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超高精度惯性传感器原理探索

合集下载

《2024年基于无线惯性传感的人体运动捕捉技术》范文

《2024年基于无线惯性传感的人体运动捕捉技术》范文

《基于无线惯性传感的人体运动捕捉技术》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体运动捕捉技术在多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体育训练、医疗康复、虚拟现实等。

无线惯性传感技术的出现,为人体运动捕捉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技术手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无线惯性传感的人体运动捕捉技术,探讨其原理、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无线惯性传感技术原理无线惯性传感技术是一种基于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技术的传感器技术,通过集成加速度计、陀螺仪和磁力计等多种传感器,实现对人体运动的实时监测和捕捉。

这些传感器能够感知人体的加速度、角速度、磁场等物理量,从而推断出人体的运动状态和姿态。

三、人体运动捕捉技术人体运动捕捉技术是一种通过传感器捕获人体运动信息的技术,主要用于对人体的运动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基于无线惯性传感的人体运动捕捉技术,通过在人体关键部位布置传感器,实现对人体运动的全方位捕捉。

这些传感器可以通过无线方式传输数据,方便快捷地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四、基于无线惯性传感的人体运动捕捉技术应用1. 体育训练:通过捕捉运动员的运动数据,为教练提供更为准确的分析和指导,帮助运动员提高训练效果。

2. 医疗康复:用于监测患者的康复训练过程,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制定更为合理的康复计划。

3. 虚拟现实:为虚拟现实应用提供更为真实的运动数据,增强用户的沉浸感和体验感。

4. 其他领域:还可应用于智能安防、人机交互等领域,提高系统的智能化和便捷性。

五、技术优势与挑战(一)技术优势1. 无线传输:传感器通过无线方式传输数据,方便快捷地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2. 高精度:集成多种传感器,实现对人体运动的全方位捕捉,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

3. 实时性:能够实时监测和分析人体的运动状态,为相关应用提供实时数据支持。

4. 便携性:传感器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和布置。

(二)技术挑战1. 信号干扰:无线传输可能受到外界干扰,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高精度测量与制导的惯性导航系统研究

高精度测量与制导的惯性导航系统研究

高精度测量与制导的惯性导航系统研究导语:在现代高科技领域,高精度测量与制导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惯性导航系统的研究,探讨其在高精度测量和制导方面的应用与进展。

一、引言惯性导航系统是一种基于惯性传感器测量的导航系统,能够实现航行器在没有外部参考的情况下进行位置和姿态的估计与跟踪。

传统的惯性导航系统通常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加速度计、陀螺仪和计算装置。

这些组件能够提供绝对而精确的相对位置和姿态信息,用于导航和制导应用。

二、惯性导航系统的研究进展1. 精度提升随着科技的发展,惯性导航系统在高精度测量与制导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其中的关键是提高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

目前,最新的惯性传感器采用了现代化的制造和校准技术,能够实现更高的精度和更低的误差。

此外,使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精度。

2.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为了进一步提高惯性导航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研究人员引入了多传感器融合技术。

该技术通过同时使用GPS、气压计、地磁传感器等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将它们的测量结果进行融合,从而得到更准确的位置和姿态估计。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使用既提高了系统的精度,又增加了系统的鲁棒性和可靠性。

3. 作动器控制惯性导航系统不仅可以用于测量和估计位置和姿态信息,还可以用于导航和制导控制。

在航空航天领域,惯性导航系统可以实现航空器的自主飞行和自动着陆。

为了实现更高的制导精度,研究人员还进一步研究了作动器控制技术。

作动器控制技术利用惯性导航系统提供的位置和姿态信息,对作动器进行精确的控制,从而实现目标的精确导航和控制。

4. 应用领域高精度测量与制导的惯性导航系统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航空航天领域,惯性导航系统被广泛应用于飞机、导弹和卫星等航天器的导航和制导控制。

在海洋领域,惯性导航系统被用于舰船和潜艇的导航和控制。

在车辆领域,惯性导航系统被用于汽车、火车和无人驾驶车辆的自主导航和控制。

三、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1. 技术挑战尽管高精度测量与制导的惯性导航系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技术挑战。

惯性导航仪的工作原理

惯性导航仪的工作原理

惯性导航仪的工作原理引言概述:惯性导航仪是一种用于飞行器、舰船、导弹等载具的导航设备,它能够通过测量载具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来确定载具的位置、速度和方向。

惯性导航仪具有高精度、独立性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

一、惯性导航仪的基本原理1.1 惯性导航仪的加速度测量原理惯性导航仪内置加速度计,通过测量载具的加速度来确定载具的运动状态。

当载具发生加速度变化时,加速度计会产生相应的电信号,进而计算出载具的加速度值。

1.2 惯性导航仪的角速度测量原理惯性导航仪内置陀螺仪,通过测量载具的角速度来确定载具的旋转状态。

陀螺仪会产生相应的电信号,用于计算载具的角速度值。

1.3 综合加速度和角速度信息惯性导航仪会综合加速度和角速度信息,通过积分计算出载具的位置、速度和方向,从而实现导航功能。

二、惯性导航仪的误差补偿原理2.1 零偏误差补偿惯性导航仪存在零偏误差,需要进行零偏误差补偿。

通过定期校准零偏误差,可以提高导航仪的准确性。

2.2 温度漂移补偿惯性导航仪的性能会受到温度的影响,需要进行温度漂移补偿。

通过传感器内部的温度补偿电路,可以减小温度对导航仪的影响。

2.3 震动干扰抑制惯性导航仪在运动过程中会受到震动干扰,需要进行震动干扰抑制。

通过滤波算法和信号处理技术,可以减小震动对导航仪的影响。

三、惯性导航仪的工作模式3.1 静态模式在载具住手运动时,惯性导航仪处于静态模式。

此时,导航仪主要通过加速度计和陀螺仪测量载具的姿态和位置。

3.2 动态模式在载具运动时,惯性导航仪处于动态模式。

此时,导航仪主要通过积分计算出载具的位置、速度和方向。

3.3 切换模式惯性导航仪可以根据载具的运动状态自动切换不同的工作模式,以确保导航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四、惯性导航仪的应用领域4.1 航空领域惯性导航仪被广泛应用于飞机、直升机等航空器上,用于实现飞行导航和飞行控制。

4.2 舰船领域惯性导航仪也被应用于舰船上,用于实现航行导航和姿态控制。

惯性导航的原理及应用

惯性导航的原理及应用

惯性导航的原理及应用1. 什么是惯性导航惯性导航是指利用惯性传感器如加速度计、陀螺仪等,通过测量物体的加速度和角速度,进行导航和定位的一种技术。

与传统的基于卫星定位的导航系统(如GPS)相比,惯性导航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即时性,能够在无GPS信号或GPS信号弱的环境下进行导航。

