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义
读《中国文化要义》心得体会
读《中国文化要义》心得体会阅读本书前了解到,作者梁漱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人士和国学大师代表,对于这样一位处于中国特殊转型期的文化大家,能站在公正的角度用公平而深刻的见解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找出差异根源,实属不易。
读完本书,印象最深刻的即是作者全片围绕的道德与宗教之间的区别以及中国同西方社会在信奉不同文化宗旨之后衍生出的理性与理智的区别,进而指出中国之所以科技不兴盛、社会不发达的的根源就在于,中国相比较于西方,一直处于一种伦理社会,理性战胜了理智,没有意欲向前的冲劲,亦且没有反转向后的抑欲倾向,更多的只是安于现状、知足而乐。
我将从中西文化差异产生原因、由此而导致的结果、进而得出结论三方面来总结我的心得体会。
一、中西文化差异产生原因作者在书中指出中西社会构造的差异始于宗法制度消亡之后,而宗教问题实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
“西洋以宗教若基督教者作中心;中国却以非宗教的周孔教化作中心。
后此两方社会构造演化不同,悉决于此。
”中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表现为:中国社会伦理本位职业分途;西方社会个人本位,阶级对立。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要来得“高妙”,认定“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兴,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的真味”。
而西方确由宗教严格的约束着人的意志与行为,理智的指引着人们不断探求真理、务实己任,在法律出现后,这种宗教化的理智国度内,集团生活更加明显。
二、文化差异导致的结果“思路决定出路”,在大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具有极强度的个性,包括独自创发、延绵不断、极强的同化能力和影响能力等等,但其最重要的个性却是“文化早熟”,这也正是秦汉之后两千余年不复有改变与进步的原因。
文化早熟意味着中国文化内部具有高度的妥当性和调和性,这在中西文化不曾遭遇之前毫无问题,中西文明各美其美,无论历史再走过几百年、几千年,在中国亦不会产生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和法治。
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感范文
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感范文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感1接着,旁征博引,给出了中国文化个性殊强的七个特征:独自创发、差异大、连续传承、包容吸收、绵延最久、文化成熟、影响远大。
独自创发是指自具特征,自成体系。
如中国文字,慢慢形成,构造特殊,而不是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发展。
因为中国文化的自成体系,造成了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出现了中国、印度、西洋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系统者的局面。
五千年的传承,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且在传承的过程中,包容吸收外来文化,保持根本不为其动摇变更。
后二千多年的沉淀,加强了其自身内部的妥当性、调和性、成熟性。
中国文化在完善自身的同时,也将影响放射于四周,其文化影响圈北到西伯利亚,南至南湖群岛,东及日本、西达葱岭以西,范围之大,是我所不敢想象的。
然后给出了自己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十四个特征,并一一细解。
在此,我以小节题目依次写出我的所识所得所想。
1、广土众民中国在动荡时期没有被军备国防、政治、经济、文化等力量都强于我国的国家吞并或消灭,屹立于西部土地上,其原因之一就是国土面积大。
“国小,没有退路,没有后继,便完了。
国大,尽你敌人战必胜攻必取,却无奈我一再退守以后,土地依然甚广,人口依然甚多,资源依然甚富。
”国大的优势便在这时显现了出来。
国大了,人也就多了,两者是相互关联的,正如“广土众民”一词组和在一起,我们不会感觉到违和一样。
2、民族同化融合不同地域的环境造就了不同样的人。
中国种族复杂,其中以汉族为主要族种。
汉族对其他名族的吸收同化是让人惊叹的。
满族建立清朝,学习汉人文化。
这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也印证了“征服者被被征服者所征服”的名言。
3、历史长久五千年的大国文明,延续至今,便足以证明,中国文化的悠久性。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历史是连续的,没有中断,这也造成了我们的文化具有连续性,相互联系。
从远古文明、百家争鸣到明清的文化思潮,都是历史的延续。
4、力量伟大“如吾人所知,知识实为人类文化力量之所在。
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近日拜读了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两部著作,自觉小有收获,对老师课堂所讲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遂笔记于此。
