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鉴赏与答案
西江月辛弃疾阅读答案

西江月辛弃疾阅读答案【篇一:【阅读欣赏+训练】《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豪放派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居士。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其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主题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的所见所闻。
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之情。
赏析词的前两句,由六个名词词组组成,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夏日夜景: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
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
词的三、四句写的是路旁的稻田里,稻花飘香,预告着又一个丰年的到来。
田里的青蛙也不甘寂寞,阵阵叫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
写出了词人热爱自然的情感。
五、六句则写出词人抬头望空,“七八个星”挂在天边,稀稀落落,原来星星都被乌云遮挡住了。
突然,山前下起小雨,“两三点雨”滴落到了词人身上。
这一来,刚才还闲情逸致的词人不禁有些着急了。
他加快了脚步,赶着寻找避雨之所。
12最后两句词写词人从山岭小路转过弯,过了一座溪桥,就在土地庙旁的树林外,一座茅屋突然出现在词人眼前。
他细细一看,竟然就是从前落过脚的那家小店!题库1、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______(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_______的心情。
答案:夏夜闲适(淡泊、喜悦、欣喜、怡然自得)2、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答案:蝉鸣、鹊啼、蛙叫、人声。
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3、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案: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
《西江月》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西江月》诗歌鉴赏题及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答复词后问题。
西江月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本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1)“人生几度新凉?”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妙,为什么,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2)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意蕴颇丰,请结合本词主旨谈谈你的理解。
答: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1)“凉”字用得妙。
因为①指中秋时节天气凉;②诗人遭贬,感到悲凉;人生命运起伏不定,变幻莫测,暗含世态炎凉。
(2)既再现了当时的天气状况,又借此抒发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被贬之后的孤寂之感和失意后的苦闷心情),且“月明多被云妨”多指自古贤良多被奸佞陷害,美好的品质常被污浊掩盖,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意对即可)以词为书信,是宋词传播的一道风景线。
此词即是苏轼兄弟的唱和之作,观其词察其人,无势文辞,我们都可发现一个视成规为草芥的缚不住的苏东坡。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消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
详细写作年代,大概是元丰三年(1080)。
词的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
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
苏轼的几首中秋词中,本篇自有其特色。
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慨人生的虚幻与短促,发端便以悲剧气氛笼罩全词。
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概括了对整个人生的纷纷扰扰终究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一问题的疑心、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人生风度新凉”,有对于逝水年华的无限惋惜和悲叹。
“新凉”二字照应中秋,句中数量词兼疑问词“几度”的运用,低回唱叹,更显示出人生的倏忽之感。
三、四句“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紧承起句,进一步唱出了因时令风物而引起的人生惆怅。
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惋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西江月·辛弃疾》阅读答案

《西江月·辛弃疾》阅读答案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评析]:词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夏夜图。
首联:采用了互文修辞,指明亮的月光,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
颔联: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青蛙叫的似乎就是"丰年,丰年",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于是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而欢唱了。
也表现了对农村的热爱。
尾联:正常语序为:“路转溪头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
”
1、下面是辛弃疾《西江月》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盛夏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种側面烘托极为动人。
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側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C、上片写晴,下片写雨,“七八个星天外”等两句,描写了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也隐寓词人退隐生活中内心的不宁静。
D、“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是倒装句式的句子。
见,通“现”。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的意思是,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
2、①上阙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阙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②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清新活泼,表现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诗歌《西江月》——苏轼

“障泥未解玉骢骄”,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 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此时,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 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我欲醉眠芳草”,既写 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 的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
琼瑶,是美玉,这里比作皎洁的水上月色。可惜,是可爱 的意思。这一溪风月确实是太迷人了!那月光洒满了静静的原 野,洒满了清澈的溪流,水月交辉,真像缀满了无数晶莹无暇 的珠玉。如果策马前进,那些珍奇的珠玉书势必被马蹄踏碎, 这怎么能行呢?