2. 惯性导航的原理惯性导航的原理基于牛顿第一定律和旋转参考系的概念。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而旋转参考系则是指相对于某个旋转物体来描述运动的参考系。

惯性导航系统使用加速度计来测量物体的加速度,陀螺仪来测量物体的角速度。

通过对加速度和角速度的积分,可以得到物体的速度和位置信息。

然而,由于积分的误差会随时间累积,导致惯性导航系统的定位误差越来越大。

因此,惯性导航系统通常需要与其他导航系统(如GPS)进行融合,以获得更高的定位精度。

3. 惯性导航的应用惯性导航在许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3.1. 航空航天领域在航空航天领域,惯性导航被广泛应用于飞机、导弹、卫星等飞行器。

由于惯性导航系统具有快速、精确的特点,可以实时测量飞行器的运动状态,对飞行器进行导航和姿态控制。

3.2. 无人驾驶汽车惯性导航也是无人驾驶汽车中的重要技术之一。

汽车上搭载的惯性导航系统可以实时测量汽车的加速度和角速度,通过积分获得汽车的速度和位置信息,从而进行定位、导航和路径规划。

3.3. 室内导航在室内环境中,由于GPS信号的弱化或无法使用,惯性导航成为一种重要的定位解决方案。

可以通过在手机、手表等设备上搭载惯性导航系统,实现室内导航、定位和路径规划。

3.4. 船舶导航在船舶领域,惯性导航系统在海上定位和导航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船舶可以通过惯性导航系统测量其加速度和角速度,获得相对于初始位置的位移信息,并根据位移信息进行导航和航线规划。

3.5. 运动追踪惯性导航在体育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设计与实现

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设计与实现

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设计与实现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对于精度和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利用惯性导航系统进行导航定位已经成为科技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

惯性导航系统可以在无法使用GPS或其他定位系统的环境下,提供高精度的导航定位服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讨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惯性导航系统的原理惯性导航系统是利用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通过测量加速度和角速度两个参数来可靠地计算出航向、位置和速度信息的一种导航技术。

基本的惯性导航系统是由三个加速度计和三个陀螺仪组成。

加速度计测量三维加速度,而陀螺仪提供三维角速度的测量值。

利用测量值和初始位置的信息,可以推算出当前位置和速度。

二、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的设计1. 惯性导航系统的传感器在设计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时,传感器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情况下,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使用的传感器包括加速度计和陀螺仪。

当然,为了提高系统的精度,我们还可以使用更高级别的传感器如光纤陀螺仪和微型加速度计。

2. 数学模型设计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的第二步是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反映系统特性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可以为系统的设计、开发和优化提供指导。

为了建立数学模型,需要定义一组方程来描述惯性传感器的信号,并计算出航向和角速度的估计值。

接着根据航向、速度、位置等信息的不同,需要确定不同的模型。

一些典型的数学模型如扰动计算(error propagation)、四元数、卡尔曼滤波(Kalman Filter)等方法。

3. 数据整合方法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往往使用多种传感器,例如GPS、惯性传感器、磁罗盘、气压计等,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必须针对每种传感器的特点进行数据融合,从而使得整个系统的估计值更加准确可靠。

而数据整合方法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最直接方法。

目前惯性导航系统中常使用的数据整合方法包括卡尔曼滤波、扩展卡尔曼滤波、无迹卡尔曼滤波等,其中扩展卡尔曼滤波常用于非线性系统。

超高精度MEMS惯性导航系统研究

超高精度MEMS惯性导航系统研究

超高精度MEMS惯性导航系统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的深入,惯性导航系统在多个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如军事、民用航天、航空、海洋测绘、智能车辆等。

其中,MEMS惯性导航系统因为其小型化、集成化、低功耗、高精度等优点,成为了近年来重要的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

一. MEMS惯性导航系统及其重要性MEMS惯性导航系统是一种利用微机电系统(MEMS)芯片实现导航、定位和姿态控制的技术,其使用惯性传感器来检测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实现导航和航迹测量。

该系统由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组成,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精度,能够满足在复杂环境下的导航需求。

MEMS惯性导航系统在飞行器、导弹、舰船、无人机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航空领域,MEMS惯性导航系统可以降低飞行器的依赖于卫星导航系统的程度,提高飞行器的精度和可靠性。

在海洋测绘领域,MEMS惯性导航系统可以实现船舶的自主导航和定位。

在智能车辆领域,MEMS惯性导航系统可以实现车辆的姿态控制和车辆路径规划。

二. MEMS惯性导航系统的研究进展MEMS惯性导航系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其中最主要的不仅是研究了MEMS元件的制备、设计和优化方法,而且重点是提高惯性传感器和导航算法的精度和可靠性。

(1)MEMS元件制备技术的研究MEMS惯性导航系统的核心元件是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研究人员通过探索各种工艺方法,努力提高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的精度和空间分辨率。

一般来说,MEMS里的惯性传感器包括加速度计和角速度计。

原则上角速度计的灵敏度要高于加速度计,这样就会导致较高的姿态稳定和角度读数的理想情况。

而加速度计对加速度和位置变化的读取具备高精度的优势。

研究人员在元件制备过程中的相应技术方案上不断优化,使得MEMS惯性导航系统随着等越来越适应目前多种实际的应用基础设施和技术应用。

(2)导航算法的研究在MEMS惯性导航系统中,导航算法决定着其导航精度和可靠性的高低。

目前,导航算法主要包括基于传感器模型的动态位置估计算法、基于卡尔曼滤波(Kalman filter)的状态估计算法和基于系统辨识(system identification)的状态估计算法。

激光陀螺仪的原理与应用

激光陀螺仪的原理与应用

激光陀螺仪的原理与应用激光陀螺仪是一种基于光学原理的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惯性导航传感器。

它利用旋转后的Sagnac效应,通过光纤和光学器件来测量角速度,从而确定导航物体的姿态和旋转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激光陀螺仪的原理与应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Sagnac效应。

Sagnac效应是一个相对论效应,它描述了在一个旋转的参考系中传播的光的传播时间差。

如果平面光波经过旋转的介质后回到原点,那么在旋转情况下,由于一侧边与旋转平面一起旋转,而另一侧边则不动,所以光波在传播时间上产生差异,这就是Sagnac效应。

而光纤干涉则是利用两束光线合成的干涉现象来测量光路差。

激光陀螺仪将激光分成两束,一束沿顺时针方向传输,另一束沿逆时针方向传输。

在光纤环形路径上,两束光线会经过一系列的反射和传输,在最终合并的地方形成干涉纹。

根据干涉纹的变化,可以精确测量光线的传播时间差,从而计算出陀螺仪的角速度。

1.惯性导航系统:激光陀螺仪可以通过测量姿态和旋转信息来辅助导航和定位系统,特别是在没有GPS信号或GPS信号不可靠的情况下。

它在无人飞行器、导弹系统和航天器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2.航空航天工业:激光陀螺仪可以在飞行中测量飞机或导弹的姿态和旋转信息,从而提供导航、导弹制导和飞行控制等方面的支持。

