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经济学述评
论西方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建构_杜洁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nyang Teachers College第21卷 第1期 2001年1月(Philos.&Soc.Sci.Edit.)V ol.21No.1Jan.2001·妇女研究·论西方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建构杜 洁(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北京100730)摘 要:分析西方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方法及框架,对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代表人物理论进行评述,探讨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贡献及其历史局限。
关键词:西方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父权制;社会性别制度;性别分工中图分类号:D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01)01-0051-06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是西方女性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从欧美开始的第二波妇女运动浪潮。
它对当时和其后的妇女运动乃至整个社会变革都产生了深远的的影响。
探讨西方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以下简称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框架,可以使我们认识它的哲学基础及体系,也可以对我们在新时期发展中国的妇女理论提供启示。
一、西方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西方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和20世纪60年代西方激进女性主义。
它批判地吸取了马克思主义和激进女性主义的理论观点,并着力于两种理论的结合,以建构一个能全方位解释妇女受压迫和指导妇女运动的理论体系。
一方面,受当时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认为没有一种像马克思阶级压迫理论那样具有解释力的理论能跨越文化、贯穿历史地说明妇女的受压迫问题[1]。
她们深受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的影响[2],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性别分工、异化、阶级分析等基本概念,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去分析父权制、家庭、性关系、性别分工、社会性别体制等问题,认为它们都有一定的物质基础,都是特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女性主义的立场论研究述评
作者: 戴雪红[1]
作者机构: [1]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出版物刊名: 马克思主义研究
页码: 80-87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 女性主义;立场论;马克思主义;思想渊源
摘要: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女性主义立场论是认识论的一项成就,它有助于解决一些在资本主义父权制社会中遭到歪曲的论题。
本文首先界定了立场概念的基本内涵,然后重点阐明女性主义立场论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渊源关系,指出女性主义立场论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是从马克思的立场出发建构起来的。
本文详细论述了女性主义立场论的主要特征及其政治和实践策略,剖析了女性主义立场论研究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这体现在与本质主义、后现代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上。
本文试图为国内学界深入而细致地了解女性主义立场论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其争议提供参考。
国内外女权主义研究述评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自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妇女运动和妇女研究从西方世界开始勃兴,如今已遍及全世界,妇女的地位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们的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在女权主义运动中,各大女权主义流派纷纷建立,在运动中表现得非常活跃。
1五大女权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1.1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早期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的《为女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the Rights of Woman),1792年出版。
她的哲学思想源自法国革命,批判了卢梭的女性观。
她认为,理性是公民资格的基础,否认女性在理性和理智方面的能力低于男性,提倡男女两性受同等理性教育女性的结婚和生育必须建立在理性的选择之上。
她对将女性排除在教育之外和否定女性理性能力的社会后果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穆勒,他是唯一一位讨论过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原则的主要政治哲学家,他的著作《对女性的征服》在1869年出版,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应当将启蒙主义用于女性,这种启蒙主义认为,一种体制唯一的存在理由在于符合理性。
他认为女性的能力看上去确实低于男性,但这是长期的社会压迫和错误教育的结果。
1.2激进女权主义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激进女权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米利特(Kate Millett)在她的《性政治》(Sexual Politics)一书中,引入了父权制的概念,并发展成为了激进女权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理论。
米利特认为:女性受压迫的核心根源是付费全职,而非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而父权制社会妇女的压迫是建立在父权文化基础上的,父权文化压抑了女性。
费尔斯通(Shulamith Firestone)的《性的辩证法》被认为是生理本质主义的代表作。
费尔斯通的观点是:生育机制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
费尔斯通认为,两性的区别不必然导致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统治,是妇女的生育功能导致了两性权力的不平等,只有重建生育机制,妇女才能最终获得解放。
