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旺缠丝功概述
陈氏太极基本功:缠丝功

陈氏太极基本功:缠丝功 打太极拳就要练内劲,内劲就是缠丝劲。
缠丝劲发源于肾,处处皆有,无时不在,行于四体之内,浸润于百骸之中,达回四梢通七窍,增长内力无穷,使内劲收敛入骨,气血流通,消化饮食,怯病延年,皆缠丝劲之效力也,缠丝劲分上缠,下缠,左缠,右缠,里缠,外缠,大缠,小缠,顺缠,逆缠,正缠,倒缠以及百般缠法。
初学缠丝功时,我们从单手、双手正面缠丝、双手斜步缠丝开始进行系统化的学习。
太极拳缠丝功的学习,将在缓慢的开、合、松、落的动作过程中,感受以丹田为核心、节节贯穿的缠丝运动,和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身心内外合一。
通过缠丝功的习练,慢慢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培养太极拳的气感。
修习方式:正面单手缠丝(右手)准备口令:身体中正站立,两臂下垂,然后左手叉腰,拇指在后,重心移向左腿,右脚向右开一大步,右手伸于腹前,掌心朝上。
口令1,右手向左上方划弧于左胸前口令2,重心移向右腿,右臂外旋向右划弧于右前方,与肩同高。
口令3,松胯,右手内旋向右下划弧。
口令4,重心移向左腿,右手内旋向左下划弧,回到准备口令。
(单手正面缠丝-左手)口令同右手一样,口令要领相同,唯方向相反。
单手正面缠丝,左右手练习时,可按照口令步骤,循环练习若干次。
斜步双手缠丝(右侧)准备口令:身体直立开始,先右脚外摆70-80度与身体右转同时完成。
随之重心右移,屈膝下蹲,提左脚向左前方开一大步;同时两手捋至右侧,掌心向右后方。
口令1,重心移至左腿成左弓步。
同时,左手外旋,右手内旋,由右向左前运至左腹前,掌心朝左下;口令2,随之,左手内旋,右手外旋,由左下向左上划弧掤于左肩上方。
口令3,重心移至右腿成右弓步。
同时双手由左肩前上方划弧掤于右肩前。
口令4,随之,左手外旋,右手内旋,向下划弧成准备口令姿势。
双手缠丝(左侧)同右侧双手缠丝,口令要领相同,唯方向相反。
练习时,按照口令步骤,循环练习若干次。
缠丝功教学详解明白了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学会了如何通过站桩形成丹田核心,使内气贯通全身。
陈氏太极拳螺旋缠丝劲

陈氏太极拳螺旋缠丝劲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陈氏太极拳螺旋缠丝劲》的内容,具体内容:螺旋,是宇宙万物组合、运行、演化普遍存在的基本规律,任何物态运动都是无休止的、极复杂的、开放的复合螺旋运动。
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
1.顺逆缠丝顺逆缠丝是陈式太极拳...螺旋,是宇宙万物组合、运行、演化普遍存在的基本规律,任何物态运动都是无休止的、极复杂的、开放的复合螺旋运动。
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
1.顺逆缠丝顺逆缠丝是陈式太极拳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此拳的精华。
陈鑫讲:"拳者,缠法也。
""不懂缠丝劲.即不懂拳。
"陈照奎先生讲:"以顺缠和逆缠为基本缠丝劲。
"缠,本义为围绕、缠绕之义。
《说文》中有"缠,绕也。
"因而缠绕即为走螺旋。
诗日:。
人人都会冲一拳,看吾冲拳玄不玄.太极冲拳螺旋劲,缠丝拧出快如电。
"在陈式太极拳中以小指领劲向手心方向旋转.同时,大指和小指相合形成瓦垄掌.为手的顺缠;以大指领劲,向掌心方向旋转,同时大指与小指相合,形成瓦垄掌.为手的逆缠。
当出腿或收腿时,如以脚掌外缘领劲,向脚心方向旋转,膝部向裆外方向旋转,即为腿的顺缠:如以脚跟里侧领劲,向脚心方向旋转,膝部向裆内方向旋转,即为腿的逆缠。
无论顺缠还是逆缠,都以螺旋运动为主要形式,再结合手法、腿法,形成陈式太极拳特有的缠丝劲。
陈鑫说:"学太极拳,学阴阳开合而已。
""太极拳之道.开合二字尽之。
"一般讲,所谓开,是指肢体和内劲向外伸展放大的意思;所谓合,是指肢体和内劲向内收敛缩小的意思。
但是.开合不仅仅是肢体的简单缩放,陈照奎先生讲:"开,在螺旋中开.而不是掰开;合,在螺旋中合。
"行拳中强调中节开.梢节合.在"单鞭""懒扎衣""白鹤亮翅"中讲求两肘相开,两手相合,两膝开,两脚合。
陈小旺大师论陈式太极拳缠丝劲

陈小旺大师论陈式太极拳缠丝劲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又叫“缠丝功”,是陈式太极拳运动内缠外绕相结合的总称,也是陈式太极拳的灵魂所在。
缠丝劲”在河南方言中又称为“麻花劲”,取其缠绕象形之意,说明多股阴阳劲像麻花形状拧绕在一起,它的运动模式则是根梢(节)拧转,中节随动。
运动时类似“麻花钻”原理,钻头工作时,沿其中轴线螺旋下降,物屑却反方向沿着钻头纹线轨迹同步螺旋上升;身体同时螺旋下沉,手臂旋转上升的动作,在陈式太极拳盘架与推手较技中尤为多见,这就是在其中气贯串中,身躯与四肢缠丝结合的一种具体表现。
传统陈氏太极拳缠丝功

