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文献综述_以一个内生的视角分析

合集下载

《2024年我国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研究》范文

《我国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汽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制造业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在国内外市场上的表现备受关注。

其中,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公司绩效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过去的研究表明,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股权结构能够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率,促进公司的发展。

而不同的股权结构形式,如国有股、法人股、流通股等,对公司的经营决策、监督机制以及公司价值具有不同的影响。

此外,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本文选取了我国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了这些公司的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的相关数据。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构建模型、运用统计软件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四、实证分析(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本文从证券交易所网站、财经数据库等渠道收集了我国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的相关数据。

样本选择上,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以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本文选取了股权结构、公司规模、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等指标作为变量,构建了多元回归模型。

通过模型的分析,探究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1. 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对样本公司的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我国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存在一定差异,而公司绩效也表现出较大的波动。

2. 多元回归分析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我们发现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具体而言,国有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而法人股和流通股比例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则因公司而异。

此外,公司规模、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等变量也对公司绩效产生显著影响。

内生性视角下的股权结构、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

内生性视角下的股权结构、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

内生性视角下的股权结构、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内容摘要:公司治理的存在是为了防范与降低代理成本,建立对公司管理和监督的机制,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是提升公司运作和绩效的有效保证。

本文选取2005年至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利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研究内生性视角下的股权结构、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三者之间的联立影响关系。

关键词:股权结构资本结构公司绩效联立方程模型二阶段最小二乘法公司为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上提升公司绩效,实现价值最大化,一般会聘请职业经理人负责公司的经营管理。

但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经理人在自利动机驱使下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往往与股东和债权人所追求的财富价值最大化目标发生背离,导致公司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现象越来越严重。

为使公司价值最大化,公司必须选择最合适的管理层持股比例及资产负债率,以此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绩效。

另一方面,资本结构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表现为,它决定公司控制权在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配置,决定股权约束的选择与配置,涉及对职业经理人的激励、约束方式和强度的选择,进而影响公司股票价格。

因此,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密切相关,通过对资本结构的优化可以实现对公司绩效的有效提升。

研究设计(一)研究假设本文以管理层持股比例衡量股权结构,以资产负债率衡量资本结构,探讨股权结构、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三者之间的联立影响关系,并提出相应研究假设:H1:公司绩效与管理层持股比例呈正相关关系;H2:资产负债率与管理层持股比例呈负相关关系;H3:公司绩效与资产负债率呈负相关关系;H4:管理层持股比例与资产负债率呈负相关关系;H5: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H6:负债比例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2005到2009年为研究区间,根据本文研究方法并借鉴其他学者的通常做法,对上市公司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筛选:选取上市年限较长且具有完整5个会计年度的股权结构资料与财务报表资料的公司;剔除银行、保险及证券等金融公司;剔除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或财务状况处于异常的公司;剔除数据缺失和数据混乱的上市公司;剔除各变量数据极端值公司。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文献综述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文献综述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文献综述经过回顾和整理已有研究文献,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相关关系进行综述。

期望能为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后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标签:股权构成;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公司绩效1 问题的提出2005年4月29日经过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着多年来令证券投资者既恐惧又期待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2005年对中国资本市场来说是制度改革年;2006年是全面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告别旧制度、迎接新制度年;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顺利进入收尾阶段。

这场史无前例的制度性变革历时两年的时间,就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推动了中国股市从漫漫熊市向持续健康发展的历史性转折。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认为,股权分置问题是我国股市多年持续低迷的“最根本的原因”,股权分置改革则是我国建立证券市场以来“最重大的制度改革”,解决了制约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大制度性缺陷,从根本上使上市公司大小股东利益趋同,优化了公司治理结构,为我国股市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股权分置这一特殊的制度设计即将成为历史,股票“全流通”也将随之成为现实。

然而,股权分置是过去若干年来支撑我国资本市场运行的制度平台,当这个制度平台被一个“全流通”的市场所取代时,股权分置改革是否改善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股权结构改造能否有助于提高公司绩效,在这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回顾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我们的后续研究提供探讨的基础。

2 资料的整理在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中登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为主题词搜索,检索出1994年至2006年的论文共247篇。

说明十几年来国内学术界对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的研究和探讨一直都处于密切关注中。

见下图:从1999年开始探索国有股减持开始,到2007年即将结束的股权分置改革期间,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相互关系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热门话题。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文献综述——以一个内生的视角分析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文献综述——以一个内生的视角分析


