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农业简介
浙江农业概况
浙江省农业概况
浙江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全省土地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1.06%,是面积较少的一个省份。
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地貌结构为“七山一水二分田”。
现有耕地2384万亩,其中水田1932万亩旱地452万亩,人均占有耕地仅0.52亩,不到全国人均耕地1.2亩的一半。
省播种面积4272.6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287.7万亩,经济作物面积为1070.4万亩。
谷物生产以水稻为主,其次是麦类、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蚕桑、茶叶、柑桔、棉花、果蔗、油菜、蔬菜、食用菌等。
茶叶的产量、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蚕茧产量居全国第三,柑桔产量居全国第四。
2006年浙江省消耗化肥总量(纯
养分):93.98万吨,其中氮肥(N)55.41万吨,磷肥(P
2O
5
)12.19万吨,钾肥
(K
2
O)7.74万吨,复合肥(折纯)18.63万吨。
浙江是资源小省,除氮肥基本能满足自给外,磷肥、钾肥、复合肥等均需外省调运。
随着浙江经济的发展,浙江总耕地面积将逐渐减少,种植结果也将发生变化——粮食种植面积将减少,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的面积将增大。
因此,用肥结构也将表现出复合肥、磷钾肥用量比例的增加而氮肥用量比例的减少。
与此同时,主导产业的区域化布局进一步显现,浙西南蚕桑、浙东南蔬菜、浙北油菜、浙中茶果等产业带初步形成。
温州行业报告
温州行业报告温州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浙江省的一个重要地级市。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之一,温州在过去几十年里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了中国民营经济的代表城市之一。
温州的行业结构丰富多样,涵盖了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多个领域。
本报告将对温州的主要行业进行分析和展望。
制造业是温州的支柱产业之一。
温州的制造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包括鞋类、服装、眼镜、电器等多个领域。
其中,鞋类产业是温州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温州被誉为“中国鞋都”。
随着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不断增长,温州的鞋类产业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国际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未来,随着消费升级和科技进步,温州的制造业将进一步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服务业是温州的另一个重要支柱产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温州的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金融、物流、旅游、教育、医疗等行业纷纷涌现,成为了温州经济的新增长点。
特别是金融业,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温州的金融业正迅速壮大,成为了温州经济的重要支撑。
未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和消费升级的推动,温州的服务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农业是温州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
温州的农业以水果、水产为主,其中柑橘、龙虾等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温州的农业正朝着现代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未来,随着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温州的农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的来说,温州的行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高端化、智能化的趋势。
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温州的经济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温州的企业和政府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加强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希望温州的各行业能够在全球化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温州农业简介
温州农业简介我市现有耕地总面积236.61万亩,其中水田174.89万亩,旱地61.72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305亩。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特色、生态、高效”的农业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六大体系”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强农惠民“五大工程”,农业转型升级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产业特色日趋明显。
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十大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
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240万亩以上,总产超过90万吨;生猪存栏85.13万头,畜牧总产值30亿元;蔬菜播种面积93.11万亩,产值24.19亿元;水果面积60多万亩,产值10.2亿元;茶叶面积21万亩,产值4.08亿元;水产品产量63万吨,产值39.98亿元;笋竹70多万亩,年产值6亿元;花卉苗木2.5万亩,产值3亿元。
全市拥有19个中国“特产之乡”、2个省级特色产业强市(乐清为水产养殖强市、瑞安为蔬菜产业强市)、14个省级特色产业强乡强镇。
全市已发展各种休闲观光农业基地100多处,发展“农家乐”1000多个,其中上规模的有瓯海白云山农业观光园、五美锦园、洞头渔家乐休闲基地等。
(二)经营主体逐步壮大。
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有185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9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2家。
