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最新优秀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文的背景,掌握生字词的意思。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文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3)掌握生字词的意思。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分析。

(2)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白及唐代诗歌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生字词。

(2)深入分析诗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情。

(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情感态度的体现。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文背景,如图片、音乐等,增强学生对诗歌情境的感受。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审美情趣。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诗文相关背景资料,如图片、音乐等。

2. 准备生字词解析资料。

3. 准备课堂讨论问题。

八、教学步骤:1. 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案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的基本背景和内容。这首诗是李白在离开故乡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离别的哀愁。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通过诗歌来体会这种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句分析这首诗,看看李白是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意象来表达情感的。例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如何通过景物描绘来表现诗人的豪迈之情。
(3)分析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4)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如离别、思乡、壮志等;
(举例:《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表现了诗人豪放的气质;“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2.教学难点
(1)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学生需要通过诗人的描述,想象出荆门的自然风光,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景物描绘来表达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感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韵律和意境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并背诵诗歌,运用诗歌中的佳句,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5.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唐诗,使学生了解我国丰富的文学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并背诵《渡荆门送别》全文,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学习并掌握李白的诗歌特点,如豪放、奔放的气质,独特的意境创造;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和举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渡荆门送别》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渡荆门送别》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案主旨:通过学习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这首诗词,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渡荆门送别》的基本内容。

2.理解并解释文中隐含的情感、意义。

3.鉴赏《渡荆门送别》的艺术特点及对人生的启示。

4.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5.通过口头表达和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了解《渡荆门送别》的背景和主题。

2.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3.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鉴赏诗词。

四、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鉴赏诗词。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荆门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背景氛围。

2.学习诗词(15分钟)分段解读《渡荆门送别》,强调每一节诗句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3.诗词品味(15分钟)请学生针对《渡荆门送别》的诗句进行个人思考和表达。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解读和感悟,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4.诗词鉴赏(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渡荆门送别》的艺术特点,如描写手法、意象运用等。

让学生对诗词的表现形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5.启发思考(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情感和意义,如诗人的离别之情和对人生的反思。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6.口头表达(15分钟)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口头表达,展示自己对《渡荆门送别》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他们用诗词和形象化的语言进行阐述,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7.书写活动(15分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或再创作《渡荆门送别》的情景。

通过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六、课堂总结(5分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学习成果,强调诗词鉴赏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多欣赏优秀的诗词作品。

七、课后作业:1.背诵《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渡荆门送别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渡荆门送别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3. 学会表达自己对离别的情感和祝福。

二、教学内容:1. 渡荆门送别的背景和意义;2. 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3. 角色扮演:模拟渡荆门送别场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渡荆门送别的背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渡荆门送别的故事,以及他们对这个故事的了解程度。

2. 学习词汇和表达方式(20分钟)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例如:“渡荆门送别”、“真情告别”、“心系千里”、“离别的泪水”等。

3. 学习渡荆门送别的背景和意义(20分钟)教师可以向学生详细介绍渡荆门送别的背景和意义。

可以讲述渡荆门送别的起源,以及在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和人物。

同时,可以解释渡荆门送别所体现的情感和精神。

4. 角色扮演(4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学生扮演离别的主人公,其他学生扮演送别的人物。

可以设计一些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到离别的情感和祝福的表达。

老师可以给予合适的指导和鼓励。

5. 总结(10分钟)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的内容和体会。

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对渡荆门送别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角色扮演的表现进行评价。

可以评价学生对渡荆门送别背景和意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离别情感和祝福的表达能力。

五、扩展延伸:1. 学生可以自行查找相关的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渡荆门送别的故事和历史背景;2. 学生可以以渡荆门送别为题材,创作诗歌、散文或绘画作品;3. 学生可以将渡荆门送别与现实生活中的离别情境相联系,探讨其对自己的影响和启示。

六、教学反思:使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体验渡荆门送别的情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祝福。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诗人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渡荆门”这个地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荆门有关的诗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以及诗人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结合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情景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诗中的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3. 欣赏教学: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024年《渡荆门送别》诗词教学教案