沔, 顾
亮 , 振杰 刘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文献综述
第 2期
8 l
时又 是公 司唯 一股 东 时 , 不存 在代 理 成本 , 当管 理者 向社 会 出售 股 份 时 , 产 生 代理 行 为 , 理行 为 的收 就 代
益为 管理者 所 独 占 , 代 理行 为 的成 本 为所 有股 东 承担 , 部股 东 所有 者 与管 理 者 之 间通过 委托 代理 合 而 外 约确 定 双方 的权 利 与 义 务 , 由于合 约 是 不完 备 的 , 理者 有 可 能 出现 机会 主义 行 为 , 别是 当他们 不拥 管 特
二 、 于股 权 结 构 与公 司绩 效 的理 论 综述 关
( ) 一 代理成本 假说
代理成 本 的产生 源 自于两 权分 离造成 的委 托人 和代理 人之 间 目标 的不 一致 而在股 权分散 的企业
中, 多个 股 东 的存 在 更加 剧 了代 理 问题 的程度 , 这个 意义 上讲 , 散 的所 有 权 不是 一种 很好 的公 司 治 从 分
所 有权与控 制 的联 系 , 而就 破坏 了公司利 润最大化 对资 源配置 的指导 作用 股票 所有 权分散 被说 成股 从
票 所有者 不再 具有 制 约职业 经 营 者 的能力 , 这一 观点 受 到 D m cz(9 3[3 有力 的 挑 战, e st 1 8 ) 2强 他认 为股 权
理 结构 。Jno o sn和 Mckig17 ) ] c l (9 6[ 进一 步发展 B r n 3 el e和 Mcn (9 2 [] a s 1 3 )2 的观点 , 出 , 提 当公 司管 理者 同
收稿 日期 :0 9 0 — l 2 0 — 8 3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作者:程力来源:《财讯》2018年第15期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关于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都热议不断,但结论却尚未统一。

本文通过大量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就二者关系衍生出的理论假说和相关实证研究,试图理清其发展脉络,之后提出了国内外学者关于股权结槐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就前述问题展望了未来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我魯今后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股权结构公司绩效文献综述引言现代企业的快速发展为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提供了有利契机,但两权分离却导致了代理问题的产生。

尤其就我国而言,由于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独特的股权性质,往往出现“一股独大”的现象,会加剧第二类代理问题。

而国有控股的情况往往集中存在于发展迅速的股份制企业中,股份制企业的股权结构若安排不合理,会带来较大的代理成本,降低公司绩效。

因此,研究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十分必要,这对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理论研究(1)代理成本假说早在1932年,Berle和Means就发现了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的现象,两权分离使得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发生冲突,之后便产生了由此导致的代理成本问题。

以此为出发点,Jensen和Meckling(1976)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当某管理者同时又是该公司唯一的股东时,不会出现代理问题。

但是当管理者向外部投资者发行股票时,有了新股东的加入,此时,股权的相对分散就会导致代理成本的产生,影响公司绩效。

因此,他们认为内部人持股会使管理者和股东的利益趋同,有助于绩效的提升。

Grossman和Hart(1980)同样以代理问题为基础,指出小股东“搭便车”的行为。

在理性人的假设下,他们认为,小股东存在自私心理,认为即使不付出监督成本也能分享其他股东共同努力下的成果,因此不愿意监督,只等着坐享其成。

显然,这种行为不利于公司绩效的提升。

股改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股改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股改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范文格式股改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引言股权分置是中国资本市场特有的现象,即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在证券交易所市场流通转让的属性上,形成非流通股和公众流通股,前者的股份不能流通,后者股份可以流通的现象。

由于这两类股票形成了“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的市场制度与结构,这一特殊的制度安排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长期看来股权逐渐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阻碍,再者同股不同权不符合国际惯例,不利于入世后我国证券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不能更好地体现市场公平原则,因此我国必须进行股权分置改革。

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此举拉开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序幕。

以此为背景,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如何,怎么样的股权结构才能更好地适应股权分置改革,才能给上市公司带来更好的经营绩效。

二、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研究xx(1983,1985)认为,股权结构是个人或机构股东在股票市场上进行股票交易而形成的自然结果,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不应该存在系统性对应关系,也没有明确的证据显示股权结构在公司绩效之间有什么系统性对应关系;xx (1985)认为控股股东的利益和外部中小股东的利益常常不一致,有时两者之间存在严重的冲突,股权分散型公司的绩效要优于股权集中型公司的绩效;XXX和XX(1986)指出股权集中型公司具有较高的盈利能力和市场表现,即存在利益趋同效应XX(2001)在考虑内生性影响的前提下,进行类似的研究,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XX和XX(1988)对拥有绝对控股股东的上市公司与股权非常分散的上市公司(最大股东持股少于20%)业绩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它们的托宾Q 值与会计利润率,发现这两类公司之间的业绩没有显著的差别,因而认为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无相关关系;XX等人(1988)以托宾Q值作为公司绩效指标,用管理层持股比例作为股权结构的指标,对1980年才《财富》500强企业进行分析,发现在不同股权结构的范围内,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变动对公司绩效有不同的影响;XX和XX(1990)认为公司价值和公司股权结构之间存在函数关系,他们通过对1976年1173个样本公司,以及1986年1093个样本公司托宾Q值与股权结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一个具有显著性结论,即托宾Q值与股权结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一个具有显著性的结论,即托宾Q值与公司内部股东所拥有的股权之间具有曲线关系,内部股东持股比例低于40%-50%时,两者呈同向变化关系,超过这一比例呈反向变化关系;XX(1998)将股权结构、企业绩效、投资水平三者都作为企业内生变量,以1991年《财富》500强企业为样本建立计量模型分析三者关系,他的分析结果显示:企业价值显著影响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投资影响企业的价值,而企业价值的变化又对股权结构产生影响,股权结构是公司绩效变化过程的结果,而不是引起公司绩效变化的原因。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一、引言股权结构是指公司股份的所有权分布情况,即在公司中股东的持股比例和控制权的分配方式。

