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合集下载

画中有诗的典故

画中有诗的典故

宋·苏轼《东坡志林·题王维〈蓝关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代表诗人:王维。

宋·苏轼《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其所成就,不仅仅能诗善画,而是把艺术中的诗与画,通过他的他作,给以融化。

这画有机的结合,是中国画的传统,也是中国画的特点。

《宣和画谱》中提到王维的诗句如“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说是“皆所画也”。

王维绘画、创作,其作品笔墨清新。

格调高雅,传达出一种诗意的境界 ;苏轼从文艺本质、创作、作品三个方面确立了以诗画"一律"、诗画"略同"为核心思想的诗画关系理论体系。

他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论就是建立在这个理论体系基础之上的。

画中有诗huà zhōng yǒu shī[释义] 绘画当中具有诗意。

形容画画得很好。

[语出] 宋·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正音] 画;不能读作“huá”。

[用法] 含褒义。

比喻画儿画得蕴味很深。

一般作主语、宾语。

[结构] 主谓式。

画中有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虎类狗→狗仗人势→势焰熏天→天悬地隔→隔世之感→感激涕零→零敲碎打→打成一片→片甲不回→回天之力→力不从心→心坚石穿→穿井得人→人亡物在→在所不惜→惜墨如金→金枝玉叶→叶落知秋→秋色平分→分斤掰两→两瞽相扶→扶危济困→困兽犹斗→斗鸡走狗→狗血喷头→头童齿豁→豁然贯通→通今博古→古调单弹→弹尽粮绝→绝无仅有→有枝添叶→叶公好龙→龙马精神→神魂颠倒→倒持泰阿→阿其所好→好为人师→师出无名→名存实亡→亡魂丧胆→胆大包天→天怒人怨→怨天尤人→人己一视→视同路人→人尽其才→才疏意广→广土众民→民胞物与→与世无争→争权夺利→利欲熏心→心灵手巧→巧不可接→接三连四→四亭八当→当务之急→急流勇退→退避三舍→舍己救人→人心不古→古貌古心→心手相应→应付裕如→如释重负→负荆请罪→罪恶滔天→天昏地暗→暗箭伤人→人存政举→举世瞩目→目无全牛→牛刀割鸡→鸡鸣狗吠→吠形吠声→声应气求→求田问舍→舍己从人→人微权轻→轻重倒置→置之脑后→后来居上→上下一心→心灰意冷→冷暖自知→知人之明→明争暗斗→斗转参横→横七竖八→八方呼应→应付自如→如花似锦→锦心绣口→口沸目赤→赤胆忠心→心平气和→和盘托出→出将入相→相惊伯有→有求必应→应有尽有→有名无实→实逼处此→此唱彼和→和而不同→同工异曲→曲尽其妙→妙手空空→空谷传声→声势浩大→大度包容→容光焕发→发扬光大→大有人在→在家出家→家贫亲老→老羞成怒→怒发冲冠→冠盖相望→望子成龙→龙争虎斗→斗酒只鸡→鸡口牛后→后患无穷→穷凶极恶→恶醉强酒→酒入舌出→出以公心→心术不正→正襟危坐→坐观成败→败军之将→将伯之呼→呼幺喝六→六尺之孤→孤独矜寡→寡不敌众→众所周知→知无不言→言过其实→实获我心→心到神知→知小谋大→大名鼎鼎→鼎鼎大名→名目繁多→多愁善感→感慨万千→千载难逢→逢人说项→项背相望→望穿秋水→水尽鹅飞→飞蓬随风→风行革偃→偃武修文→文不加点→点石成金→金舌蔽口→口讲指画→画脂镂冰→冰雪聪明→明镜高悬→悬鹑百结→结驷连骑→骑驴觅驴→驴前马后→后继无人→人微言轻→轻而易举→举一反三→三生有幸→幸灾乐祸→祸国殃民→民富国强→强作解人→人多势众→众口铄金→金刚怒目→目光如鼠→鼠窃狗偷→偷工减料→料事如神→神通广大→大敌当前→前所未闻→闻一知十→十围五攻→攻苦食淡→淡汝浓抹→抹月秕风→风花雪夜→夜郎自大→大打出手→手到病除→除暴安良→良工心苦→苦大仇深→深入人心→心安理得→得胜回朝→朝梁暮陈→陈陈相因→因循守旧→旧地重游→游山玩水→水涨船高→高义薄云→云兴霞蔚→蔚然成风→风流罪过。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王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王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王维的评价。

苏轼《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其所成就,不仅仅能诗善画,而是把艺术中的诗与画,通过他的他作,给以融化。

这画有机的结合,是中国画的传统,也是中国画的特点。

扩展资料: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所写的“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出自唐代王维的《山中》。

《山中》
唐代王维
原文: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译文:
荆溪潺湲流过白石粼粼显露,天气变得寒冷红叶落落稀稀。

