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研究
区域经济评论2021.01REGIONAL ECONOMIC REVIEW 【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研究*孙久文高宇杰摘要:海洋经济是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和核心,海洋经济的发展对于拓展国土开发空间、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洋经济经历了滞后发展、探索发展、快速发展和转型发展四个阶段,在规模效率、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区域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资源利用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科技水平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区域海洋发展差距较大等问题。
未来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应该在加强法律保障、转变发展模式、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采取相关措施,推动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洋强国战略;海洋产业;海洋科技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66(2021)01-0038-10收稿日期:2020-10-14*基金项目:2020年度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资金资助)项目“文化多样性对区域创新力的影响研究——基于人口流动的视角”(N0.20XNH134)。
作者简介:孙久文,男,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
高宇杰,女,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海洋事业关系民族生存发展状态,关系国家兴衰安危①。
中国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1.8万千米,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大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的长远发展尤为重要。
党中央和政府历来重视海洋的发展,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建设“海上长城”和“海上铁路”的战略思想,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关于海军建设的一系列思想理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海洋发展规划,党的十八大报告做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将海洋事业的发展上升到更高的战略层次。
十二五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问题事关国家根本利益。
从我国未来发展全局看,海洋对保障国家安全、缓解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拓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海洋事业摆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
加快发展海洋事业,努力建设海洋强国,着力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是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的海洋事业涵盖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经济、权益和安全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
规划期限为2006-2010年,远景展望到2020年。
一、机遇与挑战我国濒临西北太平洋,大陆岸线长1.8万公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6500多个,内水和领海主权海域面积38万平方公里。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和我国的主张,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
此外,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还获得了7.5万平方公里专属勘探开发区。
“十五”期间,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海洋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涉海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综合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海洋维权执法、信息服务、海洋监测、海洋防灾减灾能力逐步提升,海洋科技支撑作用有所增强,海洋人才队伍有所扩大,参与和处理国际海洋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年均增长速度为13.6%,2005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18025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9.8%。
“十一五”是我国海洋事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布局将进一步向滨海地区集聚,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加深,国家利益的扩展使海洋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更加突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有序开发海洋资源,着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国力的提高为国家加大对海洋事业的投入提供了保障;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海洋事业提供更好的指导、管理和服务;新技术的应用对海洋事业的支撑作用更为明显;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迫切要求海洋事业提高监测预报、防灾减灾等公共服务能力。
海洋经济发展趋向与启示
海洋经济发展趋向与启示党和国家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为海洋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和宏观环境,2003年5月我国颁布实施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对我国21世纪前十年的海洋经济发展进行部署。
200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海洋局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对我国2006-2015年的海水利用进行了部署。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要求:“保护和开发海洋资源”,“积极开发海洋能”,“开发海洋专项旅游”,“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等。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作出“发展海洋产业”的战略布署。
2008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其中规定海洋经济发展向又好又快方向转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2008年9月,国家海洋局、科技部联合发布了《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这是我国首个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
2010年10月18日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的百字方针,对海洋资源利用、海洋产业发展作出了明确要求。
