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与楚辞
屈原与《楚辞》
楚辞的文体特点
从诗风而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 的共同特征。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 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 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 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 以及‚之‛、‚于‛、‚乎‛、‚夫‛、 ‚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 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山鬼
若有Biblioteka 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曲隅,凹曲处 同‚披‛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美目流盼、脉脉含情 优雅的笑 你 我 贤淑贞静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毛赤而纹黑的豹子 随行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赠送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我 深密的竹林 迟到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九歌》是屈原流放江南时在楚民间祭歌的基 础上加工整理的一组祭歌。《九歌》共有11篇 诗歌。 《九歌》的内容以描写爱情为主,但也表达了 对神灵的赞颂和祭者的虔敬之情,还描述了阵 亡将士的勇烈悲壮。
《东皇太一》祭最尊贵的天神 《云中君》祭的是云神丰隆 《湘君》、《湘夫人》祭湘水神 《大司命》祭主寿命之神 《少司令》祭主子嗣之神 《东君》祭太阳神 《河伯》祭河神 《山鬼》祭山神 《国殇》祭阵亡将士之魂 《礼魂》是《九歌》的送神曲,即祭祀完成
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 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 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 巨制。(《离骚》一篇就有2 400多字。)
《诗经》和《楚辞》的影响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
中国古代屈原与楚辞
中国古代屈原与楚辞屈原是中国古代楚国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被后人誉为“楚国之盛名”、“楚国第一民族英雄”,他的代表作品《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楚辞之首”。
楚辞是中国古代楚国诗歌的总称,其中以《离骚》、《九歌》、《九章》等作品最为出色。
楚辞常被称为“山水田园之诗”,因为其中大量描写了楚国的山川河流、草木花鸟以及农民和渔民们的生活场景。
楚辞体现了楚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特点,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屈原作为楚辞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楚辞的发展和影响至关重要。
屈原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深受楚国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影响。
在他所处的时代,楚国已经成为中国南方地区的霸主,它的文化和历史影响深深地扎根于屈原的心灵中。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篇长诗,诗歌之美、意境之深、语言之华丽、结构之紧凑,无不体现了屈原的才华和对文化的热爱。
在诗中,屈原通过自己的一段遭遇,表达了对国家崩溃、民族疾苦的深深关切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屈原在诗歌中运用了大量象征手法,描绘了各种虚幻的形象和神话传说,使得诗歌更显神奇、神秘、富有想象力。
在《离骚》中,屈原创造了一个奇妙的世界,他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真、思辨之深渊,使得读者为之沉醉、感悟和思考。
屈原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摆脱痛苦和恐惧,探索和追寻真理和自由的追求,使得《离骚》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之一。
总之,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在楚辞的发展和影响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作品《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将中国文化引向更高更远的层次。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屈原所表达的思想和精神,通过阅读楚辞和屈原的作品,更加深入地感受和体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完整版)屈原及楚辞
(完整版)屈原及楚辞第三讲、“楚辞”、屈原及其作品⼀、楚⽂化与“楚辞”1、楚国的地理及其风俗楚为南⽅⼤国,春秋之时,楚即兴盛于江汉流域,都城为“郢”(ying3今湖北江陵)。
楚占地千⾥,地⼴兵强,雄踞南⽅。
楚地⼈⾃称“蛮夷”,中原⼈也以“南蛮”、“荆蛮”相称。
楚地有江汉川泽⼭林之饶,物产富⾜。
所谓“楚、越之地,地⼴⼈稀,饭稻羹鱼,或⽕耕⽽⽽⽔耨(nou4),果隋(sui1)蠃(luo3)蛤(ge3),不待贾⽽⾜。
地埶(艺)饶⾷,⽆饥馑之患”。
(《史记·货殖列传》,“货殖”是指谋求“滋⽣资货财利”以致富。
即利⽤货物的⽣产与交换,进⾏商业活动,从中⽣财求利。
翻译:楚越地区,地⼴⼈稀,以稻⽶为饭,以鱼类为菜,⼑耕⽕种,依靠⾬⽔就能除草,⽠果、⾁类、昆⾍、贝壳,不须同外地通商,便能⾃给⾃⾜。
这⾥的⼟地上能产出丰富的⾷物,没有饥荒这样的灾祸。
)因此,较之中原,楚国的地理条件优越⽽独特。
复杂的地理条件,衍⽣出楚地繁复⽽独特的民风民俗。
楚地风俗,民神不分,迷信巫⿁,重淫祀。
(淫祀:祭祀不合时或祭祀不在国家祀典当中的神明。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中记载:“昔楚国南郢之⾢,沅湘之间,其俗信⿁⽽好祠,其祠必作歌乐⿎舞以乐诸神。