公司绩效则是反映公司管理者在实现公司目标方面的能力和表现。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关系,本文将探讨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二、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1.1 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潜在影响股权集中度是指公司股份在少数股东手中的集中程度。

当股权高度集中时,少数股东拥有决策权和控制权,可以对公司的经营策略和决策进行直接干预,从而影响公司绩效。

1.2 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已有的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U型关系。

当股权过于集中时,少数股东可能出于私利而对公司利益不利,导致公司绩效下降。

而当股权分散时,股东之间可能存在分歧和利益冲突,也会对公司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相反,适度的股权集中度能够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和绩效。

三、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2.1 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作用股权结构在公司治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股权结构的设计,可以影响公司内部监管和激励机制,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提高公司治理质量,进而促进公司绩效的提升。

2.2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当公司的控制权集中在少数股东手中时,他们更容易对公司的经营决策进行干预和控制,从而降低公司治理质量,进而对公司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相反,适度分散的股权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治理效果,促进公司绩效的提升。

四、股权结构与公司长期绩效3.1 股权结构对公司长期绩效的影响股权结构对公司长期绩效有着重要影响。

长期绩效包括公司的创新能力、持续竞争优势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2 股权结构与公司长期绩效的实证研究研究显示,股权结构与公司长期绩效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

当股权结构适度分散时,可以吸引更多的股东参与公司治理,激发公司内部的创新活力,促进公司的长期发展。

相反,当股权过于集中时,可能会抑制公司的创新能力和长期绩效的提升。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财务管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是近几年来财务理论以至企业理论研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关注是因为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其设置状况是否合理对公司运作效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关于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尽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各不相同,结论也相差甚远,有的甚至截然相反,但对我们研究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仍有参考意义。

1 理论基础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公司治理结构则是股权结构的具体运行形式。

不同的股权结构决定了不同的企业组织结构,从而决定了不同的企业治理结构,最终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和绩效。

股权结构也即是股份制公司的产权结构。

Demsetz(1988)认为产权结构是一种外生变量,并把企业视为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连接”,着力分析企业产权结构、交易费用、委托代理等问题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菲吕博腾、配杰威齐(1972)也指出股权结构反映了一种产权所有制结构,这种产权结构体现为一种行为权力,即表现为所有权(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使用权)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市场上表现为一种外部性,在企业内部由于委托代理的原因产生不同的激励机制,从而都会影响企业的绩效。

而委托代理理论对于深入了解股权结构有着重要意义。

2 国外学者对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2.1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公司治理正相关关系Grossman和Hart(1980)发现由于可能存在的“搭便车”现象,因此分散的股权结构并不有利于股东对管理者实施有效的监督。

他们研究表明在股权结构分散情况下,单个股东缺乏监督公司经营管理、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和驱动公司价值增长的激励条件。

Hlii和Shen(1988)以盈利能力度量企业经营绩效的研究显示,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通过战略选择来实现的。

在股权集中的情况下,有利于鼓励公司进行创新活动,而创新活动是企业经营绩效最大化的相关战略。

《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的文献综述4500字》

《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的文献综述4500字》

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1 股权激励的动因分析 (1)1.2 股权激励的模式分析 (2)1.3 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评价 (3)1.4 文献评述 (4)参考文献 (5)1.1 股权激励的动因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于股权激励实施动因的观点,大致可以概括为激励型动因和福利型动因两种,激励型动因认为提出股权激励是为了降低代理成本,解决经营者和股东因为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冲突,福利型动因认为提出股权激励是作为一种对员工奖励机制的完善补充、激励和吸引员工的。

刘思芸(2020)认为人才密集型上市企业连续多期股权激励的动因包括人力资本升值、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需要、强化激励模式的需要、前期股权激励成功实施的经验以及福利型动因[1]。

罗杰明(2020)提出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若想保持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重视人才,通过股权激励机制对核心人员的激励可以有效降低人才流失率[2]。

彭茶芳(2019)研究提出,股权激励实施的动因之一是将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相结合,协调公司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规范公司治理结构[3]。

陈艳艳(2017)通过试验研究激励员工、吸引员工和融资约束的三种假设动机,得出实施股权激励被广泛认可的动因是吸引员工和挽留员工,以激励员工和融资约束作为动机受到一定的质疑,此外提出以税收优惠为动因的研究较少[4]。

Zhang Q(2018)认为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目标是引进新高管并和激励实施多元化战略,来降低核心员工流失率,改善公司治理[5]。

X.Chang、K.Fu和A.Low (2015)研究中指出,股权激励可以显著提升管理层的风险承担水平,激发他们对髙风险、高收益项目的投资,进而加大研发投入、延长投资期限、提髙创新能力,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的业绩水平的目的[6]。