提高生命质量 储蓄健康 美善人生 造福人类
传统陈氏太极拳缠丝功
1.陈氏太极拳缠丝功为太极入门基础,尤为重要。 2.练习缠丝功过程中,内要专心致志,精神内守,神 不外驰。外要虚领顶劲,尾闾下沉,立身中正,八面 支撑,上下前后左右都要顾及。 3.内外三合圆满到位,要做到意在先,眼在先,身形 紧跟,手的运动在视野范围内。三合和合,十方兼顾, 上下相随,完整和谐。 4.反练亦复如是,缠丝功既是基本功夫也是健身功法 有极强的健身效果。 5.每式练习以5—10次为一组合,有时间多多益善。
• 第二式:黄龙绞水(侧面缠丝) • 1.预备式,开三脚宽,右弓步。左手背贴命门,自然放松。右上肢展 开在右前方,右肘右膝合好,右手在右眼右前方。(上不过眉),坐 腕舒指。眼前视,余光照右手。立身中正(图5)。
• 2.腰微右转,胸右转,渐弓右腿,成右弓步。右掌逆缠向右、向上、 向后划弧。眼视右侧,余光照手(图6)。
• 3.续前,腰微左转,渐成左弓步,右手逆缠向下、向前划弧至腹前中 • 线(约腹前3-4拳距离)。立身中正,余光照手【图7】。
• 4.续前,腰左转,成左弓步。右手继续向左向上顺缠至眉平,立身中 正,眼看右手方向【图8】。
5.腰微右转,胸右转,渐成右弓步。右手塌掌根转成逆缠丝(塌掌根 • 是顺逆缠丝转换的关键),向右、向前、向上呈弧状运至右眼右前方。 • 眼先看右手方向,再转看前方,立身中正。余光照右手【图9】。
• 第五式:二龙盘旋(双手缠 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预备式,马步蹲立,右手位胸前中线,离胸约3-4拳,指尖向右, 掌心向上,坠肘护胸。左手位左肩左前方,离胸约3-4拳距离,指尖 向右,掌心向前,左手虎口与右掌根合住劲,注意坠肘护胸,左逆右 顺,两手保持一小臂距离。眼看右方,兼顾左右【图18】。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缠丝功

缠丝功是陈氏太极拳的基本功,也可称作缠丝劲。
在陈氏太极拳缠丝功的练习过程中,需要要明确的一点,那就是缠丝功分为顺缠和逆缠两种。
与此同时,太极拳缠丝功练习的手型和手法是非常重要的。
陈式太极拳缠丝功包含顺缠和逆缠两种。
顺缠是手外旋,即掌心由内向外翻,顺着时钟方向,意气贯注指尖,先拇指,依次至小指。
而逆缠是手内旋,即掌心由外向内翻,逆着时钟方向,意气贯注指尖,先小指,依次至拇指。
无论是顺缠还是逆缠,始终要做到似柔非柔、似刚非刚的劲。
太极缠丝功是内在的功力,见形与否视个人情况而定。
太极八法中有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前六法直接以手完成,这就要求有正确的手型作为基础,手型有拳、掌、勾。
手法是手臂的运使方法,太极拳技法的主体是手法,十三式中前八法主要依靠手法实现,接手的部位和形状分为掌法、拳法、肘法、臂法,这些统称手法。
太极的手法较多,一般有棚、捋、挤、按、平拳、立拳、栽拳、撇拳、贯拳、抱掌、推掌、穿掌、分掌、挑掌、云手、开手、合手、以及采、挒、肘、靠等。
陈家沟太极拳秘传“缠丝功”(附缠丝功教学视频)

陈家沟太极拳秘传“缠丝功”(附缠丝功教学视频)陈家沟太极拳秘传“缠丝功”【提示】先看文字,后看视频“缠丝功”,是陈式太极拳的特点之一,也是陈式太极拳内功修炼的方法和手段。
学好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功,可以帮助提高对陈式太极拳的理解,帮助提升练功的效果。
实际上,缠丝功更接近于陈家沟太极拳的精髓所在,在过去往往是密不外传的。
陈鑫前辈在《陈氏太极拳图说》里面讲到了缠丝,“太极,缠法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把不明缠丝,上升到不明太极拳的高度,可见陈式太极拳对于缠丝的重视。
相对来说,杨、吴、武、孙几式太极拳虽然也有类似于陈式太极拳缠丝劲的相关运用,但似乎更加侧重于通过内功以及太极拳沾粘劲等形式来表现出来,缺乏缠丝功的训练以及缠丝劲的运用,属于另辟蹊径的做法。
从几式太极拳的继承和发展来看,陈鑫前辈对于缠丝功的说法——不明此,即不明拳——似乎也有其武断的一面。
但缠丝功是陈式太极拳的特色,是毋庸置疑的。
陈式太极拳缠丝功的重要性目前,陈家沟走出来的著名国际太极拳大师陈小旺老师和新一代佼佼者陈炳老师,都非常重视缠丝功的教学。
这个做法,属于广利学人、惠及大众的事情,必将进一步推动太极拳事业发展。
洪传陈式太极拳(也叫陈式太极拳洪派),也非常重视缠丝劲的训练,这也是洪传陈式近些年高手辈出的原因。
洪均生老前辈跟随发科公学习传统陈式太极拳后,进一步专研《陈氏太极拳图说》,尤其将其中的缠法部分在教学中加以运用,形成了“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套路,后经过发科公认可,著作《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书。
至此,山东太极拳界大受其益,并且进一步促使洪传陈式太极拳在全国迅速发展。
近些年,在全国举办的各类太极竞技推手比赛中,陈家沟太极拳和洪传陈式太极拳屡屡在比赛中夺冠,大体上得益于缠丝功的教学,以及与之相应的腰胯功夫训练。
由此可见,缠丝(缠丝功和缠丝劲)对于陈式太极拳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缠丝功的缠丝线路按照目前陈家沟陈式太极拳的叫法,顺缠为由外向内的缠丝,即从手、脚向内到达丹田;逆缠刚好相反,为由内向外,即丹田到手和脚的缠丝。
陈氏太极拳套路拳谱

陈氏太极拳套路拳谱一、陈氏太极缠丝功陈氏太极功法主要是让初学者对太极功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提高对太极拳中呼与吸的认识,加强对拳理拳法的理解,另外,这套功法中是太极功法中最低层的展现。
层次越高,其外形反而不显。
也就是说“有意不露其形”。
望各位爱好者提高认识,用科学自然的方法练习,不然就会有“走气”之说,甚至会出现气闷、横气填胸、头晕等症状。
陈氏太极功法动作名称1无极桩2正面单手缠丝3侧面单手缠丝4正面上下缠丝绸5正面里外缠丝6正面里外侧面缠丝7正面里外上下缠丝8正面双手缠丝9正面双手上下缠丝10正面双手开合缠丝11斜步上下缠丝12斜步双手缠丝13斜步左右缠丝14前后缠丝15大小缠丝单腿的缠丝:1开合缠丝2上下缠丝3上步缠丝绸4倒步缠丝5拗步缠丝6定步缠丝二、陈氏太极拳十九势十九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结合老架、新架、小架于一身所创的陈氏简化太极套路之一。
陈小旺大师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陈氏太极拳,更好的弘扬陈氏太极拳,创编的这套陈氏太极拳十九势,短小精辟,并且不失陈氏太极拳的风格及特点,是初学者的良师益友。
陈式太极拳十九势动作名称:1预备势2金刚出庙3懒扎衣4上步斜行5上三步6左掩手肱拳7双推手8倒卷肱9闪通背10右掩手肱拳11六封四闭12运手13高探马14右蹬一跟15左蹬一跟16野马分鬃17玉女穿梭18金刚捣碓19收势三、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根据陈氏太极拳新架套路中的基本要领和运动规律删略重复动作简化而出,此套路架式宽大,低沉稳重,螺旋缠丝劲别具一格,初学新架者习此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陈式太极拳三十八势动作名称:1预备势2金刚捣碓3白鹤亮翅4上三步5斜行6搂膝7前蹚拗步8掩手肱拳9撇身捶10双推手11三换掌12肘底捶13倒卷肱14退步压肘15白蛇吐信16闪通背17前蹚拗步18左青龙出水19击地捶20二起脚21护心拳22前招23后招24右蹬一跟25左蹬一跟26玉女穿梭27懒扎衣28六封四闭29单鞭30雀地龙31上步七星32小擒打33运手34高探马35双摆莲36当头炮37金刚捣碓38收势四、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陈氏太极拳老架系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祖陈长兴根据祖传拳术的基础上,由博归约创编了流传至今的老架一路、二路。
陈式太极的缠丝圈

