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镇痛治疗规范

合集下载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依据《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1号)、《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2016年修订)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此制度。

临床麻醉和术后镇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术后镇痛是提高围手术期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理应予以重视。

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指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为体现医疗人性化服务,开展术后镇痛工作,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

为规范术后镇痛泵的使用,不断改进疗效、积极预防并发症、了解患者使用情况。

我院根据上级国家卫健委门及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具体如下: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建立麻醉科术后镇痛管理档案,建立镇痛泵使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手术方式、镇痛途径、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有无并发症等观察项目。

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

二、保障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1、严格掌握镇痛泵使用适应症,根据病人身体情况,病情需要使用镇痛泵,严禁扩大镇痛使用范围。

2、严格查对制度,强化麻醉师责任感,操作中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3、严格控制镇痛泵的药物配比,严禁超剂量使用镇痛药品。

4、严格执行镇痛泵使用中查对制度,加强镇痛泵使用中的管理,病人术毕回病房,麻醉医师检查每例病人镇痛泵是否正常输注、定时观察药液的剩余剂量,输注部位有无红、肿、皮肤过敏、出血、渗液、针头脱落等情况,并记载在病人访视记录中。

5、严密监测病人,警惕镇痛泵使用期间病人并发症的发生。

详细向病人说明使用方法、操作原理和注意事项,取得病人的配合。

告知病人勿随意调节镇痛泵上的按钮,出现疼痛时遵医嘱进行调节,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分析原因,认真检查镇痛泵各项参数及输注程序。

三、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病人返回病房后病房医师和病房护士首先与麻醉医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自控镇痛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病房医生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病房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医生联系。

手术后镇痛疗法的规范和操作

手术后镇痛疗法的规范和操作

手术后镇痛疗法的规范和操作1. 引言手术后疼痛是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效的镇痛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术后恢复。

本文档旨在阐述手术后镇痛疗法的规范和操作,以提供指导和建议。

2. 镇痛疗法的原则手术后镇痛应遵循个体化、多模式、按时给药的原则。

2.1 个体化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疼痛阈值和敏感度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方案。

2.2 多模式采用多种镇痛方法联合应用,以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

常见的镇痛方法包括:- 药物镇痛:如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 神经阻滞:如硬膜外腔阻滞、周围神经阻滞等;- 物理疗法:如冷敷、热敷、电疗等;- 心理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

2.3 按时给药按照预定的时间间隔给予镇痛药物,以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避免疼痛反复。

3. 镇痛疗法的操作3.1 术前评估术前应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预期、疼痛敏感度等,以制定合理的镇痛方案。

3.2 术后监测术后应监测患者的疼痛程度、生命体征等,及时调整镇痛方案。

3.3 药物给药方式常见的药物给药方式包括口服、静脉注射、硬膜外腔注射等。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

3.4 神经阻滞神经阻滞是一种有效的镇痛方法,可以通过阻滞疼痛传导途径,减轻疼痛感。

常见的神经阻滞包括硬膜外腔阻滞、周围神经阻滞等。

3.5 并发症处理镇痛治疗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

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并及时处理。

4. 镇痛疗法的评估应定期评估镇痛效果,包括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等。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镇痛方案。

5. 总结手术后镇痛疗法是手术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遵循规范和操作原则,实施个体化、多模式、按时给药的镇痛方案,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促进术后恢复。

同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并及时处理并发症,以确保镇痛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一、背景和目的术后镇痛管理是指在手术结束后,为了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而采取的措施。

良好的术后镇痛管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康复。

本文旨在制定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以确保患者获得适当的镇痛治疗。

二、适应症和禁忌症1. 适应症:- 手术后的疼痛:包括拆除手术伤口、切口疼痛等。

- 术后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 术后恶心呕吐:由于麻醉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症状。

2. 禁忌症:- 过敏史:对镇痛药物或者其他相关药物过敏的患者。

- 肝肾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慎用镇痛药物。

- 心血管疾病:存在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慎用镇痛药物。

三、术后镇痛管理方案1. 评估和监测:- 疼痛评估:根据患者的自述和观察病情,使用疼痛评估工具(如视觉摹拟评分法)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

- 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以评估患者的镇痛效果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2. 镇痛药物选择:- 非麻醉类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醋氨酚等,适合于轻度到中度的疼痛。

- 麻醉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适合于重度疼痛或者无法控制的疼痛。

- 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适合于局部镇痛。

3. 给药途径:- 静脉给药:适合于需要快速起效的情况。

- 口服给药:适合于轻度疼痛和需要长期镇痛的情况。

- 肌肉注射:适合于需要中等速度起效的情况。

- 面部和皮肤局部给药:适合于局部镇痛。

4. 镇痛治疗的监测和调整:- 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和生命体征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镇痛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 避免药物滥用和依赖:定期评估患者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避免药物滥用和依赖的发生。

