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校史文字部分
校史荣誉室解说辞
校史荣誉室解说词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欢迎大家来到我们学校的校史荣誉室;漫漫一百年,浓浓世纪情;我们学校创办于1906年清光绪32年,她是全县范围内兴办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所公立小学;她的发展经历了曲折坎坷的历程,经过数代人的艰苦努力,一步一步走向辉煌;百花齐放,离不开春风、阳光、雨露、与时俱进、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第一小学,离不开领导的指导、引领、关爱、呵护;瞧,这一块板面就反映了各级各类领导来学校视察工作的情景;领导的关怀,似春风润物,是一份激励,更是一份期望;学校在一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帮助、社会的关注激励了一代代一小人健康成长;“常常回家看看”是城区小学历届离退休校领导、老师的优良传统,尽管他们已经光荣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却依然以校为家,经常到小指导工作,我们感动、我们自豪;历尽沧桑巨变的学府,记录着时代的足迹;闪耀着“一小之光”的辉煌;第二板块历史在传承;我们的校名变更了很多次,由最早的上犹县学堂一直到我们大家耳熟的上犹县城区小学到今天的上犹县第一小学;这些是昔日校长的照片,他们风采依旧;这玻璃橱窗里存放的是学校荣誉、学友着作、教师荣誉、百年校史、科研成果;请看这一板块,校园变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人类历史的长何中,一百零肆年,只是短暂的一瞬,一百零肆年的风雨,一百零肆年的沧桑,通过这些数字百年、图片百年都凝聚成永的记忆;数字百年:这个图表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教工、学生统计计数;永恒的团队:这是不同时期的校教师合影;犹得1994年5月2日,一场百年难遇特大风暴袭击了上犹县城,摧毁了学校的教学楼,致使学校“一分为七”,在校外借场地上课,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人士及香港爱国同胞沈炳麟夫妇的慷慨支助下,学校兴建了新的教学大楼——恩美楼,并于1995年6月竣工交付使用;这块板面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徽;改校名后,我们有了新的校徽;校歌展翅飞翔还有我们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从昔日的简房陋室到当今的现代花园,从普通小学到具有规模的省级名校;学校在改革的春天里展现出勃勃生机;我们学校有着先进的知道思想:以育人为根本,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以质量求生存,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以特色促发展,给社会最理想的回报;有科学的教育管理,学校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在音、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张图片是在全县读书成果展示活动中,我们学校教师自编舞蹈校园书韵荣获县一等奖;我们学校有着优雅环境、完善的设施、和谐的氛围,一代新人享受着无尽的童年幸福;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教育;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我们的老师,用自己的高尚风格和聪明才智,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一块是反映教师的成长历程;学校大力推行龙头工程,即领导带头任课、带头承担科研课题、带头探讨课改新法等富脑工程、促新工程、楷模工程,一大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教学离不开科研,科研促进教学;我校申报的国家级及省级课题自主创新教学模式研究通过五年的实践与研究于2005年8月通过专家鉴定已经结题;这是“自主、创新”重点课题介绍目前,学校有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共20个,已经结题的就有14个;这一块是综合反映我们少年儿童活动方面的;这是我们学校的特色工作之一:写字教育这张图片是我们教师在上写字教学研讨课;这是学生现场书画,这是我们“六一”长廊作品;这是部分学生书画作品;这是我们学校文化艺术节中部分图片,同学们真是多才多艺;我们学校非常注重“习惯养成教育”, 我们学校把原来的“三好”学生评比内容赋予了新的内容,倡导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在学校做个好学生,一个新型学校、家庭、社会立体式管理模式拉开了帷幕;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逐渐养成;这些学生曾经在省、市、县参加书法、绘画、计算机、小制作、英语、语数联赛方面获过奖;学校“留守孩”关爱工程的实施,使同学们醒了自尊,找回了自信,学会了自爱,发挥了潜力;历经风雨,喜看今朝;学校先后获得了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省园林化单位,省师德师风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模式研究基地,国家教师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实验校,全国科学实验基地,全国红旗大队,全国雏鹰大队等殊荣;这些奖牌、奖杯,凝聚着对成功的追求;这些图表、照片,记载着奋斗的脚步;这些文字、实物,演绎着岁月的光华;今日幼苗,明天的栋梁;近十多年来,一小学生在全国数奥赛,全国作文竞赛中有十多人获奖,并有200多篇习作发表在各种刊物上,学生在参加市书画比赛中有100多人获奖,在市电脑制作、计算机奥林匹克赛、市羽毛球、四驱车等智育、体育及文艺赛中,学生都载誉而归;这么多喜人的成绩,是因为我们学校有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多年的课题研究,造就一批研究型的教师,这更是一小一笔宝贵的财富,这支精干队伍中有多名全国优秀教师、十多名省级、市级骨干教师;近二十年俩,历届优秀学子成了一小千百万名学生搏击知识海洋的航标,昔日他们在一小的学习生活校市史上清晰可见;当年孜孜不倦攀登知识的高峰,如今叩响事业成功的校友,激励着一代有一代一小人勇往直前;一百零肆年的的发展史,记载了学校继往开来、追求卓越的发展轨迹,闪耀着开拓进取的累累硕果的光辉;历史只能说明过去,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任重道远;谢谢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百年母校3中校史
在八十年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下,1985年秋季,学校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挖掘本地资源,在普通高中部增设旅游服务职高班。1992年,经泉州市政府批准,成立“泉州旅游职业学校”。学校形成“一校两牌”(泉州三中、泉州旅游职校)的办学模式。1995年12月,经福建省教委批准,“泉州旅游职业学校”升格为“泉州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00年4月,晋升为省部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至旅游职专2009届学生毕业,学校累计为社会输送了近5000名初、中级应用型技术人才,赢得了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学校还投入巨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净化、绿化、美化校园,进一步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彰显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