西江月
——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春晓。
月光下小溪春水涨满、水波涌动,天空中隐隐约约云气弥漫。
濒临溪流,下得马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就醉倒在芳草中睡觉。
这溪中景致如此可爱,千万不能让马儿踏碎了那水中的月亮。
马鞍作枕,斜卧绿杨桥上进入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赏析 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上片写词人路上的见闻和醉态,
下片言词人对美好景物的怜惜之情。此词以空山明月般澄澈、 空灵的心境,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表 现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抒发了作者乐观、豁达、 以顺处逆的襟怀。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境界空灵浩渺, 读来回味无穷。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弥弥,是水盛的样子; 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 ,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 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 了月色之佳。用“弥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 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横空 ”,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 衬了月色的皎洁。野外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 的。在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间仙境中,诗人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 失和纷纷扰扰,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
西江月苏轼玉骨那愁瘴雾阅读答案鉴赏

西江月苏轼玉骨那愁瘴雾阅读答案鉴赏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①这首词据传是苏轼贬谪惠州时悼念侍妾朝云之作。
②瘴雾:惠州一带的湿热之气。
③倒挂绿毛幺凤:(使者是)倒挂树上的绿毛小鸟。
幺凤:鸟名。
④涴(wò):沾污。
⑤“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王诗中有“梦中唤作梨花云”句。
14.概括上下阕中梅花的形象特点。
(每一点均在四字以内)(2分) 15.下列对词的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瘴雾”既写出当地气候特征,也渲染了仙风。
B.运用比拟,谓即使梅花谢了,而梅叶仍有红晕。
C.反其意而用典故,慨叹自己已经不再梦见梅花。
D.整首词借花喻人,借咏梅倾诉了对朝云的思念。
16.从侧面描写的角度,赏析上阕画线句。
(3分)西江月苏轼玉骨那愁瘴雾阅读答案鉴赏14.(1)冰清玉洁(高洁、超尘脱俗)(2)天然丽质(不施粉黛)(2分)15.A(3分)16.写海仙派使者探芳丛,增添作品的浪漫色彩,从侧面表现(烘托)梅花之美。
(3分)西江月苏轼玉骨那愁瘴雾阅读答案鉴赏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妄朝云而作。
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
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
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
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
“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
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
张孝祥《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阅读答案附赏析

张孝祥《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阅读答案附赏析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即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张孝祥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①张孝祥,南宋词人。
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
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1)结合全词,说说“此心到处悠然”中“悠然”二字所蕴含的情感。
(4分)(2)请从画面描写的角度,对“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
(4分)参考答案:(1)①看惯世事后的无奈、淡漠。
②在美好的春光中感到愉悦怡然。
(各2分)(2)天水相连辽阔深远,沙鸥飞翔其间。
(1分)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手法,(1分)使画面生动、意境悠远(1分)与作者“悠然”的情感自然相融。
(3)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问讯湖边春色”写作者重游三塔湖如遇古人,故而问候湖边的春色。
B.“重来又是三年”写出两次游湖相距的时间,表达了故地重游的感慨。
C.“东风吹我过湖船”,写东风浩荡,吹着我的小船,表现了东风的强劲。
D.“杨柳丝丝拂面”写湖边的柳条被风吹动,拂过脸庞,给人轻柔之感。
C(东风“浩荡”“强劲”错。
“东风”句,表现的是春风的轻柔、友好。
)赏析:《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作者张孝祥,坚决主张抗金,两度遭谗落职,“忠愤气填膺”是他爱国词作的主调。
起首二句,直接描述自己时隔三年旧地重游的怀恋心境,三四两句从客观风物欢迎自己的角度下笔,描画出上船离岸乘风过湖的情景。
超脱尘网、得其所哉的无限快意,就这样得到了淋漓酣畅的表现。
“世路”二句,暗承上片“过湖”,由描述转入议论,看似语意突兀,实是一脉相通。
结尾两句,紧承“悠然”二字宕开一笔,着力描写来到湖中寒光亭时所见的自然美景。
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尽在言外,成为全词意境旷远、余音绕粱的结笔。
张孝祥是一位坚决主张抗金而两度遭谗落职的爱国志士,“忠愤气填膺”是他爱国词作的主调,而在屡经波折、阅尽世态之后,也写了一些寄情山水、超逸脱尘的作品。
古诗鉴赏(解析版)(上海专用)

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知识点专项练习(五四制)古诗鉴赏(解析版)(2022·上海·单元测试)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就是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2.朗读下列句子时,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明月/别枝/惊鹊B.七八个/星天外C.听取/蛙声/一片D.旧时/茅店/社林边3.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明月”、“清风”点染夏夜美好景色,“惊鹊”、“鸣蝉”以声衬静,表现夏夜幽静。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丰收后人们热烈畅谈的情景,进一步补充夏夜特色。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巧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朴素通俗。