国内外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述评
提要:后现代思潮背景下,性别研究在人文科学领域越来越重要。
性别不只是关于个体身份的自然属性,更是一种映射社会变革、社会不平等和反抗特权的社会关系。
本文梳理国内外女性主义研究的相关文献,具体从女性主义地理学理论渊源、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和中国本土女性主义地理学等三方面对女性主义地理研究进行综述。
较之于国外同行,国内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仍显单薄,多数是采借和沿袭西方的相关理论进而通过特定案例加以印证(佐证),某种意义上是对西方同行的回应性研究。
未来的我国女性主义地理研究,需要关注三个问题:从我国传统文化女性发展理论中吸取营养;聚焦女性日常生活世界领域的实践逻辑;女性作为能动者的个体和自组织的集体智慧需要引起注意。
关键词关键词::性别研究;女性主义地理学;社会与文化转向;生活世界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G07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 国内外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述评姚华松1,黄耿志2,薛德升3(1.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广州510405;2.广州地理研究所广东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070;3.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510275)REVIEWS ON FEMINIST GEOGRAPHYICAL STUDIESYAO Hua-song 1,HUANG Geng-zhi 2,XUE De-sheng 3(1.Guangzhou Developmental Academy,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405,China;2.GuangdongOpen Laboratory of Geo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Guangzhou Instituteof Geography,Guangzhou 510070,China;3.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Abstract:Gendered studies played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human scientific field in post-modern era.Gender,not only relates with individual identity as a natural character tics,also indicate a social relation-ships which concerned social regeneration,social inequality and Resistance of the privileged.This paper summed feminist geographical studies from three sides:theoretical sources of feminist geography;western studies on feminist geography and China's local feminist geographical studies.I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feminist geography is a comprehensive outcome of humanistic geography,structural geography and post-modernism geography,individually contributed by affection experiences and identification,gender's role in spatial structuring and functioning,de-androcentralism and female shaping of space and place.In terms of western studies on feminist geography,discussion 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female,space and power was an extremely hot topic.Main parts in foreign feminist geographical studies covered baby geography,working spaces,home making as well as public space.Domestic feminist geographical studies mainly discussed fe-male migration,employment geography,human geography,tourism geography and social housing in earlier age,later focused more on disadvantageous geography,social geography and ne-cultural geography which re-lated with newer key words like spatial identity,spatial politics,baby geography,representational space,fam-ily power,homosexual space and human capital,pared with foreign peers,most of domestic femi-nist geographical studies just did case studies tapping foreign feminist theories,which was a responsive study of foreign peers.Key words:gendered studies;feminist geography;socio-cultural turn;life-world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143,41401169);广州市“羊城学者”科研骨干项目(12A023D )作者简介:姚华松(1977—),男,湖北黄冈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地理、城市底边群体。
女性主义经济学在经济学丛林中的地位及其方法论启发
经 济 学在 内 的非 主 流 经 济 学对 规 则、 习 惯和 习俗 对
人类 经 济 行 为 的影 响 进 行 了研 究 ,这 就 意 味着 有 机
性、 整 体 性 和 主 体 间 性 (nes b et i )等 得 到 itru jci t vy 了认 可 和 重 视。 在 女 性 主 义 经 济 学和 其 他 非 主 流 经 济 学 看 来 , 作 为独 立 个 体 的经 济 主 体 ,其 行 为 是 相 互 依赖 的 ,个体 深 受其 ( 社会 )性 别、社 会环 境 以及
类 赖 以生 存 的 家 庭、 社 会 、制 度 、 伦 理、 自然 等 语
境。
一
信 息方 面 的能 力 非 常 有 限。 另 外 ,经 济 主 体 所 处 的
环 境 可 能 具 有 高度 的不 确 性 ,因 为其 自身 的决 策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女性 主义 经 济 学 在 经 济 学 丛 林 中 的地 位
中图分类号:F 1 09
收 稿 日期 : 2 1 —91 0 00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0 —3 52 1 )10 8 —5 0 82 9 (0 1o —0 80