陈式太极的缠丝圈陈式太极浑身俱是缠丝圈太极拳,缠丝也,螺旋缠丝运动是陈式太极拳独特的运动方式,在此基础上有创出了太极内劲,缠丝对太极拳历史有很大的影响。
缠丝劲的特点其柔时,粘住何处何处缠,令人难进亦难去,如蝇虫落胶,有翅难飞;其刚时,挨着何处何处击,缠绕诸靠我皆依,如红炉出铁,人不敢摸。
浑身上下处处是手,处处咬人。
由此也可以看出,陈式太极拳的刚柔内劲,是通过缠丝劲体现出来的。
太极拳的螺旋缠丝运动合乎天体万物循环不息的自然法则。
古人谓之“缠丝法,默行乾坤不息之螺旋线,循环无端,神妙可物”。
太极者天地之大道也。
物体的运动都离不开螺旋缠丝的循环运动规律,只不过是有隐有显、有强有弱而已,从大的方面讲犹如宇宙间与各星球之间的关系,小者如枪炮子弹的运动方式。
太极拳缠丝劲的分类区分太极拳缠丝劲,常见的方法是将其划分为顺缠和逆缠,就是:小指侧向手心旋裹或小趾侧向足心旋裹叫顺缠,大指侧向手心旋裹或大趾侧向足心旋裹叫逆缠。
这种方法,没有同内气的收放结合起来,显得过于简单。
陈鑫在《太极拳图画讲义》中,把缠丝劲分为十二种,就是"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纏;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则显得过于繁琐。
根据太极拳缠丝劲的内涵和特点,把它们区分为出劲顺缠、收劲顺缠、出劲逆缠、收劲逆缠四种缠丝法,比较容易掌握。
太极拳是门博大精深的武术,其中缠丝劲的分类就很多,所以学习太极拳的时候,一定要静下心来好好的领悟太极拳的含义。
出劲顺缠凡手足向外伸展,内气循臂腿内侧向前斜缠而下至于手足者,称为出劲顺缠。
比较详细些说就是,手臂伸展向外,内气由丹田发出,经命门穴,循脊而上,过大椎穴,逾肩井穴向后,绕臂斜缠而下。
从尺骨端向里,过掌心劳宫穴,达中指端,是上肢的出劲顺缠。
足腿伸展向外,内气由丹田发出,下行至会阴穴,经前裆向外,过胯向后,绕腿斜缠而下,经内踝,过足心涌泉穴,沿脚掌里侧向前,达大趾端,是下肢的出劲顺缠。
收劲顺缠凡手足向里屈收,内气循臂腿外侧向后斜缠而上至于肩胯者,称为收劲顺缠。
难练的太极拳“缠丝劲”训练法

难练的太极拳“缠丝劲”训练法中华武术家 2017-09-14 06:29“缠丝劲”的训练缠丝劲的形体训练“缠丝劲”的形体训练,是指肢体各部位在太极拳运动中得以“螺旋形”地缠绕锻炼。
正如拳谚所云:“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腰似蛇形腿似钻,周身运动走螺旋。
”同时也说明了太极拳的“以形导气”阶段必须借助肢体外形的螺旋缠绕,来带动身体内部气机的运行与聚合。
如此,才能渐悟“缠丝劲”的意义和内涵。
躯体缠丝运动规律,可分三种表现形式。
1.躯干部位:以身躯正中为轴线(上通百会穴,下至会阴穴一线贯串,即中气之通道),腰为主要动力,以“套腰劲、花腰劲、螺旋腰劲”为训练方法,同时旋脊转腰,胸腰折叠蛹动和以胸腰运化。
2.上肢部位:以胳膊正中为轴线(以中气贯串),双肩对拉拔长,松开似脱,互为催领,互相传递。
同时旋腕转膀,促使肱骨旋动,尺桡二骨拧擦翻转,双手做顺缠与逆缠,双肘松垂随之同步旋转。
3.下肢部位:以腿正中(以中气贯串)为轴线,双胯同时松开,争横前绻里合,裆劲撑圆,开膝合膑,双腿里缠,双足缠丝法,有了体会后再练两手足和两臂腿的同步缠法,及其身体一侧的同步缠法,逐步掌握身体各部和整体的缠法。
在其缠绕的运动中,必须细心地体会揣摩“筋骨的对拉拔长,关节的接骨斗榫”,促使周身在松活柔顺而又敏捷的状态下,进行自然的缠绕旋转。
在一动无有不动之中,一动即缠,一运即缠。
对形体缠丝的总要求是:从腰部缠至四梢,再从四梢缠绕回腰间,循环往复。
其紧要者在于腰、肩、胯必须旋转一致,互为传递并相合相随。
(二)内缠外绕互为里表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较为难练,难就难在功夫,犹难者,长久功夫。
陈式太极拳有一个大原则,讲究处处皆有阴阳开合,随处皆有圈。
可见,周身缠丝运动应当始终在“中气”贯串下协调一致、和谐完整。
尤其要注意的是,气由精变,由弱而壮,生于肾,养于丹田,发于丹田,出入于命门,顺脊而行,循经走脉,充于肌肤缠绕运行,复归丹田之中。
正如冯志强老师说:“心为一身之主,腹为内气之源,腰为发劲之机,胸为运化之府,脊为督气之径,肢为运动之道。
陈小旺陈式太极拳 缠丝功概述