2000年以来,学校连续五届被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学校”,并先后被授予“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实验学校”、“福建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泉州市“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绿色学校”、“平安校园”、“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青春健康教育拓展点”、“五四红旗团委”等称号。
1935年秋,平民中学改办为“晋江私立民生初级农业职业学校”,简称“民生农校”,并在崇正书院新建了校舍。抗日战争爆发后,民生农校先后迁至南安小罗溪埔头心、南安四都,并在小罗溪、上杭茶地、晋江河市设立分校。至 1945年春,四都、罗溪、河市各分校先后迁回泉州总校。1947年秋,易名为“晋江私立民生农业职业学校”。1951年秋,民生初农部改制为“泉州私立民生初级中学”。1952年,毕业生蒋介侃参加全地区十县市统一招生考试,获得泉州市第一名,晋江地区第二名。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参加高考频奏凯歌。1983年高考,获得原泉州市文史类数学科状元;1986年高考,获得泉州市外语类总分状元,英语单科成绩居全市第一。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学校每年都有一批学生考上高等院校深造,得到社会的普遍赞誉。 Βιβλιοθήκη 一校两牌 挺立教育改革潮头
百年校庆校史展解说词(百年人物部分)
百年校庆校史展解说词(百年人物部分)(解说员所站位置展厅前过道北侧)欢迎您进入百年人物展区。
作为中国第一的“国家级”现代农业大学,中国农大百年来为许许多多先师先哲、专家学者提供了探寻真理、精研学问、培育英才和施展抱负的舞台,也正是他们,使学校历经百转千回而不倒,造就了学校的学术品格、铸就了学校的精神魂魄。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在百年人物展,您可以了解农大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哪些大师级的人物。
当然,您也可以了解对农大发展尽心竭力的历任农大管理者,了解创造今日农大历史的知名学者,了解为革命事业舍生取义的农大校友。
我们的展区这样分布:西侧(用手示意)为名人书房,介绍我校16位院士和校友中的48位院士;东侧(用手示意)为百年人物展厅,介绍包括上述64位院士在内的共260位百年知名人物。
分为“学校领导”、“名师荟萃”、“时代精英”和“革命烈士”四个部分向大家做介绍。
(进入百年人物展厅后,指位于展厅中间位置展墙)这里您看到的是我校从首任监督罗振玉到清华、北大、华北大学三所农学院合并前任院长的汤佩松、俞大绂和乐天宇等共二十一位校领导。
罗振玉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是常被人提起的著名学者,他在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郭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等文化方面的贡献在今天几乎耳熟能详,但他对中国现代农学的开创之功,通常却被忘却。
作为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的第一任监督,农科大学的创始人,他很早就创办《农学报》倡导“农为邦本”,入主农科大学后,提出将农科大学建在钓鱼台到罗道庄一带的重要决策,并亲力躬为,为中国现代中国农业高等教育的奠基,为农大在此后半个世纪里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办学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
(指罗振玉简介,笑着说)所以,在百年人物中内容最多简介最详细的就是罗振玉了。
(指许璇照片)这位是许璇教授,他先后在学校任职(包括教授),累计长达20年,并4次出任校、院长,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卓越成就,在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声望,在当年被教育界誉为“罕有人物”、“一代宗师”。
苏州市实验小学校百年校史
上篇:往日之足迹 ——完善机制 齐步并进
数学教学试验 发展“三实”风格 突出“四个因素” 探索教学新路 建构大语文教学框架
上篇:往日之足迹 ——完善机制 齐步并进
数学教学试验 发展“三实”风格 突出“四个因素” 探索教学新路 建构大语文教学框架
上篇:往日之足迹 ——完善机制 齐步并进
数学教学试验 发展“三实”风格 突出“四个因素” 探索教学新路 建构大语文教学框架
上篇:往日之足迹 ——探索求是 成绩卓著
倡导“尚智尚仁尚勇”的三尚市 实验指导振兴一方 名副其实的实验小学
上篇:往日之足迹 ——探索求是 成绩卓著
倡导“尚智尚仁尚勇”的三尚市 实验指导振兴一方 名副其实的实验小学
上篇:往日之足迹 ——探索求是 成绩卓著
倡导“尚智尚仁尚勇”的三尚市 实验指导振兴一方 名副其实的实验小学
上篇:往日之足迹 ——根深叶繁 春风又绿
运用电教新手段 创造活页备课法 学制改革试点 寓教于劳
上篇:往日之足迹 ——根深叶繁 春风又绿
运用电教新手段 创造活页备课法 学制改革试点 寓教于劳
上篇:往日之足迹 ——根深叶繁 春风又绿
运用电教新手段 创造活页备课法 学制改革试点 寓教于劳
上篇:往日之足迹 ——根深叶繁 春风又绿
下篇:今日之探索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校 在徐天中校长的领导下,秉承优良 传统,大胆开拓创新,以促进学生 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小学校 大教育”的视野和方略,在课程改 革、管理机制和办学体制上进行了 卓有成效的探索,谱写着现代学校 的新篇章。
下篇:今日之探索 ——课程改革 大胆创新
1934年8月~ 1937年8 月
江苏省立苏州实验小学校
1938年8月~ 1941年12
校史演讲稿范文
校史演讲稿范文尊敬的校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我们学校的百年校史。
作为一名学校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学校的历史,珍惜学校的成就,承担起传承和发展学校的责任。
让我们一起回顾学校的百年历程,感受学校的发展与变迁。
我们学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年前,当时的学校只有几间简陋的教室和一群热爱教育的教师。
经过一百年的发展,我们学校已经成为一所拥有现代化教学设施和优秀师资力量的学府。
在这一百年的历程中,学校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挑战,但始终坚持着“厚德载物,求实创新”的办学宗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的校训“明德、博学、笃行、求是”贯穿着学校的办学理念,激励着每一位师生。
在这所充满正能量的学校里,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做人处世的道理,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品质。
这些都是学校校史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永远的财富。
作为学校的一份子,我们要铭记学校的历史,传承学校的文化。
我们要珍惜学校的每一片绿荫,每一寸土地,努力学习,不负学校的期望。
我们要传承学校的优良传统,发扬学校的精神,为实现学校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书写学校的新篇章,创造学校的新辉煌。
在这里,我代表全体师生向学校的百年校史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为学校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老一辈教师和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也希望每一位师生都能珍惜学校的成就,传承学校的文化,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学校的明天更加美好!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学校百年校庆圆满成功,愿我们的学校越办越好,愿我们的师生在学校大家庭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谢谢大家!。
