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儿科学教学大纲.doc
《儿科学》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与要求:课程性质:临床医学专业必修课程。
基本内容:儿科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小儿生长发育、儿童保健、新生儿、小儿营养性疾病、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婴儿腹泻与液体疗法、小儿心血管疾病、小儿泌尿系统疾病、小儿血液系统疾病、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小儿内分泌系统疾病、川崎病、过敏性紫瘢、小儿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遗传性疾病、小儿免疫缺陷性疾病、小儿类风湿病等。
基本要求:学生应按本大纲具体要求,掌握小儿各系统常见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熟悉各系统常见病病因、发病机制等。
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临床示教见习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用书:宁寿葆主编《儿科学》第2版参考教材:诸福棠主编《实用儿科学》第7版:《Nelson's Textbook of Pediatrics)) 16th.ed.教学内容、要求和课时安排:第一章绪论(学时数:1)目的要求1.熟悉儿科的特点。
2.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特点。
主要内容1.一般介绍儿科的范围和任务。
2.重点讲解儿科的特点,分基础与临床讲述。
前者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及免疫方面,后者包括诊断、治疗、预后与预防等方面。
3.重点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和青春期)。
第二章小儿生长发育(学时数:1)目的要求1.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在实际工作中意义。
2.了解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3.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包括测量方法,正常值,计算方法等)。
主要内容1.…般介绍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包括各系统的发育规律)及其在实际工作中意义。
2.一般介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内因与外因)。
3.重点讲解小儿体格生长的各项指标,包括:(1)体重: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2岁前后增长规律,计算公式,测量方法和影响体重增长的因索。
C2)身长:出生身长,2岁前后增长规律,计算公式,影响身长增长的因素,测量方法,上下部量的意义及年龄特点。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儿科学课程类别:必修课课程学时:___学时课程学分:___学分二、课程性质与目标儿科学是研究自胎儿至青春期儿童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疾病防治的综合性医学学科。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儿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原则,培养学生对儿科疾病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儿科医疗工作或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一)绪论1、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介绍儿科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范围,强调儿科学在保障儿童健康方面的重要性和任务。
2、儿童年龄分期详细讲解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的特点和保健重点。
(二)生长发育1、生长发育规律阐述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包括连续性和阶段性、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顺序性等。
2、体格生长(1)体格生长指标介绍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等指标的测量方法、正常范围和生长曲线的应用。
(2)体格生长评价讲解如何运用体格生长指标进行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包括生长水平、生长速度和匀称度的评估。
3、神经心理发育(1)神经系统发育简述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和特点,包括大脑皮质的发育、神经反射的形成和演变。
(2)心理行为发育介绍儿童语言、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等心理行为发育的里程碑和评估方法。
(三)儿童保健1、各年龄期儿童的保健重点分别阐述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保健要点,包括营养、预防接种、疾病筛查等。
2、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讲解儿童营养指导、体格锻炼、早期教育、定期健康检查等保健措施的实施方法和意义。
(四)营养与营养障碍疾病1、儿童营养基础(1)能量与营养素需求介绍儿童对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的需求特点。
(2)食物的营养成分讲解各类食物的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为儿童合理膳食提供依据。
2、婴儿喂养(1)母乳喂养强调母乳喂养的优点、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母乳的成分、哺乳技巧和常见问题的处理。
儿科学教学大纲
反映儿童生长的快慢,包括身高、体重等 指标的年增长速度。
儿童生长过程中出现的生长速度加快的时 期,如婴儿期和青春期。
生长发育评估方法
体格测量
通过测量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 评估儿童的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情况 。
发育筛查
诊断性评估
针对疑似存在发育障碍的儿童,进行 全面的医学检查和评估,包括病史采 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 检查等。
运用标准化的发育筛查工具,对儿童 的运动、语言、认知、社会情感等方 面进行初步评估。
异常生长发育识别与处理
生长迟缓
儿童身高、体重等指标低于同龄 同性别儿童正常范围的现象,需 进一步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干
预措施。
肥胖
儿童体内脂肪堆积过多,超过正 常范围的现象,需通过饮食调整
、增加运动等方式进行干预。
混合喂养
探讨混合喂养的适用情况 、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