D.这首词描写美丽的农村风光,抒发词人喜爱农村生活的感情。
4.诗词中哪两句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给人印象深刻?请从本诗中找出来。
5.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6.(2020·上海浦东新·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诗词,完成问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的作者是_____,“醉书”的意思是_____。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021·上海松江·期中)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夫词 阅读答案附赏析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夫词阅读答案附赏析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夫词辛弃疾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
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斟。
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注]①此词作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后。
②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
③则甚:做什么。
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景色?有何作用?作者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说休说鲈鱼堪脍,在此为何说别浦鱼肥堪脍?参考答案①词的上阕描写了壁立千仞、山林苍翠、落日铺江、白鸥闲飞的景色。
表达了对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喜爱。
为下阕的描写生活场景及抒发感慨作铺垫。
②休说鲈鱼堪脍是为了表达词人不愿归隐、希望为国效力的志向;本词说别浦鱼肥堪脍写出了隐居生活的惬意,借渔父不问国家兴亡之意,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意和无奈之情。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例如,悬崖、翠、川、落日、白鸥等,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
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
答作用时,还要答出在结构上的作用。
上阙美丽的自然景色,表现的是词人的喜爱之情。
从下阙鱼肥酒美等生活场景,从闲管的感慨来看,起着铺垫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着诗歌写作背景及关键词分析作答。
词人在写《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理想,愿为国效力,因此,休说鲈鱼堪脍表达的是词人不愿归隐、愿为国效力的志向;而本词中,辛弃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因此,别浦鱼肥堪脍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惬意描写,借助渔夫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悲愤和无奈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赏析据专家考证,这首戏作词作于淳熙五年。
全词为《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
白鸥往来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摇?摇别浦鱼肥堪烩,前村酒美重斟。
苏轼《西江月·平山堂》译文及鉴赏答案

苏轼《西江月·平山堂》译文及鉴赏答案《西江月·平山堂》是由苏轼所创作的,诗人适逢自己政治处境艰难,苏轼为重游故地、缅怀恩师而作的这首词,自然会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西江月·平山堂》,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西江月·平山堂》宋代:苏轼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西江月·平山堂》译文我第三次经过平山堂,前半生在弹指声中过去了。
整十年没见老仙翁了,只有墙上他的墨迹,仍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
我在平山堂前“欧公柳”的下面,写下这首词悼念文坛英杰,故扬州太守欧阳修。
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即使活在世上,也不过是一场大梦呀!《西江月·平山堂》注释西江月:词牌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调咏吴王西施的故事。
原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
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
双调五十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仄韵,同部平仄互押,前后阕起首两句例用对仗。
平山堂:在扬州大明寺侧,欧阳修所建。
《舆地纪胜》:“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故名。
”弹指:佛教名词,比喻时间短暂。
《翻译名义集》卷五《时分》:“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又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
”老仙翁:指欧阳修。
苏轼于熙宁四年于扬州谒见欧阳修,至此为九年,十年盖举成数。
龙蛇飞动:指欧阳修在平山堂壁留题之墨迹。
文章太守、杨柳春风: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是为“文章太守”、“杨柳春风”所本。
未转头时是梦:白居易《自咏》:“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
”此翻进一层,谓未转头时,已是梦幻。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习题阅读答案及赏析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习题阅读答案及赏析《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全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宋代: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练习题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概括。
(3分)2.你认为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分析。
(3分)3.《古今词语》云:“东坡”在黄州,月独酌,作《西江月》词。
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却有更深的内涵。
请品读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3分)4.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分)《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赏析词一开端,便慨叹世事如梦,虽然苏轼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语,或为往古来今之思,读来往往觉其放达,而不觉其悲切。
