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雨中观海棠》刘辰翁宋词赏析

合集下载

《踏莎行》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踏莎行》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踏莎行》的阅读答案及赏析《踏莎行》的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题关键是掌握解题的正确方法,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应该都难不住学生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踏莎行》的阅读答案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踏莎行》原文:杨柳回塘,鸳鸯别浦。

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

依依似与骚人语。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踏莎行》阅读题:1、有人认为上阕最后两句是全词的着力之笔,也是将咏物、拟人、托寓结合得天衣无缝的工巧之笔,请就这一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2、“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两句感情内涵丰富,你认为这两句中蕴含有哪些情感?(5分)参考答案:1、(6分)①“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表明该词所吟咏的对象是荷花。

(2分)②“红衣”、“芳心”将荷花拟人化,形象地突出荷花盛衰特点。

(2分)③“幽香”形容荷花的高洁,“红衣脱尽芳心苦”显示了荷花芳华零落景象,暗合了人的处境命运。

(2分)2、(5分)①桃杏一类的花,竞相在春天开放,而荷花却独在夏日盛开,“不肯嫁春风”显示出它那不愿趋时附俗的幽洁贞静个性。

(2分)②然而秋风一起,红衣尽落,芳华消逝,故说“被秋风误”。

(2分)③这两句集恨、悲、怨、嗟等情感于一体。

既有对秋风的'怨恨,也有自怨自怜的感情,言外又隐含年华虚度、失时零落的悲哀,为命运所播弄的嗟叹。

(1分)《踏莎行》赏析:《踏莎行·杨柳回塘》是北宋词人贺铸的词作。

这首词是咏荷花,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

词的上阕描画了一个详和而恬静的池塘。

而荷花却生长在池塘僻静处,只能寂寞地凋落。

就象一位美女,无人欣赏,无人爱慕,饱含零落的凄苦。

词人通过美人的自嗟自叹,也暗露了自己年华的虚度。

下阕仍借美人之口言志:即使凄风冷雨,我仍然不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开放,宁愿盛开在炎炎的夏日。

荷花、美人、君子,形成了完美和谐的统一。

踏莎行解读和赏析

踏莎行解读和赏析

踏莎行解读和赏析《踏莎行》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一。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深受读者的喜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踏莎行》进行解读和赏析,探究其中蕴含的丰富意蕴和情感。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踏莎行》的整体结构和内容。

这首诗共有七十八句,每句五言,共十四段。

诗中描绘了诗人在途中所见所闻,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和思考。

诗人以游历的方式,展现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社会的关怀,表达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在《踏莎行》中,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展现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社会的关怀。

诗中出现了许多自然景观的描写,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山行绝迹难”、“天边树若荠”,这些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同时,诗中还出现了许多人物形象的描写,如“老翁醉绿水”、“童稚抱明烛”,这些形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人物命运的关注。

在《踏莎行》中,诗人还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表达了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中出现了许多对社会现实的描写,如“壮士白发儿童泣,太守春风酒旗翁”,这些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社会风貌的感慨。

同时,诗中还出现了许多对人生的感慨,如“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些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

总的来说,《踏莎行》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怀,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读者的喜爱,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一。

在赏析《踏莎行》时,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还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首先,我们可以从诗中的自然景观描写中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诗中出现了许多优美的自然景观描写,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山行绝迹难”、“天边树若荠”,这些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然美的追求,从而增强我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欧阳修《踏莎行》诗词翻译赏析

欧阳修《踏莎行》诗词翻译赏析

欧阳修《踏莎行》诗词翻译赏析欧阳修《踏莎行》诗词翻译赏析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欧阳修《踏莎行》诗词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译文] 平坦的草地尽头是青山,而你的远行人,更比青山远,你想看上一眼,可怎么会看得见。

[出自] 北宋欧阳修《踏莎行》《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释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