幼儿膳食指南及营养搭配
均衡膳食
阐述幼儿期均衡膳食的重 要性,提供各类食物的建 议摄入量和搭配原则。
营养需求
分析幼儿期蛋白质、脂肪 、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 矿物质等营养素的需求及 来源。
膳食计划
指导家长如何为幼儿制定 一周的膳食计划,确保食 物多样化和营养全面。
肾病综合征
重点讲解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包括控制感 染、利尿消肿、降压等对症治疗以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等。
05
儿童心理健康与教育
心理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心理发展阶段性
01
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
学龄期和青春期等,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需求。
遗传因素
家校合作建议
加强家校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 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教育问题,形 成教育合力,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儿科学》是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正确地诊断和治疗儿童疾病,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儿科学的基本概念、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
2、了解儿童常见疾病的症状、体征及治疗方法。
3、掌握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能够制定合理的儿童保健计划。
4、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儿童生长发育:包括儿童各年龄段的生长发育特点、生长指标的测量和评估方法等。
2、儿童疾病诊断和治疗:包括儿童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等。
3、儿童保健计划:包括儿童各年龄段的保健重点、疫苗接种和定期体检等。
4、儿科学前沿知识:包括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儿童营养与饮食、环境与儿童健康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实践操作:安排学生参加医院儿科实习,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3、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2、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儿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占总成绩的70%。
儿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儿科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和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诊断、治疗和预防儿童疾病,并为儿童的身心健康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二、课程目标1、掌握儿科学的基本概念、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理论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
熟悉:1. 儿科学的特点。
了解:1. 儿科学的发展与展望。
[重点]1. 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2. 儿科学的特点。
[难点]1. 儿科学的特点。
[教学时数] 4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儿科学的特点知识点。
2.重点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知识点。
3.一般讲解:儿科学的范围及任务知识点。
第二章生长发育[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 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
熟悉:1. 小儿神经心理发育;2. 小儿体格生长障碍及心理行为异常。
了解:1.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2. 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和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
[重点]1. 小儿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难点]1. 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及其评价。
[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体重的增长知识点,身材的增长知识点,体围的增长知识点骨骼:包括头颅骨、脊柱、长骨知识点,牙齿知识点。
2.重点讲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知识点,体格生长评价知识点,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及其评价知识点。
3.一般讲解:介绍脂肪组织与肌肉的发育知识点,小儿生殖系统发育知识点,小儿心理行为异常知识点。
第三章儿童保健[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 小儿各年龄期保健的原则;2. 儿童计划免疫程序。
熟悉:1. 预防接种可能引起的一些反应。
了解:1.小儿保健组织结构;2.托幼机构管理及保健的具体措施。
[重点]1. 小儿各年龄期保健的原则;2. 儿童计划免疫程序。
[难点]1. 小儿各年龄期保健的原则;2. 儿童计划免疫程序。
[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 详细讲解:小儿各年龄期的保健原则知识点。
2.重点讲解:我国卫生部规定的儿童计划免疫程序知识点,熟悉预防接种可能引起的一些反应知识点。
3. 一般讲解:介绍儿童保健组织机构(城乡保健网的组织)知识点,介绍小儿保健的具体措施及托幼机构管理知识点。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0405B7课程名称:《儿科学》(Pediatrics)课程性质:考查课理论学时:20学时学分:1学分先修课程: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诊断学适用专业:供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使用参考教材:王卫平主编《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儿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研究胎儿至青春期儿童的一门二级学科。
