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模式与日德模式的比较
美、日、德、韩HR发展与模式比较
美、日、德、韩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与模式比较研究一、美、日、德、韩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差异基础美、日、德、韩四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各有本国鲜明的特点,其形成和发展均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均起到了非常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培育和强化了本国企业在激烈、残酷的国际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但是,这四个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不雷同,他们在形成本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的基础,并遵循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他们的差异基础主要表现为历史和文化价值约束。
1.历史差异基础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发展历史中,美国和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由于风格上的巨大差异和各自在本国取得的卓越成功而备受瞩目。
韩国则充分接受与消化美国与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结合本国高丽民族的特点和历史发展进程,创造了一种混合性的韩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韩国企业的人事管理大约经历了家长式人事管理、年限标准人事管理、以劳动关系为中心的人事管理、能力主义人事管理这四个阶段。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生现代企业制度的技术市场条件,如铁路的大发展、通讯的电讯化;(2)随着交通和通讯条件的大大改善,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家庭式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一大批有见识的企业家认识到,技术的发展为形成巨型企业,从事大规模生产,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提供了绝好的历史机会。
(3)企业的外部和内部存在各种各样的人,他们都希望使自己的利益极大化。
因此,在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利益分配上就存在这样和那样的矛盾。
(4)精细严密的分工和劳动内容的简化、规范化、制度化而导致的劳动组织与人事管理的特殊化,美国企业尽量减少工人给企业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挟制。
日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时期形成的;日本企业员工构成变化也反映出了日本人口构成的变化,即中高年龄层员工比率不断增大。
2.文化价值差异基础这里讨论的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独特的价值标准、历史传统、基本观念、道德规范、生活信念、习惯作风等,并通过这些要素将社会的各种力量统一形成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生活、工作哲学与理念。
简述公司的治理模式的种类
简述公司的治理模式的种类当然一个企业常常规定了他的管理人员的管理原则,这是要使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有统一的管理风格。
分权管理分权就是转交责任,一个上级不是什么决策都自己作,而是将确定的工作委托给他的下级,让他们有一定的判断和独立处理工作的范围,同时也承担一部分责任。
提高下级的工作意愿和工作效率。
因为参与责任提高了积极性。
上级可以从具体工作中解放出来,可以更多投入本身的领导工作。
漫步管理漫步管理的意思是:(尤其是)最高领导不埋头在办公室里而尽可能经常地让下属看见他--就像“漫步”那样在企业转悠。
企业领导从第一手(直接从职工那里)获知,职工有什么烦恼和企业流程在哪里卡住了。
而且,上司亲自察看工作和倾听每个职工的话对职工也是一种激励。
结果管理上级把要得到的结果放在管理工作的中心。
在目标管理中给定的目标。
像目标管理一样,更多的工作意愿和参与责任。
但在结果控制时不一定要评价一个下属,而可以是一个部门或他所从属的一个岗位。
目标管理上级给出一个他的下属要达到的(上级)目标。
例如目标为:销售额提高15%。
各个部门的下属要共同确定达到这目标应该完成的(下级)目标--提高产品销售。
上级则有规律地检查销售额变化的情况。
像分权管理和例外管理一样:提高工作意愿和参与责任。
此外,下属们共同追求要达到的目标,促进了团体精神。
例外管理参与管理下级参与有些问题,尤其是与他本人有关的问题的决策。
例如调到另一部门或外面的分支机构任职。
当对重要问题有共同发言权时,职工不会感到被“傲慢”地对待了。
比如他们可以认识到调职的意义和信任其理由。
这样做可以提高对企业目标的“认同”。
系统管理对确定的企业流程进行管理。
把企业作为一个大系统,这个系统就像一个电流调节系统似地运行。
对那些不断重复的活动有许多规定和指令(例如机器的开和关、更换和维修)。
因此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工业企业。
将所有工作过程组织成通畅的流程。
许多的规定是为了保证“整个系统的运行”。
领导者所要注意的只是,不要使企业内太“官僚主义”。
英美法德日五国政体比较
D、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任期四年
6、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 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 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采取行动, 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 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 并获得内阁的支持。”这说明英国的责任内阁 制 A首相对内阁负责而不必对国会负责 B内阁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 政治上共进退 C内阁拥有行政与立法大权,对首相进行限制 与制约 D首相和 内阁成员中的多数可能来自不同的政 党,因而相互牵制
与 发
4)19C中叶,最终形成
展
1)1832年议会改革,使新兴的工业
代议制下的民主化 趋势
资产阶级得以首次进入议会
2)宪章运动后推动议会改革,成年男子获得
普选权;两党制发展
背景:独立后松散的邦联弊端暴露(政治、经济)
美 国 联邦宪法的制定 民
制定:1787年制宪会议(地点、代表 利益、何宪法? 宪法的内容)
主
原则:联邦制原则,权力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制
发展:1789年国会制定出前10条宪法修正案
的
确 立
①两党有其不同的历史传统和群众基础
与 发 两党制
②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原则体制中的重要成分
展
③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
背景:封建专制阻碍社会的发展;阶级矛盾尖锐(三等级)
法
①1791年宪法和君主立宪制(1791-1792)
美国总统大选之驴象相争
学以致用
宪法是规定政体的法律文件。1882年, 日本为建立新的近代政体,专门派出 “宪法考察团”到欧洲考察。回来后,仿 照欧洲某强国,于1889年颁布《日本 帝国宪法》。宪法规定:天皇既是国家 元首,又是军队统帅,拥有任命高级官 吏、召开和解散会议、批准法律、对外 宣战等广泛权力。内阁对天皇负责。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日本所仿照的最 有可能是欧洲哪个国家?为什么?