《周礼·地官·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

"注云:"候馆,楼可观望者也。

"草薰风暖: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

" 薰:指草香。

征辔(pèi):行人坐骑的缰绳。

辔,缰绳。

盈盈:泪水充溢貌。

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平芜:平坦开阔的草原。

行人:此指心上人。

译文1:馆舍庭院里的梅花已经凋残,小溪柳树枝条迎风飞舞。

微风吹着青草,摇动行人的马上辔头。

离家也渐渐遥远,我的愁绪越来越浓,就像一路奔腾的春水一样连绵不断。

思念的人儿柔肠寸寸,千回百转;任那透明的泪珠流过化过妆的脸。

画楼太高,不要凭倚高栏,因所见到的情景更令人伤感。

眼前眼界到处是春山,而那位心上的人,却在春山更远处。

译文2: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

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

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

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

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

《踏莎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踏莎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踏莎行》原文翻译及赏析《踏莎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碧海无波,瑶台有路。

思量便合双飞去。

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碧海波平无险阻,瑶台有路可通行。

细思量,当初就该双飞去。

想当时,轻别意中人,现如今,山高水远何处寻。

碧海:传说中的海名。

《海内十洲记》:“ 扶桑在东海之东岸。

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

海广狭浩汗,与东海等。

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

”瑶台:指传说中的神仙居处。

晋王嘉《拾遗记·昆仑山》:“傍有瑶台十二,各广千步,皆五色玉为台基。

”思量:考虑;忖度。

意中人:心中所眷恋或属意的人。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

红笺小字凭谁附。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灰尘落绮席,烟雾锁香闺。

写好的书信,如何送给你。

登高楼极目望远方,萧萧细雨洒梧桐,天已近黄昏。

绮席:华丽的席具。

古人称坐卧之铺垫用具为席。

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惠休〈怨别〉》:“膏炉绝沉燎,绮席生浮埃。

”香闺:青年女子的内室。

唐陶翰《柳陌听早莺》诗:“乍使香闺静,偏伤远客情。

”红笺(jiān):红色笺纸。

唐韩偓(wò)《偶见》诗“小叠红笺书恨字,与奴方便寄卿卿”,此化用之。

附:带去。

译注参考:1、沈谦.词话丛编·填词杂说.北京:中华书局,1986:982、沈祖棻.宋词赏析.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121译文及注释译文碧海波平无险阻,瑶台有路可通行。

细思量,当初就该双飞去。

想当时,轻别意中人,现如今,山高水远何处寻。

灰尘落绮席,烟雾锁香闺。

写好的'书信,如何送给你。

登高楼极目望远方,萧萧细雨洒梧桐,天已近黄昏。

注释⑴踏莎(suō)行:词牌名。

又名“柳长春”“喜朝天”“踏雪行”等。

双调五十八字,仄韵。

⑵碧海:传说... 显示全部赏析晏殊整整做了五十年的高官。

他赋性“刚峻”(《五朝名臣言行录》),处事谨慎,没有流传什么风流艳事。

他自奉俭约,但家中仍然蓄养歌妓,留客宴饮,常“以歌乐相佐”(《避暑录话》)。

宋词赏析:欧阳修《踏莎行》

宋词赏析:欧阳修《踏莎行》

导语:下面是,欢迎同学们过来练习,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学好语文相关知识。

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赏析】这是一首伤春伤别之作。

上阕写行人客旅的思念。

以时空的转换,写人在旅途,漂泊无际,且无止期,从而展示了游子剪不断的离愁。

下阕写居者对高楼的企盼和悬想。

写远望之人的内心活动,春山本无内外之别,词人将其界定,写出居者念远的迷茫心境,颇令人玩味。

结构的“蒙太奇”处理是此作最大特色。

上下阕是两个生活画面的组接,前者写行人,后者写思妇,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让此情有一个交流互感的过程,比“单相思”来得厚重和深沉。

这是一首通过离别来写爱情相思的词作,是欧阳修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词的显著特点是构思别致,它打破了一般词作所采取的前景后情的寻常格局,而是上下片分别描写与离别有关的两个方面,并用离情相思这根线索把二者紧密地穿连起来,揉成为统一的艺术整体,情景交融的手法巧妙地运用于各片之中。