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正常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营养喂养方法、儿童保健知识、新生儿疾病、营养性疾病和各系统疾病的诊治及预防等内容。
在儿科学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并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五年制口腔医学专业,儿科学是一门必修考查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儿童时期的特点及各种常见病,更好的解决在儿童口腔疾病诊治遇到的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需要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相关知识作基础;与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耳鼻喉科学、眼科学、传染病学等临床专业学科相互交错联系,共同构成临床医学的大体系。
本大纲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王卫平主编的第八版《儿科学》教材配套使用,适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大纲所列教学内容可通过课堂讲授、见习、自学、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课时20学时。
三、课程学时分配四、考核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考核形式为理论考试。
五、课程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一)目的要求:1.了解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2.了解儿科学的特点3.了解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4.了解儿科学的发展与展望(二)教学时数:0.5学时(三)教学内容:1.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2.儿科学的特点3.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五)教学手段: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六)自学内容:儿科学的发展与展望第二章生长发育(一)目的要求:1.了解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常用指标2.熟悉小儿生长发育的简要规律及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3.了解小儿神经心理发育4.了解小儿心理行为异常5.了解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和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二)教学时数:0.5学时(三)教学内容:1.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2.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坐高(顶臀长)、上臂围、皮下脂肪等,以及骨骼和牙齿的发育。
《儿科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概述儿科学是医学领域中专门研究儿童健康和疾病的学科,涉及到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
本文将以《儿科学》教学大纲为主题,探讨儿科学的教学内容和结构。
正文内容一、儿科学简介1.儿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儿科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二、儿科学教学目标1.培养对儿童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认识和理解2.培养儿科学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方式三、儿科学教学内容1.儿童生长发育与发育评估a.儿童生理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b.儿童发育评估的方法和指标2.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a.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防治b.儿童常见非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3.儿童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a.儿童健康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b.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措施4.儿科急诊与危重病管理a.儿科急诊常见疾病的救治策略b.儿科危重病的监测与治疗5.儿童精神发育和行为问题a.儿童精神发育的阶段和特点b.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和治疗四、儿科学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a.讲授基本儿科学知识与理论b.运用病例分析和讨论教学法加深学生理解2.实践教学a.儿科学临床实习b.儿童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实践3.科研教学a.儿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教学b.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论文写作五、儿科学教学评价1.考核方式与工具a.考试评估b.实习报告和学术论文评审2.教学质量评估a.学生满意度调查b.教学效果评估和反馈总结本文以《儿科学》教学大纲为主题,详细介绍了儿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阐述了儿科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通过完善的儿科学教学体系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出具备儿科学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专业人才,提高儿童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治的水平。
《儿科学》教学大纲(本科)
儿科学一、课程简介儿童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儿科学是研究这个阶段有关疾病防治、促进身心健康及正常生长发育的一门综合学科。
医学上,儿童与成人的相异之处很多,年龄越小这种差异越大。
研究对象包括胎儿、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和青春期儿童,每个阶段都是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中。