2011年,国务院相继批准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这无疑显示着中国已经开始迈入海洋经济大发展的时代。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对海洋经济的发展愈加重视,世界主要沿海国家均加大了海洋经济开发的力度,都不同程度取得了发展海洋经济好的做法和经验,了解世界海洋经济的战略发展状况和总体发展趋势,对我国海洋经济国家战略规划的实施无疑会有十分有益的启发和帮助。
一、海洋经济战略成为许多沿海国家的发展战略全世界共有2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40多个国家或地区拥有海洋边线,各国各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海洋经济实力和发展速度差异甚大。
下面主要介绍几个不同类型发达国家的海洋经济发展情况。
美国是海洋大国,也是世界上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最早、开发程度最高的国家。
海洋平台的发展趋势及用钢情况分析
海洋平台的发展趋势及用钢情况分析介绍了目前海洋平台装置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对目前制约国内海洋平台发展的平台用钢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
人类在开发与利用海洋活动中形成了海洋产业,发展了种类繁多的海洋平台装置,这些装置主要用于资源勘探、采油作业、海上施工、海上运输、海上潜水作业、生活服务、海上抢险救助和海洋调查等。
海洋油气是国家重要能源,海洋油气开发的旺盛投资为海洋油气工程装置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也成为造船业利润的新增长点。
在世界海洋产业中,油气生产给人们带来了巨额财富,在荒漠或海滩下造就了一批石油富国。
目前,世界海洋油气工程装置的投资占整个海洋工程装备投资的70%以上。
1、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种类及特点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类型很多,大体可以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2类。
固定式钻井平台包括桩基(导管架)式和重力式;移动式钻井平台包括坐底式、自升式、半潜式和钻井船。
海洋平台用钢级别绝大部分为EH36及以上级别。
1.1固定式钻井平台的特点及应用目前,深海石油开发成为关注的热点,浮式生产储存卸货平台(FPSO)因其独特优点而备受世界石油公司青睐,并开始大规模的应用。
世界主要船级社如DNV、ABS、BV和LR等也积极推出了FPSO的专用规范及相关的指导性文件,FPSO的规模与技术有了重大突破。
进入2l世纪后,FPSO被重新定位,将其划人海洋工程的范畴,而且有了确切的定义,即:集油气处理、发电、供热、原油产品储存和外输、人员居住于一体的,具有高风险、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投入、高回报的综合性海洋工程。
浮式生产储油轮、半潜式钻井平台(Semisubmersible Platform-SE-MI)和竖筒式生产平台(SPAR)被誉为当今海洋石油开发中非常重要、也是最有应用前景的3大装置,成为世界海上油田开发的主流方式。
FPSO更是世界海洋石油开发装备中最耀眼的“明星”。
1.2移动式钻井平台的特点及应用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和钻井船为常用移动式钻井平台。
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二〇一〇年十二月目录序言 (1)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3)(一)指导思想 (3)(二)基本原则 (3)(三)发展目标 (5)二、主要任务 (6)(一)培养世界一流水平的海洋科学家和技术专家队伍 (7)(二)培养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人才队伍 (7)(三)培养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人才队伍 (8)(四)培养海洋公益服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9)(五)培养海洋管理人才队伍 (9)(六)培养海洋高技能人才队伍 (10)(七)培养国际化海洋人才队伍 (111)三、工作机制 (12)(一)完善海洋人才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12)(二)建立中央与地方海洋人才工作联动机制 (12)(三)强化海陆互动的海洋人才交流合作机制 (13)四、政策措施 (14)(一)实施海洋人才工作优先投入的政策措施 (14)(二)推动海洋教育全面发展的政策措施 (14)(三)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海洋人才的政策措施 (155)(四)支持海洋基础学科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 (15)(五)加强高层次海洋人才引进的政策措施 (166)(六)促进青年海洋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 (16)(七)完善海洋人才发展服务的政策措施 (177)五、重点工程 (17)(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发展计划 (18)(二)海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188)(三)战略性海洋人才培养工程 (18)(四)深远海人才培养工程 (19)(五)海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199)(六)海洋人才培养共建计划 (19)(七)海洋科学教育社会组织发展计划 (20)六、规划实施 (20)(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 (20)(二)开展监督检查,实施绩效考核 (21)(三)开展统计分析,加强监测评估 (211)(四)做好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21)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坚持陆海统筹,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的指导方针,结合海洋人才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纲要。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6.15•【字号】闽政[2011]51号•【施行日期】2011.06.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的通知(闽政〔2011〕51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福建省人民政府二〇一一年六月十五日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年~2020年)二〇一一年六月前言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介于东经11550~12043,北纬2330~2822之间。
东临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北接浙江省,西连江西省,西南部与广东省接壤。
福建省海域总面积1360万公顷,大陆岸线总长3752千米,海岸线直线长度535千米,海岸线曲折率为1∶7.01。
全省分布有海岛2215个,面积大于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1321个,海岛总面积11.56万公顷,海岛岸线总长2503千米。
福建省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渔业资源、滨海旅游资源、盐业资源、砂矿资源、风能和海洋能资源等,具备发展海洋经济的良好资源条件和突出区位优势。
沿海分布大小海湾125个,海湾屏蔽性好,条件优良,有7个海湾可大规模开发建设5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其中多处可建设20~30万吨的超大型深水泊位,岸线资源为全国之最。
海洋渔业资源丰富,近海有海洋生物3312种,其中鱼类752种,水深200米以内的海洋渔场面积1215万公顷,沿海浅海滩涂资源丰富,可利用养殖面积达15万公顷。
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岛屿众多,滨海文化渊源深厚,滨海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海岸带和近海海域蕴藏的矿产资源已发现60多种,矿产地300多处,其中20多种具有工业利用价值。
我国在海洋资源开发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我国在海洋资源开发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大海的渴望再次迸发。