”不仅在民间,在楚国的上流社会,同样也是这样,据记载:楚灵王简贤务⿁,信巫觋(xi4),礼群神,躬⾃执⽻,起舞坛前。
吴⼈来攻,国⼈告急,⽽灵王⿎舞⾃若,顾应之⽈:“寡⼈⽅乐神明,当蒙福,不敢救。
”可见,楚地民神杂糅、⼈⼈都好祭祀,⽽迷信巫⿁、求神赐福,已经成为了楚地代代相传的民俗。
楚⼈操南⾳,歌南风,其语⾔、⾳乐极富地⽅特⾊,与中原⼤为不同。
例如在《史记·项⽻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夜闻汉军四⾯皆楚歌”,于是惊叹“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之多也!”更是“楚歌”别具特⾊的最好证明。
2、“楚辞”的定义楚⽂化与中原⽂化在战争过程中不断交融,并驾齐驱。
中原⽂化以典重质是实为基本精神,楚⽂化则以绚丽浪漫为主要特征。
屈原与楚辞屈原楚辞简介
屈原与楚辞屈原楚辞简介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下面是分享的屈原楚辞。
供大家参考!屈原楚辞简介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
楚辞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并且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楚辞》作品或者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成为“楚辞体”或“骚体”。
“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
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楚辞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严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屈原与楚辞
知识梳理】——屈原与楚辞屈原与楚辞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一、楚文化源于中原文化,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
二、政治思想方面和中原很一致。
三、习俗和审美趣味上“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崇尚巫风的习气受夏商文化和当地土著民族风气的影响。
对楚国审美风气影响明显,使其艺术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富有飘逸、艳丽、深邃等美学特点。
四、楚当时由盛而衰,内部政治黑暗,贵族间相互倾轧的社会现实。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一、屈原生平及思想。
(一)两次放逐经历。
一次汉北,一次江南,积聚了深厚的悲痛和思念之情。
(二)主张联横,对理想充满信心,对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充满了哀怨、愤激。
二、楚辞。
【考点1】【重要考点】【名词解释】(一)“楚辞”之名始见于汉武帝时,这时已经成为专门学问,与“六经”并列。
(二)宋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楚辞”是指有楚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创作的诗赋。
(三)直接渊源是《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
祭歌的浪漫精神,影响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
由于楚辞和汉赋间的渊源关系,所以屈原作品又称“屈赋”。
(四)西汉末,刘向辑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编成《楚辞》。
《汉书·艺文志》载屈赋25篇,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认为屈原所作有《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共24篇。
王逸《楚辞章句》目录中,除去《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屈原的作品共计23篇。
《离骚》一、概述。
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
(一)“离骚”解释。
司马迁:遭受忧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王逸: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云:“离,别也;骚,愁也。
”【考点2】【次要考点】【填空】(二)一般认为写于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
二、思想。
【考点3】【重要考点】【简答】(一)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感情反复迸发,形成回旋复沓的特点。
先秦文学五:屈原与楚辞
3、形式和语言
• 民歌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语言。《离骚》 二句一韵,二韵一节的形式是楚国民歌的基 本形式。字数不等,又多偶句,如最长的句 子如“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等,是九言, 最短 的句子“已矣哉”,三言。其他的六言、七 言为 主。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有变化。
• 《离骚》在简练的语言中吸收了楚国方 言,如“羌”、“侘傺”、 “蹇”,更突出 了民歌 风味。运用大量联绵字,如“零落”、“驰 聘”、 “陆离”(双声),“逍遥”、“偃蹇”、 “骐骥”、 “相羊”(叠韵),叠字如:“謇謇”、 “菲菲”、
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天问》、《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 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远游》、《卜居》、《 渔父》 。
第三节 《离骚》
• 一、《离骚》解题 • “离骚”二字,历来颇多不同解释: 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离骚》 者,犹离忧也。” 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 也,谓已遭忧作辞也。”(按,离同罹。)
5.屈原对于楚辞的贡献
