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导学案第三课时

合集下载

《过秦论》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过秦论》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过秦论》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过秦论》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过秦论》堪称一部思想深刻的哲学著作。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过秦论》的优秀导学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作品。

一、导学目标1.理解《过秦论》的作者、发表时间和背景。

2.了解《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

3.学习《过秦论》中的名言警句。

4.掌握《过秦论》的文学体裁和艺术特点。

二、导学过程1.导入了解学生对《过秦论》的认识程度。

对于初次接触该作品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提问:“你们了解过秦国吗?秦朝的崛起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是什么?”针对不同的回答,鼓励学生谈论他们的想法和看法。

2.阅读学生可以在导师指导下,阅读《过秦论》的摘要。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每一个段落的意义,并从中找到主要思想。

可以鼓励学生读重点段落或引人入胜的部分,或者读出名的警句。

3.讨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获得了一定的理解和思考。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作者的思想及其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②《过秦论》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形象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③与现代社会的相似之处这样的讨论可以鼓励学生深入了解《过秦论》所反映的社会背景、政治氛围和文化思潮。

4.作品分析在讨论之后,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过秦论》的文学体裁和艺术特点,并帮助学生分析该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如对比、对偶和联想等。

5.名言警句《过秦论》中有很多名言警句,可以成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素材。

老师可以在学生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思考其中的名言警句的实际意义以及是否适用于现代社会。

三、导学总结本文提供了一份《过秦论》优秀导学案,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地掌握这部作品。

通过学生的积极学习和讨论,他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过秦论》的主题和人物,掌握文学体裁和艺术特点,并从中汲取古代智慧,指导他们成为理性思考并有追求的新时代人《过秦论》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名著,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3.10过秦论第三课时教案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3.10过秦论第三课时教案新

金圣叹在《才子古文》中对本文的评论:“《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

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

”这个评语是非常精辟的。

2.提问:贾谊是汉初最富辞彩的散文大家,而作为其代表作的《过秦论》,一定能体现贾谊作品的语言特色,从文章浩浩如江河,沛然而下的气势里,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明确:本文大量使用对偶句型,排比句法,形成一种自然流畅、明快而又错落有致的抒情节奏。

全文对偶、排比处占2/3以上,却毫不给人以堆砌呆板之感。

若干对偶组成一组排比,辗转成文,一气呵成,恰似长江大河,激起层层波澜;排比句之间,恰当运用虚词关联,犹如珠滚水溅,既闪耀着光彩,又气势贯注,雄浑有力。

总体看,这种由对偶形成的排比,有两种类型:一是运用同义或近义的词语组成排比,如第1段中“席卷”“包举”“囊括”“并吞”都有“吞并”之意,却无板滞之感;二是用几个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组成排比,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四句,强调秦国国力日盛、疆域日广。

3.提问:上面所谈的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如果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说,就是渲染和夸张。

贾谊在《过秦论》中,以坚实的史实为经,以艺术的渲染、夸张为纬,巧妙编织,井然有致。

你对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还能再举出一些例子吗?明确:文章写惠文、武、昭襄的武功,不仅用“南取”“西举”“东割”“北收”予以渲染,而且用“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予以夸张。

不这样,就不能显示秦跬一足而天下震慑的威势。

写诸侯会盟而弱秦,先列战国四公子,倍加称颂;再历数六国政治、外交、军事诸方面的人才,竟一气写出24个人名,后又列数9个诸侯国名,大有百万雄师压城城欲摧之势。

总之,贾谊用辞赋的表现手法来写这篇政论散文,是极尽渲染夸张之能事的。

教师总结:《过秦论》这篇华章之所以能蜚声文坛,受到历代学者文人的钦敬,绝非偶然,至今仍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

我们以上这三点,供大家品味文章的佳美之处,进而提高大家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过秦论导学案第三课时附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三课时附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三课时【学法指导】疏通文意后反复诵读。

