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小康社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迈向“小康社会”》

教学目标:

1.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和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2.了解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祖国发展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以及对人才的需要,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3. 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励学生发奋学习,勇于探索。

4.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和责任感。教学重点:了解小康社会的内涵,体验到我们已经告别贫困,迈向小康社会。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能够关心祖国社会建设,并立志长大投身到建设祖国的行列中去。

教学设计思想:由于学生对本课所讲的内容知道的非常少,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理解力,深入浅出地将“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讲解清楚,课前,鼓励学生搜集相关信息,通过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的改善和身边发生的实例来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教学策略与方法:

1.教学方法: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把本节课的知识与调查结果衔接起来,采用“调查——探究——讨论——讲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农村学校教学的背景材料可来自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这样可弥补多媒体教学设施的不足,以便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教学。

2.学习方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交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本领。本课教学主要指导学生用“课外调查——课内交流——课堂讨论——总体提高”的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环境与媒体:

1.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学生,都可以引导他们通过询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了解以前人们的生活状况;对于城市的学生,还可以让其利用家里的电脑上网搜集相关资料。

2.本课的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课件展示、实物投影等媒体来完成。课堂中学生搜集的资料等可以在实物投影上进行展示交流活动。教师补充的典型性资料、视频、图片等,可以做成课件在电脑、电视上进行展示交流。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 完成前置性学习调查表:调查、询问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童年的生活;

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童年的生活。重点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并做好记录。

2.指导学生查找反映我国人民小康生活的照片或其他文字资料,思考并写出

自己对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看法,准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教师准备:

1.搜集关于“十六大”会议的资料,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提出的社会背景、历史意义、面临的困难及奋斗目标。

2.准备反映我国人民小康生活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视频等,制作成教学课件。活动过程:

第二课时迈向“小康社会”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春天的故事》歌曲。学生一边听一边感悟。

质疑:同学们,你知道这首歌主要歌颂的哪位老人吗?

2.教师引导:这首歌歌颂了一代伟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丰功伟绩。改革使中国走向了光明之路,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一步步踏上了奔小康的道路。

板书课题:迈向“小康社会”

【设计意图:通过《春天的故事》这一学生熟悉的歌曲引发课题。】

二、活动体验,探究互动:

1.过渡: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谈话:同学们,你了解小康社会的历史渊源吗?

(课件展示小康社会的历史渊源。)

(3)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4)怎样做才能实现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

4.汇报交流:

预设1:小康社会是这样的(学生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1)每个人都能按照劳动量获得报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房子,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社会的温暖,而且没有失业和环境问题。

(2)有车有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3)衣食住行不用愁……

预设2: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小康社会?(学生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1)我国计划在20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现在基本已经实现(大概有80%) 但是我们的小康社会是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均衡的。

(2)真正的小康在理论上会在21世纪中叶实现。

(3)当我们不再提以经济建设为核心时,我们已经在奔小康了。

预设3: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六个“更加”,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预设4:怎样做才能实现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

(1)我们学生不能做坏事,好好读书,天天向上。

(2)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

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对“小康社会”有所了解。】三、归纳梳理,知识建构:

1.过渡:课前让大家询问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童年生活,对比你的童年生活,你感受到小康了吗?

2.学生交流。(要求学生从衣食住行用5个方面简单的谈一谈。)

教师展示课件。(出示几组对比明显的图片)

3.除了我们上面讲到的以外,人们的生活还有哪些变化?

预设::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逐步建立和完善。(如:养老、

医疗、失业等)

4.过渡:看来,步入小康社会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现在你所了解的小康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学生自由畅谈。)

5.教师总结:课件展示我所了解的“小康社会

”。

【设计意图:从对比中使学生对过去的生活有更感性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到党的正确领导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四、拓展知识,迁移发展:

1.过渡:目前虽然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要看到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它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目前一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还有不少人未能摆脱贫困,强国富民之路任重而道远。

2.质疑:在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会面临哪些困难,需要我们去克服、去解决呢?(课件出示71页资料供学生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