Morrell D L(2011)研究认为,股权激励实施具有留住人才和降低委托代理成本的双重目的[7]。

浅析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

浅析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

浅析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热点话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深,世界经济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随着多极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也不断升级。

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已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要想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获得主动权,占据有利位置,就要不断深化改革,提高综合国力,主动开放市场,不断扩大开放,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大机遇,而股份制公司作为市场经济中的核心企业,需要持续深化公司股份制改革,才能在激烈的市脱颖而出而出,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权。

关键词:股权结构;企业绩效;相关研究一、股权结构股权,主要是指股份企业当中,股票持有人基于所持股份数量所拥有的权益、权力的总和,是股票持有人可以向公司主张的权利。

股权结构,主要是指在一个股份企业的所有股本当中,不同性质的股份在总股本当中的占比,以及相互之间形成的构成关系。

当前公司治理结构,与股权结构息息相关。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主要表现形式。

股权结构发生变化时,公司治理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决定了治理结构的差异化表现,最终导致企业绩效的差异化。

二、企业绩效公司绩效可以反映一家公司的经营情况,诸多因素,如行业间的竞争、公司发展潜力等等都可以影响到一个公司的绩效,截至目前,诸多学者利用财务指标和市场价值指标来衡量一个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收支、公司绩效。

企业绩效反映了企业在一定经营期间内,所体现的是一个企业的经营效益、运营水平、盈利能力、后续发展和经营者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取得的业绩水平以及所做出的贡献。

三、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的相关关系(1)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正相关在公司所有权与公司经营权分离的假设条件下,国外Elewa(2021)认为,如果上市公司属于高度分散型股权结构,那么公司小额股东搭便车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此时,公司大股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小额股东搭便车的问题,持股比例较大的大股东可以对董事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赋予较强的管理者较大的决策权,对公司经营决策做出共享,避免管理层机会主义的行为发生,这样既可以提升公司经营绩效水平,还有助于公司治理,最终促进公司利益最大化。

股权结构对并购绩效影响的文献综述

股权结构对并购绩效影响的文献综述

☆管理股权结构对并购绩效影响的文献综述秦丽媛陈漫雪(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省吉林市132013)摘要:随着并购浪潮的兴起,并购成为上市公司提高管理效率、增加企业价值的首选方法,如何提高并购绩效成为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关注重点,因此对并购绩效的研究受到学者的青睐。

本文从股权结构对并购决策和并购整合两方面的影响对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了股权集中度、股权属性、管理层持股对企业并购绩效影响的相关文献,并进行了述评。

关键词:股权结构;并购绩效;文献述评—、弓I言近年来对并购绩效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股权结构作为影响并购绩效的重要因素,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

公司的股权结构往往决定着公司的治理结构,一项并购案从一开始的并购决定到后期的并购整合都离不开公司的管理层和股东,因此公司的治理结构对并购绩效有直接影响。

股权结构一般分为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属性。

股权集中度包含分散型、制衡性和集中性。

股权属性一般分为国有控股、机构投资持股、社会公众持股等。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代理成本问题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管理层持股比例进行研究。

并购绩效主要体现在合并后公司运营管理方面,一般来说公司的并购目的是提高公司的运营管理效率,将原公司发展壮大,如果合并后的公司资源配置能力、盈利能力等一些衡量公司业绩的指标有所提高,那么并购就是有益的。

目前学者对并购绩效的衡量从财务指标、创新能力、社会贡献三方面展开。

财务绩效和创新绩效是国内学者主要关注的,外国学者在研究中引入了社会绩效。

股权结构从主并公司到合并后的公司会发生变化,本文从股权结构的动态变化特点入手,梳理不同时期股权结构对并购绩效影响,将股权结构对并购绩效影响的文献分为股权结构对公司并购决策的影响和股权结构对并购整合的影响,每一个时期又将股权结构细分为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属性,总结股权结构对并购绩效影响的相关文献。

二、股权结构对并购决策的影响股权结构对并购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并购决议案的通过上,具体来说体现在是否并购和对并购目标的选择上,对并购方案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国内外文献综述3500字》

《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国内外文献综述3500字》

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现状关于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研究最早出现在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的著作《私有产权与现代企业》中,他们探讨了股权分散以及公司产权分离所引起的委托代理问题。

在此之后,学术界开始关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目前,国外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且有不同的见解,主要分为正相关、负相关、不相关和U 型相关四类。

相关研究成果如下:(1)关于股权结构和经营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研究Berle和Means(1932)[1]在《私有产权与现代企业》中认为,当公司股权集中度处在一个范围之内时,能够有效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并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

Jensen和Meckling(1976)[2]认为公司股东分为内部、外部股东两类,当内部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背离价值的最大化成本越低,公司价值就越高。

Yu Cui和Yin Zang(2019)[3]以中国IT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得出了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的结论。

(2)关于股权结构和经营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的研究Leech和Leahy(1991)[4]发现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越高,对公司的交易利润率及净资产的增长越起到负面影响。

