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乙酰氨基酚致麻疹样并猩红热样皮疹1例

合集下载

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与同类药物对比1对乙酰氨基酚(APAP)扑热息痛,化学名: N-(4-羟基苯基)-乙酰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几乎不溶于冷水、石油醚,在热水、乙醇、丙酮中溶解。

解热作用的强度与阿司匹林相近,镇痛和抗炎作用略差,仅对轻、中度疼痛有效。

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解热作用缓慢而持久,与乙酰水杨酸相比,刺激性小、极少有过敏反应。

已成为应用广泛的解热镇痛类药物之一。

1.1合成方法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方法很多,一般可分为二步法和一步法。

二步法:是将对硝基苯酚等原料还原成对氨基苯酚再酰化成对乙酰氨基酚。

一步法:是在同一反应器中,不分离出还原产物对氨基苯酚的情况下直接进行酰化合成对乙酰氨基酚,还原与酰化同时进行。

对于二步法生产对氨基苯酚,难以克服其生产过程中大量的三废污染。

同时分离出来的对氨基苯酚极易被氧化,这降低了对乙酰氨基酚的产率。

采用一步法不分离出对氨基苯酚直接进行酰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理想方法。

此外还有重排法和生化合成等其它路线,对羟基苯乙酮肟重排法是一个新型合成工艺,此方法没有副产物,产品后处理简单,生产成本低,污染小。

1.2不良反应(1)对乙酰氨基酚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少,偶尔会有恶心、呕吐、腹痛等不适症状,短期服用很少出现胃肠道出血。

早起出现面色苍白、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在1至3天内出现腹痛、肝肿大和压痛、氨基转移酶升高及黄疽:4至6天后可发展为暴发性肝衰竭、扑翼样震颤、惊厥、心血管性虚脱、呼吸抑制、昏迷甚至死亡。

(2)对乙酰氨基酚能使阿司匹林过敏患者的支气管痉挛加重。

(3)过量服用会造成肾小管坏死、肾脏衰竭、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正常剂量长期服用,也会造成肾损害。

妇女在妊娠期服用此药可造成羊水过多和新生儿肾衰。

(4)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停药后能恢复正常,长期使用还可引起其它血细胞的减少。

(5)引起过敏性体克、荨麻疹、皮炎伴瘙痔等皮肤病,但数天后会消退。

(6)动物实验表明,大剂量长期服用会削弱雄性大鼠的生殖能力,还可抑制动物的甲状腺功能。

药物引起发热的不良反应1例分析

药物引起发热的不良反应1例分析
变 , 明 显 消 瘦 , 食 正 常 。20 无 饮 0 9年 2月 1 下 午 行 剖 腹 探 11 3 查 + 肠 癌 根 治 术 ( IO S术 )+子 宫 肌 瘤 切 除 术 , 术 顺 直 DX N 手
了1 0余天时 间固定 在下 午 , 弛张 热 , 呈 体温较 高 , 同时还有 皮 疹, 除发热外无 其他不适 。诊疗 中, 医师采取拔 除导管 , 换用 抗
此外 , 患者 白细胞 、 细胞 及血红蛋 白比人 院时更低 , 可 红 也 能是 药物的不 良反应 。庆大 霉素 、 头孢 呋辛 、 头孢 哌酮 等药 物 的说 明书上均标 明有 白细胞减少 、 贫血等不 良反应 。
2 2 药 物 热 的机 制 主要 有 以 下 几 方 面 .
感染 。术 中予 以头 孢 呋辛 预防 手术 感染 , 后 予 以头孢 呋辛 术 (2~1 1 6日) 甲硝唑 ( 2~1 日) 、 1 6 预防手 术感 染 , 术后 第 2天 (3日) 1 体温 3 . ℃ , 8 6 术后第 3天体温较正常 , 后第 4天下午 术 4时体 温 > 9 , 3 ℃ 此后 每 天下 午 2~ 6时 发热 , 弛 张热 , 恶 呈 伴
临 床 以输 液 反 应 为 主 要 表 现 。 22 2 因 给药 途 径 所 致 : 静 脉 给 药 时 , 些 人 可 引 起 静 脉 炎 .. 如 某
并培养 , 换用 莫西沙星( 6~2 1 0日) 抗感染 , 未见 好转 , 2 于 1日
换 用 头 孢 哌 酮 , 会 诊 时 2 日仍 发 热 。 高 热 时 予 以 解 热 镇 痛 至 5 药 复 方 氨 基 比林 (5、6 1 、0 日 ) 吲 哚 美 辛 栓 ( 8、2 2 1 1 、7 2 、 1 2 、4

主管护师考试儿科护理学猩红热真题解析

主管护师考试儿科护理学猩红热真题解析

主管护师考试儿科护理学猩红热真题解析主管护师考试儿科护理学猩红热真题解析导语:猩红热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也称为化脓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脱屑。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真题内容吧。

【真题库】1.?猩红热的皮疹出现在发热后(2004)?A?12小时之内 ?B?12~48小时 ?C?49~60小时?D?61~72小时 ?E?大于72小时?答案:B(2004)?【真题库】2?猩红热患儿皮疹特点,以下哪项不正确A?皮疹粗糙,砂纸样 ?B?常有散在糠屑样脱皮?C?在腋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皮疹稀疏D?常在24小时内遍及全身E?疹间皮肤亦呈红色?答案:C?[解析]:猩红热皮疹在腋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易受摩擦部位更密集,可有皮下出血点形成紫红色线条,即帕氏线。

【真题库】男,5岁。

高热l天,第2天出疹,全身皮肤弥漫性充血发红,可见密集均匀的红色细小丘疹,面部潮红,唇周苍白,咽扁桃体充血水肿,舌乳头红肿突起。

最可能的`诊断是A.风疹B.麻疹C.幼儿急疹D.猩红热E.水痘[解析]:发热1天后出疹,皮疹呈充血性斑丘疹,同时有口周苍白圈,扁桃体炎,草莓舌,所以诊断首先考虑D。

考题涉及的考点及练习题:猩红热猩红热(scarlet fever)是由A族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有发热、咽炎、草莓舌、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疹退后片状脱皮。

(一)病因 A族乙型链球菌是对人类的主要致病菌株,有较强的侵袭力,能产生致热性外毒素(pyrogenic exotoxm;又称红疹毒素,erythrogenic toxin),是本病的致病菌。