企业资产总额达到57.3亿元,总产值达61.8亿元,建立基地454万亩,带动农户83.7万户。
有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各类中介服务组织约2000家,带动农户30多万户。
全市有种植大户2.5万户,经营耕地面积8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3%;有水产和畜牧养殖大户1.5万户。
近三年我市工商企业累计投入农业产业化资金达60多亿元。
其中,投入种养业的8.4亿元,约占14%;投资农产品加工的23.5亿元,约占39%;投资农产品市场建设的4.8亿元,约占8%;投资其他农业项目的2.9亿元,约占5%。
(三)品牌产品不断涌现。
目前,全市现有农产品注册商标4378枚,创出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司法认定)3枚,浙江省名牌产品23个,浙江省名牌农产品9个,浙江省著名商标32枚,温州名牌产品39个,温州知名商标39枚。
温州市龙湾区农业概况
温州市龙湾区农业概况龙湾区建于1984年12月,是温州市的三大城区之一,也是温州改革开放的龙头和窗口。
全区区域面积27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近30万人,现辖永中、蒲州、海滨、永兴、海城5个街道和状元、瑶溪、沙城、天河、灵昆5个镇,共9个居委会,147个行政村。
区本级实现生产总值210亿元,比上年增长7.5%;完成财政总收入25.1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79亿元。
我区位于瓯江入海口南岸,温光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生产,现有耕地面积6.8万亩,其中水田5.12万亩、旱地1.69万亩,常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万余亩、种植农户1975户,其中10亩以上种粮大户196户、承包面积1.78万亩、种植面积3.22万亩,百亩以上84户、承包面积1.45万亩、种植面积2.73万亩。
近年来,我区坚持科技兴农,以科技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发挥现代高科技农业示范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拓展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子,初步形成了“海涂养殖”、“城郊蔬菜”、“山上杨梅”三大农业产业带的发展格局,一批优质农产品、农业基地经济效益不断显现。
其中国家级无公害产品14个,绿色食品12个,优质基地20多个,灵昆牌青蟹、文蛤获省著名商标;其中杨梅、蔬菜、水产尤为突出,成为优势凸现的三大产业带,成为我区效益最好、收益最稳、农民得益最多的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85%。
2009年度实现农林牧渔产值4.9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661元。
杨梅之乡。
龙湾栽培杨梅历史悠久,全区现杨梅种植面积近2.5万亩,产值约1.5亿元,成为全省标准化杨梅精品产区、浙江省森林食品基地、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在2001年温州市第三届杨梅鲜果品评会上,龙湾区大岙溪杨梅获得金质奖,瑶溪杨梅获银质奖,2003年获得“中国杨梅之乡”称号,2008年“龙森牌”杨梅喜获“横河杯”全国十大精品杨梅称号,杨梅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文蛤之乡。
文蛤素有“天下第一鲜”的美誉。
龙湾文蛤人工养殖有三十余年历史,发展迅猛,全区海涂养殖4万亩,产值达3亿元,出口创汇7000万元,是我省海涂养殖面积最大的区,灵昆镇荣获全省唯一的“文蛤之乡”称号。
温州农业种植结构和面积
温州农业种植结构和面积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气候条件,这使得温州农业在很长时间内都是该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温州市拥有丰富的种植资源和土地资源,种植业在该市的农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温州的种植业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树、茶叶等。
其中,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和玉米,面积较大,是温州农业的主要产业之一。
蔬菜种植主要以叶菜类、瓜果类和花卉为主,以满足温州市民的饮食需求。
果树种植主要以柑橘、葡萄、柚子和苹果为主,温州的柑橘被誉为中国三大名柑之一,以其品质优良而闻名。
茶叶种植主要以绿茶和乌龙茶为主,温州的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品质独特,尤以乌龙茶最为著名。
在温州,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一直是该市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温州市政府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支撑,努力提高农业种植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农业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土地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农民也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现代农业经营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
温州的农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农民的辛勤努力。
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农业生产必需的灌溉设施、种子、化肥和农机具等支持。
政府还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合作社的组建,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管理。
农民通过农业合作社可以共享资源、分担风险,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和基础,也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温州农民勤劳勇敢,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丰富的农产品,为温州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不仅坚持传统的农耕方式,还积极学习和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农民也积极响应政府的政策指导,逐步从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和高附加值农产品转变,提高了农业种植业的经济效益。
总体来说,温州农业种植结构多样,面积逐年扩大。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农民的积极参与是温州农业发展的关键。