2024年《渡荆门送别》诗词教学教案

2024年《渡荆门送别》诗词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准确朗读《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深层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中蕴含的离别之情和诗人对故乡的眷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中意象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难点:把握诗人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传达内心的离愁别绪。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与离别有关的音乐,营造氛围,引发学生对离别的情感体验。

接着,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或听说过的离别故事,激发学生对离别的共鸣。

2. 初步感知展示《渡荆门送别》的全诗,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初步感知诗人的情感。

3. 深入理解(1)意象分析: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荆门”、“远山”、“江水”等),讨论这些意象如何与诗人的情感相联系。

(2)情感体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自己在离别时的情感状态,进而理解诗人通过景物描写所传达的离愁别绪。

(3)比较阅读:选取其他描写离别的古诗词(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感受不同诗人对离别情感的表达方式和异同点。

4. 拓展延伸(1)创意写作:让学生以《渡荆门送别》为灵感,创作一段自己与亲人或朋友离别的故事,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作能力。

(2)文化交流:介绍古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5. 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渡荆门送别》的主要内容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分析诗中的意象及其与情感的关联。

感受诗人通过景物描写传达的离愁别绪。

四、作业布置背诵《渡荆门送别》:要求学生熟练背诵全诗,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创作短文:以《渡荆门送别》为题材,创作一篇短文,描述自己想象中的离别场景和感受。

《渡荆门送别》-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教案

《渡荆门送别》-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教案
《渡荆门送别》-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教案
一、教学内容
《渡荆门送别》-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教案,本节课主要选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诗海拾贝》中的《渡荆门送别》一诗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包括:
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李白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诗人创作《渡荆门送别》的情境。
(4)诗歌主题与情感分析:学生在分析诗歌主题和情感时,容易流于表面,难以深入挖掘。
-解决方法: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如诗人的生平、时代背景等。
(5)创作技巧的运用:学生在学习创作技巧时,难以将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解决方法:教师提供具体实例,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逐步提高创作能力。
学生小组讨论中,大家围绕“诗歌中离别情感的表达”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交流,学生们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对诗歌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了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的问题。为此,我将在课后加强学生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总的来说,本次教学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同时,加强对学生口语表达、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使我的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中离别情感的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

《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

《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第一篇:《渡荆门送别》教案渡荆门送别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2.反复诵读,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难)3.学习唐诗,激发灵性,陶冶性情,丰富文化积累。

(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略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背景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他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2.字音及节奏荆门jīng 大荒huāng 海市蜃楼shèn 3.译文我乘船一直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地游览。

/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依旧是我喜爱着的故乡流来的江水啊,它不远万里送我乘船远游。

三、合作探究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明确: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明确:颈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美景,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4.赏析尾联。

明确: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

明明是作者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自己,含蓄地流露出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5篇)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5篇)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5篇)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篇一一、诗句的写作背景: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

题材:送别诗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二、诗句具体分析:步骤:请同学简析,教师点拨,再课件展示“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三、诗的整体感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 渡荆门送别教案一等奖课件

《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 渡荆门送别教案一等奖课件

《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渡荆门送别教案一等奖课件下面是整理的《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渡荆门送别教案一等奖课件,供大家赏析。

《渡荆门送别》教案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2、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几首诗词,一起来背诵。

(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语:这些诗词都透着浓浓的乡情,体现了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透着乡情的诗歌——《渡荆门送别》。

2、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4. 学会通过古诗了解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 诗中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的认读和书写。

2. 诗文背景和历史知识的掌握。

3. 诗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2. 朗读理解2.1 学生分角色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2.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解答生僻字词的含义。

3. 诗文解析3.1 教师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如“渡荆门”、“送别”等。

3.2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4. 应用拓展4.1 学生结合诗文,了解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4.2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诗中的景象或创作一首以“送别”为主题的现代诗。

三、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绘制诗中的景象,可用绘画、摄影等方式。

3. 创作一首以“送别”为主题的现代诗,分享感受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在诗文朗读、背诵、理解、鉴赏等方面的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情境。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渡荆门送别的教案设计 渡荆门送别优秀教案(优秀3篇)