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多见。

传染原为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破损的皮肤传播,引起“外科型”猩红热。

(二)临床表现潜伏期1~7天;外科型1~2天。

1.普通型典型病例可分以下3期:(1)前驱期:起病急,发热,体温38~40℃之间,中毒症状重。

重型肝炎合并药疹34例诊治体会

重型肝炎合并药疹34例诊治体会
斑 型 ) 。
1 1 一般 资料 重 型肝 炎 合 并 药 疹 3 例 ,其 中男 . 4
性 2 6例 ,女 性 8例 ,年 龄 2 2~5 4岁 ,平 均 3 . 25
岁 。按 20 0 5年 第 十 二 次全 国 传染 病 寄生 虫 学 术 会 议讨 论 修 定 的 《 毒 性 肝 炎 防 治 方 案 》 的 诊 断 标 病 准 ,符合 亚重 肝 1 例 ,慢 重肝 2 1 3例 。按 分 期标 准 分 为早期 1 4例 、中期 1 、晚期 5例 。肝功 能 A 5例 /
G>10 1 . 3例 ,≤ 10 2 . 1例 ;T I 7 —30 m lL BL 1 1 0 g o / 1 2例 , >30 m lL2 例 ;H V—M二 项 以上 阳性 0 g o 2 / B
13 系统损 害症 状及体 征 .
发热 2 例 、黄疸 加深 8 1
例 ,腹痛 、腹 泻 3例 ,腹水 5例 ,原 有 腹水 增 多 8 例 ,尿 少 1 6例 ,乏 力 、纳 差 、失 眠 、全 身 不 适 、 腹 胀等 全身 症状 加 重 1 9例 。 1 8例 查 心 电 图 7例 显
湿疹 型 1例 。根 据 药 疹 反 应 程 度 分 为 轻 型药 疹 1 8
第二炮 兵 总 医院 3 4例 临床 资料加 以分 析 。
1 临床 资料

例 ( 固定性 药疹 、急性 荨 麻疹 、湿 疹 型)和 中 、重 型药 疹 1 6例 ( 疹 样 、猩 红 热 样 型 、重 型 多 形 红 麻
良。
[ 键词 ] 关
重型肝炎 ;
药疹 ;
致 敏 药物 [ 献标识码 ] A 文 [ 章编号] 文 06 (07 2 OO一 2 13 20 )0 一O4 0

重症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患儿的护理1例

重症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患儿的护理1例

重症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患儿的护理1例重症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是药疹的一型,常由磺胺类、别嘌呤醇、卡马西平抗癫痫药等引起,潜伏期长,常在1个月以上,可一开始即全身反应,亦可在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的基础上发生。

表现为剥脱性皮炎改变,皮疹的特点有:①全身潮红,面积常>90%。

②皮疹浸润明显。

③皮疹水肿明显;④脱屑明显。

可有黏膜损害和内脏受累。

病程长,可因全身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2008年10月25日收治重症药疹患儿1例,现将护理措施及体会报告如下。

病历资料患儿,男,6岁,因皮疹伴发热3天,拟“重症药疹(急性红斑型)”收住。

患儿3天前因发热,流涕,轻咳在社区医院静滴头孢他定后出现皮疹,先出现在头颈部,继而发展到全身。

查体:t 39.4℃,p 120次/分,r 30次/分,全身皮肤大小水疱不均,四肢、躯干、头面部皮肤弥漫性潮红、肿胀,颜色较暗,皮温高,弹性差,伴有多处大片脱屑,口腔破溃、糜烂。

睑球结膜粘连、鼻腔黏膜糜烂结痂,面部明显水肿。

入院后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抗炎、抗过敏,同时加强抗感染,给予白蛋白、输血及血浆等支持治疗以及止痒、稳定血管通透性、补充维生素静脉营养等对症处理,皮损外用生物流体敷料、护架烤灯予保护、收敛及抗感染,经治疗护理后病情逐渐稳定好转。

护理措施⑴寻找和彻底祛除过敏原:患儿入院后,首先详细询问病史和用药史,找出可疑致敏药物并立即停用,在未查到致敏药物前,应停用一切可疑的药物及致敏性高的药物,嘱患儿多饮水,加速致敏药物的排泄;向其家长解释注意事项及药疹的发生发展过程和严重性,以引起高度的重视,积极配合治疗。

⑵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谢绝探视,减少陪护,安置空调设备,定时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及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每天室内动态消毒仪空气消毒2次,地面、桌面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保持床褥平整、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污染的衣物和被单,必要时对衣物,被单行高压灭菌后再使用。

⑶皮损的护理:对于大小水疱或松弛、渗液小的水疱让其自然吸收,水疱疱壁尽量保持完整,勿使其破溃。

10 种儿童发热伴皮疹疾病鉴别要点

10 种儿童发热伴皮疹疾病鉴别要点

10 种儿童发热伴皮疹疾病鉴别要点儿童发热时常常伴有皮疹,病因多为感染或过敏性因素,但皮疹表现形式多样,给临床诊治造成困难。

本文介绍一些常见儿童发热容易伴发皮疹的疾病其皮疹的主要特点,希望有助于鉴别常见感染性疾病1.幼儿急疹(1)皮疹特点皮疹呈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直径1~3mm,周围有浅色红晕,压之褪色,多呈散在性,亦可融合,不痒。

皮疹1~2日内完全消失,不脱屑,无色素沉着。

(2)鉴别要点皮疹大多数出现于发热3~4日,体温骤退后,少数在热退时出现皮疹,是本病的主要特征;皮疹由颈部和躯干开始,1天内迅速散布全身,以躯干及腰臀部较多,面部及四肢远端皮疹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尤以枕后及耳后淋巴结较为明显,热退后可持续数周才逐渐消退。

2.手足口病(1)皮疹特点典型为红色小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润,疱壁较硬,内有少许液体,可破溃,除口腔外其余部位疱疹少有痛痒感。

疱疹数目不等,数个至数十个。

近年来不典型皮疹逐渐增多,可表现为大疱样皮疹,可伴有明显瘙痒,皮疹大,壁薄,易破溃。

消退后无色素沉着。

(2)鉴别要点皮疹早期出现,多分布与手心、足心及口腔黏膜,躯干及臀部、肛周亦可出现,离心性分布,皮疹分布特点具有诊断意义;部分不典型病例为大疱性皮疹,伴有明显痛痒感,薄壁疱疹,较密集,可有破溃,与典型病例不符,需要结合季节及病毒检测。

3.麻疹(1)皮疹特点皮疹形态多为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可融合成片。

疹退后可留下棕褐色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1~2周后消失。

(2)鉴别要点前驱期为发热至出疹(3~4天),起病急,以发热、卡他症状、咳嗽、声音嘶哑等为主要症状,起病后2~3约90%患者口腔出现麻疹黏膜斑(Koplikspots);患儿出疹时多于发热3~4天开始,持续3~5天;皮疹出现具有明显顺序性,耳后-额面部-颈部-躯干-四肢-手掌和足底;出疹期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升高,咳嗽加剧,全身淋巴结、肝、脾可轻度肿大,肺部可闻及少量干、湿啰音,亦可出现各种并发症;4.风疹(1)皮疹特点皮疹形态为淡红色的斑丘疹,疹间皮肤无充血、手掌和足底常无皮疹,皮疹消退较快,不留色素。