它能够提供高精度的姿态测量,可以在飞行中实时修正姿态。

3.地震勘探:激光陀螺仪可以通过测量地表的旋转信息,来检测和测量地震的发生和水平。

它在地震预警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提供准确的地震数据,以便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

4.船舶导航:激光陀螺仪可以用于大型船舶的导航和航海系统中,通过测量船舶的姿态和角速度来提供精确的导航信息。

船舶在恶劣的水域或海况下,激光陀螺仪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姿态稳定性,提高船只的驾驶稳定性和安全性。

5.建筑工程:激光陀螺仪可以用于高楼建筑的倾斜角测量,通过精确的测量角度来保证建筑物的垂直度和稳定性。

在大型桥梁和高速公路工程中,激光陀螺仪还可以用于测量和监测桥梁的倾斜度和变形。

惯性传感器原理

惯性传感器原理

惯性传感器原理
惯性传感器是一种测量和检测物体的加速度和角速度的设备。

其原理基于牛顿第一和第二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当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换句话说,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具有惯性。

牛顿第二定律则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反比于物体的质量。

数学表达式为F = ma,其中F代表作用力,m代表物体的质量,a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基于以上原理,惯性传感器利用物体的惯性来测量其加速度和角速度。

传感器内部通常包含装有质量的小对象,例如微型振动陀螺。

当传感器遭受加速度或角速度时,惯性会引起内部的质量对象发生位移或旋转。

通过测量位移或旋转的量,可以推导出物体的加速度和角速度。

惯性传感器通常包含多个轴向的传感器,例如三轴加速度计和三轴陀螺仪。

通过组合不同轴向的测量值,可以计算出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状态。

此外,惯性传感器还可以配合其他传感器,例如磁力计和气压计,来进行更精确的运动测量和姿态估计。

总的来说,惯性传感器利用物体的惯性原理来测量和检测加速度和角速度。

通过组合不同轴向的测量值,可以得到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状态。

这种传感器在许多应用领域,如汽车、航空航天、运动追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MEMS惯性传感器简介演示

MEMS惯性传感器简介演示

04
MEMS惯性传感器的应 用领域
消费电子领域
1 2
移动设备
MEMS惯性传感器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 设备中发挥重要作用,用于屏幕旋转、游戏控制 以及虚拟现实等功能的实现。
可穿戴设备
惯性传感器在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手环中, 用于计步、姿态识别、定位等功能的实现。
3
智能家居
在智能家居领域,MEMS惯性传感器可用于智能 遥控器的姿态控制、电视等家电设备的自动定向 等。
新型材料在MEMS传感器中的应用
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力学、电学和热学性能,可以作为MEMS传感器的敏感材料,提高传 感器的灵敏度、响应速度和稳定性。
二维材料
如石墨烯等二维材料具有超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和机械强度,可用于制造高性能、柔性的 MEMS传感器。
复合材料
采用金属、陶瓷与聚合物等复合材料制造MEMS传感器,可以综合各材料的优点,实现传 感器的高性能、低成本和批量化生产。
通过本次PPT演示,我们将 深入探讨MEMS惯性传感器 的技术挑战、市场前景及发 展趋势,希望能够对这一领 域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入的 了解,并为相关企业和研究 机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THANKS
感谢观看
AI算法在传感器中的应用
01
02
03
自适应校准
利用AI算法对传感器进行 自适应校准,实时修正误 差,提高传感器的测量精 度和线性度。
故障诊断与预测
结合传感器数据和AI算法 ,实现传感器的故障诊断 与预测,提前发现潜在问 题,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智能传感器网络
运用AI算法优化传感器网 络的布局和数据传输,降 低能耗,提高网络整体性 能。