温州瓯柑发展历程及产业思考
温州瓯柑发展历程及产业思考一、历史渊源瓯柑作为温州地区的特色水果,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被列为贡品。
瓯柑在温州已有近千年的栽培历史,经过多年的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方品种。
在长期的实践中,瓯柑已经成为温州地区的重要产业和文化象征。
二、地理与气候优势温州地处浙江东南沿海,温暖湿润的气候和丰饶的土地资源为瓯柑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为瓯柑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瓯柑在温州的各个季节都有所产出,口感甜、水分足,深受消费者喜爱。
三、品种改良与技术创新为了提高瓯柑的品质和产量,温州地区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不断进行品种改良和技术创新。
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栽培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措施,瓯柑的品质和产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采用现代化的保鲜技术和物流手段,确保了瓯柑的新鲜度和口感。
四、产业现状与市场规模目前,温州地区的瓯柑种植面积已达数万亩,年产量数十万吨。
瓯柑产业已经成为温州地区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消费者对高品质水果的需求增加,瓯柑的销量逐年攀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五、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瓯柑产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市场竞争激烈,需要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
其次,消费者对水果品质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加强质量监管和安全生产。
此外,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也对产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瓯柑产业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
首先,加强品牌建设,提高瓯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加强媒体宣传等途径,提升瓯柑品牌形象和市场影响力。
其次,加强质量监管和安全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可靠。
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追溯体系,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
此外,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强产学研合作等途径,推动瓯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温州贝类养殖调研报告
温州贝类养殖调研报告一、引言温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贝类养殖作为温州重要的水产养殖行业之一,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温州贝类养殖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本调研报告对温州贝类养殖进行了全面调查和研究。
本报告将总结出现阶段调研结果,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二、贝类养殖概况1. 养殖品种目前温州主要养殖的贝类品种包括扇贝、蛤蜊、鲍鱼等。
其中,扇贝是最主要的养殖品种,占据了养殖面积的大部分。
2. 养殖场地分布温州贝类养殖场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如瓯海、乐清、永嘉等县市。
这些地区具备了适宜的海洋环境和水质条件,为贝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3. 养殖技术温州贝类养殖以浮式养殖为主,结合了传统的浅水养殖和近岸养殖技术。
同时,对养殖设施的改进和进一步引进先进的养殖设备也是目前的发展趋势。
三、现状分析1. 优势与机会温州贝类养殖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为养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同时,国内外对于贝类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潜力广阔,为温州贝类养殖开创了机会。
2. 挑战与问题尽管温州贝类养殖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贝类养殖过程中面临的水质污染问题,对养殖规模和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外,一些养殖户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四、发展建议1. 改进养殖技术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提高其养殖技术水平,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如循环养殖、网箱养殖等,以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
2. 加强水质监测与治理建立水质监测体系,对养殖区域的水质进行定期监测与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置水质污染问题,确保养殖水域的水质健康。
3. 拓宽市场渠道积极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提升产品品牌知名度,建立负责任的产品溯源体系,以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
总结:温州贝类养殖作为当地支柱性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在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应对存在的挑战和问题,不断改进养殖技术,加强水质监测与治理,拓宽市场渠道,以实现贝类养殖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温州农业行业资料
温州农业行业资料温州位于浙江省南部沿海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是中国著名的农业产区之一。
温州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包括水稻、茶叶、果树、蔬菜和花卉等。
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温州农民几百年来一直勤劳耕作,不断探索创新,为当地的农业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水稻种植是温州农业的主要支柱之一。
