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2文言知识点整理《诗经》两首
必修二古文知识点
![必修二古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0dac2c0360cba1aa811dac4.png)
代词,(它)的
代词,他们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代词,我
则或咎其欲出者
其一犬坐于前
代词,那个 代词,其中的
吾其还也
其孰能讥之乎?
表祈使语气,“还是”
反问语气,“难道”
特殊句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判断句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有碑仆道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省略句
省略句 状语后置
环 境 描 写
古今异义
1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2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今义:很、十分 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至为“到”,于为介词;今义:表示 另提起一事 5.于是余有叹焉 古义:于,介词,译为“对”;是,代词, “这件事”,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件事 承接前一事
必修二古文知识点梳理
《诗经》两首
通假字
将子无怒 无,通“毋”,不要 匪来贸丝 匪,通“非”,不是 于嗟鸠兮 于,通“吁”,感叹词
犹可说也 说,通“脱”,解脱,脱身
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岸,边际
岁亦莫止 莫,通“暮”,本指傍晚, 此处指年尾
古今异义
氓之蚩蚩 古义:民众,百姓;今义:流氓 泣涕涟涟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总角之宴 古义:欢乐;今义:宴会 至于顿丘 古义:至,到达,于,介词;今 义:提及另一事 三岁食贫 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 女也不爽 古义:没有什么过错;今义:不 痛快
抬起,举起
副词,特地 副词,仍然
形容词,旧、老
副词,故意
故作不良计
见 相见常日稀 动词,见面 君既若见录 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 渐见愁煎迫 介词,被
高中必修二文言文通假字整理
![高中必修二文言文通假字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51a1af9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67.png)
高中必修二文言文通假字整理一、《诗经两首》1、原文:匪来贸丝。
译文:其实不是真换丝。
通假字:匪,通“非”,表示“不是”。
2、原文:于嗟鸠兮。
译文:嘘嘘那些斑鸠。
通假字:于,通“吁”,叹词。
3、原文:游可说也。
译文:要丢便丢太容易。
通假字:说,通“脱”,表示“解脱”。
4、原文:隅则有泮。
译文:沼泽虽宽有尽头。
通假字:泮,通“畔”,表示“边、岸”。
5、原文:岁亦莫止。
译文:但已经到了年末不能实现。
通假字:莫,通“暮”。
6、原文:彼尔为何。
译文: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
通假字:尔,通“薾”,形容花盛开的样子。
二、《离骚》1、原文:偭规矩而改错。
译文: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
通假字:错,通“措”,表示“措施”。
2、原文:忳郁邑余。
译文: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
通假字:郁邑,通“郁悒”,表示“忧愁”。
3、原文:何方圜之能周兮。
译文: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
通假字:圆,通“圆”。
4、原文:延伫乎吾将反。
译文:迟疑了一阵我又将回头。
通假字:反,通“返”。
5、原文:进不入以离尤兮。
译文:既然进取不成反而获罪。
通假字:离,通“罹”,遭受。
三、《孔雀东南飞(并序)》《玉台新咏》1、原文:终老不复取。
译文:儿到老也不会再去别的女子。
通假字:取,通“娶”,表示“迎接女子过门成亲”。
2、原文:箱帘六七十。
译文:大大小小的箱子有六七十个。
通假字:帘,通“奁”,表示“梳妆匣子”。
3、原文:虽与府吏要。
译文:虽然同府吏有过誓约。
通假字:要,通“邀”,表示“邀请”。
4、原文:蒲苇纫如丝。
译文:蒲苇像丝一样柔软但坚韧结实。
通假字:纫,通“韧”,表示“柔软而结实”。
5、原文:摧藏马悲哀。
译文:很伤心马儿也悲鸣。
通假字:藏,通“脏”,脏腑。
6、原文:府吏见丁宁。
译文:府吏一再嘱咐我。
通假字:丁宁,通“叮咛”。
四、《兰亭集序》1、原文:悟言一室之内。
译文: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
通假字:悟,通“唔”,表示“见面”。
2、原文: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高一诗经两首的文言知识点
![高一诗经两首的文言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1411d55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f7.png)
高一诗经两首的文言知识点古代文言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就是《诗经》。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被广泛地研究和传承。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一阶段学习的两首《诗经》的文言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古代文化的精华。
一、《诗经》中的文言知识点1. 平仄:《诗经》采用了平仄格律,平仄指的是音调的升降。
平仄可分为平调和仄调,平调为平声,仄调为上声、去声和入声。
在诗歌创作中,平仄的运用可以使文章韵味深长,情感表达得当。
2. 反义词:《诗经》中常用反义词来修辞,比如“昼”与“夜”、“寒”与“暑”等。
这种运用反义词修辞的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鲜明生动,动人心弦。
3. 对仗:对仗是指句子之间形式和意义上的相对呼应。
《诗经》中常见的对仗方式有平行对仗、转折对仗、对比对仗等。
对仗使诗歌更具韵律感和和谐感。
4. 比喻:《诗经》中经常使用比喻来进行形象的描绘和抒发情感。
比喻可以借用一个事物的特征来表示另一个事物,使诗歌的意境更为深远,意义更为丰富。
5. 排比:排比是指通过并列运用的修辞手法。
《诗经》中很多篇章采用排比的句式,通过并列同义或相似词汇来增加语言的艺术效果,使诗句更加音调优美、感情丰富。
二、高一诗经两首的文言知识点1. 《关雎》关雎是《诗经》中的第四章,是一首描述爱情的诗。
它通过比较和对比,运用了反义词、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了爱情的复杂和多面性。