美国、德国、日本经济模式比较研究与择优借鉴
美国、德国、日本经济模式比较研究与择优借鉴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某壹经济运行主体如果在壹定时间,并在国际经济领域能够取得突出的经济成就,占据显赫的竞争地位,其发展方法就必然引起人们的重视,措致处于竞争弱势各个不同的主体,予以研究甚至学习模仿。
如战後,日本、德国的迅猛发展,导致人们对于日本、德国模式的重视。
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因爲学习日本模式并取得成功,并统称爲东亚模式。
欧洲的壹些国家因爲崇尚德国模式而纷纷要求加入欧洲经济联合矩阵。
20世纪90年代,美国取得“新经济”创记录的繁荣,美国模式再度受到人们的青睐。
随著美国高科技企业进入调整,股票市值大幅度缩水,又出现安然公司、世界通信公司造假事件的冲击,壹些人开始怀疑,甚至指责美国模式的弊端。
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关于经济发展模式优劣之争。
经济模式作爲世界经济领域的壹个重要课题,需要予以重视并加强研究。
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确立适宜的发展道路和运行方式。
有必要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利用後发优势,有选择地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模式中成功的运作方式。
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的,新的发展模式。
壹、经济模式概念辨析及层面确定孔夫子认爲,名不正则言不顺,爲使我们的研究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我们需要“正名”,即对于文章所探讨的概念的本质特点、范围和层面,进行明确的阐述和规范。
1.概念辨析爲了清楚地认识和科学地把握经济模式的本质特征,我们把与经济模式概念相近的几个概念加以分析。
(1)经济制度:又称“社会经济结构”,是人类社会发展壹定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産关系总和,即壹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
例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産资料公有制爲基础的社会主义生産关系的总和。
(2)经济体制: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进行决策并执行有关生産、收入和消费决策的壹组机制和制度,任何经济体制都是由决策结构、经营结构和动力结构组成的。
[6](3)经济模型:对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各样关系进行抽象的、简化的表达。
德日英美公司治理结构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日与英美公司治理结构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一: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的制度安排。
所谓公司治理结构.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关系契约,公司是一组合约的联合体,通过这样一组合约起到权力配置功能、制衡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和协调功能。
其目的是在公司经理、股东、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配置权利、责任和义务,以提高经营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
狭义的讲,公司治理结构是指规范经理、董事会和股东之间的权利与责任的制度安排,在广义上则涉及整个公司范围内的正式和非正式关系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基于上述目的和定义,公司治理结构必须具备权责分明、各司其职,委托代理、纵向授权,激励与制衡机制并存的特征。
经济学中所谓的“公司治理”通常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企业控制权的配置与行使;二是对董事会经理人员和工人的监控以及工作绩效的评价;三是激励方案的设计和推行。
由于世界各国政治制度、社会环境、历史传统以及经济制度和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因而各国之间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和每一国家公司治理结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也会有所不同。
按投资者行使权利的不同,公司治理结构在模式上可分为外部控制模式和内部控制模式两种。
外部控制模式又名英美法系型公司治理结构,以美、英两国为代表。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公司股权比较分散,持股人对公司的直接控制和管理的能力极为有限,但资本市场发达,股票的流动性好,这样使得大多数股东通过在股票市场上卖掉所持公司股票,即借助股票市场来形成对公司行为的约束和对代理人的选择。
内部控制模式又名大陆法系型公司治理结构,以德国、日本两国为代表。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恰好与前一种有些相反:公司股权较为集中,尤其是存在公司之间大量持股和银行对公司大比例持股,股东有条件对公司进行直接控制和管理而对股票市场的依赖性较小。
所谓公司治二:英美公司治理模式及其特点1:英美公司治理结构—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公司治理结构。