此处却不然,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加上几度秋凉之问,风叶鸣廊,忽觉人生短暂,已惊繁霜侵鬓,益觉开头浮生若梦的感叹,并非看破红尘的彻悟,而是对自身遭际有不平之意,从而深感人生如梦境般荒谬与无奈。
“世事一场大梦”中的“世事”既可以指具体的历史实事,即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事情,亦可以理解为苏轼对人生命运的抽象意义的认识。
“世事如梦”,“人生如梦”,一切皆如白驹过隙,雪后飞鸿,人生只是天地间偶然的飘蓬,所以不可执着于现实中的得失荣辱,而应超脱于具体的万事万物,使自己内心趋于平衡。
“人生几度新凉”,用“新凉”指又一个秋天的来临,并且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可见诗人对节候变化的敏感,时间的流逝磨蚀着有限的生命,词人由此产生出真挚的惜时之情。
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阅读附答案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阅读附答案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路转溪桥忽见”词句前文“路转”,后文“忽见”,透露出词人当时怎样的心境?(1分)
▲(2)请你展开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夏夜景象。
(2分)
▲
参考答案:
(1)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惊喜),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路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1分,紧扣“欢欣(惊喜)”“入迷”,意对即可)
(2)示例:半夜里,明月爬上山头,皎洁的月光掠过树梢,惊飞了树枝上栖息的山鹊,它们惶惶地在林子上空盘旋;一阵阵清风徐徐吹来,幽静的田野里传来清脆悦耳的蝉鸣声。
(2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表达正确流畅1分)。
22.“明月别枝惊鹊”中的“惊”字写得好,请简要赏析。
(2分)
答:▲
2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参考答案:
22.(2分)明亮的月光,惊飞了夜宿枝头的喜鹊,(1分)似写动而实写。
辛弃疾《西江月_明月别枝惊鹊》阅读附答案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阅读附答案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稻花香里说熟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路转溪桥忽见”词句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流露出词人当时怎么的心情?(1分)
▲(2)请你开展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的夏夜景象。
(2分)
▲
参考答案:
(1)既衬出了词人突然间看出了分明邻近旧屋的欢欣(欣喜),又表达了他因为沉醉在稻花香中以致忘了路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1分,紧扣“欢欣(欣喜)”“入迷”,意对便可)(2)示例:夜半里,明月爬上山头,洁白的月光掠过树梢,惊飞了树枝上栖息的山鹊,它们惶惶地在林子上空盘旋;一阵阵清风徐徐吹来,幽静的原野里传来响亮动听的蝉鸣声。
(2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表达正确流畅 1分)。
22.“明月别枝惊鹊”中的“惊”字写得好,请扼要赏析。
(2分)
答:▲
2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么的思想感情?(2分)
答:▲
参考答案:
22.(2分)明亮的月光,惊飞了夜宿枝头的喜鹊,(1分)似写动而实写静,采取了“以动衬静”的法子,营建了夏夜幽静、恬静的氛围。
(1分)
23.(2分)抒发了作者怡然自得、恬澹萧洒之情。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及鉴赏答案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及鉴赏答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由辛弃疾所创作的,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溪桥一作:溪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注释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从《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辛弃疾《西江月》古诗词赏析及练习

辛弃疾《西江月》古诗词赏析及练习辛弃疾《西江月》古诗词赏析及练习【原词】: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写作背景】: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
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注释】: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绕西。
③“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别枝:斜枝。
④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⑤见:同:现。
【翻译】: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
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
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
【朱光潜赏析《西江月》】:《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
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
“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
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
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
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
“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
苏轼《西江月》《书杨朴事》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苏轼《西江月》《书杨朴事》阅读答案对比赏析西江月①【宋】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数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
障泥未解玉骢骄④,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
解鞍欹⑥枕绿杨桥,杜宇⑦一声春晓。
(选自《唐宋词鉴赏辞典》)【注释】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弥弥:水盛的样子。
③横:广远。
层霄:层云,④障泥:马鞯。
垫在马鞍下用于挡泥。
玉骢(cōng):青白色的马。
⑤琼瑶:美玉,喻指月光下的水面。
⑥欹(qī:歪,斜。
⑦杜宇:杜鹃鸟书杨朴事【宋】苏轼昔年过洛,见李公简云:真宗既东封还①,访天下隐者,得杞②人杨朴,能诗。
及召对③,自言不能。
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言:惟臣妾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④上大笑,放还山。
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⑤,妻子送余出门,皆哭。