作 者简 介:崔绍忠 ( 9 0 ) 18 一 ,男,外 交学院 国际经济 系讲师, 济学博士 , 从事经济学方法论 与经济外交研 究。 经 主要
女性 主 义 经 济 学 在 经 济 学 丛林 中有 着 非 常 重 要 的 地位 ,它对 新 古典 经 济 学 的批判 与其 他 非 主 流 经 济 学流派 对 新古 典经 济 学 的批判 在 本质 上是…‘ 的。 致 女性 主 义 经济 学 以及 其 他 非 主 流经 济 学 对 新 古 典经 济 学 所 持 的 态度 也是 根 本 地 统 一 的 ,那 就 是 要 吸取
性别经济学的研究与应用
性别经济学的研究与应用自女性主义崛起以来,性别问题逐渐引起世界范围内的热议和关注。
而性别经济学,作为女性主义理论的一部分,探索的正是经济学领域中性别不平等的问题,旨在促进性别平等。
性别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不仅限于女性,也包括男性和不同性别的人群,它从性别的角度出发,透视社会经济现实和各种经济政策,为经济学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介绍性别经济学的概念、原则和应用领域,并探讨如何从性别平等的角度来构建公正的社会经济体系。
一、性别经济学的概念及原则性别经济学是一门关注性别问题的经济学研究领域。
最早出现于1970年代后期,其主要目的是研究女性的经济地位和性别差异,并定位于女性主义的重要分支学科。
从原则上来讲,性别经济学认为,性别不应成为区分人们在经济上得到的待遇和机会的因素,任何人都应该平等地享有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机会。
在性别经济学中,存在若干个基本概念和原则,它们对性别平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1. 性别角色:性别经济学认为,性别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种社会和文化构建的概念,包括人们从社会和文化中学习到的与性别相关的角色和特征。
这些性别角色在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会影响人们获得信息、机会、权力和资源。
2. 性别分工:性别经济学认为,社会和文化经验会把男女定位在不同的角色和职位上,强调性别分工。
这会导致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不公平和排斥现象。
例如女性在家里担负照顾家庭和孩子的工作,而男性则负责进入职场工作。
3. 性别主流化:性别经济学认为,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受到社会性别观念影响,为了实现性别平等,需要创造一个无性别歧视的社会背景,将性别问题贯穿到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从而消除性别主流化作为障碍导致的不公平。
4. 性别敏感: 性别经济学研究提倡注重性别敏感,即要关注到不同性别的人在生活方式、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并很好地考虑到它们。
在性别敏感的社会背景下,妇女、男子和其他所有性别都能够从社会和文化认可的机会平等中获得利益。
生态女性主义运动及其研究述评
生态女性主义运动及其研究述评摘要: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是当代西方由环境运动与女性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至今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生态女性主义为自然和女性立法,反对一切形式的压迫。
本文首先论述了生态女性主义运动的产生和发展,然后阐述了国内外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现状,最后分析了生态女性主义呈现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父权制;自然;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始于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它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母系时代的母权制到父权制时代的父权制度后、进入到了全面向父权制挑战以实现人类男女平等的“平权时代”。
女性主义自诞生以来,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女性主义展现出了其独有的特征。
女性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以1920—1928年欧美女性获得完全的选举权而达到顶峰。
第二次浪潮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是在在法国和西欧的“学生造反运动”的影响下形成的。
[1]这次运动以全面争取在就业、教育、福利、政治和文化等领域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为目标,对女性的本质和文化身份进行了探索,与现代性各种政治思潮结合形成自由女性主义、社会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和文化女性主义等诸多流派。
而生态女性主义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低潮时期,这是一个区别于其它女性主义流派的独特流派。
一、生态女性主义运动的产生及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拉开了当代环境运动的序幕,随着环境保护运动蓬勃发展,妇女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运动中来,使女性主义运动也从传统的范围中超越出来,迅速向生态女性主义运动延伸,在生态运动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真正孕育“生态女性主义”这个术语及其基本思想的是弗朗索瓦丝?迪奥博纳70年代早期的两本著作:1974年出版的《女性主义或者毁灭》和1978年出版的《生态女性主义:革命或者转变》。
[1]迪奥博纳宣称,之所以有必要进行生态女性主义革命是因为:“(生态女性主义的)目的不是建立一个所谓的更美好和更公平的社会,而是生存,让历史得以继续,而不是让我们像大洪水前的动物和鸟类那样消失,这些物种的生育能力也因为人类过剩的人口而持续降低。
21世纪国内生态女性主义研究述评
21世纪国内生态女性主义研究述评一、生态女性主义的兴起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批评理论近年成为一种显学,也成为批评理论的学术前沿。
自从诞生以来,它便显示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活力,吹绿了学术界。
生态女性主义是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一种结合了生态主义和女性主义双重视角的批评理论,它批判了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剥削。
美国生态女性主义哲学家麦茜特认为,对妇女和自然的双重剥削开始于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时期。
那时,现代科学的机械主义世界观取代了以有生命的、女性的大地为中心的有机论世界观。
在这种机械论的倡导下,人类为了自身利益,在不断膨胀的欲望驱使下,对大地母亲肆意践踏,对自然进行掠夺和破坏。
人类为此终于付出了代价,遭到了自然的惩罚。
许多环境问题不断出现,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女性主义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诞生的。