首先,《关雎》运用了反义词和对仗手法,如“无言”与“言”,“国破”与“家亡”,通过这种形式上的对比和呼应,突出了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关雎》还通过比喻进行描写,如“告余以丧”比喻出了心情沮丧的状态,而“日昃之久矣”则象征了时间的长久流逝,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刻。
2. 《车舝》车舝是《诗经》中的第二十一章,是一首描写战争的诗。
它通过平仄、对仗和排比等手法,生动地展现了战争中的残酷和悲壮。
首先,《车舝》运用了平仄来表达诗中的音律和情感变化,通过平仄的运用,使整首诗的节奏感更加鲜明。
《诗经两首》的高中知识点总结
![《诗经两首》的高中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7867aff3186bceb19e8bb68.png)
《诗经两首》的高中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二)古今异义词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3.不遑启居(启,古义:是跪|今义:指开启。
居,古义:指安坐|今义:指居住。
)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古义:文中指主帅|今义:指有品德的人。
小人,古义:文中指士卒|今义:指品行差的人。
)(三)一词多义1.言:①句首助词。
如:言既遂矣。
②相当于而。
如:静言思之。
2.以:①把,介词。
如:秋以为期。
②而,连词。
如:以望复关。
3.作: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
如:薇亦作止。
②开始。
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
③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
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④劳动,劳作。
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
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4.曰:①动词词头,无实意。
如曰归曰归。
②叫做,称作。
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③说。
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止:①语尾助词。
如:岁亦莫止。
②脚,足。
如: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③停止,停留,又引申为使动用法。
如:止子路宿。
④制止,阻止。
如:残贼公行,莫或止之。
⑤容止,礼貌。
如:人而无止,不死何候。
6.载:①记录,记载。
如:史载田横事。
②年。
如:自去舟职,五载复还。
③装载。
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引申为承担,承受。
如:载舟载舟,所宜深思。
④乘坐,乘车。
如:直上载公子车。
⑤祝词,起加强语气作用,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
如:载欣载奔。
⑥副词,开始。
如: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7.靡:①浪费。
《诗经二首》语文高考文言知识积累与复习讲解
![《诗经二首》语文高考文言知识积累与复习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42f92e9b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7f.png)
《诗经》两首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时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成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之一,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按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
“雅”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包括《大雅》(74篇)《小雅》(31篇)共105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共40篇。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字词汇总字音氓(méng)之蚩蚩愆(qiān)期徂(cú)尔帷裳(cháng)隰(xí)则有泮靡盬(gǔ)骙骙(kuí)古今异义1.至于..顿丘古义:两个词,至,到达,于,介词;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2.三岁..食贫古义:多年;今义:指年龄。
3.彼路斯何?君子..之车古义:将帅;今义:人格高尚的人。
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古义:士兵;今义:人格卑鄙的人。
通假字1.匪来贸丝“匪”通“非”2.于嗟鸠兮“于”通“吁”3.犹可说也“说”通“脱”4.隰则有泮“泮”通“畔”5.岁亦莫止“莫”通“暮”重点语句判断句①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②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倒装句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宾语前置)。
(人教版)必修二《诗经两首》知识点归纳整理(含解析)
![(人教版)必修二《诗经两首》知识点归纳整理(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39dcd2079563c1ec5da7155.png)
一、重点字词1.非我愆.期(拖延)2.将.子无怒(愿,请。
)3.体无咎.言(灾祸)4.以我贿.迁(财物)5.无与士耽.(沉溺)6.自我徂.尔(往)7.女也不爽.(过错)8.士也罔极.(标准)9.靡.室老矣(无,没有。
)10.言.既遂.矣(言:助词,没有实义。
遂:顺心、满足。
)11.总角之宴.(快乐)12.言笑晏晏..(形容欢乐的样子。
)13.信誓旦旦..(诚恳的样子。
)14.亦已.焉哉(止,了结。
)15.不遑启居....(不遑:无暇。
启:跪。
居:坐。
)16.靡使归聘.(问)17.忧心孔疚..(孔:很。
疚:痛苦。
)18.四牡业业..(高大雄壮的样子)19.四牡骙骙..(形容马强壮的样子)20.小人所腓.(遮蔽)21.今我来思.(语气词,无实义。
)22.行道迟迟..(缓慢)二、通假字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三、古今异义1.至于顿丘(古义:直到。
今义: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②另提一事。
)2.泣涕涟涟(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古义:欢聚。
今义:酒席。