依托这片蔚蓝,中国人开始走向世界。
从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耕海牧鱼、油气开发,到极地远洋科考,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人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意识空前高涨,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海洋被纳入全国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范畴,海洋事业迎来了崭新发展的新时代。
加强总体规划完善法制保障海洋事业的发展需要总体规划和法制保障。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相继出台了《90年代我国海洋政策和工作纲要》《全国海洋开发规划》《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了我国在海洋事业发展中遵循的原则。
进入新世纪,海洋经济呈现出旺盛发展的活力。
2003年5月,国务院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
这是我国制定的第一个指导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008年,国务院印发《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这是我国首次发布海洋领域总体规划,对促进海洋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12年,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海洋作为重要领域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同年,《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对海洋事业发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部署。
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年~2020年)》,成为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法定依据。
2015年,国务院印发实施了《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标志着我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规划实现了陆域国土空间和海洋国土空间的全覆盖。
2015年,《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和《关于全面建立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的意见》相继出台。
截至目前,全国海洋生态红线已基本完成划定,全国30%的近岸海域和35%的大陆岸线纳入红线管控范围,筑牢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防线。
在法制建设方面,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有30多部涉海法律法规条例相继实施,建立起了基本完善的海洋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六大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六章节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一、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二、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基本内涵三、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基本特征四、中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选择一、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一)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孙中山总结世界历史经验教训,把对海上力量的认识上升到事关国家兴衰的高度。
毛泽东主要从国家安全和海洋安全的角度,考虑海军建设和海洋发展问题。
邓小平不仅重视海军发展和战略海洋,而且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海洋争端的方法。
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提出军队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1996年,《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由国家海洋局发布。
这是我国第一个海洋发展纲要,是我国进军海洋的政策指南。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提出要“实施海洋开发”。
2003年,国务院发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2008年,国务院批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再次明确“建设海洋强国”为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目标。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目标。
十九大报告: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习近平: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
(二)中国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原因1、21世纪是海洋世纪,建设海洋强国是顺应时代发展和国际潮流的必然抉择。
21世纪是海洋世纪。
海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是当今世界各国赢得竞争优势的战略制高点。
习近平:“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
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也明显上升。
”为应对新的机遇与挑战,许多国家纷纷制定或调整海洋战略和政策,为实现其国家战略目标服务。
5,蔡存强-构筑人才高地
9
10
营口
厦门
170.41
169.78
秉承2007年突破亿吨发展势头
打造两岸“三通”直航干线港
打造“海上浙江” 实施“港航强省”
• 推进宁波—舟山枢纽港建设 • 宁波—舟山港是海洋产业链建设的重中之重,要 坚持集散并举,实现与上海港错位发展。 • 港域中部重点发展集装箱现代物流,统筹发展原 油、成品油、液化天然气(LNG)、矿石、煤炭、 粮油等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和贸易,增强宁波— 舟山港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保障支持能力; • 港口北部区域重点完善海进江系统,成为长江三 角洲和长江流域海进江系统的重要基地。
8/7/2017
船舶工业 实现海洋强省的“三强方略”的八大举措
6、海事仲裁与海事诉讼: 1)进一步宣贯国际公约,切实履行国际公约; 2)进一步完善地方立法; 3)创造条件实现国际海事仲裁的“宁波格式合同及 宁波仲裁条款”; 4)筹建“甬舟海事调解中心”、“甬舟国际航运仲 裁院”或“中国海事仲裁甬舟仲裁院”; 5)争取国际著名海事专家加盟甬舟仲裁; 6)广泛宣传“宁波海事审判”的成功案例,树立中 国法制形象。
8/7/2017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
2011年2月 国务院正式批复
发展目标(到2015年):
8/7/2017
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港航服务水平大幅提高。 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海洋科教文化全国领先。 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
2011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
打造“海上浙江” 实施“港航强省”
打造“海上浙江” 实施“港航强省”