很明显,这首词的前片写行者忆家,后片写居者(闺中的少妇)忆外。

前片以景带情。

例如,望见春水迢迢,便陡然引起无穷无尽的离愁。

后片由情人景,是忆极而生的想象虚拟之辞。

但它却景缘情生,景中有人,读来倍感真切。

居者行者,前后萦带;景耶情耶?上下难分。

这二者相互交融,曲尽其妙。

同时,这首词还很注意层次的安排。

例如开篇三句,表面看句句写景,实则它不仅交待了远行的时间、季节,而且还暗暗描绘出远行的全过程,用笔细腻形象,含蓄深厚,富于启发性。

另一显著特点是比喻贴切。

特别是上下片结尾两句,用比巧妙生动。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两句,虽然可以使人联想到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和《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一些名句,但因作者善于变换句法,并且使这一生动比喻跟全词的整体形象,跟词的意境结合得十分紧密,故貌似仿效,而实则是创新,天然浑成,不露痕迹。

古代民歌《踏莎行》原文及赏析

古代民歌《踏莎行》原文及赏析

古代民歌《踏莎行》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古代民歌《踏莎行》原文及赏析【导语】:玉臂宽环,纱衫缓扣。

有关胭脂的诗词

有关胭脂的诗词

有关胭脂的诗词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有关胭脂的诗词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有关胭脂的诗词有关胭脂的诗词包括:一、北宋王禹偁《村行》原文: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译文: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

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无语。

棠梨的落叶红得好像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雪白如雪。

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二、现代鲁迅《湘灵歌》原文: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

高丘孤独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

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

译文:从前听人赞美湘江的流水,明净秀丽有如碧绿的绸缎;现在欣闻湘江边红旗如林,映照得湘水犹如胭脂红遍;湘灵听到红军成功的喜讯,拭净泪水忙上楼梳妆装扮;满面春风尽情地唱呀跳呀,朝着东方的红霞引颈探看。

国统区里死一样冷静寂静,白色恐怖就像是黑夜漫漫;革命志士如花木横遭摧折,早就没有了春意只有寒冷。

祝大捷红色区城锣鼓喧天,国统区故作不闻只顾酒酣;南京小朝廷一片自吹自擂,正把自欺欺人的老调重弹。

三、清代曹雪芹《桃花行》原文: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胭脂艳丽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译文:侍女用金盆送了水进来,面容的倒影蘸在清冷的泉水中。

胭脂的颜色这么艳丽有什么能和它相像呢?只有那桃花的颜色和人的眼泪。

假如将人泪和桃花相比的话,泪水任它长流桃花仍旧妩媚。

含泪去欣赏桃花泪水简单干枯,眼泪干了春光已尽花儿也凋萎。

四、南唐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忙。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译文:树林间的红花已经凋谢,花开花落,才有几时,实在是去得太匆忙了。

欧阳修《踏莎行》赏析

欧阳修《踏莎行》赏析

欧阳修《踏莎行》赏析欧阳修《踏莎行》赏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诗句都很熟悉吧,诗句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

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欧阳修《踏莎行》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原文: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踏莎行翻译:客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春风踏芳草远行人跃马扬鞭。

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水。

寸寸柔肠痛断,行行盈淌粉泪,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

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踏莎行字词解释:⑴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

《周礼·地官·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

”⑵草薰:小草散发的清香。

薰,香气侵袭。

征辔:行人坐骑的缰绳。

辔,缰绳。

此句化用南朝梁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而成。

⑶迢迢:形容遥远的样子。

⑷寸寸柔肠:柔肠寸断,形容愁苦到极点。

⑸盈盈:泪水充溢眼眶之状。

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⑹危阑:也作“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⑺平芜:平坦地向前延伸的`草地。

芜,草地。

踏莎行背景:无踏莎行赏析:这首词写的是早春的离情相思之情。

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的离愁,下片写妇在家室的离愁,两地想思,一种情怀,全篇的主即表现离愁。

此词是欧阳修深婉词风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写一个旅人在征途中的感受,离情别绪,题材常见,但手法奇妙,意境优美,读来令人神远。