)4.不遑启居(古义:跪,今义:指开启。
居,古义:指安坐。
今义:指居住。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古义:文中指主帅。
今义:品德高尚的人。
小人,古义:文中指士卒。
今义:品德卑劣的人。
)四、一词多义1.言言既遂矣(句首助词,无实义)静言思之(助词,无实义)2.以秋以为期。
(介词,把)以望复关(连词,表目的,来)3.作薇亦作止(动词,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
)天下之难必作于易。
(动词,开始)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动词,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_近义词辨析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_近义词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5b540d99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33.png)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_近义词辨析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_近义词辨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氓》【原文释义】氓之蚩蚩(氓,(méng):古义指男子;蚩蚩:老实的样子;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抱布(货币,一说布匹)贸(买)丝。
匪(通“非”,不是)来贸丝,来即我谋(来找我商量婚事。
即:靠近;我谋:宾语前置)。
送子(对男子的敬称)涉淇(渡过淇水。
淇:淇水,卫国的河流),至(到)于顿丘(地名)。
匪我愆期(推延日期。
愆(qiān):过,误),子无良媒。
将(音(qiāng),请,希望)子无怒,秋以为期(把秋天当作婚期)。
乘彼垝垣(登上那破旧的墙。
乘:登上;垝垣:垝(guǐ),垝垣:破颓的墙),以(目的连词,来)望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
一说返回关来)。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泪流貌)。
既见复关,载(相当于连词“则”)笑载言。
尔卜尔筮(你用龟甲和蓍草占卦。
卜:用龟甲卜吉凶;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体无咎言(卦象没有不好的话。
体:卦体,卦象;咎言:凶,不吉之言)。
以尔车来,以(介词,把)我贿(财物,嫁妆)迁。
桑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未落,其叶沃若(润泽貌)。
于嗟(相当于“吁嗟”,叹词)鸠(斑鸠。
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指男子)耽(沉湎于爱情)!士之耽兮,犹可说(通“脱”)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坠落)。
自我徂尔(到你家,嫁与你),三岁食贫(多年过着贫苦的生活。
三岁:指多年)。
淇水汤汤(水盛流貌),渐(沾湿)车帷裳(女子车上的布幔)。
女也(语气词,表示停顿,下面同此)不爽(差错),士贰(差错)其行(德行)。
士也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不以操持家务为劳苦。
靡:无,不;室劳:指家务活);夙兴夜寐(早起晚睡。
夙:早),靡有朝矣(不止一日)。
诗经二首笔记整理
![诗经二首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2b4fab3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f8.png)
诗经二首笔记整理1. 原文。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 字词注释。
- 关关:拟声词,水鸟叫声。
- 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传说这种鸟雌雄情意专一。
- 洲:水中的陆地。
- 窈窕(yǎo tiǎo):美好的样子。
- 淑女:善良美好的女子。
- 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
逑,配偶。
- 参差(cēn cī):长短不齐的样子。
- 荇菜(xìng cài):一种可食的水草。
- 流:捞取。
- 寤寐(wù mèi):醒和睡。
指日夜。
寤,醒时。
寐,睡时。
- 思服:思念。
服,想。
- 悠哉悠哉:形容思念之情绵绵不尽。
悠,忧思的样子。
- 辗转反侧:翻来覆去不能入眠。
-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琴、瑟,都是弦乐器。
友,用作动词,亲近。
- 芼(mào):挑选。
- 钟鼓乐之: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3. 主题思想。
-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从深切的爱慕到求而不得的痛苦,再到想象中与女子成婚的欢乐,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4. 艺术特色。
- 兴的手法:开篇以雎鸠鸟的和鸣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自然之物的和谐引出男女之间的爱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 重章叠句:诗中“参差荇菜”等句子的反复出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同时也起到了强调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 情感细腻:通过“寤寐求之”“辗转反侧”等描写,细腻地表现了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以及求而不得的痛苦。
1. 原文。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诗经二首文言知识点总结
![诗经二首文言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4ae8500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50.png)
诗经二首文言知识点总结文言知识点一:诗歌的格律和韵律《诗经》中的诗歌大多遵循着特定的格律和韵律,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这首诗中,每句诗的字数都是相同的,每句诗的韵脚也是相同的,这正是文言诗歌所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
另外,诗歌的韵律也是文言知识中的重要内容。
韵律是诗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增强诗歌的韵味和美感。
在《诗经》中常见的韵脚有平水韵、仄声韵等。
例如《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中的“夭夭”和“灼灼”就是一组仄声韵。