儿童药疹120例临床分析和治疗

儿童药疹120例临床分析和治疗
发病 。
日内可遍布全身 , 相互融合 。本 型药疹患者 的皮疹虽 鲜明 , 并 但 ①磺胺 类药 、 苯妥英钠 、 巴比妥、 苯 对氨水杨酸 全 身症状较麻疹及猩红热轻微 , 无麻疹 或猩红热 的其他症状 。白
24 致敏药 物 .
钠、 保泰松等易引发剥脱性皮炎 型药疹 。此类药疹可在用 药 2 d 细胞数可升高 , 0 少数患者 肝功能 可有 一过性 异常 。停药后 1~2 以后发生 , 初起 为麻疹样 、 猩红热样 , 伴有畏寒 、 发热 , 继而全 身潮 周病情好转 , 体温逐 渐下 降 , 皮疹 颜色 变淡 , 以糠状 或大 片脱 继 红、 肿胀 , 以手足面部为重 。之后 全身皮肤 脱屑 , 手足呈 手套式 、 屑。病程一般较短 , 但若 未及时发 现病 因及 停药 , 则可 向重 型药 袜子式大片皮肤剥脱。严重 的伴 有 肾、 肝损 害, 并伴有 高烧 昏迷 疹发展 。④湿疹型药疹大都先 由外用磺 胺或抗生 素软膏 引起 接 以致发生死亡 。②青霉素、 呋喃唑酮 、 水杨 酸钠盐及血 清制 品如 触性皮 炎 , 使皮肤敏感性增高。以后再服用 同样 的或化学结构式
版 分类 。
2 结果
2 1 年龄分布中, 岁 2 , ~ 2 <1 4例 1 3岁 2 , 6 5例 3~ 10例药疹 、 2 皮疹 分型 : 以麻疹样型及 荨麻疹 型
岁 1 , 9岁 2 9例 6~ 0例 , 2岁 3 >1 2例。
为主 , 8 共 0例 , 6 . % ; 次 为多 形性 红 斑 型 1 占 67 其 6例 , 1 . 占 3
表 1 10例药疹患儿致敏药物与药疹类型的关系 ( ) 2 例
本组资料来 自我 院 20 —20 0 1 0 7年住 院病人 , 10例。其 中 共 2 男性 5 , 9例 女性 6 例。年龄最小 8 l 个月 , 最大 1 3岁。4 J 药疹的 ,L 诊断均依据病史及临床症状 , 致敏药物根据《 新编药物学》 第 1 4

2012年度漳州市药学专业初级技术人员课程考试试卷答案

2012年度漳州市药学专业初级技术人员课程考试试卷答案

2012年度药学专业初级技术人员课程考试试卷答案判断题:(每题1.0分,共35题。

判断该题表述是否正确,每题只有一个答案。

)1、流感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粘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A正确错误2、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吸收后,在肝分布较多。

A正确错误3、复方陈香快胃片若与胃必治、胃必妥、碳酸氢钠片等同时服用,因这些药物中均含有马来酸氯苯那敏,剂量过大会引起钠潴留、代谢性碱中毒、高碳酸血症等。

A正确错误4、福建省的医药储备制度由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实施。

A正确错误5、地塞米松属于短效类糖皮质激素。

B正确错误6、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主要分两个阶段,即诱导缓解和巩固治疗,并需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

A正确错误7、鼻内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变应性鼻炎最有效的药物。

A正确错误8、维生素B6又称为核黄素,主要存在于动物内脏,乳酪、杏仁等食物中,但含量极少。

D正确错误9、自身免疫性肝炎主要临床表现为血清转氨酶升高、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和自身抗体阴性等. D正确错误10、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最常见的并发症,由多种免疫细胞和炎症细胞因子参与。

A正确错误1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起源于T或B前体淋巴细胞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A正确错误12、在流感流行季节,有超过40%的学龄前儿童及30%的学龄儿童罹患流感。

A正确错误13、系统性硬化症是一原因不明、多系统受累的结缔组织病,是一组异质性疾病。

A正确错误14、对任意扩大产品适应症范围的药品违法广告,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应当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暂停该药品在辖区内的销售、使用,同时责令发布违法广告的企业在当地相应的媒体发布更正启事。

A正确错误15、糖皮质激素中程治疗的疗程为5个月以内。

D正确错误16、单纯型流感最常见,突然起病,高热,体温可达39-40℃。

A正确错误17、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以暴发形式出现,主要侵袭婴幼儿。

D正确错误18、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长程治疗方案制订需三级医院内分泌专业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决定。

氨酚咖匹林片致严重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1例

氨酚咖匹林片致严重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1例

氨酚咖匹林片致严重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1例
朱学义;肖卉;尉佳林
【期刊名称】《中国药业》
【年(卷),期】2009(018)021
【摘要】@@ 患者,女,50岁,因全身散在松弛性大疱伴发热3 d入院.患者1年前因反复头痛多次间歇服用氨酚咖匹林片,4 d前再次服用4片后出现散在的多形红斑.并迅速遍及全身,扩大融合成大片,形成松弛性大疱,伴高热及局部疼痛.
【总页数】1页(P58-58)
【作者】朱学义;肖卉;尉佳林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医院,新疆疏勒,84420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医院,新疆疏勒,84420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医院,新疆疏勒,844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9.3;R971+.1
【相关文献】
1.1例氨酚咖匹林片致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的护理 [J], 朱莉
2.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致会阴部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1例 [J], 蔺文祥;李凌云;张红星;李捷
3.解热镇痛药致严重大疱性表皮坏死型松解型药疹1例 [J], 杨峰;赵庆朴
4.1例氨酚咖匹林片致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的护理 [J], 朱莉
5.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致重症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1例 [J], 王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热、咽痛、猩红热样皮疹

高热、咽痛、猩红热样皮疹

高热、咽痛、猩红热样皮疹
袁壮
【期刊名称】《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年(卷),期】2005(012)001
【摘要】病史患儿,男,4.5岁。