山间小路上原本并没有下雨,是那空明翠色好像沾湿人衣。

《山中》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

字摩诘。

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进士。

累官至给事中。

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

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

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兼通音乐,工书画。

有《王右丞集》。

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几点看法

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几点看法

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几点看法导语: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探讨从古至今不绝如缕,且成果显著,下面小编分享了王维诗歌与绘画的关系,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王维诗与画的关系,历代的探讨层出不穷,而这主要源于苏轼在评价王维《蓝田烟雨图》中的题诗时,说了一番流传甚广的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此说为众多研究者所接受,并对其进一步阐发,认为王维的山水诗和部分田园诗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些诗亦有如是特点,这基本符合唐人创作的实际情况。

至于戴鸣《桑阴随记》云“古人诗皆有画,古人画皆有诗”,则显然有失偏颇,晚明张岱在《与包严介》中指出王维的题诗并非句句入画,而且认为“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银屑也”,则是直接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否定,自此,后人对于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愈演愈烈,新时期的蒋寅可谓此风的集大成者,他的《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直接提出“将王维诗的成就归于‘诗中有画’已然损害了王维诗的艺术价值”,“代表王维诗歌特色的恰恰是诗不可画”。

在我看来,苏轼关于王维诗画的评价是很恰当的,蒋寅等人将“诗中有画”等同于“诗可入画”,显然误解了苏轼的原意,本文将试图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此作一些补充。

一、诗歌与绘画产生的过程非常相近美国华莱士・斯蒂文斯在《诗歌与绘画的关系》中说到,诗歌和绘画起源于敏感性,诗人和画家凭借头脑努力来完成他们的工作,他们“不是凭借灵感,而是凭借想象或者是想象所激发的神秘的原因。

简而言之,这两门艺术,诗歌和绘画,都共同拥有一种劳动元素。

”同时,中国古代作家注重个人主观感情意绪的抒发,强调个性和感情的真实。

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与绘画的产生来自于作家本身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和真挚饱满的感情意绪,这即是说,作家在进行创作诗与画的时候,感情思维是极其相似的,只是用来表达感情和所思所想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他们都是形象的制造者。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诗中有画,画中传声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诗中有画,画中传声

诗中有画,画中传声;以动显静,空灵优雅———王维《山居秋暝》赏析《山居秋暝》,反映了开元末、天宝初恩师张九龄被逐出朝堂、李林甫窃居相位这一重大政治变故,以及诗人政治上受重挫之后所体现出的高洁志向和理想追求,诗作绘景如画,优雅空灵,表现了一种安逸闲适的隐者情趣,是一首艺术成就很高的五言律诗,值得深加品味。

这是一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山水名篇,是王维在辋川别墅闲居时的杰出喜悦诗作之一。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开篇不言“深山”,却说“空山”,“空”字耐人寻味,确有深意。

这里的“空”字,首先,应是实指环境的寂静喜悦空旷。

山深林幽,似桃源胜境,阵雨方歇,山中的人和花草鸟兽处于一种短暂的静止状态,万籁无声的画面在眼前铺开。

这种幽静虽与后面“归浣女的喧闹”、“下渔舟的动荡”等喧闹喜悦场景,看似有悖常理,其实正好相互反衬,更显得意境十分开阔。

其次,“空”字也是诗人清幽静穆胸怀的抒发。

王维在政治上接连受挫(特别是对受伪职一事,自责不已)之后,一改前期自豪自信、喜悦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雄健、激昂、豪放的诗风,思想上崇佛好道,讲究“四大皆空”、“清静无为”,心灵上追求空明澄澈,生活上亦官亦隐,寄情山水,陶醉自然。

这一点,在王维后期其他诗作中亦能寻求踪迹:“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两处“空”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趣的是,这不同诗篇的两联诗在意境上也能相互辉映。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写人不见人,是以“响”写静,清幽绝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不着一“人”字,而字里行间却透着抒情主人公的气息。

读者可以想见,空山新雨的“新”,给沉寂的深山带来喜悦,使万物为之一新,充满勃勃生机;蜷缩的树叶,枯萎的小草经“新雨”滋润之后,都舒展开来。

秋天傍晚的天气,也因一场“新雨”而有所改变,清风徐来,让人从闷热烦躁中解脱出来。

这时,一个怡然自得、神清气爽、空灵优雅、志趣高远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凸现在画面上。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承接上文,具写实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王维的艺术影响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王维的艺术影响