文言知识点二:修辞手法《诗经》中的诗歌还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如比喻、拟人、排比、对仗等。
这些修辞手法既可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性,又可以让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和具体。
例如《葛覃》中的“维葛之徵”,其中“徵”是指声音传播的距离,通过对植物的叫唤比喻,增加了诗歌的意境和感染力。
另外,《诗经》还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通过事物的比喻来揭示人情、抒发情感。
例如《周南》中的“蓁蓁其巅,侧田之山,维叶萋萋,叔兮伯兮,得大輈。
”中的“叔兮伯兮”象征着两位贵族的关系,通过这种手法可以使诗歌更加深刻和含蓄。
文言知识点三:词语的使用《诗经》中的诗歌运用了大量的文言词汇和成语,这些词语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且有很强的文学表现力。
例如《鹊桥》中的“维天之命,降民之灾”,其中的“命”和“灾”就是当时人们常用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的使用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状况。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词语在《诗经》中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称为诗经用字。
例如《小雅》中的“王事靡盬”,中的“靡盬”就是指工作不得当。
掌握这些诗经用字对于理解《诗经》的诗歌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文言知识点四:古文书法《诗经》的诗歌大部分都是通过书写传承下来的,因此对于古文书法的掌握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分析和理解《诗经》的诗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古文书法的特点,并通过古文书法来理解和解读诗歌的信息。
必修2第二单元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2第二单元文言文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7216add5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2b.png)
文言文知识梳理 (二) 必修 2《诗经》两首一、在括号内写出以下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氓之蚩蚩 ()2.匪来贸丝 ()...3.于嗟女兮 ()4.犹可说也()..5.隰则有泮 ()6.岁亦莫止()..7.彼尔维何 ()8.狁孔棘 ()..二、写出以下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氓之蚩蚩今义:流氓古义: ______________.2.泣涕涟涟今义:鼻涕古义: ______________.3.总角之宴今义:宴会古义: ______________.4.三岁食贫今义:确数,三古义: ______________.5.薇亦作止今义:停止古义: ______________.6.狁孔棘今义:洞;窟窿;眼儿古义: ______________.三、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将将子无怒,秋认为期 ().率疲敝之卒,将.数百之众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2.言既见复关,载笑载言.()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四、指出下边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状况并解说。
夙兴夜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五、指出以下句子的句式特色并翻译。
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子无怒,秋认为期。
()离骚一、在括号内写出以下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偭规矩而改错 ()2.忳郁邑余侘傺兮 ()..3.何方圜之能周兮 ()4.延伫乎吾将反 ()..5.进不入以离尤兮 ()6.芳菲菲其弥章 ()..二、写出以下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怨灵修之浩大兮今义:水势大古义: ____________..2.固时俗之工巧兮今义:仔细,精良古义: ____________..3.吾独贫寒乎此时也..今义:经济状况不好古义: ____________4. 自前生而诚然今义:前生古义: ____________..5.高余冠之岌岌兮..今义:形容十分危险古义: ____________6.长余佩之陆离..今义:形容色彩繁琐古义: ____________三、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诗经二首高一必修二知识点
![诗经二首高一必修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7665841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ce.png)
诗经二首高一必修二知识点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我国第一部现存的诗歌总集。
其中收录的诗篇涵盖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一千多年间的社会风貌、人生哲理、爱情悲欢等各个方面。
在高一必修二的学习中,我们也要深入学习诗经中的两首重要篇章,分别是《关雎》和《木瓜》。
一、《关雎》《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民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抒情诗之一。
在学习该诗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知识点:1. 作者和背景:《关雎》的作者是佚名,属于诗经中的风雅类。
该诗记录了周王室的庄妃被废后,她对失去身份和地位的自我辩护。
通过形象的描写,通过庄妃之声,表达了人们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深切关注。
2. 抒情表达:《关雎》运用了抒情手法,通过对庄妃的内心世界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情感。
例如,诗中使用了“有冤者”来强调庄妃的委屈和冤情,使读者对庄妃的遭遇产生共鸣和同情。
3. 结构和韵律:《关雎》由两首相同章节的诗组成,每首诗都由两句意义相关的句子构成,共四行。
诗歌运用了平仄、押韵等手法,给诗歌增添了韵律美。
二、《木瓜》《木瓜》是诗经中的一首咏史篇章,通过咏史的方式来反应社会的种种问题。
学习该篇时,我们重点了解以下几个知识点:1. 题材和作者:《木瓜》是一首关于历史人物的颂歌,反映了商代时期的社会风貌。