渡荆门送别的教案设计 渡荆门送别优秀教案(优秀3篇)

渡荆门送别的教案设计渡荆门送别优秀教案(优秀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3篇渡荆门送别的教案设计渡荆门送别优秀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了解诗歌的结构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诗歌。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诗歌的写作。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句。

老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许多送别诗,你们能说说有哪些?提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还记得吗?生回答并朗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学生听读,注意节奏、字音,思考下列问题: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它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以前的送别诗是友人相送,表现的是友情,而这首诗,一下子看不出来是谁送谁,表现的是乡情。

一般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依依难舍缠绵悱恻,而这首,却是兴致勃勃满腔豪情。

)三、品读诗句,体味内涵1、介绍作者2、逐句串讲这首诗首联叙事,颔颈两联写景,尾联抒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前两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

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

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渡荆门送别》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1.2 教学内容:简介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风格。

介绍《渡荆门送别》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渡荆门送别》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第二章:诗词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渡荆门送别》的诗意和诗歌手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2 教学内容:分析《渡荆门送别》的诗意和诗歌手法。

解读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渡荆门送别》。

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师进行总结和讲解。

第三章:诗词背诵与默写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熟练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2 教学内容: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教师布置默写作业,要求学生准确默写诗句。

3.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教师检查学生的默写作业并进行反馈。

第四章:诗词创作与展示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对古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4.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创作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分享创作心得。

4.3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创作素材和指导。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并互相展示。

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帮助学生总结《渡荆门送别》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拓展对古诗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5.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渡荆门送别》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师提供相关古诗作品的拓展阅读材料。

5.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总结。

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并分享阅读心得。

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第六章:诗词背景与文化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渡荆门送别》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渡荆门”、“送别”等。

(3)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的离别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送别楚江边。

江水流长去,故人何相逢?2.2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2)难点: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复习相关的文学常识。

(2)提问:你们对离别有什么感受?有没有送别的经历?3.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指导学生正确地背诵古诗,注意语音和语调的准确性。

3.3 文本分析:(1)解释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渡荆门”、“送别”等。

(2)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如四句诗、对仗等。

3.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离别的情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离别经历和感受。

四、作业与评价4.1 作业:(1)让学生回家后背诵《渡荆门送别》。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离别诗,进行比较分析,下次上课分享。

4.2 评价:(1)在课堂上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给予鼓励和反馈。

(2)评价学生的比较分析作业,关注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渡荆门送别》的文本内容和相关图片,辅助教学。

5.2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关于离别诗的参考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视野。

六、教学策略6.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李白《渡荆门送别》教案设计

李白《渡荆门送别》教案设计

《渡荆门送别》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白及其诗歌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2.理解并背诵《渡荆门送别》,感受诗中的意境美。

3.分析诗歌的结构、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领悟诗中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李白,让学生对这位伟大的诗人有初步的了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所知道的李白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诗歌解析1.让学生自由朗读《渡荆门送别》,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诗歌,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诗人离别荆门,游历楚地,表达了对远方的向往。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描绘了荆门的山川景色,展现了壮阔的自然美。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月夜的美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不舍。

三、诗歌背诵1.学生分组背诵诗歌,加强记忆。

2.教师选取优秀学生进行背诵展示,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

第二课时一、诗歌鉴赏1.让学生回顾《渡荆门送别》,分享他们在诗歌中感受到的美。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美。

二、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他们在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离别经历,分享他们的感受。

三、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2.选择一首离别诗进行鉴赏,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培养文学素养。

五、课后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熟练掌握《渡荆门送别》的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在分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韵律,培养朗读能力。

3.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人情感。

2.教学难点: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荆门山和长江的图片,让学生对诗中的地理背景有所了解。

向学生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朗读诗句让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注意节奏和韵律。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语气。

3.理解诗句意思逐句解释诗句,让学生理解诗人的离别之情。

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如“渡”、“荆门”、“送别”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感受诗人情感让学生谈谈自己离别时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离别之情。

分析诗句中的情感表达,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让学生感受诗人的依恋之情。

5.朗读练习让学生分组练习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6.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离别之情的理解,分享自己的经历。

