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教学设计.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精品教案-精选4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精品教案-精选4篇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精品教案篇1一、导入新课。
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共写了33篇白话小说。
有一次,他的好朋友孙伏园问他:“在先生的小说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篇?”同学们,你知道鲁迅先生回答是哪篇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孔乙己》——板书:孔乙己(鲁迅)展示目标。
二、整体感知。
读了课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乙己?1.孔乙己最大的爱好是什么?2.孔乙己最大的弱点是什么?3.孔乙己最大的语言特色是什么?4.孔乙己最珍爱的一样东西是什么?5.孔乙己最大的优点是什么?6.哪句话最能看出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通过刚才的检查,老师看出同学们预习得很充分,对孔乙己的了解也很全面。
但是,这些只是对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粗略的、大致的理解,要想更加细致、更加准确地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还需要我们深入地解读文本。
三、深入分析。
1.首先请同学们思考:我,酒店的小伙计能够记得孔乙己的原因是什么?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用一个字概括呢?笑。
对于孔乙己,除了我在笑之外,还有谁在笑?酒客、掌柜的、孩子2.酒客们第一次笑是在哪一部分当中?分角色朗读一下。
(幻灯片展示)(1)第一位嘲笑孔乙己的酒客,你觉得你自己读得怎么样?为什么?你觉得读这句话的时候,声调要高还是要低?高——叫!这样喊的目的是什么?这可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呀!目的是让所有人都听到。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都来看啊,孔乙己又偷东西遭人打了!(2)第二位嘲笑孔乙己的酒客,你觉得读这句话的时候,声调要高还是要低?高——高声嚷道目的呢?唯恐天下人不知(3)第三位嘲笑孔乙己的酒客,你觉得重音应该放在哪里?亲眼、吊重音放在这上面,目的是为了突出什么?证据确凿,让孔乙己无可辩驳。
他们达到这个目的了吗?达到了,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这些酒客是希望孔乙己争辩呢?还是不希望孔乙己争辩?老师发现:这三句取笑的话其实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第一句是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第二句是说“你一定又偷人家东西了”,第三句则是说“我亲眼看见你偷东西了”,为什么这些酒客不直接说“我亲眼看见你偷东西了”呢?先让他争辩,然后拿出确凿的证据击败他,从而让他尴尬,让他难堪,让他无地自容。
四年级音乐教案《月夜》
四年级音乐教案《月夜》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聆听、体验、模仿、创作等方式,感受《月夜》的音乐魅力。
2.培养学生独立识谱、演唱歌曲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月夜》,理解歌曲背景及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掌握歌曲的节奏、音准,理解歌曲的艺术表现。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钢琴3.歌谱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月亮的了解,引导学生进入月夜主题。
2.播放《月夜》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二)歌曲欣赏1.再次播放《月夜》,让学生注意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情感。
2.教师简要介绍歌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
(三)歌曲学唱1.分组学唱歌曲,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节奏、音准。
2.学生自主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3.全班合唱,教师纠正发音、节奏、音准等问题。
(四)歌曲分析1.让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理解歌曲的艺术表现。
2.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歌曲中的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五)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课后自主练习,提高音乐素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学唱的《月夜》。
2.学生自主演唱,教师评价。
(二)歌曲创编1.让学生尝试为《月夜》创编歌词或动作。
2.学生展示创编成果,教师点评。
(三)音乐游戏1.设计音乐游戏,巩固歌曲学唱。
2.学生参与游戏,提高音乐素养。
(四)歌曲演唱1.学生分组演唱《月夜》,教师指导。
2.全班合唱,教师评价。
(五)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课后继续练习,不断提高音乐素养。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学唱的《月夜》。
2.学生自主演唱,教师评价。
(二)歌曲欣赏1.播放《月夜》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美感。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表达。
(三)音乐知识讲解1.讲解歌曲中的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四)歌曲学唱1.学生分组学唱《月夜》,教师指导。
2.全班合唱,教师纠正发音、节奏、音准等问题。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精品教案(2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精品教案一、导入新课自____年____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____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杜甫——《月夜》篇一教学目标:1、能用明亮的声音、有表情地脱谱演唱《萤火虫》。
2、认识下滑音,能正确地运用于演唱之中。
教学设想:《萤火虫》这堂课我将知识技能学习与音乐审美结合在一起,强调音乐教学的审美性,即不光唱会歌曲,而且能达到边演边唱的、审美表现效果。
因此这堂课的目的是能用明亮的声音、有表情地脱谱演唱《萤火虫》。
