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阅读附答案
《诗经·秦风·蒹葭》高考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诗经·秦风·蒹葭》高考理解性默写(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d8bf229e3143323868937b.png)
《诗经·秦风·蒹葭》高考理解性默写
《诗经·秦风·蒹葭》
1.《蒹葭》第一章中“,。
”写了秋天水边的景色,烘托了主人公怅然若有所思的心情。
2.在今天常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蒹葭》中的“,。
,。
”,且被谱上了曲演唱,成为了歌曲的一部分。
答案: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原文:
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参考答案
![蒹葭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fc8686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3d.png)
蒹葭参考答案蒹葭,古代文人常用的一个词,它是指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形态优美,常常被用来比喻人的品质和修养。
蒹葭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蒹葭的形态优美,修长挺拔,生长在水边,随风摇曳,给人一种宁静和优雅的感觉。
这种植物常常出现在古代文人笔下,成为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个重要元素。
例如,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赤壁怀古》中写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这句诗中的蒹葭,既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是对人生境遇的寄托。
蒹葭的苍苍和白露的霜,都是岁月的痕迹,都是人生的沧桑。
苏轼通过描绘蒹葭的形象,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沧桑的感慨和思考。
蒹葭的象征意义不仅仅是美丽和优雅,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品质和修养。
蒹葭生长在水边,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水分,才能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
同样,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也需要有足够的阳光和水分,即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良好的环境。
只有拥有这些,人们才能在生活中茁壮成长,展示出自己的优雅和魅力。
蒹葭的生长环境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水边的蒹葭,常常被微风吹拂,摇曳生姿。
这种景象让人感到宁静和舒适,给人一种放松和愉悦的感觉。
在现代都市生活的压力下,人们常常感到疲惫和焦虑,而蒹葭的形象给了人们一种远离喧嚣和繁忙的感觉。
它提醒人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困扰。
蒹葭的形象也常常被用来比喻人的品质和修养。
在古代文人笔下,蒹葭常常被描述为高洁、纯净的象征。
例如,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中的蒹葭,被赋予了坚韧不拔、生命力顽强的品质。
它在岁月的洗礼中,能够屹立不倒,永远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这种品质和修养正是人们所追求的,也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蒹葭作为一种植物,不仅仅是美丽和优雅的象征,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品质和修养的象征。
它的形象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文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个重要元素。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9d91d714a7302768e9939af.png)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资料内容:【原诗】【翻译】【习题及答案】。
习题题型有——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题。
【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2、《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2、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蒹葭理解性默写答案 关雎蒹葭理解性默写
![蒹葭理解性默写答案 关雎蒹葭理解性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4a1ee9d1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58.png)
蒹葭理解性默写答案关雎蒹葭理解性默写诗经关雎蒹葭练习33.关雎【诗文解释】关关鸣春雎鸠鸟,在那河中小洲岛。
姑娘文静又秀丽,美男求她结情侣。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采呀采。
文静秀丽好姑娘,朝朝暮暮把她想。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渴慕思如潮。
相忆绵绵恨重重,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采呀采。
文静秀丽好姑娘,琴瑟传情两相爱。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把它捡。
文静秀丽好姑娘,钟鼓齐鸣换笑颜。
(二)划分朗读节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遇)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思)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悦)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娶)(三)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
“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
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
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蒹葭》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部编版八下】
![《蒹葭》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部编版八下】](https://img.taocdn.com/s3/m/0813c8bfaaea998fcd220e69.png)
《蒹葭》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主题思想】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2、《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2、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蒹葭》理解性默写(带答案4)
![《蒹葭》理解性默写(带答案4)](https://img.taocdn.com/s3/m/f3c7fd8d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4c.png)
《蒹葭》理解性默写1.第一章中“,”写了秋天水边的景色,烘托了主人公怅然若有所思的心情。
2.第一章中的“,”两句表现寻觅思恋的伊人的路途险阻漫长。
3. “,”描写秋水茫茫,恋人的身影仿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
4.“,”两句用清晨露水未曾干燥来渲染凄清的气氛。
5.“,。
,”印证了“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苦苦寻找追求的过程。
6. 第二章中表明诗中的主人公追求意中人的季节的句子是:“,。
”7. 通过描写芦苇茂盛、白露变霜等萧瑟的秋景来烘托心情的诗句是“,”。
8.表明诗中的主人公所爱恋之人在远方的句子是:,。
9.成语“秋水伊人”源于《蒹葭》中的“,”诗句。
10. “,”表达了主人公为了找到心中爱恋的人,不怕道路险阻漫长。
11.第三章中的“,”两句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
12.第二章中“,”两句表明诗中的主人公对对意中人的追求是可望而不可即,最终以失望告终。
13.“,”两句用早晨露水未全收来烘托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蒹葭》答案1.第一章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写了秋天水边的景色,烘托了主人公怅然若有所思的心情。
2.第一章中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两句表现寻觅思恋的伊人的路途险阻漫长。
3.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描写秋水茫茫,恋人的身影仿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
4.“蒹葭萋萋,白露未晞”两句用清晨露水未曾干燥来渲染凄清的气氛。
5.“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印证了“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苦苦寻找追求的过程。
6.第二章中表明诗中的主人公追求意中人的季节的句子是:“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7. 通过描写芦苇茂盛、白露变霜等萧瑟的秋景来烘托心情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8.表明诗中的主人公所爱恋之人在远方的句子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9.成语“秋水伊人”源于《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0.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表达了主人公为了找到心中爱恋的人,不怕道路险阻漫长。