因两部书中后者成书较晚,作者在其中对旧著的观点作了修正,而本文脉络亦以其体系展开,虽不守篇章之序,却以其体系为本,仅於个别处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填补,故撰此陋文题目为“《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因两部书中后者成书较晚,作者在其中对旧有着的观点并作了修正,而本文脉络亦以其体系进行,虽违犯篇章之序,却以其体系为本,仅于个别判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弥补,故撰此陋文题目为“《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公思路是:首先将中国文化常被人指说的特异之处一一罗列,而后归并为十四特徵,继而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解释其来由,“前后左右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於其他特点。
(中略)总之,最后我们若能发现这许多特点,实不外打从一处而来;许多特徵横跨出来,原都本於惟一之总特徵;那就是寻得了家。
中国文化便通体洞然明白,而其要义可以手握。
” 篇首所绘图而立,实乃根据书中所陈各特徵之关系整理而变成,反印证於各章节以期中车金证。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公思路是:首先将中国文化常被人指说的特异之处一一罗列,而后归并为十四特征,继而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解释其来由,“前后左右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于其他特点。
(中略)总之,最后我们若能够辨认出这许多特点,虚不外踢从一处而去;许多特征横跨出来,原都本于惟一之总特征;那就是寻得了家。
中国文化便通体洞然明白,而其要义可以手握。
”篇首所绘图而立,实乃根据书中所陈各特征之关系整理而变成,反印证于各章节以期中车金证。
一、理性早启于梁公认为,中国问题一切根源天下在篇首所谓第四特徵者,只不过一已经开始仅说道第四特徵实乃一谜样力量,直至篇末方将其阐释为“理性早启” 。
于梁公认为,中国问题一切根源天下在篇首所谓第四特征者,只不过一已经开始仅说道第四特征实乃一谜样力量,直至篇末方将其阐释为“理性早启” 。
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作者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溟,后以其字行世,广西桂林人,出生于北京。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然而他希望别人对他的评价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自己的行动而运动的人”。
“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是他不变的口号,因有《中国文化要义》之著述以求教于国人。
中国文化要义一书,共有十二个章节,讲了中国文化的诸多特征,每一个特征至今都值得我们仔细思考与反思。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于中国缺乏集团生活,从而导致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我们以道德代替宗教来治理社会。
由于本人的能力与时间有限,无法通读全文,只能截取前六章来阅读,其中一些文化特征让我印象深刻。
谈及几点来表达一下个人感受。
中国人对于家的观念及其深刻家在中国人的心里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以家庭来作为一个单位,以家族的联系程度来分析彼此之间的亲疏远近。
文章指出中国老话有“国之本在家”及“积家而成国”,中国人常常将社会比作一个大家庭,这样一个大家庭就是有无数个小家庭组成的。
如果你一和某一人恰好都是同一个姓氏,拉近彼此距离的最好说法可能就会说“五百年前我们还是一家呢”。
在中国文化的第十三特征:孝的文化中我们应该也能分析出家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地位,几千年的文化延续也许也是靠家庭制度的传承。
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在作者总结民族品性中,第一条即提到“自私自利指身家念重,不讲公德,一盘散沙,不能合作,缺乏组织能力,对国家及公共团体缺乏责任感,徇私废公及贪私等”,这就是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的表现。
直至现在,在中国社会这些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公交车站,地铁站,在没有人监管的情况下,很少看到自觉排队有秩序的乘车;多少人曾形容中国人一人在外成龙,三人在外成虫。
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是世界皆知的,可却为何如此呢?难道就真的是因为中国人多吗?1882年年,美国国会通过有史以来第一个明文排斥单一种族移民的歧视性条文“排华法案”,该条文禁止华工入境,拒绝外籍华人取得美国国籍。
中国文化要义
本书简介
原书写于1949年 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 书中充满着"问题意识"。每个人从少年起就回避不了的人生意义 问题,古老中国在清末以来所遭逢的民族前途问题,都把梁漱溟 引向同一个中国文化。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 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 对中国文化本身,梁漱溟也从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入手来探讨。 中国的知识、经济和政治无一称强,却何以历史悠久、广土众民, 以至于面对强悍日寇仍能持久抵御?人们总说西方人是个人本位、 中国人是社会本位,但如何解释中国人的"一盘散沙",甚至"缺乏 公德"呢?中国文明那么早就灿烂辉煌,但何以一直没有发展出像样 的科学体系?中国缺的是民主本身,还是西洋近代国家那样的民主?…