教学重点:演唱歌曲《萤火虫》,在歌曲中唱准下滑音。
教学难点:1、在歌曲中唱准下滑音。
2、感受歌曲的意境,能脱谱背唱歌曲并表演唱。
教学准备:钢琴课件教学过程:教学铺垫一、课前听音乐进教室(播放《萤火虫》的伴奏)师:同学们,听完这段音乐,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生:……(欢快的,活泼的)二、听音乐律动(再次播放《萤火虫》的'伴奏)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次聆听音乐,同学们可以随着音乐动起来!三、交流师:同学们,听到这样的音乐,你们的心情怎么样?生:欢快,活泼……新课教学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唱首歌给你们听吧!师:谢谢大家!老师唱的歌曲中提到了什么啊?生:萤火虫师:对了,是萤火虫!萤火虫一般是在什么时候出现?它都有一些什么特点呢?生:……(我们来为这些同学的精彩发言鼓鼓掌吧!)师:萤火虫是一种发光甲虫,它能在夜间发光。
人们可以在90米外看到这些荧光。
每年夏季萤火虫是最活跃的时候。
它们多生活在灌木丛或草地中。
(过渡语)师:萤火虫和别的昆虫不一样,它用荧光装扮着夏夜,使夏天的夜晚更加美丽。
因此作曲家为萤火虫写了很多很好听的歌曲。
譬如下面这一首。
二、听一听,说一说1、师弹琴范唱(师带表情,稍夸张地自弹自唱)2、交流提问师:大家对这段旋律熟悉吗?歌词里都唱了些什么呢?生:……(视情况而定,可再范唱一遍)三、学一学,唱一唱(cai出示《萤火虫》的整歌谱)1、旋律学习a、初听师:请同学们看歌谱。
现在老师弹琴,请你们一边用“啦”在心里哼唱旋律,一边拿出右手划拍。
2023最新-杜甫《月夜》教学设计(优秀8篇)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优秀8篇)《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这首诗是诗人在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写的,这首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月夜杜甫,整理分享了8篇杜甫《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杜甫赏析篇一杜甫《月夜》古诗词【原文】: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解】:1、云鬟:妇女的鬓发。
2、清辉:指月光。
3、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4、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韵译】: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阒莨胫腥粗荒芤蝗硕揽础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评析】: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
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阒荩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
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望月怀思,自古皆然。
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
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
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杜甫月夜忆舍弟篇二(1)雾气沾湿了她浓密的头发,月光给她莹洁的双臂洒上清寒。
(2)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
(3)夫妻团圆,“安史之乱”尽快结束,人民不再流离失所。
(意对即可)三:1.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推断,此诗大约写于什么时候?诗人在哪里?家人又在哪里?2.试分析诗歌刻画的形象和诗人通过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感情。
3.试分析颈联的写作技巧。
(注意找出其中的两个关键词)杜甫月夜原文篇三杜甫的月夜《月夜》由杜甫创作,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
《月夜》作者: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精品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其代表作品《水调歌头》。
(2)掌握本课文的阅读技巧和诗歌鉴赏方法。
(3)理解月夜的意境和诗人的感受。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在阅读诗歌的同时,感受诗歌的美。
(2)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学习本课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爱好文学、善于欣赏诗歌的情感。
(2)培养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掌握本课文的阅读技巧和诗歌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月夜的意境和诗人的感受。
四、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教师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月夜》。
这首诗是谁写的,大家知道吗?学生回答:辛弃疾。
教师说:对,这是辛弃疾的一首诗。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优美动人,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辛弃疾的《月夜》,感受诗歌带给我们的美好和思考。
Step 2. 朗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先朗读一遍整篇课文,感受诗歌的音乐感和意境。
Step 3. 理解课文1.阅读诗歌全文,了解月亮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意义。
2.分组讨论,理解第一句“清溪流过碧山头,月照半江瑟瑟流。
”3.阅读第二句“此时有子静流光,何用孤明多疑愁?”理解“孤明多疑愁”的含义。
4.理解第二句的反问句的作用。
5.分析诗歌的音乐感和意象表达的独特之处。
Step 4. 释义1.清溪流过碧山头:溪水流过青山的山头。
2.月照半江:月光照耀着江水。
3.瑟瑟流:粼粼流动的样子。
4.孤明多疑愁:形容孤单而多疑的心情。
5. 意象诠释:画出自己的意象,解释为什么这幅画符合诗歌的意境。
Step 5. 诗歌鉴赏1.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感受。
2. 探究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
3. 欣赏诗歌的声音和节奏,领会辛弃疾的音乐感和艺术情趣。
Step 6. 提高运用1. 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月夜》公开课教学设计DOC
构思奇巧,情真意切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
