到每个人、每一天,设立必要的测试、反馈机制,并作好“一月一跟踪一总结”。
4、单元结束,评选手抄报制度:
每单元结束后,让孩子们把知识点理顺一下很有必要的,主要将整个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找出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的知识点和你认为容易出错的题目整理成手抄报,然后,评选出一、二等奖的作品张贴上墙,并给予一点物质奖励。
评选细则:(1)知识全面,条理清楚;(2)易错点找得准;(3)书写工整,版面设计合理。
五、初步取得的成效:
1、班级各学科成绩与兄弟学校相比比较领先:列举7次区里统考数学成绩:
班级孩子积极向上,而且文明﹑有礼到一个难以置信的程度。
这里就像是块绿洲,书香浓厚,这个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反而是因为它缺乏了某样东西:这里没有恐惧和自卑。
3、孩子们组织力、协调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网络等能力:
4、班级作业负担很轻:
就我的数学学科来说,除了学校统一征订的《基础训练》,没有任何教辅材料,课余作业大部分都是自己查找、阅读和整理资料、收集经典习题,如果是做题,每晚不超过4题,一定要保证孩子的正常休息。
六、改革当中体会最深的三句话:
1、要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
2、老师一定要坚信鼓励的力量;
3、教师的作用重点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舞和唤醒。
七、后期设想与困惑:
1、这样踏步的超前结束新课程,剩下的时间不能仅仅用于中考总复习,由于我有过一届高中数学教学的经历,初步设想,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带领孩子们整理学习初高中阶段衔接部分的数学内容,这有利于孩子们到高中学习的过渡和适应,也利于应付中考中压轴题。
2、如何在现行的体制下,继续探索进一步打破单元知识学习,变成整个初中1~6册的知识体系学习,如:学习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学习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勾股定理---四边形---相似性形----解直角三角形;学习图形平移----轴对称---中心对称---旋转对称。
这样学生学习更加系统,但是这种学习方式与目前的阶段形检测在时间上有偏差。
3、策划和编写适合于孩子并具有学科特色的的阅读教材,让孩子在空余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梳理整理一些数学史话和故事,增加孩子的智力背景。
4、设计综合性课题学习,因为综合性学习是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教师自己能够和孩子们真正一起共同在活动中学习,教师的目光不需要紧盯着分数,而是更加能够看到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细小变化,关注其发展,也能推动学科的改革。
如走进社区就环境问题、医疗问题等设置综合性课题进行调查采访或加以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