- 多学科团队合作:麻醉科、疼痛科、护理科等多学科的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术后镇痛管理方案。

四、镇痛效果评估和随访1. 镇痛效果评估:- 定期进行疼痛评估,记录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

- 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调整镇痛治疗方案,以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一、引言术后镇痛管理是指在手术后为患者提供适当的镇痛治疗,以减轻或者消除手术后的疼痛。

良好的术后镇痛管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手术恢复速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本文旨在制定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以确保患者得到高质量的镇痛治疗。

二、术后镇痛管理的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疼痛特点、手术类型和患者的个人需求,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治疗方案。

2. 多模式镇痛:采用多种镇痛方法的组合,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3. 安全性优先:在进行镇痛治疗时,要注重患者的安全,避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4. 教育和沟通:术后镇痛团队应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沟通,使他们了解镇痛治疗的目的、方法和可能的风险。

三、术后镇痛管理的步骤1. 评估疼痛程度:在手术后的早期,应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包括疼痛的程度、性质和持续时间等。

2. 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手术类型,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治疗方案。

3. 使用合适的镇痛方法: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法,包括口服镇痛药物、静脉镇痛药物、神经阻滞等。

4. 定期评估疗效:在镇痛治疗过程中,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5. 监测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在进行镇痛治疗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并发症。

6. 教育和康复指导:对患者和家属进行镇痛治疗的教育和康复指导,匡助他们理解和配合治疗。

四、术后镇痛管理的常用方法1. 口服镇痛药物:常用的口服镇痛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阿片类药物和酮类药物等。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口服镇痛药物。

2. 静脉镇痛药物:在严重疼痛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静脉镇痛药物进行治疗,包括吗啡、芬太尼等。

在使用静脉镇痛药物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不良反应。

3. 神经阻滞: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阻断疼痛信号传导来达到镇痛效果的方法,常用的神经阻滞包括硬膜外阻滞、神经丛阻滞和神经单支阻滞等。

术后镇痛疗法规范

术后镇痛疗法规范

术后镇痛疗法规范
1. 评估和监测
在进行术后镇痛之前,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全面评估。

评估疼痛程度、类型和患者的个体差异是制定个性化镇痛计划的基础。

监测患者的疼痛反应和不良反应是术后镇痛疗法的重要环节。

2. 多模式镇痛
多模式镇痛是指结合不同药物或治疗手段来实现疼痛缓解。


见的多模式镇痛疗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心理疗法等。

根据
患者的特定情况,医护人员应选择合适的多模式镇痛策略。

3. 科学合理用药
在术后镇痛中,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科
学合理地选择药物。

应了解各种镇痛药物的特点和不良反应,并遵
循药物使用规范和剂量指导。

4. 镇痛学术培训与团队合作
医护人员应受过相应的镇痛学术培训,提高对术后镇痛的认识和实践水平。

团队合作是术后镇痛疗法规范的关键,医护人员应密切协作,共同制定和执行个性化镇痛计划。

5. 术后镇痛效果评估
术后镇痛效果评估是对镇痛疗法实施效果的客观评价。

医护人员应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并调整镇痛方案以达到最佳效果。

6. 风险评估和预防不良反应
医护人员应对术后镇痛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措施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患者的安全和康复是术后镇痛疗法的首要目标。

以上是术后镇痛疗法规范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

医护人员应遵循这些规范,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治疗。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一、引言术后镇痛管理是指在手术后为患者提供有效的镇痛措施,以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康复效果。

本文旨在制定术后镇痛管理的规范,确保患者术后得到适当的镇痛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二、术后镇痛管理的原则1. 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方案,包括药物选择、用药途径和剂量等。

2. 多模式镇痛:采用多种镇痛方法和手段,如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物理疗法等,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3. 安全性:在给予镇痛治疗时,要注意患者的安全性,避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4. 效果评估:对患者进行定期的疼痛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镇痛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三、术后镇痛管理的步骤1. 术前评估:在手术前,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患者的疼痛史、过敏史、药物使用史等,以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方案。

2. 术中镇痛:在手术期间,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手术类型,可采用局部麻醉、硬膜外镇痛等方法,以减轻术中和术后的疼痛。

3. 术后镇痛:术后镇痛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物理疗法等。

具体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手术类型和患者的特殊情况而定。

4. 镇痛效果评估:对患者进行定期的疼痛评估,以评估镇痛治疗的效果。

评估结果应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以便后续的治疗调整。

四、术后镇痛管理的药物选择1. 非处方药:可以使用非处方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等,用于轻度到中度的疼痛。