东莞一中陈丽红
教学目标:
1、鉴赏《月夜》的艺术表现手法:构思奇巧
2、鉴赏表现主题的传神字眼:独看、双照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4、拓展学习这种奇巧的构思
教学难点:
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重点:
1、传神字眼:独看、双照
2、艺术特色:构思奇巧
教学方法:
引导法、比较法、想象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导语】: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望月倍思亲。
月亮总是撩人思绪的,我想同学们最早学的望月思乡诗,应该是李白的《静夜思》了。
今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首诗好吗?
一个比李白小11岁的人,在他45岁时,叛军攻进潼关,他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
七月,听闻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
他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
但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
一个夜晚,他望月思家,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这首诗,叫做《月夜》,这个人,叫做杜甫。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学生自由读,然后全班齐读)
【诗歌解读】:
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问:这句写的是谁思啊?(抓住“鄜州、闺中”)。
《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月夜景色和所表达的情感。
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意境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月夜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幅月夜的图片)同学们,当夜幕降临,明月高悬,清辉洒地,这样的月夜总是能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月夜的诗歌,感受诗人笔下那宁静而美好的月夜。
2、作者及背景介绍介绍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讲述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3、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
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4、诗歌赏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如“更深”“北斗阑干南斗斜”等。
提问: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月夜景色?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小组讨论:诗人在月夜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师生共同总结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再读诗歌学生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韵味。
6、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忆自己所见过的月夜景色,并用几句话描述出来。
展示几首其他描写月夜的诗歌,让学生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诗人笔下月夜的不同特点。
7、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诗歌的内容、情感、艺术特色等。
《月夜》课文教案
《月夜》课文教案月夜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月夜》课文,使学生了解月夜的美丽景色和神秘意义,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理解和课文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被大自然包围的美好感觉,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月夜》课文的情节和意义。
2. 分析文中形象描写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分析作者在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表达的意义。
2. 启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悟,引导学生表达对月夜景色的个人情感和想象。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幅描绘月夜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对月夜的感受。
2. 导入问题:你曾经在月夜中体验过什么样的故事或情感?Step 2 阅读课文1. 教师将课文《月夜》分段给学生阅读,提醒学生注意关键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学生个别阅读后,进行同桌或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作用。
3. 教师带领全班一起阅读课文,学生跟读并互相交流理解。
4.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课文讲述的是什么情景和故事?b. 课文中出现了哪些形象描写和修辞手法?c. 这些描写和修辞手法有何作用?Step 3 文学鉴赏与个人情感表达1. 引导学生参考课文中的描述和自己的感悟,用书写或绘画的方式表达对月夜景色的个人情感和想象。
2.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欣赏彼此的创意和表达方式。
Step 4 拓展延伸1. 教师介绍其他经典文学作品中描写月夜的片段,并让学生欣赏相应的影视作品,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月夜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要求以月夜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或诗歌,展示自己对月夜的独特见解和个人情感。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月夜》课文的内容和意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语文教案《月夜》
语文教案《月夜》语文教案《月夜》1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通过拓展探讨,了解“月”的不同的象征义。