注意积累文言实词。

【学习目标】 1.研读文章4、5段,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赏析文章语言特色。

【学习重难点】研读文章4、5段,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赏析文章语言特色。

【预习案】一·知识积累:1.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①赢粮而景从通②百有余年通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①才能不及中人()②将数百之众()③赢粮而景从()④斩木为兵()⑤山东豪俊()⑥同年而语()3.分析下面字词的活用现象: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②天下云集而响应()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④并起而亡秦族矣()⑤序八州而朝同列()4.选出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两项:()A.为天下笑B.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C.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D.非尊于齐、楚……中山之君也E.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5.默写:①振长策而御宇内,,履至尊而制六合,,威振四海。

②,却匈奴七百余里;,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④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⑤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⑥,;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⑦,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⑧,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探究案】1.分析作者写了陈涉起义的哪些弱势(不利条件)?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陈涉的不利条件与天下人的积极响应?2.第5自然段写了哪些对比?文中还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有何作用?3.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4.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一)记叙部分():写第一层:():写第二层:():写(二)议论部分():写5.本文题为“过秦论”,是一篇论说文,但全文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试讨论分析为什么这样安排。

6.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7.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③试用几个词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用)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用)

《过秦论》导学案主备人:赵文斌审核:张斌审批:杨西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背诵课文最后三段,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3、学习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方式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强化诵读,培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课时安排】4课时【学法指导】通读全文,结合注释,将课文下面的重点字词意思旁批在相应位置,了解全文大意。

注意积累文言实词。

【预习案】一、解题1、“过秦”意思是“”,“过”是。

“论”是,“过秦论”意为。

2、世称,洛阳人。

《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二、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崤()膏腴()逡()镞()黔()首氓()隳()鞭笞()轸()恬()藩()瓮()牖()孝公既没()召()滑系()颈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朝()同列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万乘()之势一夫作难()三、自读一遍文章第一课时一、介绍写作背景1、作者介绍贾谊(0—前168),世称“贾生”,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

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前20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

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

他的政论散文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案3课时

《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案3课时

《过秦论》教学设计过秦论教案3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过秦论》的背景、主题及论证方法。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技巧。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

4.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题和论证方法。

2.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技巧。

3.文章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

三、教学难点1.文章的论证逻辑和结构。

2.部分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及其生平。

2.介绍《过秦论》的背景和主题。

二、阅读与讲解1.阅读第一段,分析文章的总论点。

2.讲解“秦之过”的具体表现。

3.讲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的论证逻辑。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秦之过”的表现。

2.讨论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及其效果。

四、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的主题和论证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论证方法有哪些?二、阅读与讲解1.阅读第二段,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2.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技巧和语言特色。

3.讲解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技巧及其效果。

2.讨论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

四、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技巧。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论证方法有哪些?二、阅读与讲解2.讲解文章的结论及其意义。

3.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句子和实词、虚词。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论及其意义。

2.讨论文章的论证逻辑和结构。

四、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的论证逻辑和结论。

五、课后作业1.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2.写一篇关于《过秦论》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2.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3.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二、阅读与讲解“秦之过”的具体表现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秦朝有哪些过错导致了它的灭亡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的论证逻辑教师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不施行仁义,那么攻守的形势就会不同。

《过秦论》第三课导学案王娟四课时

《过秦论》第三课导学案王娟四课时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掌握贾谊生平及创作识记文中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思路了解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

二、重点难点:重点:掌握贾谊生平及创作难点:了解课文大意,学习第一段学法指导:阅读课文,找出疑难字句先运用工具书自己解决,尽可能读懂课文,画出不懂得的字词三、问题支架导学:1.走近作者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其文被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

2、背景介绍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

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

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3、字词积累腴()轸()镞()笞()蒙恬()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劲弩()墨翟()蹑足行伍()锋镝()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崤函()氓隶()瓮牖绳枢()黔首()隳()流血漂橹()亡矢遗镞()4、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约从离衡()合从缔交()陈利兵而谁何()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制其弊()预习提示通读课文,了解大意,找出中心论点(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四、巩固与练习:1.下列各组词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A.膏腴(yú) 雍州(yōnɡ) 藩篱(pān) 亡矢遗镞(cù)B.锋镝(dí) 辅佐(zuǒ) 氓隶(mãnɡ) 一夫作难(nàn)C.囊括(láng) 连衡(hãng) 谪戍(shù) 度长絜大(qiâ)D.盟约(mãng) 肥饶(ráo) 猗顿(qí) 俯首系颈(jīng)2.下列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A.并吞八方内立法度揭杆为旗宰割天下B.不测之源斩木为兵百越之地山东毫俊C.区区之地万乘之势六合为家分裂山河D.金成千里百家之言比权量力成败异变3.下列短语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A)①合从缔交②流血漂橹③孝公既没④振长策而御宇内⑤而倔起阡陌之中⑥蹑足行伍之间⑦天下云集响应⑧百有余年矣⑨序八州而朝同列⑩锄耰棘矜A.①③⑤⑧B.①②⑤⑧C.①③④⑨D.⑥⑦⑧⑩五、知识梳理(归纳知识,自主反思)六作业: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第一题七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本节课你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过秦论》导学案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人教版】必修三《过秦论》 第3课时 学案