惯性传感器定义

惯性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技术原理

惯性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技术原理

惯性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技术原理
基于MEMS的系统可以显着提高髋关节和膝关节植入体与病人骨骼结构的对准精度,减轻不舒适感,从而避免进行修正手术。导航通常与汽车、卡车、飞机、轮船,当然还有人相关。但是,它也开始在医疗技术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精密手术仪器和机器人就需要使用导航。手术导航工具的设计要求与传统的车辆导航具有广泛的共同点,但前者也提出了一些独特的挑战(例如,由于是在室内使用,无法获得GPS支持),需要更高的性能。本文将研究医疗导航应用的独特挑战,并且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从传感器机制到系统特性。首先将回顾传感器的一些重要性能指标,以及在传感器选型中应当考虑的潜在误差和漂移机制。本文还会重点介绍通过集成、融合和处理来增强传感器的方法,例如通过采用卡尔曼滤波。然而,在展开详细论述之前,回顾惯性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技术的一些基本原理可能会有帮助。1 MEMS基本原理一度被认为是奇思异想的MEMS技术,现已成为我们大多数人每天都会碰到的成熟技术。它使我们的汽车更加安全,增强了手机的可用性,能够测量和优化工具及运动设备的性能,并且不断提高对住院病人和门诊病人的医疗护理水平。表1 按运动类型划分的医疗应用用于线性运动检测的MEMS器件通常是基于一个微加工的多晶硅表面结构,该结构形成于硅晶圆之上,通过多晶硅弹簧悬挂在晶圆的表面上,提供对加速度力的阻力。在加速度下,MEMS轴的偏转由一个差分电容测量,该差分电容由独立固定板和活动质量连接板组成。这样,运动使差分电容失衡,导致传感器输出的幅度与加速度成正比。举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当汽车由于碰撞而突然急剧减速时,安全气囊传感器中的MEMS轴会产生同样的运动,使得电容失衡,最终产生信号触发安全气囊打开。这一基本加速度计结构,根据不同的应用性能参数进行调整并增加数据处理功能后,可以精确地指示倾斜度、速度甚至位置。还有一种与此不同但技术上相关的结构是陀螺仪,它能检测旋转速率,输出形式为度/秒;加速度计则是检测重力。2 将运动检测转化为对医疗保健有用的信息通过一个功耗极低的紧凑器件来精确检测和测量运动的能力,几乎对任何涉及到运动的应用都是有价值的,甚至对那些运动要求不是很关键的应用也是有价值的。表1按运动类型列出了一些基本医疗应用。需要解决更多挑战的更高级应用将在稍后讨论。2.1 超越简单的运动检测虽然简单的运动检测,例如一个轴上的线性运动,可能很有价值,但多数应用都涉及到多个轴上的多种类型运动。捕捉这种多维运动状态不仅能带来新的好处,而且能在轴外扰动可能影响单主轴运动测量的情况下保持精度。许多情况下,为了精确测定对象所经历的运动,必须将多种类型(例如线性和旋转)的传感器结合起来。例如,加速度计对地球的重力敏感,可以用来确定倾角。换言之,让一个MEMS加速度计在一个+/-1g重力场中旋转时(+/-90°),它能够将该运动转换为角度表示。然而,加速度计无法区分静态加速度(重力)与动态加速度。这种情况下,加速度计可以与陀螺仪结合,利用组合器件的附加数据处理能力可以分辨线性加速度与倾斜(即当陀螺仪的输出显示旋转与加速度计记录的视在倾斜重合时)。随着系统的动态程度(运动的轴数和运动自由度)增加,传感器融合过程会变得更加复杂。了解环境对传感器精度的影响也很重要。显而易见的一个因素是温度,可以对其进行校准;事实上,高精度传感器可以重新校准,并且自身进行动态补偿。另一个不那么明显的考虑因素是潜在的振动,即使很轻微的振动也会使旋转速率传感器的精度发生偏移,这种效应称为线性加速度效应和振动校正,其影响可能很严重,具体取决于陀螺仪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传感器融合同样能够提高性能,即利用加速度计来检测线性加速度,然后利用此信息和陀螺仪线性加速度灵敏度的校准信息进行校正。许多应用要求多自由度的运动检测。例如,6自由度惯性传感器能够同时检测x、y、z轴上的线性加速度和旋转运动(也称为滚动、俯仰和偏航),参见图1。图1 全运动评估所需的6自由度运动测量:x、y、z轴线性运动和滚动、俯仰、偏航角速率转动2.2 导航--从车辆到手术仪器惯性传感器在工业中用作辅助导航器件已经相当广泛。通常,惯性传感器与GPS等其他导航设备一起使用。当GPS访问不可靠时,惯性导航可以利用所谓航位推算技术来弥补空隙。除了最简单的导航之外,多数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方案都会依赖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在所有条件下提供所需的精度和性能。GPS、光学和磁性检测技术已广为认知,相关产品也很丰富。然而,每种技术都有其不足之处,即使一起使用,互相之间也不能完全补偿彼此的不精确性。MEMS惯性传感器则有可能完全补偿传感器的不精确性,因为它不存在上述干扰,并且不需要外部基础结构:无需卫星、磁场或相机,只需惯性。表2列出了主要的导航传感器技术及其优缺点。表2 广泛应用的导航传感器及其对医疗导航的适用性就像车辆导航设备会发生GPS遮挡问题一样,医疗系统所用的光学导航技术也会遇到视线遮挡问题。发生光学遮挡时,惯性传感器可以执行航位推算,从而通过冗余检测增强系统的可靠性。2.3 医疗导航符合表2所列原则的一个医疗应用是在手术室使用惯性传感器,使人工膝关节或髋关节能够与病人独特的骨骼结构更精确地对准。本例的目标是让植入体与患者自然轴的对准误差小于1°。95%以上的全膝关节置换(TKA)手术采用机械对准方法,它所产生的典型误差为3°或更大。使用光学对准的计算机辅助方法已经开始取代一些机械程序,但可能由于设备开销较大,推广过程缓慢。无论使用机械对准还是光学对准,这些手术中大约30%都会有未对准的情况(定义为3°以上的误差),使病人感觉不舒服,常常需要进行额外的手术。降低对准误差的可能好处包括:缩短手术时间、增强病人舒适感以及使关节置换效果更持久。图2 基于MEMS的惯性测量单元提供6自由度运动测量, 结构紧凑,适合用于手术仪器完整多轴惯性测量单元(IMU)形式的惯性传感器已证明能够显着提高TKA手术的精度。ADIS16334(图2)等器件包含所需的全部检测功能--三个线性传感器和三个旋转传感器,可取代基于机械和光学的对准技术。该器件利用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和嵌入式处理来动态校正传感器漂移,如陀螺仪的线性加速度偏移、线性和旋转检测的温度漂移等。通过标准4线串行外设接口(SPI),可以与这个相对复杂的精密传感器套件轻松接口。MEMS惯性传感器可靠度高(汽车行业20年的应用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它在手机和视频游戏中的成功应用说明它在商业上极具吸引力。然而,不同应用对性能的要求大不相同,适合游戏的器件并不能解决本文所述的高性能导航问题。对于导航,重要的MEMS性能指标是偏置漂移、振动影响、灵敏度和噪声。精密工业和医疗导航所需的性能水平通常比消费电子设备所用MEMS传感器的性能水平高出一个数量级。表3列出了有助于传感器选型的一般系统考虑。表3 系统目标/约束条件有助于传感器选型大多数系统都会集成某种形式的卡尔曼滤波器,以便有效合并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卡尔曼滤波器将系统动力学模型、传感器相对精度和其他特定应用的控制输入纳入考虑,有效确定最切合实际的运动情况。高精度惯性传感器(低噪声、低漂移、相对温度/时间/振动/电源变化保持稳定)可以降低卡尔曼滤波器的复杂度,减少所需冗余传感器的数量,以及减少对容许系统工作方案的限制条件数量。3 医疗MEMS的复杂性虽然传感器已实现各种各样的医疗应用,从相对简单的运动捕捉到复杂的运动分析,但医用传感器的高性能要求提出了复杂且涉及到大量计算的设计挑战。幸运的是,解决这些新一代医疗挑战所需的许多原理均基于经工业导航应用验证的方法,包括传感器融合和处理技术。在医疗导航领域,运动的复杂性以及精度和可靠性要求将推动多处理器、附加传感器后处理、复杂算法、复杂测试和补偿方案的发展。在消费应用强烈追求小尺寸、低功耗、多轴惯性传感器的同时,某些开发人员同样重视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稳定可靠的高精度、低功耗、高性能传感器。与现有测量和检测技术相比,这些惯性MEMS器件在精度、尺寸、功耗、冗余度和可及性上均有优势。

imu传感器工作原理

imu传感器工作原理

imu传感器工作原理IMU(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即惯性测量单元,是一种测量物体运动状态的传感器。

它主要由加速度计和陀螺仪两部分组成,其中加速度计用于测量物体的加速度,而陀螺仪则用于测量物体的角速度。

IMU适用于需要超高精度、实时性和大范围度量运动状态等领域,如惯导导航、飞行器控制、导弹制导、机器人定位等。

一、加速度计的工作原理加速度计是一种用于测量物体三维运动状态的传感器。

它的工作原理基于牛顿定律和热力学原理。

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它会产生加速度,而加速度计可以通过测量这个加速度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通常,加速度计会采用霍尔效应、压电效应、微机械系统(MEMS)等技术进行制造。

以MEMS型号的加速度计为例,它是由微机械系统芯片和信号处理器组成的。

微机械系统芯片中包含了多个微小的质量块和弹簧,当物体受到加速度作用时,这些小的质量块会对芯片的结构造成微弱的位移,这个位移会被芯片上的传感电极检测到,然后送到信号处理器中进行计算,最终得出物体的加速度值和方向。