二、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三、教学难点1.要求学生结合诗中的情景意象推敲炼字,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理解诗中景、情的融合,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四、教学手段1、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诗歌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采用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使学生感受与领悟“月”的丰富意象。
3、采用多媒体教学五、教学过程(一)、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曾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身于巩县(今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杜甫把妻儿家室安置在鄜州,八月太子在灵武即位,消息传来,杜甫一人从鄜州奔向灵武,希望投奔新帝有所作为,半途中却被安史叛军俘虏,押解到长安。
诗人身居已经沦陷的长安,心中牵挂鄜州的妻子。
在一个秋天的月夜里,杜甫写下了这首真挚感人的思亲之作。
(二)、新课导入(投影画面)由画面的月亮引出话题,要求学生回答看见月所产生的联想,得出结论:同一轮明月,在不同人看来,是有不同的象征义的。
再引出杜甫的望月诗《月夜》。
(三)、朗读(四)、交流研讨1、在诗歌中杜甫抒发了什么情感?2、从诗中哪里看出是抒发思亲之情的?3、明明是诗人望月,为何诗中却写妻子看月?4、妻子明明有儿女在旁,为何诗中却说妻子独看月?5、妻子的思念程度如何?6、诗中仅仅表达了离别思念之情?7、诗歌主旨8、诗眼9、指导朗读(五)、拓展探讨1、杜甫其它写月诗《月夜忆舍弟》——怀乡思亲情深意切。
《月夜》教学设计.doc
《月夜》教学设计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秦岭【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主旨。
2.学习诗人运用想象和对面着笔来表情达意的虚实相生的写法。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赏析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2.指导学生运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分析本诗艺术特点,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作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玄宗南逃,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即位(今属宁夏)。
杜甫得知肃宗即位的消息后,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
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困在沦陷后的长安,在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作《月夜》。
杜甫其人:(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说说对杜甫的了解。
)(多媒体展示)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又称“杜工部”,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称为“诗圣”,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二、品读诗歌,读准读畅。
1.学生自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出示难读字字音,正音。
3.听录音范读,(指导学生把握节奏、语速及语气。
)三、自主学习,梳通诗意。
1.自己对照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自译。
2.说给同桌听,合作解决疑难词句。
3.学生自主展示。
(教师点拨指导。
)四、精读细品,探究新知。
(一)整体感知,初步体会意境。
学生自读诗歌,思考:诗人在诗中共写了几个场面?妻子思念丈夫的场面(想象)诗人与妻子团圆的美好场面(想象)诗人思念妻子儿女的场面(现实)(教师适当点拨并板书,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思念之情。
)(二)研读诗歌,探究情感。
1、诗中望月之人是谁?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闺中的妻子。
这种手法叫对写法,也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属于曲笔的一种。
古诗《月夜》教学设计
古诗《月夜》教学设计引言《月夜》是一首描写月夜美景的古诗。
通过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本文档提供了一份教学设计方案,旨在帮助教师在课堂上生动地传授《月夜》的意境和艺术价值。
教学目标- 了解《月夜》的背景和作者;- 掌握《月夜》的诗歌结构和字词运用;- 理解诗中展示的月夜景色,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感受力;-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和步骤1. 介绍诗歌背景和作者- 通过提问和讲解,让学生了解《月夜》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 解读诗歌结构和字词运用- 分析《月夜》的诗歌结构,包括韵律、格律等要素,并讨论这些要素对表达诗歌意境的作用;- 解读《月夜》中的一些重要字词,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描述手法。
3. 欣赏诗中描绘的月夜景色- 阅读整首《月夜》,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中描绘的月夜景色;- 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再现诗中的画面,并描述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4. 分析诗意和艺术价值- 分析《月夜》中的诗意,探讨作者通过描绘月夜景色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修辞手法,让他们体会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
评估方式- 讨论和问答:通过课堂上的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月夜》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学生表达: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月夜》的景色和感受,评估他们对诗歌的情感共鸣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 《月夜》古诗原文;- 课件和投影仪,用于展示诗歌内容和相关图片。
结束语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并欣赏《月夜》这首古诗。