陈小旺陈式太极拳缠丝功概述陈式太极拳的动作,左旋、右旋、上下螺旋,用缠丝这个名词来形容陈式太极拳的动力形式,缠丝的方法叫缠丝法,用缠丝的方法练的劲叫缠丝劲,用这种方法练的功叫缠丝功。
第一段丹田以顺向中轴,丹田左右旋转,丹田的旋转影响到虚的,虚感的缠丝,丹田的旋转影响到肩、肘、手,肩、肘、手的缠丝,丹田的旋转影响到髋、膝、踝,髋、膝、踝的缠丝。
以丹田为核心,一动全动,节节贯穿,这就是第一段丹田左右旋转的运动规律。
丹田左右旋转影响到手,大指领膝向外旋,小指领膝向内旋,当大指旋到外旋的时候,气由丹田通过后背,形于手指,手指会感到热或胀,气从背后到肩不可以停留,马上到肘,到肘时不可以停留到手。
一节一节贯穿起来,在肩部停留叫顶,在肘部停留叫顶,在手部停留叫顶。
气到手以后向里旋,小指向里旋,气从手的方向到丹田来,阴阳的变化,好像太极图在旋转,黑的一面转到白的一面去,白的一面又转到黑的一面去,叫阴极生阳,阳极生阴,气到手指叫阳指,继续走就到丹田里,叫顶,不可以再走,把手指转化向丹田方向来,叫阳极生阴,气到丹田不可以再走,再走产生丢的现象,那么从丹田通过重力到手指来,这叫阴极生阳,不停的变化阴极生阳的阳极生阴,这就是第一段的主要运动规律,丹田左右旋转为主。
第二段,丹田中的横向中轴,前后旋转形成了胸腰折叠运用法,胸腰折叠运用法,在胸腰折叠运用法以后,关节一节一节这样转动的,在这样转动以后,气到手指,反方向转动的时候,气沉于丹田,还有一些配合的,开胸,胸腰折叠,配合一点。
第一段的运动规律。
第二段呢是以胸腰折叠运化为主,丹田以横向中轴为主,前后旋转为主,但是绝大部分的动作都是两段两种不同的运动规律配合在一起的,比如说金刚捣碓,它第二段的运动规律以转这第一段,用的旋转,再一转这就是第二段,胸腰折叠的运化,转过来以后继续走,这是第一段的运动规律,这两段不同的运动规律都可以归纳成一种,都是以丹田为核心,一动全动,节节贯穿,这就叫万法归一,太极拳千变万化,但是它总得有一个规律,总结起来,我们学太极拳首先抓住这个要点,才能够待发,如果不知道去抓这个要点,光从外形动作上去模仿,学了很多套路,不懂得根本的东西,起到的作用呢,事倍功半,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个要点,把这个方法运用到这个套路中去,你真正掌握这个方法可以发挥出来千千万万个变化,用这个方法来学习太极拳,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陈式太极拳核心要领之缠丝劲

⑴正方向①两腿开步成左弓步,左手掤至左脚上方与肩平,右手叉腰,大拇指在后,四指在前,重心在左腿,目视左手;②身体右转,重心右移;同时左手顺缠下沉,里合与复前,目视身体左前方;③身体继续右转,重心左移;同时左手向右上穿外翻至右胸前,为逆缠丝劲,目视左前方;④松左胯,身体左转,左手逆缠外开至左脚上方与肩平,目视正前方。
⑵反方向原理相同,方向相反。
2.右手正面缠丝⑴正方向①两腿开步成右弓步,右手掤至右脚上方与肩平,左手叉腰,大拇指在后,四指在前,重心在右腿,目视右手;②身体微左转,重心左移;同时右手顺缠下沉,里合与小复前,目视身体右前方;③身体继续左转,重心右移;同时右手向左上穿外翻至左胸前,为逆缠丝劲,目视右前方;④松右胯,身体右转,右手逆缠外开至右脚上方与肩平,目视正前方。
⑵反方向原理相同,方向相反。
3.双手正面缠丝⑴正方向①由单鞭动作起势,两腿开步成左弓步,两臂展开,立身中正,目视前方;②身体微左转,右手变掌顺缠划弧下沉,合于小腹前;左手变逆缠上掤,目视右前方;③身体先左转后右转,重心右移;同时右手向左上穿外翻逆缠右掤,左手顺缠划弧下沉,里合与左腿内侧,目视左前方;④身体先右转后左转,重心左移;同时左手向右上穿外翻逆缠左掤,右手顺缠划弧下沉,里合与右腿内侧,目视右前方。
⑵反方向原理相同,方向相反。
这样反复循环运转,可练习选档转腰,两手臂左右缠丝,周身协调一致。
4.单手侧面缠丝⑴左手侧面缠丝①两腿开步成左弓步,左手掤至左脚上方与肩平,右手叉腰,大拇指在后,四指在前,重心在左腿,目视左手;②身体左转,左手变逆缠上掤,身体继续左转,重心右移,左手顺缠向左后方划弧下沉,里合与左腿内侧,掌心朝前,目视左前方;③身体先右转后左转,重心左移;同时左手向左上穿外翻逆缠上掤,目视左前方。
⑵右手侧面缠丝①两腿开步成右弓步,右手掤至右脚上方与肩平,左手叉腰,大拇指在后,四指在前,重心在右腿,目视右手;②身体右转,右手变逆缠上掤,身体继续右转,重心左移,右手顺缠向右后方划弧下沉,里合与右腿内侧,掌心朝前,目视右前方;③身体先左转后右转,重心右移;同时右手向右上穿外翻逆缠上掤,目视右前方。
缠丝劲的规律,太全面了,太容易明白了

缠丝劲的规律,太全面了,太容易明白了陈氏太极拳最基本的两种缠丝劲是顺缠丝和逆缠丝。
但是,太极拳是整体运动,要求周身各个部位一动全动。
所以,如果从各个部位的不同角度去体悟缠丝劲,顺逆缠丝可细化组合成多种不同的缠丝劲。
以手在身体周围位置的不同,加上步法的转换等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可演变成多种缠法,如进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和大小缠。
以双手而论,可归纳为双顺缠、双逆缠和一顺一逆缠。
以虚实而论,腿部的缠丝劲是由虚变实为顺缠,由实而虚为逆缠。
以双腿而论,左右腿一般为一顺一逆缠丝。
双逆缠丝只是在发劲的瞬间出现。
以内而外论,从内往外转为逆缠,从外往内转为顺缠。
比如我们学习认字,到一定数量后,要学习组词、造句、作文。
一样的道理,单项的缠丝如果一直练下去,不符合太极拳整体运动的技术要求,其结果根本达不到周身协调上下相随的效果,如陈鑫所言:“若各是各着,非阴阳互为其根也。
”和无数其他拳种一样,太极拳所有技术动作都是通过人体运动来完成的。
人体特有的结构决定了人体自身独特的运动习惯规律。
我们通过对太极拳缠丝劲进行技术分析,发现缠丝劲的运动方式极其符合人体的运动规律和技击的攻防原理,是全身各个部位的协调动作。
缠丝劲在全身体现最明显的部位是手部,其次是腿部,其他各个部位无处不缠、无时不缠,只是表现不明显或者不显露于外而已。
所以,当我们了解身体各部位缠丝劲和组合缠丝劲后,就应当把意识从关注全身各个部位逐渐转移到以关注手腿(脚)为主。
同侧的手和脚的缠法为一顺一逆;异侧的手和脚的缠法为同顺同逆。
周身协调上下相随的关键在于上下肢体运动时间节点的把握。
这样,我们在修炼体悟(单式、拳架、推手和实战较技都是一样的道理)时,只需将意识关注在稍节的手部,就可以避免把自然、顺遂、协调的周身整体缠丝劲做得支离破碎而影响运动效果。
这种把意识转移、升华至以手领劲,既顺应了人体自身的自然习惯和运动规律,同时又符合武术攻防原理,实为太极拳修炼功夫精进的必然结果。
陈式太极拳的发功