•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文心雕龙· 辨骚》)。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一、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1、屈原的生平:
屈原,名平,字原。屈原出生 于楚国贵族家庭,屈原和楚王一样, 芈(mǐ)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 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 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 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 现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
2.楚国民歌和地方音乐是“楚辞” 产生的直接源头。
• 早在周初,江、汉、汝水之间的民歌如《诗经》中的《汉 广》(周南)、《江有汜》(召南)等都产生于楚国,其他 一些文献也保留了不少楚国的民歌,如: • 《论语· 微子》中的《接舆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孟子· 离娄上· 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 刘向《说苑· 善说》载,鄂君子晳驾舟出游,水手抱桨而 歌,子晳不懂越国土语,便找人译为楚歌形式,此即《越人 歌》。鄂君子晳为楚康王(前559-前545在位)弟。若此事 可信,则此歌出现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
(完整word版)屈原与楚辞
第五讲屈原与楚辞第五讲屈原与楚辞•学习要点:•楚辞的产生、涵义与特点•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离骚》及作品的艺术成就•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思考课后习题第五讲屈原与楚辞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一)楚辞体的产生•首先, “楚辞”的产生与楚地的民间文学有直接关系。
•其次, 楚地民间“巫歌”, 对“楚辞”体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战国之世, ¡¡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 被谗放逐, 乃作《离骚》。
逸响伟辞, 卓绝一世。
后人惊其文采, 相率仿效, 以原楚产, 故称¡°楚辞¡±。
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云:盖屈宋诸骚, 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故可谓之¡°楚辞¡±。
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二)楚辞的涵义•1.楚辞是一种诗体•楚辞是既《诗经》产生在中国南部楚国地方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 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 乃为不虚生此国。
2.“楚辞”是一批作品3.“楚辞”是一部书名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三)楚辞的特点•楚辞规范化地突出一个“兮”字, 用以协调音节。
在语言上吸收大量楚地民间口语和方言, 句法参差灵活, 大体两句一联, 形成唱叹。
感情奔放, 想象力丰富, 文采华美, 风格绚烂。
•句法参差灵活, 大体两句一联•六言句:•惟党人之偷乐兮, 路幽昧以险隘。
《离骚》五言或六言:•帝子降兮北渚, 目渺渺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湘夫人》•四言句:深固难徙, 更壹志兮。
绿叶素华, 纷其可喜兮。
《九章·橘颂》第五讲屈原与楚辞二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一)生平屈原(前340?—278?), 名平, 楚国贵族。
博闻强志, 娴于辞令。
屈原及楚辞简介
2. 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 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 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 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 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同时,“兮”字句 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 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兮” 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 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闻一多认 为“感叹字确乎是歌的核心与原动力”, 假如将“兮”字省去,将是一大损失,因 为“损失了的正是歌的意味儿”。
屈原和他的“楚辞”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 中国战国时期 诗人、政治家。出 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 ;又自云名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 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 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 任,任 。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 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 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 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 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 殉国。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 所以后人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 辞特点的诗歌,也称之为骚体诗。 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 “风”来概括《诗经》,用“骚” 来概括《楚辞》。“风、骚”是中 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 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离骚》名句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忧国忧民 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 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 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 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 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