邀请学生进行创作,以“送别”为主题,写一首诗或一篇短文。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强调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韵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提高文学素养。

四、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五、教学反思1.加强对诗句关键词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3.在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离别之情,提高创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离别之情,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理解诗句意思时,设计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句背后的情感。

例如:“同学们,你们认为‘仍怜故乡水’这句话中,诗人为什么会‘怜’故乡的水?这背后有什么情感呢?”2.教学难点补充: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教师展示荆门山和长江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里有什么特别之处,让诗人李白专门写诗来送别呢?”2.朗读诗句教师引导学生:“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完之后,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你们的感受。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案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案
3.词语解析:学习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如“渡”、“荆门”、“离别”等,理解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
4.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解读诗句的深层意义。
5.诗歌主题与情感分析:探讨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感悟诗人的离情别绪。
6.创作练习:模仿《渡荆门送别》的形式,创作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诗歌。
3.提升思维品质: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4.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学习并运用诗中的优美词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5.增强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离别主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2.诗词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2.教学难点
(1)诗句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分析:学生往往难以准确识别诗句中的修辞手法,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和举例分析。
举例:对比不同诗句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识别并分析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诗句中的应用。
(2)诗歌情感的理解与感悟: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诗人的离情别绪,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离别亲友的经历?”这个话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离别的情感和诗歌的魅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3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3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3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体会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学习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配乐示范朗读,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同学们,在中华经典名录中,有这样的一位诗人。

他自由洒脱,以诗酒为伴,一生为后世留下了千余首的诗文,佳作,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他就是著名的诗人李白。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名篇《渡荆门送别》,一起去感受诗文的音韵之美和诗人的浪漫情怀。

资料: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整体感知,结合背景视频教师范读诗文。

2、学生自读、勾画诗文节奏,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5、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

(2)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情。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品质。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2. 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3. 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渡荆门送别》全文、译文、图片等。

2. 学生准备《渡荆门送别》全文,便于朗读和背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诗人。

(2)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送别诗吗?送别诗一般表达了哪些情感?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渡荆门送别》,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中的词语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关注诗中的景物描写,分析诗人情感。

4. 欣赏品味(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学生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5. 分析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学生评价古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6. 拓展延伸(1)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其他李白的送别诗吗?(2)学生分享李白的其他送别诗,互相交流。

7. 总结反馈(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提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 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7、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 绘的?
提示:“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 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 写的。
8、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9、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 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 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 情。 五、作业设计。 完成配练中对应的练习。
学习《渡荆门送别》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背诵前几首诗歌。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教师展示。 检测、巩固。
二、检查预习,明确目标 1、划线字注音。 荆门 荒流 2、作者简介。 3、背景链接。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一
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 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 诵的五言律诗。
教师展示学 习目标,正 音,学生朗读 识记,教师补 充。
明确目标,积 累字词,资料 助读。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采用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
准字音、节奏。 2、结合注释工具书,解读诗意。 3、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
学生以多种 形式朗读,结 合注释了解 诗歌所写的 内容。
以多形式的 朗读感受诗 的气韵,了解 诗中所写的 内容。
提示:“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 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 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 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 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5、尾联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 “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 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 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 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提示:“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 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 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学生各抒己 见,讨论交 流,教师巡回 指导,归纳总 结。
通过提问,使 学生能从整 体上感受该 诗,了解诗人 的情感脉络, 体会诗人在 诗中体现的 情感。
二次备课
4、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 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板书设计:
首联:远渡地点和目的
渡荆门送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颔联:山尽,江流——写景(远) 颈联:飞天镜,结海楼——写景(近)
尾联:故乡水,送行舟——抒情(思乡)
教后反思:
课题 教 学 目 标 内容
八年级语文教案(上册)
12 唐诗五首 课时 第四课时 主备
副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诵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字词及其它有关知识。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四、合作探究,赏读诗歌。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
联交代了什么? 提示: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渡荆门送别》颔联写景,描绘了一
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提示: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
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 远景。
3、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 谈好在何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