中华武术丰富多彩,虽各有风格特点并自成体系,但"攻
i穷"二字是各家共
1 .有的 Jj 防者多用柔, .'攻者多用刚。何谓刚 在发劲时,内外和寸,态气风发,将
自己的力量发出击点乃为刚。能将自己百分之百的力量发到出击点就是刚劲的最
高标推。陈民太极拳的发劲也有其独到之处,它不仅拳、肘.、肩、~、'路、稍节
,'
指出准确的尺寸。在古拳话中说 i-44 只2可神会不可苔'传飞说朗对于这些细节用
1
/
LI
文字和语言无法表达,需要身教口授,可是多数太极拳爱泽者没有理想的条件。 因此我们须用辨证的态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为什么陈氏太极拳对二习'榕的各个部位 都作了具体的规定?目的是心气下降,气沉丹田。明确了这一忆定势附体会→
使其先由腰传导到足,再由脚向上通过腿、;传、赂、背 i 臂,发子右拳。童心快
速前移产生惊性,摧动右拳向前发。只有意识指挥,内气贯通,才能在发劲的一
‘瞬间汇聚全身的力量发在右拳, (发右拳时左肘尖向后发劲与右拳对称,保持八面
支撑的身法)。如果右肘发劲,屈住右小臂,突出右肘;右'肩发劲,放下右臂突出
右肩;右胸发劲,松下肩臂,只出右胸。发劲是汇聚周身之力突出在出击点上。
~ - 怎样发劲
古拳谱中说.~u身如弓弦手如箭", 44劲起脚跟行于腿 j 主宰子腰发于稍" -(这
里的户手"和"秸 "3·并非局限于呼"和"四稍气而是指击点.,因为太极要求
周身各个部位都能发劲)。例如:掩手舷拳,服向左转飞往上贯穿背、肩、臂、右
v
学随着肢的旋转向右前发出;往下贯穿胶、腿、足,足踏在地商主产生反作用力,.
浅谈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

浅谈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螺旋缠丝是陈式太极拳独特的运动方法。
劲走缠丝,称为缠丝劲。
陈氏太极拳前后左右、上下四傍,肌肤毫毛,五脏百骸,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拨之意,没有平面、直线;没有缺陷、凹凸处;没有断续,连绵贯串,混然一圆,全身犹如一根直的刚丝螺旋绕成的弹簧,所以发出来的劲为缠丝劲。
实践证明:螺旋缠丝运动符合哲学、生理、力学等原理。
螺旋缠丝运动有促进人身心健康,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增强技击功能等作用。
缠丝劲是用形象逼真的缠丝动作比喻太极拳螺旋画圆动作产生的劲力。
有些太极拳专家把这种螺旋劲比抽丝劲、麻花劲,三者虽都是比喻义。
但比喻侧重面不同,缠丝劲突出了动作的缠,抽丝劲突出了动作的抽,麻花劲突出了动作的拧。
其相同点都是以螺旋动作为本体,均可称作螺旋劲。
螺旋缠丝劲是在意识指导下,以内劲作旋转,催动外形的大螺旋式和小螺旋式的组合旋转,随着动作的屈伸变化,连绵不断地缠绕绞转,通过呼吸的动力,将隐于内的丹田之气引出,入于骨缝,循经走脉、缠绕运行四梢、使其遍布全身。
“缠丝劲发源于肾,处处皆有,无时不然。
”衍溢于四肢之内,浸润在百骸之中,达四梢,通九窍,使内劲收敛入骨,伸筋壮骨,通会、督,练带、冲,消化饮食,祛病延年,皆缠丝劲之效果,其表现在上肢为旋腕转膀,于手指,下肢为旋踝转膝,达于趾端。
缠丝劲分上、下,左、右,内、外,大、小,正、倒及百般缠法,皆不外蓄气于丹田,以意行气,达到周身内外“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
不过,在教人时,却不必指出哪部分是何缠法,不然则远于练拳之道·只需分出什么是逆缠、顺缠就行了。
所谓逆缠,即为动分,是离心力,由丹田劲运至四梢,其序为:由肩催肘、肘催手、胯催膝、膝促足,呼气并发劲;所谓顺缠,即为静合,是向心力,由四梢劲收归丹田,其序为:肩带肘、肘领手、胯带膝、膝牵足,吸气并蓄势。
拳谱讲:“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
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
不明此,即不明拳。
”由此可见,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的精华,学者千万不可忽视。
家传陈氏太极拳功夫架系统训练浅谈

这个阶段主要练习人体全身浑元画太极的训练,主要是交叉画法,使人能够真正合一。
四、单式训练和拳架
有了上述的基础就可以进行单式和拳架的训练,只有这样去练单式和拳架才是真正的太极拳,初期练单式和拳架主要练习动作运行线路的正确性,继而练习练习连绵不断的行拳,使自己的拳架达到浑元阶段,逐渐进行开合缠丝的行拳方式。
二、动功训练
1、开合功
开合功包括开胯功、开肩功和开脊功训练。开胯功的训练是为了增大胯关节的活动量,为将来单式和拳架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这步功法的训练,能使学员更能够把胯根松开沉下,使学员能够立身中正,转换灵活。开肩功的训练是为了使学员的身肢放长,把劲力放远,从而使肩关节转换灵活。开脊法训练,能使学员,24节脊骨全部松开,劲力节节贯串,特别是腰椎到尾椎这段更要能够充分的折叠。经过开合功法的训练,能够使学员做到初步的胸腰开合折叠,为以后的推手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浑元桩功训练
初学者有了上述的基础,就可以进行这个阶段的桩法训练,这个阶段的桩法除了开合之外,主要练习人体正面画太极的练习。体验自身就是个太图,前后进行画太极的训练。
二、虚实桩功训练
这个阶段主要练习人体左右画太极的练习,体验人体左右的太极图画法训练。
三、背丝扣桩法训练
举报字体:大▼
小中大
家传陈氏太极拳功夫架系统训练浅谈
【初级功法】
太极十大要领与缠丝功