作者是屈原,屈原是楚国的伟大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通过《木瓜》表达了对商代社会的思考和思索。
2. 社会风貌:《木瓜》中描绘了商代时期人们繁忙的生活、争战的场景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通过对“木瓜”的描绘,诗中展现了商代社会的繁荣和地方衣食丰美的景象。
3. 象征意义:《木瓜》以木瓜为象征,通过对木瓜果实的描写,寓意着国家的丰饶、人民的富裕和繁荣。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屈原对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向往。
通过对《关雎》和《木瓜》的学习,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同时,我们也能够发现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这对我们的成长和人生观的塑造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高一下诗经两首知识点
![高一下诗经两首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a33c43b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36.png)
高一下诗经两首知识点在高中语文学习中,诗经是我们接触到的重要课文之一。
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风貌,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一下学期所学的两首诗经及其相关知识点。
一、《墙有茨》《墙有茨》是诗经中的一篇小雅,表达了乡村周围种满了茨草的景象。
诗中描绘的茨草不仅仅是对乡村生活的描绘,更有一种隐喻的意味。
诗经中有一句“彼其之子,三百赠逝”,其中“三百赠逝”一词中的“三百”是指伯禽,他在诗中象征着夏商时期重臣成群。
通过茨草的比喻,诗人在诗中隐射了夏商时期农民阶层受到社会的压迫,但又无法反抗的悲愤之情。
在《墙有茨》这首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句式的运用。
诗中使用了对偶句、对偶句加一字句以及状语句等。
其中对偶句是诗经的一大特色,它能够使诗行的结构更加均衡,表达更加华丽。
二、《关雎》《关雎》是诗经中的一篇小雅,描绘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诗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揭示了男女之间深情的相思之情。
在中国古代,往往使用鸟类的形象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而雎鸠则是古代爱情诗中常用的形象,代表了男女之间纯洁而深厚的感情。
在诗经学习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到一些基本的韵律和格律的知识。
《关雎》是典型的诗经韵律,它的韵脚为“口口韵”,整首诗由八个小节组成,每个小节的句数不等,但每个小节的第一句都以句尾押韵。
这种押韵的形式给诗歌增添了一种特殊的音韵美,提升了整首诗的艺术感染力。
总结起来,诗经是我们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诗经,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并通过音韵美和意象的描绘,领略到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掌握《墙有茨》和《关雎》这两首诗的知识点,对于深入学习诗经以及后续的文学鉴赏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经,从中汲取更多的文化营养。
诗经两首高一必修二知识点
![诗经两首高一必修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2968084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d5.png)
诗经两首高一必修二知识点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记录了周代早期的历史风貌和民众的生活,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在高一必修二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诗经》中的两首精选篇目,即《蒹葭》和《七月》。
这两首诗歌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各具特色,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蒹葭》这首诗。
《蒹葭》描绘了一幅青春少年在乡村间嬉戏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中用到了许多意象的描绘,比如“蒹葭”、“於飞飏”和“采葑菲”。
这些词语不仅展示了古代乡村的青葱景色,还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快乐的憧憬。
而与此同时,诗中的“少之时”和“云云”,则让人们不禁联想到青春的短暂和岁月的流逝。
这种对青春和时光的思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生哲理的思索,也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
而另一首诗《七月》,则以农耕劳作为主线,描绘了夏季农田的生机勃勃和忙碌景象。
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农民勤劳努力的赞美之情。
同时,诗中的“苦夫”、“望月”等词语,则通过对农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自然景观的品味,传达了崇尚和谐与平衡的价值观。
这种感恩劳动、珍视环境的理念在古代中国农耕社会中深深植根,并延续至今。
这首诗不仅为我们展现了古代的农业景象,也给了我们以对劳动和自然的思考。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历史,也传达了古人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
在这些古老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对于人性、道德、社会习俗等方面的讨论与探索。
同时,诗经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蒹葭》和《七月》这两首精选篇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通过对农耕劳作的描写,呈现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敬畏。
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与思考。
读《诗经》的同时,我们还能感受到古代中国的审美观念和文人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诗经二首》知识点整理