面临生态危机,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一些生态学家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严肃的思考。
1962年,美国女生态思想家蕾秋?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tng)出版。
卡森在该书中对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掠夺进行了批判。
一些生态学家把女性与自然联系起来,认为二者在生育与养育功能方面有极为相似之处,而且女性与自然都处于被统治、被支配的地位。
1974年,‚生态女性主义‛一词在法国学者弗朗西丝娃?德奥博尼(Francolse d‘Eaubonne)的著作《女性主义或者死去》中首次出现。
1978年,她又出版了《生态女性主义:革命或者转变》。
德奥博尼认为我们需要掀起一场生态女性主义革命,因为‚(生态女性主义的)目的不是建立一个所谓的更美好和更公平的社会,而是生存,让历史得以继续,而不是让我们像大洪水前的动物和鸟类那样消失。
‛这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
‚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概念后来由伊内斯特拉?金(Ynestra King)提出,并因为1980年以‚地球上的女性与生命:80年代的生态女性主义‛为主题的阿默斯特会议而形成为一场运动。
女性主义发展和主要观点介绍
女童和少女在理解和学习其社会化的角色中,大众传媒为她们提 供什么样的社会性别样本,强化什么样的模范性别角色,边缘化 什么样的性别角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她们长大成人后的性别意 识。
公司名称 汰渍
通俗文化的女性杂志,小 说,广告,都高调赞扬了 家庭主妇女性观念
公司名称
媒体眼中的体育运动 报道数量方面明显少于男性运动
公司名称
女性工作
经济学家Hartmann发现,在与资本家的劳工协商中, 公会组织通过牺牲女性工人利益来维护男性工人在劳动市 场中的主导地位。通俗的说,资本家更多的雇佣男性为劳 动力。
劳动力边缘,收入 不高,依赖男性
限制了在劳动市场 的全身心投入
令人沮丧 的循环
不得不在家庭中承
担主要家务劳动
公司名称
男女工作差异
第一种 性别水平隔离。 也就是说,一些行业的 从业人员基本上是单一 性别。
公司名称
第二种 性别垂直隔离。
即 单个工作组织里面, 通常女性居于底层, 男性更容易位居高层。
文化和社会定义的所谓 “女性化的/阴柔之气” 和“男性化的/阳刚之气” 都与男女经济地位有直 接联系
虽然大多数国家提倡同工 同酬。工作职位是决定权 力关系的重压因素,女性 处于底层地位,在利益分 配中就会处于劣势
公司名称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一方面, 减少生育鼓励 了很多年轻女性 积极参加工作
另一方面 独生子女政策在一 定程度上也使中国 老年女性在经济上 和生活上更为脆弱, 更依赖于家庭
公司名称
政府产假和儿童保育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所承 担的社会生育工作并没有被社 会和政府认可为工作或者劳动。
Eates和她的同事在2001年发现, 如果政府为女性每年抚养孩子的 工作支付工资,这一数目将达到 1960亿美元之多,女性为家庭和 社会做出点贡献是可以用经济来 衡量的。 然而事实是,在大多数国 家,女性在家庭中的贡献 不仅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 视,反而成为拒绝她们在 公共场所寻求工作机会的 借口
《2024年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述评》范文
《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述评》篇一一、引言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兴起,逐渐成为电影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
它以女性视角为出发点,对电影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探讨女性在电影中的地位、角色和形象,以及电影制作过程中的性别平等问题。
本文旨在简要介绍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理论体系,对其研究方法及主要成就进行述评,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提供参考。
二、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理论体系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关注女性在电影中的地位和角色,揭示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
其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性别视角: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强调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审视电影作品中的性别关系、权力结构和角色定位。
2. 女性形象:对传统电影中女性形象的解读和批判,揭示女性形象被边缘化、刻板化的现象。
3. 女性导演:关注女性导演的创作及其在电影界的发展状况,探讨女性导演的创作特点和风格。
4. 性别平等:倡导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实现性别平等,反对性别歧视和偏见。
三、研究方法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历史分析和跨学科研究等。
文本分析是对电影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关注其中的性别符号、角色定位等;历史分析则是将电影作品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进行考察;跨学科研究则结合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电影作品进行综合研究。
四、主要成就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了女性在电影界的地位和角色的提高。
2. 推动了性别平等和反性别歧视的议题在电影作品中的呈现。
3. 对传统的女性形象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推动了女性形象的多元化发展。
4. 拓展了电影研究领域,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五、评价与展望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局限和争议。
一方面,该理论在推动性别平等和反性别歧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其过于强调性别差异和矛盾的倾向也可能导致对其他社会问题的忽视。
反思女性主义经济学
