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悟空的人物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孙悟空的人物形象

目录

摘要 (2)

前言 (4)

一、孙悟空形象的由来 (4)

(一)进口说 (4)

(二)国产说 (5)

二、孙悟空人物性格分析 (5)

(一)本真自我——“猴”性 (6)

(二)性情中人——“人”性 (7)

(三)斗战圣佛——“神”性 (8)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摘要

孙悟空是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塑造的主要形象之一。他的形象贯穿于整部作品,使其集猴性、人性和神性于一体。他是一只受着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孕育而成,过着逍遥自在生活的猴子;但他又是一只不甘于平庸的猴子,为了理想,不辞辛苦,拜师学道,在种种欲望的驱使下,闯地府,闹天宫,最终被压在五行山下;为了再次获得自由,决心保唐僧西天取经,一路磨难重重,这其中也是对他是否心诚的考验,伴随着一路的考验,他最终成为真正的“斗战胜佛”。本文通过孙悟空形象的由来及性格特征两个方面来分析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

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形象由来,性格分析

Abstract

SunWukong is one of the prominent characters shaped by Wu Cheng'en i n Pilgrimage to the West. His image runs through the whole work and makes i t the typical gathers of monkey,human nature and divinity. He is a monkey for med by suffering from a naively show Nissei Yuet Wah and lived a unaffected l ife, but it is unwilling to be normal. In order torealize his dream, he suffered an d learned. Driven by thevavious desires, he crashed into the hell and struggle d withtheHeaven, eventually pressured on the foot of the five-figer mountain . With the purpose of regaining freedom once again,he decided to guard TangS en to collect Buddhist sutras,alongthe whole way filling with numerous hardshi p, from which is a test of whether he is sincere, at the end ,he became areally “fighter” over Haddha.

Key words:“Pilgrimage to the west”,Monkey King,origin of Monkey King's,character analysis

前言

《西游记》成书于我国明代中叶,直至今日,它依然吸引着无数读者,更是驰誉中外。著名瑞典汉学家马悦然说得好:“在世界文学中,《西游记》是最有趣的小说之一,应该让世界人共同欣赏。”[1]提到《西游记》,几代人耳熟能详,津津乐道。孙悟空作为小说《西游记》的主要角色,他顽劣,也谨慎;他桀骜不驯,也齐心协力;他火眼金睛,能辨妖魔真假;他七十二变,尽显精明机智;他神通广大,身经百战,惩恶扬善;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力和不同的感受。天真幼稚的孩子喜欢他的童真童趣,能从中得到无限的乐趣;博学深思的长者可以从中探究其深层次的思想意蕴,同时也感到其味无穷。孙悟空在群众中能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这跟他形象塑造的成功是分不开的。

一、孙悟空形象的由来

众所周知,《西游记》的故事是以唐朝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真实历史事件为主要依据。反映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大唐西域记》中并没有孙悟空亦即猴子,也不见玄奘收徒的记载。而我们要讨论的人物孙悟空在《西游记》中大显神通,为追求理想完成使命,他勇往直前,不怕挫折牺牲。他是从哪儿来的?这似乎是一个颇为复杂而又充满争议的问题。

(一)进口说。这种说法的始作俑者是胡适。1923年,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提出孙悟空不是国货,乃是从印度传来的进口货。认为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那个神通广大的神猴哈奴曼的中国翻版。他说,“中国同印度有了一千多年的文化上的密切交通,印度人来中国的不计其数,这样一桩伟大的哈奴曼故事,是不会不传到中国来的。所以我假定哈奴曼是孙行者的根本。”郑振铎在《西游记的演化》中表示同意。陈寅恪先生也肯定孙悟空与印度传说中的猴王有关系。全国解放后,这种说法渐趋沉寂。但是1978年印度舞蹈团访华后,这种说法又活跃起来。有顾子欣的《孙悟空与印度史诗》和季羡林《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重新提出。尤其是季先生以其深厚的梵文和古印度史的功底,考论了孙悟空与哈奴曼的关系。说道:“尽管有人否定这一点,但是他那种随意变形

的广大神通,汉译佛经里可以找到,在《罗摩衍那》中同样可以找到。”

(二)国产说。这种说法的首倡者是鲁迅。在胡适的进口说发表后不久,鲁迅就提出反驳。他说:“我以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正类无支祁(传说中禹治水时的淮河水怪,状如猿猴)。”他提出了三条理由反驳:一是作《西游记》的人没有看过佛经,二是中国所译的佛经中没有这种形象,三是作者吴承恩看过不少唐人传奇,故受影响不少。其后冯沅君和吴晓铃等,还有北大的《中国古代小说史稿》也都不同意进口说。金克木在《梵语文学》中认为,两个神猴的形象是不同的,而且汉译佛经中没有提到这个神猴和他的大闹魔宫,加以史诗这一段闹宫又是晚出成分,所以两个神猴故事还不能证明有什么关系。并且《罗摩衍那》至今还没有译成我国语言。”刘毓忱在《论〈西游记〉及其他》一书中认为,两个神猴的相似只是巧合,世界文学史上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如撒旦与孙悟空,普罗米修斯与鲧,包公与所罗门王等等。这是不约而同的。

两派学说的领军人物都是学界泰斗,故难分高下。我个人同意胡适的看法。首先,无支祁像猿猴的说法产生很晚,是在佛教已经遍传中土以后。唐以后方有此传说。唐李公佐作《戎幕闲谈》,称自己得《古岳渎经》谓禹治水时将猿猴状的淮水神无支祁用铁链锁住。《古岳渎经》是他本人的杜撰,但有民间传说的根据。与公佐同时的李肇在《唐国史补》中,也说到有人发现铁链入水中,穷之而得青猕猴。“后有验《山海经》云:‘水兽好为害,禹锁于军山之下,其名无支奇。’”今本《山海经》无,古本即便有,也看不出与神猴有什么关系。所以胡适大胆假设为其或亦受印度影响。其次,作小说《西游记》的人看没有看过佛经无关紧要,因为在早期取经故事中已有神猴了,何况说小说作者没有看过佛经没有证据,我看,小说作者肯定看过佛经,因为里边谈到佛理时相当纯熟。第三,汉译佛经中没有哈奴曼和《罗摩衍那》,没有汉译也不意味着中土之人就一定不会知道这个神猴。中国古代与印度文化和商贸往来频繁,口头文学相互影响的可能性岂止是不能排除,简直是必然存在的。所以这个在印度妇孺皆知的形象流入中国,是有可能的。

二、孙悟空人物性格分析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创造出了孙悟空这样一个具有神话色彩的英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