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校史文字部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营丰碑道沧桑,
龙山钟声诉衷肠;
辛亥遗志永不忘,
南湖之舟终领航;
乘风破浪九十载,
百年耕耘铸辉煌;
弹指一挥人莫辩,
城乡一体建设忙;
海纳百川胸怀广,
勇立潮头志气扬;
和谐西岸千层浪,
马銮湾畔谱新章。
曾记否,辛亥炮响,曾营古厝,龙山学堂的琅琅书声?曾记否,艰难困顿,无以为继,生死存亡之时,由私转公,重获新生?曾记否,各方支援,异地重建,确立省重点小学地位的历史转折?曾记否,改革开放,青春焕发,培育名师名生,树立名校品牌的历史跨越?曾记否,差异教育、科技教育、法纪教育的排头兵创造的无数光荣?……
结束语
忆往昔,岁月峥嵘;
看今朝,百舸争流;
望未来,勇立潮头!
当凯歌奏响,我们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暂新时代,在前辈们呕心沥血、鞠躬尽瘁造就的辉煌基础上,我们拥有了更高的新起点:团结一致,万众一心,为厦门城乡一体化实现跨越式大发展而拼搏奋斗!
我们将牢记使命,与时俱进,谱写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历史转折
1953年2月21日,经中央教育部批准,将私立龙山学校收为公办并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为曾营小学。
进入六十年代,为了适应新兴工业区的建设和发展,经市教育局批准将辖区六村的小学划归杏林学区,将曾营小学更名为杏林中心小学,代行教育行政职责。为了促进学校的发展,1963年5月,当时的杏林区革委会报请省革委会审批异地重建了原杏林中心小学(曾营小学前身),将学校定位为工业区配套的一所重点小学,解除杏林老工业区(纺织厂、电厂、玻璃厂、内茂、西滨、马銮、高浦)子女就读的后顾之忧。
作为福建省首批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校,学校十分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实施了有差异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富有差异教育特色的校园建筑——三艘乘风破浪的巨轮教学楼,以及“六个园区”“两大广场”。不仅将学校办学思想与学校建筑和环境有机的融为一体,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而且极大地凸现了学校差异教育个性化的校园文化特色。把学校建设成了集学习场所、德育基地、科技基地、体育基地、艺术基地、劳动基地等多功能的、以人为本的利于师生学习、活动、实践、生活、创新发展的校园。校园处处是教育的教材,物物是教育的教具。曾营小学这所百年优质名校,在拥有了全省一流的新校区后,如虎添翼,不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取得一系列优秀成果,成为福建省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一面旗帜,也成为福建省的一所特色教育名校。
回望历史,曾营小学历经百年栉风沐雨,含英咀华,从小小幼苗,成长为如今的参天大树,冠盖如荫;一百年来,我曾营同仁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在挫折中奋起,在追求中超越,百年如一日奉献青春韶华,写下动人诗篇!为教育事业铸造永恒的丰碑!
桃李天下,芳香满园,春晖熠熠!
感恩,有你,有我!
历史回眸
(文字介绍)1911年,伴随着辛亥革命一声炮响,在中国的东南一隅,隶属同安县的安仁里一个偏僻的小渔村——曾营村,爱国华侨曾广庇,以及曾水盛、曾广仕等一批先贤,共同出资兴办“龙山学堂”。民国4年(1915年),又独资创办龙山女子小学,招收附近女子免费就学,他的善举曾获得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题赠匾额和奖章。“捐资助学,造福一方乡里”,从此带动了爱国华侨前赴后继捐资助学的浪潮。“创办龙山学堂,开创捐资助学先河”,曾广庇等先贤堪为爱国华侨的典范。
法纪教育特色鲜明
学校成功地从所开设的语、数、英、体、英、美、品生、品社、科学、心理健康、信息技术等11个学科教材中,挖掘出415个法纪教育渗透点,涉及55部法律法规相关条文。形成了60多万字法制教育校本教材。拍摄录制了与课堂渗透法纪教育相配套的《曾营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范例》、《曾营小学学生校外安全自护守则须知》《曾营小学校园安全防范预案》等教育视频,编辑出版了与课堂渗透法纪教育相配套的校本课程,让老师的法纪教育,教有范例;让学生的法纪学习,学有榜样;让家长的法纪意识,看有提高。2010年7月及12月,省教育厅、国家教育部“五五”普法规划验收工作组,莅临我校对课堂渗透法纪教育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集美区依法治区办还将我校研发的《曾营小学课堂渗透法纪教育》校本教材,翻印1000余册,发至全区34所小学,供参考实验,深受一线教师的喜爱。由于我校课堂渗透法纪教育成效显著,形成特色,学校先后被确定为“厦门市少儿法制教育基地校”,“集美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点”,被授予“厦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