“盖理性在人类,虽始于思想或语言,但要启发它。实现
谢谢
我的思考:合理地利用理性
它,却费仅从语言、思想上所能为功。抽象的道理,远不如具 体的礼乐,具体的礼乐直接作用于血气,人的心理情致随之顿 然变化于不觉,而理性乃悠然生前,其效用最大最神” 这是梁所倡导的理性启发之道,其道在于定礼乐,以具 体的规则、道德风俗启发人们的理性,以发挥其作用,然而, 我们在发挥理性的同时,亦当花心思于理智,以发达我国的科 学技术。其方法在于主动留心与被动改革。盖鸦片战争之前, 中国周围无文化强敌,故其苟延残喘即可,而自鸦片战争之后, 西方屡次叩关入侵,屡败中国军队,文化上西风压倒东风,此 时甚至有亡国亡天下之虞,故中国的仁人志士大呼科学救国, 即花心思于理智,求学理之长,求科技之发达,求国家只富强, 至今依然,此为被动改革。在此被动形式下,我们要更进一步 高瞻远瞩,主动留心,即积极引领世界科技文化,以求中华民 族之崛起、复兴。总之,一方面我们要保留利用理性的长处, 克服其短处。另一方面,要特别留心理智,积极探索,以为我 所用。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重点要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一、此所云中国文化1、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国家政治,法律制度,宗教信仰,道德习惯,法庭警察军队等,都是文化2、狭义的文化:文字、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3、文化的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4、中国文化:是说我们自己的文化,以别于外来的文化而言;这亦就是特指吾中国人素昔生活所依靠之一切(特就其社会人生来讨论)二、中国文化个性殊强1、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2、中国文化自具特征(如文字构造之特殊),自成体系,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3、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文化(四大文明古国),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
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4、从中国以往历史征之,其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为伟大,对于外来文化,亦能包容吸收,而初不为其动摇变更5、由其伟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邻邦外族,而融成后来之广大中华民族。
此谓中国文化非惟时间绵延最久,亦空间上之拓大亦不可及6、中国文化在其绵长之寿命中,后二千余年殆不复有任何改变与进步,似显示其自身内部具有高度之妥当性、调和性,已臻于文化成熟之境者7、中国文化放射于四周之影响,既远且大中国文化之相形见绌,因外来文化之影响而变化,以致根本动摇,皆只是最近一百余年之事而已三、试寻求其特征1、为寻求中国文化之精神所在而做的工作①将中国文化在外面容易看出的、常被人指说的那些特异处,一一寻找而罗列起来②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设法解释它的来由。
前后左右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于其他特点。
许多特征贯串起来,原都本于惟一之总特征,便是寻到了家2、团体愈大,则团体中每一分子的责任感觉愈轻微;团体太大了,浸至于无感觉。
若分析之,又可指出两面:一面是感觉力迟钝,一面是活动力减低3、中国文化的三大特征①广土众民(第一特征)有一种伟大力量蕴寓其中,但不知②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第二特征)为何(第四特征)③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第三特征)4、中国文化的两大古怪点①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后两千年的中国,竟然不见进步之可怪(第五特征)从社会史上讲,竟难判断它是什么社会之可怪②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罗素:“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第六特征)5、严几道译《社会通诠》,根据其说来看中国的感受:①长期停滞之可怪②难于判断中国究竟在社会史上哪一阶段③中国的家族制度在其全部文化中所处地位之重要,及其根深蒂固,亦是世界闻名的老话有“国之本在家”及“积家而成国”。
中国文化要义
他提出要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出发, 探索中国 文化的出路及中西文化融合的途径, 等等, 均 闪烁着一个杰出的文化思想家的智慧之光。 他关于理需要以力、利的发达为基础的说法, 在某种意义上是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的理论是有相合点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科学和民主”之用与中国 理性文化之体的结合点在那里?