![《诗经二首》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0301e234028915f804dc2e9.png)
《诗经二首》知识点整理一、译诗《关睢》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
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忽左忽右把它摘取。
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
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蒹葭》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结成霜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译诗不用背)二、知识点整理1. 《关睢》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答: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求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他做梦梦见自己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2. 《关雎》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想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3. 《蒹葭》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答: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
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凄清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4. 《蒹葭》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咏的手法有什么好处?答: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
《蒹葭》全篇3 章12 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高一必修二诗经两首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诗经两首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336196a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29.png)
高一必修二诗经两首知识点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国文学的开端。
它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且也是我们学习和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高一必修二中,我们学习了诗经中的两首诗,分别是《蒹葭》和《采薇》。
接下来,我将根据这两首诗的内容和特点,为大家介绍一些与其相关的知识点。
蒹葭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诗,它以“蒹葭苍苍”为开头,以“谁谓河广”为结尾。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青春期的少年心中的情感。
通过对人物内心独白的表达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使诗歌充满了悠然自得的意境。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诗中使用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描写手法。
蒹葭指的是一种水生植物,形态高挺,叶子雄伟翠绿。
这样生动的描写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丝清新的感觉。
而白露为霜则用来表达草木的凋零与秋的来临,暗示了青春的逝去和人生的无奈。
另外,诗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青青子衿是指年轻人的衣襟,而悠悠我心则是表达了少年内心的郁闷和苦闷。
这种对内心的独白表达方式,构成了整首诗的主题,也使得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采薇采薇是《诗经·邶风》中的一首诗,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为开头,以“子之不我,振于阿丘”为结尾。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一个女子对心上人的期待和思念之情,充满了深情而凄美的意境。
首先,诗中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云晏如”给人以采摘薇草掩藏内心情感的印象。
薇草代表的是女子的心事,通过对薇草的采摘来表达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抒情的手法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深藏的情感。
其次,诗中的“子之不我,振于阿丘”也是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表达。
这句话表明了女子对心上人的渴望并期盼着他的回归。
通过对男子心思的揣测和对自身情感的表达,使得整首诗流露出了一种执着而深情的意味。
以上就是我对高一必修二诗经两首诗的一些知识点的介绍。
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通过学习和品读这些古代诗歌,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感悟,还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0a3016d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87.png)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
必修一知识点
《诗经两首》主要讲述了田家和桑家两个家庭的生活情景和感恩的重要性。
以下是该
篇文章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1. 《诗经两首》是本教材的第6篇课文,原文分为《田家》和《桑家》两首,分别讲
述了农夫种田和养蚕的情景。
2. 田家的主要内容是描写了田间劳作的辛苦和收获。
诗中通过描写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表达了劳动的重要性和对农民的赞美之情。
3. 桑家的主要内容是描述了养蚕的情景。