二、陀螺仪的工作原理三、IMU的工作原理IMU通过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的数据融合,可以获取物体的三维运动状态信息。

具体来说,当物体发生加速度时,加速度计可以测量出物体的加速度,并可以通过积分算法得出物体的速度和位移信息。

而当物体发生旋转时,陀螺仪可以测量出物体的角速度和旋转角度,进而可以推算出物体的方向和变形信息。

IMU的精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器件本身的精度、单位安装中的偏差和校准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IMU需要进行精确的校准和误差补偿,在实现高精度度量的基础上,才能提高传感器的性能和可靠度。

惯性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惯性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惯性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惯性传感器是一种测量和检测物体运动状态的设备,它通过感知物体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来实现。

它的工作原理基于牛顿第一定律,即物体的速度和方向只有在有外力作用下才会改变。

惯性传感器利用微电机原理或者压电晶体原理。

在微电机原理中,传感器内部装有微型电容器,其电极与加速度计的质量块连接,而加速度计的运动受到外力的作用。

当物体加速度改变时,加速度计的质量块也会产生相应的位移,进而使电容器的电容值发生变化。

通过测量电容值的变化,可以确定物体的加速度。

在压电晶体原理中,传感器内部装有压电材料,该材料能够在应变作用下产生电荷。

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压电材料会发生变形,从而产生电荷。

通过测量这些电荷的变化,就可以得到物体的加速度。

为了检测物体的角速度,惯性传感器还包括陀螺仪。

陀螺仪基于科里奥利力原理,当物体产生转动时,陀螺仪内部的旋转部件会受到科里奥利力的作用。

通过检测陀螺仪旋转部件受到的力的大小和方向变化,可以得到物体的角速度信息。

综上所述,惯性传感器通过测量物体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来检测物体的运动状态。

它的工作原理基于微电机原理或压电晶体原理,并利用科里奥利力来实现对角速度的测量。

惯性导航仪的工作原理

惯性导航仪的工作原理

惯性导航仪的工作原理引言概述:惯性导航仪是一种常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导航设备,它通过测量和集成加速度和角速度信息来确定飞行器的位置、速度和姿态。

本文将详细介绍惯性导航仪的工作原理,包括传感器原理、数据处理和导航计算。

一、传感器原理:1.1 加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通常使用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通过测量物体在三个轴向上的加速度来确定其运动状态。

它基于质量受力的牛顿第二定律,利用微小质量的振动或微弯曲的弹性杆来测量加速度。

加速度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经过放大和滤波后,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加速度值。

1.2 角速度传感器:角速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物体绕三个轴向的旋转速度。

常见的角速度传感器包括陀螺仪和光纤陀螺仪。

陀螺仪利用旋转质量的角动量守恒原理,通过测量旋转质量的角位移来计算角速度。

光纤陀螺仪则利用光纤的干涉效应来测量角位移,进而计算角速度。

角速度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也需要经过放大和滤波处理,以提供准确的角速度值。

1.3 温度和气压传感器:温度和气压传感器通常用于补偿加速度和角速度传感器的输出误差。

由于这些传感器的性能受温度和气压的影响,需要通过测量环境温度和气压来进行校准和修正。

温度和气压传感器采用热敏电阻、热电偶等原理来测量温度,采用压电材料或微机电系统来测量气压。

二、数据处理:2.1 传感器数据采集:惯性导航仪通过内置的数据采集电路,定期读取加速度、角速度和环境参数传感器的输出信号。

这些传感器通常以高频率采样,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2 数据预处理:传感器输出的原始数据需要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校准和补偿误差。

常见的预处理方法包括滤波、均值滤波、卡尔曼滤波等。

此外,还需要进行传感器的初始校准,以确保输出的数据准确可靠。

2.3 数据融合:惯性导航仪采用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方法,将加速度和角速度的测量值与其他导航信息进行融合,如地磁传感器、GPS等。

融合算法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进行选择,常见的算法包括扩展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等。

新型超高精度惯性传感器-----冷原子陀螺仪

新型超高精度惯性传感器-----冷原子陀螺仪

新型超高精度惯性传感器-----冷原子陀螺仪摘要: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正积极研制的原子干涉仪。

它是建立在激光冷却、囚禁与操控原子理论基础上,利用原子本身作为自由下落的“测试物体”来测量仪器所受到的惯性力。

这种新型惯性敏感器能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同时测量物体的旋转角速度和线性加速度,并可通过原子对抛技术实现两种量测量的区分,这已为诸多实验所验证。

报道了国内外原子干涉仪的最新研制进展。

原子干涉仪的紧凑性和长时稳定性将使其在惯性测量领域获得更广泛的工程应用。

关键词: 原子干涉仪;惯性技术;冷原子;激光冷却1.引言原子和光子、中子一样,具有波粒二像性,利用其波动性,可以实现跟光学干涉仪类似的原子干涉仪。

它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激光冷却与操控原子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1]。

原子干涉仪能精确测量旋转角速度[2-3]和线性加速度[4-5],从而用作原子陀螺、原子绝对重力仪和原子重力梯度仪,其短时灵敏度已超过目前的光学干涉仪,可以用作下一代高精度惯性敏感器。

在实际应用中,冷原子较热原子具有更小的速度及其速度分布,利用冷原子实现的冷原子陀螺仪在小型集成化及其惯性导航领域的应用中更具有优势, 因此, 冷原子陀螺仪的实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冷原子惯性器件正在从实验室研究逐步向实用化转化,因此我国紧跟国际先进研究方向,加大了冷原子惯性传感器原理的研究力度。

2.原子干涉仪基本原理拉曼型原子干涉仪通常采用π2−π−π2构型,第一个π2拉曼脉冲和原子相互作用时原子相干分束,π 拉曼脉冲和原子相互作用时, 两个态的原子发生布居数互换的同时都获得了双光子反冲动量,原子相干反射,第二个π2拉曼脉冲和原子相互作用时原子合束发生干涉。

在原子干涉过程中,初始态的原子经过第一个拉曼脉冲实现分束时,原子有一半的几率继续呆在初态,有一半的几率发生跃迁而呆在激发态,在激发态的原子同时获得激光的相位ϕ1,形成一个相干叠加态,当原子与第二个拉曼光脉冲作用时,原子正好感受到一个 π 的跃迁,,原子布居数发生交换的同时均获得激光的相位ϕ2,当原子与第三个拉曼光脉冲作用时,初态的原子有一半的几率继续呆在初态,有一半的几率发生跃迁而呆在激发态,同样,激发态的原子有一半的几率继续呆在激发态,有一半的几率发生跃迁而呆在初态,他们均获得激光的相位ϕ3,因此,原子经过三个拉曼脉冲作用后原子内态为初态和激发态的相干叠加态,原子在初态或激发态的几率为:p=[1±cos(ϕ1−ϕ2ϕ2+ϕ3)]/2(1)从公式(1)可以看出, 拉曼光的相位参与到原子内态的布居数变化上,当扫描任意一个拉曼光相位时,可以得到原子干涉条纹。