【人教版】必修三《过秦论》 第3课时 学案

《过秦论》学案3总体授课原则:运用话题式教学思想,强调大容量和高效益,重视文章思想、情感、章法、语言、技巧的训练,教学方法上突出课堂活动。

具体设计如下:第2课时阅读《过秦论》中的两段文字,完成后面各题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片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②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③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⑤何也?仁义不施也攻守之势异也。

6.黑体字的拼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①{赢}粮而景从②百{有}余年矣A.jǐnɡyǒuB.jǐnɡyòuC.yǐnɡyǒuD.yínɡyòu*D7.对黑体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

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C.“序八州而{朝同列}”,“朝同列”矛头直指六国。

D.“然后以{六合}为家”,“六合”,天地四方。

*C8.下列黑体的词与“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的“牖”活用类别相同的一项是A.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关吞八荒之心B.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C.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D. 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摄者易辨识耳*D9.第二段共6句话,划分层次恰当的是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C阅读后做题:……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

过秦论第三课时导学案

过秦论第三课时导学案
收获感想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ຫໍສະໝຸດ 翻译:二、合作探究(对学群学)
1.分析作者写了陈涉起义的哪些弱势(不利条件)?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陈涉的不利条件与天下人的积极响应?
2、第5自然段写了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有何作用?
三、自主展示(质疑点评)
四、整理学案(归纳小结)
五、自主检测(巩固提升)翻译以上两段。
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第二次合从。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一、自主学习(展标独学)
1、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2、解释留空格词语,并翻译语段。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3教学案 3.10《过秦论》3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3教学案 3.10《过秦论》3

《过秦论第三课时》教学案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检查背诵。

师生回顾交流西汉初的社会情形,明确作者写《过秦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总结字、词、句等文言知识,落到实处。

一、齐读第四段。

这段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

二、第四段文言知识梳理瓮牖绳枢:瓮和绳,用瓮做,用绳子系,名词作动词。

(名作状的词语放在动词前)而迁徒之徒也:而,表递进。

行伍:军队,这里是戍卒队伍。

阡陌:田野。

转而攻秦:转,掉过头。

天下云集响应: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

景从:景,通假字,名作状,像影子一样。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遂,于是;并,一同;亡,使动用法。

三、教师提问:第四段从哪几个方面铺叙抗秦力量的薄弱?用文中语句说明。

这样写用意何在?学生明确:四个方面。

地位之卑微:“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才能之平庸:“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兵力之弱小:“疲弊之卒,数百之众”。

装备之低劣:“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反衬起义影响之广泛(“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和灭秦之轻易(“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与上文秦国的力量作对比,(始皇统一中国的功业与陈涉以一介戍卒率众起义的情景,确是又一个强烈的对比。

是极强者与极弱者的对比,虽然“始皇既没”,但陈涉面对的仍是“余威震于殊俗”的强大秦王朝。

)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联系《陈涉世家》的话: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天下苦秦久矣。

四、第五段且夫: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

小弱:形作动。

变小变弱。

自若也:若自,像原来。

非尊于:于,比。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于,与。

行军用兵之道:道,谋略。

成败异变:异,不同。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互文见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同年而语,现在说“同日而语”。

相提并论。

区区之地:区区,形容微小。

致万乘之势:致,达到;势,国势。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本义是排列座次,这里是招致(统辖)。

《过秦论》导学案(讲课用正式版)

《过秦论》导学案(讲课用正式版)