Fama和Jensen(1997)[5]认为股权集中度的增加会强化股东的控制权,其损害公司利益而为其谋取私人利益的可能增加。

Alexander Abramov和Alexander Radygin(2017)[6]采取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俄罗斯114家最大的公司进行研究,得出国家持股会对公司绩效产生负面影响的结论。

(3)关于股权结构和经营绩效存在不显著相关关系的研究Demsetz和Lehn(1985)[7]以1980年美国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会计收益率作为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与股权集中度建立模型,根据实证结果分析得出会计收益率和股权集中度二者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Cheung,Wei(2006)[8]通过从股东调整持股比例的成本角度对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股权结构与公司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经济类论文】国外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综述

【经济类论文】国外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综述

国外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综述“股权结构”一词的英文是“Ownership Structure”,国内有人也将该词译作“所有权结构”,很多文献中将股权结构和所有权结构两词的含义等同。

实际上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源于人们对企业所有者认识的变化。

传统的物质资本至上的逻辑下,企业的所有者是股东,企业经营的目标是满足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要求。

这样,股权就等同于企业的所有权,股权结构和所有权结构就是同义词。

随着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人们对企业的认识不断深入,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理论者如布莱尔认为企业是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合约关系,在企业的经营中股东并没有承担企业全部的经营风险,其它主体诸如债权人、职工等也承担了部分剩余风险,公司应实现所有那些事实上投资于企业并承担风险者的目标,(类似于一种社会目标)。

基于这样的认识,所有权结构的范围就比股权结构的范围更大。

笔者在本文中认为股权结构仅指公司中不同类型的股东所持公司股份的比例关系。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Berle和Means(1932)的研究,他们在其名著《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中指出两权(即所有权和控制权)出现了分离,即出现了“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现象,公司的控制权由经理人员掌握,股东的权益会受到经理人员行使控制权行为的影响,甚至会损害股东的利益,后人将这一论断称为“Berle-Means命题”。

笔者在对这方面的文献回顾时将其分成理论和实证两条主线,同时对每部分进行论述时,按照内部人持股与公司绩效、外部人与公司绩效和股权结构内生性(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三条线索进行专题综述。

一、理论研究现状(1)内部人持股与公司绩效①利益收敛假定(covergence-of-interest hypothesis)Jensen和Meckling假设所有外部股份均没有投票权,管理者不论其持股比例如何都享有对企业的控制权,可将其称为所有者--管理者。

Jenson和Meckling通过对所有者--管理者拥有企业100%的剩余要求权时的行为与他向外出售部分要求权时的行为之间的对比,指出随着股票份额的减少,所有者——管理者对企业产出的权利要求也随之减少,这将导致他以额外津贴的形式(如宽敞的办公环境、厚厚的地毯)等去占用大量的公司资源。

2021公司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关系及其影响范文3

2021公司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关系及其影响范文3

2021公司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关系及其影响范文 摘要: 从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开始,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逐渐完善了股权结构,股权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公司的绩效。

股权分置改革中的问题包括市场供需失衡问题、股东利益冲突问题以及控制权僵化的问题。

只有深入了解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关系以及股权结构从哪些方面对公司绩效造成影响,才能在股权改革之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以科学合理,能够适应资本市场发展需要的股权结构,发挥其对公司绩效的积极作用,使公司的绩效得到增长。

关键词: 股权结构;股权分置改革; 关系; 影响; 提高绩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上市公司把握住机会不断地发展壮大自己,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却是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逐渐无法适应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2005年4月29日,在国务院的批准下,由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开启[1]。

近些年来,上市公司逐渐完成了股权结构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关系,只有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股权结构,才能在公司发展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提高公司的绩效,反之,则会危及公司的利益,使公司面临一系列未知的风险[2]。

本文深入分析了公司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股权结构是如何影响公司绩效这两个重点,探讨了在股权分置改革下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一、公司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一)股东控股比例和公司绩效的关系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日常管理中,所有股东的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

首先,在确保公司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正常有序的运行的时候,股东持有的股份占比越高,那么在分红的时候他获得的现金收益也就越多,相反,持有股份比较少的股东分红也比较少。

而一家公司的股权结构中一般都包含了少数的大股东和多数的小股东,公司的经营权也掌握在少数的大股东手上。

当掌握公司经营决策的大股东持有股份比例有所下降的时候,其为公司经营的付出得不到足够多的现金回报,就容易出现大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益,通过其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的优势,侵害其他小股东的利益[3]。

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

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

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股权结构和企业绩效是企业运营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一直是企业管理领域的热点话题。

本文从股权结构和企业绩效的角度出发,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股权结构股权结构指的是一个企业中各个股东所持有股份的比例和数量。

股权结构的种类有很多,常见的结构有单一股东、少数股东和多数股东结构等,不同的股权结构会影响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方式。

1. 单一股东结构:单一股东是指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持有一家企业的全部股份,这种结构一般出现在家族企业或者创始人控制的企业中。

对于这种结构,企业决策和经营方面的主导都由单一股东掌握,因此管理风格相对独裁、集中。

2. 少数股东结构:少数股东结构是指少数几个股东控制一个企业,这种结构多出现在上市公司中。

少数股东往往会对企业经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因此企业管理上的决策相对多元化,较为灵活。