上片写行者在得意去梅残,草薰风暖的春天在别馆与恋人离别。

他初不经意,信马由缰,悠哉游哉;渐行渐远,离愁上心,渐远渐无穷,仿如迢迢不断的春流水,自然真实地刻划居人望归的愁情。

居人望尽平芜,望断春山,不见行者;行人还远在春山之外不知何处,居人盼归不见的绝望痛苦心情,可以想见。

这首词写春景发离愁,景愈传教而愁愈深,语浅淡而情有致。

“踏莎行”词牌诗词150卷赏析: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踏莎行”词牌诗词150卷赏析: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踏莎行”词牌诗词150卷赏析: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踏莎行,词牌名,又名“踏雪行”“踏云行”“柳长春”“惜余春”“转调踏莎行”等。

以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为正体,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

另有双调六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双调六十四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变体。

代表作品有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等。

明杨慎《词品》云:“唐韩翃诗‘踏莎行草过春溪’,词名《踏莎行》本此。

”接:今查清彭定求等所辑《全唐诗》,韩翃诗井无“踏莎行草过春溪”的诗句。

唐陈羽《过栎阳山溪》诗有“众草穿沙芳色齐,踏莎行草过春溪”句,今订正之。

又:北宋僧文莹《湘山野录》云:“莱公(寇莱公,即寇准)因早春宴客,自撰乐府词,俾工歌之。

”认为调名创自北宋寇准。

“莎”(suō):莎草,是一种常见的野草,广布于热带、温带,其块茎入药,叫“香附”,夏季开花。

踏草是唐束时期广为流行的活动,又叫踏青,北方一般在清明时节前后。

所以,“踏莎行”调名本意即咏古代民间盛行的春天踏青活动。

此调为重头曲,前后段相同;每段由两个四字句和三个七字句组成,第三句与第五句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式,因而奇句与偶句较为协调。

每段两个四字句以对偶为工,如晏殊的“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带缓罗衷,香残蕙炷”;“祖席离歌,长亭别宴”,“画月魂消,高楼目断”;“碧海无渡,瑶台有路”,“绮帘凝尘,香闺掩雾”。

此调为北宋新声。

宋初陈尧佐感引进之恩所作之词为创调之词。

晏殊写暮春之景:“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欧阳修写旅情:“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正体,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以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为代表。

诗词刘辰翁10篇刘辰翁的诗歌

诗词刘辰翁10篇刘辰翁的诗歌

诗词刘辰翁10篇刘辰翁的诗歌(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策划方案、规章制度、祝福语、诗歌美文、名言大全、教育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schem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blessings, poems and essays, famous quot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omposition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诗词刘辰翁10篇刘辰翁的诗歌刘辰翁 (1231--1297),别号须溪,南宋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古诗《踏莎行》原文及鉴赏

古诗《踏莎行》原文及鉴赏

古诗《踏莎行》原文及鉴赏《踏莎行》是宋代词人晏殊创作的一首词,作者通过写暮春闲愁来抒发时光匆匆逝去的无奈和哀伤。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一、踏莎行原文晏殊〔宋代〕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二、踏莎行译文小路旁的花儿日渐稀少,郊野却是绿意盎然,高高的楼台在苍翠茂密的树丛中若隐若现。

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好似那蒙蒙细雨乱扑人面。

黄莺躲藏在翠绿的树叶里,红色的帘子将飞燕阻隔在外,炉香静静燃烧,香烟像游动的青丝般缓缓上升。

醉酒后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幽深的庭院。

三、注释红稀:花儿稀少、凋谢。

意思是到了晚春时节。

红:指花。

高台:高高的楼台,这里指高楼。

阴阴见:暗暗显露。

阴阴:隐隐约约。

不解:不懂得。

蒙蒙:形容细雨。

这里形容杨花飞散的样子。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意谓莺燕都深藏不见。

这里的莺燕暗喻“伊人”。

游丝转:烟雾旋转上升,像游动的青丝一般。

四、赏析此词写暮春闲愁。

上阕写郊外暮春景色,蕴含淡淡的闲愁,将大自然春之气息表现的淋漓尽致,下阕写身边的春景,进一步对愁怨作铺垫,表达了词人面对时光匆匆逝去的无奈和哀伤。

全词以写景为主,以意象的清晰、主旨的朦胧而显示其深美而含蓄的魅力。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这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