校史解说演讲稿范文高中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为大家解说我们学校的辉煌校史。
我校自建校以来,历经风雨,蓬勃发展,培育了无数优秀人才,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接下来,就让我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回顾我校的发展历程。
一、建校初期我校始建于19xx年,当时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学校初创时,校舍简陋,师资力量薄弱,但全体师生团结一心,克服重重困难,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蓬勃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校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学校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引进优秀师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这一时期,我校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他们活跃在各行各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特色办学21世纪初,我校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打造特色教育。
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提高综合素质。
此外,我校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拓宽学生视野,使他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好地成长。
四、创新成果近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开展科技创新。
学校设立了多个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国内外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我校学子屡获佳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五、未来展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校将继续秉承“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努力实现以下目标:1.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2.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特色办学之路;3.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4. 服务国家战略,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学校的美好愿景而努力奋斗!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传承学校优良传统,弘扬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百年校史.百年树人
百年校史,百年树人写风流道林中学的前身是1904年创办的蒋氏高级族校,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岁月,学校由私立而公立,由高小、完小而初中,今日之道林中学已颇具规模,正以崭新的校园校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依偎于麟峰之旁、玉立在靳水之滨。
学校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建校伊始,举步维艰(1904——1949)因时代、资金及生源等方面的限制,其间规模最大时不过房屋28间,总面积约220多平方米,4个班,学生179人,教师13人。
但由于师生们的励精图治,办学依然颇具成效。
二、历尽坎坷,茁壮成长(1949——1979)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学校房屋面积扩大一倍多,最多时为10个班,教师队伍不断加强,引进了前苏联的先进教学法。
后来虽然受到“大跃进”和“文革”的冲击,但是仍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三、顺风扬帆,声名远播(1980——1992)学校新建了教学楼,添置了大量仪器设备,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创建了良好的基础设施。
同时,进行了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且成就斐然,终于铸就了一所名闻遐尔的初级中学。
学校被长沙市教科所定为“差生转优”的试点单位,经验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四、开拓创新,与时俱进(1993——现在)为加大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力度,学校进一步加强了软硬件建设。
在1996年的省市“普九”验收中,学校工作得到了上级组织的充分肯定。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教育教学质量的节节攀升和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在2004年和2006年先后通过了县、市两级示范性初中的合格验收。
百余年来,学校始终以“育德树人”为己任,传承至今,历炼不散。
从这里走出了著名美学家李泽厚、电气环保专家及孔学家蒋沛昌、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政委扬达章等各界精英,并为高一级学校源源不断输送学生,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特别是为农村普及初等教育尽了应尽的义务。
“道续千年逢盛世,林荫万顷济苍生”,与时俱进的道林教育人及社会各界,正在为道林中学取得更大的成绩、步入更高的档次而不遗余力地无私奉献。
校史展室解说词
校史展室解说词欢迎各位来到我们学校的校史展室,在这里,我们将一同探索学校百年的历史,感受着这座学府的辉煌与变迁。
我们学校的校史,是一部奋斗与拼搏的史诗,也是一幅孕育着希望与梦想的画卷。
第一章:百年初创回想起我们学校建校的初衷,它将带您踏入到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
1919年,数位教育家在这片热土上创立了这所学校,以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为使命。
正是这份使命感的激励下,学校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百年的征程。
第二章:校园文化一个学校的文化是它的灵魂,是它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动力。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将会介绍学校的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
学生的艺术团队在大大小小的演出中展现着学校的活力和魅力。
无论是音乐、舞蹈、戏剧还是美术,都在校园中成为了学生们探索自我、锻炼才艺的独特平台。
第三章:学术卓越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将会一起了解学校在学术领域的卓越成就。
多年来,学校不仅汇聚了大批优秀的教师,还秉承着创新与实践的教育理念,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学子。
学校的科研实力也备受瞩目,多个学科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学术成果和影响力。
第四章:社会责任学校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承担着社会责任,践行社会公益。