儿科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儿童体格、智能发育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发生、开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不断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研究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以及各种疾病的康复可能性以及具体方法。
儿科学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小儿解剖生理特点、儿童疾病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病发生开展规律和诊治及预防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儿科临床医疗及保健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理论教学内容1.儿科学绪论掌握内容:儿童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特点。
了解内容:儿科学的特点:基础医学方面(解剖、功能、病理、免疫和心理等)和临床方面(疾病的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
2.儿童生长发育掌握内容: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体格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上臂围等;骨骼及牙齿的发育:颅骨,、脊柱,腕骨骨化中心、乳牙、恒牙;神经心理发育;神经系统的发育、感知的发育、运动的发育和语言的发育;儿童神经精神发育的规律。
了解内容: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常见心理行为异常。
3.儿童保健掌握内容:儿童的计划免疫。
各年龄期保健原那么。
了解内容: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4.儿科疾病诊治原那么掌握内容:儿童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表现;儿童腹泻的液体疗法,制定液体疗法的具体方案。
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组成及临床应用;儿童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病理生理。
儿科疾病诊治原那么。
了解内容:儿童体液平衡的特点。
5.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1)儿童营养和喂养掌握内容:婴儿喂养方法:母乳喂养,局部母乳喂养、人工喂养。
《儿科学》见习课程教学大纲
《儿科学》见习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C0411023;C0411026课程名称:儿科学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和年级:临床医学(区外) 四年级临床医学(全科医生方向)四年级开课学期:秋季学期总学时:51学时(理论:34学时,实验:17学时)学分:3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等平行课程: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后续课程:新生儿医学、儿童保健医学、围生期医学等课程简介:儿科学属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研究对象是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小儿身心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质量的医学科学,是临床医学系的必修课。
推荐教材:儿科学第7版(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材)序号.主编.沈晓明王卫平教材名称.儿科学版次.第七版出版地:北京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年.2010年二、课程总目标使学生掌握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掌握儿童期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培养强化类、外向型儿科学人才,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三、大纲内容一、生长发育【目的要求】一、正确掌握小儿一般体格检查的方法,对检查的结果,经过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熟悉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及小儿神经精神和心理发育一般规律。
【地点】儿科病房和门诊、示教室【时数】1.5学时(与婴儿喂养合计2学时)【教具】血压计、体重计、皮尺或测量床、听诊器、叩诊锤、压舌板、棉杆、手电筒、小儿玩具等。
【见习内容及方法】一、重点复习小儿体格生长的各项指标(包括测量、计算方法及正常值)。
1、体重:准确校正体重计,测量前先矫正零点,被测者脱去鞋、帽及衣服,仅穿内衣裤。
应注意保暖及室内温度。
前半年体重(kg)=出生时体重(kg)十月龄X0.7kg 后半年体重(kg)=6(kg)+月龄X0.25(kg)1〜2岁体重(kg)=9+(月龄T2)X0.25(kg) 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X2+7(或8)(kg)体重正常波动范围在±10%以内。
《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儿科学(Pediatrics)课程代码:26410222学分:1.5学时:27 (其中:课堂教学学时:25 实验学时:2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医学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免疫学适用专业:医学影像教材:《儿科学》、王卫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8版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的主要学科之一,其研究对象是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
儿科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发育水平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不断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研究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以及康复治疗的方法。
儿科学的宗旨是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儿科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讲授、床边教学及毕业实习,使学生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使学生能初步处理儿科急危重症,掌握儿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初步具备科学研究能力,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较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学科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采用理论教学、多媒体授课、讨论式教学、自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方法。