“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

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

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

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

《踏莎行》宋词解读

《踏莎行》宋词解读

《踏莎行》宋词解读《踏莎行》宋词解读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辛弃疾夜月楼台,秋香院宇。

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

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题目写明,这首词作于庚戌年,即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中秋后二夕,即中秋后二日之夜晚;带湖篆冈,作者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别墅的一处地名;小酌,小宴。

就是说,这个作品是在1190年8月17日之夜带湖别墅篆冈的一次小宴上写成的。

当时南宋的国力很弱,随时面临着金兵南进的威胁,特别是在秋高马肥的季节;作者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都没有被采纳;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此时已年届半百,忧国之心甚切,但在词中却表现得深沉含蓄,只是借写节序来寄托自己对政局的忧虑,颇有一点“欲说还休”的味道;正因为如此,其情感更见沉郁悲慨,以比兴“风雨”一笔点出题旨,也格外撼人心弦。

章法曲转,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摇曳生姿,于短小的篇幅中回环反复,不断蓄势,铺垫反衬,到点睛处给人以石破天惊之感。

笔重千钧而气度从容,非词家老手断难做到这样一点。

作品先写带湖秋夜的景色:篆冈的楼台为皎洁的明月所照亮,庭院里散发出秋花秋果的清香,秋天的景色多么美好啊。

这就同历来多愁善感地写悲秋词章的文人唱了反调,为下文铺垫蓄势。

接着写景中之人,“笑吟吟地人来去”,秋景是美好的,赏景的人来来往往,也都是“笑吟吟地”,纵情饮酒看月。

情景历历,如在画中。

写到这里,自然要引出问题:“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前二层正面写了赏秋和乐秋,作了足够的铺垫,这一层自然要诘难和否定悲秋的人:是什么人一到秋季就感叹时序由盛变衰,联想到个人的不得志,从而凄凉感伤,大写“悲哉秋之为气也”?回答是:当年宋玉悲秋之词就有如许之多,影响又有如许之广(参见宋玉《九辩》)。

当然,宋玉只不过是一个典型,历代文人写悲秋文章的还有许许多多,他们大多只从“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自然景观和“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个人身世出发,这就大可不必了。

《踏莎行》翻译及赏析

《踏莎行》翻译及赏析

《踏莎行》翻译及赏析导语:《踏莎行》这首词以清绮幽峭之笔,抒写一种永不能忘的深情,极其沉挚感人。

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带来《踏莎行》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注释⑴沔东:唐、宋州名,今湖北汉阳(属武汉市),姜夔早岁流寓此地。

丁未元日,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元旦。

⑵燕燕二句:莺燕借指伊人。

苏轼《张子野八十五岁闻买妾述古令作诗》:“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⑶华胥:梦里。

《列子·黄帝》:“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

”⑷郎行:情郎那边。

⑸淮南二句:杜甫《梦李白》二首之一:“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环佩空归月夜魂”。

此处化用其意。

淮南,指合肥。

译文燕子轻盈,黄莺娇软。

你的容貌我看得非常清楚分明,在梦中又一次与你真实地相见。

你埋怨我太无情,不理解你在长久以来的相思情意。

也不体会你在好春时节独守空房,被相思所缠的悲伤。

分别后你给我的情书我依然留着,我依旧穿着你分别时亲手缝制的衣衫。

你的身影似乎暗暗随着我,来到了四处。

淮南的寒月,万水千山一片寂静,可你只一个人在远方孤苦伶仃地,无人陪伴。

题解此词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姜夔从沔州(今汉阳)东去湖州,途经金陵时,梦见远别的恋人,写下这首词。

“燕燕、莺莺”即梦中之人,词人不仅在梦中与远方的恋人细诉相思,在梦后重展恋人书信、重抚她的针线,词人还幻想恋人“离魂”千里,相伴身旁,甚至担心魂儿独自归去“淮南浩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此二句化用杜甫《梦李白》“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句,王国维以此二句为白石词中最爱。