诗中通过描写养蚕的细致过程和丰收的喜悦,表达了农民对劳动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4.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是中国古代民歌的集成,记录了周代至春秋时期的各种民间歌谣。
5. 《诗经两首》中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景等。
这些手法使诗歌
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6. 诗歌中的意境深远,赏识诗歌需要注重把握其意境,领会其中的情感和哲理。
7. 《诗经两首》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点,通过对农民劳作的描写,反映了劳动的辛
苦和农民的乐观、奉献的精神。
8. 诗歌教育了人们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物质财富,并让人们懂得
感恩的重要性。
高一语文必修一《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主要写了贾宝玉、贾母、林黛玉、薛宝钗等
人的家族生活和婚姻纠葛。
以下是该篇文章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1.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课文汇总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课文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b5041fde2af90242a895e5fb.png)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课文汇总1、氓--《诗经》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2、采薇--《诗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3、离骚--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两首
(一)通假字
1.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二)古今异义词
1.泣涕
..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
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
3.不遑启居
..(启,古义:是跪|今义:指开启。
居,古义:指安坐|今义:指居住。
)
4.君子
..所腓(君子,古义:文中指主帅|今义:指有品德的..所依,小人
人。
小人,古义:文中指士卒|今义:指品行差的人。
)
(三)一词多义
1.言:
①句首助词。
如:言.既遂矣。
②相当于“而”。
如:静言.思之。
2.以:
①把,介词。
如:秋以.为期。
②而,连词。
如:以.望复关。
3.作:
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
如:薇亦作.止。
②开始。
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
③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
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④劳动,劳作。
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
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4.曰:
①动词词头,无实意。
如曰.归曰.归。
②叫做,称作。
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③说。
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5.止:
①语尾助词。
如:岁亦莫止.。
②脚,足。
如: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③停止,停留,又引申为使动用法。
如:止.子路宿。
④制止,阻止。
如:残贼公行,莫或止.之。
⑤容止,礼貌。
如:人而无止.,不死何候。
6.载:
①记录,记载。
如:史载.田横事。
②年。
如:自去舟职,五载.复还。
③装载。
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引申为承担,承受。
如:载.舟载舟,所宜深思。
④乘坐,乘车。
如:直上载.公子车。
⑤祝词,起加强语气作用,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
“且”“又”。
如:“载欣载.奔”。
⑥副词,开始。
如: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7.靡:
①浪费。
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②无,没有。
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引申为不。
如:天高地迥,号呼靡.穷。
③倒下,后退。
如:左右皆靡.。
8.烈:
①火势猛。
如:夫火烈,民望而畏之。
引申为放火烧,如:益烈.
山泽而焚之。
又引申为猛烈。
如:穷冬烈.风。
②光明,显赫。
如:君有烈.名。
③事业,功业。
如:奋六世之余烈.。
④厉害,严重。
如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9.阳:
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②阳光,太阳。
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③温暖。
如:春日载阳.。
④表面上,假装。
如: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10.孔:
①小洞,窟窿,又引申为渠道。
如: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
②很,甚。
如:孔.武有力。
③大。
如:孔.道之夷,何不遵乎。
11.华:
①同“花”。
如:桃之夭夭,烁烁其华.。
②开花。
如:始雨水,桃李华.。
③美丽有光彩。
如:华.服丽人。
④繁华。
如:其街市之繁华.。
⑤精华。
如:物华.天宝。
⑥敬辞。
如:华.诞,华居。
12.思:
①思考。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思念,挂念。
如:已行,弗不思.也。
③心情,情思。
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④助词,无实义。
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3.戒:
①防备,警戒。
如:既和既戒.,既备万事。
②告诫,警告。
如:观往事以自戒.。
14.雨:
①众多。
如: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②离散。
如:一别如雨.。
③动词。
下雨或雨一样的落下来。
如:是岁之春,雨.麦岐山之阳。
④灌溉。
如:水能自雨.田。
⑤润泽。
如: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