反思女性主义经济学黄蕾;岳淑芳【摘要】伴随20世纪女性主义的兴起以及经济学界对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批评,把性别及其价值视为重要要素纳入经济问题研究领域的主张促成了女性主义经济学的勃兴.对新古典经济学过于迷信数理研究范式的批判中,女性主义经济学确实丰富并完善了经济学研究的视角,其关注性别差异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的观点也促进了经济问题研究的发展.但是,由于其缺乏清晰明确的研究范式,而且针对经济发展变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既未能给出精准的学理解释和阐释、也未能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和举措等因素而饱受诟病,被视为仅只是一种“思想”而不是经济学学科的分支.【期刊名称】《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36)001【总页数】6页(P110-115)【关键词】女性主义;经济学;纳尔逊;新古典经济学【作者】黄蕾;岳淑芳【作者单位】云南大学经济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财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221;云南财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2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91.3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的兴起,关于性别的不同行为心理、行为特征及其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力问题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同时,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对于作为主流学派的新古典经济学的批判也在不断深入中,很多学者注意到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关于“女性”角色思考的缺失,因此,性别研究的视角被恰逢其时地引入到新的经济理论的讨论,由此产生了以朱莉·纳尔逊(Julie A. Nelson)为代表的女性主义经济学。
朱莉·纳尔逊和费伯(Ferber Marianne A)于1993年出版的《超越经济人:女性主义理论和经济学》被视为女性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宣言”和“里程碑”。
女性主义经济学的兴起有力地批判了基于“理性人”假设、沉醉于数理模型分析的新古典经济学,* 刘文超:《演化经济学的人类行为理论——对“理性人”假设的批判与超越》,《学术月刊》2015年2期。
生态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述评_吴琳
纷撰文探讨妇女和环境的关系 , 从多个角度介绍与研究 生态女性主义。通过整理分析中国学术期刊网收录近十 五年国内有关生态女性主义的论文 , 可知我国生态女性 主义早期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哲学 、 伦理学、 宗教等领 《生态女性主义及其 域。1996 年, 曹南燕和刘兵合作发表 , 较为详细地评述生态女性主义对传统哲学的批 意义》
② 判, 分析其提出的新的价值观 、 伦理学及其意义。 陈喜荣
学家鲁赛尔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
⑨ 述。
近年来, 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正式进入文学 研究领域。从文学视角对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呈现多维 度局面, 涉及批评理论研究、 文本研究以及对生态女性主 《方兴未艾的绿 义文学研究的研究等。2002 年, 韦清琦在 — —生态批评》 “是生态 色文学研究— 中指出生态女性主义
近年来国内对生态女性主义 的 研 究 视 角 日 趋 多 元 化, 除了上述几种视角之外 , 还包括语言学、 经济学、 社会 学、 政治学、 学术思想发展等。 此外, 自 2003 年出现以生 态女性主义为研究对象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 , 而且数 生态女性主义已引起国内学者 量逐年上升。 由此可见, 越来越密切的关注, 其在中国的研究呈现日趋繁荣的局 面。但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生成中的前沿性 的 理 论 思 潮, 其理论思想还未成熟, 在理论建构方面还很薄弱 , 需 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 生态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接受和发展探因 生态女性主义进入中国仅十几年 , 已获得很大发展。 从理论传播和接受来看 , 这主要与两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 “本土” 实践需要和历史文化的制约 。 从生态女性主义在 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语境来看 , 它一方面受到西方生 态女性主义发展的影响 , 另一方面, 也是中国当代现实语 境压力所致, 是改变当下人们生存状态的现实需要 。 当 代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矛盾 , 现代化改善 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提高了女性自身的素质 ; 而这种现代 化进程又加剧了贫富分化 , 大多数人尤其是贫困妇女的 生存状况日益恶化。 与此同时, 环境问题也成为中国在 新世纪里面临的最大挑战 , 不仅关系到我国生态环境安 全, 也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除了现实需要之外, 生态女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 发展还有赖于中国本土的思想文化资源 。 道家阴阳和谐 的关联性思维, 化二元性为二级性, 避免了本体上的二元 对立; 道生万物的哲学1 年第 1 期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英]亚当斯密著读后感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英]亚当斯密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英]亚当·斯密著读后感亚当·斯密,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他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其理论的独特性和前瞻性,对经济学的理解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斯密在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理论,认为市场竞争可以促进社会福利的提高。
这一理论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市场竞争可以激发企业的创新和效率,降低产品价格,提高消费者福利。
同时,市场竞争也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
斯密还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它所需的劳动量。
这一理论在经济学的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劳动价值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商品价格的形成,也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不同行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
读完这本书,我也对斯密的博大精深感到敬佩。
他不仅在经济学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还在哲学、伦理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