这一章节将带您了解学校与社会互动融合的点滴,学校积极倡导绿色环保、公益慈善等社会价值观念。
我们也将会分享学生们参与社区服务、关怀弱势群体的事迹,这一切是学校秉持着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初心。
第五章:校友风采校友是学校发展历程中闪耀的明星,许多优秀校友的事迹也为学校的发展增添了无数的荣光。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些学校优秀校友的事迹,他们不仅在各行各业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一直保持着对学校的热爱和支持。
第六章:展望未来在这最后一章,我们将一同展望学校的未来。
学校将继续秉持着初心,迎接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坚信,学校将会继续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感谢各位能与我们一同走进校史展室,体验百年辉煌的学府风采。
学校的辉煌历史离不开前辈们的努力和付出,也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去开创和传承。
阳原县实验小学百年校史
阳原县实验小学百年校史(1913~2013)第一章初期概况(1913~1949)第二章第一章初期概况(1913~1949)民国二年(1913年),阳原县城设立“城关小学校”,校舍占用县城东街文庙。
这便是阳原县实验小学的前身。
城关小学校由王效创办。
王效为第一任校长。
始设初级班。
学制四年。
学校经费主要来源于校田(文庙庙田),此外还有煤炭市场的炭秤收入。
建校初期,实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一教育方针。
课程设置按照国民政府教育部《小学校令》“小学校教育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必需之知识技能为宗旨”的规定,开设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和体操七门。
民国13年(1924年),进行课程改革。
将国文改为国语,并增加常识课。
民国16年(1927年),实施党化教育方针,以三民主义为教育宗旨,突出党义、公民训练、三民主义等教育。
民国19年(1930年),增设高级班。
学校改称“城关高级小学校”。
学制六年。
高级班开设国语、算术、公民、卫生、历史、地理、自然、音乐、体育等课程。
学校发展为6个教学班,近200名学生,10多名教职工。
教师实行聘任制。
民国21年(1932年),撤消高级班。
1937年,日军侵占阳原县。
全县教育瘫痪,学校停办。
1938年,日伪政权——阳原县公署建立后,学校复学。
复设高小班。
校名改为“城关镇两级小学校”。
公署内设日本教育指导官,名称项良作治。
公署民政科下设教育股,遵从日本教育指导官指令从事。
学校宣传“中日亲善”、“东亚共荣”,强迫学生唱日本歌曲,祈祷日本天皇。
高小班开设汉语、日语、算术、修身、历史、地理、自然、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初小班开设汉语、日语、算术、修身、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
实行四、二学制(初小四年,高小二年)。
办学经费由县公署划拨。
许多家长不愿让孩子接受奴化教育,宁愿送孩子进私塾,也不送孩子进学校。
靖西中学百年校史
[转载]靖西中学百年校史作者:佚名一路风雨一路歌————靖西中学校史靖西中学诞生于1914年8月,其前身为靖西中学堂,此后不断发展与完善。
学校占地一百六十亩,在校班级63个,学生4200多人,在职教职工270多人,2007年,靖西中学成为广西示范性普通高中。
一、创办初期的历史背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清光绪皇帝采纳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为首的维新派的主张,1898年颁布了许多新政令,如废除八股,设立学堂,提倡兴办资本主义工商业,奖励新著作、新发明等。
在此影响下,各地纷纷兴办新学校,出资送有识之士到东洋留学,以图效法日本明治维新,振兴我中华。
当时我县教育界先辈曾慕宋(字汝璟)先生亦获公费于1903年东入日本明治大学学习。
1904年,曾彦(字其衡)又获公费赴日学习,肄业于明治大学。
曾慕宋先生回国后,有关方面又以边防款选派其门人邓鸿绪、张丙朝、凌发彬等人由慕宋先生率领到东洋留学。
另有黄显玑四人则入广东优级师范学习,后肄业。
1906年曾植钰自费到日本留学。
同年地方又选送13名到日本留学。
所有这些,为靖西兴办中学准备了师资力量。
1906年曾彦、张丙朝留学归来,奉文设立学务公所(后改名劝学所),曾任所长,张丙朝、康愚为董事,即倡办归顺直隶州中区两等小学堂,开始招收小学高初级各一班,附设师范传习所一班。
校舍利用甘塘街吕祖庙(今一小)改建。
曾彦兼任堂长。
1906年11月28日开学。
后两等小学堂即以此日为校庆日。
以后,发展为中学堂,因附设于小学,亦以每年11月28日为校庆日。
二、旧制中学时期(1914—1926)1911年辛亥革命后,归顺直隶州改名为靖西县。
归顺直隶州中区两等小学堂也随之改为靖西县逊志两等小学堂。
时教职员黄显玑、黄大饮、张丙朝、凌上元、邝松波、梁冉等会同地方人士曾植钰联名请报上级设立县中学,1914年8月奉文批准成立。
靖西中学正式在边陲南疆诞生,并招收第一班学生50名,10月正式开学。
校史馆讲解词
校史馆讲解词尊敬的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的校史馆,这是一个展现我们学校发展历程的重要场所。
本校始建于20世纪初,迄今已有百年历史。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我们学校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但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我们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坚持不懈地努力发展和前进。
校史馆收藏着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珍贵文物,展现了我校从最初的创立,到今天的成长历程。
馆内设置了多个展区,不仅有具体的展品,还有各种音像资料和文字解说,让观众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知学校的历史和发展。
在游览学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让我们先来看看学校最初的创业历程。
早在建校初期,学校只有极其有限的资源和条件,但这并没有阻挡我们的发展步伐。
我们通过严谨的教学质量,吸引了大批的学生及教授前来。
其中不乏著名学者、科学家及政治家。
学校也在多个领域不断开展了研究与合作,发挥了其独特优势。
进入20世纪40年代后期,学校逐渐走出国门,开始在国外招收学生和开展联合办学。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的办学思想不仅走出了国门,而且得到了国际认可。
我们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广泛的社会关系,并进行交流合作,从而提高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全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
我们学校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学校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期间,我们学校获得了许多国家级及省级科研课题的资助,为国家重大工程和技术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
21世纪初期,学校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我们为人才培养推出了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新的学科专业。
我们积极探索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开设了网络教育课程。
这种改革和创新为我们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也为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我们学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单一到多元的过程。