美、德、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美、日、德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总结一、日本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为日本的经济腾飞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目前还有许多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仍保持其特性.1.终身雇佣制:终身雇佣制是日本企业管理最突出也是最有争议的政策.这对于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制造业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第一,有助于公司对员工的长期培训;第二,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发展;第三,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第四,也有利于贯彻执行企业的生产营销战略.直到今天,大部分制造企业仍然保持着稳定的就业政策,但是这种稳定的就业政策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企业利润的下降而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2.年功序列制年功序列制的管理方式对于人才的长期培养有很大的好处.老员工的丰富经验为企业在职培训提供了巨大的知识财富,这种体系也有益于企业文化的传播。
日本人还认为,以论资排辈的原则评估员工的工作成就可以去掉许多评估中的不客观的因素。
但这种方式却不利于以白领阶层为主的金融服务行业,论资排辈的管理方式,打击了专业人才工作的积极性,这也是金融业在金融风暴中受到重创的主要原因.3.注重在职培训日本企业最重要的管理方法是对员工,特别是在制造业工作的蓝领阶层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公司文化、统计知识、生产体系及质量管理的培训。
这种培训的过程是工人接收“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也被学者们称为“蓝领工人白领化".由于重视在职培训,工人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和丰富了技术知识,促进了对企业的忠诚,生产力大大提高,这对增进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增加企业的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4.重视通才的培养日本企业与美国不同,更重视通才的培养。
日本企业分工粗放,员工往往接受多方面的知识,并在企业内部不同部门轮班训练。
他们认为这种通才管理方式的优点是能够发挥全体员工在企业中的创造力和凝聚作用。
但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许多日本银行发现这种“重通才轻专家”的倾向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
美、英、德、日四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比较
【 关键 词 】研 究 生培 养 模 式 ; 专业 式 ; 作 式 ; 协 学徒 式 ; 官 学一 体 化 产
中 图分 类 号 : 47 G6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8 0 2 0 0 一 l 8 0 1 7 — 0 4( 0 9)4 O 1 — 4
作 式 与 产 官 学 一 体 化 等 四 种 主 要 的 培 养 模 式 , 培 养 目标 、 养 方 式 、 养 过 程 与 组 织 管 理 上 各 具 特 色 。 文 在 培 培 章 通过对 美 、 、 、 荚 德 日四 国研 究 生 教 育 模 式 的 比 较 分 析 , 望 能 为 我 国 高 校 的研 究 生 教 育 改 革 提 供 学 习 和 期
计划 制订 过程 中 .先 由企业 提 出所需 人才 的规格
二 、 国研 究生 教 育模 式 英
英 国的研究 生教育 历史悠 久 , 体制 完善 。 过 在 去的 5 0年里 , 国产生 了 4 英 4位 诺 贝尔奖得 主 , 其
高质量 的研 究生 教育功 不可没 。
( ) 一 多样化 的研 究生培 养 方式
英 国传统 的研 究生 培养方 式 主要 包括 选课 式 和研 究式 两种 。 课式 以课堂授课 为 主 , 选 硕士研 究 生 多属 此类 ; 究式 主要 以科学 研究 为 主 , 研 博士研 究 生多 属此类 。英 国传 统 的研究 生 教育是 培养 研 究式 研究 生 . 程学 习相 对不那 么重 要 。同时 ,0 课 2 世纪 6 O年代 以来 , 工作 边攻读 学位 的兼 读制研 边 究 生培 养模式 也迅 速发 展 ,也 实行统 一 的研究 生
( )协 作 式 研 究 生培 养模 式—— 重视 二
英美模式与日德模式的比较
英美模式与日德模式的比较1.教育制度:英美模式:英美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他们注重学生思维的自由发展,强调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英美教育体系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日德模式:日德教育强调学生的实用性和技术能力的培养。
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工作纪律和专业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
日德教育体系注重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
2.劳动关系:英美模式:英美劳动关系注重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交易关系。
英美企业强调雇员个人的发展和职业规划,鼓励雇员积极主动地寻找工作机会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英美劳动力市场相对灵活,员工有较大的自由度选择工作和离职。
日德模式:日德劳动关系注重雇主和雇员之间的社会合作关系。