2. 镇痛药物:可以使用镇痛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用于重度疼痛或需要强效镇痛的患者。

3. 镇痛剂的给药途径:可以通过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等途径给药,具体的给药途径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而定。

4. 药物剂量的调整: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治疗效果,可以适当调整药物的剂量,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五、术后镇痛管理的并发症和安全性1. 呼吸抑制:某些镇痛药物可能引起呼吸抑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术后镇痛管理是指在手术结束后,通过合理的药物和非药物手段,减轻患者手术后的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质量。

规范的术后镇痛管理可以减少患者疼痛的不适感,降低并发症的风险,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本文将详细介绍术后镇痛管理的标准格式,包括术后镇痛目标、评估方法、镇痛药物选择和非药物镇痛措施等内容。

二、术后镇痛目标1. 疼痛评估:术后镇痛管理的第一步是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视觉摹拟评分法(VAS)、数字评分法(NRS)等。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镇痛计划。

2. 疼痛缓解:术后镇痛管理的核心目标是缓解患者的疼痛,使其在术后恢复期间能够舒适地进行日常活动。

3. 减少并发症:术后疼痛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缓解,可能会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如呼吸抑制、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因此,术后镇痛管理的目标之一是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三、疼痛评估方法1. 视觉摹拟评分法(VAS):要求患者在一条直线上标记出自己的疼痛程度,其中0表示无疼痛,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

医护人员根据标记的位置来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2. 数字评分法(NRS):要求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程度选择一个数字,其中0表示无疼痛,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

3. 面部表情评分法(FPS-R):适合于无法用语言表达疼痛程度的患者,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来评估疼痛程度。

4. 行为评分法(CPOT):适合于无法用语言表达疼痛程度的患者,通过观察患者的行为反应来评估疼痛程度。

四、镇痛药物选择1. 非处方药物:对于轻度疼痛,可以选择非处方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乙酰氨基酚等。

2. 镇痛药物:对于中度到重度疼痛,可以选择镇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吗啡、氢化可待因等)或者非阿片类药物(氯胺酮、布洛芬等)。

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疼痛评估结果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3. 控释制剂:对于长期术后镇痛管理,可以选择控释制剂,如雅片类制剂、丙泊酚等,以保持持续的镇痛效果。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术后镇痛管理是指在患者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内,通过合理的药物和非药物措施,减轻或消除患者的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术后疼痛是患者最常见的不适感之一,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控制,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可能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因此,术后镇痛管理的规范化非常重要。

二、目的和原则1. 目的:制定术后镇痛管理规范,旨在提供给医务人员一套科学、规范的术后镇痛管理方法,以确保患者的术后疼痛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2. 原则:a. 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术后镇痛方案,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

b. 多学科合作原则:术后镇痛管理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麻醉科、疼痛科、护理科等,共同制定和执行术后镇痛方案。

c. 安全原则:术后镇痛管理应确保患者的安全,包括合理用药、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等。

d. 教育宣教原则:医务人员应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术后镇痛的教育宣教,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和满意度。

三、术后镇痛管理的步骤和措施1. 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类型:术后镇痛管理的第一步是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类型,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VAS(可视模拟评分法)、NRS(数值评分法)等。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方案。

2. 药物治疗:a. 非处方药物: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可以考虑口服非处方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b. 处方药物:对于疼痛程度较重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处方药物,如阿片类药物(吗啡、芬太尼等)、非阿片类药物(氯胺酮、曲马多等)等。

c. 静脉镇痛:对于无法口服药物的患者,可以考虑静脉镇痛,如硬膜外镇痛、静脉持续输注镇痛等。

3. 非药物治疗:a. 物理疗法:包括热敷、冷敷、按摩等,可以帮助缓解术后疼痛。

b. 心理疗法:如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等,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感受。

c. 特殊技术:如神经阻滞、电疗等,可以针对特定的疼痛部位进行治疗。

4. 定期评估疗效:在给予患者镇痛治疗后,应定期评估疗效,包括疼痛程度、镇痛药物的副作用等,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术后镇痛治疗规范