他的理论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对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而言之,读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让我对经济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对斯密的博大精深感到敬佩。
这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对经济学者和普通读者都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第二篇范文:《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英]亚当·斯密著读后感——从女性主义经济学的视角审视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经济学史上的一部里程碑之作,它不仅奠定了经济学科的基础,也深刻影响了后世对财富、市场和分工的理解。
然而,当我们从女性主义经济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部经典时,会发现斯密的一些观点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女性主义经济学关注的是性别在经济领域的差异和不平等,以及这些差异如何由经济体系所形塑和加剧。
女性主义理论流派综述
女性主义理论流派综述摘要:女性主义是一股影响力相当大的思潮,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逐渐的关注西方的女性主义问题,并发表了许多的文章对这些不同的流派进行介绍。
本文选取了西方女性主义影响力较大的几个理论流派,并概述了一些学者对这些流派的评价与看法。
关键词:女性主义;性别差异;不平等引言在人类的历史上,不论是西方社会还是中国社会,女性一直处于被压制的状态之下。
在父权体制长期的宰制之下,女性一直被男性视为私有财产,且不能发挥其聪明才智。
在中古时期的欧洲,才智出众的女子会被冠以女巫的标志,而中国自古便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和三从四德等伦理。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当中,女性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她们依附于男性而存在。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进步,女性对于权利、平等和自由的要求和呼声也越来越高。
最终,女性意识的觉醒逐渐触发了女性主义的浪潮。
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爆发于18世纪下半叶至1925年,运动的目标在于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包括话语权、教育权、就业权和反对一夫多妻制等。
一般来说,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产生于二战后的60-70年代,其基调是要强调两性间分工的自然性并消除男女等工不同酬。
要求忽略把两性的差别看成是在两性社会关系中,女性附属于男性的基础的观点。
要求分领域对相应适可公众开放,等等。
第三次女性主义浪潮产生于世纪之交,具有地方性、人身性、差异性的特点。
这次浪潮把注意力放到主体性和活生生的身份认同上,号召在各个相异的人群之间要有真诚的倾听和交流,而并不是把自己的解释图示强加给别人。
这次运动中还使女性主义者认识到,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不仅需要世界范围内广大女性的支持,还必须争取作为人类另一半的男性的支持与配合。
前后的三次女性主义浪潮中不断的产生了纷繁复杂、观点各异的女性主义理论。
这些理论不仅直接的推动了女性主义的浪潮,同时也带给了人们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
一、女性主义概念界定女性主义的英文是Feminism,是源自于法国的Feminisme。
《2024年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述评》范文
《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述评》篇一一、引言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自上世纪以来逐渐崭露头角,其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度解析了电影艺术中女性形象、女性地位以及性别平等问题的内涵。
本文旨在全面述评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及其在电影实践中的影响,以期为国内电影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
二、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发展历程(一)萌芽阶段20世纪初,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西方电影界开始关注女性形象及性别问题。
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主要关注女性在电影中的角色定位及形象塑造,试图揭示传统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局限。
(二)成熟阶段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学者们从多维度探讨女性在电影中的地位、女性创作与导演的独特性以及性别与权力关系等问题,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多元发展阶段近年来,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进一步发展,学者们开始关注跨文化、跨性别等议题,研究范围更加广泛。
同时,越来越多的女性导演和作品受到关注,为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主要观点与研究方法(一)主要观点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认为,传统电影中女性形象往往被物化、刻板化,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因此,该理论主张在电影创作中关注女性的真实经历、情感和需求,揭示性别歧视与不平等现象。
同时,该理论还强调了女性导演的独特性和创作空间,以及跨性别、跨文化背景下的性别问题。
(二)研究方法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社会历史批评和跨学科研究等。
通过文本分析,研究者关注影片中女性形象塑造及其与文化背景的关系;社会历史批评则关注社会历史因素对电影创作的影响;跨学科研究则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四、在电影实践中的影响(一)对电影创作的影响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对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女性导演开始崭露头角,她们的作品关注女性的真实经历和情感需求,展现了女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巴巴拉·伯格曼女权主义经济学思想评述——潜在女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学术贡献评介系列
因此 , 工业革命一方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 技术 革命使得家务劳动更加轻松 , 家务外包造成了许多 女性被迫“失业” ;另一方面 , 工业革命提高了真实工 资 , 货币的边际效用增加 , 家庭主妇的职业机会成本 增大 , 面临更高的职业风险 。 特别是社会经济结构 变化导致的社会规范 、婚姻制度以及女权自由主义 运动等因素也推动了女性加入劳动力市场 , 影响到 了家庭和社会福利 。