无以语之,顾语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子不觉失笑,予乃出。
(选自《东坡志林》)【注释】①东封还:封泰山归来。
②杞:地名。
③召对:召其应对诗歌。
④断送老头皮:意为被斩首。
②坐作诗追赴诏狱: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第二年被贬至黄州。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1)及觉已晓()(2)书此语桥柱上()(3)妻子送余出门()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无以语之,顾老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15.用/给《西江月》小序中画线的文字断句。
(限断两处)(2分)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16.《西江月》词与小序所写内容互相印证,请举例说明。
(2分)17.根据《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中的惜选择恰当的解释,并说明理由。
(3分)A.爱惜B.惋惜C .吝惜18.《书杨朴事》中写了真宗的大笑和苏轼之妻的失笑,请选择其一写出你的理解。
辛弃疾《西江月》阅读训练附答案-古诗-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阅读训练附答案-古诗-赏析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2。
词中以“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
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4.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3分)5.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4分)6.词的上下片各描写了怎样的场景?7.“路转溪头忽见”透露了一种怎样的心情?8.“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9.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______(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_______的心情。
10.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11.(08年青海)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12.这首词的上阕从_____、听觉和______方面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13.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14.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15.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和氛围?16.“路转溪桥忽见”,“忽见”的是什么?是溪桥吗?并就此简要谈一谈诗歌在用语上的特点。
17.上阕写____景物,通过明月、____、_____、____、稻花、蛙声等景物,组成一幅农村仲夏月夜图。
18.词的前两句是由人的_____感知的,而第三、四句是由人的____感知的。
19.这首词,上阕写农村夏夜,月白风清,阵阵稻香,处处蛙声,它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
下阕写________。
辛弃疾《西江月》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2。
词中以“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
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4.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3分)5.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4分)6.词的上下片各描写了怎样的场景?7.“路转溪头忽见”透露了一种怎样的心情?8.“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9.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______(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_______的心情。
10.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11.(08年青海)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12.这首词的上阕从_____、听觉和______方面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参考答案】:1.C2.七八个星天外3.丰收景象4.第一问:蝉鸣、鹊啼、蛙叫、人声。
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3分) 5.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4分) 6.上片写夏夜所见之景,及对丰收的憧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江月》鉴赏与答案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2。
词中以“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
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以下是2008年杭州、07年盐城中考题)
4.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3分)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5.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4分)
我的描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以下是09年衡阳中考题)
6.词的上下片各描写了怎样的场景?
7.“路转溪头忽见”透露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8.“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9.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______(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_______的心情。
10.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
11.(08年青海)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12.这首词的上阕从_____、听觉和______方面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答案:
1.C
2.七八个星天外
3.丰收景象
4.第一问:蝉鸣、鹊啼、蛙叫、人声。
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3分)
5.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4分)
6.上片写夏夜所见之景,及对丰收的憧憬。
下片写了途中遇雨,峰回路转的情形。
7.惊喜之情。
8.月亮落下,离别了树梢,惊动了树上的鸟鹊。
描写细腻,以动这写静,突出了山林的幽静。
9.夏夜闲适(淡泊、喜悦、欣喜、怡然自得)
10.乡村纳凉的人们(村民);词人(作者)与同伴;夜行人;蛙儿们
11.D
12.视觉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