————————————————————————————————————————————《过秦论》贾谊【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背诵最后三段〖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的思想。

【学习重难点】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对比论证手法【学习方法】1、诵读法2、点拨法3、探究法【课时安排】三课时使用说明:1、依据“课堂预习”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能准确断句和诵读;能够对文章的写作背景与文章整体性的关键问题有一个把握。

2、用15分钟左右完成“预习自测”的题目,并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反复记忆,认真完成。

【课前预学】一、知识积累1、作者介绍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学识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后贬为长沙王太傅。

不被重用。

33岁抑郁而死。

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

与屈原合称“屈贾”。

代表作品:辞赋以《吊屈原赋》、《鹏鸟赋》为最。

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为代表。

后人编有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2、时代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年,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到楚汉相争,汉朝建立,五百年战乱破坏,因而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

为此,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民安方得维持汉王朝统治。

二、解题过:指出……的过失,动词。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

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预习自测题】1、字音:崤(xiáo)膏腴(yú)逡(qūn)镞(zú)黔(qián)首氓(mãng)隶隳(huī)鞭笞(chī)轸(zhěn)恬(tián)藩(fān)瓮(wâng)牖(yǒu)孝公既没(mï)召(shào)滑俯首系(xì)颈践华(huà)为城劲(jìng)弩不及中(zhōng)人墨翟(dí)蹑足行(háng)伍朝(cháo)同列将(jiàng)数百之众度(duî)长絜大比权量(liàng)力万乘(shâng)之势一夫作难(nàn)【整体研学】——————————————————————————————————————————————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一)记叙部分( 1-4段):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第一层:( 1-3段):写兴起的过程。

高中语文必修三:10过秦论导学案第3课时

高中语文必修三:10过秦论导学案第3课时

《过秦论》第3课时【学习目标】文言知识归纳整理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整理归纳文言知识一、实词1.通假字①合从.缔交: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约从离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威振.四海: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而倔.起阡陌之中:______________ ⑤赢粮而景.从:__________________ ⑥百有.余年矣:__________________ ⑦陈利兵而谁何.: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①制⎩⎪⎨⎪⎧ 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②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吞二周而亡.诸侯 河曲智叟亡.以应③利⎩⎪⎨⎪⎧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④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⑤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蒙故业,因遗.策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古今异义①流血漂橹.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 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 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九国之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④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 ⑤赢.粮而景从。

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⑥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 内.立法度 外.连衡而斗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___________________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____________________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____________________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_________________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________________ (2)外连衡而斗.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 会盟而谋弱.秦____________________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________________ 序八州而朝.同列____________________ 却.匈奴七百余里____________________ 吞二周而亡.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 (3)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____________________ 履.至尊而制六合____________________(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____________________ (5)尊贤.而重士____________________ (6)追亡.逐北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虚词1.以⎩⎪⎨⎪⎧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拥火以.入 以.乱易整,不武2.因⎩⎪⎨⎪⎧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蒙故业,因.遗策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三、句式1.铸以为金人十二:__________________2.身死人手:__________________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__________________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________________四、名句积累1.及至始皇, , , , , ,威振四海。

过秦论第三课时

过秦论第三课时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第三课时科目:语文必修3 编号3 编制:张静芦亚男审核:领导签字:使用时间:班级:学生姓名:一、学习目标:1.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逐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二、自主学习:1.一词多义(1)固①据崤函之固()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2)因①因遗策()②因利乘便()③因河为池()(3)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②追亡逐北()③吞二周而亡诸侯()(4)制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③履至尊而制六合()(5)兵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 行军用兵之道()②收天下之兵 /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斩木为兵()(6)策①蒙故业,因遗策()②振长策而御宇内()(7)致①以致天下之士()②致万乘之势()(8)之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②……赵奢之伦制其兵()③商君佐之()④聚之咸阳()(9)及①非及向时之士()②及至秦始皇()(10)北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②追亡逐北()(11)度①内立法度()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12)遗①因遗策()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13)爱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②宽厚而爱人()2.古今异义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③山东豪俊遂并起()三、合作探究:文中哪几处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先确认形成对比的几个方面,如自身、六国、陈涉等,再写出对比的内容)。