“ 传神写照 ”审象 求形” “ 王维 的这些论述 , 不仅仅是绘画命
题, 而且 是融入到他的诗歌写作之 中的诗学命题 。 在这样的
艺术意境之 中, 即是事 , 即是理。 理 事 一切都如同天珠交涉 , 互 应互证 , 融彻贯注 。 一切他者均为自我 。 ” 一切客体均为主 体, 但是 , 一切之 自我 , 一切之主体 , 毕竟都依赖于他者与客 体, 这便是王维诗 “ 中有画 , 诗 画中有诗 ” 的要义。
认为诗 、 是时间的艺术 ; , 画 是空间的艺术 , 它们是两种性质 不同的文艺形式 。唐徐凝《 观钓台》 图画诗 已道 出 :画 人心 “
维开创了新生命 。 王维率先采用“ 破墨 ” 新技法 , 以水墨的浓 淡渲染 山水 , 打破 了青绿重色和线条勾勒 的束缚 . 大大发展
了山水画 的笔墨新意境 ,初步奠 定了中国水墨 山水画的基 础 。“ 破墨” 是指一种用浓淡墨色相破 、 渗透掩映 , 以达到滋 润鲜活效果的用 墨技法 , 法所作 山水 , 此 叫做“ 破墨 山水” 。
水墨 山水画 , 为其所作的《 传 山水诀 ) “ 云 夫画道之 中 , 墨 水
尽, 故右丞始用笔正锋 , 山披 水 , 廓分 轮 , 以细点 , 开 解 加 名 为芝蔗皴 , 以充全体 , 遂成开基之祖 , 而山水始有专学矣。 从 而学之者 , 谓之南宗 。” 《 (画学心法 问答》 ) 王维半宫半隐 , 实则更多应体现在 隐士 的思想上 。 后世 的文人画家大多如此 ,他们或者对 国家和 人民不抱有责任 感, 或者干脆屏弃 功名利禄作画只为 自娱 , 或者失 意于官场
何在此生 世上过一无依附 , 自由自在的生活。 禅宗的偈颂有 了生活情趣和心 灵感受的抒写 , 这是禅 的天然本色 , 王维的

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第三稿)

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第三稿)

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摘要:王维是一个艺术修养很高的诗人,在绘画方面的造诣尤深,他融合各家之长创造了水墨山水,被推为南宗始祖。

王维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也是开一代风气的人物。

他把绘图的技法应用于山水诗的创作中,力求勾勒一幅画面。

其具体表现:一、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结构美;二、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色彩美;三、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神韵美;四、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手法美。

五、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禅意美。

关键词: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特点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王维的名和字都取自《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

是继孟浩然之后,将山水田园诗推向艺术高峰的杰出诗人,他天资聪颖,多才多艺,对诗文、绘画和音乐都很精通。

玄宗开元九年考中进士,任右拾遗,吏部郎中等职。

四十岁以后,他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在盛唐时代,王维以他流布环区的秀句和诗书画乐俱臻佳妙的才华而享誉海内。

他的山水诗造诣尤精,在推重诗歌神韵的一派诗论家看来,他的作品是最受尊崇的艺术典范。

王维是一个艺术修养很高的诗人,在绘画方面的造诣尤深,他融合各家之长创造了水墨山水,被推为南宗始祖。

就艺术言之,一代有一代之风尚,一时有一时之体裁。

院体画与文人画,往往被人称为北宗与南宗。

以明末董其昌等特提此二宗之对立关系后,迄至今日,凡秉笔述画之始者,莫不依从其说焉。

即以李思训为北宗之祖,而王维为南宗之祖。

王维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也是开一代风气的人物。

他把绘图的技法应用于山水诗的创作中,力求勾勒一幅画面。

《旧唐书》本传说王维的画“笔纵浅思,参于造化”①。

又说他“画思入神”②。

可见他的画是渗入了思想性格的。

这也就是“画中有诗”的意思。

大诗人苏东坡读王维诗时,禁不住连连赞叹,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见东坡志林》)③。

这两句话突出地强调文艺作品既要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般;又要有深涵,如诗之有味。

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几点看法

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几点看法

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几点看法摘要: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探讨从古至今不绝如缕,且成果显著,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诗歌与绘画产生的过程以及读者对王维诗画的接受两个方面,进一步研究王维诗画的关系。

关键词:王维;诗;画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018-01关于王维诗与画的关系,历代的探讨层出不穷,而这主要源于苏轼在评价王维《蓝田烟雨图》中的题诗时,说了一番流传甚广的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此说为众多研究者所接受,并对其进一步阐发,认为王维的山水诗和部分田园诗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些诗亦有如是特点,这基本符合唐人创作的实际情况。

至于戴鸣《桑阴随记》云“古人诗皆有画,古人画皆有诗”,则显然有失偏颇,晚明张岱在《与包严介》中指出王维的题诗并非句句入画,而且认为“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银屑也”,则是直接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否定,自此,后人对于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愈演愈烈,新时期的蒋寅可谓此风的集大成者,他的《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直接提出“将王维诗的成就归于‘诗中有画’已然损害了王维诗的艺术价值”,“代表王维诗歌特色的恰恰是诗不可画”。

在我看来,苏轼关于王维诗画的评价是很恰当的,蒋寅等人将“诗中有画”等同于“诗可入画”,显然误解了苏轼的原意,本文将试图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此作一些补充。