日德企业关注员工的整体发展和长期就业稳定性,鼓励员工为公司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日德劳动力市场相对稳定,企业注重员工的留任和培养。
3.企业文化:英美模式:英美企业文化注重创新和创业精神,鼓励员工主动参与公司的决策和创新。
英美企业鼓励员工的个人发展和自主性,强调员工的个人成就和领导能力。
日德模式:日德企业文化注重稳定和组织性,强调员工的集体合作和组织性发展。
日德企业鼓励员工为整个组织的利益而努力,强调员工的责任感和忠诚度。
总结起来,英美模式注重个人的创新和自主性,强调个人发展和个人的领导能力;日德模式注重社会的稳定和集体合作,强调员工的忠诚度和责任感。
这种差异主要是源于英美文化强调个人价值和竞争,而日德文化强调社会整体和协作。
两种模式各有利弊,适应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的需要。
三种公司治理模式比较
裙带资本主义
限制银行持股
人治大于法治
经济体 制
自由市场经济
政府间接调控市场
政府主导型市场
股权结 股权相对分散, 股权相对集中,稳定 股权高度集中与家 构 族手中 流动性大,不 性强;法人和银行交 稳定 叉持股
四、三大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
内容
资本结 构
内部治 理 外部治 理 突出问 题
证券市场直接融 资
三、家族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
案例导入:帕玛拉特公司的家族治理问题
帕玛拉特是意大利的一家拥有40多年历史的家族企 业,2003年底帕玛拉特突然申请破产保护,被称为欧洲 的“安然事件”。 帕玛拉特的主要治理问题是经营层捏造虚假财务信 息欺骗股东,众多股东的权益被侵害。检察人员表示, 在过去长达15年的时间里,帕玛拉特管理当局通过伪造 会计记录,以虚增资产的方式弥补了累计高达 162 亿美 元的负债。欺诈的目的除了隐瞒公司因长期扩张而导致 的严重财务亏空以外,另外一个重要目的是把资金从帕 玛拉特(其中坦齐家族占有51%的股份)转移到坦齐家 族完全控股的其他公司,掏空上市· · ·
D、由于上述原因,人们 对董事会直接监控公司 的作用也产生了怀疑, 进而对改进董事会提出 了要求 。
二、内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
案例导入:交叉持股和经营者约束
日本三月社长冈田茂早解职 日本“三越”战后加入三钢集团。“三缸厚 生事业团”和“三越爱护会”与三越“从业员持 股会:共同持有三越集团的15%,而三井集团的其 他成员企业持有三越股票只占 10% 强。冈田茂 1972年就人三越社长后,配置亲信,排除异己, 独断专行。三越的工会首先于 1982 年 9 月 14 日向 企业领导层提出了改善经验素质、刷新经营方针 的要求。随后,三井集团的社长会业余9月17日召 开,一直要求冈田茂辞职,但冈田拒不接受。为 此,有三井银行的顾问(原社长和会长)兼三越 董事的小山五郎出面说服三越的全体董事,于9月 22日召开董事会撤销了冈田茂的社长职务 。
试比较英、美、德、日公司治理模式
试比较英、美、德、日公司治理模式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据以对工商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
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关于“公司治理”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关于合伙企业和公司哪个对经济发展更为有效的判断。
世界上存在着多种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每一种治理方式都有其特点。
美国、英国、日本、德国这四个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各有特点,但它们对企业自主创新和企业绩效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 .市场导向性的英美公司治理模式(英、美、加)美英的公司治理结构一般被称作市场导向型结构或外部控制型治理结构。
既以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为基础,公司股东主要依靠有关法律和公司章程,充分利用产品、资本、经理市场的竞争机制,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者进行监督激励的模式。
美英公司治理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股东高度分散、流动性强,使得这些股东高度关注股票收益率的升降而非公司经营状况,简而言之,美英公司的股东用简便的“用脚投票”取代费心费力的“用手投票”。
公司治理中的激励约束机制是通过外部力量特别是资本市场的股价的波动性得以实现。
这种治理结构要求有一个庞大、发达、有效率的资本市场,完善的财务审计制度以及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
公司治理把股东财富最大化视为公司的最高目标,注重分工和制衡,收入中红利的比例较大,资金回流到市场以维持股价。
管理人员的选择本身也是市场行为,流动性很大。
二.全能银行导向性的德国公司治理模式银行在公司治理中起主要作用。
德国基于“监督职责与经营职责分离”的理念所构建的双层制结构,监事会与董事会并立,两者间实现业务监督和业务执行的分离。
监事会与董事会成员不得交叉,监事会的地位处于董事会之上,以确保其不受董事会和经理层牵制地履行业务及财务的监督职能。
法人间交叉持股也是德国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特征,德国股票市场只是小而非资本主义化的股票市场,因而大多数公司以银行作为主要的财务支持。
比较分析+精髓
德日模式与美英模式银企关系的比较分析+精髓一、德日模式与美英模式银企关系比较1. 美英模式松散型模式,其显著特征是以自由市场经济为运行基础,银企之间产权较弱,主要依靠债权债务关系和系统严格的法制来解决争端,企业资金主要源于自身的积累和直接融资,并看重于短期目标。
2. 两种银企关系模式比较(1)企业融资方式比较→企业的外部约束主要来源于市场VS 银行(2)银行对企业持股方式比较A.在美国,由于银行立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经营股票证券,银行对企业股票的持有就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式间接地实现:通过银行信托部持股、通过银行持股公司向企业进行渗透和控制;在英国,也只允许银行持有极少量的企业股票。