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附答案
![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f5be2e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bf.png)
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附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本诗每一节开头都写景,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2)重章叠句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2.古诗阅读泛舟后溪[唐]羊士谔①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è):唐朝人。
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愉悦闲适(悠闲、自在等)(2)【示例1】微风吹来,池水波光晃动,把蔷薇香气吹满院子。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微风吹动倒映楼台的池塘比作微风吹动水晶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亭环境的幽静和美好,表现了诗人的高兴心情和闲适自在。
【示例2】微风吹来,池水波光晃动,把蔷薇香气吹满院子。
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写,写了作者看到眼前微风吹动的池塘,闻到了风吹满院的蔷薇香,生动细腻地写出了山亭小院的幽静和美好,表现了诗人的高兴心情和闲适自在。
【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蒹葭习题与答案精全版
![蒹葭习题与答案精全版](https://img.taocdn.com/s3/m/7fd5b360aaea998fcc220e4e.png)
《蒹葭》习题与答案精全版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
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虚写)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3.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D项有误,全诗没有明确的故事情节,“它是一首叙事诗”的说法错误)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
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4.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大学语文蒹葭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蒹葭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5b0a6a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f0.png)
大学语文蒹葭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关于《蒹葭》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属于《风》的范畴。
B. 《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属于《雅》的范畴。
C. 《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属于《颂》的范畴。
D. 《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属于《赋》的范畴。
答案:A2. 《蒹葭》一诗中“蒹葭苍苍”的下一句是什么?A. 白露为霜B. 所谓伊人C. 在水一方D. 溯洄从之答案:A3. 《蒹葭》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A. 爱情B. 战争C. 劳动D. 政治答案:A4. 《蒹葭》一诗中“溯洄从之”的下一句是什么?A. 道阻且长B. 道阻且右C. 道阻且左D. 道阻且跻答案:A5. 《蒹葭》这首诗的作者是谁?A. 屈原B. 李白C. 杜甫D. 无名氏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蒹葭》一诗中“所谓伊人,在________”。
答案:水一方2. 《蒹葭》一诗中“溯游从之,宛在________”。
答案:水中央3. 《蒹葭》一诗中“溯洄从之,道阻且________”。
答案:长4. 《蒹葭》一诗中“溯游从之,道阻且________”。
答案:右5. 《蒹葭》一诗中“溯洄从之,道阻且________”。
答案:跻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蒹葭》一诗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描绘的景象。
答案:《蒹葭》一诗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一幅秋天清晨,蒹葭(芦苇)丛生,露水凝结成霜的景象,形象地表现了秋天的萧瑟和凄凉。
2. 请简述《蒹葭》一诗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蒹葭》一诗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所爱之人的深切思念和渴望。
通过“在水一方”的描述,传达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无奈和忧伤。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请结合《蒹葭》一诗的内容,分析其艺术特色。
答案:《蒹葭》一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诗中运用了生动的自然景物描写,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
蒹葭选择带答案
![蒹葭选择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59743c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8b.png)
蒹葭选择1.下列对《蒹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中主人公在深秋露重霜浓之时,徘徊岸边,上下求索,寻找“伊人”而不得。
B.每一章开头写景起兴,表明时间推移,烘托清冷气氛,抒发主人公凄婉惆怅之情。
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表明地点的变化,暗示“伊人”难以寻觅。
D.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同时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详解】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采用重章叠句的方法,表现出时间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与追求者的深情执着;“在水之湄”“在水之诶”通过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2.下面对《蒹葭》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
B.每章开头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萧索凄迷的氛围。
C.三章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D.经过主人公一再追寻,几度求索,终于找到了“伊人”,心里无比欢悦。
【详解】D.“终于找到了‘伊人’,心里无比欢悦”有误,根据“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可知,伊人行踪飘忽不定,主人公尽管一再追寻,但并没有找到伊人,心中充满了难言的怅惘与伤感。
3.选出下列对《蒹葭》赏析有误的一项()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出芦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初秋凄凉景色,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B.“为霜”“未晞”“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两句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诗歌中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抒发了主人公怅然若失而又热烈地企慕伊人的心境。
【详解】A.赏析有误。
根据“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的景物芦苇苍苍、寒霜浓重的特征,可知,应是“深秋”(或暮秋)景色,而非“初秋”。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蒹葭》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蒹葭》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3daca7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3d.png)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蒹葭》含答案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小题。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0.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歌重章叠句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20.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冷寂、凄凉的晚秋图。
21.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体现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分析】20.此题考查对诗歌景物描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阅读此诗,从秋景的特点入手,特别是“苍苍”“姜萋”“采采”等词,还有对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描写,给人以苍凉凄迷的感觉。