以持续高热3d伴皮疹来院就诊。

病前2d去海滨旅游遇雨着凉,次日高热39~40℃。

诉咽干、咽痒、不咳。

当地医院诊断上呼吸道感染,给予罗红霉素与利巴韦林口服1d,仍高热持续并出现咽痛、拒食、全身皮肤潮红伴猩红热样皮疹,疑猩红热转来我院。

【总页数】2页(P73-74)
【作者】袁壮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辽宁,沈阳,11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
【相关文献】
1.对乙酰氨基酚致麻疹样并猩红热样皮疹1例 [J], 时娟
2.hs-CRP在鉴别猩红热与猩红热样皮疹中的意义 [J], 劳金泉;黄伟萍;唐柳平;谢丽冰
3.反复发热皮疹咽痛关节痛肝、脾肿大血细胞减少 [J], 李耀才;陈小萍
4.反复发热皮疹咽痛关节痛肝、脾肿大血细胞减少 [J], 李耀才;陈小萍
5.发热、皮疹、关节痛3个月,加重伴咽痛5天 [J], 刘玉山;秦月梅;牛艮兰;贾京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72例药疹临床病例分析

72例药疹临床病例分析
表 1 。
1 . 3 致敏药 物
致 敏药 物根 据 《 新 编药 物学 》 第 1 4
表 1 7 2例药疹致敏药 物与皮疹类型分析
致 敏 药 物
青霉 素类 头孢 菌素类
喹诺 酮 类
l 7
荨 麻 疹 型固 定 型 药 疹多 形 红 斑 型 篆 耋 剥 脱 性 皮 炎 型 合 计
1 临床资料
版进行分类 。按发病 率高低 排位分别 是 : 抗生 素类 3 9例 ( 青霉素类 1 3例 、 头孢 类 2 1 例、 喹诺 酮类 4例 、 磺胺类 1 例) ( 5 4 . 1 7 %) 、 解 热镇 痛类药 物 1 7例 ( 主要 为市售感 冒药) ( 2 3 . 6 1 %) 、 抗 痛风 药 2例 ( 2 . 7 8 %) 、 血 清制剂 5例 ( 主要 为 破伤 风抗 毒 素 、 狂犬 疫 苗等 ) ( 6 . 9 4 %) 、 抗肿瘤 药物 1例 ( 1 . 3 9 %) 、 抗 癫痫 药 引起 2例 ( 2 . 7 8 %) 、 镇静 催 眠药 1 例( 1 . 3 9 %) 、 造 影剂 所
肝脏损 害 9例 , 主要表现为 A T J T升高 ( 4 8~ 2 2 6 U ) ; 心 电图异 常 7例 , 包括 心律失 常 、 s T— T段 异常 等 ; 血象 异常 3 7例 , 包括 白细胞减少或增 多 、 血小板减少 或增
作者单位 : 4 3 7 6 0 0湖北通 山, 湖北省通 山县人 民医院皮肤科
致 5例 ( 6 . 9 4 %) 。
2 3


1 . 1 资料来源 7 2例均 为本 院皮肤 科 2 0 0 7年1月 ~ 2 0 1 1 年1 2月 门诊 及 住 院患 者 , 其 中男 3 8例 , 女3 4 例, 年龄 7~ 7 2岁 , 平均4 0 . 3岁 。临床诊 断 主要 依据 用药病史 、 潜伏期 和临床表现 , 皮疹 分型依据 《 临床皮 肤病学》 。 1 . 2 潜伏期 4~ 2 1 天 3 3例 , 少 于 4天 3 7例 , 多 于

药物性皮炎48例临床分析

药物性皮炎48例临床分析
并规 范使 用糖皮质激 素是 关键 。
【 键 词 】 药 物 性 皮 炎 关 【 图 分 类 号 】R 1 中 7 5
【 献标 识码 】A 文
【 章 编 号 】 l 7 一 7 22 0 )5b一 0 3 l 文 6 4 O 4 ( 0 90 () O 6—0 同时 加 强支持 疗法 , 纠正水 、 电解质平 衡 , 极控 制感染 , 强皮 肤及 积 加
解萎缩 坏死型3 , 要致敏药物 为抗痛 风药 、 热镇痛 抗炎药 。 例 主 解
3 治 疗 3 1 治疗 原则 .
[ 3 】陈红清 , 陈志强 , 岳晓玉 , .O 例药疹住 院病例临床特征分 析[ . 等 22 J ] 中华皮 肤科 杂志 , 9 9 ( 2 : 3 . l 9 , ) 1 O 3
【】傅志 宜 . 2 临床 皮肤病 鉴别诊 断学【 . 京 : M】北 中国医药科技 出版社 ,
l9 l 9 4: Ol~ 1 2. O
类、 解热镇痛抗炎药类。 荨麻疹型7 主要致敏药物为破伤风抗毒素、 例, 青霉素。 多形红斑型4 主要致敏药物为青霉素类。 例, 重症多形红斑型3
例, 主要致 敏药物 为抗 癫痫药 、 热镇痛 抗炎药类 。 解 剥脱性 皮炎型3 , 例 主要致敏药物 为抗痛风 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 、 抗癫痫类药。 性表皮松 大疱
1 1 一般 资料 .
口腔护理 。 必要时加用抗生素治疗。
4 结果
4 例患 者 均 痊愈 出院 。 8 5 讨论
药 疹是临床 常见病之一 , 近年来有 增多趋 势 , 治疗的关键 :1 ( 准确 ) 判断 ; ) 停用 可疑药物 ・ ) 用合理 的治 疗方案 。 ( 果断 2 (选 3 另外 , 重的 对较
4例 药物性 皮炎患 者 , l , 7 , 龄最 大8 岁 , 2 , 8 男2 例 女2 例 年 1 最小 岁

重症药疹的诊断治疗及病例展示

重症药疹的诊断治疗及病例展示
3
病例 1
一般资料 李霖声,男,4岁,河南人。
主诉
面颈部红斑3天,扩展全身伴痛痒1天
2010-06-17
4
临床图片
5
6
病 史 01
现病史 既往史
3日前口周突发红斑,伴轻度瘙痒;此 后皮迅速扩展至面部、颈部。近1日皮 损更扩展至躯干、上肢,伴痛痒。
起病以来,无发热、患者精神、食欲可、睡 眠稍差,大小便如常,体重无明显下降。
36
AGEP常见致敏药物
• 青霉素类抗生素 • 头孢类抗生素 •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其它抗生素:林可类、喹诺酮类 • 其它:解热镇痛药、感冒药、中药等
磺胺类药物很少引起AGEP。
37
AGEP的发病机制
• 目前机制不明,可能主要与细胞介导的免 疫反应有关。
• 近年研究认为:AGEP患者的角质形成细 胞和药物特异性淋巴细胞通过分泌IL-8和 GM-CSF,使中性粒细胞聚集到表皮内,从 而引发脓疱性皮损。
42
病例3
• 王XX,5岁女童。 • 鼻周脓疱5天,泛发全身伴发热1天。曾用抗菌药,
具体不详。 • 以往患“变应性鼻炎”半年,对芒果过敏。 • 查体:T37.7 度,咽充血,扁桃体2度肿大。面颈
躯干、四肢屈侧大片水肿性红斑,表面密集的浅 表小脓炮,以口周、耳后,腋下,脐周,腹股沟 显著,无水疱,尼氏征阴性。
27
治疗
1. 轻型药疹的治疗:常规抗过敏治疗 1. 抗组胺药 2. 维生素C、钙剂 3. 小到中等剂量皮质激素 4. 局部治疗:遵照通用的皮炎外用药原则。
2. 重型药疹的治疗: 1. 及早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 2. 防治继发感染 3. 加强支持疗法 4. 加强护理及局部外用药治疗
28