同时,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和交流,他们还能够培养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这将对他们的人文素质和综合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诗歌《夜》和《月夜》整体教学设计案例.docx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诗歌《夜》和《月夜》整体教学设计案例【教学思路】五个手指中,哪个手指最重要?如果有人这样问你,你会选择哪个呢?如果用五个你最重要的手指来替换其他手指,你愿意么?我想,没有人会愿意的。
因为五个手指的整体功能远远人于五个单个的手指Z 和。
这里面就包含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道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可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是,大家关注的是单篇文章的阅读,往往忽略了各篇目间的整体关联,很少去整体设计;教师尽力挖掘课外资源,增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很少关注课内资源的挖掘。
而实际上,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体现了编者对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理解。
语文教材间可以找到一些相互关联的点,将一册甚至六册内容融会贯通,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更深入的理解,也能够高效率地处理教材,提高教学的质效。
【教学目标】通过朗读赏析叶赛宁的《夜》,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独特的感受和表现。
通过赏析刘方平的《月夜》,并将两诗加以比较,体会两位诗人对大自然的感受与表现的相似,从而体会“美是相通的”。
【教学设计】一、导入:二、通过朗读赏析课文《夜》,来体会文章诗人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和表现。
1. 学生自己朗读全文。
2. 全班齐读,请学生评价一一你觉得我们刚才读得怎么样?读得好,好在哪里?读得不好,不好在哪里?换了你,你会怎样读?3. 教师进行朗读辅导,要点:(1)不能读得太快,注意节奏。
(2)要读出感情来。
4. 朗读的同时,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和诗人表现的重点,要点:(1)诗歌的情感主要是什么,有哪些变化,应该怎样读?(2)诗人笔下的夜具有怎样的特色?三、引入刘方平的《月夜》,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主题上比较两首诗歌。
要点:题材上,《夜》以大自然为对象,《月夜》以“人家”为对象,但都描写了刀夜,而且抓住了“静”和“美”的特点。
表现手法上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衬托“静”。
主题上都表现了“静”的表面下隐藏的蓬勃生机。
四、小结: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对美的感受是如此相似,所以说:美是相通的。
2024《月夜》新教案范文3篇
2024《月夜》新教案范文3篇教案《月夜》新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月夜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月夜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的理解。
2. 学生对月夜景象的观察和想象。
3. 学生写作过程中的表达和逻辑。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月夜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
2.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月夜景象。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和想象的结果。
4. 写作法: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表达对月夜的观察和想象。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月夜的照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月夜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月夜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如月亮的盈亏、月光的反射等。
3. 观察活动:组织学生到户外或通过窗户观察月夜景象,引导学生注意月亮的形状、颜色和周围环境的变化。
4.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月夜景象,并展开想象,讨论月夜可能带来的感受和故事。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观察和讨论的内容,进行写作练习,表达自己对月夜的观察和想象。
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课后作业:1. 观察并记录下一个月夜的变化,包括月亮的形状、颜色和周围环境的变化。
2. 根据观察和想象,写一篇关于月夜的短文,表达自己对月夜的感受和想象。
本节课通过讲解月夜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和想象月夜景象,提高了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同时,通过写作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月夜的认识和表达能力。
教案《月夜》新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月夜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月夜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的理解。
2. 学生对月夜景象的观察和想象。
3. 学生写作过程中的表达和逻辑。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月夜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月夜》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月夜》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情感。
2.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朗诵诗歌、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情感;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诗歌的深层情感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月夜景色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月夜的美丽。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月夜的感受,引入本诗的主题。