经过数十年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曾营小学一跃成为厦门市较有影响的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特别是九十年代,学校培养了一批以全国百名优秀少先队员——黄杰同学为代表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全国、省、市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劳动模范;同时,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果,先后荣获了福建省首批文明单位、文明学校称号,成为全省知名的德育名校,也是杏林台商投资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
1963年5月,市政府下拨8万元新建14间教室,同时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建设学校教学楼,于1964年2月建成了1号教学楼并投入使用。1966年8月,2号教学楼也相继建成投入使用,随着学校硬件的不断完善,教育质量的显著提高,到1965年学校已跃入全市先进行列,被省教育厅列入全省重点小学。
历史跨越
自改革开放以来,曾营小学已经发展成为厦门市当时规模较大的知名小学。进入八十年代中期,在原杏林区委、区政府及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怀与大力支持下,先后建起了三号教学楼、四号综合楼、曾营小学人行天桥及临街商业店面14间;设立了语音室、音乐室各两间,实验室、电脑室、多媒体梯形电教室、美工室、体育室、排练厅(兼教工活动厅)及省级达标图书阅览室各一间。此外,还修建了岛外小学首个供师生活动的塑胶场地。在学校完善各项设施大大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学校从实际出发,建章立制,规范了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曾营小学百年校史馆
前言
2011年,这是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书写的第一篇章,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同时也是我曾营小学建校100周年。值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际,我们建设了校史室,永久保存曾营小学辉煌的百年奋斗史。它将成为一面镜子,时时激励我们继续发扬不怕艰难、顽强拼搏的光荣传统,为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而努力奋斗。
差异教育影响面广
作为厦门市首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验基地校,学校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时代精神和理想结合起来,积极实践。建立起了以国家级、市级重点课题《照顾差异,发展个性——小学实施有差异的教育的实践研究》为龙头的课题课改实验研究,通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实施有差异的教育课题研究成果被中国教育学会指定在全国“十五”课题经验交流会上作专题发言,(全国20多个省市共220个课题,仅6个代表发言,福建省唯曾营小学一个),素质教育成功的做法在全省进行推广。《人民教育》杂志于05年15—16期(合刊)、17期连续两期对学校素质教育特色进行了全面报道。《光明日报》于04年12月11日在《感受厦门课改》一文中,也报道了曾营小学在新一轮课改实验中实施的有差异教育的做法。差异教育成果荣获厦门市教育科研成果评奖一等奖。
科技教育成果显著
学校十分注重科技教育,建设了一流的科技教育基地,开发了科技教育校
本课程《美丽的校园》《创新的校园》《我们爱科学》。学生撰写和制作的环保调查报告、科技论文,电脑作品、机器人荣获福建省青少年科技论文评比二等奖。福建省青少年新闻大赛二等奖。福建省中小学电脑比赛一等奖。学校先后被省教育厅和省科协授予的“福建省首批科技教育基地校”;省知识产权局、省教育厅、省科协确定为“福建省知识产权试点学校。
历史辉煌
本世纪以来,国家基础教育进入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学校秉承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优化了学校精神、教育理念,办学思想,管理理念,设立了更高的办学要求和目标,强化特色教育,引领全体教师,致力于差异教育课题课改实验研究,取得了优良的成果。产生的影响效应在省内外得到全面辐射,《人民教育》《光明日报》先后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把我校的学术成果迅速向全社会推广传播。由于成果显著,2004年学校被省教育厅授予福建省首批“素质教育工作先进校”荣誉称号,(当时岛外唯独我校一家)。作为窗口学校,集美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学校的发展,2005年区委、区政府在厦门西海域的马銮湾畔划地55亩,投资3570万,按照省示范小学标准,重新迁建曾营本部,并于2006年9月投入使用,曾营小学新校区现建筑规模为36个教学班,占地面积31441平方米,建筑面积18800平方米,运动场占地10300平方米,场内环形塑胶跑道250米,风雨跑道60米,体育馆占地面积1630平方米,校园内建有艺术楼、科技楼、后勤楼和能容纳450多人的电教馆、150多人的学术报告厅,设施齐全的电视录像演播室。优美整洁、设施配套完善的校园环境,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学校创建高品位校园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