药物性皮炎

药物性皮炎

药物性皮炎1.药物性皮炎(dermatitismedicamentosa)亦称药疹(drug eruption),是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的炎症反应,严重者尚可累及机体其他系统。

2.药物进入人体最常见的途径为口服,其次为注射,此外还有灌注、外用等。

3.不同个体对药物反应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其原因包括遗传因素(过敏体质)、某些酶的缺陷、机体病理或生理状态的影响等。

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对药物的敏感性也可不相同。

4.根据发病机制药疹分为变态反应性和非变态反应性两类。

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①只发生于少数具有过敏体质者,多数人不发生反应。

②病情轻重与药物的药理及毒理作用、剂量无相关性;高敏状态下,甚至极小剂量的药物亦可导致极严重的药疹。

③发病有一定的潜伏期,初次用药一般需4~20天后才出现临床表现,已致敏者如再次用药,则数分钟至24小时之内即可发生。

④临床表现复杂,皮损可呈多种类型,但对于某一患者而言常以一种为主。

⑤存在交叉过敏及多价过敏现象,前者指机体被某种药物致敏后,可能同时对与该种药物化学结构相似或存在共同化学基团的药物产生过敏;后者指个体处于高敏状态时,可能对某些平常不过敏、与致敏药物化学结构不同的药物也产生过敏。

⑥停止使用致敏药物后病情常好转,糖皮质激素治疗常有效。

非变态反应性药疹可能是药物对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非免疫活化引起,也可能是药物的蓄积或过量反应。