加大港航硬件建设: 1、构建大宗国际商品交易平台; 2、建设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和信息支撑系统; 3、实现“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 4、充分发挥浙江港口岸线丰富的优势,坚持自主 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大力发展以船舶工业 为重点的临港先进制造业。
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推动海洋经济科学发展——广东省第六次海洋工作会议在汕头召开
我省海洋事业大发展 , 必须重新认识海洋 , 实增强加 切 快 海洋事业发展 的责任感和 紧迫感 。在海 洋开发上谁 认 识早 、 行动快 、 力度大 , 能 占据 海洋经 济发展 的制 谁 高点 , 谁就能赢得未来经济发展 的主 导权 。其次 , 推动 广东海洋事业大发展 ,必须广泛借鉴 国内外海洋事业 发 展的先进经验 , 丰富科学发展 的手段 。 要广泛借鉴世 界海洋强 国的经 验 , 汲取他们 的教 训 , 以战 略眼 光 、 开 放 思维 、 技术创新 , 科学推 进海洋 开发 , 既要避 免发达 国家在海 洋开发 上走过 的弯路 ,也要避 免陆地开发先 污染后治理 的老路 。 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 , 实现科学 开发 , 不能把陆地 的发展理念 、 决 开发模式 简单照搬 到
事业 的投入机制 , 积极推进海洋管理体 带机 制创新 , 】 J 全
开全省第六次海 洋工作会议 ,总结近 五年 来我省 的海 洋工作 , 对今后一段时期推动海洋经 济科 学发展 、 建设 海 洋经济强省 的工作作 出部署 , 出台《 并 关于促进海洋
经 济科学发展 的决定》 。中共 中央政 治局 委员 、 省委书 记 汪洋 , 国家海 洋局副局长 张宏声 , 省委常 委 、 务副 常
省长黄龙 云出席会议并讲话 。 副省长李容根主持会议 。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钟 阳胜 ,省政协 副主席 陈蔚文 出 席会议 。
汪洋在讲话 中指出 ,因海而兴是广东发 展历史 的
面提高海洋综合管理水平 。 张宏声充分肯定了广东海洋综合管理工作取得 的 显著成效 , 认为广 东省委 、 省政府 高度重视 海洋工作 ,
海洋开发 上重演 。第三 , 推动 广东海 洋事业大发展 , 必 须率先构建海 洋事业发 展新格 局 ,争 当全国海洋事 业 科学发 展的排头兵。 推进海洋事业大发展 , 必须深入贯 彻落实科 学发 展观 , 认真落实 《 国家海 洋事业发展规划 纲 要》按照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的 目标 要求 , , 坚持 “ 陆 海 统筹 、 规划 先行 、 纵深开发 、 科技 兴海 、 生态和 谐 、 制 体 创新” 大 力提 高海洋开发 、 , 综合管 理 、 自主创新 能力 , 努力把 广东建成提升全 国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 的核 心 区、 海洋经济科 学发 展的示范 区。他 要求 , 当前要重 点 抓好几方面 工作 : 一要 转变海 洋经济发展方式 ; 二耍搞 好海洋综 合开发 利用 ; 三要 优化海洋区域产业布局 ; 四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二○○三年五月九日国发〔2003〕13号我国是海洋大国,管辖海域广阔,海洋资源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
加快发展海洋产业,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对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特制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涉及的主要海洋产业有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石油天然气、滨海旅游、海洋船舶、海盐及海洋化工、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和海洋生物医药等;涉及的区域为我国的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及我国管辖的其他海域(未包括我国港、澳、台地区)和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的矿区。
规划期为2001年至2010年。
一、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
我国海洋经济居世界沿海国家中等水平,目前正处于快速成长期。
发展海洋经济已具备良好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发展现状。
1.海洋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我国海域辽阔,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
海洋资源种类繁多,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可再生能源、滨海旅游等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其中: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鱼类3000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滨海旅游景点1500多处;深水岸线400多公里,深水港址60多处;滩涂面积380万公顷,水深0 —15米的浅海面积12.4万平方公里。
此外,在国际海底区域我国还拥有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
2.海洋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日趋完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把海洋资源开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振兴经济的重大措施,对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海洋管理和海洋事业的投入逐步加大。
为规范海洋开发活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国家先后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对《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调查
徐 丛 春 宋维玲 刘 佳 朱凌 周仪 圃
( 国家海 洋 信息 中心 天津 3 0 7 ) 0 11
摘 要 《 国海洋经济 发展规划 纲要》 以下简称《 要》 实施 四年 来 , 国海洋经济 发展 全 ( 纲 ) 我
取得 了巨大的成就 。 为掌握《 纲要》 的实施情况 , 研 究设 计 了《 本 纲要》 实施情况 的调 查 问卷 , 内容 涉及《 要》 纲 的社会认 知情况 、 实施效果 、 执行 中存在 的问题 、 公众 海洋意识 等方 面。调 查结果 显示 , 人们对《 要》 纲 在海洋 经济 、 社会经济 与发展 中重要性 的认 识较 高 , 纲 要》 《 的实
5 .海洋科技 在 海洋经 济快速 发展 中发挥 了
和认识 《 纲要》 并 对《 , 纲要》 寄予 了很大 期望 。但
对《 要》 纲 内容 的 认 知 与 了解 程 度 以及 对 海 洋 的
明显 好转 ,67 1.%认 为 与 《 要 》 纲 实施 前 一 样 , 不
到5 %认 为 比 以 前 差 。
关注度都 有待进一 步提高 , 别需要加 强在社会 特 公众 中的宣传 和普 及 ;此 外 ,尽管 受调 查 者对
认为《 纲要 》 总体执 行情况 和实施效果 一般 。 从 调 查者 对 《 要 》 纲 发展 目标实 现 的信 心 程
度来 看 , 为 《 要 》 定 的 发展 目标 全 部 以及 认 纲 确 大部分 能 够实 现 的受 调查 者人 数分 别 占总 人数 的5 %和 6 % ; 为少 部分 能实 现的 占 1 % ; 2 认 3 有 2 %选择 “ 0 不清楚 ” ,且绝大 多数为非 涉海机构 的工 作人 员 , 与 对 《 要 》 这 纲 了解 程 度一 题 的统
环南中国海现代产业体系与经济圈研究导论
环南中国海现代产业体系与经济圈研究导论一环南中国海海域范围以及研究背景环南中国海地区,泛指南中国海及其相邻地区。
南中国海南至南纬3°,位于南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岛之间,北及东北部至中国的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和台湾海峡,东至菲律宾群岛,西南至越南与马来半岛,经巴士海峡、苏禄海、马六甲海峡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为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重要航道。
南中国海为世界第三大陆缘海,幅员辽阔,面积约356万平方千米,分布着数以千计的岛、礁、滩、沙。
主要岛屿有南沙群岛(斯普拉特利群岛)、中沙群岛(马克勒斯菲群岛)、东沙群岛(普拉塔斯群岛)、西沙群岛(帕拉塞尔群岛)。