B.没有限制(3)企业外在监督体系的比较(4)银行与企业信息交流的比较:外部董事(外部的公开信息)VS 内部董事(企业秘密)(5)银行对企业相机控制机能的比较A.对企业的长远利益和资金需求漠不关心→争相贷款、争相逼债B.“唇亡齿寒”→“生死与共”(6)功能的比较A.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B.从监管费用上来看C.从经济与金融稳定的角度来看德日模式:由于银企之间相互持股,排斥了市场竞争,容易掩盖财务危机和各种矛盾,同时在防止企业危机向银行业转移方面也显得苍白无力。
当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很可能会出现“泡沫危机”美英模式: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与法律监管的作用,虽然银行和企业破产的比率较高,但有利于把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不易引起整个经济的激烈震荡D.从对企业的救助来看:德日模式更及时、高效(7)发展趋势比较相互靠拢主银行制在80 年代以后进入了变革和衰退时期,效率在逐步下降,主要表现在:A.随着放宽金融管制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对银行的贷款需求开始下降B.大企业对银行融资服务的依赖逐渐减少又会削弱主银行的监督功能C.银企交叉持股也会引起利益上的冲突,导致风险的上升D.为了争取客户,银行往往根据设有担保(抵押物)这一条件,就向企业发放贷款,这无疑降低了贷款的质量。
美国、日本、德国的经济
经济模式
三大经济
三大经济模式的不同特点
美国— 美国—有调节的市场模式 德国—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 日本— 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三大经济模式的比较
三大经济模式中的政府因素 三大经济模式中的企业因素
结论
三大经济模式的不同特点
美国— 美国—有调节的市场模式 德国—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 日本— 济模式中的政府因素 三大经济模式中的企业因素
第一: 第一:政府因素
三大经济模式中的政府因素:美国模式强调个人成功和短期金 融利益,其市场模式就是自由开放;日本模式和德国模式强调集体 成功与长期利益,其模式就是政府干预。 美国模式中,美国政府对市场干预手段是运用财政和货币政 策进行间接调控。政府在决定资本和劳动相互作用方式上仅起到极 其有限的作用:政府的任务是创造优良的货币,防止垄断扭曲要素 市场、产品市场和危及自由开放的贸易,从而保证和便于市场充分 发挥其功能;此外,政府的经济行为还包括提供公共产品(比如防 务和社会基础设施);政府(尤其在联邦水平上)对消费品制造业 的政策带有浓重的自由主义思想,长期以来一直而且将继续是在有 限的范围内,以塑造市场为中心。德国模式实质是国家调节下的市 场经济模式,政府采取直接干预(对价格形成控制、各项政策规定 和参与企业投资等)和间接干预两种手段调节市场运行中的偏差。 作为后工业化国家(这里指19世纪英国和美国之后实现工业化的国 作为后工业化国家(这里指19世纪英国和美国之后实现工业化的国 家),德国政府充当经济现代化的实施者:德国政府在“推行各阶 级合作主义模式的劳工法则中起了重要作用,实行了积极的劳动力 市场和福利政策;德国政府以一系列关键方式直接影响了当地的产 业积累率”。但德国政府在经济中公共部门的介入和指导没有日本 那么广泛。战后日本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国家计划和指 导所发挥的开发性作用。
欧美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
欧美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美国、日本、德国市场经济模式比较(一)三种模式的共同点。
1.以私有制为主的混合经济,以私人垄断为主导。
在美国。
日本、德国经济中,国有部分约占1%一10%不等,合作社所有制、工会所有制等等分量更小,80%一90%以上均属私有制。
而在私有制经济中,中小企业虽然在企业数量上占80%~90%甚至更多,在生产、销售、投资和就业等方面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它们毕竟是补充的和从属的。
例如在日本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60%以上同大企业有承包关系。
在美国20万家工业公司中,最大的50家占了工业资产总额的49%。
在日本,以营利为目的经营的法人企业(不包括金融、保险业)有175万家,其中资本额在10亿日元以上的公司只有2195家,仅占公司总数的0.13%,但他们占了全部法人企业资本总额的41.4%。
在德国将近4.4万个工业企业中,千人以上的大企业只有1000个,占企业总数的2%,但它们却占了销售总额的44%。
2.社会经济机制方面,都以市场竞争为基本调节手段。
在对待竞争的问题上,美国、日本、德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三种模式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下述两方面。
一是都强调竞争的重要性,同时又都看到个人和企业(特别是私人垄断企业)有一种排斥竞争的本能,因此不能寄希望于自发存在的竞争秩序,而要重视建立人为的有秩序的竞争。
二是认为,为了建立这种有序的竞争,不仅要直接制订若干必要的调整竞争秩序的立法,如美国的反托拉斯法、日本的禁止垄断法、德国的反对限制竞争法等,而且还要致力于间接地为建立有序竞争创造重要的条件,例如币值稳定、市场开放、契约自由等。
3.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相当接近。