一、诗歌与绘画产生的过程非常相近美国华莱士·斯蒂文斯在《诗歌与绘画的关系》中说到,诗歌和绘画起源于敏感性,诗人和画家凭借头脑努力来完成他们的工作,他们“不是凭借灵感,而是凭借想象或者是想象所激发的神秘的原因。

简而言之,这两门艺术,诗歌和绘画,都共同拥有一种劳动元素。

”同时,中国古代作家注重个人主观感情意绪的抒发,强调个性和感情的真实。

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与绘画的产生来自于作家本身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和真挚饱满的感情意绪,这即是说,作家在进行创作诗与画的时候,感情思维是极其相似的,只是用来表达感情和所思所想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他们都是形象的制造者。

如何理解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述题

如何理解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述题

如何理解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述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轼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对于文学艺术的理解与探讨影响深远。

在他的诗歌批评中,常常提及王维这位唐代大诗人。

苏轼赞誉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评价意味着王维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厚的艺术感染力和意境表现力。

在苏轼看来,王维的诗与画相融合,颇具意境,堪称诗画合一的理想典范。

苏轼对于王维的诗歌赞赏源自于他对诗画的深刻理解。

苏轼自幼酷爱文学,对于诗歌艺术有着独特的感悟和把握。

他认为,诗与画同源自于意境之美,都是表现生活、描绘景物的艺术形式。

王维的诗歌作品以灵动的笔触、深邃的境界、细腻的情感赢得了苏轼的青睐,在他看来,王维的诗句仿佛是一幅画,让人感受到画面的明快绝妙。

而王维的画作同样以清新淡雅、意蕴悠远闻名于世,苏轼认为这种诗画相融合、相互映衬的艺术风格正是王维作品的独特之处。

苏轼对于王维的评价也体现了他对于文学与绘画之间的关系的深刻认识。

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诗与画一直被认为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两种艺术形式。

苏轼认为,诗歌与绘画均是表现生活美学的手段,二者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内在的审美情感却有着契合之处。

王维的诗歌作品如画,画作如诗,诗画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共同彰显了王维所追求的文学艺术境界。

苏轼认为,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是因为他将诗歌与绘画融为一体,赋予作品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意蕴。

苏轼对于王维的诗画联触评价也体现了他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和创新意识。

在宋代文人中,苏轼以其对于文学的追求和创新的独特见解著称于世。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该超越一般的表面形式,力求达到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境界。

王维的诗歌作品正是符合这一标准的典范,他将诗歌与绘画相融合,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艺术模式,为后人树立了文学艺术的新标杆。

苏轼对于王维的赞誉不仅仅是对于一个诗人的赞美,更是对于文学艺术创新的鼓励和呼唤,为后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苏轼对于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体现了他对于文学艺术的深刻认识和独特见解。

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几个特点

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几个特点

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几个特点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几个特点王维是盛唐山水诗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绘画史上颇负盛名的画家。

下面小编带来的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几个特点。

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几个特点篇1王维他以诗人兼画家自命:“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王维《偶然作》其六)。

王维在绘画方面的造指对他的诗歌创作有直接影响。

他对自然景物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感受,熔诗画创作的艺术手法为一炉,在诗歌创作中自然地融合了绘画的某些技法,使读者得到“诗中有画”的美感享受。

一,追求神似,以情韵见长。

王维以前,南朝山水诗刻划景物尚形以,尚工巧,缺乏神韵,力求副真细致而失之于雕琢,“颇以繁富国累”(《诗品》)。

到了王维则追求神似,以情韵见长,不着力于细部的描摹刻划,而是从总体上把握,力求给人以浑然一体的印象,淡淡几笔便能勾勒一幅画面,表现一种意境,毫无板滞繁芜之弊。

《汉江临眺》写汉江及两岸风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江水奔腾似涌出天地之外,山色空濛,若有若无,却无意道出是青是紫,是浓是淡。

全诗大笔挥洒,气象雄浑,意境阔远。

《终南山》短短四十字可谓“无所不包”,诗人不着意于山中景物细部的具体刻划,通过几个角度的转换和画面的变化,便将终南山的高峻逶迤、阔大深邃呈于读者目前。

再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莫不是把握和表现景物给人以整体印象。

如果把谢灵运的山水诗比作精雕细琢的工笔画,王维的山水诗则如同淡墨传神的写意画。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王维诗“每从不着力处得之”正是这个意思。

二,“散点透视”画面和谐。

和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一幅画只能有一个透视点)不同,中国传统绘画采用多中心的“散点透视”。

王维熟谙此道并用之于诗中,用画家有眼光观察景物,表现景物,处理景物的远近、大小、主次、疏密诸种关系,非常注意空间的层次和构图。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从远处寒山写到近处秋水,从诗人自己写到暮蝉,继之又写渡头落日,墟里孤烟,远近互衬,层次分明,构成和谐完整的生动画面。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诗中有画-画中传声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诗中有画-画中传声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诗中有画-画中传声诗中有画,画中传声;以动显静,空灵优雅———王维《山居秋暝》赏析《山居秋暝》,反映了开元末、天宝初恩师张九龄被逐出朝堂、李林甫窃居相位这一重大政治变故,以及诗人政治上受重挫之后所体现出的高洁志向和理想追求,诗作绘景如画,优雅空灵,表现了一种安逸闲适的隐者情趣,是一首艺术成就很高的五言律诗,值得深加品味。