太极十大要领与缠丝功十大要领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是演练陈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知识~动作要领是学好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和根本~必须弄通弄懂~在演练时严格遵守。
虚灵顶劲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
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
要想做到虚灵顶劲~须先弄准百会穴的位臵。
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顶端中央的发旋处~也即后发际正中向上七寸处~又称三阳、三阳五会、五会、巅上、天满、维会、泥丸宫、岭上、岭上满天等~为人体之制高点。
《拳论》说:“百会穴领其全身”。
虚灵顶劲就是要清气上升~虚达于百会穴。
清气如何上长,《拳论》说:“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
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
顶劲领起来~气归丹田~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天突、廉泉、上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
何谓“顶劲”,《拳论》说:“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
如果中气不向上领~正气即塌~四肢瘫软~无所依附~犹如一堆烂泥~打拳何从谈起, 但顶劲决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为真正的顶劲。
“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
太过则正气猛涌上头~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气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
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
所以《拳论》说:“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不过不及~折其中而已。
”“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虚灵顶劲~既是打拳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要领~同时又是一种拳术境界。
练拳之初~很难真正领会其意~准确把握要领~只要由招熟渐悟到懂劲阶段~内气开始动荡~清气产生、丰盈~膀胱发热~丹田中正气浩瀚~才可真正体验灵机一动~清气上浮~周身空灵的奇妙境界。
但尽管如此~演练者从一开始~就须严格遵守虚灵顶劲的要领。
非如此~难于练好太极拳~不会产生清气~也不会有以后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随心所欲的通达和自如。
含胸塌腰含胸塌腰是在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心气下降~两胁微束~腰劲自然下塌~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要塌腰~必定含胸。
陈式太极拳缠丝精(缠丝劲)

陈式太极拳缠丝精(缠丝劲)缠丝劲是太极拳的劲法术语之一,是一种支配肢体作螺旋式的缠绕进退的力,亦名'螺旋劲'。
《陈鑫太极拳类分类语录》:'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此劲皆由心中发,股肱表面似丝缠。
'缠丝劲表现在下肢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躯干是旋腰转脊,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
缠丝劲分为顺缠逆缠两种。
上肢顺缠是掌心由内往外翻,其中多含棚劲;上肢逆缠是掌心由外往内翻,其中多含捋劲。
下肢顺缠指'膝盖由裆内侧往前转外向下斜缠,或由档外侧往后转内向上斜缠';下肢逆缠指'膝盖由裆外侧往前转内向上斜缠,或由裆内侧往后转外向下斜缠'。
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的精华,也是擖手(现通称为推手。
)技击的重心所在。
学习陈氏太极拳到了相当程度之后,一定要精研缠丝劲,才能登堂入室,达到拳艺的大成。
陈鑫(品三)先生所谓:打太极拳须明缠丝精(亦作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缠丝劲分为顺逆二种。
再配合动作的上下、左右、前后等就形成了立体型态的缠绕圆圈。
缠丝劲是源自中气,中气发于心内(古人之心犹今人之言脑),由肾而生,经命门而出入,动则出,静则入,藏于丹田,入于骨缝,外达肌肤,陈氏谓﹕其在骨缝中者谓之中气,其形肌肤者谓之缠丝劲。
此言缠丝劲的本质及其生发情形。
打拳时是浑身都是缠劲,而用以表现此种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缠丝劲的主体是臂与腿。
品三先生著作在单鞭着内咏诗云:东冲西打在单鞭,左右运行玄又玄。
此精〈言缠丝劲〉皆由心中发,股肱表面似丝缠。
斜缠顺逆原有定,最耐浅深细究研。
究研功力真积久,一且豁然太极拳。
人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
如欲浑然穷原象,三五光明月正圆。
照临天下千万物,无物能逃耳目前。
或擒或纵皆由我,头头是道悟源泉。
这首诗是说明了缠丝劲是由心中发而形于股肱为顺逆缠丝;股为腿,肱为臂;他说缠丝劲须要仔细研究,日久功深,豁然贯通,浑身都是太极缠丝劲,动静浑然,敌劲难逃我耳目,擒纵在我,这是因为我明悟了缠丝劲道理,自然而然成了太极浑然之象,无往不利了。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说明 陈小旺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说明陈小旺第一式:预备式身体自然直立,两足距离比肩略宽,两足尖微向外撇;两肩松开,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向前平视,面向南。
要点:要求立而不挺,顶劲领起(头要正直,好象头顶有一物勿让其掉下,虚虚领起),唇轻闭,齿微合,下颏微内收,松肩(两肩有意放松,无意下沉),含胸塌腰(胸部放松,不内凹外凸,腰部放松为塌腰)使心气下降,屈膝松髋,盆骨端正。
此要求,不但在预备式时,而且在整个拳套的每个动作,都必须注意。
第二式:金刚捣碓①身体微下蹲,两臂微屈,缓缓抬起与肩平,掌心朝下(两手有合劲之意);两眼向前平视。
②身体下蹲,随着重心下降,两手缓缓下落至腹前。
③身体略左转随即向右转,重心先向右而后向左移,同时两手向左划弧(右手先顺后逆,左手先逆后顺),右手屈臂置于胸前,掌心朝下,指尖向左;左手置于身体左侧,掌心朝上。
④身体继续右转,重心移至左腿,以右脚脚跟为轴,脚尖翘起外摇,同时两手向右上方平捋(左顺右逆),置于身体右侧,右手略高于肩,掌心朝外,指尖向前,左手掌心朝上,指尖向右前。
⑤身体向右微微下沉,重心控制在右腿,并将左足提起,在转换重心的同时,双手略向右上方掤出。
⑥身体略下蹲,左足尖翘起,以脚跟内侧着地,向左前方45o伸出;双手仍外掤,与左足有对称之意。
⑦身体微左转,重心由右腿移至左腿,左脚掌踏实;同时左手内旋向前掤(由顺缠变逆缠),手心向下,右手外旋向右后下方展开,而后随转体向前移至腹前(由逆缠变顺缠),掌心朝右,指尖向右后。
⑧身体左转,右脚跟步,以前脚掌着地;同时右手向前撩起(顺缠),置于右胸前,掌心朝上,指尖向前;左臂屈肘向前挤出;当右手撩起时,左掌先转腕上撩,再向里合于右小臂上(逆缠),掌心朝里,指尖向右。
⑨左手外旋向下,置于腹前,掌心朝上,指尖向右(离身体10厘米),右手变拳,上提于胸前,拳心向里,再向下落于左掌心内⑩左腿支撑体重,右拳与右足一齐提起(两髋放松);左掌略下沉。
(11)右脚落地震脚,同时,右拳落于左掌心内,目视前方,面向南。
陈小旺陈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及练法