教研室应完善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如教师教案、习题、参考文献目录,并加强授课等网上资源的建设,鼓励学生自学,培养自学的能力,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还要注意临床新进展、研究现状等的讲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本大纲供医学专业《儿科学》教学使用,同时供其它专业教学参考。
教师授课应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围绕教学要求,按照概述、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后等8项教学体例,完成课程内容。
教师要采用强调重点即临床表现,解决难点即鉴别诊断,解释疑点等方法理论联系实践,结合多媒体课件完成教学任务,以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35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儿科学学分:4.5分总学时:88学时理论学时:56学时实验(上机)学时:32学时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儿科学是临床医学学科之一;是一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营养卫生、保健及疾病防治的医学科学。
儿童自胎儿至青少年是一个体格和智力不断成熟的过程,其机体在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方面均与成人不同,在各个年龄阶段中又各有其特点。
儿科学自始至终贯穿着这一动态发展的特点,也是儿科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
如此方能正确掌握儿童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各项措施,以促进和保障祖国下一代的成长。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儿科学的理论、课间实习和最后的毕业实习,使学生对儿科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能初步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的处理原则及其基本操作技术。
初步了解儿科各专业学科近期进展动态。
通过参加教学查房,阅读文献等环节,培养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外文科技书刊的能力。
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儿童全心全意服务的儿科专业人才。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第1章《儿科学》绪论第2章小儿生长发育1.1目的要求:熟悉儿科学任务和研究范围。
掌握小儿年龄分期。
一般了解儿科学的基础与临床特点。
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
了解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包括测量方法、正常值、计算方法等)。
1.2重点和难点:小儿年龄分期。
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的测量及评估。
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特点。
小儿生长发育各项指标的测量方法。
1.3讲授内容和要点:介绍儿科学的定义、任务和研究范围。
重点介绍小儿年龄分期。
一般介绍儿科学的基础与临床特点,与其他临床学科相比,儿科学研究对象具有动态的生长发育的特点。
一般介绍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性。
一般介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内因与外因)。
重点讲解小儿体格生长的各项指标如身长、体重、头围、胸围的正确测量方法及评估,骨化中心的发育及影响因素,出牙时间、顺序及影响因素。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绪论
儿科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专门研究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
本科目旨在培养学生对儿童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掌握常见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对儿童保健和健康管理的水平。
第二部分:儿科学基础知识
1. 儿童生理学
- 婴儿生长发育特点
-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
- 儿童心肺功能特点
2. 儿童病理生理学
- 儿童常见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儿童各系统疾病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第三部分: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
1. 儿童传染病
- 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 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2. 儿童呼吸系统疾病
- 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支气管扩张症、哮喘等慢性疾病的管理3. 儿童消化系统疾病
- 胃肠炎、肝炎等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脂肪肝、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的预防和处理第四部分:儿童保健与预防
1. 婴幼儿养育与喂养
- 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及方法
- 婴儿辅食添加的时间和食材选择
2. 接种与预防
- 婴幼儿疫苗接种计划
-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第五部分:课程实践教学
1. 临床实习
- 儿科学临床技能培训
- 儿科病房和门诊实践操作
2. 病例讨论
- 典型病例讨论与分析
- 临床问题解决方案探讨
结语
儿科学作为医学的重要分支,对培养医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
大纲的学习和实践,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儿科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对儿
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未来的医疗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愿每位