术后镇痛治疗规范

术后镇痛治疗规范一、镇痛药物最常用的药物有阿片类药,如吗啡、哌替啶和芬太尼;非阿片类药,如曲马多等.解热镇痛药因对锐痛和内脏痛效果较差,故较少使用.硬膜外镇痛时局麻药常选用布比卡因,其作用时间较长,如浓度低于0.2%则对运动神经的阻滞很弱,比较安全.二、镇痛方法传统的术后镇痛方法有口服药物,肌内、皮下、静脉注射药物和直肠给药等.由于这些方法:①不能及时止痛;②血药浓度波动大,有效镇痛时间有限,镇痛效果往往不够满意;③不能个体化用药,对于药物需求量很大的病人常镇痛不全,而对于需求量较小的病人又可能用药过量,抑制呼吸;④重复肌内注射造成注射部位,对病人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现以硬膜外镇痛和病人自控镇痛法为好.一硬膜外镇痛包括硬膜外单次和持续给药.常选用吗啡,吗啡可透过硬膜外间隙进入蛛网膜下隙,作用于脊髓后角的阿片受体.成人常用剂量为2~3mg/次,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 注入,注药后约30分钟起效;持续6~24小时,平均为12小时.疼痛再度出现时,可重复给药.不良反应:常有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呼吸抑制.药液中加入氟哌利多2.5mg,既可增强镇痛,又可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由于注射吗啡可产生延迟性呼吸抑制,故应密切观察,最好控制一次剂量在2~3mg,对老年危重病人更应警惕.二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analgesia,PCA即在病人感到疼痛时,可自行按压PCA装置的给药键,按设定的剂量注入镇痛药,从而达到止痛效果.它弥补了传统镇痛方法存在的镇痛不足和忽视病人个体差异,以及难以维持血药浓度稳定等问题.PCA装置包括:注药泵;自动控制装置,一般用微电脑控制;输注管道和防止反流的单向活瓣等.1.分类①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②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2.常用术语①负荷剂量loadingdose,指PCA迅速达到无痛所需血药浓度,即最低有效镇痛浓度MEAC 所需药量;②单次剂量bolusdose,是指病人因镇痛不全所追加的镇痛药剂量;③锁定时间lockouttime,是指设定的两个单次有效给药的间隔时间,在此期间PCA装置不执行单次剂量指令;④背景剂量basalinfusion为设定的持续给药量.3.注意事项PCA的药物配方种类较多,PCIA主要以麻醉性镇痛药为主,常用吗啡、芬太尼或曲马多等.PCEA则以局麻药和麻醉性镇痛药复合应用,常用0.1%~0.2%布比卡因加小量的芬太尼或吗啡.无论采用PCIA或PCEA,医生都应事先向病人讲明使用的目的和正确的操作方法.PCA开始时,常给一负荷剂量作为基础,再以背景剂量维持.遇镇痛不全时,病人可自主给予单次剂量,以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在此期间,医生应根据病情及用药效果,合理调整单次剂量、锁定时间以及背景剂量,达到安全有效的个体化镇痛的目的.。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1. 引言术后镇痛管理是一项关键的医疗措施,旨在减轻患者手术后的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康复速度。

本文旨在制定术后镇痛管理规范,确保患者得到恰当的疼痛管理,并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2. 定义2.1 术后疼痛:手术后患者出现的疼痛感觉。

2.2 镇痛管理:通过药物和非药物手段减轻术后疼痛的过程。

3. 术前准备3.1 术前评估:在手术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疼痛评估,包括疼痛类型、程度、持续时间和患者的疼痛敏感性。

3.2 镇痛计划: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镇痛计划,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措施。

4. 术中镇痛4.1 麻醉管理: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疼痛敏感性,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如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或脊柱麻醉。

4.2 镇痛药物:在手术过程中,根据需要,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消炎药或局部麻醉药物。

4.3 监测:术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疼痛程度,及时调整镇痛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5. 术后镇痛5.1 镇痛药物选择:根据术前评估结果和手术类型,选择适当的镇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消炎药、局部麻醉药物或镇痛贴剂。

5.2 给药途径: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静脉输注、皮下注射或局部应用。

5.3 给药剂量: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药物的特点,合理调整给药剂量,以达到有效的镇痛效果。

5.4 镇痛监测:术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药物的效果,及时调整镇痛方案。

5.5 非药物治疗:除了药物治疗,还应采取非药物治疗措施,如物理疗法、心理支持和康复训练,以加速患者的康复过程。

6. 并发症预防6.1 呼吸抑制:对于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应密切监测呼吸情况,避免呼吸抑制的发生。

6.2 恶心和呕吐:合理选择镇痛药物,以减少恶心和呕吐的发生。

6.3 皮肤过敏:对于使用局部麻醉药物或镇痛贴剂的患者,应密切观察皮肤过敏反应,并及时处理。

6.4 镇痛药物滥用:严格控制镇痛药物的使用,避免滥用和依赖的发生。

术后镇痛处置规范

术后镇痛处置规范

术后镇痛处置规范一、背景在术后阶段,为了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保障其恢复过程的顺利进行,采取适当的镇痛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制定了以下术后镇痛处置规范,以确保术后患者得到合理的镇痛。