美国、日本、德国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思路主要出自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的任务主要是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创造框架条件,而不是自己直接从事经济生产活动;二是针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自发的市场竞争所必然带来的三大弊病(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结构的不协调以及社会的极大不公),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力争加以缓和。
英、美和德、日银行治理结构特征比较
英、美和德、日银行治理结构特征比较第三节英、美和德、日银行治理结构特征比较在发达国家,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有英、美和德、日两大类型。
这两种类型之下的股东结构、股东会、董事会及经理层的设置、组成和功能是各有不同的,处于这两种不同企业治理模式体系之中的银行治理结构也自然会表现出各自的差异。
在现代经济社会里,谈论公司治理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明确须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对企业实行控制,是主要依托企业内部的组织行为,还是更多地通过外部市场来对企业加以影响约束,这是具有较大不同的企业管治架构。
依此为标凖,在世界上可以找到两种不同类型的企业治理结构模式,一种是由资本市场起主导作用(也称“用脚投票”的外部控制)的美英模式和由组织行为为主导(也称“用手投票”的内部控制)的德日模式。
美英模式是在实行普通法系国家所采用的一种公司治理结构形式,企业资金以股本和直接融资为主,企业负债率相对较低,即使是银行也不会十分强调存贷结构,因其可在庞大的资本市场组织资金;企业股权结构高度分散,机构投资者占主体,持股人更关心企业股票的涨落,对公司重大问题的参与方式主要通过买卖股票来体现;对企业经营者主要采取股票期权制的激励方式。
如1998年美国前100大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薪酬中有53.3%来自期权计划。
德日模式是在实行大陆法系的国家中所采用的治理结构模式,企业股权相对集中、稳定,德国企业多是由大银行持股,日本企业则是企业间环形交叉持股,主体银行虽不直接参股,但对企业有实际的控制权。
与英美的企业相比,德日的企业比较注重社会效益和自身经营效益的统一,德国的《宪法》就明确规定,“所有权的使用必须有利于公众利益”。
从企业的管制结构上看,为符合法律要求,德国的企业设监事会(supervisory board)和管理委员会(management board),前者由股东代表、雇员代表和独立董事组成,是公司的控制主体,后者由前者任命聘用,负责公司的日常事务,其各委员具有同等的权力,企业决策采取一致通过原则。
英美德国日本公司治理模式
优点:
第一,能够较好地发挥公司治理机制的作用。 第二,有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 第三,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 第四,职工董事的设立有利于调动职工参与公司管理的积极性。
缺点:
第一,股票流动性差,不得于发挥证券市场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 束作用; 第二,终极股东的权利被大大削弱。导致“无责任经营”,企业 创新不足。
•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下 午12时29分26秒下午12时29分12:29:2620.10.29
•
专注今天,好好努力,剩下的交给时 间。20.10.2920.10.2912:2912:29:2612:29:26Oct-20
•
牢记安全之责,善谋安全之策,力务 安全之 实。2020年10月29日 星期四12时29分26秒 Thursday, October 29, 2020
缺点:
第一,资本结构稳定性差,不得于企业生 产经营活动的开展。 第二,“股东大会空壳化” ,企业行为短 期化。 第三,忽视了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3.3 德国模式
德国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股东(资方)
职工(劳方)
资方代表
劳方代表
监事会
管理董事会 (经营者阶层)
德国公司的共同(联合)决定模式
1、公司运作实行两会制(a two-tier board),即监事会与管理董事 会。 2、适用于职工人数在2000名以上的股份公司、股份两合公司、有限责 任公司。
主银行的概念
• 是公司最大的贷款人(Largest creditor) • 大股东之一(One of the major shareholders) • 公司各类金融服务(financial services)的主要提
美国、德国、日本三国经济体制的异同点
美国、德国、日本三国经济体制的异同点国际上对现代市场经济有不同的分类。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1年《转换到市场经济》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成功的市场经济的三种体制模式:美国、英国的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体制,又称自由市场经济;日本、法国的行政管理导向市场经济体制;德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一、美国、日本、德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共同特征一谈到西方市场经济,人们自然首先考虑到的是美国、日本和德国,因为他们既重要、发达,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一谈到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市场经济,人们又往往比较重视研究它们之间的不同点。
诚然,这些特殊性确实是显著而重要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但是,从借鉴的角度出发,更重要的是探讨它们的共性。