目录
自序 重印《中国文化要义》自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从中国人的家说起 第三章 集团生活的西方人 第四章 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 第五章 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
第六章 以道德代宗教
第七章 理性-人类的特征
第八章 阶级对立与职业分途
第九章 中国是否一国家 第十章 治道和治世 第十一章 循环于一治一乱而无革命 第十二章 人类文化之早熟 第十三章 文化早熟后之中国 第十四章 结论
中国文化要义
作者简介
梁漱溟(1893~1988),原 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 溟行世。生于北京,祖籍广西桂林, 顺天中学堂毕业,其后自学。中国现 代思想家、教授家、社会活动家、现 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9 17~1924年执教于北京大学哲 学系,1930~1937年从事乡 村建设活动。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 为国事奔走,谋求国内团结。其主要 著作包括:《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 义》、《人心与人生》实是一成熟了的文化, 然而形态间又时或显露幼稚。
人与人之间的隶属关系,为封建社会之象征 者,在中国社会中即未能免除。 再有不少幼稚可笑的迷信流行在民间,似亦 为文化幼稚之征。
(二)老衰-----中国文化本来极富生趣,比任 何社会有过之无不及,但无奈历史太久,传 到来,生趣渐薄,此即所谓老衰了。
(五)讲理与斗力,二者互不相容。 中国人在相争之两造间,若一方先动武,旁 观者即不直其所为,虽于本来有理者亦然。 因情理必从容讲论而后明,一动武即不讲理, 不讲理即为最大不是。
读书札记——读《中国文化要义》
读《中国文化要义》文/春雨夜泊近来,卒读了一本书——《中国文化要义》,是著名文化大家梁漱溟写的。
写于半个多世纪以前,1949年首次出版,后多次再版。
为什么要读这样一本书呢?这还要源于先前的一个省社科基金课题,是研究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
由大学文化延伸至中国文化,便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题结题了,论文也发表了,但对中国文化喜欢的热度不减,故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就多有喜爱。
看到这本《中国文化要义》后,更是喜爱有加,就细读了起来。
说到梁漱溟,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可以说是大名鼎鼎。
他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改造运动者。
生于北京,原籍广西桂林。
他24岁以高中毕业的学历被蔡元培聘为北大教授,讲授印度哲学,可谓前难说古人,后不见来者。
之后,他投身于乡村建设运动,参与创建民盟和国共谈判,曾为和平建国而努力。
解放后,他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也是一路风波。
应该说,他还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
他的家世是蒙古族、元朝宗室的后裔。
其父梁济是清末的四品官员,后也就职于民国。
因不满国情现状而沉潭自尽,留有万言遗书,令梁启超、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人感慨。
他年轻的时候,曾醉心于出家而终未果。
他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出过国,却能上位于北大教授而学贯东西。
他投身乡村建设,以微薄之力却要改造中国。
他潜心学术研究和教育,终生探索人生真谛。
在学术领域,他一生用心于两大问题,一是人生问题;二是中国问题。
他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印度哲学概论》《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让人感到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又被学界尊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却是来自于元朝宗室后裔的一位蒙古族人。
关于《中国文化要义》我不想多说。
因为这样一部博学精深的书,说起来总不免挂一漏万。
我只能说,我对这部书有深深的敬意。
我是几乎是逐句细读下来的。
由于不着急,又断断续续,读了有三年之久,有点研读的意思。
这里,我只谈一些感触比较深的地方。
中国文化要义第七章
多元一体
中国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 各地区、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特色。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形成 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例如,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 化交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
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其内容的广泛性和思想的深刻 性上。中国文化不仅涵盖了哲学、道德、艺术、文学、科 学等领域,而且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标准等都具 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文化产业创新
鼓励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推动文化创 意、数字媒体、影视制作等领域的技 术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
文化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引进国外先进文化成果,推动中国文 化走向世界。