温州的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区域广泛,品种丰富。
其中,以平阳县的水稻种植最为著名。
平阳的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加之气候适宜,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农民们利用了山区的溪流和水库等水源,建设了灌溉系统,使水稻能够得到充足的水分供应。
同时,他们还对稻田进行精心管理,注重施肥、除草、防病等工作,以确保稻谷的产量和品质。
这些努力使得温州的水稻产量一直居于全国前列,并且享有很高的声誉。
除了水稻,温州的茶叶种植也非常有名。
温州的茶叶产区分布在全市各地,每个产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其中,龙港的铁观音茶、苍南的龙井茶、永嘉的碧螺春茶都是非常有名的品种。
这些茶叶产区的气候、土壤和海拔高度都有所不同,因此茶叶的味道和香气也各具特色。
农民们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良和管理,使得温州的茶叶质量逐年提高,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温州的果树种植业也十分发达。
温州的果树种植区主要集中在瑞安和乐清两个县市。
这两个地方的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非常适合果树的生长。
农民们种植了许多种类的水果,包括柑橘、梨子、葡萄、苹果等。
这些水果不仅产量丰富,而且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
此外,这里还有大片的荔枝园,每年夏季荔枝上市时,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品尝鲜美的荔枝,也为当地的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温州的蔬菜种植业也占据重要地位。
温州的气候条件将蔬菜的生长季节拉长,使得当地能够全年供应各种品种的蔬菜。
农民们在种植蔬菜时采取了许多先进的农业技术,比如温室大棚种植和滴灌等。
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蔬菜的产量和品质,还减少了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浪费,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温州水果种植的地方
温州水果种植的地方温州是中国的重要水果种植地区之一,在这个地区,气候条件和土壤质量非常适合水果的生长。
温州的水果种植业发展悠久,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
本文将详细介绍温州水果种植的地方和特点。
首先,温州市区周边的农田是温州水果种植的主要地方之一。
这些农田分布在温州市区的郊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合种植各种水果。
在这些农田中,最常见的水果包括草莓、桃子、葡萄等。
这些水果种植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此外,温州的山区也是水果种植的重要地方。
温州市的山区海拔较高,气候凉爽,这些条件非常适合一些高海拔水果的生长,比如苹果、樱桃等。
这些水果在山区得到充分的阳光和雨水,品质非常优良,受到市场的欢迎。
除了市区周边的农田和山区,温州的沿海地区也是水果种植的热点地方。
这些沿海地区的气候温暖,土壤质量良好,适合种植一些热带水果,比如芒果、柚子等。
这些水果在沿海地区的海风和阳光下生长得非常好,品质也非常好。
温州水果种植业的地域特点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水果种植的广泛性。
温州的气候条件和土壤质量非常适合各种水果的生长,因此在这个地区可以种植非常多的水果品种。
无论是常见的水果,比如苹果、葡萄,还是一些特别的水果,比如火龙果、杨桃,都可以在温州找到。
其次是水果种植的规模化和现代化。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温州的水果种植业也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引进现代化的种植设备和技术。
温州的水果种植已经从传统的小农经济过渡到了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形式。
此外,温州的水果种植业还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温州的一些农民将自己专门从事某种水果的种植,形成了一些规模较大的种植基地。
比如,在温州的某些地方,可以找到规模很大的草莓种植基地、樱桃种植基地等。
这些种植基地通过规模化生产,提高了水果的产量和品质,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总的来说,温州是中国重要的水果种植地区之一,这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质量非常适合各种水果的生长。
温州的水果种植地方包括市区周边的农田、山区和沿海地区。
温州农业发展研究
温州农业发展研究【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温州农业发展展开研究,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对温州农业发展的概况和其意义进行了概述。
在分析了温州农业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技术创新、政策和生态环境研究。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为温州农业发展提供参考,促进农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温州、农业、发展、研究、现状分析、策略、技术创新、政策、生态环境、成果总结、未来发展方向、展望1. 引言1.1 温州农业发展研究概述温州农业是浙江省的重要农业基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农业资源。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温州农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进行温州农业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温州农业发展研究的概述包括对温州农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市场营销、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全面评估和分析。
通过对温州农业现状的深入了解,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温州农业发展研究的概述还包括对温州农业发展的历史演变和现阶段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战略提供依据。
温州农业发展研究概述还应包括对温州农业在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研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1.2 温州农业发展研究意义温州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一直是该地区的支柱产业。