南中国海地处低纬度热带、亚热带地区,拥有异常丰富的渔业资源、深海动植物资源和石油天然气资源。
据初步估算,海底石油蕴藏量达200亿吨,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美誉。
环南中国海周边国家和地区为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柬埔寨、越南。
丰富的海洋动植物资源和海洋能源、至关重要的战略位置,使环南沿海国家对海洋权益争夺十分激烈。
在南海海域,中国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越南等存在着海域划界问题,已经形成“六国七方”的占领格局。
同时,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在南沙问题上异常活跃,菲律宾不断以把南沙问题提交国际法庭为要挟,企图把南沙问题推向国际化,进而掌控南沙问题的主导权。
越南于1977年5月12日宣布《关于越南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声明》,其专属经济区由领海基线向外扩展到200海里宽的海域;大陆架为“越南大陆自然延伸部分的海底和底土,凡是大陆架边缘距越南领海基线不到200海里的地方,大陆架扩展到200海里”。
1982年11月,越南又发表《关于越南领海基线的声明》,公布了其领海基线的11个基点的坐标。
1994年6月23日,越南在《关于批准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决议》中指出:越南“再次强调越南对黄沙群岛和长沙群岛(即中国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作者注)的主权,主张本着平等、尊重沿海国家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主权和裁判权的精神,通过和平协商的办法解决领土争端以及东海(即南中国海)有关的各种分歧”,强调“应该区分解决黄沙和长沙群岛的争端问题与保卫根据1982年海洋法公约的原则和标准属于越南主权和裁判权的领海和大陆架的问题”。
大连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出现问题及解决路径
大连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出现问题及解决路径于小鱼(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大连是滨海城市,海洋经济十分重要,目前虽然很多学者对该问题进行研究,但是大连的海洋经济还需进一步改善。
本文针对大连的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这些问题根据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提出几点发展战略发展海洋经济中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关键词:大连;海洋经济;科学发展观;发展路径;循环经济Abstract: Dalian is a coastal city, the Marine economy is very important, at present although many scholars to the problems, but Dalian sea economic still need to be further improved.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status quo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Dalian sea, the problems of the research, and through these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guidance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rational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Marine resources, puts forward seve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Marine economy development circulation economy development philosophy.Keywords: Dalian; Marine economy;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Development path; Circular economy1研究区概况大连市位于中国辽东半岛最南端,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温度10℃。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一、引言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和推动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文件,旨在全面提升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水平,推动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内容。
二、背景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资源的日益枯竭,海洋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我国制定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旨在推动我国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目标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是全面提升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水平,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1. 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经济的快速增长;2. 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海洋科研和技术创新;3. 加强海洋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维护海洋生态平衡;4. 建设海洋强国,提升我国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影响力。
四、重点任务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以下重点任务:1. 推动海洋产业发展:加大对海洋产业的投资力度,培育壮大海洋经济新兴产业,提升传统海洋产业的竞争力。
2. 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加大对海洋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培养和引进海洋科技人才,推动海洋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 加强海洋资源保护:建立健全海洋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推进海洋法治建设:加强海洋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维护我国在海洋事务中的合法权益。
5.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国际海洋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五、实施措施为了顺利实施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完善政策法规:制定相关海洋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为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 加大投入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洋事业的发展。
3.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海洋事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4. 推动科技创新: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提升海洋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
海洋经济
2005年,我国海洋法律法规体系现已初步建立。
1100.世界上首先提出实施海岸带综合管理问题的是哪个国家?