3. 多数股东结构:多数股东结构是指一个企业中有几个大股东,他们控制企业的管理与经营。

这种结构一般出现在私营企业或者一些国企中。

大股东往往会通过改变企业的股权结构来更改企业的经营方向或者管理方式。

二、企业绩效企业绩效是指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业绩,一般是以企业利润、市场占有率、资产利润率、股价表现等指标为衡量标准。

优秀的企业绩效是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信心基础。

企业绩效的好坏往往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经营策略和咨询、市场环境、竞争力、战略规划等。

企业绩效不仅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也是影响企业股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股权结构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股权分散和企业绩效股权分散是指企业中股东持有股权较为分散,没有形成一个稳固的股东阵营。

研究发现,股权分散相对于集中的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小。

分散的股权结构可以促进公司的民主化管理和多元化管理理念,从而提高企业绩效。

2. 股权集中和企业绩效相对于分散的股权结构,集中的股权结构往往会更加稳定,企业的决策和经营方向往往会更加明确。

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股权激励理论基础的研究一、关于管理层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的研究近几十年来,关于股权激励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的前沿和热门课题,现代管理科学也一直把企业管理激励作为研究的重要范畴,:组织设计理论、行为理论、企业文化理论等都是在管理激励目标下发展起来的分支学科。

经营者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1、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股权激励缘起的基本理论,即股权激励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公司高管和股东的利益、责任风险不同导致的委托一代理问题。

经典的委托代理问题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提出的。

19犯年,他们认为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方式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于是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

1976年,迈克尔·詹森(MichaelC.Jensen)和威廉·麦克林(WilliamH.Meckling)发表的论文《公司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资本结构》开拓了代理成本理论(实证代理理论)。

他们把这种代理成本概括为::监督成本、约束成本、剩余损失。

因此,委托代理的成本是由决策权的委托导致的。

2、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思想的萌芽最早是在1676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佩蒂将人类生命的损失与战争中武器和其它军械等物质的损失进行了比较,一般认为,这是“首次严肃地运用了人力资本概念”。

之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全体国民后天获得的有用能力算作资本”,对人力资本的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人类关于人的生产能力分析的新思路。

其主要观点: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3、交易成本理论。

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最先从激励角度反对认为市场是唯一有效的经济组织的观点,除此之外,企业的任何制度安排都对低效率的新古典主义厂商理论进行了挑战。

《2024年股权集中度、风险承担与企业绩效》范文

《2024年股权集中度、风险承担与企业绩效》范文

《股权集中度、风险承担与企业绩效》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股权结构逐渐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股权集中度作为股权结构的核心内容,对于企业的风险承担和企业绩效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股权集中度、风险承担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其影响机制及影响效果,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和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二、文献综述在现有的研究中,关于股权集中度、风险承担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

一方面,有学者认为股权集中度越高,企业的决策效率越高,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大股东侵害小股东的利益,增加企业的风险承担。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股权分散有利于保护小股东的利益,降低企业的风险承担,但可能会降低企业的决策效率。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实证分析,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

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通过收集企业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实证分析。

具体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以揭示股权集中度、风险承担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四、股权集中度对风险承担的影响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的风险承担具有重要影响。

当股权集中度较高时,大股东在企业的决策中具有较大的话语权,能够更好地监督企业的运营和管理,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的风险承担。

然而,过高的股权集中度也可能导致大股东为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小股东的利益,增加企业的风险承担。

因此,适度的股权集中度有助于平衡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利益,降低企业的风险承担。

五、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绩效具有双重影响。

一方面,适度的股权集中度可以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绩效。

另一方面,过高的股权集中度可能导致大股东对企业的过度控制,阻碍企业的创新和发展,降低企业绩效。

因此,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环境,合理配置股权结构,以实现企业绩效的最大化。

六、实证分析本文以某上市公司为例,对其股权集中度、风险承担与企业绩效进行实证分析。

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经营绩效关系的文献综述与

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经营绩效关系的文献综述与

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经营绩效关系的文献综述【摘要】现代社会管理层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逐渐成为热点问题。

文章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回顾和总结了在这个问题上的研1究成i果。

【关键词】管理层持股;经营绩效;外生性;内生性关于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绩效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32年Berle与Means 的著作《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

这本书首次提出管理层持股比率愈低时,由于公司绩效与管理者自身财富的关系愈小,因而愈容易形成管理者特权消费行为,进而降低企业价值。

自此大量的文献开始关注管理层持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但研究得到的结果却很不相同。

本文主要回顾一下国内外的学者在这一领域的主耍研究成果。

一、国外研究现状(一)外生性视角的研究所谓外生性视角是指把管理层股权作为一个独立的外生变量,研究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作用。