屈 原 与 楚 辞
屈原与楚辞一、屈原生平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
在楚国,他生活在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期,这是楚国历史上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在战国的大环境中,屈原又生逢“合纵”、“连横”斗争最为尖锐、激烈的时候。
战国七雄中,秦、楚、齐三国国力最强(秦国改革彻底,军事力量最强;齐国滨海,最为富庶;楚之疆域最大),都具有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条件。
这三国中又以秦、楚斗争最为尖锐。
屈原的一生始终处在时代斗争的漩涡之中。
屈原年轻时颇有才干,“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史记》),再加上他出身于王室公族(当时楚国有屈、景、昭三氏同为公族),所以,大约在他23岁左右,被封为“左徒”之职,其地位仅次于“令尹”(楚相)。
屈原在担任左徒期间,“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担负着楚国的内政改革和外交事务。
屈原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则主张“联齐抗秦”,统一中国。
这使屈原受到楚王信任,努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以图有所作为、实现“美政”的时期。
但是几年之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了。
怀王曾令“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这是说屈原受怀王重托,起草改革宪令。
而代表旧贵族集团利益的上官大夫想探知宪令的内容,屈原不告诉他,上官大夫试图抢夺,两人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斗争。
后来上官大夫到怀王那里进谗言,挑拨怀王与屈原之间的关系,怀王轻信上官大夫的话,疏远了屈原。
怀王死后,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包括屈原)对顷襄王和子兰当初鼓动怀王赴秦之约而导致怀王死于秦、楚国蒙受奇耻大辱之事,十分愤慨,对顷襄王和子兰颇有怨愤之辞。
于是“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被逐出郢都,放逐在江南长江及沅湘流域的荒野之地,过着长期飘泊愁苦的生活。
他沿江而下到过鄂渚(今湖北武汉市)、陵阳(大概在今安徽境内),再折返溯江而上过洞庭,到辰阳、溆浦(均属今湖南省),再过洞庭到达汩罗江畔,历时二十年。
第六章-屈原及楚辞
2、跪敷衽以陈辞兮——好蔽美 而嫉妒。
上天追求的失败。
3、朝吾将济于白水兮——余焉 能忍与此终古。
写三次求女,是理想的第二次 追求,第二次失败。
三次求女,归纳起来,有五种说法: 一是喻求贤,求同志,王逸创此说。 二是喻求贤君,朱熹创此说。 三是指为王求贤妃,明赵星南主此说。 四喻求通君侧之人,清梅冲持此说,近人
神仙传说意象群:肯定:玉虬、翳、羲和、 望舒、百神、伊尹、彭咸等。否定:帝阍、 宓妃、蹇修、简狄、灵氛、巫咸等。
七、《离骚》中屈原矛盾心理活动的反映 及思想发展的过程
矛盾心理活动主要通过虚设三 个人物表现出来,女嬃、灵氛、 巫咸。
思想发展过程:
“愿俟时乎吾将刈”, “延 伫乎吾将反”, “吾将上下 而求索”, “吾将远逝以自 疏”, “吾将从彭咸之所 居”,这五句是思想发展的五 个过程。
游国恩力主之。 五喻求贤诸侯,清蒋骥主此说。
第二部分,另辟神境,实是第一 部分内容之虚化,借求爱的炽热 和失恋的苦痛来象征自己对理想 的追求。他不仅追求美丽的容貌, 更重要的是道德品质,在政治上 必须有共同的思想基础。
第三部分:索藑茅以筳篿兮—— 完
1、索藑茅以筳篿兮-周流观乎上下。 第一小段,在复杂的矛盾心情中 提出了去与留的问题。
1.南北文化交流是楚辞产生发展 的主要基础。
2.楚辞与楚国民间文学有密切关 系。
3.楚国的地方音乐孕育了楚辞特 有的情调,与此同时,楚国的方 言也影响着楚辞。
4.楚辞与楚国社会习俗的关系。 楚国是一个巫风盛行的国家, 《汉书·地理志》:“楚人信 巫鬼而重淫祀”。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 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 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 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 莫能继焉者也。”
《楚辞》与屈原
《九歌》 九歌》
• • • • 共十一章,依次为: 《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东君》 《河伯》 《山鬼》 《国殇》 《礼魂》 前九章每一章歌颂一个神祇,末章为总的送神曲,而排在第十 位的《国殇》 则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有着特别的意义。
• 《九歌》所咏多为自然界的神祇,《国殇》独以人鬼为抒写对 象; 《九歌》 多用比兴手法,《国殇》则纯为赋体,直陈其 事; 《九歌》 总体风格是清新绮丽,优美缠绵的,《国殇》 却慷慨激昂,刚健庄严,热情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勇士们英武刚 毅、舍身取义的顽强斗志,从而张扬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 精神,通篇都充溢着作者沉痛而崇敬的心情。
补充( 补充(二)美人 •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自喻)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参考译文: (1)一群坏女人嫉妒我的妩媚,竟造谣中伤说我好淫。 (2)你周围的侍女嫉妒我的姿容,于是造出百般谣言, 说我妖艳狐媚!