二、目标本规范的主要目标是:1. 通过术后镇痛措施缓解患者的疼痛;2. 减轻患者的术后并发症风险;3. 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三、术后镇痛处置规范1. 评估术后镇痛需求在术后患者恢复室或病房入住后,首先需要进行术后镇痛需求的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疼痛的程度和性质;- 患者对疼痛的忍受程度;- 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疼痛对患者生活活动的影响。

2. 制定个性化的术后镇痛方案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术后镇痛方案。

方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类型;- 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 患者对各种镇痛方法的接受程度。

3. 选择合适的镇痛措施根据术后镇痛方案,选择合适的镇痛措施。

常见的镇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非药物镇痛,如冷疗、按摩等;- 药物镇痛,如镇痛药物的口服、外用或静脉注射等;- 神经阻滞镇痛,如脊麻、神经阻滞等。

4. 注意镇痛效果的观察和评估在实施镇痛措施后,需要注意观察和评估患者的镇痛效果。

观察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疼痛的缓解程度;- 患者的舒适程度;- 患者的镇痛药物需求情况。

5. 定期复评和调整镇痛方案根据镇痛效果的观察和评估结果,定期进行复评和调整镇痛方案。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药物需求情况,对镇痛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四、总结术后镇痛是保障患者术后恢复和舒适的重要环节。

根据本规范的指导,医务人员可以评估术后镇痛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术后镇痛方案、选择合适的镇痛措施,并定期观察和评估镇痛效果,最终为患者提供合理的术后镇痛处置。

这将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并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术后镇痛管理是指在手术后为患者提供有效的镇痛措施,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并促进康复。

良好的术后镇痛管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加速康复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术后镇痛管理的规范要求。

二、术后镇痛管理规范要求1. 术前评估在手术前,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患者的疼痛敏感度、疾病史、过敏史等。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方案。

2. 镇痛药物选择根据手术的类型、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

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药物、局部麻醉药等。

在选择药物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过敏史等因素,并遵循药物使用的最佳实践。

3. 镇痛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手术类型,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方案。

方案应明确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给药频率等信息,并在方案中注明持续时间和停药标准。

4. 镇痛效果评估在术后的不同时间点,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评估可以使用疼痛评分工具,如VAS(可视模拟评分)或NRS(数值评分)。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镇痛方案,以保证患者的镇痛效果。

5. 多模式镇痛多模式镇痛是指同时应用多种镇痛方法和药物,以提供更全面的镇痛效果。

常见的多模式镇痛方法包括静脉镇痛、神经阻滞、局部麻醉等。

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多模式镇痛方案。

6. 镇痛团队合作术后镇痛管理需要多学科的团队合作,包括麻醉科医生、疼痛科医生、护士等。

团队成员应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镇痛方案,并及时沟通和解决出现的问题。

7. 患者教育在手术前,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镇痛相关知识的教育。

教育内容包括镇痛方法、药物的使用方式和副作用等。

通过患者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8. 镇痛管理记录医护人员应详细记录患者的镇痛管理情况,包括药物的使用剂量、给药途径、镇痛效果评估结果等。

记录的内容应准确、完整,并及时归档,以便后续的回顾和分析。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术后镇痛管理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旨在减轻患者手术后的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恢复速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术后镇痛管理的规范流程和标准,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镇痛效果。

一、患者评估1. 在手术前,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疼痛史问询和身体检查,了解患者的疼痛类型、程度和持续时间,以及可能的镇痛需求。

2. 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合适的疼痛评估工具,如VAS(可视摹拟评分法)或者NRS(数值评分法),以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方案。

二、镇痛方案制定1. 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手术类型,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方案。

考虑镇痛药物的种类、途径和剂量,以及非药物镇痛措施的应用。

2. 镇痛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过敏史和其他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估,避免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3. 镇痛方案应明确镇痛药物的给药途径和剂量,以及镇痛效果的评估时间点和标准。

三、镇痛药物应用1. 根据镇痛方案,及时赋予患者镇痛药物。

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局部麻醉药和镇痛贴剂等。

2. 给药途径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包括口服、静脉输液、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等。

应注意给药途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及时调整镇痛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间隔,以确保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控制。

四、非药物镇痛措施1. 除了药物治疗,还应采用非药物镇痛措施,如冷敷、热敷、按摩、放松疗法等,以增强镇痛效果。

2. 在术后镇痛管理中,还可以采用物理治疗手段,如电疗、超声治疗等,以促进组织修复和疼痛缓解。

五、疼痛评估和记录1. 在术后镇痛管理过程中,应定期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并及时记录疼痛评估结果和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

2. 疼痛评估记录应包括疼痛评分、镇痛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以及患者对镇痛效果的主观感受等内容。