文化体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释放文化生产力, 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促进文化产业健 康发展。
文化人才培养
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 专业化、创新型的文化人才队伍。
中国文化要义第七章
目 录
• 中国文化的特点 •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 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 • 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01
中国文化的特点
历史悠久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之一,拥有数千年的连续发展史,从夏商周 到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一脉相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
中国文化的历史悠久性,使得中华文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成为了中国文化的 核心内容。
在中国文化中,和谐意味着和睦相处、协调统一。它 不仅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也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 会的相处中。和谐的理念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 ,应该以和为贵,相互尊重,以达到整体的和谐与稳 定。同时,在人与自然的相处中,和谐的理念强调天 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应该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在人 与社会的关系中,和谐则强调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社会 关系的协调。
中国文化要义(总)
恒进步论,以为历史总是前进的。
循序渐进观。
按作者的观点,人类文化史的全部 历程,应是:
最早一段,受自然限制极大,在各 处不期而有些类似,乃至有某些类同, 随后就个性渐显,各走各的路。期间又 从接触融合与锐进领导,而出现几条干 路。到世界大交通,而融会贯通之势成, 今后将渐渐有所谓世界文化出现。在世 界文化内,各处仍有其情调风格不同。 其次,此世界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 倒可能次第几个阶段来。
中西文化的分水岭
• 本书观点:宗教问题是中西文化的分水岭。 • 中国古代社会与希腊罗马古代社会,彼此原都不 相远。但西洋继此而有之文化发展,,则以宗教 若基督教者作中心;中国却以非宗教的周礼教化 为中心。“宗法社会的生活无所骤变(所改不骤 ),而润泽以礼文,提高其精神。中国遂逐渐以 转进于伦理本位,而家庭生活乃延续于后,西洋 则以基督教转向大团体生活,而家庭以轻,家族 以裂,此其大较也。” • 综述,西洋自有基督教以后,总是过着集团而斗 争的生活;而中国自受周礼教化以后,大体过着 散漫而和平的生活。
致力于优生学的潘光旦,著有《民族特性与民族卫 生》、《人文史观》等 致力于教育学的庄泽宜,著有《民族性与教育》 巨册 五、知足自得 九、韧性及弹性 六、守旧 十、圆熟老到 七、马虎 八、坚忍及残忍
比较公认的中国人的特点:
一、自私自利 二、勤俭 三、爱讲礼貌 四、和平文弱
以上十点,即中国文化所结之果,在论究 中国文化要义时,应当把它本原都予抉通,要 于其本末因果之间没有不洽不贯之处才行。
使大家洞然了悟中国文化的意义(或说精神)。
抗战期间,中国未被灭的原因:
国大(土地广袤,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国大,不易亡在亍此,不易兴亦在亍此
国 大 的 劣 个人的责任感觉轻微 势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在我们的世界观里,仿佛只有那么一个独系演进论,大致按照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脉络。
每一个国家或者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个性存在,倘若硬要拘泥于此,就显得有些呆板了,有些不切实际了。
比如说中国,我们有奴隶社会吗?不能只因夏商周时代曾经有过的战俘这一类似的奴隶群体就断言有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一种社会形态,类似古罗马和美国算是极突出的了,中国并没有。
再说封建社会,我们提此就必会和专制搭配,弄出个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来,岂不令人啼笑皆非?专制和封建,一合一分,我们却把本来矛盾的事物放在了一起,实在是不该。
我们确实有封建社会存在的,它止于战国。
周王室的衰微才造就了封建社会的诞生,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属于专制主义。
可是地主阶级是纵贯两千年的啊,梁漱溟老先生为什么还要这么讲呢?这就要引出经典的伦理本位的职业分途了。
中国人是伦理本位的,这一点决定了我们注重家庭生活,而不同于西洋的团体本位。
故而我们的团体生活实则是一塌糊涂的,这一点后面还要讲到。
还要说明一下的是,费孝通老先生对于此也有类似的看法,足可见其鞭辟入里之处。
这样一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就有了理论支撑的依据,我们以家庭为单位从事事业,不论是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还是为官,各行各业间并没有明确的限制,不像中古的欧洲界限之严,你祖上是手艺人,那么祖祖辈辈都别想跑,农民、奴隶、贵族也是一样。
中国则不然,你这代是农民,但是通过你的努力,积累财富和土地,你就能变成地主。
相反,要是你懒惰或者游手好闲,你就可能变回贫农,这一点有赖于政府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政策。
那么当官呢,是要考试的,所以你父亲是官员,你就不一定,虽说官宦家庭确实营造了一个比较良好的环境,但大体上还是公平的,毕竟历史上出了不少寒门官人。
这点有赖于科举制度。
其实,严格意义上说我们连专制主义都算不上。
这又是为何呢?皇帝在中国看似是一言九鼎的,其实不然,这里面有许多约束条件。
中国文化要义第七章
