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

青岛理工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于200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同年被列为校级重点学科,2005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设有岩土灾害与G IS预测系统、结构抗震与防护、地质灾害非线性动力学评价与防治、结构抗火及防火减灾工程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本学科共有教授13人,副教授16人,获得博士学位人员1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曾指导和正在指导博士研究生共12名、硕士生76名。近五年获国家级、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多项。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近几年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项16项。发表学术论文310篇,被国际三大检索收录96篇,著书11部。该学科近几年共完成6项国家级项目,60余项省部级项目和横向课题。目前在研国家级项目有5项,其中国家十五攻关重点项目1项、97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13项及49余项重大横向课题。

该学科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到本学科任教或讲学,郑颖人、卢耀如2位院士是本学科的特聘院士。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瑞士苏伊士大学、日本九州大学、日本千叶大学和德国大学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

近年来,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学科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标志性成果:

(1)基于3S技术研制了“边坡稳定性预测预报3S系统”和“开采沉陷可视化工程分析设计系统”,已应用于三峡工程、国防工程、高速公路及兖矿集团等多项大型工程中。成功地进行了巴东新城镇搬迁选址,为国家避免了近6亿元的经济损失;不完全取证,成果应用于工程,目前累计新增产值55296.261万元,新增利税6808.285万元,增收节支62961.816万元。多项研究成果被评价为国

际领先水平,于04年获国家生产安全监督管理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以“山东省地质环境与效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为依托,组织与完成由本学科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十一五”重大规划研究课题等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主要研究成果“长江三峡链子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报”(国务院专项)、“高陡堆积层边坡稳定性预测预报理论研究”(中科院基础理论项目)等,已成功应用于多项大型工程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3)在我国较早进行建筑结构火灾行为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创新工程项目、山东省重点科技项目的支持,并参加了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建筑与火灾安全研究计划,自行研制建成了国内高校最大的结构火灾试验台,并开展了系列结构构件火灾行为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有关成果得到了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并于2004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相关专著《混凝土结构的火安全设计》已在科学出版社出版。

(4)完成了亚洲混凝土模式规范,提出的“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设计建议”被美国混凝土学会的“设计建议”采用;完成了第五批国家规范课题“高强混凝土在压剪应力作用下的受力性能与强度破坏准则”的课题,提出了多种新型结构体系和实用技术。

“十一五”期间,本学科将以省重点学科为契机,在学校、土木学院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人才优势、学科优势,在学术技术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充分发挥我校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学科在山东省的龙头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在“半岛城市群”建设中发挥领军

作用;降低各种灾害对人民群众的损失,促进青岛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山东人民生活水平。

研究方向一: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1. 特色

混凝土结构由于耐久性原因而破坏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损伤过程。本研究方向通过对混凝土的渗透性和服役期内环境条件对渗透性影响的研究,以微裂缝和孔隙作为混凝土劣化的初因,考虑环境与荷载的作用使孔隙、裂缝扩展与连通,外界气体、水分和侵蚀性介质通过裂缝和孔隙进入混凝土体,如此反复,使混凝土碱度降低、剥落、开裂及其中钢筋锈蚀,最终导致结构破坏。研究中采用实验室试验、现场试验和在役工程结构取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先进的测试手段,研究结构使用状态、材料性能及破坏规律,研究高耐久性混凝土、修复材料与技术、使用寿命预测模型等。主要专题有: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早期开裂控制,渗透性与耐久性的关系,开裂与侵蚀环境下混凝土劣化的关系,混凝土防水处理及其耐久性,渗透型涂料在混凝土表面的渗透与作用机理,根据碳化理论和氯离子扩散机理建立混凝土结构使用寿命预测模型等。

2. 学术地位

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省、部和市级科研课题和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培养硕士研究生17名,已有6名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自2002年5月,赵铁军教授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评聘为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专业的博士生导师,目前指导博士研究生2名。山东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我校。2002年8月7~8日我校成功举办了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Mainten ance and Repair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2003年9月16~20

日赵铁军教授在德国参与组织了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eria ls Science and Restoration, 2004年2月18~19日我校与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建筑学部共同组织了“重大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讨论会”,2 004年4月27~29日我校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委员会共同组织了“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第五届学术讨论会”。由我校牵头组织编写的《山东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技术规程》已在山东省内执行。

3. 作用和意义

当前和以后相当长时期内混凝土都(将)是世界上用量最大的人造材料,并广泛应用于各种土木、建筑、水利、交通、军事等工程之中。近20年来,我国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每年的混凝土用量都居世界各国之首;而且专家预计,我国这样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至少还将继续20年。国内外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看似无比坚硬的混凝土材料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坚固、耐久。由于过去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重视不够,美国和欧洲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正面临着大量混凝土结构基础设施老化问题,需要投入巨资进行修复或拆换。如果我国不认真对待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基础设施大修的时期不久就将到来,由此引发的技术、经济、资源、能源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将十分严峻。本方向的研究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因此具有重大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意义。

研究方向之二:结构抗火及防火减灾工程

1. 特色

结构抗火及防火减灾工程研究方向面向国家火灾安全重大需求和世界火灾科学研究前沿,是结构工程和火灾安全工程的学科交叉,主要对火灾中建筑结构的行为及建筑结构抗火基本理论与防火可靠度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