此词虽短小,却迂回曲折,构思新奇,情致极深。

姜夔年轻时往来于江淮间,曾热恋合肥一位琵琶歌女,二十年后亦不能忘情,词集中为此女所作近20篇,此为其中之一。

踏莎行赏析

踏莎行赏析

踏莎行赏析一、踏莎行简介踏莎行是一个词牌名呢。

很多词人都用过这个词牌来创作,就像大家都用同一种曲调来填词唱歌一样。

它的格律有一定的要求,这使得每一首踏莎行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不同词人写出来的内容和情感那可千差万别啦。

二、经典踏莎行词作赏析1. 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内容:“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赏析:这首词啊,秦观把那种在旅途中的孤独、哀怨写得超级感人。

你看开头“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雾气把楼台都遮住了,月亮也让渡口变得迷茫,就好像他自己的前途一样,找不到方向。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一个人在孤独的馆舍里,听着杜鹃叫,看着夕阳西下,那种凄凉感扑面而来。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收到亲友的来信,可是这只能让他的愁恨更多,因为他被困在这儿回不去啊。

最后“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郴江本来好好地绕着郴山流,可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就好像他在问自己,为什么要被贬到这儿远离家乡呢。

秦观用很细腻的笔触把自己的思乡、被贬的哀怨都写出来了。

2. 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内容:“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赏析:欧阳修写的这首呢,也是写离愁的佳作。

前面“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描绘出一幅春天的景象,梅花残了,柳丝细细的,风暖了,可这时候主人公却要骑着马离开。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这离愁就像那春水一样,越流越远还不断,太形象了。

下阕写女子在家思念行人,“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女子柔肠寸断,泪水汪汪,还告诫自己不要登高远望,因为望不到啊。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那一片平野的尽头是春山,可行人还在春山之外呢,这把思念和距离感写得很绝。

北宋寇准《踏莎行》原文翻译赏析

北宋寇准《踏莎行》原文翻译赏析

北宋寇准《踏莎行》原文翻译赏析北宋寇准《踏莎行》原文翻译赏析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

[译文] 春色将尽,莺声燕语渐渐不闻,满地落花堆积,稀疏的青梅斜挂枝头,眼见着春残夏初了。

[出自] 北宋寇准《踏莎行》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

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注释:阑:消失。

红英:红花。

屏山:屏风。

杳杳:深远无边际。

菱花:镜子。

销魂:形容极度伤心。

译文1:春色将尽,莺声燕语渐渐不闻,满地落花堆积,稀疏的青梅斜挂枝头,眼见着春残夏初了。

蒙蒙细雨中,一个消瘦的女子静静独立在画阁外,眼前的屏风半掩着厅堂,惟见缕缕沉香从屏后袅袅散来,更添了几分幽幽的心事。

遥想当年,我们依依惜别时的深情约定啊。

如今一别经年,远方的他依然杳无音讯,可晓得我这份断肠的思念么。

妆奁久未开,菱饰尘灰满,眼下竟然连照镜的心都懒了。

只是落寞地倚在栏杆上,心下纵万语千言,却又向谁人说起?惟有无语凝噎,暗自销魂罢了。

天空灰蒙蒙的,黯然地衔着绵绵不尽的芳草,一如我的思念。

译文2:百花盛开的春天即将过去,黄莺的啼叫声也渐渐涩老。

争奇斗艳的红花已经落尽,梅树上结出的青梅果还小。

华丽的堂舍内沉寂、宁静,舍外细雨蒙蒙,画着山水的屏风半开半掩,香炉里的余香如轻烟袅袅。

昔日里密约山誓海盟,离别后却未赴约音信杳杳。

菱花镜上落满了灰尘,是因为自己懒于梳妆。

独自地倚着妆楼默默无语,极度地悲伤愁苦神魂欲销。

万里长空黯淡无光,不尽的情思连着绵绵芳草。

赏析:这首词应该更象电影中的一个场景,画面描绘非常到位,既有全方位的场景描写,又有细致入微的景物刻画,不但画面清晰,声音描摹形象,而且移情入景,情景交融,好一幅仕女倚楼相思图!在暮春时节的一个烟雨濛濛的日子里,女主人百无聊赖,满腹心事找不到人倾诉,独自倚楼伤怀。