《中国文化要义》是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的代 表作,原书于1949年出版,影响甚大,被一誉为 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本书 首先从集团(集体)生活的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 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 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并根据对中国 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伦理组织社会,进而实 现中国社会改造的出路。此外,作者还考察了中 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既批判了中国文化的病诟, 也揭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要旨。
情 理 物 理
西洋
中 国 民 族 精 神 所 在
1.向上之心强
2.为相与之情厚
中国民族精神所在• 向上之 Nhomakorabea,即不甘
于错误的心,即是非之心 ,好善服善的心,要求公 平合理的心,拥护正义的 心,知耻要强的心,嫌恶 懒散而喜振作的心……总 之,于人生利害得失之外 ,更有向上一念者是,我 们总称之曰:“人生向上 ”。儒家认为人生的意义 价值,在不断自觉地向上 实践他所看到的理。
理性
理智
本能
进沿 的 着生 其物 生的 活进 方化 法, 而是
生物
动物
游走求食 定住 ,摄取,自养
……
植物
节足动物
脊椎动物
蜜蜂采蜜
人类(典型)
•
人类由于先天安排不够,即不能走本能之 路,亦即是减弱身体感官器官之对于具体事物的 作用 。于是人类扩大心思作用也就是靠后天想 办法和学习,经藉累次经验,可以化具体事物为 抽象观念而运用于生活,应付问题……这便是人 类依理智为生活即倚重后天学习越走越远……
写 作 特 点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从中国人的家说 起 • 第三章 集团生活的西方人 • 第四章 中国人缺乏集团生 活 • 第五章 中国是伦理本位的 社会 • 第六章 以道德代宗教 • 第七章 理性-- 人类的特征 一 理性是什么 二 两种理和两种错误 三 中国民族精神所在 • 第八章 阶级对门与职业分 途 • 第九章 中国是否一国家 • 第十章 治道与治世 • 第十一章 循环于一治一乱 而无革命 • 第十二章 人类文化之早熟 • 第十三章 文化早熟后之中 国 • 第十四章 结论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乔军玲201041110《中国文化要义》一书深刻解析了中国的文化中所包含各种要义,梁先生自言“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
”先生穷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思考两个问题:自己人生的问题和中国的问题。
梁先生恰逢生于中国多事之秋,封建社会的没落和资产阶级革命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时期,他为中国问题所困恼自是当然。
对于民族文化的分析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比较。
少年时,在感受中国问题剌激稍后,又曾于人生问题深有感触,反复穷究,不能自己。
绪论分为三个部分,先解释何为中国文化,及国家政治法律制度道德习惯等等均属于内。
接下来总括出中国文化之个性殊强之七大特点:自主性,差异性,传承性,包容性,历史悠久范围广,成熟,影响大。
然后讲出中国文化的十四大特征:其一广土众民;其二多民族同化融合;其三历史长久其四力量伟大;其五社会经久不变,文化停滞不前;其六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其七家庭地位十分重要;中国有经验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而且中国的学术也不是向着科学发展的,这是第八大特征。
其九学术没有科学,政治上没有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更不见法制。
其十古代中国重道德而不重法律。
中国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类型是一个特殊之事为中国文化的第十一个特征。
其十二中国古代自东汉以后为无兵的文化。
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为第十三个特征。
隐士文化是第十四个特征。
这十四个特征概括了中国的文化的要义之所在。
第二章即从第七大特点家庭说起,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生产家庭化,未经历社会化大生产,未经历产业革命,经济基础决定了中国文化以家庭为中心特点。
然而冯友兰的观点之说到了一部分,还有未尽之言。
家庭在中国人的生活里特别持重,不是只是一个“生产家庭化”所能解释的。
文化的形成并非一元的也非机械的,而文化的影响也不可小视,也有可能是中国的家族制度决定了中国没有产业革命。
中国非是迟慢落后,只是与西方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是在这个道路上有走不出,于是就陷于盘旋不进的状态中,可是作为人类文化中的早熟一支,中国文化在早熟这一点上较之西洋,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文献综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与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点与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链接书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小霞国政2班11080302162013年12月12日《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一、出处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二、本书逻辑在《中国文化要义》这本书中,梁漱溟主要是通过总——分——总的方式来论证他的观点,他先是提出了中国文化的十四个特征,然后逐步介绍和阐释,在最后一个章节中进行总结。
以下将对梁漱溟关于中国文化的观点进行全面细致地梳理。