在经历了无数次风雨和挫折之后,我们仍然坚信,只要我们不断追求卓越、保持创新,就一定能够为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学校校史范文
学校校史范文学校校史是学校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变迁的记录,它承载着学校的光荣与悲壮,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校的校史可以追溯到建校之初,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一所声名显赫的知名学府。
我校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间简陋的教学楼和一些简易的设施。
但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学校的第一批教职员工们艰苦奋斗,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子,为学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学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新的校区建成,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设备逐渐完善,各类学科专业不断扩展,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校园内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为学校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他们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着学校的辉煌历史。
学校校史中充满了无数令人感动的故事,有教师们日夜呕心沥血的教书育人,有学生们不懈拼搏的奋斗精神,有校友们不断传承的学校精神。
如今,我们的学校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校园文化建设也日益丰富多彩。
学校校史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历程,也激励着每一位学校师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学校校史是学校的宝贵财富,通过对学校校史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学校的优秀传统和精神。
同时,学校校史也是学校的精神家园,它凝聚着学校师生的心血和汗水,激励着他们为学校的发展不懈努力。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将继续传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努力为学校的发展添砖加瓦。
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学校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书写出更加辉煌的校史篇章。
愿我们的学校越办越好,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的一流学府,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
百年建校文章
百年建校文章一百年前的某个秋日,一座乡村小学迎来了它的诞生。
那时的乡村,还没有现代化的设施,学校的存在是一种奢侈。
然而,为了让孩子们接受知识的照亮,为了塑造未来的希望,一群热爱教育的人们决定建造这所小小的学校。
这所小学初建时只有几间简陋的教室,四壁简朴,桌椅几乎是手工制作的。
但这并没有阻碍学校的发展。
逐渐地,越来越多的孩子们走进了这所学校,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百年来,这所学校见证了一个个孩子的成长,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
百年建校的历程并不平坦,学校曾遭受战争的洗礼,也曾经历文化大革命的考验。
然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学校始终坚守着教育的使命,为孩子们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
教育的火炬在这片土地上从未熄灭,它照亮了一个个孩子的心灵,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百年来,这所学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
他们走出校门,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他们中有著名的科学家、医生、艺术家,也有普通的农民、工人,但无论他们的身份如何,都是这所学校的骄傲。
百年建校的今天,学校已经不再是那个简陋的小木屋,而是一座现代化的校园。
教室里设备齐全,教学楼气派宏伟,校园里绿树成荫,花香四溢。
但无论校园的面貌如何变化,学校的教育理念永远不变: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百年建校的故事还在继续,新的一代学生正在这里接受教育的洗礼。
他们将继承百年传统,走向未来的道路。
这所学校将继续陪伴他们成长,为他们的人生插上翅膀,让他们飞向更高更远的目标。
百年建校,是一个不可磨灭的记忆。
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那是一份深深的情感。
百年建校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育,更在于奉献和付出。
它见证了一群人的坚持和努力,也见证了一个社区的发展和进步。
百年建校的故事,如同一部动人的电影,在人们心中永远流传。
它让我们明白,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
百年建校,是一座永恒的灯塔,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引领着他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追忆校史继往开来征文
追忆校史继往开来征文岁月无声,镌刻风华迭新;影像无言,记录校园变迁。
一段历史,就是一部巨著;一段时光,就是一个故事。
喜迎我校百廿校庆,在此送上我最诚挚的祝福。
百廿栉风沐雨,岁岁年年;百廿风华正茂,磐志不渝。
巍巍吾校,初心不改,继往开来。
追忆往昔,我在历史的潮流中细数你的光阴,细数一寸一寸时间变迁,一寸一寸万象更新。
我站在2022年的时间节点凝望昨天的你,我看到了你百年来的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你创建于1902年,你是我国最早实施高等农业教育的院校,河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院校;你先后经历了直隶农务学堂、直隶高等农业学堂、河北省立农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等历史时期。
百年来,你不屈不挠,奋然崛起。
120多年的探索与积淀,一代代师生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的不懈追求,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坚持“太行山道路”,弘扬“太行山精神”,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在这条路上,你或许也曾经历太多风雨,或许耕耘百年春秋鼎盛,回望昨天,岁月峥嵘,然巍巍吾校,依旧牢记时代使命,紧跟中国共产党的步伐,坚定信念、博学笃行,与民族共命运,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
一百二十载已然过去,然而余音犹存,沉淀下来的是时空的印记,新盛辉煌,交替更迭。
接下来的,也仍旧是慷慨以赴,挺身向前。
进入学校,始终牢记“崇德、务实、求是”的校训,它承载了历史需求、承载了人文关怀、承载了农大发展,将校训精神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学校矢志不渝的追求。