开展温州农业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温州农业发展现状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该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提供依据。
通过研究温州农业发展策略、技术创新和政策,可以引导农民科学种植,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助力农业产业升级,增强温州农业竞争力。
研究温州农业发展生态环境,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可持续发展。
深入研究温州农业发展有助于推动当地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2. 正文2.1 温州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一、土地资源利用情况温州地处江南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温州药材种植
温州药材种植温州是一个著名的药材种植基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药材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温州,药材种植已经成为了许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并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我将从温州药材种植的背景、特点、发展现状和前景等方面进行详细回答。
温州作为一个地处东南沿海的城市,地理位置优越。
其气候条件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降雨量充足,四季分明。
这种适宜的气候条件为药材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此外,温州的土壤也非常适合药材的生长,土壤质量好、肥沃度高,为药材的种植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温州的药材种植业起步较早,并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早在清朝末年,当地就开始了药材的种植和加工,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州药材种植业逐渐发展壮大。
到了20世纪70年代,温州的药材种植已经成为当地农民的重要经济产业。
目前,温州的药材种植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涉及的品种也相当丰富,包括人参、黄芪、川芎、白花蛇舌草等多种中草药。
温州药材种植业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温州的药材种植以农户为主体,大部分药材种植基地都是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种植合作社网络。
这种家庭农场的模式,既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温州的药材种植业注重质量和效益。
农民们对于药材的种植、收获和加工都非常讲究,严把质量关,确保自家的药材品质优良。
同时,药材的销售渠道也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和监管,保证了药材的市场价格和效益。
再次,温州的药材种植业实行产销对接,鼓励企业与农民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确保药材的生产和销售有序进行,避免流通环节的浪费和损失。
最后,温州的药材种植业注重农民的技术培训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组织各种培训班和科技推广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能力。
目前,温州的药材种植业正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种植业的规模持续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药材的种植队伍中。
温州蔬菜乌里瓜种植
温州蔬菜乌里瓜种植温州乌里瓜是温州地区的一种特色蔬菜,也是当地种植面积较大的蔬菜作物之一。
它具有独特的口感和味道,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下面我将从温州乌里瓜的种植环境、育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与储藏等方面,详细介绍温州乌里瓜的种植技术。
首先,温州乌里瓜的种植环境选择。
温州乌里瓜对温度和日照有较高的要求。
一般来说,温州乌里瓜对温度要求在20-28之间,日照时间要达到10小时以上。
土壤方面,温州乌里瓜适应性较强,但以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为宜,酸碱度在pH 5.5-7之间,土壤肥力较好。
其次,温州乌里瓜的育苗方法。
温州乌里瓜一般采用育苗盘育苗,可以提高育苗效率。
首先,在播种前要对苗盘进行消毒,避免病菌传播。
然后选择质地细腻、疏松透气的育苗基质,如珍珠岩、蛭石等,平铺在苗盘上。
播种时,将乌里瓜种子均匀撒在基质表面,然后轻轻盖上一层基质。
播种后,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通常保持在20-25之间,湿度控制在70%-80%。
约7-10天后,幼苗即可出土。
第三,温州乌里瓜的田间管理。
一般在幼苗3-4片真叶时,可进行移栽。
移栽前要提前浇透地块,便于移栽后保持土壤湿度。
在移栽过程中,注意保护幼苗的根系,以避免伤害。
移栽后要及时浇水,保持地块湿度,适当修剪幼苗顶部,促进分枝生长。
同时,还应及时除草,防止杂草对幼苗生长的竞争。
果实开始扩大后,可进行摘心修枝,促进侧蔓生长和花果的分布。
在生长过程中,要定期施肥,主要以有机肥为主,适量补充磷、钾等微量元素。
第四,温州乌里瓜的病虫害防治。
温州乌里瓜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毒感染和病虫害的侵害。
常见的病毒病有黄化曲条病、线形病等,防治措施主要是加强病害监测和采取早期防治措施,如定期喷洒农药。
病虫害方面,常见的有白粉虱、斑翅网蝽等,防治措施主要是喷洒杀虫剂和注意生态平衡。
此外,合理轮作、清洁田间、掌握病虫害规律也有助于病虫害的防治。
最后,温州乌里瓜的采收与储藏。
温州乌里瓜一般在果实完全成熟时进行采收。
温州乡村振兴
温州乡村振兴温州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浙江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
温州乡村振兴是指以农民为主体、农业农村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农村产业振兴、乡村旅游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修复等途径,使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温州乡村振兴的情况。
首先,温州乡村振兴的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民种植业、养殖业、渔业等产业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也有较大提升。