惯性传感器工作原理

惯性传感器工作原理

惯性传感器工作原理
惯性传感器是一种用于检测物体加速度和角速度的设备。

它通过测量某个物体相对于参考坐标系的加速度和角速度值,从而实现对物体在空间中运动状态的监测。

惯性传感器通常由三个加速度计和三个陀螺仪组成,分别测量物体沿三个轴向的加速度和角速度。

加速度计通过测量物体上某点的加速度来计算物体的线性加速度,而陀螺仪通过测量物体绕某点的角速度来计算物体的角加速度。

在加速度计中,常使用压电材料作为感应元件。

压电材料的特性是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电荷,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不会产生电荷。

当物体受到加速度作用时,加速度计中的压电材料会产生电荷,这个电荷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

通过测量电荷的变化,加速度计可以计算出物体的加速度。

陀螺仪则使用陀螺效应来测量物体的角加速度。

陀螺效应是指物体在快速旋转时由于惯性作用而产生的力矩。

陀螺仪中的旋转部件受到角速度作用时会产生力矩,通过测量这个力矩的大小和方向,陀螺仪可以计算出物体的角加速度。

为了准确测量物体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惯性传感器通常需要进行校准和误差修正。

校准过程包括确定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的零偏值以及灵敏度,以提高测量的准确度。

误差修正则是通过算法和信号处理技术来消除传感器的非线性误差和漂移现象。

惯性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于物体的运动惯性和与之相关的物理
效应,如压电效应和陀螺效应。

通过利用这些效应来测量物体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惯性传感器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航空航天、汽车工程、运动医学等。

mems惯导原理

mems惯导原理

mems惯导原理摘要:一、MEMS惯导原理简介二、MEMS惯性传感器的工作原理1.加速度计2.陀螺仪三、MEMS惯导系统的应用1.航空航天领域2.汽车行业3.智能手机4.军事领域四、MEMS惯导技术的发展趋势1.微陀螺仪的研究2.高精度加速度计的开发3.智能化与集成化正文: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惯导原理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MEMS惯导技术作为一种关键技术,为航空、汽车、智能手机等产业提供了精确的导航和定位功能。

一、MEMS惯导原理简介MEMS惯导原理主要基于角动量守恒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

在MEMS惯性传感器中,通过测量质量块受到的惯性力,可以得到物体的加速度和角速度。

二、MEMS惯性传感器的工作原理1.加速度计:MEMS加速度计利用惯性原理,将角动量守恒应用于微小的质量块上。

在加速度计中,质量块与弹性结构连接,当受到惯性力时,弹性结构产生形变,通过测量形变量,可以得到物体的加速度。

2.陀螺仪:MEMS陀螺仪的工作原理基于斯特林定律。

陀螺仪由一个固定的支撑结构和一支旋转的转子组成。

转子在外部磁场作用下旋转,通过测量转子的角速度,可以得到物体的角加速度。

三、MEMS惯导系统的应用1.航空航天领域:MEMS惯导系统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如飞行器的导航、姿态控制和着陆系统等。

2.汽车行业:MEMS惯导系统在汽车行业中主要用于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电子稳定程序(ESP)和导航系统等。

3.智能手机:MEMS惯导系统在智能手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加速度计用于检测用户的行为(如晃动、摔落等),陀螺仪用于实现流畅的触摸屏操作等。

4.军事领域:MEMS惯导系统在军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导航定位、战术级惯性测量单元(IMU)和头盔显示器等。

四、MEMS惯导技术的发展趋势1.微陀螺仪的研究:随着技术的进步,微陀螺仪在精度和灵敏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提升,未来将继续研究更高精度的微陀螺仪。

2.高精度加速度计的开发:为了满足各种应用场景的需求,研究人员将继续开发高精度、低噪声的MEMS加速度计。

惯性传感器工作原理

惯性传感器工作原理

惯性传感器工作原理
惯性传感器是一种用于测量和监测物体运动状态的装置。

它通过测量物体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来推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惯性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于牛顿第一和第二定律。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如果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产生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惯性传感器通常由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组成。

加速度计通过测量物体在三个方向上的线性加速度来确定物体的加速度。

它使用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技术,其中包含微小的质量块和微弹簧。

当物体发生加速度时,微小的质量块会相对微弹簧产生位移,该位移由感测器检测到并转换为电信号。

陀螺仪通过测量物体围绕轴线旋转的角速度来确定物体的旋转状态。

陀螺仪中包含一个旋转部件,如旋转质量块或光学陀螺。

当物体发生旋转时,旋转部件会感应到惯性力,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

惯性传感器还可以通过将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的测量结果进行整合和处理,来估计物体的位置和姿态。

这可以通过数学算法,如卡尔曼滤波器或互补滤波器来实现,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总之,惯性传感器通过测量和监测物体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来推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它的工作原理基于牛顿定律,并利用加速
度计和陀螺仪进行测量和转换。

通过整合和处理这些测量结果,惯性传感器可以提供物体的位置和姿态信息。

惯性导航系统中传感器原理与精度分析

惯性导航系统中传感器原理与精度分析

惯性导航系统中传感器原理与精度分析导航系统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航空航天、汽车导航、无人驾驶等领域提供了精确的定位和导航信息。

而惯性导航系统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技术手段,它通过传感器来测量物体的加速度和角速度信息,从而计算出位置和姿态。

本文将介绍惯性导航系统中传感器的原理,并分析其精度。

一、惯性导航系统中的加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是惯性导航系统中最常用的传感器之一,其原理基于牛顿第二定律。

根据此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力成正比,反向则相反。

加速度传感器利用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通过测量物体产生的静态或动态加速度,可以精确计算出其运动状态。

加速度传感器的核心是微机电系统芯片,通常由微小的质量块与弹簧连接组成,并安装在一个稳定的壳体内。

当物体受到加速度时,芯片内的质量块会相对壳体发生微小的运动。

传感器通过检测这种微小运动来测量加速度。

为了提高传感器的精度,通常会使用多轴加速度传感器。

例如,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可以同时测量物体在三个轴向上的加速度,从而获得更准确的运动信息。

二、惯性导航系统中的陀螺仪除了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也是惯性导航系统中重要的传感器之一。