谢吾校百二十年来教育之恩,盛誉遥惊四海骇,慕学五洲来。
学风玉律无形树,校纪金科有影台。
万卷园丁书满腹,千盘桃李志夺魁。
学生殷殷之情具系母校,寸寸丹心皆为国家。
纵观当今,作为农大学子,吾辈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
农大学子爱国爱民,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忠诚奉献的坚定理想。
农大学子锤炼品德,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曲直,增强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学校校史范文
学校校史范文我们的校园里,有一条颇为悠久的历史——我们学校的校史。
这个学校的历史已经延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在这段历史中,走进这里的学子数不胜数,毕业出去的英才亦是数之不尽。
在这个校史中,留下了不少值得我们记住和传承的历史和文化,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一、学校的创立我校创始于1956年,是一所由政府负责建设的大城市综合性高等院校。
当时,由于高等院校数量的严重不足,造成了对高等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各级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加快高等教育机构的建设。
而我校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在建校初期,我校主要以理工科为主要方向进行发展,其间,先后引进了一批国内优秀的教育家和学者担任教职。
这些老师们扎根于这片土地,一心一意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育、科研和学习环境。
同时,学校每年都会举办文艺节等活动,以让同学们的身心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升华。
二、学校的变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浪潮逐渐席卷我国,我校转而更加注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因此,学校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转型。
除了依然保留的理工科类专业外,我们更加增强了其他领域诸如政治、法律、商业等领域的相应研究,以适应国内外的需求。
同时,学校还加强了与高端知名企业在教育方面的合作,以提供更为优质的人才输出。
三、学校的特色在我校的多年教育实践中,我们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特色路线。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传统文化、文化体育,积极推动艺术教育、创新教育和自主教育等多元化教育方式的发展,设立优秀学生奖励,举办校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加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
学校注重开展学术研究,积极推行科研型大学发展战略,大力整合本校现有的科研资源,加强与国际著名大学的合作,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研究团队,为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学校的未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学校也需要不断地发展壮大,支持未来教育的需求。
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布局,发挥学校教授的优势,开发更多的新领域,同时也需要加强实验室、图书馆、文艺空间等基础设施投入,以逐步提升学校的教学、研究和创新水平。
百年校庆征文范文
百年校庆征文范文风萧萧兮易水寒,学子入校兮三年安。
在那个略带炎热的夏天,我们都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学校的怀抱,这一间母亲一样的学校,就这样安定这我们的生活,充实着我们的生命。
这时候的学校正是蓬勃的青壮年时期,一直不断地成长扩展,不断地进步进取,这样的校园充满着青春的气息,充满着拼搏的冲劲。
这样年轻的院校,用着它固有的激情,渲染得济济(jǐ);一堂的学子洋溢着斑斓的颜色,这样年轻的院校,伴着它自身的拼搏,感动得莘莘学子充满着努力的拼劲。
时隔一年,只是短短的一年,就随着这流逝的一年时光,默默地成长了不少。
这一年,他将会迈入他的100周年校庆,他将会再一次展开巨型的翅膀,再接下来的日子冲上云霄再创辉煌!也许以前的学校略显年轻略带羞涩,而现在的学校已经茁壮成长,渐渐露出锋芒,100年的历练,洗褪(tùi)了稚嫩的羞涩,磨砺出了微熟的坚忍,迈进了新的一个纪元,走入了新的一个境界,它已经成长,并且将一直成长茁壮下去,继续地枝繁叶茂。
一百年,或许在漫漫历史长河里它只是弹指一瞬,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三分之二个世纪的时间,一百载栉(zhì)风沐(mù)雨,一百年春华秋实。
明年,终于迎来了他的一百华诞。
在这一百年里,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一百年的时间或许不够一个民族真正强大起来,但是却可以让一个民族的教育强大起来,见证了整个大中华的教育事业蓬勃之势。
稻田中学已经真真正正地蜕(tùi)变,真真正正地成长,增设的校区、校舍,逐步加强的师资,不断增加的图书馆藏书量,还有不停吸纳着神州大地的人才,都是稻田中学成长的印记,印证着一步步地成长起来。
如今,已经一百岁了,他承载着优良的传统,开拓着焕新的明天,革故鼎新,以超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继续着他的成长,“志诚仁爱”这个四字校训深深地印在他培养出来的代代英才的心中,让他的众多学子为他而自豪!或许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会将自己的脚印遍布祖国山河,世界各地,再过若干年,我们也将像今天一样有着兴奋浓烈的心情,回到母校,再次感受母校取得的辉煌。
学校校史范文
学校校史范文学校校史范文(700字)我校创办于20世纪初,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
这是一所极具传统和文化底蕴的学校,承载着丰富的校史。
我们学校以培养人才为宗旨,一直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学子,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学校的前身是一所小小的私塾,创办于1900年。
当时,学校只有一间破旧的教室,没有任何设施和资源。
但是,学校的创办者本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在各个领域积极寻求合作和捐赠,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学校逐渐扩大了规模。
在1950年,学校获得了政府的承认和支持,正式成为一所公立学校。
随着革命的胜利和社会的进步,学校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发展机会。
校舍得以改建和扩建,课程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这一时期,学校的教育水平逐渐提高,校园文化也日益丰富。
新的世纪到来后,学校迅速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学校引进了先进的教育设备,并推行信息化教学。
同时,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与世界各地的学校建立了联系,为学生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
他们不仅在教学上积极传授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质。