学生都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儿科医生,为孩子们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儿科学》教学大纲
《⼉科学》教学⼤纲《⼉科学》教学⼤纲⼀、课程任务⼉科学是综合性临床医学科学之⼀,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时期⽣长发育、营养卫⽣、保健等基础医学和疾病防治的临床医学。
⼩⼉是⼀个在解剖、⽣理等⽅⾯尚未成熟且不断⽣长,发育的机体!因此⽆论在疾病的发展,防治等⽅⾯,在各个不同年龄段都有其特点。
⼉科学⾃始⾄终贯穿这个特点。
因此学⽣必须掌握此特点。
通过⼉科学逐渐培养掌握⼉科的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为医疗和科研打下基础。
全⼼全意为患⼉服务。
⼆、课程⽬标(⼀)知识⽬标1掌握婴⼉腹泻、肺炎、营养不良、感染性休克等病症的⼩⼉液体疗法。
2掌握下列⼉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婴⼉腹泻、维⽣素D缺乏病、营养不良、⼩⼉肥胖症、营养性贫⾎、新⽣⼉感染性疾病、新⽣⼉黄疸、新⽣⼉溶⾎症、新⽣⼉窒息。
3.掌握常见先天性⼼脏病、肾炎、肾病综合征、化脓性脑膜炎、风湿热、过敏性紫癜、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原发型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4、掌握感染性休克、⼼⼒衰竭、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颅⾼压、脑⽔肿等危急重症的诊断与抢救措施。
5、熟悉下列疾病的诊断治疗要点、了解病因及发病机理:新⽣⼉肺炎、新⽣⼉肺透明膜病、新⽣⼉低钙⾎症、新⽣⼉低⾎糖、新⽣⼉颅内出⾎、新⽣⼉寒冷损伤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苯丙酮尿症及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6了解⼩⼉保健原则,了解⼩⼉消化系统解剖⽣理特点及物质代谢特点(⼆)技能⽬标1掌握物理降温、氧⽓疗法、胸外按压、⼈⼯呼吸及⼉科病史的采集和体查。
2了解⼈⼯呼吸器、保温箱、光疗设备的使⽤。
(三)职业素质和态度⽬标1、树⽴喜欢和爱护⼩⼉的意识。
2、具有精益求精、珍惜⽣命的态度。
3、具有⾼尚的医德医风和良好的⾏医准则。
五、⼤纲说明(⼀)适⽤对象与参考学时本教学⼤纲主要供⾼专⾼职专业教学使⽤,总学时为6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2学时,实践教学8学时。
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时。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一、前言
儿科学教学大纲是为了规范和指导儿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旨在提高医学生对儿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的掌握,使其能够成为优秀的儿科医生。
本大纲将详细介绍儿科学教学的目标、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2. 技能目标
3. 情感目标
三、课程设置
1. 基础知识类课程
1.1 儿科学概论
1.2 儿科学基础知识
1.3 儿童生长与发育
1.4 儿童营养与食品卫生
1.5 儿童心理与行为发育
2. 专业技能类课程
2.1 儿科体格检查与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2.2 儿童急诊抢救技术
2.3 婴幼儿生命早期发展评估与干预 2.4 儿童免疫规划与疫苗接种
2.5 儿童重症护理技术
3. 临床实践类课程
3.1 儿科实习
3.2 儿科临床轮转
四、教学方法
1. 多媒体讲授
1.1 投影仪课件
1.2 视频播放
2. 病例讨论
2.1 讲师引导
2.2 学生参与
3. 病例演示
3.1 模拟患儿
3.2 学生操作
五、评价体系
1. 学习笔记
2. 课堂参与度
3. 实习评价
4. 考试成绩
六、结语
通过本儿科学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实施,我们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儿科学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的医学生,提高其对儿童疾病的认识与处理能力,为提高国家儿童医疗水平做出贡献。
祝愿所有学员在儿科学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并能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成为优秀的儿科医生。
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儿科学英文名称:Pediatrics课程性质:专业课总学时:96学时(理论学时:64学时),(实验、见习、讨论学时:32学时)学分:6.0学分适用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预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诊断学,医学影像学。
建议教材:“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儿科学》第8版,王卫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课程简介:自胎儿至青少年是一个体格、心理、智力不断成熟的过程,机体在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方面与成人相比有明显不同,且在不同年龄阶段各有其特点。
儿童身心健康关系到世界的未来,因此,熟悉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儿童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各项措施,对促进和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儿科学》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疾病诊治、疾病预防与疾病康复的临床医学学科,是临床医学教育骨干课程,是医学生的必修课。
《儿科学》内容共分18章,其教学内容涵盖发育儿科学、预防儿科学、临床儿科学和康复儿科学;其中,第1、4章为总论,介绍儿科学特点及儿科疾病诊治的原则,第2、3章为发育儿科学及预防儿科学的内容,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保健原则;第5〜18章研究各系统或年龄段疾病。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突出重点、减少重复、精简课程、保持特色为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对“三基”知识的总体掌握,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适当介绍儿科学新进展,拓宽眼界,使医学生具有较好的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医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临床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生在认真学习教材和教师的启发下,应掌握儿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儿童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疾病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案,掌握疑难病症的诊断思维方法、检查步骤及鉴别诊断,掌握危急重症的抢救程序、组织和方法,并养成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儿科学英文名称:Pediatrics课程性质:专业课总学时:96学时(理论学时:64学时),(实验、见习、讨论学时:32学时)学分:6.0学分适用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预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诊断学,医学影像学。