药疹也可由药物引起的光毒反应或光敏反应所致。

药物性皮炎的处理流程病历摘要男性,29岁。

全身起红斑3天,伴发热及瘙痒。

患者于3天前无明显原因自前胸开始对称出现红斑,伴瘙痒。

皮疹逐渐加重,很快蔓延至躯干、面部及四肢,颜色鲜红,瘙痒加重。

不伴发热,无心慌气短、头痛头晕及恶心呕吐等症状。

未经治疗,为求诊治而来我院。

起皮疹前10天因“上感”服“阿莫西林2片”。

既往体健,否认药物过敏史。

查:T 37.4℃,皮肤科情况:面部、躯干及四肢可见密集分布粟粒至豆粒大小的鲜红色斑疹,部分融合,对称广泛分布。

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一例

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一例

$$ 关键词 $GC Q_Q?R2g<>?R<?综合征$$药疹$$药物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 $V*/%I-/$ 文章编号 $&(*70'%)( -)&% )-0)&%.0)-$$W<5 &):'.(.N X:5R R?:&(*70'%)(:-)&%:)-:-/B:病例介绍患者%女%(.岁%因+四肢红斑紫癜水疱糜烂.W%口唇水疱糜烂%W,入院&病史!患者基础风湿性心脏病史-)余年%&(W前因全心衰竭于外院住院治疗%期间曾服+去痛片"含氨基比林'非那西丁'咖啡因'苯巴比妥#'阿莫西林'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利尿药,等%.W前患者出现双手足铁锈色红斑片'紫癜%数天后双足出现数个水疱'大疱%疱壁紧张%疱液黄色混浊%尼氏征"O#%水疱破溃后形成糜烂面%伴少量渗液"见图&#&%W前患者出现口唇黏膜水疱%伴唇部水肿%水疱迅速破溃糜烂%疼痛明显%渗出形成浓厚黄痂"见图&#&查体!轮椅入室%端坐位%不能躺平$双肺呼吸音粗%全肺闻及广泛湿 音$叩诊全心大%心律齐%心尖可闻及'级杂音$表皮剥脱面积i&)U%双下肢可及重度水肿&心电图!心率/7TZ3%?+a`%a-27导联GK2K倒置&心脏超声!射血分数7'U%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变%重度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左房增大并左房内血栓形成%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胸部E K!肺水肿%肺动脉高压$心脏增大%心包积液$左肺充盈缺损%考虑血栓$左侧叶间积液%双侧胸腔积液&实验室检查!白蛋白-7@N H%钠&-733<6N H%氯%)33<6N H%钙-33<6N H% !K2ZS<`!]-/'/Z@N36%乳酸脱氢酶7)%D N H&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主要诊断考虑!GC Q_Q?R2 g<>?R<?综合征%全心衰竭"风湿性心脏病引起#&入院后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经过7W甲强龙"7)3@N W#治疗及内科对症治疗后%皮损及心衰症状稍好转%但患者已经处于风心病终末期%合并全心衰竭和肺栓塞%随时有左房血栓脱落进入二尖瓣引起猝死的风险%在充分交代病情后%患者及家属要求出院转回当地治疗&后经随访%患者出院一周后因多脏器衰竭去世&$$左足底大疱破溃后形成糜烂面%尼氏征阳性$%右手铁锈色红斑紫癜$=口唇黏膜糜烂渗出形成浓厚黄痂$>右足水疱破溃后糜烂面%渗出较少$A左下肢重度水肿'可见末端铁锈色红斑紫癜图&$患者皮肤黏膜损害情况照片D:讨论DC B:GC Q_Q?R2g<>?R<?综合征"GC Q_Q?R2g<>?R<?R Y?WS<3Q% Gg G#是以皮肤黏膜广泛剥脱坏死为主要特点的致命性皮肤药物不良反应%目前认为其与中毒性表皮坏死松懈症"C<B5;Q Z5WQ S346?Q;S<6Y R5R%K1!#是同一疾病谱%当表皮剥脱面积i&)U时为Gg G%超过')U为K1!%介于&)U r')U称为Gg G N K1!重叠综合征& Gg G尚没有普遍认可的诊断标准%其皮肤病理没有特异性%不足以诊断%目前Gg G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前&r7周的用药史"二次暴露短至7%>内#$急性发热性疾病和不适的前驱症状$向水疱'大疱进展的红斑'靶形损害或弥漫性皮损$尼氏征阳性$口腔'眼部'生殖器痛性黏膜糜烂$不同程度的表皮坏死剥脱(&)&该例患者发病前一周有明确用药史%查体可见双手足红斑紫癜性皮损以及水疱'大疱破溃后形成的糜烂面%尼氏征"O#%伴口唇黏膜痛性糜烂渗出%同时表皮剥脱面积i&)U%故Gg G诊断基本明确&*.%&*$$中国临床新医学$-)&%年$-月$第&&卷$第-期DC D:患者的可疑致敏药物成分包括!苯巴比妥'阿莫西林'非甾体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非那西丁'阿司匹林'氨基比林#&苯巴比妥为芳香族抗癫痫药%是Gg G N K1!最常见的致敏药物之一%该例患者由苯巴比妥诱发可能性较大&阿莫西林药疹的常见形式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Gg G N K1!少见%而非甾体抗炎药诱发的Gg G N K1!常发生在儿童%成人少见%故这两类药物可能性较小&DC E:Gg G和K1!的总病死率约为')U%其中Gg G患者的病死率约为&)U%K1!患者的病死率超过')U(-r7)& Gg G N K1!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包括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多脏器衰竭%病情严重程度是发病后'个月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然而死亡风险在'个月后甚至&年时仍较高%这主要受患者年龄和基础疾病的影响(7)&在-))'r-))*年间入组欧洲V Q@5GE+V研究的7()例Gg G N K1!患者中%出院后(周及出院后&年的病死率分别为-'U和'7U(7)&该例患者(.岁高龄%基础疾病为终末期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全心衰竭%同时合并左房内血栓形成'肺栓塞'顽固性低白蛋白血症和电解质紊乱%虽经过短期甲强龙"7)3@N W#治疗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的对症治疗%皮损及心衰症状稍好转%但患者的全心衰竭为风心病晚期的心脏结构性瓣膜破坏引起%内科治疗极难纠正心衰%外科治疗患者无法耐受%治疗极具矛盾与挑战%面对此类患者%应在充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病情的前提下%尊重患者及家属的意愿和选择&参考文献&$G;>[4S C=V+%J;W<?<A@>]F%H Q Q`P:K<B5;Q Z5WQ S346?Q;S<6Y R5R!]4S C"":]S<@?<R5R%R Q9AQ64Q%W54@?<R5R%W5\\Q S Q?C546W54@?<R5R%ZS Q2 _Q?C5<?%4?W C S Q4C3Q?C(g):g+3+;4W,Q S34C<6%-)&'%(."-#!&%&0 &%*%-)'0-)7:-$J4>4S],%P4R54^g%F55`%Q C46:+R Y R C Q34C5;S Q_5Q[<\C>Q34?2 4@Q3Q?C4?W<AC;<3Q<\C<B5;Q Z5WQ S346?Q;S<6Y R5R C S Q4C Q W5?TAS?R ;Q?C S Q R(g):`AS?R%-)&7%7)"*#!&-7/0&-/7:'$J<;^Q?>4AZC J:K>Q;AS S Q?C A?WQ S R C4?W5?@<\GC Q_Q?R2g<>?R<?R Y?2 WS<3Q4?W C<B5;Q Z5WQ S346?Q;S<6Y R5R(g):1B ZQ S C V Q_E65?"33A?<6% -)&&%*"(#!%)'0%&/:7$GQ^A64]%,A?4?C+%J<;^Q?>4AZC J%Q C46:E<3ZS Q>Q?R5_Q R AS_5_46 4?46Y R5R<\4;<><S C<\Z4C5Q?C R[5C>GC Q_Q?R2g<>?R<?R Y?WS<3Q4?W C<B5;Q Z5WQ S346?Q;S<6Y R5R(g):g"?_Q R C,Q S34C<6%-)&'%&''"/#!&&.*0&-)7:收稿日期$-)&*0&-0-- 本文编辑$吕文娟$$ 关键词 $侏儒症$$困难气道$$纤支镜$$控制性输液$$ 中图分类号 $V*&7$ 文章编号 $&(*70'%)( -)&% )-0)&.)0)' $$W<5 &):'.(.N X:5R R?:&(*70'%)(:-)&%:)-:-(B:病例介绍患者%'&岁%孕&产)&因+停经'(周O(W%侏儒症,于-)&*2&&2--入院待产&患者平素月经规则%末次月经-)&*2)'2)*%停经&月余自测尿F E L 阳性%孕&-周O-W在外院立卡定期产检%孕期未行产前筛查%行地中海贫血筛查'葡萄糖2(2磷酸脱氢酶活性测定'乙肝两对半'免疫三项"丙型肝炎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优生四项"弓形虫"@J抗体'风疹病毒"@J抗体'巨细胞病毒"@J抗体'单纯疱疹病毒&型"@J抗体#'甲状腺功能'd L K K均未见明显异常&-)&*2)(2')转诊至我院定期产检%因考虑患者为侏儒症%在告知继续妊娠可能出现呼吸'心力衰竭的风险%以及存在胎儿生长发育异常可能%患者和家属坚决要求继续妊娠%并拒绝行产前诊断&孕期三维`超提示胎盘下缘达宫颈内口水平%未见明显胎儿畸形&孕'/周时开始偶有呼吸困难'胸闷%夜间侧卧休息%偶有夜间端坐呼吸%无心悸不适%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K波*).&*E>5?Q R Q g<AS?46<\!Q[E65?5;46J Q W5;5?Q%M Q TS A4S Y-)&%%a<6A3Q&&%!A3TQ S-$$。

药疹386例临床分析

药疹386例临床分析

药疹386例临床分析张勇,吕艳(桓台县人民医院,山东桓台256400)[摘要]对致敏药物明确的386例药疹患者进行分析。

男:女=1.2:1,年龄以21岁~60岁最多。

最常见的致敏药物是抗生素类和解热镇痛类,皮疹类型以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固定型药疹和荨麻疹型最为常见。

值得注意的是抗生素类药疹呈逐年上升趋势,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药疹的发生。

[关键词]药疹;临床分析;措施[中图分类号]R758.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5098(2008)14-1827-02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灌肠等途径进入体内后引起的皮肤黏膜上出现的炎症性皮疹,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常见症状。

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推广应用,临床上药疹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引起药疹的致敏药物也有了较大变化,现将我们2000年3月至2008年1月治疗的致敏药物明确的386例药疹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86例药疹患者均来自皮肤科门诊和病房,致敏药物明确。

其中男211例,女175例,男:女=1.2:1。

年龄10个月~83岁,平均年龄38.2岁;其中10个月~10岁17例(4.4%),11岁~20岁39例(10.1%),21岁~30岁86例(22.3%),31岁~40岁129例(33.4%),41岁~50岁43例(11.1%),51岁~60岁25例(6.5%),61岁~70岁26例(6.7%),71岁以上21例(5.4%)。