在梁漱溟看来,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而中国文化之所以具有极强的个性,其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有一种意义在其中,掌握了要义就可以明白中国文化的特征。
其中,他列举了14个中国文化的特征,它们分别是: 1、广土众民;2、偌大民族的同化融合;3、历史长久;4、明知在文化中有伟大力量,但又不能确实指出力量之所在;5、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前的文化;6、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
‘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7、家族制度在中国全部文化中处于主要地位,根深蒂固,以家族本位为中国社会特色之一;8、中国开化既早,出现很多优秀的物质发明,但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从未产生科学;9、自由、民主、平等等观念要求始终没有在中国出现过,也没有形成那样的法制;10、道德气氛特重;11、中国不是一般国家类型中的国家,属于超国家类型;12、中国自东汉以来就是无兵的文化;13、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14、中国的隐士与中国的文化关系重大。
此外,因为民族品性大多由民族文化铸造而成,因此梁漱溟选择用民族品性的优缺点作为其观点参考佐证的资料。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精选5篇)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精选5篇)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篇1】通过一个学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并在课上听老师讲了很多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故事,使我对社会主义理论有了冰山一角的了解。
老师多次提及梁漱溟先生,以及多篇梁先生的著作,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
这篇听课体会是基于对梁漱溟先生所著《中国文化要义》的略读,简要写出的读后感。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中国文化要义》是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
在书中, 他以“人生态度”作为文化的核心内涵,全面分析了造成中西不同人生态度的决定因素——社会结构,认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西方社会则个人本位、阶级对立。
由于中西不同的社会结构遂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表现为理性与理智、非宗教与宗教。
肯定了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指出中国文化未来应走之路向是接受西方社会的科学与民主之用,来滋养中国文化理性之本。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先生认为中国的十四个特征是:一、广土众民。
二、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
三、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
四、知识、经济、军事、政治皆非中国长处,而又有不知为何的力量使中国有以上之成功。
五、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
六、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
七、中国人的家在其社会组织中、实际生活中,特见重要。
八、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
九、即以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及其法制之不见形成。
十、道德气氛特重。
十一、中国非一般国家类型中一国家,而是超国家类型的。
十二、中国文化自东汉已降为无兵的文化。
十三、“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十四、隐士与中国馆文化的相当关系。
梁先生说:“人生态度之不同, 实为其文化不同之根本”。
文化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价值观的问题, 也就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在这点上,梁先生抓住了文化观中最本质的东西。
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社会以伦理本位,而西方社会是个人本位。
中国文化要义第七章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第七章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中国文化要义》第七章,哎呀,真的好有意思哦!书里讲的是我们中国文化里面的一些特别的东西,比如说孝顺啊,还有尊老爱幼,真是让人觉得很温暖呢。
我记得书里说,孝顺是最重要的美德,要像爸爸妈妈照顾我一样,自己也要照顾他们。
嘻嘻,虽然我还小,可是我也想像爸爸妈妈一样,给爷爷奶奶捶捶背,给他们做点小事情呢!
还有哦,书里还说到要尊重别人,大家互相帮助,就像我们班的小朋友一样,大家一起玩,一起学习,班里特别和谐。
有时候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合作做作业,互相帮助,心里感觉特别开心。
嗯,还有就是尊重老师哦,书里说了,老师就像是我们的指路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每次老师说话,我都会认真听,心想“老师说得好!”
看完第七章后,我觉得自己应该更加爱护家人,也要尊重周围的每个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小朋友,大家都要相互关心,才会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哦!