他们以身作则,诚实守信,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学校的学子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们在各个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获得了许多荣誉。
学校以“激励进取,追求卓越”为口号,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自己,追求卓越的成绩。
学校的校史激励着我们。
我们怀揣着对学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踏上了成长的道路。
我们坚信,在学校的培养下,我们必将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我们学校百年的历史是充满骄傲和辉煌的。
我们倍感荣幸能够在这个伟大的学校接受教育,并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
我们相信,学校的未来会更加美好,我们的故事会更加精彩。
学校百年校庆历史作文
学校百年校庆历史作文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it is a rare achievement for a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to celebrate its centennial anniversary. The school's legacy is not merely measured in terms of years passed, but also through the impact it has had on countless lives. A hundred years of history encapsulate a multitude of stories, triumphs, and challenges that have shaped the school into what it is today.一个学校能够迎来百年校庆,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实属难得的成就。
学校的传承不仅仅是以年份为衡量标准,更体现在它对无数人生命所产生的影响上。
百年的历史包含了许多故事、胜利和挑战,这些都塑造了学校今天的模样。
The journey towards this significant milestone was never easy. From its humble beginnings as a small local school, the institution grew steadily alongside the expanding needs of education in the community. It weathered numerous obstacles such as financial struggles, adaptation to changing curricula, and even physical expansion toaccommodate larger student populations.达到这一里程碑从来都不易。
校史展览解说词
校史展览解说词今年是我校的百年华诞,也是中国国立农业高等教育开展的一百年纪念。
作为曾经中国农业高等教育的策源地,今日中国农业高校的领头雁,农大百年沧桑,经历了晚清、北洋军阀、国民政府和新中国四个时期,校名和校址也屡经变迁,从我们面前的这张历史沿革表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
曲折的经历,坎坷的岁月,磨砺了农大坚韧顽强的精神,形成了农大情系民生的传统,也铸就了农大的世纪辉煌。
一、学基初奠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农学院(1905、12-1914、2)中国农业大学的源头可以追溯至1905年,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的筹建。
也许是巧合,也正是那一年传统中国选拔人才的科举制被废除,现代教育真正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农科大学择地建校京师大学堂自1905年起建设分科大学。
在这张珍贵的历史文献——学务大臣《奏请建设分科大学片》中,将瓦窑村地方已购土地留作建农科大学的字迹清晰可见。
1908年,望海楼一带取代了瓦窑村成为学校新的落脚地,下面的两个历史文献(《奏请拨望海楼地方苇塘官地建设农科大学片》、《教育公报》)对改址的原因均有记载。
罗振玉,农大人不会忘记这个名字。
他不仅是堪与梁启超、王国维比肩的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更是农科大学的创始人。
1909年,罗振玉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首任监督,他对将农科大学的创建极为重视,这份《复勘钓鱼台地亩情形报告》就是他当年亲力亲为的明证。
报告意见被当局采纳以后,农科大学的校址就基本落实了,从望海楼到罗道庄,面积达1200亩,这给日后农科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1908年算起到1958年迁校马连洼,农大在此办学达半个世纪之久。
农科大学校址的选择,严格遵循了四个原则,充分地体现了第一代高等农业教育者的良苦用心与严谨精神。
1912年11月,农科大学从马神庙京师大学堂旧址迁入北京阜成门外罗道庄(今北京玉渊潭公园)校址,石刻“农科大学”高悬于大门(第一张板的门头,回指对照1993年复制实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忆往昔,岁月峥嵘;
看今朝,百舸争流;
望未来,勇立潮头!
当凯歌奏响,我们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暂新时代,在前辈们呕心沥血、鞠躬尽瘁造就的辉煌基础上,我们拥有了更高的新起点:团结一致,万众一心,为厦门城乡一体化实现跨越式大发展而拼搏奋斗!
我们将牢记使命,与时俱进,谱写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经过数十年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曾营小学一跃成为厦门市较有影响的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特别是九十年代,学校培养了一批以全国百名优秀少先队员——黄杰同学为代表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全国、省、市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劳动模范;同时,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果,先后荣获了福建省首批文明单位、文明学校称号,成为全省知名的德育名校,也是杏林台商投资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
作为福建省首批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校,学校十分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实施了有差异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富有差异教育特色的校园建筑——三艘乘风破浪的巨轮教学楼,以及“六个园区”“两大广场”。不仅将学校办学思想与学校建筑和环境有机的融为一体,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而且极大地凸现了学校差异教育个性化的校园文化特色。把学校建设成了集学习场所、德育基地、科技基地、体育基地、艺术基地、劳动基地等多功能的、以人为本的利于师生学习、活动、实践、生活、创新发展的校园。校园处处是教育的教材,物物是教育的教具。曾营小学这所百年优质名校,在拥有了全省一流的新校区后,如虎添翼,不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取得一系列优秀成果,成为福建省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一面旗帜,也成为福建省的一所特色教育名校。
回望历史,曾营小学历经百年栉风沐雨,含英咀华,从小小幼苗,成长为如今的参天大树,冠盖如荫;一百年来,我曾营同仁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在挫折中奋起,在追求中超越,百年如一日奉献青春韶华,写下动人诗篇!为教育事业铸造永恒的丰碑!
桃李天下,芳香满园,春晖熠熠!
感恩,有你,有我!