代表人物主要有Stulz (1988) , Morck、Shleifer和Vishny (1988),McConnell 和Servaes (1990)等。

主要的研究结果都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非线性关系。

最早对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建模分析的是Stulz (1988)。

他建模发现,公司绩效先随着内部人持股的增加而增加,当内部人持股达到某一水平后反而开始下降。

Chen、Hexter 和 Hu’s (1993)采用 1976、1980 和 1984 年《财富》500 家大公司作为样本,检验了管理层股权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托宾Q值是管理层股权的函数:当股权在0%〜5%之间时,托宾Q值上升;当股权增加到12%时托宾Q值下降;当股权超过12%时,研究结果随着样本年度不同而有所变化。

Griffith (1999)检验了 CEO持股对公司绩效有重要影响这一假设,发现公司绩效是托宾Q值的非单调函数。

具体说来,当CEO持股0%〜15%时,Q值上升;当CEO持股上升到50%时Q值下降,超过50%时Q值再上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olderness and Sheehan[15] (1988)
公司价值 会计利润率
Morck,Shleifer and Vishny[16]
(1988)
Tobin’s Q、 利润率
股权结构变量 数据来源
检验方法
前 5 大 和 前 20 大 美国 股东持股比例 (1976-1980)
单方程 OLS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26 卷 第 2 期 SHANTOU UN汕IVE头RS大IT学Y J学OU报RN人AL文(社HU会MA科NI学TIE版S (&第SO2C6IA卷L SCIEN2C0E1S0B年IM)ONTHLY)
Vol.26.No.2 2010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文献综述
— ——以一个内生的视角分析
杜 沔,顾 亮,刘振杰
(汕头大学商学院, 广东 汕头 515063)
摘 要: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理论有代理成本、信息不对称、管理者堑壕、大股东掏空与股权结构内生假
设,经过实证研究,其结果存在较大的分歧,各种结果都有理论支持,越来越多的文献发现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
是内生决定的,国内关于股权结构内生性的文章刚刚开始,不管是理论机理还是实证方法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收 稿 日 期 :2009-08-31 作 者 简 介 :杜 沔 (1959-),女 ,广 东 澄 海 人 ,汕 头 大 学 商 学 院 教 授 ,硕 士 研 究 生 导 师 。
顾 亮 (1983-),男 ,江 苏 徐 州 人 ,汕 头 大 学 商 学 院 硕 士 研 究 生 。 刘 振 杰 (1984-),男 ,山 东 菏 泽 人 ,汕 头 大 学 商 学 院 硕 士 研 究 生 。 基 金 项 目 :广 东 省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2008)(8151503101000034)
关键词:股权结构;公司绩效;内生性;文献回顾;综述
中图分类号:F 121.2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1-4225(2010)02-0080-08
一、引言
1932 年 Berle 和 Means[1]在他们的著作《现代公司与与私人财产》中指出由所有权的分散而改变了 所有权与控制的联系,从而就破坏了公司利润最大化对资源配置的指导作用。 股票所有权分散被说成股 票所有者不再具有制约职业经营者的能力,这一观点受到 Demsetz (1983)[2]强有力的挑战,他认为股权 结构是股东们寻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的内生约束。 股权结构的变化与公司业绩的变化之间并不存在系统 的相关性。 这一观点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所有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 研究,但得出的结论却不相一致。 关于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一直是困扰公司金融学术界的一大难 题,股权结构是如何可以通过影响公司内部的权力配置从而对公司治理产生影响,同时公司绩效是否对 股权结构产生影响这样的问题直到今天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 在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与法人股不断流 通的今天,是否有必要构建一个合理的产权结构,或是公司自然会在寻求价值最大化中形成一个合理的 股权结构这样的问题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国内外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 系的理论与实证文献作一个综述。
(二)信息不对称假设 Leland 和 Pyle(1977)[6]从信息传递的角度分析了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关系。 在他们的模型中他 们假设,公司上市时公司内部管理人员知道公司未来的现金流,而公司的外部人员对此一无所知。 在他 们的观点看来,由于公司和投资者之间对公司存在信息不对称,公司内部的股权比例将向外部的投资者 提供一种传递公司经营状况的真实信息。 当公司的内部人持有较多的公司股权时,由此导致公司内部人 投资组合中不可分散的风险就越大, 所以公司的内部人只有预期企业在未来的价值高于现在的价值时 才愿意多持有公司的股权,这相应带来公司股权的集中,内部人的持股数量就成为传递公司质量的一个 信号。 当内部人持股数量较多时,投资人将认为该公司会有很大的投资价值,反之投资人将认为公司的 前景令人担忧,进而投资者只会出较低的价格购买该公司的股票。 由此推出公司的股权结构和公司的价 值之间存在正相关。 与委托代理理论不同的是在 Leland 和 Pyle[6]的模型中反映对公司未来价值的预测 决定公司股权结构而不是公司的股权结构决定公司的价值。 (三)管理者堑壕假说 Fama 和 Jensen(1983)[7]认为内部人持股比例的上升会减轻管理者受到的来自外部控制权市场的威 胁,当经理人持有少量股权时市场约束仍然可以迫使经理人员最大化目标,但是当经理人持有公司大量 股票时,他可能获得足够多的投票权或广泛的影响力来保证他们以令人羡慕的工资水平受到公司雇用, 不必努力工作就可以保住职务,故经理人持股与公司价值负相关。 Jensen 和 Ruback(1983)[8]提出:董事 基于自身职位的考虑,往往会做出一些反接管的行为,否决并购提案,阻止股权收购,董事持股比例越 大,这种反接管行为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因此经理人渎职行为可得到更大的保证。 Stulz(1988)[9]从收购 的角度说明,内部人持股比例的上升会使敌意收购者为获得目标公司的控制权而支付的溢价提高,但由 于内部人持股比例可以影响公司董事会决策从而造成收购的失败, 于是管理层来自接管市场的压力会 减轻,从而导致公司价值的下降。 (四)大股东掏空假设 La Porta,Morck,Shleifer 和 Vishny(1999)[10]从世界上最富有的 27 个国家的公司的股权结构进行 研究说明,与 Berle 和 Means[1]不同,上述学者认为股权结构已经从以前分散向现在的股权集中,同时他 们还指出众多上市公司通过交叉持股、互为董事以及金字塔结构等方式达到对公司的终极控制。 由于大 股东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其存在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现象,代理问题的性质由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冲 突转变为大小股东的冲突。 Johonson(2000)[11]提出上述通过各种途径侵害中小股东的行为为隧道策略 (tunneling), 由 于 存 在 掏 空 行 为 , 一 方 面 损 害 上 市 公 司 的 长 期 发 展 , 最 终 使 公 司 走 向 衰 弱 , 另 一 方 面 , 作 为 理性人的中小股东会降低对这类公司的评价从而造成公司价值的下降。 (五)股权结构内生假设 Fama(1980)[12]从有效市场的角度分析了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关系。 他认为当市场是有效时,公司
二、关于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理论综述
(一)代理成本假说 代理成本的产生源自于两权分离造成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目标的不一致。 而在股权分散的企业 中,多个股东的存在更加剧了代理问题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分散的所有权不是一种很好的公司治 理结构。 Jensen 和 Meckling(1976)[3]进一步发展 Berle 和 Means(1932)[2]的观点,提出,当公司管理者同
82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 26 卷 2010 年)
的绩效会反映在股价上,外部的有效产品市场和经理人市场会促使公司内部人管理层积极努力地工作, 因而公司的绩效与公司的股权结构无关。
1983 年 Demsetz[2]通过理论分析得出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是内生决定的,他认为企业的所有权结 构是股东寻求利润最大化过程的内在结果,所以股权结构应该与公司绩效无关。 从更广阔的视野考察所 有权的最佳结构问题,会使伯勒与米恩斯的担心变得毫无意义,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公司股东竞争性选择 而达到的均衡结果是股东的自我选择,股东会根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原则选择自己的持股比例,与决定 利润水平的其他因素相比,所有权的集中其实与利润的增加并无关联,因而公司的股权结构和公司的绩 效之间不应存在系统的对应性关系。1985 年 Demsetz 和 Lehn[13]进一步分析所有权的集中与分散与利润 的增加并无关联,他指出股东们做出的、使其企业所有权结构由集中变为分散的决策,应该是在充分了 解其后果基础上的决策, 这种后果即是放松对职业经营者的控制所能产生的后果。 所有权的控制一放 松,随之而来的是成本提高,利润降低。 但是,如果股东们的选择是扩展所有权,那么作为一种补偿,换来 的是资本兼并的成本降低,或者是在其他方面能促进利润的增长。 如果企业只有一个所有者,则经理们 投机取巧而获得的利益与成本都要由他独自承担。 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可能有什么“外部性问题”干扰他 在行使所有权方面所做的决策。 而在所有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多数所有者要分担的成本与其收益之间 的脱节程度,要比一般情况下大得多。 可以预言,这些所有者将做出相应的反应,即放弃所有权的某些职 能。 这种外部性所含的无效率本身,就会破坏分散的所有权结构。 我们就会看到,在一个“合乎理性”的世 界中,除非还有抵消这些弊病的各种利益可得,否则各种分散的所有权结构根本就没有容身之地。 由于 存在这些好处, 实际上可以说正是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在引导着使所有权结构的变化, 使之变得更加分 散。 Demsetz 和 Villaonga(2001)[14]进一步对 223 家美国公司的样本采用联立方程 2SLS 进行实证检验,进 一步证明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无关,股权结构是内生性的,股权是分散还是集中是寻求公司价值最大化 的市场各种力量相互影响的结果。
内生性 研究结果
不存在显著的相关 否

不存在显著的相关 否

不存在线性关系;分 否 段回归存在 N 型关

内部人持股比例与 Q 呈 否 倒 U 型关系 Nhomakorabea 机构投资
者持股比例与 Q 呈正相 关关系
杜 沔,顾 亮,刘振杰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文献综述 第 2 期
83
续上表:
Hermalin and Weisbach[18]
(1991)
Tobin’s Q
在 退
职 CEO 持 股 比 例 、 休仍在董事会任职
美 国 (1971 、74 、
CEO 持股比例
以上分析可见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关系是正相关、负相关或是没有关系都有理论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