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主客体缺憾及启发——女性主义经济学视角
、
妇女作为新古 典经济学研究的 主体缺 憾
女 性 主 义 最 初 作 为 一 种 有 意 识 的 妇 女 解 放 运 动, 从诞 生之 日起 就对 西 方 传 统 的科学 知识 基础 提 出了挑 战 和 批 判 。它 最 早 对 西 方 科 学 知 识 的批 判
— —
女性主义经济 学视角
崔 绍 忠 马 秀 丽2 ,
(. 1 东北财 经大学 经济 学院,辽 宁 大连 1 6 2 ;2 大连 交通 大学 信息工程 学院 ,辽 宁 大连 1 65 ) 10 5 . 10 2
摘 要: 女性主义经 济学 是 2 0世纪 9 0年代崛起的一个新兴经济学流派 , 在 2 是 0世 纪 6 0至 7 0年代女权运动 的 “ 第二次浪潮” 的影响下发展起 来的。女性 主义经济学运用独特 的社会性别分析方法 , 从一开始就对居于主流 的新 古典经济学提 出了质疑和批判 , 出了妇女作为新古典经济学研 究的主体和客体 缺憾 问题 , 指 即主流经济学界缺 乏 妇女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主体 , 同时新古典经济学也排斥 妇女及其 活动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客体。妇 女作 为新古典经 济学研究 的主体和客体缺憾 问题对 于正确理解新古典经济学 以偏概全的知识内容 、 男性 中心主义的本体论 和认识
论 以及 研 究 范 式 有 着 重 要 的 启 发 。
关键词 : 新古典经济学 ; 女性 主义经济学 ; 主体 ; 客体 ; 缺憾
中 图 分类 号 : 09 F 1 文献标识码 : 文 章 编 号 :0 8 35 20 )2— 1 1 0 10 —2 9 (0 8 0 0 1 — 5 收 稿 日期 :0 7—1 —2 20 1 5
维普资讯
第2 9卷 第 2期 20 0 8年 4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主义经济学述评贾根良刘辉锋(南开大学,天津,300071)提要女性主义经济学的兴起和扩张在过去10年中对西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女性主义经济学通过把性别分析引入经济理论,重新解释了妇女在家庭、劳动力市场和教育等领域中受到的不平等对待等问题,同时对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批判。
女性主义经济学不仅对基本经济理论的发展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它对经济政策的制定也提供了新的视野。
本文对女性主义经济学在这些方面的内容和未来发展作了综合评述。
关键词女性主义经济学性别分析新古典经济学批判一、背景与现状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第二波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女性主义思潮在社会科学领域迅速蔓延,并直接促成女性主义研究的兴起。
然而,女性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却缓慢得多。
经济学家对女性问题的漠视,使女性主义研究成为经济学中的一个空白。
这种现象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它与主流经济学的学术传统和研究范式密切相关。
第一,居于正统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的重要特征是简化论思维,自利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在价值取向上是男性中心主义的,女性被淹没在这种看似中性的简化处理中;第二,即使有经济学家意识到女性研究的重要性,也认为这是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任务,因为他们把经济学研究的范围限定于公共领域中的市场活动。
从历史角度来看,妇女的活动范围过去主要处于家庭等私人领域,因此往往被经济学家们排除在视野之外;第三,女性主义研究自兴起之初就以女性学者为主体,这固然与其自身利益相关,但女性独具的经历和体验是她们从事女性主义研究的优势。
然而,女性经济学家的队伍历来力量极为薄弱,根据布劳格编著的《经济学家名人录:1700~1986年主要经济学家传记词典》,在400多名已过世的经济学家中,只收录了8名女性(Peterson,1999,p.757)。
很明显,这种男性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利于开展女性主义研究;第四,经济学对女性研究的排斥被深刻地制度化了。
经济学教学中传授的是严格的新古典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而女性主义研究大多采用的是没有数学模型的定性研究,这在经济领域中被视为异端,继而造成了女性主义经济研究在“业内”几乎没有生存空间,只能屈居经济学的边缘。
因此,即使到了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经济学对于很多主流经济学家来说,仍是一个相当陌生的名词。
当然,这种情况只是经济学自“边际革命”以来发展的结果。
纵观整个经济学说史,有关妇女问题的论述尽管微乎其微,但还是有迹可寻的。
1869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穆勒所著《妇女的屈从地位》(On the Subjection of Women),对妇女的第二等级的经济地位作了经典论述;恩格斯研究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将当时家庭中妇女地位低下的现象归结为资本主义体系的弊端;20世纪初旧制度学派创始人凡勃仑在批判资本主义时也曾集中叙述了妇女的经济地位;同时期美国女权主义者吉尔曼(Chariotte Perkins Gilman)分析了家庭中女性的地位和工作对女性的重要性;英国经济学家韦伯(Beatrice Potter Webb)等人讨论了男女同工同酬的问题。
之后,随着新古典经济学主流地位的巩固,经济学中的女性声音一度消失。
直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社会科学中女性主义力量日渐增强,经济学领域中相应地成立了一些组织,如1971年激进政治经济学联合会(URPE)建立了现代经济学中的第一个妇女组织——妇女组织委员会(Women’s Caucus), 1973年美国经济协会(AEA)成立了“经济学职业中女性状况委员会” (CSWEP),主要任务是调查研究女性经济学家的地位和分布状况,并向她们提供帮助。
这两个组织在提高女性经济学家的地位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它们没有明确致力于推动女性主义经济研究,也没有提出女性主义的经济政策以及推动女性主义经济研究刊物的发行。
因此,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在20世纪70年代惟一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女性主义协会的学科,这导致在女性主义理论、政策研究以及建立组织网络方面,经济学落后于其他学科将近20年。
1992年1月,经过众多女性主义经济学家的努力,“女性主义经济学国际协会”(IAFFE)在美国新奥尔良正式成立。
这是一个非商业性的非政府组织,它不仅致力于女性主义的经济研究,而且还为建立世界范围内女性主义经济学家的国际网络提供了一个载体。
截止到1999年,IAFFE已拥有来自38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共600多名成员。
IAFFE的发展已成为女性主义经济学迅速扩张的契机。
同时,借助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反主流经济学的声势,女性主义经济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终于占有了一席之地。