美国。
1101.国务院印发的什么文件,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目标?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
110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关于海洋作出了什么指示?
1115.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市场导向的原则、统一有序与多元开发的原则、轻重有序的原则和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1116.海洋可持续发展解决的是哪些问题?
人口、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与发展问题。
�
1097.世界上拥有亿吨港口最多的是哪个国家?
到2007年底,我国内地已拥有沿海亿吨大港11个,成为世界上拥有亿吨港口最多的国家。
1098.“十五”期间,海洋生产总值增速最快的是哪个省份?
“十五”期间,天津市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30.6%(现价),居全国首位,超过天津地区生产总值11.3个百分点。
1113.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怎样?
一是经济总量稳步增长 、 二是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三是海洋经济成为区域发展支柱
1114.2008年2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纲要提出的目标是什么?
“十一五”期间,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继续完善;海洋公益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海洋经济发展向又好又快方向转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以上,年均新增涉海就业岗位100万个以上;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对海洋管理、海洋经济、防灾减灾和国家安全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0%。海水利用对沿海缺水地区的贡献率为16%~24%。
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必须加强海洋开发能力建设
我国有几千年灿烂的海洋文化。 秦汉时期就开 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架起了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 流的桥梁,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贸易和文化 的发展。 唐宋时期海上贸易不断繁荣发展, 鉴真东
收稿日期:2019-01-1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中美国家安全话语体系比较研究” (17AZD039) 。 作者简介:白天依,女,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博士生( 杭州 310058) 。
一、引言
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空间,海洋蕴藏着人 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同时,海洋还是连通全球 各地、推动经贸发展的战略通道和维护国家安全的 重要屏障。①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对中华民族的生存 发展至关重要。 全面经略海洋,落实“ 建设海洋强 国” 战略目 标, 促 进 我 国 从 海 洋 大 国 向 海 洋 强 国 转 变,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 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② 2009 年《 政府 工作报告》提出,中国应“ 加快合理开发利用海洋”, 为我国加快海洋开发进程提供了理论指导。 党的十 八大报告从战略高度对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做出了全 面部署,明确指出要“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 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 益,建设海洋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 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的第八次集体学 习时进一步指出:“21 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 利用海洋的时期。 我们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86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作为新中国成立 以来首个国家颁布的海洋领域总体规划,《 国家海 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为我国海洋事业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海洋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2012 年 11 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从战略高度对海洋开 发事业做出全面部署,报告明确指出,“ 提高海洋资 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 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 2016 年 3 月全国人大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提出“ 开发海洋,拓展蓝 色经济空间” 。 2017 年 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 提出“ 坚持 陆 海 统 筹, 加 快 建 设 海 洋 强 国” , 再 一 次 从国家战略层面,为海洋强国建设和发展海洋经济 指明了方向。 在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领导下, 我国的海洋开发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世人瞩 目的成绩。 但是纵观我国海洋开发的历史进程,我 国利用海洋、开发海洋虽然早于西方各国,但是由于 历史的原因,我国由一个濒海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 路还很长。
发展现代海洋经济促进广东科学发展——广东省落实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座谈会纪实
464 56
5 46
6 641 6
‘
7 5 4323 2832
854 4 67 547 64
4S 47 74
心 议 题 , 解 读 《 家 海 洋 事 业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 , 为 国
中 山 大学 副校 长 徐 安 龙 教 授 、 广 东 省海 洋 与渔 业 局 副 巡视 员 李磊 、惠 州 市 海 洋 与 渔 业 局 局长 李业 忠 、广 东 省发 展 改革 委 农 经 处 处 长 吕 沛 、 广 东 省财 政 厅 综 合 规
重 点 围 绕 怎 样 将 广 东 的海 洋事 _
75 544 g8 76 g 5 58 386 5 4 4
65 4096 6
8 7S67 6457 46 57 35 65
45 2216 4552 8 54 575 545 7816 4 44 75 5
65 4657 981 6S7
7 6454 5763 5 8 6 B87 786 4165 6S11 4 4648 525 714
5 4 56S 7546
2 4 46
5 5 898 75429 555 46 3S6 432 6
8 7 展
广 东省 落 实 国 家 海 洋 事 业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座 {
太
年前
上
”
。
,
郑 和 曾经 预 言 : 欲 国 家 富强
,
“
,