六、镇痛效果评估和调整1. 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及时评估镇痛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术后镇痛是指在手术结束后,通过药物或者其他非药物手段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良好的术后镇痛管理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术后镇痛管理的标准格式,包括术后镇痛的目的、适应症、禁忌症、药物选择、剂量和给药途径、监测和评估、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等内容。

一、术后镇痛的目的术后镇痛的目的是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

通过有效的镇痛管理,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等。

二、适应症术后镇痛适合于各种手术后的疼痛管理,包括但不限于骨科手术、腹部手术、胸部手术、妇产科手术等。

对于估计疼痛程度较重的手术,如切口较大、创伤较重的手术,应优先考虑术后镇痛。

三、禁忌症术后镇痛的禁忌症包括对药物过敏的患者,存在呼吸抑制、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伤害等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

对于存在出血风险的患者,如颅脑手术后、胃肠道手术后等,应谨慎考虑术后镇痛。

四、药物选择常用的术后镇痛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局部麻醉药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镇痛。

对于轻度到中度疼痛的患者,可以选择非甾体抗炎药或者弱效阿片类药物;对于重度疼痛的患者,可以选择强效阿片类药物或者局部麻醉药。

五、剂量和给药途径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硬膜外注射等途径给药。

剂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六、监测和评估术后镇痛过程中应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控制。

监测包括对患者疼痛程度的评估、镇痛药物的副作用监测、生命体征的监测等。

评估可以采用疼痛评分量表、镇痛药物效果评估等方法,及时调整镇痛方案,以提供最佳的镇痛效果。

七、并发症预防和处理术后镇痛过程中可能浮现一些并发症,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过敏反应等。

为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术后镇痛管理规范手术后急性疼痛限制了病人的活动,而且过度的疼痛不仅使病人遭受痛苦,还可致强烈的应激反应而引起机体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内环境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术后并发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病人对术后镇痛的要求日益增加,术后镇痛技术在临床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为了提高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加强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制定本规范。

一、授权我院麻醉科对我院的术后镇痛进行实施和管理。

二、麻醉医师在进行术后镇痛的过程中遵循以下规范:1、在实施术后镇痛前应与手术医师协商讨论,评估患者状况,确定术后镇痛的具体方式和镇痛起止时间,确保患者术后的安全康复。

2、术前对患者及其家属作有关术后镇痛的宣教工作,取得其知情同意权。

接受镇痛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包括:①术后镇痛有那些方法及各有何利弊;②应用术后镇痛的优越性和不良反应;③术后镇痛的费用;④术后镇痛设施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宣教后要取得患者及其委托的直系亲属的书面同意。

3、在麻醉医师实施术后镇痛时,应本着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原则进行。

4、建立术后镇痛登记制度。

其内容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名称、镇痛药配方、镇痛模式、镇痛起始时间至终止日时间、不良反应及处理过程,配制者和实施者姓名等。

5、在术后镇痛设施上加贴标签制度。

在每个使用的镇痛设施上贴上标签,标明患者姓名、床号、住院号、镇痛药配方、镇痛模式、镇痛日期及配制者姓名,以便随访、维护和调整用药;随访者可从标签上明确了解终止镇痛的病人和有关隋况。

6、实行术后镇痛定期访视制度。

每天由麻醉医生负责定期访视,内容包括镇痛效果、呼吸循环变化、有无并发症发生、患者满意度等,并负责镇痛设施的管理和维护。

镇痛过程中,凡接到病区有关镇痛泵在使用过程中有问题(如镇痛泵报警、病人反映镇痛效果差等)的电话,无论何时,都应及时应诊,为患者排除故障、调整配方、维护功能,并向患者作出解释。

7、对实施术后镇痛的患者应进行远期随访,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

术后镇痛治疗规范与程序

术后镇痛治疗规范与程序

术后镇痛治疗规范与程序引言术后镇痛是保证手术患者舒适度和康复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术后镇痛治疗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和遵守规范的治疗程序是必要的。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套术后镇痛治疗规范和程序,以确保患者获得恰当的疼痛管理和快速康复。

术后镇痛治疗规范1. 在手术前,医生应评估患者的疼痛状况,并预测术后可能出现的疼痛水平。

2. 根据患者的年龄、疼痛敏感性、手术类型等因素,医生应选择适当的镇痛药物和治疗方法。

3. 医生应向患者详细解释术后镇痛治疗的目的、方法和可能的副作用,征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4. 术后镇痛治疗应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反应进行调整。

医生和护理人员应定期评估疼痛水平,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5. 治疗过程中,医生和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疼痛控制效果和可能的副作用。