陀螺仪的原理基于刚体力学,利用自旋运动的物体在惯性空间中的保持方向性。

陀螺仪根据测量旋转速度的原理分为两种类型:电子陀螺和光学陀螺。

电子陀螺利用了霍尔效应或压电效应,通过感应物体自身的旋转产生的电磁场变化来测量角速度。

而光学陀螺则通过利用光学干涉效应测量物体的旋转角度。

陀螺仪的精度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姿态漂移和噪声。

姿态漂移是由于陀螺仪长时间运行后温度变化、零漂、零位飘移等因素导致的误差累积。

而噪声主要来自传感器自身的电子噪声、机械振动等原因。

为了提高陀螺仪的精度,可以采用温度补偿、校准和滤波等方法。

三、惯性导航系统的精度分析惯性导航系统的精度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传感器自身的精度、误差累积、环境干扰等。

传感器的精度是决定系统整体精度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加速度传感器和陀螺仪的精度对系统的影响最明显。

汽车自动驾驶技术中的惯性传感器原理及使用方法

汽车自动驾驶技术中的惯性传感器原理及使用方法

汽车自动驾驶技术中的惯性传感器原理及使用方法近年来,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发展。

作为自动驾驶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惯性传感器在提供准确的车辆动态信息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重点介绍汽车自动驾驶技术中的惯性传感器原理及使用方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其在自动驾驶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惯性传感器,顾名思义,是一种能够感知和测量物体惯性特性的传感器。

它基于经典力学中的牛顿第一定律,即物体在没有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原理。

惯性传感器通常由加速度计和陀螺仪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分别用于测量加速度和角速度。

通过获取和处理这些动态信息,自动驾驶系统能够实时了解车辆位置、姿态和运动状态,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和控制。

在自动驾驶技术中,惯性传感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是非常关键的。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加速度计的工作原理。

加速度计通过使用质量块和敏感电路来测量物体的加速度。

当车辆发生加速、减速或转向等运动时,质量块会受到相应的力作用,而这些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电路测量并转换成电信号。

这些信号经过放大和滤波处理后,就可以传输给自动驾驶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其次,我们介绍一下陀螺仪的工作原理。

陀螺仪利用陀螺效应来测量物体的角速度。

陀螺效应是指旋转物体受到外部力作用时产生的“惯性”效应,即旋转轴始终偏离原始位置。

陀螺仪通过检测这种偏离角度的变化来测量物体的角速度。

这些测量值经过放大和滤波处理后,也可以传输给自动驾驶系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

了解了惯性传感器的原理之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它们呢?首先,要保证传感器的静止状态校准。

静止状态校准是为了对传感器进行零点校准,以消除传感器本身的误差,使得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在进行动态测量之前,在车辆启动或恢复静止状态时,需要进行静止状态校准,即使传感器测量值回归零位。

其次,要考虑传感器的安装位置。

惯性传感器应该被安装在车辆的重心位置或者尽量靠近车辆重心的位置上。

这样可以确保传感器受到的外部干扰最小,提供更加准确的测量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 年第 21 期·航空制造技术 101
技术前沿 TECHNOLOGY FRONT
2003 年 Packard 小组 [14] 又在此基础 上提出了大区域多转动的氦 4 超流 体相滑移陀螺仪,此传感器表明氦 4 超流体的相位相关性超过 1.4m,其 敏感环区域比实际模型大 2 个数量 级,灵敏度高于同类型陀螺仪,而且 具 有 长 时 间 的 稳 定 性 能,灵 敏 度 为 2.6×10-6rad/s Hz-1/2。2005 年加州大 学的 Talso 教授分析了频变水动力感 应和超流体陀螺的热量子“声音”[15], 此超流体陀螺仪是由 Josephson 弱环 构成的,频变水动力感应说明了敏感 器环路流体的摆动流量,由此可得到 陀螺仪的热相位噪声和热旋转声音, 其中得到的量子相位噪声与谐波振 荡器产生的零点运动十分相似。试 验结果表明:此超流体陀螺仪可用 于地球科学和改善全球定位系统性 能。上述超流体陀螺仪是基于超流 体的低阻特性而进行惯性转动测量 的,基于涡流的超流体陀螺仪是此领 域的另一个研究方向。2003 年英国 牛津大学 Clarendon 实验室 [16] 发现 了玻色 - 爱因斯坦凝聚气体中超流 体 量 子 涡 流 的 陀 螺 效 应,涡 流 冷 凝 体 产 生 单 一 量 子 传 播,从 而 引 起 交 叉摆动产生进动,角动量联合涡线, 进一步可推导出进动角与粒子数的 关系,结果角动量为 1.07±0.13Nh。 2006 年 Clarendon 实 验 室 [17] 进 一 步建立了围绕环路的超流体的方向 性重叠,通过玻色 - 哈巴德模型,用 阵列玻色 - 爱因斯坦凝聚体捕获光 子,并将其连入环路内,随着环路的 旋 转,平 均 每 个 粒 子 都 可 获 得 一 半 超 流 体,从 而 所 有 旋 转 和 静 止 的 粒 子 都 可 进 行 粒 子 的 重 叠,为 研 制 超 高精度量子限陀螺仪奠定了理论基 础。2007 年 Packard 小组 [18] 提出的 基于 Josephson 效应的超流体陀螺模 型是目前此领域内的最佳模型,能够 探测由轴流驱动的单一涡流的运动, 当超流体速度达到临界温度时,会发 生相位滑移,随着轴流速度的增加, 频率逐渐增强。由于超流体是一种
技术前沿 TECHNOLOGY FRONT
新型超高精度惯性传感器 原理探索
Research on Principle of New High-Precision Inertial Sensor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 盛庆红 刘微微 王惠南
惯性传感器是构成惯性导航系统的核心器件, 惯性导航系统的精度与性能取决于陀螺仪和加速度 计 的 性 能,其 在 导 航 制 导 技 术 领 域(尤 其 是 国 防 建 设)的需求是该技术拓展新方向的源动力。采用新 原理、新技术发展新型高精度、小型化惯性传感器是 惯性技术研究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974107),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M0772-034)资助。
100 航空制造技术·2011 年第 21 期
展新型高精度、小型化惯性传感器是 惯性技术研究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 一。
随着现代物理学研究的深入和 技术手段的发展,基于冷原子干涉的 原子陀螺仪和原子加速度计已成为 可能。基于冷原子物质波萨格纳克 效应的量子陀螺,可以获得极高灵敏 度的角速度,其理论灵敏度相当于激 光陀螺和光纤陀螺的 1010 倍,冷原子 陀螺仪的灵敏度在 10min 平均时间 达到 1.4×10-7rad/s,冷原子惯性传感 器将成为精度最高的惯性测量器件, 并可同时实现三轴线加速度和角速 度测量以及全张量重力梯度补偿 [1]。 由于冷原子惯性传感器的高精度、高 性能和巨大的技术潜力,发达国家已 投 入 大 量 的 人 力 物 力,美 国 制 定 的 以冷原子惯性传感器为核心的“精 确惯性导航系统”被视为下一代主
图2 伽利略研究所研制的紧凑便携式 冷原子陀螺仪试验系统[11]
2 对偶冷原子超高精度角速度和加 速度测量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冷原子传感器利用被激发的拉曼
跃迁控制原子波束,通过反向传播的 高通量原子波束,形成与萨格纳克相 位移动相反的 2 个原子干涉仪,其内 部的拉曼原子状态是由同一激光束控 制的,从 2 条独立的原子束中减去干 涉测量信号,即可实现对寄生噪声源 和各种系统效应的共模抑制。具体地 说,在传感器的闭合腔体中,激光脉冲 用于原子分束和原子反射,使 2 条原 子束沿着此闭合腔体进行反向传播, 光脉冲将 2 束原子推入叠加区域,此 时不同状态的原子束处于不同的空间 轨迹,先分开后汇合,最后形成萨格纳 克干涉区,此时可观测到干涉条纹,从 而实现对角速度的测量。
基于玻色 - 爱因斯坦凝聚理论 形成的超流体具有独特的物理特性, 超流体的粘滞系数、流体间以及流体 对周围运动的阻尼很小,当超流体腔 体发生运动时,超流体保持其惯性状 态,从而超流体与承载容器呈现相对 流动,检测此运动速度就可以获得转 动速度。弱连接超流体超高精度陀 螺基于 Josephson 效应的超流体陀螺 是测量旋转的最佳模型,其本质是将 对称布置的双 Josephson 弱连接安置 在超流体环形腔内,通过环路上方腔 体内热装置的加热使腔体内温度和 压力发生变化,从而在短时间内使得 腔体内超流体形成一定的化学势差
同 的,这 是 因 为