高中语文第10课 过秦论(第3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10课 过秦论(第3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过秦论第三课时课前预习【预习自测题】①,;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②,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我的疑问】课内探究【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1、研读第5自然段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赏析文章语言特色。

【质疑探究】一、学习研读第5段。

1、解释字词崤函之固: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序八州而朝同列:致万乘之势:百有余年矣:2、翻译重点句子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

二、问题探究(1)作者论述秦王朝的灭亡,原因有哪些?本段内容与全文有什么关系?(2)诵读、背诵第五自然节。

三、综合探究(1)学生朗读全文,然后讨论: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2)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背诵课文最后三自然节。

【课后反思】课后训练一、基础知识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A.膏腴(yú)藩篱(fān)崤山(yáo)蒙恬(tián)B.逡巡(qūn)锋镝(dí)蹑足(niè)墨翟(zhái)C.谪戍(zhé)鞭笞(chī)黔首(qián)囊括(nánɡ)D.隳名城(huī)户牖(yǒu)棘矜(jí)赢粮(yín)2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C.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D.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合从缔交,相举为一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C.外连衡而斗诸侯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②天下云集响应。

③外连衡而斗诸侯。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0课《过秦论》导学案(3)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0课《过秦论》导学案(3)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最新整理)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10课《过秦论》导学案(3)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10课《过秦论》导学案(3)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10课《过秦论》导学案(3)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过秦论》【使用说明】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第三课时【探究案】探究一:探究二:【训练案】一、综合训练思考:为什么同是秦破六国统一天下直至灭亡这段历史,西汉的贾谊选取“秦亡"这个角度,而北宋苏洵却选“六国破灭的原因"这个角度?二.构建知识体系:四、教师带领同学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1。

对偶排比句式的广泛运用:“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 突出地表现出了秦的虎狼之心。

以上第(3)句三句话均为一个意思,但句句有力,强调了秦始皇的暴虐之行。

2、铺陈排比手法。

写赋是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需要铺张和夸大的,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

《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导言《过秦论》是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一篇,作者为韩非,该篇是自由主义和唯实主义思想的代表之一。

它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都必须用正确的观念、方法去对待和解决种种问题的重要性。

从史学的角度看,它也是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阐述的理论和思想大部分仍然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并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参考作用。

二、内容导读《过秦论》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分别为:第一部分:通论。

该部分主要论述了人性、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基本问题,有“圣人观”、“政治观”、“道德观”、“教育观”、“哲学观”等多重观点交织。

第二部分:批判秦政府的专制统治。

该部分是全文的核心,通过对秦政府种种罪恶行径的揭露和批判,揭示出专制统治所引发的社会危害和政治灾难。

它以攻击政治制度和反对特定人物为主。

第三部分:提出救亡思想。

该部分深入探讨了如何拯救秦国、拯救中国的方法论和策略性“建言”。

三、教学目标1. 了解《过秦论》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思想内容。

2. 理解和掌握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和人性观。

3. 掌握《过秦论》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4. 能够分析和评价《过秦论》对中国历史的启示和对现实社会的照耀。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是专制统治?它所带来的危害是什么?”“你认为中国古代最著名或有代表性的专制朝代是哪一朝?”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们逐渐进入《过秦论》的主题。

2. 阅读与解析请同学们先划分文本结构,并结合导学案提供的“内容导读”,逐段解析问题:a) 第一部分:通论1) 解释“圣人观”和“政治观”。

2) 对“万物皆备于天”的观点进行阐释。

3) 阐述韩非子的“道德观”。

4) 总结韩非子的“教育观”。

5)发掘韩非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的一些思想。

《过秦论》第三课时教学设计过秦论

《过秦论》第三课时教学设计过秦论

《过秦论》教学设计第三课时教学目的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5、背诵课文3、4、5段。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3、背诵课文。

引入新课大型纪录片《帝都咸阳》解说词中有这样几句话:秦人先祖在艰苦环境中塑造了雄强的性格,在变法改革中摆脱周礼的束缚展现了自由的人格,在统一战争和帝国的缔造中张扬了人的全面解放。

这种状态正是马克思倾其一生研究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也是今天我们践行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宗旨。

