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的经济学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 1、基本观点
– 《通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有效需求的大小决 定就业量。 凯恩斯所说的有效需求,是指预期可给雇主们 (企业)带来最大利润量的社会总需求。雇主 们就是按照这个社会总需求决定他们的生产和 提供就业量的。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消费 支出)和投资需求(投资支出)。
凯恩斯的经济学说
• 凯恩斯简介
–凯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 , 1883~1946年), 著名英国经济学家。父亲尼维尔·凯恩斯是一位颇有 名望的经济学家和逻辑学家。母亲曾任剑桥市参议员 和市长。 1902~1906年凯恩斯在剑桥大学学习数学。 为了应付大学毕业后的文官考试,他跟马歇尔学习经 济学,1906年大学毕业后通过文官考试,在英国统治 印度的印度事务部任职。1908年应马歇尔邀请回剑桥 大学讲授经济学原理、货币理论。1911年担任《经济 学杂志》主编,直到去世。 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 息和货币通论》创立了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原理,成为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典著作,被西方经济学者誉为一场 象“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 坦在物理学上一样的革命”。是二十世纪内“对社会 经济政策最有影响的一本书”。
• 30年代初的萧条和失业,更趋严重。在严酷的事实面前, 传统经济学关于可以借助市场自动调节机制达到充分就业 均衡的说教彻底破产。迫切需要一套新的辩护理论来代替 它,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克服萧条和失业的对策。 正是适应这个需要,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 论》一书。在这方面,当时在凯恩斯身边的一批剑桥年轻 经济学者R.F.卡恩(1905~ )、J.E.米德 (1907~ )、A.罗宾逊(1897~ )和J.罗宾逊、P. 斯拉法等,围绕着《货币论》进行的讨论和争辩,特别是 在《通论》写作过程中卡恩、J.罗宾逊和牛津大学的年轻 经济学者R.F.哈罗德(1900~1978)提出的批评和建议, 对《通论》的理论观点的形成,起着一定的作用。 《通论》出版初期曾受到少数正统派经济学家的批判和质 疑,也曾引起广泛的争论,但《通论》的基本观点不久便 被经济学界所普遍接受。凯恩斯的追随者对《通论》进行 了大量的诠释、修补和发展,形成在理论和政策上具有广 泛影响的凯恩斯学派,或称凯恩斯主义。
• “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
– 凯恩斯革命”一词的广泛流传,与美国经济学家劳伦斯•克莱因 (Lawrence R. Klein)不无联系(他在1947年出版专著《凯恩斯 革命》)。 – “凯恩斯革命”就是对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上述方面,从理论、 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对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变革。
• 理论上,凯恩斯反对代表基本传统理论观念的“萨伊定律”,强调总 需求对决定国民收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提出在三大心理规律(消 费倾向规律、流动偏好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规律)作用下,有效需求 不足将导致大规模失业和生产过剩,而市场自动调节的机制将无法发 挥有效作用,纠正这种失调。 • 方法上,凯恩斯复活了重商主义曾经使用过的宏观总量分析方法,克 服了此前传统的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分开的“二分法”,将货币经 济和实物经济合为一体。这一做法开辟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新时 代。 • 政策上,凯恩斯反对“自由放任”和“无为而治”的传统做法,主张 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和调节。特别 是,他创新性地提出了功能性的财政预算政策,主张以赤字财政政策 来解决大的经济萧条和危机问题。
经济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 (1)马歇尔的追随者阶段。 在凯恩斯的学生时代以至30年代初,在英国经济学界,特 别是在剑桥大学,占统治地位的是马歇尔的经济理论。马 歇尔兼收并蓄,把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供求论、边 际生产力论、货币数量说等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折衷主 义的、集经济学大成的理论体系。 凯恩斯是在马歇尔的直接熏陶下成长的,他接受马歇尔的 理论体系,力图把它运用到货币领域中去。但战后英国经 济的长期萧条和严重失业,促使凯恩斯考虑如何解决经济 失调的对策。开始时,他只是在货币领域里打圈圈。 在20年代,他坚持稳定物价,把物价稳定看作是防止经济 波动的前提,并把战后的经济灾难归诸于通货紧缩。至于 当时存在的严重失业问题,他也认为可以利用适当的货币 政策加以解决。为此,他建议实行通货管理,由Fra Baidu bibliotek央银行 操纵利率,使投资率趋于稳定并与储蓄率相均衡,以达到 物价稳定的目的。
• ③”流动偏好”。
– 指人们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和财富的愿望强度。这种流动偏好或 出于交易动机,便于应付日常支出;或出于谨慎动机,便于应付意外支 出;或出于投机动机,便于抓住随时出现的投资机会。人们的流动偏好 决定对货币的需求量。流动偏好愈强,对货币的需求量愈大,则愈需要 给以较高的利息,人们才愿放弃这种流动性。 凯恩斯认为利率的高低取决于这种对货币的需求和货币的供应量,货币 的供应量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流动偏好一定,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 加货币的供应量,降低利率,刺激投资。投资的变动是经济活动的动因。 在凯恩斯看来,之所以存在失业和萧条,就是由于上述三种心理因素交 互作用所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 由于现代社会的消费倾向低下,在国民收入增加时,收入与消费之间的 差距扩大,储蓄增加。这时除非增加投资来弥补这个差距,抵消储蓄, 否则,就业量就不可能继续维持原有水平。可是,又由于那些决定投资 的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特别是由于企业家对投资前景缺乏信心,投资 支出往往弥补不了上述差额,储蓄不能全部转化为投资,造成有效需求 不足,这样,就业量在尚未达到充分就业之前就停止增加或趋于下降, 形成大量失业。
• (2)自身体系的形成
– 在《货币论》中,凯恩斯已提出储蓄与投资均衡关系 的分析,但在那里他只是把这两个变量看作决定利率 和影响物价水平的因素,以后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观察, 他把储蓄和投资的均衡从决定利率转而视作决定产量 和就业水平的因素,这是他突破传统经济学,建立 《通论》新理论体系的一个关键。 在1929年,凯恩斯竭力支持乔治提出的举办公共工程 以减少失业的方案,认为公共工程开支不仅可以直接 增加就业,而且可以通过工程雇用人员收入的增加, 间接增加其他工业部门的就业,这是他后来在《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思想发展的萌芽,是他开始摒弃 某些正统观点的发端。只是由于这时还没有形成系统 的理论,他对自己的见解的论辩,是软弱无力的。
• 他认为对有效需求,从而对就业量起最终决定作用的,主 要有如下三个心理因素和货币供应量: ①”消费倾向”,即消费支出对收入的比率。他认为人们 的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如收入增加的那么多, 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收入愈增加,收入与消费之间 的差距愈大。 ②”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它决定资本边际效率。 所谓资本边际效率,简单地说,就是指增加一笔投资预期 可得的利润率,它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递降。企业家进行投 资,除了看资本边际效率高低外,还要考虑利率高低;利 率不变,则投资支出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的高低,后者又 取决于企业家对投资前景的预期和获利可能性的信心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