历史回眸
(文字介绍)1911年,伴随着辛亥革命一声炮响,在中国的东南一隅,隶属同安县的安仁里一个偏僻的小渔村——曾营村,爱国华侨曾广庇,以及曾水盛、曾广仕等一批先贤,共同出资兴办“龙山学堂”。民国4年(1915年),又独资创办龙山女子小学,招收附近女子免费就学,他的善举曾获得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题赠匾额和奖章。“捐资助学,造福一方乡里”,从此带动了爱国华侨前赴后继捐资助学的浪潮。“创办龙山学堂,开创捐资助学先河”,曾广庇等先贤堪为爱国华侨的典范。
曾营小学百年校史馆
前言
2011年,这是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书写的第一篇章,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同时也是我曾营小学建校100周年。值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际,我们建设了校史室,永久保存曾营小学辉煌的百年奋斗史。它将成为一面镜子,时时激励我们继续发扬不怕艰难、顽强拼搏的光荣传统,为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而努力奋斗。
法纪教育特色鲜明
学校成功地从所开设的语、数、英、体、英、美、品生、品社、科学、心理健康、信息技术等11个学科教材中,挖掘出415个法纪教育渗透点,涉及55部法律法规相关条文。形成了60多万字法制教育校本教材。拍摄录制了与课堂渗透法纪教育相配套的《曾营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范例》、《曾营小学学生校外安全自护守则须知》《曾营小学校园安全防范预案》等教育视频,编辑出版了与课堂渗透法纪教育相配套的校本课程,让老师的法纪教育,教有范例;让学生的法纪学习,学有榜样;让家长的法纪意识,看有提高。2010年7月及12月,省教育厅、国家教育部“五五”普法规划验收工作组,莅临我校对课堂渗透法纪教育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集美区依法治区办还将我校研发的《曾营小学课堂渗透法纪教育》校本教材,翻印1000余册,发至全区34所小学,供参考实验,深受一线教师的喜爱。由于我校课堂渗透法纪教育成效显著,形成特色,学校先后被确定为“厦门市少儿法制教育基地校”,“集美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点”,被授予“厦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
历史辉煌
本世纪以来,国家基础教育进入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学校秉承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优化了学校精神、教育理念,办学思想,管理理念,设立了更高的办学要求和目标,强化特色教育,引领全体教师,致力于差异教育课题课改实验研究,取得了优良的成果。产生的影响效应在省内外得到全面辐射,《人民教育》《光明日报》先后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把我校的学术成果迅速向全社会推广传播。由于成果显著,2004年学校被省教育厅授予福建省首批“素质教育工作先进校”荣誉称号,(当时岛外唯独我校一家)。作为窗口学校,集美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学校的发展,2005年区委、区政府在厦门西海域的马銮湾畔划地55亩,投资3570万,按照省示范小学标准,重新迁建曾营本部,并于2006年9月投入使用,曾营小学新校区现建筑规模为36个教学班,占地面积31441平方米,建筑面积18800平方米,运动场占地10300平方米,场内环形塑胶跑道250米,风雨跑道60米,体育馆占地面积1630平方米,校园内建有艺术楼、科技楼、后勤楼和能容纳450多人的电教馆、150多人的学术报告厅,设施齐全的电视录像演播室。优美整洁、设施配套完善的校园环境,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学校创建高品位校园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曾营丰碑道沧桑,
龙山钟声诉衷肠;
辛亥遗志永不忘,
南湖之舟终领航;
乘风破浪九十载,
百年耕耘铸辉煌;
弹指一挥人莫辩,
城乡一体建设忙;
海纳百川胸怀广,
勇立潮头志气扬;
和谐西岸千层浪,
马銮湾畔谱新章。
曾记否,辛亥炮响,曾营古厝,龙山学堂的琅琅书声?曾记否,艰难困顿,无以为继,生死存亡之时,由私转公,重获新生?曾记否,各方支援,异地重建,确立省重点小学地位的历史转折?曾记否,改革开放,青春焕发,培育名师名生,立名校品牌的历史跨越?曾记否,差异教育、科技教育、法纪教育的排头兵创造的无数光荣?……
1963年5月,市政府下拨8万元新建14间教室,同时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建设学校教学楼,于1964年2月建成了1号教学楼并投入使用。1966年8月,2号教学楼也相继建成投入使用,随着学校硬件的不断完善,教育质量的显著提高,到1965年学校已跃入全市先进行列,被省教育厅列入全省重点小学。
历史跨越
自改革开放以来,曾营小学已经发展成为厦门市当时规模较大的知名小学。进入八十年代中期,在原杏林区委、区政府及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怀与大力支持下,先后建起了三号教学楼、四号综合楼、曾营小学人行天桥及临街商业店面14间;设立了语音室、音乐室各两间,实验室、电脑室、多媒体梯形电教室、美工室、体育室、排练厅(兼教工活动厅)及省级达标图书阅览室各一间。此外,还修建了岛外小学首个供师生活动的塑胶场地。在学校完善各项设施大大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学校从实际出发,建章立制,规范了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历史转折
1953年2月21日,经中央教育部批准,将私立龙山学校收为公办并易名为曾营小学。
进入六十年代,为了适应新兴工业区的建设和发展,经市教育局批准将辖区六村的小学划归杏林学区,将曾营小学更名为杏林中心小学,代行教育行政职责。为了促进学校的发展,1963年5月,当时的杏林区革委会报请省革委会审批异地重建了原杏林中心小学(曾营小学前身),将学校定位为工业区配套的一所重点小学,解除杏林老工业区(纺织厂、电厂、玻璃厂、内茂、西滨、马銮、高浦)子女就读的后顾之忧。
差异教育影响面广
作为厦门市首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验基地校,学校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时代精神和理想结合起来,积极实践。建立起了以国家级、市级重点课题《照顾差异,发展个性——小学实施有差异的教育的实践研究》为龙头的课题课改实验研究,通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实施有差异的教育课题研究成果被中国教育学会指定在全国“十五”课题经验交流会上作专题发言,(全国20多个省市共220个课题,仅6个代表发言,福建省唯曾营小学一个),素质教育成功的做法在全省进行推广。《人民教育》杂志于05年15—16期(合刊)、17期连续两期对学校素质教育特色进行了全面报道。《光明日报》于04年12月11日在《感受厦门课改》一文中,也报道了曾营小学在新一轮课改实验中实施的有差异教育的做法。差异教育成果荣获厦门市教育科研成果评奖一等奖。
科技教育成果显著
学校十分注重科技教育,建设了一流的科技教育基地,开发了科技教育校
本课程《美丽的校园》《创新的校园》《我们爱科学》。学生撰写和制作的环保调查报告、科技论文,电脑作品、机器人荣获福建省青少年科技论文评比二等奖。福建省青少年新闻大赛二等奖。福建省中小学电脑比赛一等奖。学校先后被省教育厅和省科协授予的“福建省首批科技教育基地校”;省知识产权局、省教育厅、省科协确定为“福建省知识产权试点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