不可 置
无论
究 中心 社 会 发 展 研 究部 宏 观 经 济 研 ;
国 家 发 展 改革 委 地 区 司 综 合 处 副 处 {
海洋 于 不 顾
个事业,而将涉海工作统筹作 为规划是建国后的第一 部 ,这 对 于 全 面提 高海 洋 事 业 对 国 民 经济 的 支撑 能 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问题事关国家根本利益。
从我国未来发展全局看,海洋对保障国家安全、缓解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拓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海洋事业摆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
加快发展海洋事业,努力建设海洋强国,着力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是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的海洋事业涵盖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经济、权益和安全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
规划期限为2006-2010年,远景展望到2020年。
一、机遇与挑战我国濒临西北太平洋,大陆岸线长1.8万公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6500多个,内水和领海主权海域面积38万平方公里。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和我国的主张,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
此外,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还获得了7.5万平方公里专属勘探开发区。
“十五”期间,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海洋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涉海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综合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海洋维权执法、信息服务、海洋监测、海洋防灾减灾能力逐步提升,海洋科技支撑作用有所增强,海洋人才队伍有所扩大,参与和处理国际海洋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年均增长速度为13.6%,2005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18025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9.8%。
“十一五”是我国海洋事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布局将进一步向滨海地区集聚,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加深,国家利益的扩展使海洋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更加突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有序开发海洋资源,着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国力的提高为国家加大对海洋事业的投入提供了保障;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海洋事业提供更好的指导、管理和服务;新技术的应用对海洋事业的支撑作用更为明显;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迫切要求海洋事业提高监测预报、防灾减灾等公共服务能力。
但海洋事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在,维护海洋权益、保障海洋安全的能力薄弱,海洋资源开发无序,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势依然严峻,公共服务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适应海洋事业发展的需要,海洋管理工作缺乏统筹,体制性、机制性矛盾依然突出。
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应对和解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新时期海洋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抓住发展机遇,以建设海洋强国为目标,统筹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障国家安全,加强海洋综合管理,规范海洋资源开发秩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海洋公共服务水平,强化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的支撑能力,保障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1.坚持统筹兼顾原则,深化海洋综合管理。
依据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公海、国际海底及极地区域的不同法律地位和自然属性,统筹协调涉海管理活动,实施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区域管理。
2.坚持权益优先原则,提高安全应对能力。
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海洋安全观,以维护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为核心,强化对管辖海域的监管,保障海上通道和交通安全;以海洋防灾减灾为目标,提高监测、预报、救助和应急处置能力。
3.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资源环境保护。
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海洋环境整治与陆源污染控制相结合,近岸海域资源环境以保护为主,逐步向远海拓展,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发展模式。
4.坚持指导服务原则,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契机,以加强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为手段,强化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和调节,促进海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
5.坚持改革创新原则,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实现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拓展海洋公共服务领域;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整合海洋科技发展资源,健全海洋人才培养和使用制度,提高科技对海洋事业发展的贡献率。
(三)发展目标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海洋事业发展努力实现以下目标:——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继续完善。
海洋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区域管理模式和海洋管理协调机制初步形成;内水和领海海域各类开发活动得到有效规范;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域资源开发得到有效保障;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管理和海洋维权能力显著提高。
——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海洋开发趋于适度、有序,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海域使用规范合理,近岸海域污染恶化和生态破坏趋势得到基本遏制,重要生态系统得到有效监控。