感谢我们的先祖为人类科学理论所进行的伟大实践。

感恩我们的先祖为当代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鲜活的楷模。

这种一脉相承、古今辉映的文化现象,给了我们多少振奋,谁也说不清楚。

然而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多少遗憾,有谁能说得清楚呢?今天让我们带着激动且遗憾的心情走近贾谊。

教学过程一、诵读课文,诵读指导:1、辞赋特色,文气极盛语言上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等词句,增强了语气;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富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象,行文又多用骈偶,如“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读起来铿锵有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3.10 过秦论 教案(第三课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3.10  过秦论  教案(第三课时)

3.10 过秦论(第三课时)教案(人教版必修3)【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2.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教学设想】1.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什么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

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虽是小说,但基本事件多见诸其书)。

3.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主要知识点。

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用单元知识短文所讲的道理来解决疑难问题,获取新知识。

4.本文逻辑严密,文辞优美,可利用录音等手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

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后三段。

【教学时数】 3教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三教时教学要点1.研习第4、5自然段,了解作者对秦亡原因的见解,评说其进步性及局限性。

2.学习本文从对比中引出结论的论证方法,进一步加强对文言词句的理解和翻译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复习检查:1.背诵第3自然段。

2.检查第4、5自然段的译文,着重检查容易误译的典型句子的翻泽。

[附]误译举例(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译文:然而陈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遮住窗户,用绳子系住户枢(这样贫穷人家)的子弟,是甿、隶一类的(耕田)人,而且是被迁谪戍边的征夫。

(2)才能不及中人。

泽文:才能不如中等人才。

(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过秦论》第三课时

《过秦论》第三课时

高一语文总第课时班级:姓名:制作人:郝玉英日期:3月日《过秦论》导学案(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第3段文言现象,如多义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进一步了解秦鼎盛时期所采取的措施。

3、背诵第3 段。

【自学指导一】10分钟时间翻译课文第三段,并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威振四海。

..()而鞭笞天下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金城..( )万..( )千里,子孙帝王世之业也。

【自学指导二】3分钟时间完成下列问题。

第3自然段讲了秦始皇“攻”天下的业绩和“守”天下的措施。

试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写其“攻”的,哪些是写其“守”的?秦始皇“守”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政策:前期:(攻)后期:(守)愚民弱民防民设想【当堂训练】15分钟总分:22分1、翻译下列句子(12分)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2、词类活用(10分)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履.至尊而至六合却.匈奴七百余里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组长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过秦论》导学案第三课时【学法指导】疏通文意后反复诵读。

注意积累文言实词【学习目标】 1.研读文章4、5段,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 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赏析文章语言特色。

【学习重难点】 研读文章4、5段,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 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赏析文章语言特色。

【预习案】-知识积累:1. 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① _________________ 赢粮而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 __________2.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 才能不及中人( ) ③ 赢粮而景从() ⑤山东豪俊(3. 分析下面字词的活用现象:①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② 天下云集而响应( 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⑤序八州而朝同列( 4. 选出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两项:( ) ) ) ④并起而亡秦族矣 ) ))A. 为天下笑 C.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B.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D. 非尊于齐、楚……中山之君也E.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5. 默写:① 振长策而御宇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履至尊而制六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威振四海。

② ,却匈奴七百余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③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 始 皇 既 没, 余 威 震 于 殊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②百有余年 ___________ 通 _________ ②将数百之众() ④斩木为兵(⑤斩木为兵,揭竿为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比权量力,贝U 不可同年而语矣。

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死 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探究案】1. 分析作者写了陈涉起义的哪些弱势(不利条件)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陈涉的不利条 件与天下人的积极响应2. 第5自然段写了哪些对比文中还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有何作用3. 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6. 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 要写这篇文章4.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一)记叙部分( ): 第一层:( ):写第二层:( ):写(二 )议论部分( ):写5.本文题为“过秦论”,是一篇论说文,但全文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试 讨论分析为什么这样安排。

7.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③试用几个词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

写秦始皇对内政策这一层的目的是什么④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⑤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检测案】1. 填空。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国四公子:齐国(姓名____________ )、赵国(姓名_____ )、楚国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魏国_________ (姓名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秦著作中经常提到的“关东”指东,“山东”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东,“河南”指 _________ 南。