无论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中,雨好像都是伤情的诱因,点点雨滴就如人的眼泪,一颗颗从天而落,总会让感伤的人更痛心。

描写海棠的成语和词语

描写海棠的成语和词语

描写海棠的成语和词语【成语】:齿豁头童【拼音】:chǐ huō tóu tóng【解释】:齿缺发秃。

指老态。

【出处】:宋·陈师道《宿柴城》诗:“卧埋尘叶走烟,齿豁头童不计年。

”【示例】:~方吾此,乃翁见事可怜迟。

★宋·陆游《示儿》诗【近义词】:老态龙钟【反义词】:生机勃勃【语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老年人【英文】:toothless and hoary-headed(齿豁头童,齿豁头童)四字词语:花姿潇洒,花开似锦,艳美高雅,娇艳动人,浓淡适中,朝天怒放。

向左转|向右转海棠花:乔木,高可达8米;小枝粗壮,圆柱形,幼时具短柔毛,逐渐脱落,老时红褐色或紫褐色,无毛。

叶片椭圆形至长椭圆形,长5-8厘米,宽2-3厘米,边缘有紧贴细锯齿,有时部分近于全缘,幼嫩时上下两面具稀疏短柔毛,以后脱落,老叶无毛。

花序近伞形,有花4-6朵,花直径4-5厘米;萼筒外面无毛或有白色绒毛;萼片三角卵形,先端急尖,全缘;花瓣卵形,长2-2.5厘米,宽1.5-2厘米,基部有短爪,白色,在芽中呈粉红色。

果实近球形,直径2厘米,黄色。

果期8-9月。

素有“国艳”之誉。

是中国的特有植物。

多生长在海拔50米至2000米的平原和山地,可以人工引种栽培。

举报|甘棠之爱gān táng zhī ài【解释】甘棠:木名,即棠梨。

指对官吏的爱戴。

【出处】《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结构】偏正式【用法】作宾语;指对官吏的爱戴【近义词】甘棠之惠【成语故事】周武王时期,大臣召伯奉武王之命巡行南方地区,广施仁政,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由于政策遭到其他大臣的反对,纷纷攻击与诬陷召伯。

召伯为表忠心与清白,死在甘棠树下。

召伯死后,民众怀念他,从此不再砍伐甘棠树。

《海棠》 [宋]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踏莎行·雨中观海棠》刘辰翁宋词赏析
【作品介绍】
《踏莎行;雨中观海棠》是南宋词人刘辰翁的作品。

词人在“观海棠”的过程中,爱花、惜花的情感之中交织着家国之忧,凭藉雨中海棠花容艺术意境,表达出自己对美好事物备受摧残的感叹之情,描摹出自己的期待、失望、叹惋、感伤的复杂心境的内心感受。

【原文】
踏莎行(1)
雨中观海棠
命薄佳人,情钟我辈。

海棠开后心如碎。

斜风细雨不曾晴,倚阑滴尽胭脂泪。

恨不能开,开时又背。

春寒只了房栊闭。

待他晴后得君来,无言掩帐羞憔悴。

【注释】
(1)调名,从唐韩翃诗句“踏莎行草过春溪”而来。

双调,五十八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

起首四个四言句,前人多用对
偶。

另有《转调踏莎行》,六十六字,上下片各四仄韵,是别格。

又名《喜朝天》、《柳长春》、《踏雪行》、《平阳兴》、《江南曲》、《芳心苦》、《芳洲泊》、《度新声》、《思牛女》、《惜余春》、《阳羡歌》、《晕眉山》、《踏云行》、《潇潇雨》等。