这是一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山水名篇,是王维在辋川别墅闲居时的杰出喜悦诗作之一。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开篇不言“深山”,却说“空山”,“空”字耐人寻味,确有深意。

这里的“空”字,首先,应是实指环境的寂静喜悦空旷。

山深林幽,似桃源胜境,阵雨方歇,山中的人和花草鸟兽处于一种短暂的静止状态,万籁无声的画面在眼前铺开。

这种幽静虽与后面“归浣女的喧闹”、“下渔舟的动荡”等喧闹喜悦场景,看似有悖常理,其实正好相互反衬,更显得意境十分开阔。

其次,“空”字也是诗人清幽静穆胸怀的抒发。

王维在政治上接连受挫(特别是对受伪职一事,自责不已)之后,一改前期自豪自信、喜悦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雄健、激昂、豪放的诗风,思想上崇佛好道,讲究“四大皆空”、“清静无为”,心灵上追求空明澄澈,生活上亦官亦隐,寄情山水,陶醉自然。

这一点,在王维后期其他诗作中亦能寻求踪迹:“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两处“空”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趣的是,这不同诗篇的两联诗在意境上也能相互辉映。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写人不见人,是以“响”写静,清幽绝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不着一“人”字,而字里行间却透着抒情主人公的气息。

读者可以想见,空山新雨的“新”,给沉寂的深山带来喜悦,使万物为之一新,充满勃勃生机;蜷缩的树叶,枯萎的小草经“新雨”滋润之后,都舒展开来。

秋天傍晚的天气,也因一场“新雨”而有所改变,清风徐来,让人从闷热烦躁中解脱出来。

这时,一个怡然自得、神清气爽、空灵优雅、志趣高远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凸现在画面上。

论王维的“诗中有画”

论王维的“诗中有画”

论王维的“诗中有画”摘要:王维我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他的一些诗歌中所描写的山水与田园风光十分旖旎、画面多姿多彩,后人常用“诗中有画”来评论他的山水与田园诗。

本文通过对王维《山居秋暝》、《清溪》、《渭川田家》以及《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四首诗歌中的“诗中有画”的赏析,并简单分析王维“诗中有画”的形成原因,最后指出王维的“诗中有画”的特点的形成,既有时代的原因,也有诗人本身的原因。

关键词:王维诗中有画山水画田园画一、引言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唐代诗人、画家。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和进取心,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作大乐丞,开始走上仕途。

后因其老师张九龄被罢去宰相一职,王维于40岁后开始亦官亦隐生活,并吃斋奉佛。

在文坛上, 王维一生诗作颇多,共计有篇。

王维因其在诗歌上的成就,并为后人尊称为“诗佛”,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平分唐代黄金时期的三分春色。

王维的诗歌尤其是山水诗与田园诗,久负盛名,在他的笔下风光旖旎、线条优美,色彩绚丽。

诗画混成艺术是王维山水诗与田园诗的主要特色。

苏轼在看了王维的《蓝田烟雨图》之后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苏轼认为,王维的诗是诗意与画意的相结合,王维的诗善以绘画的技法与艺术手段表现诗的意境;王维的画,追求诗的意境。

故后人多以“诗中有画”来评论王维的诗歌。

“诗中有画”尤其是指王维的山水诗和田园诗。

二、王维诗歌中的“诗中有画”(一)王维诗中的山水画北京大学教授陈贻焮赞赏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图画”美。

他认为“王维的许多山水诗里有绚丽的色彩,幽美的境界,真像图画一样,能唤起人们新鲜生动的视官感受。

下面以王维的两首诗《山居秋暝》和《青溪》为代表,来赏析王维诗中的山水画。

(1)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描绘的是一幅唯美的秋山黄昏图。

开篇即言“空山”,此空字有深远的意境。

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点

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点

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点王维的这首诗题目是画,描写的却是画中的山水花鸟。

前两句从色彩和声音出发,描写画中的山色分明与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画面中永不凋零的花卉和不怕人的鸟儿。

短短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画卷,全诗对仗工整,节奏清晰,韵味十足,读来朗朗上口。

王维的这首诗,既是一首山水诗,又是一幅山水画。

在唐代诗人中,王维是山水诗的杰出代表。

他在山水诗歌的创作中将绘画的技法运用到其中,他以画家的眼光来描绘山水风光,诗意清新淡雅,意境悠远。

在他的诗歌作品创作中,他能更细致地感受、把握自然界美妙的景色,这体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读王维的诗,如同欣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仿佛让人置身于这诗情画意中。