“百越”指古代___________ 居住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地,统称百越,也叫_____________ 。

⑶“黔首”是___________ 对百姓的称呼,“氓” “隶”分别指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泛指下层人民。

“七庙”是____________ ■勺宗庙。

2.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可靠的。

C. 焚百家之言言:言论,句中指著作。

D.乐毅之徒通其意徒:门徒。

3. 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甲)贾生名谊,洛阳人也。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吴廷尉为河南守, 闻其秀才。

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 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 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 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 岁中至太中大夫。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乙)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 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 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 故备论之。

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 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贾谊论》)4. 下列与“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的“属”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张)衡少善属文B. 属于作文以记之C.贵阳以东属于(孙)权 D.而养游侠私剑之属 5. “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中“闻”所领的文字是() A. 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B. 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C. 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D. 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6. 下列各句中的“颇”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B. 颇似楚汉时C.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D.颇思投笔去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译文( 7-9 题)。

7. 闻其秀才( )A.听说他是秀才。

B.听说他才学优秀。

C.听见说那个秀才。

D.听说那人才学优秀。

8. 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A.人人感到像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

B.人人都按照他的意思说出想说的话。

C. 人人都说出了自己意思中的话。

D.人人都说出了皇上想听到的话。

9. 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A.为贾生着想的人,在行为方面也应该谨慎啊。

B.像贾生这样的人,在立身行事方 面也应该谨慎啊。

C.像贾生这样的人,对(周围)所发生的事要谨慎啊。

A. 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C.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4. 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蒙故业,因遗策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巩固提升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B.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D.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B.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D.百有余年D. 为贾生着想的人,对(贾生周围)发生的事要谨慎啊。

10. 作者引用苻坚得王猛这个事例的目的是()A.赞扬王猛明智,善于发现苻坚这样的人才。

B.赞扬苻坚聪明,善于发现王猛这样的人才。

C.说明只有尽斥旧臣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D. 说明只有聪明通达头脑清醒的君主才能充分发挥贤才的作用。

11. 读李商隐《贾生》诗,选择正确的一项是()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A. 本诗主旨与甲文相似,赞扬贾生因才能而受到重用。

B. 本诗主旨与乙文相似,既赞贾生之才能,又指出其不足。

C. 本诗主旨与两文都不相同,讽刺贾生只会谈鬼神之事。

D. 本诗主旨与两文都不相同,讽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

答案1. ①赢粮而景从景通—影②百有余年有通又2. ①才能不及中人(平常的人)②将数百之众(指挥、统率)③赢粮而景从(担负)④斩木为兵(武器)⑤山东豪俊(崤山以东)⑥同年而语(谈论)3.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作动词,用破瓮做,用草绳系)②天下云集而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④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⑤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动用法,使朝拜)4. 选出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两项:(BD )A.为天下笑B.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C.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D. 非尊于齐、楚……中山之君也E.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5. 默写:①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④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⑤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⑥鉏擾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⑧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 分析作者写了陈涉起义的哪些弱势(不利条件)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陈涉的不利条件与天下人的积极响应明确:详述了陈涉身分之低下,才能之平庸、财富之匮乏、起义之仓猝,士卒疲惫(或军队弱少)武器钝劣等方面的不利条件。

同时又描述天下风起云涌、积极响应的形势。

在这样的劣势之下,竟能使“天下云集响应”,说明秦的暴政使得人心尽背,整个天下都是秦王朝的敌人。

这些事实说明了秦朝的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在叙述中含有“过秦”之意。

2. 第5自然段写了哪些对比文中还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有何作用明确:第5自然段先将攻天下的秦国和守天下的秦朝进行对比,然后将陈涉的起义与诸侯国合纵抗秦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一比地位。

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二比兵器。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三比士卒。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四比人才。

一句话,陈涉与诸侯“不可同年而语”,强弱对比如此悬殊,它们同是秦的对手,曾先后与之抗衡,然而人多势众的六国,却一一为秦所灭,区区一个陈涉,竟然使秦“七庙隳”,对比将前面形成的反差,进一步深化、强化了。

全文共有三大方面的对比:一是六国与秦之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