建议教材:“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儿科学》第8版,王卫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课程简介:自胎儿至青少年是一个体格、心理、智力不断成熟的过程,机体在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方面与成人相比有明显不同,且在不同年龄阶段各有其特点。
儿童身心健康关系到世界的未来,因此,熟悉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儿童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各项措施,对促进和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儿科学》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疾病诊治、疾病预防与疾病康复的临床医学学科,是临床医学教育骨干课程,是医学生的必修课。
《儿科学》内容共分18章,其教学内容涵盖发育儿科学、预防儿科学、临床儿科学和康复儿科学;其中,第1、4章为总论,介绍儿科学特点及儿科疾病诊治的原则,第2、3章为发育儿科学及预防儿科学的内容,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保健原则;第5~18章研究各系统或年龄段疾病。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突出重点、减少重复、精简课程、保持特色为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对“三基”知识的总体掌握,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适当介绍儿科学新进展,拓宽眼界,使医学生具有较好的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医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临床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生在认真学习教材和教师的启发下,应掌握儿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儿童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疾病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案,掌握疑难病症的诊断思维方法、检查步骤及鉴别诊断,掌握危急重症的抢救程序、组织和方法,并养成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以王卫平教授主编的《儿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为主要教材,以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主编的《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等为辅助教材。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要求:1.了解儿科学的任务和范围。
2.熟悉儿科学的特点。
3.掌握儿童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
(二)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三)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儿童、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2.主要教学内容:(1)一般介绍儿科的任务和范围。
(2)重点讲解儿科学的特点:分基础和临床。
基础包括解剖、功能、病理、免疫及心理;临床包括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与预防等。
(3)重点讲解儿童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四)见习课:了解我国儿科学的发展和展望。
(五)思考题:儿科年龄分期及其临床意义。
第二章生长发育第一节生长发育规律第二节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第三节体格生长第四节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其他系统的发育第五节神经、心理发育第六节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一)目的要求:1.熟悉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2.掌握儿童体格生长常用各项指标和测量方法、出生至青春前期的体格发育规律及评价。
3.了解体格生长的评价方法。
4.熟悉各系统的生长发育(重点:骨骼、牙齿)。
5.了解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特点及评价方法。
(二)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三)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生长发育、生长、发育;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身高/身长、坐高/顶臀长、;骨龄、乳牙萌出延迟;神经心理发育、心理测试2.主要教学内容:(1)重点讲解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
(2)重点讲解儿童体格生长的指标,测量方法及正常值,影响因素(体重、身高/身长、坐高/顶臀长、指距、头围、胸围、上臂围、皮下脂肪及身体比例与匀称度等);出生至青春前期的体格发育规律及体格发育评价。
(3)一般讲解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其他系统的发育及影响因素(头颅骨-骨缝、前囟、后囟,脊柱,长骨-骨龄、牙齿-乳牙、恒牙等发育规律)。
(4)结合小儿神经系统形态及功能发育,讲解各年龄感知、运动、语言和神经反射的发育,讲解小儿神经心理发育的发展里程碑。
(5)介绍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
(四)见习课:结合儿童保健门诊了解儿童体格生长各项指标的评价方法(重点体格发育常用各项指标测量方法、出生至青春前期的体格发育评价)(五)思考题:1.何谓生长发育?生长发育的规律有哪些?2.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3.何谓骨龄,测量小儿骨龄有何临床意义?4.简述小儿前囟发育规律,检查前囟有何临床意义?5.评价体格生长有哪些要求?6.1岁以内小儿运动、语言、思维和神经反射的发育。