宋代大文豪兼画家苏轼读了王维的诗并欣赏了王维的画后,曾评价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摩诘是王维的字,这既是苏轼对王维诗画风格的总结,又是一种赞誉。

王维山水诗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

他把绘画的技法运用到山水诗创作中,他以一个画家的视角出发,对于山水的描绘显得更加形象生动。

当你读王维的诗时,你会经常在你面前看到美丽的风景图片。

在诗人的笔下,这幅画卷展现了山水的深邃、静谧和精致。

如《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如水的月光洒在松林,松林间的清冽泉水,潺潺流泻在山石之上,泉水在月光的辉映下,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闪闪发光。

读到这样的诗句,眼前就是一幅幽清明净的松林月光图卷。

再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诗人描写的是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苍翠的青山、缓缓流淌的秋水。

诗人选择的季节和时间,充满了秋天。

秋天的远山充满了色彩的感染力,潺潺的秋水展现了流动的美。

画面生动,动静皆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和谐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山水画卷。

王维的山水诗主要是对自然山水幽静美进行描写,他的山水诗在对山水艺术美的创造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善于在诗中构图、着色、讲究动静结合,善于将诗情与画意融合在一起来表达景物的幽静美。

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句

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句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他的画作也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王维的诗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于画的描绘和艺术的表现,反之亦然。

这种诗画相通、相互交融的表现形式,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王维诗画并茂的艺术境界。

从王维的诗作中可以看到对画的描绘和表现。

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里生动描绘了春日里山居的景象,其中“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春天杨柳婀娜的姿态,犹如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被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种诗中对画的描绘,使得王维的诗作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想象力,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画中一般。

而在王维的画作中,同样可以感受到诗的意境和抒情。

他的画作以山水画为主,擅长用墨线勾勒出山石、树木和水流的形态,烘托出一种意境悠远、空灵超凡的境界。

例如《远山图》中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给人以空灵超然之感,恍若身临其境。

这种画中有诗的表现方式,使得王维的山水画更加具有超脱尘世、意境深远的韵味,让观者仿佛置身于诗意画卷之中。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王维诗画并茂的艺术特点。

这种诗画相通的表现形式,不仅展现了王维卓越的文学和艺术才华,更让人在欣赏他的作品时,能够有声有色地感受到他笔下的意境,体味到他所追求的诗意境界。

正是这种诗与画相得益彰的表现方式,使得王维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留下了不朽的艺术传世佳话。

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他在诗歌和绘画领域的卓越成就,也使得他的艺术作品永存人间、流传千古。

无论是在诗中描绘画,还是在画中表现诗,都展现了王维艺术作品的丰富内涵和跨界表现,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欣赏他的艺术成就。

结语:王维的诗画并茂,传世千古,激发了无数后人的艺术创作灵感,也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和绘画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欣赏他的诗作和画作时,我们不妨用心感受其中的诗意和画意,体味其中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境,让我们与王维的艺术作品在心灵深处相遇,从而获得一场意境非凡的艺术盛宴。

浅析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浅析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文教研究浅析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彭 艺(辽东学院,118001)摘要:苏轼曾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其作品风格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

诗中有画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本文就诗中有画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诗中有画;写意传神;山水田园诗;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

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

语出宋·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和画总是被相提并论,所谓“诗是有声画,画为无声诗”。

王维,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画家,他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山水画之祖。

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其所成就不仅仅能诗善画,而是把艺术中的诗与画通过画作给以融化。

后殷璠在其著作《河岳英灵集》中评价王维:“维诗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

王维的诗在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很有代表性,也得到后世诸多很高的评价。

苏轼评价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苏轼从文艺本质、创作、作品三个方面确立了以诗画“一律”,诗画“略同”为核心思想的诗画关系理论体系1。

他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就是建立在这个理论体系基础上的。

首先,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

在王维生活的那个年代,他不是以诗出名而是以画出名。

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他还著有绘画理论著作《山水论》。

美感更深。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出自王维《山居秋暝》。

这两句诗是王维诗诗中有画最好的代表。

天色已晚,却又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于山石之上,就像一条洁白的布条,在月光下闪闪发光。

短短两句,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山村风光图,使人身临其境。

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外,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是王维诗诗中有画最好的代表。

浅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浅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浅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提要:诗歌与绘画既存在着差异,又有相通相融之处。

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论除了表现二者均“师法自然”之意,还体现了相互之间的形与神、景与意的相辅相成、相融共生,展现了人类对美的最高境界的孜孜追求。

关键词:诗歌与绘画;异同;形神兼备;意境苏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对王维的诗画所作出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引发了古今多少人的评论,尤其是近代以来,许多海内外知名学者对此曾写过专门的论文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自己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看了这个评论以后,我个人心里的感触颇多,既有对古人的崇敬之情,又有自己个人对此的理解之意。