陈小旺陈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及练法从学习太极拳的第一个动作开始,一直到成功,共分五层功夫。
每层功夫标志着练拳者功夫的深浅程度和水平的高低。
第五层功夫即是太极拳达到炉火纯青--成功的标准。
练习太极拳和学习文化知识是同样的道理。
从小学到大学,逐步掌握越来越高的文化知识。
没有小学高中这段文化知识的基础,根本接受不了大学的课程。
同样,练习太极拳必须循序渐进,一层一层由浅入深。
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小学生硬要学习大学的课程,无异于拔苗助长,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在陈式太极拳的一些著作中,着重介绍了高级的技击方法,严密的身法要求和成功的标准,对初级和中级阶段的介绍比较缺乏,读者若有一定太极拳水平,才能够理解,也可以对照自己在练拳当中的不足之处找出差距,进一步探讨和掌握。
对于初学者来说,则难以理解和接受。
而只会感到高不可攀,无法入手,与自己练习结合不上。
初学者如果按成功的标准来要求,正如小学生读大学课本,不仅不能正常练习,反而会受到束缚,或者是顾此失彼,越来越糊涂,容易灰心。
针对这个问题,现将初级的第一层功夫到成功的第五层功夫,每一层功夫在练习当中达到的标准和技术方面的表现,作如下介绍,目的是使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明确自己现有的基础,属于哪一层功夫,应该进一步掌握哪些东西,以及技击方面的表现和所起到的作用,这样有了正确和全面的认识,方向明确,方法对头,才能够一步一步达到最终成功的目的。
第一层功夫的练习第一层功夫是从学习一路拳架的第一个式子开始,一招一式,按照逐要求的方向、角度、位置、手脚运行的趋向等外形姿势与动作进行练习,在练习时感觉到有内气的活动为止,该阶段主要是学习一路拳架。
练习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开髋屈膝,达到心气下降,气沉丹田的目的,而初练太极拳怎么也不会一下子就达到这些要求,因此也就不会使气沉丹田。
第一层功夫对身肢的要求比较简单,如:虚领顶劲只要求头自然正,含胸塌腰,只要立身中正不前俯后仰,左歪右斜,两腿分清虚实,尽管做的不够标准,仍要按照其要求去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缠丝功概述
陈式太极拳的动作,左旋、右旋、上下螺旋,用缠丝这个名词来形容陈式太极拳的动力形式,缠丝的方法叫缠丝法,用缠丝的方法练的劲叫缠丝劲,用这种方法练的功叫缠丝功。
第一段
丹田以顺向中轴,丹田左右旋转,丹田的旋转影响到虚的,虚感的缠丝,丹田的旋转影响到肩、肘、手,肩、肘、手的缠丝,丹田的旋转影响到髋、膝、踝,髋、膝、踝的缠丝。
以丹田为核心,一动全动,节节贯穿,这就是第一段丹田左右旋转的运动规律。
丹田左右旋转影响到手,大指领膝向外旋,小指领膝向内旋,当大指旋到外旋的时候,气由丹田通过后背,形于手指,手指会感到热或胀,气从背后到肩不可以停留,马上到肘,到肘时不可以停留到手。
一节一节贯穿起来,在肩部停留叫顶,在肘部停留叫顶,在手部停留叫顶。
气到手以后向里旋,小指向里旋,气从手的方向到丹田来,阴阳的变化,好像太极图在旋转,黑的一面转到白的一面去,白的一面又转到黑的一面去,叫阴极生阳,阳极生阴,气到手指叫阳指,继续走就到丹田里,叫顶,不可以再走,把手指转化向丹田方向来,叫阳极生阴,气到丹田不可以再走,再走产生丢的现象,那么从丹田通过重力到手指来,这叫阴极生阳,不停的变化阴极生阳的阳极生阴,这就是第一段的主要运动规律,丹田左右旋转为主。
第二段,丹田中的横向中轴,前后旋转形成了胸腰折叠运用法,胸腰折叠运用法,在胸腰折叠运用法以后,关节一节一节这样转动的,在这样转动以后,气到手指,反方向转动的时候,气沉于丹田,还有一些配合的,开胸,胸腰折叠,配合一点。
第一段的运动规律。
第二段呢是以胸腰折叠运化为主,丹田以横向中轴为主,前后旋转为主,但是绝大部分的动作都是两段两种不同的运动规律配合在一起的,比如说金刚捣碓,它第二段的运动规律以转这第一段,用的旋转,再一转这就是第二段,胸腰折叠的运化,转过来以后继续走,这是第一段的运动规律,这两段不同的运动规律都可以归纳成一种,都是以丹田为核心,一动全动,节节贯穿,这就叫万法归一,太极拳千变万化,但是它总得有一个规律,总结起来,我们学太极拳首先抓住这个要点,才能够待发,如果不知道去抓这个要点,光从外形动作上去模仿,学了很多套路,不懂得根本的东西,起到的作用呢,事倍功半,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个要点,把这个方法运用到这个套路中去,你真正掌握这个方法可以发挥出来千千万万个变化,用这个方法来学习太极拳,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一段
第一式站桩
第二式左正面缠丝
第三式右正面缠丝
第四式左右横开步
第五式右侧双手缠丝
第六式左侧双手缠丝
第七式左前进步
第八式右前进步
第九式左右后退步
第一段动作讲解
站桩
两脚开立,距离与肩同宽,两膝下蹲,重心在两腿之间,两手抬起于肩平,肘下沉,手心相对,两眼轻闭,大腿与躯干成90度,仍为无极,故为无极桩功,站桩的练习方法很多,要由浅入深逐步进行,作为初级的桩法,只要能做到松静站立,体会如何使身体从上到下放松,用意念去想头脑、颈部、肩部、胸部、腰部、腿部、脚部等各个关节,肌肉放松了,然后意守丹田就可以了,所谓气功就是用意念去想像形体放松,要坚信放松了,时间一长你就会有感觉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调整呼吸,松弛神经,调整身法和内外关系,也就是意念支配形体的关系,并使之牢固,站桩看似外形不动,实际上意念不停的在想在守。