针对妇女在家庭、就业和教育等方面受到的不公正对待等问题,女性主义经济学家在批判主流经济学的基础上,作出了新的解释,甚至挑战了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试图重构经济理论。
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IAFFE国际委员会主席组织了主题为“女性主义经济学:颠覆主流”的专题讨论。
为了扩大女性主义的影响,女性主义经济学家积极参加各种国际、国内和地区性学术会议,IAFFE每年夏季都要举行年会,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领域的学者自由交流提供机会。
另外IAFFE还于1995年正式创立了学会的期刊———《女性主义经济学》,为女性主义学者发表观点和进行争论提供了一个论坛。
该期刊因其公认的高质量和内容、主题方面的重要性荣获美国1997年度“最佳新期刊”奖。
二、主要理论观点女性主义经济学的中心议题是将性别的社会建构思想引入经济理论,利用性别分析的方法研究女性的社会性别问题。
女性主义经济学家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就业和教育这三个方面。
虽然一些新古典阵营中的经济学家对此也有过研究,但多数的女性主义者对新古典学派持批判态度,她们较多地吸收了制度经济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理论,力图发展更全面、更具解释力的理论。
1.家庭问题家庭问题是女性主义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
目前,采用新古典范式分析家庭问题主要有种途径:一种是由贝克尔和舒尔茨等人创立并发展起来的“新家庭经济学”,另一种是将最近20年发展起来的博弈论应用于家庭经济研究。
在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女性主义经济学家提出了新的分析方法。
因为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用整体观和简化论对家庭作了“质点化”处理,家庭内部的结构和关系一直处于“黑箱”状态。
贝克尔的新家庭经济学一方面对这种整体效用论作了解释,认为家庭中利他主义的男性居于主导地位,其他自利的成员(包括妇女、儿童和老人)则依附于男性,服从男性的效用函数,也就是服从家庭整体的效用函数。
另一方面,新家庭经济学将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应用于家庭经济分析,认为妇女在家庭工作的生产率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妇女从事家庭劳动的机会成本很低,因此女性和男性在家庭和市场上的分工是效率最高的一种社会分工方式。
女性主义经济学家首先肯定了贝克尔的理论贡献,认为新家庭经济学揭示了家庭关系的父权制基础、妇女的依附地位和家庭中的利他主义行为。
另外,女性主义又对之提出了批评:(1)新古典理论处理家庭问题的整体论方法与它一贯主张的个人主义方法相矛盾,掩盖了家庭内部的冲突和合作关系;(2)贝克尔关于男性主导地位的假设,只有在男性控制了足够多家庭收入的条件下才能成立,现实中这样的情况则非常少见;(3)贝克尔认为家庭决策只取决于家庭收入,忽略了外部因素对家庭内部决策的影响;(4)性别是一种社会建构,用比较优势理论解释家庭内部分工,只是将市场中的分工方式机械地移植到了家庭中。
还有一部分经济学家将博弈论应用于家庭的经济分析中。
博弈论克服了以往理论的某些缺陷,将男女双方置于平等的博弈位置上,用合作和非合作模型的方法分析了家庭中的合作行为。
男女双方的合作被看作是长期重复博弈的结果。
这种方法之所以受到一些女性主义者欢迎,是因为它坚持了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用男女双方对称的地位取代了比较优势假说,并且对家庭消费支出、劳动力供给、婚姻不平等等现象作了较好的解释。
但是,也有不少女性主义经济学家拒绝使用博弈模型。
她们认为,博弈论方法最大的缺陷是忽略了性别分析。
博弈模型的假设前提尤为严格,如参与者只能有两方,孩子作为家庭重要一员被忽略了;过于强调交易结果忽视了对交易协商过程的分析;过分注重定量研究中的数学模型,它无法容纳许多定性的数据分析,这就缩小了其解释范围。
所以,新家庭经济学和博弈论都是“双刃剑”,虽然拓展了新古典经济学对家庭问题的分析,但为保留其主流“身份”而坚持不放弃新古典研究范式,它除了为传统的家庭分工方式作辩解外,无助于女性主义家庭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女性地位的提高。
女性主义经济学家在批判以往家庭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分析方法和见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是A.K.森(Amartya K. Sen)和B.阿加瓦尔(Bina Agarwal)提出的“协作性冲突分析法”(cooperative conflicts approach)。
这种方法吸收了博弈论中合作交易的某些思想:如合作会使交易双方获益,对合作收益的分配取决于交易各方的“威胁”或“退出”。
其创新之处在于,拒绝在理论分析中使用数学模型,更多地采用了定性分析。
森和阿加瓦尔还分析了以往家庭理论忽略了的影响家庭交易结局的因素,如儿童、外部共同体(community)、社会性别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意识形态等,其中共同体和文化对家庭内决策结果的影响反映了家庭和社会结构之间持续动态的相互作用。
阿加瓦尔还通过经验研究发现,在南亚的社会环境中,提高妇女家庭地位的最有效方式是保证其对土地的所有权,但这需要改变传统的规制性别角色和行为的社会规范。
妇女经济地位的提高是一个通过多种方式争取权利的过程。
2.劳动力市场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批妇女进入劳动力市场参加工作,工资差距、职业分割(occupational segregation)等许多男女不平等现象开始突现出来。
因此,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成为女性主义经济学家的研究重点。
对这一现象,新古典经济理论仅从供求两方面用人力资本理论和歧视理论作了解释。
而女性主义经济学家一方面在理论上对新古典经济学派的解释提出批判,并主要从制度经济学和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引入相关理论,对劳动力市场问题作了更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女性主义者还通过向政府提出“赞助性行动计划”(affirmative action)、同工同酬(pay equlity)、最低工资等建议,为妇女争取到更多权益。
劳动力市场中衡量女性经济地位的主要指标是职业和收入(工资)。
妇女受到的不平等对待主要表现为职业分割和工资差距。
新古典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不一致,从供给角度出发的经济学家否认存在歧视;劳动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妇女的经济地位是她们理性选择的结果,或是某些职业本身存在对性别的特殊要求,这并不构成市场歧视;人力资本理论则认为,工资差距来自于生产率差异,生产率差异是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追加投资方面的不同造成的;研究需求的经济学家认为存在两种形式的歧视:一种是贝克尔提出的“偏好性歧视”(taste discrimination),指雇主或同事在实际工作中对男性的偏好,这种歧视是非理性选择,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会自动消失;另一种是统计性歧视(statistical discrimination),它的理论依据是人力资本差异和信息不完全,具体指从全社会总体来看,男性的工作价值要大于女性,又因为雇主和雇员间的信息不对称,鉴别雇员能力的费用太高,只好采用这种成本最低的甄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