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董仲舒是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董仲舒是

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

关键词:董仲舒儒家思想天人感应大一统

内容摘要:董仲舒是儒家思想的里程碑式的人物。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他思想的主要特色,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建成新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以“屈民伸君,屈君伸天”为核心,逐步发展和丰富了儒家的思想,使其更加适应封建统治者利益的要求。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儒学在发展中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干在汉代乃至两千多年的古代社会中起到了主导地位,他使儒学由诸子成为独尊,由一家汇聚百家,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董仲舒在这一时期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在发展中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干在汉代乃至两千多年的古代社会中起到了主导地位,他使儒学由诸子成为独尊,由一家汇聚百家,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从而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

一、董仲舒思想提出背景:

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①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

二、董仲舒思想在儒家思想中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董仲舒政治思想在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地位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董仲舒吸收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思想,并吸收了秦汉之际政治变化的经验。

在坚持先秦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同时丰富发展了儒家思想,使之变成了新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神秘化、世俗化。

(2)读儒家思想学术地位的变化:董仲舒之前儒家思想只是诸子思想之一,是一个普通的思想学术派别。通过董仲舒的发展和丰富,之后变为官方的、国家的政治思想,具有了独尊的地位。由一个普通学术思想变成了经学,具有一些宗教色彩,使儒教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二)对当时政治的影响和作用:

董仲舒思想符合政治家的政治斗争需要,由权势推动,形成一种思潮;它适应一定的社会条件,这种思想就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因为这一思想反映了社会普遍规律。董仲舒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观念关系密切。他的思想在封建社会曾经起到推进历史进程的作用。他的学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确立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并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极其久远深邃的影响。

(1)董仲舒思想使封建统治神秘化、神圣化,特别是他的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说:“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天之副在乎人。”②基于天人感应学说,“天”在创造世界的人与物之后,还派出了自己的代理人来经营和管理这个世界。王者“受命于天,天意之所予也”③通过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使封建统治者的地位合理化。

(2)大一统思想:对于实现祖国统一,加强中央集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一统思想是董仲舒政治思想的最核心的内容。提出的大一统主张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政治上的统一,人君为国之元首,上承天意,以统一一国之民,

统一一国之政令,这就是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第二,是思想或意识形态领域的统一,这就是他建议的抑黜百家,唯一儒木,即一尊于儒学。董仲舒的政治统一和思想统一的主张,是在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尤其是秦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既充分认识到政治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思想统一对于政治统一的作用与意义;也充分估计到思想统一不是用简单粗暴的办法所能奏效的。

(3)三纲五常思想:三纲五常思想是董仲舒社会政治的伦理思想,这一思想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条封建道德原则,要求为臣、为子、为妻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个封建道德教条。“仁”即爱人、孝悌、忠恕等。“义”指封建道德规范和标准。“礼”是各种封建礼仪、制度和规范。“智”为判别是非之心。“信”系忠诚守信。这些都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4)天人合一以及谴告思想:这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君主行为产生一定约束和控制,这一思想也为那些关心社会、关心民众的思想家向封建君主进谏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手段和方法。历史证明这钟方式和手段是有效的。

(5)仁以爱人,义以正我思想:这一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统治者约束自己的行为、有利于封建政治经济的发展。他主张君主应该以德为主,刑德并用。“春秋所治者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人仁与义也。仁者之法在爱人,而不在爱我,义者之法在正我而不在正人。不知爱人,一夫也,不知正我,何以正人。”④这一思想在封建社会处于上升时期是一种进步的制度,具有进步性。

(6)消极的影响:董仲舒思想也具有一定的消极意义。他的思想为封建专制统治集权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础,使封建君主的地位圣神化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抑制了思想的争鸣。对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他的三纲五常思想成为控制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枷锁,扭曲了人性,影响极其恶劣。

三、董仲舒思想的新发展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固然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不少基本观念,但并非一切都照搬照抄,而是适应时代的要求融入了许多新的内容。

(一)天人关系方面:孔子的“天”具有神性意义。他关于天的概念,上承于西周以来的正统天命观。基本上,孔子对天的观念继承了《诗》、《书》及春秋时神义性的正统观点,他与大多数同时代的人一样,都不否认天的神

性本质。董仲舒的“天”与孔子不完全相同,董仲舒认为:“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

也。”⑤明确指出了“人本于天”,天为“人之曾祖父”,所谓“祖”无疑就是最早,最古老的根源,没有比

天更早、更高的本原了。

(二)伦理关系方面: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很明显是源于孔孟儒家学说,也借鉴了法家特别是韩非子的思想。孔子提倡忠孝,“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韩非有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

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的主张。董仲舒的“三纲”说:“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

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秋为死而棺之,冬为痛而丧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⑥董仲舒在这里把封建社会的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伦理关系,看作为“王道之三纲”,这在中国历史上还

属首次。

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色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建成新的思想体系。董仲舒以“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宣称:帝王受命于天,是秉承天意统治天下的,因此成为“天子”。按照这个说法,帝王自然就具有绝对的统治权威,这是汉武帝最需要的精神武器。董仲舒从天人关系出发,又根据“阳尊阴卑”的思想,建立一套“三纲”“五常”的学说。董仲舒建议统一学术,统一思想,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为维护封建统治帝王的绝对统治服务。董仲舒面对西汉社会大一统的政治需求,以儒家仁道义理架构为基础,以春秋公羊学为依据,发挥其微言大义,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将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建立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兼容百家的新儒学体系,同时也形成了适应汉初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极具包容性、独具时代魅力的董子政治儒学,对当时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政治、社会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有效性应对和对治性回答,成为汉代的官方意识形态,将儒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董仲舒也因此成为儒家思想发展的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

注释:①《春秋繁露》(钟肇鹏主编校释本),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