(一)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美国、日本、德国市场的经济体制都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而在私有制经济中,都是以私人垄断企业为主导。
在美国、日本、德国经济中,国有部分约占1%-10%不等,合作社所有制、工会所有制的份量更小,其余80%-90%以上均属私有制。
而在私有制经济中,中小企业虽然在企业数量上占80%-90%甚至更多,但它们毕竟是从属的。
例如在日本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60%以上同大企业有承包关系。
在美国20万家工业公司中,最大的50家占了全部工业资产总额的49%。
[1]在日本,以盈利为目的的法人企业(不包括金融、保险业)有175万家,其中资本额在10亿日元以上的公司有2195家,仅占公司总数的0.13%,但它们占了全部法人企业资本总额的41.4%。
[2]在德国将近4.4万个工业企业中,千人以上的大企业只有1000个,占企业总数的2%,但它们却占了销售总额的44%。
[3]这里我们之所以突出大公司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影响和作用实在太大,太重要。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概括说,大多数国家都是依靠几十个工业集中区和几百家公司提供大部分出口产品,提高生产率和国民生活水平的。
英美模式与日德模式的比较
英美模式与日德模式的比较当今世界各国公司治理模式可以分为四种:英美国家的市场监控模式、德日国家的股东监控模式、东南亚国家的家族控制模式以及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内部人控制”模式。
市场主导型的英美模式与组织控制型的日德模式是西方公司治理结构的两种典型模式,二者形成与发展于不同的制度环境,并因此呈现鲜明的导向差异。
前者基于公司股权的高度分散与股票的流通便畅,强调通过股东“用脚投票”机制和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而实现对公司行为的约束与对代理人的选择及监控;后者则回于股票市场的有限融资与股票灼流通困难,呈现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和基于相互持股的法人组织对公司及其代理人实施长期的内在控制。
(一)英美模式及其特点以英美国家为代表的公司治理模式是以外部监督为主的模式。
美国公司受到企业外部主体如政府、中介机构等和市场的监督约束,但因股权过于分散,股权结构不稳定,一般股东不可能联合起来对公司实施有效的影响,使股东对高级管理人员的监控力度大形成了“弱股东,强管理层”的现象。
1 股权高度分散,导致“强管理者,弱所有者x模式。
美国资本市场发达,公司中存在数量庞大的小股东。
单个小股东投资的目的是获取投资收益,他们缺乏参与公司事务的热情,也很难影响公司的经营决策,当公司不能满足其预期利益时,可以选择“用脚投票”退出公司。
公司的大股东信赖完善的经理人市场和证券市场,对公司管理的积极性也不高,越来越多股东将投票权委托给公司经理,使公司经理掌握较大权力,而股东则进一步丧失对公司的控制。
经理权力的膨胀导致“强管理者,弱所有者”模式形成。
2 不设监事会,董事会履行监督职责。
美国公司法沿袭了英国合资股份公司的传统,起初就没有设监事制度。
由董事会履行监督职能。
美国董事会由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组成,以外部董事为主,在美国公司治理结构中,独立董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独立董事通常不任公司的其他职务,有一定的经营经验或良好的专业知识结构,并且拥有投票权,对公司的经营决策实行监督。
欧美日企业管理模式比较
欧美日企业管理模式比较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欧美日企业管理模式比较现在中国企业正面临着从发展型企业向成熟期的转变,怎样才能真正变成百年老店,这是每一个企业面临的问题。
希望通过对欧、美、日企业的对比,谈谈中国企业应该学习怎样的管理方式。
我们可以从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机制、政府的就业政策与企业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对美、德、日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比较。
在美国公司的治理结构中,企业CEO在整个战略决策和企业使命中担当重要角色。
在美国大企业中,CEO主要平衡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并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从公司治理结构中可以看到CEO的影响力。
在日本和欧洲公司,CEO是没有这么大权力的。
在评判CEO业绩时,美国企业注重绩效,甚至是短期绩效。
如果在一段时间中CEO达到一定业绩,可以得到很大的激励,如果达不到原有业绩目标,就可能受到批判。
美国公司治理以股权、期权作为激励手段,但德日企业则不同。
德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点是平衡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利益,这似乎与中国企业类似,所以在上市过程中,中国企业可以更多的从德国公司借鉴经验。
德国公司的治理结构中,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比美国企业小得多,股权激励比较弱,这就产生了跨文化管理的问题。
我认为,德国公司的管理机制比较值得中国公司借鉴。
德国公司的监督机制是采取两层分立的,企业员工可以派人对企业管理层监督,这也对中国企业如何发展自己的公司治理很有借鉴意义。
对于总裁如何能稳定、长期发展企业,避免短期股票期权波动的影响,中国企业也可以学习德国企业的经验。
通过对美国公司和日本公司的治理结构对比可以发现,美国公司的董事会以外部董事为主,安然公司80%以上的董事是外部董事,而丰田公司几乎100%董事都是来自公司内部,但历经多年发展之后,安然毁掉了,丰田仍然往前走,并且可能超过通用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厂商。