2.诗歌朗诵让学生自由朗诵《月夜》,注意语音、语调、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教师示范朗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诗歌解读让学生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分析诗歌的结构,划分诗歌的层次。
逐句解读诗歌,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描述诗人在鄜州观看月夜,而妻子却在闺中独自欣赏。
诗人借助月夜,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诗人担心儿女们无法理解自己思念长安的心情。
表达诗人对家国的忧虑和对家人的牵挂。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描述月夜的美丽景色,诗人借此抒发对妻子的爱意。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达诗人对未来的期盼和对生活的向往。
4.诗歌欣赏让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设问等。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欣赏之处,分享诗歌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5.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阅读和欣赏诗歌。
6.作业布置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月夜为主题的诗歌。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诵、解读、欣赏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月夜》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1.在诗歌解读环节,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2.在作业布置环节,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拓展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深入研究诗歌。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在古诗文鉴赏能力上的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3.学生在情感体验上的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4.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课文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出生字词和难以理解的部分,然后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朗读。
-深入探究: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探讨其艺术效果和情感表达。
-应用拓展:鼓励学生模仿诗人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小诗,或者写一篇关于月夜的感悟。
3.教学评价的设计: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作:
-描述月夜的自然景色,展现其美丽和宁静;
-表达自己在月夜中的情感体验,如孤独、思念、感慨等;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研究性学习:分组进行月夜相关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向选择一个或多个主题:
a.月夜在古诗词中的象征意义;
b.月夜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月夜》的深层意蕴和艺术特色,尤其是诗人通过月夜景色所抒发的情感。
2.掌握古诗文鉴赏的方法,学会从音韵、意境、情感等方面分析评价古诗文。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有效的口头和书面表达。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难点的解决: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乐和视频,为学生创设一个沉浸式的月夜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c.对今后学习古诗文的信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期望。
月夜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月亮的基本知识,包括月亮的形状、大小、运行规律等。
2.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月亮的形状、大小及运行规律2. 月亮与地球、太阳的关系3. 月亮对地球的影响4. 月亮文化及民间传说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月亮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讲授新课(1)月亮的形状、大小及运行规律教师讲解月亮的形状、大小及运行规律,让学生了解月亮的基本知识。
(2)月亮与地球、太阳的关系教师讲解月亮与地球、太阳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月亮对地球的影响。
(3)月亮对地球的影响教师讲解月亮对地球的影响,如潮汐现象、生物节律等。
(4)月亮文化及民间传说教师讲解月亮文化及民间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
3. 实践活动(1)观察月亮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月亮,记录月亮的形状、大小及运行规律。
(2)月亮知识竞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月亮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3)月亮文化表演学生分组,分别扮演嫦娥、吴刚等角色,进行月亮文化表演。
4.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互动等表现。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知识竞赛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月亮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表现: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观察月亮、月亮文化表演等。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月亮图片、视频2. 月亮知识竞赛题目3. 月亮文化及民间传说资料4. 月亮观察记录表5. 月亮文化表演道具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甘肃省临泽县九年级语文下册7月夜教案北师大版.docx