2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写作手法。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律美,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之美;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强化情感的作用。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渎”,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
重章叠句,回环往复,层层推进,强化情感,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
《蒹葭》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蒹葭》理解性默写(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d6a5ed03d8ce2f0166234b.png)
《蒹葭》理解性默写1.《蒹葭》中,在今天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
2.《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
,。
3.“一切景语借情语”。
《蒹葭》中,“,。
,”于浓浓的秋凉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
4.成语“秋水伊人”源于《蒹葭》中的诗句“,”。
5.《蒹葭》中,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
6.《蒹葭》中,“,。
,”用露珠化作白霜来表现恋人之间的朦胧之美,刻画出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意境。
7.《蒹葭》中,最能体现朦胧的境界、凄清的氛围的诗句是:,。
8.《蒹葭》中,表明诗中的主人公追求意中人的季节的句子是:,。
9.《蒹葭》中,表明诗中的主人公追求意中人地点的句子是:,。
10.《蒹葭》中,表现寻觅思恋的伊人的路途险阻漫长的诗句是:,。
11.《蒹葭》中,表明诗中的主人公对对意中人的追求是可望而不可即,最终以失望告终的诗句是:,。
12.《蒹葭》第一章中“,”写了秋天水边的景色,烘托了主人公怅然若有所思的心情。
《蒹葭》默写答案1.《蒹葭》中,在今天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3.“一切景语借情语”。
《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于浓浓的秋凉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
4.成语“秋水伊人”源于《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5.《蒹葭》中,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或“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或“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6.《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用露珠化作白霜来表现恋人之间的朦胧之美,刻画出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意境。
《蒹葭》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
![《蒹葭》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a7ff1415022aaea988f0f69.png)
《蒹葭》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主题思想】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二、选择题:1、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分析: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
应该是“虚写”。
2、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afb912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46.png)
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经·蒹葭》,完成后面小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爱情诗。
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与想象、幻想的描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喜爱之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选文中没有直接抒情,也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来含蓄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
(2)你是如何理解诗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的表达效果的?2.古诗阅读泛舟后溪[唐]羊士谔①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è):唐朝人。
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古诗阅读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②。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③。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④。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选自《诗经·魏风》)【注释】①硕:大。
黍:黏米。
②三岁:多年。
贯:供养。
女,同“汝”,你。
③逝:誓。
适彼:到那个。
爰:哪里。
④德:感德。
(1)《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三种。
《毛诗序》里说本诗“刺重敛也。
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用的是________的手法。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docx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docx](https://img.taocdn.com/s3/m/cde2b037b14e852459fb5716.png)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兼葭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兼葭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氾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兼葭萋萋,白露未?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兼葭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泪从之,道阻且跻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兼葭兼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堆;。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
溯泡从之,道阻且右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兼葭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诗经•国风•秦风・兼葭》【注解】①兼葭:jianjia,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③溯汹: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xi,干;⑤ 湄:mOi,水边;⑥跻:苑,升高,向高处登;⑦堆;:chi,水中的小洲或高地;⑧?:si,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zhi,水中的小洲。
【试题】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12345K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的晚秋画面。
2、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3、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兼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①托物起兴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兼葭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兼葭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蒹葭》阅读附答案
【原文】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问题】1、本诗共三章,每章八句,从表达方式看,都是前两句【】,后两句【】。
2、诗中描写“蒹葭”“白露”的用意是什幺?3、这首诗大量用重叠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情感,请从文中找出一两处,加以体会。
4、这首诗采用了什幺表现手法?诗的每一章都运用了什幺艺术手法?【参考答案】1、描写,抒情。
2、点明时间和环境,借景抒情。
3、表达主人公对“伊人”苦苦追寻、思慕不已的情怀。
4、重章叠句起兴
【原文】聪明还是愚蠢怀复译一位屠夫正照看着自己的店铺,他非常惊讶地看到一条狗进了他的铺子。
他将狗赶了出去,不一会儿,那条狗又回来了。
于是,屠夫走近狗,发现它的口中有一张小字条。
他拿出字条,只见上面写道:“我可以买12根香肠和一条羊腿幺?这条狗嘴里还衔着钱。
”屠夫向狗的嘴望去。
瞧啊,那里还真有一张10美元的钞票。
于是他收了钱,把香肠和羊腿放进一个口袋,然后让狗叼起来。
这条狗给屠夫非常深的印象。
当时正值铺子关门的时候,于是他决定提前打烊,跟着这条狗看个究竟。
于是屠夫跟着狗出发了。
狗沿着街道一直往前走,不久来到一个交叉路口。
狗放下口袋,伸直前腿按了一下交通信号灯按钮,然后静静地叼着口袋等待信号灯。
绿灯亮了,它过了马路。
屠夫在后面一直紧跟着。
狗随后来到了一个公共汽车站,开始看时间表。
见到这个情景,屠夫感到非常惊讶。
狗看完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