例如,温州以优质稻米和茶叶等农产品为主要支撑,打造了“台州之肚”的农业品牌,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另外,温州还注重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增加收入。
这些成就不仅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其次,乡村旅游发展成为温州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温州是一个山水相间、风景秀丽的地方,拥有许多自然景点和人文景观,因此具备了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温州组织并开展了一系列乡村旅游活动,例如乡村旅游节、乡村休闲度假等,吸引了大批游客的到来。
这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增加了农民收入。
同时,乡村旅游还为城市人提供了一个远离喧嚣、近自然的休闲休养之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最后,温州注重乡村生态环境修复,提升了农村居民的幸福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问题逐渐突显。
温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升农村垃圾处理能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不断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这不仅提升了农民的生活品质,也加强了人们对于乡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总之,温州乡村振兴在农业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未来,温州将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创新农村经营模式,培育新型农民,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同时,温州还将注重农民的参与和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共同推动乡村振兴进程,实现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
温州乡村振兴
温州乡村振兴
温州位于浙江东南沿海,是一个山水相间的地方,拥有着丰富的乡村资源。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乡村振兴进程,温州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温州市在乡村振兴方面注重发展特色产业。
温州的乡村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农业政策,鼓励农民发展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农作物和农产品。
例如,在山区,温州市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组织农民种植优质茶叶,并开设茶叶采摘基地,吸引游客前来参观采摘,并购买茶叶。
这不仅丰富了农民的收入来源,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温州市注重发展乡村旅游。
温州拥有着独特的山水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为了发展乡村旅游,温州市加大对乡村旅游景点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注重提升农村旅游设施和服务质量。
例如,温州市投入资金修建了一条农田公路,方便游客前往乡村旅游景点,还建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为游客提供丰富的农村体验。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温州市注重农村人才培养。
为了推动乡村振兴进程,温州市加大对农村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组织开展了各种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了农村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
此外,温州还鼓励农村青年返乡创业,为他们提供一系列扶持政策和经济支持。
通过培养和吸引农村人才,温州的乡村振兴进程得到了进一步加快。
总之,温州市在乡村振兴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注重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和农村人才培养。
这些举措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加快了乡村振兴进程。
温州的做法为其他地区在乡村振兴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温州农业主导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路
温州农业主导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路
曾文进
【期刊名称】《温州农业科技》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我市耕地总面积247万亩.其中水田190万亩,旱地57万亩,人均耕
地面积0.34亩。
2006年农业总产值1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43元。
当前,客观冷静地分析我市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状况,研究探讨做大做强农业主导产业的对策与思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
【总页数】5页(P16-20)
【作者】曾文进
【作者单位】温州市农业局,浙江温州325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7
【相关文献】
1.“三大转型”背景下温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思路探究 [J], 沈杨;何跃;李上献;晋翠翠;陈国胜
2.泉州农业特色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路 [J], 李寿钊;李朝灿;杨逢平
3.山丹县农业主导产业现状及发展措施 [J], 何振明;曹玉芳
4.元江热区特色农业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J], 许阿雄
5.温州市番茄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J], 邹文武;赵佩欧;唐筱春;林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温州农业特色产业——铁皮石斛
温州农业特色产业——铁皮石斛
佚名