1.2药疹类型按《皮肤病学》[1]分型,致敏药物按《新编药物学》[2]分类。

2结果2.1潜伏期首次发病者335例,皮疹出现时间为用药后2 d~31d,平均7.3d。

再次或多次发病者51例,多在用药后数小时内发病,部分患者在数分钟内发病。

2.2致敏药物(1)抗生素类164例(42.5%),其中头孢菌素类63例,青霉素类58例,喹诺酮类18例,氨基糖甙类2例,2种或2种以上抗生素23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概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是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

患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

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季节多发,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用具传播,多数为散发性,但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

由于病毒的类型较多,人体对各种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且短暂,并且无交叉免疫,同时在健康人群中有病毒携带者,故一个人一年内可有多次发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70%~80%由病毒引起。

主要有流感病毒(甲型、乙型、丙型)、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等。

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

偶见革兰阴性杆菌。

其感染的主要表现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体炎。

当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更易罹患。

本病不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临床表现】根据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的类型。

1.普通感冒(common cold)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

成人多为鼻病毒引起,次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

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

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

检查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如无并发症,一般5~7天后痊愈。

2.流行性感冒(influenza)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性感冒病毒引起。

中医治疗护理1例全身剥脱性皮炎

中医治疗护理1例全身剥脱性皮炎

中医治疗护理1例全身剥脱性皮炎
谢杏文;王丽
【期刊名称】《湖北中医杂志》
【年(卷),期】2011(33)9
【摘要】剥脱性皮炎是一种由药物进入体内后引起的黏膜急性渗出性变态反应性
疾病,其致敏期在20天以上,可于一开始就全身发生,或在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的
基础上发展而来。