日本企业比较重视利益群体的利益,这就决定了他们对既定战略执行到底。
美英模式和德日模式 银企关系的比较研究
美英模式和德日模式银企关系的比较研究
刘莹
【期刊名称】《经济工作导刊》
【年(卷),期】2003(000)005
【摘要】一、两种银企关系模式的介绍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是一项重要的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国的金融方式和市场经济的类型。
当今主要发达国家的银企关系各有千秋,主要可将其划分为两大类型:美英模式和德日模式。
前者是一种松散型的模式,其显著特征是以自由市场经济为运行基础,银企之间产权制约较弱,主要依靠债权债务关系和系统严格的法制来解决争端,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自身的积累和直接融资,并看重于短期目标。
【总页数】2页(P42-43)
【作者】刘莹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0.5
【相关文献】
1.美英-日德公司治理模式比较--兼论中国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 [J], 姚益龙;姚莉
2.德日美英等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模式的比较研究与启示 [J], 苗泽华;彭靖;苗泽伟
3.西方发达国家银企关系模式的比较研究 [J], 金晓斌;郑建生
4.中外银企关系模式比较研究 [J], 李桂生
5.近代中外银企关系模式的比较研究 [J], 李一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美模式与日德模式的比较
当今世界各国公司治理模式可以分为四种:英美国家的市场监控模式、德日国家的股东监控模式、东南亚国家的家族控制模式以及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内部人控制”模式。
市场主导型的英美模式与组织控制型的日德模式是西方公司治理结构的两种典型模式,二者形成与发展于不同的制度环境,并因此呈现鲜明的导向差异。
前者基于公司股权的高度分散与股票的流通便畅,强调通过股东“用脚投票”机制和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而实现对公司行为的约束与对代理人的选择及监控;后者则回于股票市场的有限融资与股票灼流通困难,呈现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和基于相互持股的法人组织对公司及其代理人实施长期的内在控制。
(一)英美模式及其特点
以英美国家为代表的公司治理模式是以外部监督为主的模式。
美国公司受到企业外部主体如政府、中介机构等和市场的监督约束,但因股权过于分散,股权结构不稳定,一般股东不可能联合起来对公司实施有效的影响,使股东对高级管理人员的监控力度大形成了“弱股东,强管理层”的现象。
1 股权高度分散,导致“强管理者,弱所有者x模式。
美国资本市场发达,公司中存在数量庞大的小股东。
单个小股东投资的目的是获取投资收益,他们缺乏参与公司事务的热情,也很难影响公司的经营决策,当公司不能满足其预期利益时,可以选择“用脚投票”退出公司。
公司的大股东信赖完善的经理人市场和证券市场,对公司管理的积极性也不高,越来越多股东将投票权委托给公司经理,使公司经理掌握较大权力,而股东则进一步丧失对公司的控制。
经理权力的膨胀导致“强管理者,弱所有者”模式形成。
2 不设监事会,董事会履行监督职责。
美国公司法沿袭了英国合资股份公司的传统,起初就没有设监事制度。
由董事会履行监督职能。
美国董事会由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组成,以外部董事为主,在美国公司治理结构中,独立董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独立董事通常不任公司的其他职务,有一定的经营经验或良好的专业知识结构,并且拥有投票权,对公司的经营决策实行监督。
但实践中,其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3 完善的经理人市场、公司并购市场和证券市场体系形成外部制约体系。
美国模式虽然经历了安然、世界通讯公司等事件的冲击,但依然保持较高的治理效率,是依赖于其完善的经理人市场、公司并购市场和证券市场体系对管理者的有利约束。
美国模式中的监督属于“事后监督”,由于这种监督存在很多弱点,导致产权交易市场也很发达,通过产权变动达到控制权转移形成外部制约机制。
其基本路径是:公司绩效低——股东抛售股票——公司重组并购——新经理层掌管公司。
(二)德日模式及其特点
以德、日国家为代表的公司治理是一种典型的内部监控模式。
虽然它们也有发达的股票市场,但对于公司筹资以及监控而言,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
其主要原因在于,公司的资本负债率较高,股权相对集中。
特别是法人之间相互稳定持股,以及银行对公司的持股和干预,使公司内部的各相关利益主体监控公司成为可能。
但是这种公司治理模式存在市场治理机制薄弱的缺陷。
1 法人持股。
法人之间的交叉持股是德日模式的主要特点。
日本公司的法人持股比例由20世纪60年代的40%左右上升到90年代的75%。
日本的法人持股多
是集团内企业。
德国公司中股权主要由银行、工商业公司掌握。
法人互相持股有利于保持企业间关系的稳定性,防止恶意收购的发生,确保了商业关系,使大家心照不宣的不去干预对方的运作。
2 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占据重要地位。
银行和保险公司在日德模式中占据重要位置。
银行在公司治理中通过在监事会里派驻代表控制企业的经营管理,它还是小股东股票的托管人,除非小股东反对,银行可以代表这些股东行使表决权。
机构投资者持股造成了股权集中的特点,这些股东比较积极地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重视战略性利益。
3 通过内部监督机制实现控制。
德国公司中设有监事会,实行双层董事会制度。
公司的业务执行职能和监督职能分离,分为执行董事会和监督董事会。
监督董事会是股东、职工利益的代表和监督机构。
日本公司中不设监事会,设有独立监察人,采用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