Δφ acc=keffαT2,其中 Δφ rot 和 Δφ acc 分别为旋转角速度和线性加速度引 起的相移,a 为线性加速度。因此两 个干涉仪信号相加或相减即可区分 旋转角速度和线性加速度。
超流体陀螺仪
1 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 1997 年美国加州大学 Packard
小组首次发现了超流体的量子干涉 效应,当推动超流体通过微孔时,超 流 体 会 发 生 振 动,利 用 这 一 原 理 可 制 成 超 高 精 度 的 量 子 陀 螺 仪 。 [12-13]
技术前沿
TECHNOLOGY FRONT
体量子陀螺的高精度测量的实现方 案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冷原子陀螺仪
1 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 目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和耶鲁大
学的冷原子惯性技术位居世界前列。 1991 年斯坦福大学和耶鲁大学 [4] 共 同研制了第一台冷原子干涉仪,用激 光冷却并囚禁原子的方法在磁光阱 中积累了大量冷原子后,拉曼脉冲激 发原子,原子相干地分裂、偏转,最后 重新会聚成原子波束而产生干涉条 纹,通过路径之间相位差测定重力加 速度灵敏度是 3×10-6g/Hz。1998 年 耶鲁大学的 Kasevich 小组 [5] 发明了 第一台原子陀螺仪,用 2 个在垂直方 向分开约 1m 的冷原子源构成两个 铯原子干涉仪,测出 2 个不同位置 处的相位差。2002 年,他们又改善 了冷原子源,扩大了 2 个原子源之 间 的 距 离,测 得 重 力 加 速 度 灵 敏 度 为 4×10-9g/Hz[6]。2006 年,Kasevich 小组首次设计了噪声时间短并长时 稳定的可用于高精度导航的冷原子 干 涉 陀 螺 仪,其 原 理 是 用 序 列 光 脉 冲 进 行 原 子 波 束 相 干,惯 性 改 变 原 子 德 布 罗 意 波 长 与 光 间 的 相 位,提 高了反向陀螺输入轴的精确性。陀 螺 旋 转 的 偏 心 稳 定 性 小 于 6×106deg/h,比例稳定性小于 5×10-6,角 速 度 随 机 游 走 误 差 为 3×10-6deg/ h1/2[7]。 同 年 法 国 巴 黎 天 文 台 利 用 冷 原子干涉仪研制了 6 轴惯性传感器 [8],通过在抛物线轨道反向传播的原 子束,利用拉曼激光激发形成 3 种干 涉仪,正交于 3 轴加速度和角速度, 从而实现了对转动速率和加速度的 测量,转动灵敏度为 2.2×10-3rad/s, 280s 后减少到 1.8×10-6rad/s。2009 年巴黎天文台从旋转信号中准确地 去 除 了 加 速 度 计 噪 声,灵 敏 度 达 到 5.5×10-7rag/s Hz-1/2,为超灵敏原子陀 螺的研制奠定了基础,模型如图 1 所 示。
对偶冷原子陀螺仪利用 π/2 → π → π/2 的拉曼激光序列 获得的干涉仪两臂间的相位差是由 原子感测到的旋转角速度和线性加 速度共同组成,为了能够区分二者, 对偶冷原子陀螺仪的 2 个冷原子源 需同时地以反向的传播速度进入原 子干涉仪。对偶干涉仪是相同的,但 是干涉仪两条路径所围成的面积却 是相反的,即 A1=-A2,则两个干涉仪 间由旋转引起的相位移动是不同的, 而由于加速度引起的相位移动是相
导惯性技术 [2],欧洲计划根据“空间 应用中的高精度原子干涉测量技术” 进行空间飞行器的导航 [1]。冷原子 惯性器件正在从实验室研究逐步向 实用化转化,因此我国紧跟国际先进 研究方向,加大了冷原子惯性传感器 原理的研究力度。
超流体陀螺仪的研究对象是基 于玻色 - 爱因斯坦凝聚理论形成的 超流体,由于超流体的粘滞系数、流 体间以及流体对周围运动产生的阻 尼很小,当超流体腔体发生运动时, 超流体可以保持其原来的状态,利用 这一特性可以制造一个物理的惯性 空间,因此基于超流体的新概念陀螺 在原理上可以进行高精度的惯性测 量,预计精度可达到 10-12rad/s,尤其 适用于高精度姿态测量场合 [3]。目 前,该方向的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尚 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探索有效的超流
z y x
拉曼激光束 检测波束
原子轨道
反光镜 +λ/4 磁光陷腔体
磁光陷 A
磁光陷 B
图1 巴黎天文台研制的有2个磁光陷的超灵 敏原子陀螺模型
(尺寸为30mm×10mm×50mm)[9]
同年德国汉诺威大学提出了研 制一种基于铷激光冷却的紧凑冷原 子干涉陀螺仪的设想 [10],该陀螺仪 可提高精度的测量角速度和加速 度,通过小型重力计扩展了 3 个独 立 的 原 子 激 光 联 合 干 涉 仪,从 而 用 小型几何体实现了具有 3 个独立原 子 光 干 扰 区 的 扩 展 干 涉 仪,灵 敏 度 提高了 2 个数量级。2009 年意大利 伽利略研究所研制成功了微重力条 件下的紧凑便携式冷原子陀螺仪, 其重量为 650kg,试验系统如图 2 所 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