病程可达一个月以上,是药疹中的严重型,常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2007年11月20日,我院救治1例由药物引起的剥脱性皮炎患者,现报道如下:【总页数】1页(P57-57)
【关键词】剥脱性皮炎;中医药疗法;针灸;紫草油;治疗护理
【作者】谢杏文;王丽
【作者单位】湖北省汉川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应用护理程序对1例药疹致全身剥脱性皮炎、败血症的护理 [J], 谭冬凤;罗爱凤
2.一例口服感冒药至严重全身剥脱性皮炎伴感染性休克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J], 谢佩佩; 杨富国; 朱瑞刚; 汤继文; 董琳
3.一例口服感冒药至严重全身剥脱性皮炎伴感染性休克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J], 谢佩佩; 杨富国; 朱瑞刚; 汤继文; 董琳
4.1例服用生精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并发全身剥脱性皮炎患者的护理 [J], 刘咏
5.1例胆管癌合并全身剥脱性皮炎患者的护理 [J], 刘彩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括 静 脉 输 注 1 葡 萄糖 注射 液 + 维生 素 C 注射 液 , 肉 注射 柴 0 肌 胡 注射 液 等 ; 嘱病 人 注 意保 护 患 部 皮肤 , 使 其 破 溃 。 治 疗 2 d 勿
关键 词 : 乙酰 氨 基 酚 ; 对 皮疹 ; 疹 麻
中 图 分 类 号 : 4 3 7 R 7.5
后, 皮疹 未 再 增 加 , 肿 逐 渐 消 退 。 2周 后 皮 疹 处 仅 遗 有 褐 色 红
素。 2 讨 论
do : 0 3 6 / .sn 1 7 i 1 . 9 9 jis . 4—4 4 . 0 0 3 . 7 6 7 8 2 1 .4 0 2
文 章 编 号 :64—4 4 ( 0 0 i A一3 9 i7 7821)2 i5—0 l
告如下 。
色 , 伴 有 杨 梅 舌 , 退 时 有 大 片脱 屑 , 常 规 中性 粒 细 胞 较 高 , 可 疹 血 嗜 酸性 粒 细 胞 消 失 。 本 例 病 人 起 病 仅 有 轻 度 上 呼 吸 道 感 染 症 状 , 高 热 , 疹 是 渐 起 , 固定 于 既 往 发 疹 处 腹 部 , 无 皮 且 因连 续 4 d 服 药 而 扩 展 至 大 腿 及 臀 部 , 压 不 褪 色 。 嗜 酸 性 细 胞 升 高 也 是 指
时抢 救 , 抢 救 赢 得 时 间 , 产 前 产 妇 血 管 充 盈 , 为 且 穿刺 成 功 率 高 。
留置 针 易 于 固定 , 避 免 生 产 时 产 妇 用 力 时 脱 落 或 穿 破 血 管 。 可
E ] 宋 瑰 琪 , 晓 斐 , 兵 , 静 脉 留置 针 病 人 发 生 静 脉 炎 的 影 响 因 素 4 乔 郭 等. 分 析 E ] 护 理 学 报 , 0 8 l ( ) 1 ~1 . J. 2 0 ,5 2 :1 3
g 每 天 3次 , , 连服 4 d 服 药 约 3 。 0 h后 , 现 双 腹 股 沟 部 散 在 麻 发
疹 样 红 色斑 疹 ; 2 d后 腹 部 斑 疹 范 围 扩 大 , 大腿 外 侧 及 左 臀 部 在 下方 也 出现 类 似 的 斑 疹 ; 3 d后 左 臀 及 大腿 部 班 疹 融 成 片 状 , 上 呼 吸 道 感 染 症 状 好 转 , 全 身 乏 力加 重 , 温 升 到 3 . ℃ 。 即 但 体 85
静 脉 留置 针 具 有 减 少 血 管 穿 刺 次 数 , 轻 病 人 痛 苦 , 作 方 便 , 减 操 易 于 固定 , 有 效 地 满 足 输 液 输 血 等 临 床 抢 救 需 要 的 特 点 E s。 能 4] , 输 液 前 留 血标 本 , 以备 急 时 之 用 。本 院 应 急 状 态 良好 , 判 断 为 在 D C后 医 院 迅 速 组 织 抢 救 小 组 , 管 院长 负责 组 织 血 源 , 士 操 I 分 护
本 例 病 人 未 服 用 其 他 药 物 及 可 以 致 敏 的食 物 , 往 曾有 对 既 乙 酰 氨 基 酚 过 敏 史 , 服 对 乙 酰 氨 基 酚 后 , 情 未 再 发 展 , 初 停 病 故
药 物 的皮 肤 变 态 反 应 , 床 上 越 来 越 多 见 , 临 常见 的有 麻 疹 样
损 , 而 危 及 生 命 。因 此 , 旦 发 现 变 态 反 应 , 立 即 停 用 致 过 进 一 应
敏 药 物 , 情 选 用 口服 或 静 脉 抗 过 敏 药 或 激 素类 药 , 补 液 和 静 酌 并 脉 输 注 维 生 素 C 注 射 液 , 快 致 敏 药 的 代 谢 和 排 泄 , 要 时 使 加 必
作 者 简 介 韩 莉 芳 ( 9 7 ) 女 , 北 省 黄 陂 人 , 管 护 师 , 专 , 作 16 , 湖 主 大 工 单 位 : 3 0 0 湖 北 省鄂 州 市 妇 幼 保 健 院 。 460 ,
( 收稿 日期 : O O 9—0 ) 2 l 一0 3 ( 文编辑 王钊林) 本
作 稳 、 、 , 血 、 血 及 时 有 效 , 抢 救 产 妇 提 供 了 快 速 输 液 准 快 采 输 为
的生命通道。
[] 陈爱群 , 素琴, 5 方 吴燕 容 . 脉 留置 针 的 应 用 与 护 理 [] 护理 研 究 , 静 J.
2 0 2 ( 刊 2) 2 0 9, 3 增 : 6—2 . 7
变 态 反 应 特 征 , 以可 除 外 猩 红 热 。 所 对 乙 酰 氨 基 酚及 其 他 解 热 止 痛 剂 的 变 态 反应 多 为麻 疹 样 斑
1 病 例 介 绍
病 人 , , 9岁 。 因 疲 劳 过 度 , 之 受 凉 后 鼻 塞 、 涕 、 男 5 加 流 咽
痛 、 痛 、 力 、 热 , 温 3 . C 。 自服 对 乙 酰 氨 基 酚 片 0 5 头 乏 发 体 75 .
对 乙酰 氨 基 酚 致 麻 疹 样 并 猩 红 热 样 皮 疹 1例
时 娟
文 献 标 识 码 : C
酸 氯 苯 那敏 4mg, 天 3次 ; 塞 米松 1 , 天 3次 ; 止 患 每 地 0mg 每 防
部感染 , 脉 输注青霉素 8 0 静 ×1 U, 天 1次 ; 他 治 疗 措 施 包 每 其
现 过 少量 红 色斑 疹 ,0 d后 自行 消 退 。 查 体 : 般 情 况 尚 可 , 1 一 体 温 3. 8 5℃ , 微 红 , 、 下 腹 部 散 在 麻 疹 样 斑 疹 , 以 双 腹 股 咽 左 右 尤
报 道 , 乙酰 氨 基 酚 少 数 过 敏 严 重 者 , 致 全 身 性 红 斑 、 脱 性 对 可 剥 皮 炎 , 可 累 及 黏 膜 ; 少 数 可 导 致 肝 、 、 等 重 要 脏 器 功 能 受 也 极 。 心 肾
用 抗 生 素 防止 感 染 。
作者简介 时 娟 工 作单 位 :3 0 4 太 原 理 工 大 学 校 医 院 。 002 , ( 稿 日期 : 0 o一 9 o ) 收 2 1 0 8
( 文 编辑 王 钊 林 ) 本
沟部较为密集 , 左臀 部 下 方及 在 大腿 根 部 有 2 mXI m 猩 红 8c 4c
色、 状和量 , 持引流管通畅 。 性 保
孕 妇 临 产 后 急 诊 入 院 , 口 开 大 5 c 经 产 妇 活 跃 期 进 展 宫 m,
快 , 产 士 要 准 备 接 生 , 合 本 院 几 例 DI 产 妇 均 为 高 龄 多 产 , 助 结 C 产 程 时 间 短 , 前 预 防性 地 用 留 置 针 输 液 以 备 发 生 分 娩 并 发 症 产
主 要 临 床表 现 为 骤起 高热 , 身 中毒 症 状 较 重 , 疹 在 病 后 数 小 全 皮
时及 1d后 遍 及 全 身 , 弥漫 性 细小 密 集 样 猩 红 色 改 变 , 之 麻 疹 样 并 猩 红 热 样 皮 疹 病 人 , 报 例 现
热 样 皮 疹 , 痛指 压 不 褪 色 , 下 内 测 1 3处 红 肿 尤 为 明 显 , 触 其 / 似
有 破 溃 之 势 。 血 常 规 检 查 : 细 胞 计 数 9 6 1 。 I, 性 粒 细 白 . × 0 I 中
胞 0 6 淋 巴 细胞 0 3 , 酸 性 粒 细 胞 0 0 . 0, .6嗜 . 4。初 步 诊 断 为 对 乙 酰氨 基 酚 变 态 反应 。 立 即 停 服 对 乙酰 氨 基 酚 片 , 予 口服 马 来 给
斑 疹 、 定 性 药 疹 , 见 的 有 猩 红 热 样 皮 疹 、 脱 性 皮 炎 等 。 对 固 少 剥 乙酰 氨 基 酚 及 其 他 解 热 止 痛 剂 的 变 态 反 应 多 为 麻 疹 样 斑 疹 。 我
步 诊 断 为 对 乙 酰 氨 基 酚 变 态 反 应 。还 需 与 猩 红 热 鉴 别 : 红 热 猩
学 术 会 议 制 定 的 几项 诊 断参 考 标 准 [] 中 华 血 液 学 杂 志 ,0 0 2 J. 2 0 ,1
( ): 6 3 1 5— 1 8 6.
E 3 王粱 平 , 春 兰 . 床 输 血 护 理 技 术 操 作 流 程 的 规 范 [ ] 护 理 学 3 同 临 J.
报 , 0 9, 6 1 ): 5—2 . 20 i(0 2 6
疹 , 例 大 片 猩 红 热 样 皮 疹 较 少 见 , 果 未 及 时 正 确 处 置 , 灶 本 如 病
还 可扩 大 、 部 充 血 水 肿 加 重 , 至 破 溃 、 烂 、 出并 感 染 。据 局 甚 糜 渗
来 门诊 就 医。 既 往 体 健 , 特 殊 病 史 , 青 霉 素 和 磺 胺 类 药物 过 无 无 敏 史 。曾 有 2次 感 冒后 均 服 过 数 片 对 乙酰 氨 基 酚 片 , 部 也 发 腹
全科 护理 2 1 0 0年 1 i月 第 8卷 第 1 2期 上 旬 版 ( 第 1 9期 ) 总 9
25 术后护理 .
3 小 结
严 密观 察腹 部 切 口渗 血 , 流 袋 引 流 液 体 的颜 引
参考文献 :
[ ] 乐 杰 . 产 科 学 [ . 京 : 民卫 生 出版 社 , 0 8 2 8 1 . 1 妇 M] 北 人 2 0 : 0 —2 0 [ ] 第 七 届 全 国 血 栓 与 止 血 学 术 会 议 学 术 组 . 七届 全 国血 栓 与 止 血 2 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