在这里我想就此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诗画均“师法自然”自古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而表现在诗、画的创作中则体现为如何将自然与人的和谐表现在其中,如何将情与景相互交融、将意与象完美契合,使它们成为人们的心灵栖息地和精神家园。

正所谓“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对于拥有几千年文明的中国人来说,无论是诗人,还是画家,都在极力”师法自然”,以自然、以生活作为创作的源泉,并寄情于自然,于是产生了无数令人嗟叹、主客观浑融妙和的永恒作品,跨越了时空界限,向世人展现了自然的秀丽多姿、本身的诗情画意以及据此而激发出的创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苏东坡对王维的评论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以及诗画与自然的关系。

众所周知,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作大部分是在描绘自然美景中寄情山水,即以诗言情,生动地描绘出清新秀丽、美景天成的自然画卷及作者的情怀。

例如他的《山居秋瞑》,传神的勾画出月照、泉流、竹喧、莲动等,传达出动与静的结合、情与景的交融,将自然之美和人的情致描绘的淋漓尽致而又恰到好处;又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将色彩、线条、构图等绘画艺术语言恰如其分的融入诗的创作中,用诗的语言呈现给读者一幅绝佳的、惟妙惟肖的山水画作,给人带来感觉、视觉、听觉的享受,获得了因象得趣、因景生情的感受,从而给人一种美轮美奂、不知是诗还是画的幻觉,突破了人与自然的界限,将人带入佳境而不自知。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苏轼在《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意思是:品味王维的诗,在诗中竟有画的韵味,观看王维的画,画中好像又藏着诗。

苏轼从文艺本质、创作、作品三个方面确立了以诗画“一律”、诗画“略同”为核心思想的诗画关系理论体系。

他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论就是建立在这个理论体系基础之上的。

同时,这则评论与苏轼提出的“士人画”这个概念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章通过对苏轼诗画关系理论的梳理和阐释,进而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内涵和外延作以全面的界定。

扩展资料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王维诗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唐代宗曾誉之为“天下文宗”,指受天下众人尊崇的文章大家。

在艺术方面,王维确有其独特的成就与贡献。

唐刘长卿、大历十才子以至姚合、贾岛等人的诗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维影响。

直到清代,王士祯标举神韵,实际上也以其诗为宗尚。

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

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

他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写景动静结合,尤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

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插图选自清代光绪刻本《名家画稿》,并著有绘画理论著作《山水论》,《山水诀》。

论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论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论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苏轼认为,在王维的诗画作品中,诗中有画的境象,画中有诗的意味,诗与画皆达到情景交融。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创作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他的绘画思想,充满了“诗中有画”的境界。

同时,他首创了中国山水画中优美独特的“禅境”表现,能以诗意入画,又能以画表现诗意.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为例向我们阐释何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从第一句中读者便可于脑海中形成一幅雨后秋山图,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第二句更是以“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烘托出山中的幽谧之境,在第三句中又描述了洗衣归来的浣女在竹林间嬉笑玩闹,出航打渔的扁舟划破层层莲叶的场面,为这幅清幽静谧的图景增添动态感。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写闲、“夜静春山空”,写静、“月出惊山鸟”,写动、“时鸣春山中”,写声。

没用任何绘画技巧,但在中国人眼中它仍能出画。

因为它符合中国画的审美特征。

中国画创作中没有相应的形象思维方式。

王维诗中的画是合乎中国文人精神、迎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的画,而不是具有空间色彩透视等视觉效果的景色如画的画。

王维还精于绘画。

他能将诗歌与绘画相互沟通,更以水墨山水为人称许。

所作破墨山水,笔迹劲爽,“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

由此可见其绘画技艺之不凡。

宋苏东坡称“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所谓“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

”然而王维的诗意,却又无处不渗透着禅理。

为此可以不问四时,在《袁安卧雪图》中,把雪与芭蕉同置一处,画中禅意,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假如雪里芭蕉含蕴什么‘禅理’,那无非像井底红尘、山头碧浪等等。

传世的《雪溪图》,图下方一座木拱桥将观者引入白皑皑一片冰雪世界,树木凋零,人烟稀少,小溪的两岸有茅屋四五间,溪中有一叶篷船,有船夫撑篙而行。

王维诗中有画

王维诗中有画

(一)如何理解王维诗歌的“诗中有画”?苏轼曾评王维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是古今评论王维山水田园诗时一个经常运用的话语。

现代学人对这一命题作了一些现代学理意义上的阐释。

大致而言,所谓“诗中有画”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所谓“诗中有画”是指王维诗歌中的构图和色彩精巧鲜洁的特点。

王维是历史上著名的画家,他的诗常常吸收绘画技法。

“经营位置”是我国传统的画学六法之一,是“画之总要”,画家善于把许多个别的景象通过“经营位置”组成一个整体,王维也常用此法。

例如《渭川田家》前八句写农村生活中的种种景物,第九句用“闲逸”二字点出,使景物贯穿起来,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画面。