第七节心理行为异常(一)目的要求:介绍常见儿童心理行为异常。
(二)学时安排:理论课1学时(三)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行为问题、屏气发作、吮拇指癖、咬指甲癖、遗尿症、儿童擦腿综合征、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习障碍2.主要教学内容:介绍儿童行为问题的分类及常见儿童心理行为异常,如:屏气发作、咬吮拇指癖、咬指甲癖;遗尿症、儿童擦腿综合征、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习障碍等发生原因、表现和处理原则。
(四)见习课:了解常见的心理行为异常的临床表现。
(五)思考题:1.简述儿童行为异常分为哪几类?2.原发性遗尿症的处理原则?第三章儿童保健原则(一)目的要求:1.掌握各年龄儿童保健原则。
2.了解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3.掌握儿童的计划免疫。
(二)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三)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儿童保健、计划免疫2.主要教学内容:(1)重点讲解儿童各年龄期的保健原则(包括胎儿期及围生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及青春期)。
(2)一般介绍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①护理:居室、衣着;②营养:婴幼儿喂养指导;③心理卫生;④定期健康检查:新生儿访视、儿童保健门诊;⑤体格锻炼:户外活动、皮肤锻炼、体育运动;⑥意外事故预防(3)重点讲解计划免疫:掌握计划免疫的意义及程序、禁忌症;熟悉预防接种反应。
(四)见习课:通过儿保门诊或儿童保健组织,了解小儿保健的具体措施。
(五)思考题:1.小儿各年龄期保健原则及重点。
2.计划免疫概念,我国卫生部规定的1岁内儿童必须完成的计划免疫程序。
3.预防接种的禁忌证有哪些?第四章儿科疾病诊治原则第三节儿童液体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一)目的要求:1.熟悉儿童体液平衡的特点。
2.熟悉儿童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的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
3.掌握儿童体液疗法的原则及计算方法。
4.熟悉各种常用溶液的组成及应用。
5.掌握腹泻病的液体疗法。
(二)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三)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脱水;轻度脱水、中度脱水、重度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口服补液盐(ORS)、液体疗法;生理需要量、累积损失量、继续丢失量、扩容。
2.主要教学内容:(1)讲解儿童液体平衡的特点(2)重点讲解儿童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及代谢性酸中毒的病因、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轻度脱水、中度脱水、重度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扩容、低血钾、高血钾、代谢性酸中毒等)。
(3)介绍液体疗法时常用的溶液组成及应用。
(4)重点讲解儿童腹泻病液体疗法(原则及计算方法)。
(四)见习课:结合病例讲解儿童腹泻病、腹泻病合并肺炎、营养不良及新生儿腹泻时的液体疗法(不同疾病补液量的计算)。
(五)思考题:1.小儿体液的总量与分布的特点。
2.脱水的性质、分度及其临床表现特点。
3.口服补液盐(ORS)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原理,标准ORS和低渗ORS 组成、电解质浓度和渗透压?4.新生儿和小婴儿酸中毒的临床表现特点。
5.低钾血症概念、低钾血症的治疗原则及静脉补钾的注意事项。
6.高钾血症的治疗原则。
第五章营养及营养障碍疾病第一节儿童营养基础第二节婴儿喂养方法(一)目的要求:1.熟悉儿童能量代谢的特点及营养需要。
2.掌握正常婴儿喂养方法。
(二)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三)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营养、营养素;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平均需要量(EAR)、推荐需要量(RNI)、适宜摄入量(A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婴儿的食物转换。
2.主要教学内容:(1)介绍儿童营养基础,重点讲解儿童物质代谢特点,包括能量、水分、宏量营养物质和微量营养素的需要量。
(2)重点讲述人乳的成分。
母乳喂养的优点,哺乳方法,不宜哺乳的情况、断奶时间及注意事项。
(3)重点讲述人工喂养及混合喂养的适应症,乳类食品包括配方奶的选择,牛、羊乳及其他代乳品的成分、优点及使用方法,并重点讲述牛乳乳方配制。
(4)重点讲解婴儿的食物转换意义和方法。
(四)见习课:1.掌握牛乳乳方的改建方法、婴儿辅助食品制作方法。
2.介绍幼儿喂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讲解人工喂养婴儿奶方的配制及喂养指导。
(五)思考题:1.儿童能量代谢特点。
2.人乳成分特点,母乳喂养优点。
3.牛奶成分不适合婴儿的原因,奶方的改建步骤和目的。
4.婴儿添加辅助食品的原则。
5.婴儿喂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第五节维生素营养障碍二、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一)目的要求:1.了解机体内维生素D的来源、代谢及生理作用。
2.熟悉引起儿童维生素D缺乏病的原因。
3.掌握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与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标准及防治方法。
(二)学时安排:理论课1.5学时(三)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麦角骨化醇、胆骨化醇。
2.主要教学内容:(1)讲解机体内维生素D的来源、活化过程、活性形式及在体内的调节与生理功能。
(2)结合维生素D代谢及生理作用重点讲解引起儿童维生素D缺乏症的原因及诱因;讲解维生素D缺乏症的发病机制(包括甲状旁腺与发病学上的意义)。
(3)详细介绍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包括各期临床症状、体征、X线表现及血生化改变等。
(4)重点介绍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包括隐匿型、典型发作。
(5)重点介绍维生素D缺乏所致的佝偻病、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
(6)详细介绍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手足搐搦症的治疗原则与预防。
(四)见习课:选择典型病例,通过床边示教、病例讨论等形式,掌握维生素D缺乏症的临床表现及分型、临床防治措施。
(五)思考题:1.维生素D体内活化及其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