【期刊名称】《温州农业科技》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温州地区从事铁皮石斛采集、加工、销售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乐清为代表的温州人在铁皮石斛人工种植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随着快繁技术落地和组培苗棚内种植成功,温州的铁皮石斛进入了产业发展的快车道。
【总页数】1页(PF0002-F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7.239
【相关文献】
1.铁皮石斛原球茎与野生铁皮石斛多糖的抗菌及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 [J], 王玲;唐德强;王佳佳;尚云青;刘铭琳;林烨
2.温州地区4个铁皮石斛栽培品种的形态特征与多糖含量分析 [J], 冷春鸿;张征;吴志刚;王义;陶正明
3.铁皮石斛与铁皮石斛原球茎质量比较的研究进展 [J], 韦丽文;辛宁;李培泰;时显芸
4.广东省铁皮石斛价格上涨广州铁皮石斛市场看好 [J],
5.合作共赢打造铁皮石斛产业新天地——乐清市铁皮石斛协会“三位一体”典型案例 [J], 黄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州农业简介
我市现有耕地总面积236.61万亩,其中水田174.89万亩,旱地61.72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305亩。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特色、生态、高效”的农业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六大体系”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强农惠民“五大工程”,农业转型升级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产业特色日趋明显。
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十大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
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240万亩以上,总产超过90万吨;生猪存栏85.13万头,畜牧总产值30亿元;蔬菜播种面积93.11万亩,产值24.19亿元;水果面积60多万亩,产值10.2亿元;茶叶面积21万亩,产值4.08亿元;水产品产量63万吨,产值39.98亿元;笋竹70多万亩,年产值6亿元;花卉苗木2.5万亩,产值3亿元。
全市拥有19个中国“特产之乡”、2个省级特色产业强市(乐清为水产养殖强市、瑞安为蔬菜产业强市)、14个省级特色产业强乡强镇。
全市已发展各种休闲观光农业基地100多处,发展“农家乐”1000多个,其中上规模的有瓯海白云山农业观光园、五美锦园、洞头渔家乐休闲基地等。
(二)经营主体逐步壮大。
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有185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9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2家。
企业资产总额达到57.3亿元,总产值达61.8亿元,建立基地454万亩,带动农户83.7万户。
有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各类中介服务组织约2000家,带动农户30多万户。
全市有种植大户2.5万户,经营耕地面积8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3%;有水产和畜牧养殖大户1.5万户。
近三年我市工商企业累计投入农业产业化资金达60多亿元。
其中,投入种养业的8.4亿元,约占14%;投资农产品加工的23.5亿元,约占39%;投资农产品市场建设的4.8亿元,约占8%;投资其他农业项目的2.9亿元,约占5%。
(三)品牌产品不断涌现。
目前,全市现有农产品注册商标4378枚,创出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司法认定)3枚,浙江省名牌产品23个,浙江省名牌农产品9个,浙江省著名商标32枚,温州名牌产品39个,温州知名商标39枚。
瓯海、龙湾丁岙杨梅、瑞安东魁杨梅、苍南四季柚、永嘉早香柚分别获全省十大精品杨梅和十大名牌柑桔称号。
2004年、2006年、2008年三次成功举办了中国(温州)特色农业博览会,连续八届举办了温州早茶节,进一步打响了温州农业品牌。
(四)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
全力以赴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病的免疫工作,免疫密度均达到100%。
通过连续几年实施“食无忧”工程、“放心农产品行动计划”和“农产品安全整治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整体提升,近几年蔬菜、畜产品合格率达到了96%以上。
全市已制定农业标准规范300多个,建立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21个、面积达90万亩。
已认证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176个、绿色农产品69个、有机农产品52个。
建立市级农产品检测中心1个、县级农产品检测中心3个,基地和企业的检测点逐步完善。
(五)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积极加强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全市累计建成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4500多处,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152处,受益农户40万户。
利用沼气技术和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对500多家规模畜禽养殖场进行治理。
以地力水平偏低的标准农田、旱(园)地及存在土壤障碍因子的农产品基地为重点,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行动”、“农药减量控害工程”,大力推广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推行“精、准”施药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
近年来,亩均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的减幅达20%以上。
(六)管理服务得到加强。
加强农业投入品和产出品市场监管,开展“绿剑”集中执法行动,建立健全农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在全国首创了农资单位身份证制度,并在全市1446家小农资企业中全面推行。
率先开展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我市被列为全国试点市,我局和乐清、平阳、永嘉农业
局分别获得了农业部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全面推行村级财务委托代理制,村级财务管理三级联网工程建设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大力实施“农民信箱工程”,市、县、乡农民信箱联络站全部建立,行政村联络点建成率达98%,用户达22万户。
2010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