古代绘画,特别讲究虚实、远近、大小的处理,王维的诗也运用了这些技巧。

例如“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以纵横有致、明显突出的构图极为准确地再现了景物的特征。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十分讲究色彩的明朗和对比,并以之营造和谐、柔美的境界。

诗人往往以两种或多种色彩构成巧妙的辉映或对比,使得十个色彩更为丰富,并富于变化,给人以更多的美感。

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漠漠水天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皆是不同色彩的两两对照,画面明丽而优美,极为和谐。

诗人还善于利用光影的明暗或流转来传达美感,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其色彩、光影就具有明确的变化不定的特征,给人以脩忽变幻的印象。

“诗中有画”不仅仅局限在绘画技法之中,还指思想感情的表现。

如果仅仅把诗写得逼真如画,还算不上最高境界,必须在“画”中饱含着人的气质、性格、意趣,兼诗情画意之美,得情景交融之妙,方可称上品。

王维的许多山水田园诗,在形似的基础上力求神似,到达了“意境两浑”的高度。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青山月夜的美景中透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恋。

(二)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北师大版文学史+李道英老师讲稿)1、诗中有画(具体分析见上一个问题)2、诗中有禅王维又有很多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无一点人间烟火气,充满禅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含义而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

浅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浅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浅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历代至今,每每提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评论,人人都会想到王维。

这一评论出自大文豪苏东坡的《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它是指在王维的诗画作品里,诗中有画的境象,画中有诗的意味,诗与画皆达到了情景交融。

这一名扬千古的论述使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了王维诗歌的艺术特征的最高概括。

如我们高中古文课上,老师是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为例向我们阐释何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从第一句中读者便可于脑海中形成一幅雨后秋山图,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第二句更是以“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烘托出山中的幽谧之境,在第三句中又描述了洗衣归来的浣女在竹林间嬉笑玩闹,出航打渔的扁舟划破层层莲叶的场面,为这幅清幽静谧的图景增添动态感。

王维在《偶然作六首》中有这么一句对自己的看法,“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这句话的意思是王维认为自己成为一名诗人是错误了,他其实更应该当一名画师。

在此不难看出这是王维的谦辞,因为我们都知道他是以唐代著名诗人的身份闻名,然后再通过进一步学习才得知他“杰出山水画家”的另一重身份,这说明他在诗歌的艺术成就上还是远远高于绘画的。

有古书可考,《旧唐书·王维传》云:“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王维诗歌的意境,更加突出地体现在绘画式的构图美上。

他的边塞诗《使至塞上》里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中国画论》中提到:“天地万物,一横一竖”,线条是平面构成中的一个重要元素,竖直的线条和圆的线条形成对比,大漠的地平线以下是平面,孤烟是直线,黄河的横线,落日的圆弧,强化的线条感造成鲜明的视觉想象,使整首诗富有强烈的画面感。

王维还有很多诗句易于入画,如“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等等,可谓数不胜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苏轼认为,在王维的诗画作品中,诗中有画的境象,画中有诗的意味,诗与画皆达到情景交融。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创作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他的绘画思想,充满了“诗中有画”的境界。

同时,他首创了中国山水画中优美独特的“禅境”表现,能以诗意入画,又能以画表现诗意.
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为例向我们阐释何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从第一句中读者便可于脑海中形成一幅雨后秋山图,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第二句更是以“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烘托出山中的幽谧之境,在第三句中又描述了洗衣归来的浣女在竹林间嬉笑玩闹,出航打渔的扁舟划破层层莲叶的场面,为这幅清幽静谧的图景增添动态感。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写闲、“夜静春山空”,写静、“月出惊山鸟”,写动、“时鸣春山中”,写声。

没用任何绘画技巧,但在中国人眼中它仍能出画。

因为它符合中国画的审美特征。

中国画创作中没有相应的形象思维方式。

王维诗中的画是合乎中国文人精神、迎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的画,而不是具有空间色彩透视等视觉效果的景色如画的画。

王维还精于绘画。

他能将诗歌与绘画相互沟通,更以水墨山水为人称许。

所作破墨山水,笔迹劲爽,“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
之所及也”。

由此可见其绘画技艺之不凡。

宋苏东坡称“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所谓“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

”然而王维的诗意,却又无处不渗透着禅理。

为此可以不问四时,在《袁安卧雪图》中,把雪与芭蕉同置一处,画中禅意,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假如雪里芭蕉含蕴什么‘禅理’,那无非像井底红尘、山头碧浪等等。

传世的《雪溪图》,图下方一座木拱桥将观者引入白皑皑一片冰雪世界,树木凋零,人烟稀少,小溪的两岸有茅屋四五间,溪中有一叶篷船,有船夫撑篙而行。

情景冷漠萧瑟。

画家用墨色染溪水,以映衬两岸之白雪,坡石有渍染似无勾皴,仿若身临其境。

纵观王维的诗画,无不让世人喟叹其诗画互含的绝妙韵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