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6. 治疗结束后,医生应向患者提供术后镇痛治疗的总结和建议,包括注意事项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术后镇痛治疗程序1. 手术患者入院时,医生应主动询问患者的疼痛情况,并记录相关信息。

2.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特殊情况,医生应制定术后镇痛治疗计划。

治疗计划应包括药物使用、剂量和治疗时机。

3. 术后,医生应及时执行治疗计划,并与护理人员配合,确保患者按时获得镇痛药物。

4. 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疼痛情况,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护理记录中。

如有必要,应及时向医生反馈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

5. 医生和护理人员应及时处理患者可能出现的疼痛加重或不良反应情况。

如需调整治疗计划,应及时与患者沟通并征得其同意。

6. 治疗结束后,医生应与患者进行术后镇痛治疗的总结,包括治疗效果评估和可能的建议。

结论术后镇痛治疗规范和程序是提供良好术后疼痛管理的基础。

医生和护理人员应遵守规范,确保患者获得适度的疼痛控制和舒适度。

此外,治疗过程中应及时观察和处理可能的不良反应,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质量。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一、引言术后镇痛是指在手术结束后,通过药物或者其他方法来缓解患者的疼痛。

良好的术后镇痛管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术后康复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文旨在制定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为医务人员提供指导,以确保患者术后疼痛得到适当的缓解。

二、术后镇痛管理的目标1. 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3. 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三、术后镇痛管理的原则1. 多学科合作:术后镇痛管理需要多个学科的医务人员共同参预,包括麻醉科、疼痛科、外科等。

2.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术后镇痛方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

3. 安全有效:选择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4. 患者教育: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关于术后镇痛的相关知识,匡助他们理解并配合治疗。

四、术后镇痛管理的步骤1. 评估: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术后镇痛的评估,包括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类型、疼痛部位等。

2. 制定方案: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术后镇痛方案。

可选择药物镇痛、神经阻滞、物理疗法等方法。

3. 实施:在手术结束后及时开始术后镇痛治疗,根据方案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4. 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评估效果:在术后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和改进。

五、术后镇痛管理的常用方法和药物1. 药物镇痛:常用的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局部麻醉药等。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

2. 神经阻滞:通过注射麻醉药物阻断疼痛神经传导,常用的方法包括硬膜外麻醉、腰麻等。

3. 物理疗法:如冷疗、热疗、按摩等,可以缓解术后疼痛。

六、术后镇痛管理的风险和并发症1. 药物相关风险:药物过敏、药物滥用等。

2. 神经阻滞相关风险:神经损伤、感染等。

3. 并发症: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肠梗阻等。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一、引言术后镇痛管理是指对手术患者进行镇痛治疗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旨在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质量。

本文将介绍术后镇痛管理的规范化要求,包括镇痛评估、镇痛方法选择、镇痛药物使用和镇痛效果评估等内容。

二、镇痛评估1. 术前评估: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疼痛评估,包括疼痛程度、疼痛类型、疼痛部位、疼痛影响等方面的评估。

可以采用视觉摹拟评分法、面部表情评分法等工具进行评估。

2. 术后评估:术后应定期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以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

评估时间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普通为术后1小时、4小时、24小时等时间点。

三、镇痛方法选择1. 药物镇痛: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疼痛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镇痛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消炎药、阿片类药物、局部麻醉药等。

选择药物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过敏史等因素。

2. 神经阻滞镇痛:对于某些手术,可以选择神经阻滞镇痛方法进行镇痛治疗。

常用的神经阻滞方法包括硬膜外阻滞、腰麻等。

选择神经阻滞方法时应考虑手术部位、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等因素。

3.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如冷敷、热敷、按摩等也可以作为辅助的镇痛方法进行治疗。

物理疗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

四、镇痛药物使用1. 药物剂量: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疼痛类型确定药物的剂量。

普通情况下,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剂量。

2. 药物途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途径。

常用的途径包括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

3. 药物联合应用:对于某些疼痛较重的患者,可以考虑联合应用不同类型的药物进行镇痛治疗。

联合应用时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和副作用。

五、镇痛效果评估1. 疼痛评估: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了解镇痛治疗的效果。

可以采用视觉摹拟评分法、面部表情评分法等工具进行评估。

2. 不良反应监测:在进行镇痛治疗的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

如有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术后镇痛是指在手术后为患者提供有效的镇痛措施,旨在减轻手术后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康复速度。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是为了确保医疗机构在术后镇痛方面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术后镇痛管理规范的内容和要求。

一、术前评估术前评估是术后镇痛管理的第一步,通过对患者的疼痛史、病情、手术类型等方面进行评估,确定术后镇痛方案的选择和制定。

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1. 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特点;2. 患者的疼痛耐受能力和个体差异;3. 患者的疾病情况和手术类型;4. 患者的过敏史和药物使用情况。