我们让气从头到脚一遍一遍地通过各个关节,然后从脚底涌泉穴排出体外,让疾病排出,让浊气排出,废气排出,我们说气沉丹田也可以说是气通丹田,呼吸的方法是自然呼吸法,初练时站五分钟即可,随着体质的增强,每次以二十到三十分钟为宜,每天早晚各练一次,长期坚持锻炼一定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其实桩功的涵义不仅指站桩,太极拳基本功也是桩功,套路本身就是活套桩,各有各的作用和功效,两手覆盖于肚脐处,右手在外,先顺时针外导内行旋转二十四圈,再逆时针转二十四圈,止于丹田处片刻,然后松丹田,松劳宫穴,恢复自然站立,收功后,两手掌搓热,从两耳侧到头顶再顺面部下来,反复数次,另外还可以做做眼保健操,耳眼保健操,活动一下两腿。
第二式
左正面缠丝
身体直立,右手叉腰,拇指在后,重心移向右腿,左脚向左开一大步,左手伸于腹前,掌心朝上,左手向右上方,划弧于右胸前,然后重心移向左腿,左臂外旋向左,划弧于左前方,与肩同宽,重心移向右腿,左手向内旋向右下,划弧至左腹前,练习太极拳要想学到太极运动的实质内涵就要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了解劲力的根源在那,中节在哪,梢在哪,运行路线怎么走,怎样做到节节贯穿,抓住了原则性的根本性的东西,就能刚举目张,举一反三,一通百通,不然的话,盲目练拳,错着练,练着又错,十年八年也练不出什么名堂,所以我们只要抓住一个动作,把它吃透练透就能从中找出太极拳的运动规律,掌握了这个运动规律,就好比做了一个人像雕塑的骨架,有了这个骨架再练套路时,就等于在骨架上添肉添衣服“活儿”越做越细,不过做出来作品有一般的有优秀的也有精品,所以这可是个细致“活儿”很吃功夫,很多人没有此番耐心,所以难取“真经”。
第三式
右正面缠丝
重心移向右腿,右手向左划弧于左胸前,右臂外旋向右,划弧于右前方,与肩同宽,注意,太极拳动作,无非是一开一合而已,此时是合劲,小指领劲里合,气沉丹田,此时穿掌,中指领劲,此为转折、折叠、阴阳转换,此时为开,大拇指领劲,注意力在肘尖、在手腕,这样做可避免架肩,达到高质量的放松程度,太极拳的第一层功夫,就是要达到放松,要让全身松透,只有高质量的放松才能打通经络、关节,化去身上的僵硬劲、浊劲,放松的关键、要害有四点即两肩两髋,只要这四点放松质量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此反复进行练习,要细心体会仔细琢磨,在老师的指点下,每一个动作练三十到四十遍,坚持一年必有收获,一旦你真正弄懂里面的妙趣之处,你就会感到豁然开朗,妙趣横生。
第四式
左右横开步
预备式站立,左手叉腰,右手侧平举,手心斜朝外,指尖斜向上,重心控制在左腿,身体微蹲,右足提起,随即以足跟内侧,轻轻贴地横向铲出,重心右移,同时右手向上,向右由顺缠变逆缠,左足向右靠半步,左横开步与右横开步动作相同,方向相反,横开步是在云手的基础上,在运动当中保持动作运动规律不变,不要腿一动,原来掌握的姿势都变了,还要保持拳架的原状态,这叫动中求静,希望大家细心体认。
身体直立开始,先右脚向外摆70-80度,与身体右转同时完成,随之重心右移,屈膝下蹲,提左脚向左前方开一大步,同时两手捋至右侧,掌心向右后方,重心移至左腿成弓步,同时左手外旋右手内旋,由右后向左前,运至左腹前,掌心朝左下,随之左手内旋,右手外旋,由左下向左上,划弧朋于左肩上方,重心移至右腿成右弓步,同时双手由左肩前,上方划弧朋至右肩前,随之左手外旋,右手内旋向下划弧,成预备姿势动作,双手前后顺缠捋,双腿成左弓步,接下来依次由梢到中节到跟节顺缠,也就是先松沉下合左手、左肘、左肩到左侧腰置于腹前,此时气已沉入丹田,这个动作以腰劲催动两腿,左脚蹬地,使劲传至腿、腰、肘、手,向右移重心,身向右转,所有这些举动,腰是起主宰作用的,此势为合、为蓄,合劲蓄势之意,接下来左手向右穿掌向上外翻,同时注意腰以下要下沉,保持身体平稳,然后右脚蹬地,使劲传至腿、腰,再传至肘、手,与此同时跨下之裆圆撑,此势为开,开展之意,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在于将展未展之间,这就是拳论上说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第十二式
右侧面缠丝
左手叉腰,拇指在后,右脚向前开一大步,重心在右,右手伸于身体右前方,指尖朝前,掌心朝外,身体略向右后转,右手向右后划弧,手心斜向外,身体向左微转,重心移至右腿,右手向前上方划弧,还原成预备动作,右手侧面缠丝同样顺逆缠丝的变化,是内劲与外形协调一致的表现,以内劲催外形的感觉,同时要更深一步的要求,顺缠时吸气,内气回收于丹田,吸气时逆缠,由里向外劲起脚跟,节节贯串,由下至上,形于手,形于外,内外协调,本着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的原则,俗话说腰当膝发动机。
第十三式
左侧面缠丝
身体略向左后转,左手向左后划弧,手心斜向外,身体向右微转,重心移到右腿,左手向前上方划弧,还原成预备动作,身略左转,左手掌小指一侧领劲逆缠,向后外开,而后由逆缠变顺缠,左脚蹬地,重心右移,右脚蹬地,重心左移,放松左髋下沉.
第十四式
左手正转小缠丝
身体自然站立,左足向左开半步,约50厘米,左手指尖自下而后,屈肘弧形上提,重心略向左移,左手指尖自上而下,由后向前翻腕,重心略向右移,小缠丝的动作仍然要以腰带动手臂转动,内劲催外形。
第十七式
右手逆转小缠丝
右手屈肘弧形上提,再由前向后翻腕,手背帖肋转半圈,重心左移为逆缠,以掌心根帖肋转半圈,重心右移为顺缠。
第十八式
双手正反小缠丝
双手帖于胯前,双手在左右,同时各翻转一圈,双手小缠丝要注意胸腰运化,上下折叠,保持圆裆松髋,重心下沉。
第十九式
左腿部缠丝
独立步锻炼身体的平衡能力,及腰部力量,以髋带腿,左腿顺转四十圈,逆转四十圈。
第二十式
右腿部缠丝
独立步锻炼身体的平稳能力,及腿部力量,以髋带腿,右腿顺转四十圈,逆转四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