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图像配准技术 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图像配准技术
A Survey of Medical Image Registration
张剑戈综述,潘家普审校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教研室,上海 200025)
利用CT、MRI、SPECT及PET等成像设备能获取人体内部形态和功能的图像信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不同成像模式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例如CT通过从多角度的方向上检测X线经过人体后的衰减量,用数学的方法重建出身体的断层图像,清楚地显示出体内脏器、骨骼的解剖结构,但不能显示功能信息。PET是一种无创性的探测生理性放射核素在机体内分布的断层显象技术,是对活机体的生物化学显象,反映了机体的功能信息,但是图像模糊,不能清楚地反映形态结构。将不同模式的图像,通过空间变换映射到同一坐标系中,使相应器官的影像在空间中的位置一致,可以同时反映形态和功能信息。而求解空间变换参数的过程就是图像配准,也是一个多参数优化过程。图像配准在病灶定位、PACS系统、放射治疗计划、指导神经手术以及检查治疗效果上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图像配准算法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图像配准算法进行分类[1]:同/异模式图像配准,2D/3D图像配准,刚体/非刚体配准。本文根据算法的出发点,将配准算法分为基于图像特征(feature-based)和基于像素密度(intensity-based)两类。
基于特征的配准算法
这类算法利用从待配准图像中提取的特征,计算出空间变换参数。根据特征由人体自身结构中提取或是由外部引入,分为内部特征(internal feature)和外部特征(external feature)。
【作者简介】张剑戈(1972-),男,山东济南人,讲师,硕士
1. 外部特征
在物体表面人为地放置一些可以显像的标记物(外标记,external marker)作为基准,根据同一标记在不同图像空间中的坐标,通过矩阵运算求解出空间变换参数。外标记分为植入性和非植入性[2]:立体框架定位、在颅骨上固定螺栓和在表皮加上可显像的标记。Andre G[3]等将该方法用于机器人辅助手术,对于股骨移植,位移误差小于1.5mm,角度误差小于3°,由于计算量小,可以实现实时配准。但是标记物必须事先被固定好,不能用于回顾性配准,而且该方法只适用刚体配准。
2. 内部特征
从医学影像中可以提取出点、线和面:血管的交点、血管、胸腹之间的横膈膜等,这些特征作为内标记点(internal marker) ,利用其空间位置同样可以求解出空间变换参数。Hill DL[4]用11个形态点对脑部配准,误差<1mm,方差为1.73mm。Meyer CR[5]除了血管树的交点,还使用了左右脑之间的间隔等特征。Maurer CR[6,7]赋予点、线、面等几何特征不同的权重(weighted geometrical features, WGF),进一步改进了算法。内标记点配准是一种交互性的方法,将3D图像配准简化为点、线和面的匹配,可以进行回顾性研究,不会造成患者的不适。但是医生对特征位置的判断影响到配准精度,为了克服人为误差,需要多次重复操作,以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表面匹配算法也利用了内部特征[8]:进行图像分割,提取出轮廓曲线、物体表面等内部特征,使2D/3D图像配准简化为2D曲线和3D曲面的匹配,不再考虑物体内部像素。典型的应用是刚体配准的“头帽”算法[9],从头部的3D图像中分割出表面轮廓,分别作为头模型和帽模型。配准的目标函数是头表面和帽表面之间的均方距离,该距离是空间变换参数的函数。表面匹配算法是一种自动算法,在物体表面轮廓相似并且清晰的情况下,配准效果很好。其不足之处在于:准确地进行图像分割很困难;不同模式的图像,如CT/PET图像,由于器官的轮廓差异较大,难于精确地匹配。
3. 在非刚体配准中的应用
进行非刚体配准前要确定物理模型,常见有弹性模型、粘稠液体模型、生物力学模型。通过在感兴趣区域中提取参考点、2D或是3D轮廓线,使待配准图像
的2D/3D轮廓线在局部外力的“驱动”下逐步变形直至吻合,以实现配准。
弹性模型[10]和粘稠液体模型[11,12]的形变过程由图像参考点的密度差异控制,其形变的范围与密度差异成正比。弹性模型计算量小,但是随着距离的增加,形变误差也会增大。粘稠液体模型的优点在于所需的参考点少,适用于对长距离和小区域的形变。Wang Y[13]等利用统计形状模型得到边界的几何特征,在参考点之间密度差不大时增加“外力”,加大形变。
Krinacou[14]利用生物力学模型配准脑部图像:假设脑部组织只受水平应力的影响,法线上应力为零,灰质、白质符合neo-Hookean材料模型。用点集表示提取出组织轮廓线,将外力作用在这些点上,使组织根据其材料特性移动,逐步形变,与目标组织吻合。
Andresen[15]等人根据动力学的扩散原理(diffusion),对待配准图像的表面用高斯算子(Guassian kernel)卷积,使之发生形变,逐步收敛到目标图像。在迭代过程中用目标图像的表面对形变的大小加以限制(geometry-constrained),这种非刚体算法的特点是运算速度快。
基于像素密度的配准算法
待配准影像由像素构成,不同成像模式下的图像纹理和形状有差异,但密度值和空间位置仍具有相关性。根据图像中所有像素密度值和空间位置等参数,构造出代价函数,通过计算代价函数的最优解得到变换参数,而不需要提取图像特征。
1. 主轴算法
主轴法是一种自动配准算法[16,17],根据体素的密度和空间位置将待配准图像等价为3D椭球,计算椭球的二价矩以得到其质心和主轴。使待配准图像的质心重合,然后以质心为旋转中心,使主轴的方向对齐、主轴的长度相等,得出空间变换参数。主轴法只需要匹配等价椭球的几何特征。
2. 相关性算法
在信号处理中用互相关性衡量不同信号的匹配程度,这一方法可以应用在图像配准过程中[18],互相关值的大小反映了配准的效果。
Woods RP[19]认为同样的成像模式下得到图像,对应像素的密度值线性相关,可以用密度比值的方差度量相关性。另一种度量方法是利用像素密度、梯度和纹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