入海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陆源排污口、海上石油平台、海上人工设施等达标排放。
——海洋公益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海洋监测、预报、信息、应急处置和海上救助服务体系基本完善,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风暴潮灾害紧急警报提前6小时发布,海啸灾害紧急警报提前30分钟发布,可移动养殖网箱规避赤潮率达到100%,主要海洋污染事故和生态灾害得到有效监控。
——海洋经济发展向又好又快方向转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以上;海洋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以上;年均新增涉海就业岗位100万以上;海洋经济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
——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重大海洋技术自主研发实现新突破,科技对海洋管理、海洋经济、防灾减灾和国家安全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0%。
海水利用对沿海缺水地区的贡献率达到16~24%。
海洋科技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加强。
到2020年,海洋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民海洋意识普遍增强,海洋法律法规体系健全。
监管立体化、执法规范化、管理信息化、反应快速化的综合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主要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海洋权益、海洋安全得到有效维护和保障。
初步实现数字海洋、生态海洋、安全海洋、和谐海洋,为建设海洋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三、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法强化海域使用、海岛保护、矿产资源、港口及海上交通、海洋渔业等管理,加大海洋开发利用的执法监察力度,规范海洋开发秩序,使海洋开发利用的规模、强度与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海洋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一)海域使用管理制定海域使用总体规划和海岸保护与利用规划,实行海洋功能区划动态管理和规划定期评估制度。
根据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适时适度调控海域使用方向和规模,强化海域使用审批管理,建立健全用海预审制度。
实施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和监督工程,开展重点海区海域使用专项整治。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非法占用海域的开发行为。
做好海域管理基础性工作,编制1∶5万重点海域使用状况图,完成10万宗用海海籍台帐汇编。
加强军事用海的管理。
(二)海岛开发保护制定海岛保护与开发规划,统筹海岛的管理、开发、保护与建设。
开展海岛资源调查和评价,基本摸清有居民海岛和重要无居民岛礁环境资源现状和潜力。
加快有居民海岛的交通、能源、通讯、居民饮用水、卫生、基础教育、海防等设施建设。
实施适合海岛特点的风能和太阳能利用等示范工程,支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
制定并颁布海岛保护目录,建立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制度,选划建立海岛特别保护区,开展重点海岛整治和修复。
加强国家海岛开发与保护政策研究工作,推进海岛立法及配套法规建设进程。
(三)油气矿产资源管理加强海洋油气、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探,强化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开发管理,重点加强海上探矿权和采矿权的管理;依法规范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从严控制海滨砂矿的开采及规模,严肃查处各类违规开采行为,坚决制止非法采矿。
编制海洋地质勘查规划,实施海洋地质保障工程,继续开展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与评价工作。
(四)港口资源配置根据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布局态势和沿海岸线资源状况,优化岸线资源配置,完善交通、渔业、旅游等港口布局,统筹协调各类港口的集疏运。
完善国家、省级沿海港口布局规划。
严格港口岸线使用审批制度,确保港口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序开发,加强港口岸线资源保护。
在港口密集地区,突破行政区划界限,重点推进港口资源整合。
沿海港口深水泊位总数增长57%,总通过能力增长84%。
开展港口岸线资源有偿使用和资产化管理研究。
(五)海洋渔业资源养护依法加强海洋渔业管理,巩固和完善伏季休渔制度,保护近海渔业资源,合理布设人工鱼礁,加强渔业种苗管理,继续开展人工放流;继续实施渔船控制、限额捕捞、渔船减船和报废制度,稳步实施渔民转产转业工程;加快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海洋渔业现代化进程。
重点加强海洋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海水养殖基地管理,完善海洋水产品质量检测、检疫和防疫体系。
四、海洋环境和生态保护坚持海陆统筹、河海兼顾原则。
重点海域以海定陆,实施以海洋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总量控制制度。
严格海洋环境监督,加大海洋污染控制和治理力度。
加强海洋生态的调查与评价,促进海洋生态自然恢复。
(一)海洋环境监督统筹协调海洋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评价和科学研究工作。
加快建立海洋监测、监视、预警系统,进一步提高海洋环境监测、监督的覆盖率、时效性和反应能力。
重点开展对大江大河入海口水质和入海排污口的监控工作,加强建设项目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对海洋工程、海岸工程、海洋倾废、船舶活动及港口环境开展跟踪监督,实施重点海域环境质量的预报警报。
建立重大污染事件通报和海区关闭制度,加强生产过程中的溢油处置和危险品管理。
积极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海洋环境保护。
(二)海洋污染控制和整治健全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削减污染物入海总量。
严格入海排污口监控和审批。
加快滨海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垃圾处理率。
控制海洋开发利用活动污染物排放和海洋倾废,提高港口船舶污染物处理能力。
编制并实施《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加快建设海洋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分解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落实责任制,加快城市污水、垃圾、工业污染等设施建设,加强入海河流的污染控制。
加快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珠江口及毗邻海域和重点海湾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三)海洋生态监控与评价建设全国海洋生态监测网,继续加强18个海洋生态监控区工作,逐步增加海洋生态监控区的类型,扩大监控区范围,重点监督生态监控区内的开发活动,建立通报制度。
开展近海生态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状况调查和定期评价,推进黄海、东海和南海大海洋生态系的监测与评估。
加强海洋生物物种的研究与保护,控制病毒和病害蔓延,防止外来海洋物种的侵害。
(四)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重要海洋生境和海洋景观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