杜甫《月夜》教学n标1.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杜甫及其相关知识。
学习作者的笔法一曲笔及“诗眼”的作用,品味诗人的“炼字”。
2.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诗眼,体会其深刻主题。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看图片说说与月有关的古诗句,女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的惆怅到“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的洒脱,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咏月诗《月夜》。
二、出示学习任务及环节(一)走进作者一杜甫(二)初步感知一《月夜》(三)自学思考,合作探究,深入理解(四)小结(五)拓展积累走进杜甫,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三、作者简介(学生完成屏幕填空、教师补充)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熟悉作者杜甫杜甫,字(),自号“()”,世称“杜少陵”。
代表作“三吏”“三别”。
他的诗歌多是体现忧国忧民,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其诗中有反映,故称“()”。
明清文人推崇他为“()”,作品风格()。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四、写作背景(学生读、教师释疑)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0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挪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杜甫于是离家北上延州,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
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
是年八月的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舞律诗。
作品凝结了诗人对他妻子杨氏夫人的深情挚爱,表露了他对遥处郵州的闺中人的亲切关怀,是杜诗、也是唐诗屮描写夫妇之情的杰作。
初读诗歌,初步感知一、朗读诗歌。
(学生自读,画出朗读节奏,教师请读)二、理解诗歌意思。
(学生完成,教师补充、释疑)自学思考,合作探究(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教师补充、引导、释疑)1. 今夜瑯州月,闺屮只独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夜》教学设计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秦岭【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 ,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主旨。
2.学习诗人运用想象和对面着笔来表情达意的虚实相生的写法。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赏析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2.指导学生运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分析本诗艺术特点,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作背景:天宝十五载( 756)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玄宗南逃,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即位(今属宁夏)。
杜甫得知肃宗即位的消息后,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
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困在沦陷后的长安,在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作《月夜》。
杜甫其人:(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说说对杜甫的了解。
)(多媒体展示)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又称“杜工部”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被后人称为“诗圣”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二、品读诗歌,读准读畅。
1.学生自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出示难读字字音,正音。
3.听录音范读, ( 指导学生把握节奏、语速及语气。
)三、自主学习,梳通诗意。
1.自己对照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自译。
2.说给同桌听,合作解决疑难词句。
3.学生自主展示。
(教师点拨指导。
)四、精读细品,探究新知。
(一)整体感知,初步体会意境。
学生自读诗歌,思考:诗人在诗中共写了几个场面妻子思念丈夫的场面(想象)诗人与妻子团圆的美好场面(想象)诗人思念妻子儿女的场面(现实)(教师适当点拨并板书,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思念之情。
)(二)研读诗歌,探究情感。
1、诗中望月之人是谁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闺中的妻子。
这种手法叫对写法,也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属于曲笔的一种。
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
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2、从诗歌可以看到,在家里的不仅有妻子,还有儿女。
为什么作者却说是闺中“独”看呢明确: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 ,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 ,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3、“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有人说这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并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是“湿”和“寒” 。
一“湿”一“寒”可触可感,形象生动,表现了妻子望月之久,忆夫之深。