—— 1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
P10-11中国文化个性殊强
一、中国文化独自创发馒侵形成,非从他受。
反之,日本文化、美国文化等,多从他受也。
二、中国文化自具特征(如文字构造之特殊,如法学上所谓法系之特殊,如是种种甚多),自成体系,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
本来此文化与彼文化之间,无不有差异,亦无不类同。
自来公认中国、印度、西洋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系统,实以其差异特大而自成体系之故。
三、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如埃及、三比伦、印度、波斯、希腊等,或已天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
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
四、从中国已往历史征之,其文化上同化他入之力最为大。
对于外来文化,亦能包容吸收,而初不为其动摇变更
五、由其伟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邻邦外族,而融成后来之广大中华民族。
此谓中国文化非惟时间绵延最久,抑空间上之拓大亦不可及(由中国文化形成之一大单位:社会,占世界入口之极大数字)。
六、中国文化在其绵长之寿命中,后一大段(后二千余年)殆不复有何改变与进步,似显示其自身内部具有高度之延当性、调和性,已臻于文化成熟之境者。
七、中国文化放射于四周之影响,既远且大。
北至西。
利亚,南迄南洋群岛,东及朝鲜、日本,西达葱岭以西,皆在其文化影响圈内。
其邻近如越南如朝鲜固无论;稍远如日本如逞罗、缅甸等,亦泰半依中国文化过活。
更远如欧洲,溯其近代文明之由来,亦受有中国之甚大影响。
近代明肇始于七四五六世纪之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实得力于中国若于物质发明(特如造纸及印刷术等,之传习,以为其物质基础。
再则十七八世纪之所谓启蒙时代理性时代者,亦实得力于中国思想(特如儒家)之启发,以为其精神来源㈨。
P15中国文化的特征
一、广土众民,为一大特征;
二、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为一大特征;
三、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为一大特征。
恰相反地,若就知识、经价、军事、政治,一一数来,不独非其所长,且毋宁都是他的短处。
必须在这以外去想。
但此四者以外,还有什么称得起是强大力量呢?实又寻想不出。
一面明明白白有无比之伟大力量,一面又的的确确指不出其力量竟在哪里,岂非怪事!一面
的的确确指不出其力量来,一面又明明白白见其力量伟大无比,真是怪哉!即此便当是中国文化一大特征——第四特征。
两大古怪点是:一、历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
二、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
以此为第五及第六特征,稍说明于
因为中国文化是统一的,今既说其宗教多而不一,不是证明它并不统一于一宗教了吗?不是证明宗教在那里面恰不居重要了吗?且宗教信仰贵乎专一,同一社会而不是同一宗教,最易引起冲突;但像欧洲以及世界各处历史上为宗教争端而演之无数惨剧与长期战祸,在中国独极少见。
这里宗教虽多而能相安,甚至相安于一家之中,于一人之身。
那么,其宗教意味不是亦就太稀薄了吗?
自西洋文化之东来,国入欲以西洋军备代替过中国军备,欲以西洋政治代替过中国政治,欲以西洋经济代替过中国经济,欲以西洋教育代替过中国教育。
种种运动曾盛起而未有已;独少欲以西洋宗教代替中国宗教的盛大。
次言中国文化停滞不进,社会历久鲜变一点。
这涵括两问题在内:一是后两千年的中国,竟然不见进步之可怪;再一是从社会史上讲,竟难判断它是什么社会之可怪。
因为讲社会史者都看人类社会自古迄今一步进一步,大致可分为几阶段;独中国那两千多年,却难于判它为某阶段。
两问题自有分别,事情却是一件事情。
兹分别举例以明之。
例如冯友兰氏述《中国哲学史》,上起周秦下至清卡乞,命划分为两大阶段。
自孔子到淮南王为“子学时代”,历史时间不过四百余年,自董仲舒到康有为为“经学时代”,历史时间长及二千余年。
即中国只有上古哲学及中古哲学,而没「近古哲学,因为近古时期所产生的哲学,和中古的还是没有分别;尽管二千多年之长,亦只可作一段算。
西洋便不然。
近古哲学中古哲学不惟产生时代不同,精神面目亦异。
这是中国没有的。
冯氏并申论:中国直至最近,无论任何方皆尚在中古时代。
中国在许多方面不及西洋,盖中国历史缺一近古时代,哲学方面特其一端而已[5]。
此即前一问题之提出。
所谓中国历史缺一近古时代,是说历史时间入了近古,而中国文化各方面却还是中古那样子,没有走得出卡,进一新阶段。
这种停滞不进,远从西汉直至清末,首尾有二千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