【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脚▲仄韵脚)
命薄佳人,情钟我辈。

海棠开后心如碎。

斜风细雨不曾晴,倚阑滴尽胭脂泪。

⊙●○○,⊙○⊙▲。

⊙○⊙●○○▲。

⊙○⊙●●○○,⊙○⊙●○○▲。

恨不能开,开时又背。

春寒只了房栊闭。

待他晴后得君来,无言掩帐羞憔悴。

⊙●○○,⊙○⊙▲。

⊙○⊙●○○▲。

⊙○⊙●●○○,⊙○⊙●○○▲。

【赏析】
刘辰翁的这阕词是咏物词,描写物象贴切、逼真,不只局限于咏物,而且以借物以抒情,因此这阕词是一佳作。

“命薄佳人,情钟我辈。

”没有直接描写海棠的形态、色泽,却独辟蹊径从词人的观感下笔。

这二句和盘托出作者在雨中观海棠的情况,落笔伊始便见出所咏题意,起到了笼罩全词的艺术效果。

自古佳人多薄命。

“情钟”句,语出《世说新语;伤逝》,这两个成语、典故,都本来与海棠花无关,此词仅取其字面意义,以薄命佳人比喻风吹雨
淋下的海棠花,表达词人此时的惋惜伤感之情。

“海棠开后心如碎”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扣题面,引出以下词句:“斜风细雨不曾晴,倚阑滴尽胭脂泪”。

春雨绵绵不绝,洒落在倚栏的海棠花上,红似胭脂的海棠花上雨滴轻轻落下,好像流下不尽的伤春泪水。

此情此景,叫人心醉,这几句摹写雨中海棠,自然、贴切,不仅烘托出海棠花开时“斜风细雨”的氛围,又深得雨中海棠的神致,且同时又十分强烈地渲染出全词的感伤情调。

接下来,词人没有继写海棠风貌,而是发起别意。

“恨不能开”一语,表明词人爱看绚丽的海棠花,希望她早日开放,却碰上阴雨天,所以又说“开时又背”。

阴霾连日,春寒料峭,房栊紧闭,赏花人绝迹,海棠花徒然盛开,令人遗憾。

“春寒只了房栊闭”与上片“海棠开后心如碎”遥相呼应,写出海棠不幸遭雨,流露出词人伤惋的心情。

至此,词人陡然转笔,写出“待他晴后得君来”句。

等到日风和日丽,赏花人再来之时,海棠却已饱受风雨的摧残,失去了昔日的风采,残叶低垂,花容失色,“憔悴”不堪。

结句“无言掩帐羞憔悴”,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海棠花无穷的惆怅与哀伤,在羞涩无言的神态之中,意味正浓意犹未尽。

它和上片的结句,互为因果,“羞憔悴”,它们又和起句密合,“命薄佳人”是总领,上下片的结句是分承,着意描写“命薄”的具体内容。

可见,须溪写咏物词,十分讲究“收纵联密”笔法的巧妙运用,使全词词意浑然一体,又了然于目。

这词意蕴深远,能引发起读者的无限遐思。

词人借着“海棠”,
特别是“雨中”的“海棠”,又能引发起读者怎样的联想呢?沈祥龙说:“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

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

”须溪处宋季,南宋小朝廷长期受到蒙元侵扰,国势衰颓,岌岌可危。

词人在“观海棠”的过程中,爱花、惜花的情感之中交织着家国之忧,凭藉雨中海棠花容艺术意境,表达出自己对美好事物备受摧残的感叹之情,描摹出自己的期待、失望、叹惋、感伤的复杂心境的内心感受。

词人并未说破托息,而是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通过曲折深邃的意境,与词人产生共鸣,共同去感受忧伤与期盼之情。

这阕词在词风方面也与作者的轻灵婉丽之作不同,而是别具一格。

【作者介绍】
刘辰翁(1232-1297)南宋词人。

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少年时曾跟从理学家陆九渊学习,补太学生。

景定进士。

廷试对策时,因触犯贾似道,置于丙等。

曾任濂溪书院山长、临安府学教授。

入元不仕。

其词承辛弃疾一派,为辛派词人“三刘”之一。

风格遒劲绚烂。

宋亡前后,多感伤时事的篇章。

又能诗文,曾评点杜甫、王维、李贺、王安石、陆游诸家之作。

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须溪记钞》,清人辑有《须溪集》。

又有《须溪词》。

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