“湿”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其实是写诗人看月之久,忆妻之深的痛苦现实。
明写妻子思夫之深,暗写杜甫思妻之切。
4、诗歌之中有两个相互照应的一诗之眼的词语,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中蕴涵的感情明确:“独看”:写现实。
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
感伤“今夜”的“独看” ,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在不知“何时”的未来。
“双照”泪痕才干,表达诗人希望尽早结束这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独看”泪痕不干也就包含其中了。
“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渴望和平的生活,包含战乱之中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
“独看”和“双照”是这首诗的诗眼,是最能体现主旨的关键词。
5、本诗只写个人的遭遇与亲人的离散之痛,对吗明确:诗中所写的个人于亲人离散的痛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
其中写夫妇、父子之爱已与忧国忧民、悯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这就是文学的典型性。
——与杜甫的《述怀》比较,进一步深层探究主旨。
述怀[唐]杜甫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
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
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山中漏茅屋,复依牖。
摧松根,地冷骨未朽。
几人全性命,尽室相偶。
岑猛虎,郁回我首。
自寄一封,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运初中,生平老耽酒。
沉思会,恐作独叟。
(出示《述》的相关句,通分析《述》,合写作背景及杜甫世情点学生一步研歌主旨。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久” ;“寄三川,不知家在否” ;“几人全性命尽室相偶! ”(明确:在人“独看”的泪痕里,不表了妻子思念之情,也浸透着天下离乱的悲哀;在“双照”的清中,耀着人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五、拓展学出示《邯冬至夜思家》,学生自学,一步学面着笔的写法。
邯冬至夜思家唐代:白居易邯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着行人。
1.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出作者当有一种什么的心情。
(明确:“抱膝”二字生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坐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又将“影”和“身” 系起来,抱膝呆坐的“影”陪伴着抱膝呆坐的“身”,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的孤寂心情。
)2.作者是怎写“思家”的写得怎(明确:作者主要通借人映己、方着笔的表手法,通想象家人思念自己的画面,突出自己故人的思念之深。
)七、后小以“月” 索,通全,采用面着笔、借人映己的表手法,通写人妻子的思念,反映了乱离代人民的痛苦,表达了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八、布置作业1.背诵《月夜》。
2.分析《夜雨寄北》中虚实相生的表达效果。
【教学资料】一、背景:天宝十五载( 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
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虽然长安和鄜州距离不远, 但相逢无期,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
二、内容及情感:这首诗是作者为平安史之乱叛军,途中不幸被叛军掳至长安时所作。
诗的开头便充满了浓情厚意,用明月高挂 , 拉近长安与鄜州距离 , 牵动夫妻两颗心,彼此相互揣想,相互思念。
此诗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贯通全诗,采用借景抒情、暗示手法望月怀人,通过写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杜甫推己爱人,心忧天下的胸怀和境界倍受后人景仰。
而他关爱妻儿,不离不弃的无私精神同样感人至深。
在《月夜》的诗里,他置自己的沦落辛酸于不顾,而去惦记家人,设想妻儿情形,足见其高尚、伟大。
该诗以明月为线索,把对家人的眷念融入月夜中,从几方面特写夫妻的挚爱之情。
杜表现对妻子的感情,不像李白那样从自我的角度来写其思恋之苦,而是写妻子望月和自己一样望月。
其内心之感触如何,并无一字直接表述。
只用“独看”两个字暗示。
独看,就是孤单,对月之时,不是两人共看。
独看,一为自身孤独之感,二为,思念远方之夫。
三为,暗示内心深处的回忆。
回忆什么呢杜甫不说,回忆共看,而说,小儿女并不理解母亲在“忆长安” 。
这里的“忆长安”,有点蹊跷。
小孩子不懂得回忆家在长安的情景,有什么好“怜”的。
之所以值得“怜” ,一下,( 也就是显得可“爱” ---- 怜就是爱 ). 母亲在那里是回忆长安十年的生活吗母亲的回忆是无声的,而小孩子却一点不懂得母亲在那里想爸爸,这才显得天真烂漫。
杜甫在这里,拐了三个弯,一个弯是自己在望月,思念太太,却写太太在望月,思念自己。
第二个拐弯是,太太在怀念家在长安之时两个共看明月,却说孩子不知道母亲在回忆长安。
第三个弯,不说是太太在回忆夫妻二人共看情景,却小孩子家不懂得母在的的回的内涵。
第四 , 种回是比甜蜜的。
正是往日的甜蜜,才托出此的愁。
种愁是太太的,也是自己的。
种愁当然是苦的,也是甜蜜的愁。
人首点明、地点:“今夜”,指今夜,也希望只有“今夜”;“鄜州”,妻室所在的地方;“ 中”,指代妻子。
明明是人在安望月,思念妻子,却从方着笔,想象在鄜州的妻子独自望月,思念安的丈夫。
构思独特,曲折深婉。
一个“独”字,写尽了妻子孤落寞的凄楚情状,既示了夫妻之往日相守的深情,又含人妻子独居异地的怜惜之情,而且与下的“未解安”、尾的“双照”照。
所以,“独看”是全的眼所在。
想“小儿女”的情状:孩子小,既不懂父在安境的危,更不懂母是怎挂肚地思念他在安的父。
小儿女的“不解” 托妻子的“独看”,并点明“独看”在于“ 安” 。
不身在安的夫君,更以往全家在安聚的美好光、盼望重回安完聚。
从而加重了看月的孤独,使“ ”更加悲切落寞。
“遥怜”,相隔遥,即使怜也无于事,更突出了孤凄的情。
些都是“独看”的一步延伸。
一步描妻子看月安的情状:“香”和“清”写境的清;“云鬟”和“玉臂”写妻子的秀美;“湿”和“寒”都是在月下呆得太久了的果。
深夜不寐,久久在月下徘徊凝望,秋夜的气沾湿了秀,清冷的月光洒白如玉的双臂,思念的泪水正充盈眼眶⋯⋯美情的妻子形象然上,想中渗透着人妻子无限关的深情,“ 情悲”。
尾正面抒写自己的离愁和妻子的思念:“何” “今夜” ;“虚幌”,薄而透明的窗帘,照“ 中” ;“双照” “独看” 。
什么候才能共倚窗帷、共明月、共离情一,既是人与家人聚的殷切期盼,伉情深、相思如渴,尽在其中;又是人渴望故土收复、乱止息、天下人都能家聚的美好愿望,感国、关生,暗含其里。
首尾关合,章法密,境界深。
全构思新,用精工,构巧妙,笔法婉曲。
它先作反叙,再行旁村,复想象,更加照,首尾相,清通一气,在上已完全达到了炉火青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