二、术后镇痛方案选择根据术前评估的结果,医疗机构应制定适合患者的术后镇痛方案。

常用的术后镇痛方案包括:1. 非药物镇痛措施:如应用冷敷、热敷、按摩等物理疗法;2. 药物镇痛措施:如应用镇痛药物,包括非处方药和处方药;3. 神经阻滞:通过注射局部麻醉药物或神经阻滞技术,阻断疼痛信号传导;4. 靶控镇痛:通过应用连续静脉输注镇痛药物,使患者能够自主调节镇痛程度。

三、术后镇痛措施实施在术后镇痛管理中,医疗机构应确保术后镇痛措施的正确实施,包括但不限于:1. 确保患者在手术后第一时间得到镇痛措施;2. 根据术后镇痛方案,及时给予患者相应的镇痛药物;3. 监测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及时调整镇痛方案;4. 提供必要的护理措施,如定期更换伤口敷料、保持伤口清洁等;5.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自我镇痛管理,如通过深呼吸、放松训练等方法缓解疼痛。

四、术后镇痛效果评估术后镇痛效果评估是为了判断术后镇痛措施的有效性和患者的满意度。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患者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估,包括但不限于:1. 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特点,如使用疼痛评分工具进行评估;2. 评估患者的活动能力和康复情况,如观察患者的行走能力、自理能力等;3. 评估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如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药物过敏、呼吸抑制等情况;4. 评估患者的满意度和对镇痛措施的接受程度,如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后镇痛治疗规范
一、镇痛药物
最常用的药物有阿片类药,如吗啡、哌替啶和芬太尼;非阿片类药,如曲马多等。

解热镇痛药因对锐痛和内脏痛效果较差,故较少使用。

硬膜外镇痛时局麻药常选用布比卡因,其作用时间较长,如浓度低于0.2%则对运动神经的阻滞很弱,比较安全。

二、镇痛方法
传统的术后镇痛方法有口服药物,肌内、皮下、静脉注射药物和直肠给药等。

由于这些方法:
①不能及时止痛;
②血药浓度波动大,有效镇痛时间有限,镇痛效果往往不够满意;
③不能个体化用药,对于药物需求量很大的病人常镇痛不全,而对于需求量较小的病人又可能用药过量,抑制呼吸;
④重复肌内注射造成注射部位,对病人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

现以硬膜外镇痛和病人自控镇痛法为好。

(一)硬膜外镇痛包括硬膜外单次和持续给药。

常选用吗啡,吗啡可透过硬膜外间隙进入蛛网膜下隙,作用于脊髓后角的阿片受体。

成人常用剂量为2~3mg/次,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注入,注药后约30分钟起效;持续6~24小时,平均为12小时。

疼痛再度出现时,可重复给药。

不良反应:常有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呼吸抑制。

药液中加入氟哌利多2.5mg,既可增强镇痛,又可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

由于注射吗啡可产生延迟性呼吸抑制,故应密切
观察,最好控制一次剂量在2~3mg,对老年危重病人更应警惕。

(二)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即在病人感到疼痛时,可自行按压PCA装置的给药键,按设定的剂量注入镇痛药,从而达到止痛效果。

它弥补了传统镇痛方法存在的镇痛不足和忽视病人个体差异,以及难以维持血药浓度稳定等问题。

PCA装置包括:注药泵;自动控制装置,一般用微电脑控制;输注管道和防止反流的单向活瓣等。

1.分类
①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
②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

2.常用术语
①负荷剂量(loading dose),指PCA迅速达到无痛所需血药浓度,即最低有效镇痛浓度(MEAC)所需药量;
②单次剂量(bolus dose),是指病人因镇痛不全所追加的镇痛药剂量;
③锁定时间(lock out time),是指设定的两个单次有效给药的间隔时间,在此期间PCA装置不执行单次剂量指令;
④背景剂量(basal infusion)为设定的持续给药量。

3.注意事项 PCA的药物配方种类较多,PCIA主要以麻醉性镇痛药为主,常用吗啡、芬太尼或曲马多等。

PCEA则以局麻药和麻醉性镇痛药复合应用,常用0.1%~0.2%布比卡因加小量的芬太尼或吗啡。

无论采用PCIA或PCEA,医生都应事先向病人讲明使用的目的和
正确的操作方法。

PCA开始时,常给一负荷剂量作为基础,再以背景剂量维持。

遇镇痛不全时,病人可自主给予单次剂量,以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

在此期间,医生应根据病情及用药效果,合理调整单次剂量、锁定时间以及背景剂量,达到安全有效的个体化镇痛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