补充( 补充(三)香草
•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 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作为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 品德和人格的高洁;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 双方。 • 例文: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 参考译文:裁剪荷叶制成绿色的上衣,又将洁白的莲花缀成 下裙。没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只要我内心情感的确是馥 郁芳芬。我把头上的帽子加得高而又高啊,把佩带加的很长 很长。芬芳与污垢已经混杂在一起,只有我这光明洁白的品 质没有毁弃。
《离骚》的价值 离骚》
• 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 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 • “离骚”是遭受忧患的意思(《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离骚”是遭受忧患的意思(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贾生列传》 • 全诗主旨是爱国与忠君,表达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塑 全诗主旨是爱国与忠君,表达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造了一位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 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 造了一位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 • 《离骚》构筑了一个象征比喻系统: 离骚》构筑了一个象征比喻系统: 核心意象就是香草美人 香草美人。 核心意象就是香草美人。
楚辞与屈原
第二,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自然现象 编织成幻想的世界。如关于神游一段的描写,诗人朝发苍梧, 夕至悬圃(神话中的山),他以望舒(传说中为月亮驾车的 神)飞廉(风神之名)鸾凰、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仪仗, 上叩帝阍(天帝的看门人),下求佚女(帝喾的妃,商人祖 先契的母亲),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 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
如果单就艺术领域而言,楚文化的成就为高。文学是广义的 艺术的一个方面。我们所要论述的楚辞,既是楚文化土壤上开出 的奇葩,又代表了楚文化的辉煌成就。楚文化尤其楚国艺术的一 般特点,如较强的个体意识,激烈动荡的情感,奇幻而华丽的表 现形式等等,也都呈现于楚辞中。
重点2:楚辞与楚文化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楚辞关系密切: • 1、首先体现在语言声调与音乐方面,楚地有“南音”系
楚辞的概说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作“楚词”。 作品运用楚地(现在湖南,湖北,安徽一带)的文学样式、
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 色。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化、辞藻华美、对偶工巧,以 大量“兮”字作衬字。战国楚屈原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 等巨制鸿篇,后人仿效,名篇继出,成为一种有特点的文学作品, 通称楚辞。
忧闷忳郁邑余侘失傺意的兮样,子吾独穷引困申乎为此走投时无也路。
通“郁悒”
突然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凶猛的鸟, 作者自喻
屈原和楚辞
司马迁说还有《招魂》1篇。
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
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 章,非出自屈原手笔。
我们认为:《渔父》显然不是屈原所作,至于《大 招》,也不应该是屈原所为。《远游》和《卜居》 两篇不好确定。
屈原的作品(二)
《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 三种类型的代表。其中,《离骚》一组,《九歌》 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参考书目
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陈子展《楚辞直解》,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版。
《九歌》、《招魂》、《天问》
《九歌》、《招魂》、《天问》三部作 品,都不直接涉及屈原本人的生活经历。 前二种与楚地的神话传说、民间习俗有 密切关系,后一种却是对神话传说和社 会历史的质疑。但这三部作品,又从各 方面曲折地反映了屈原的个性和思想情 感,同时也是研究楚文化的基本材料。
《九歌》
《九歌》的名称,见于《左传》、《离骚》、 《天问》和《山海经》,可见这是一种古老 而著名的乐曲。
第四节
其他楚辞作家
宋玉、唐勒、景差之徒
司马迁云:“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 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皆祖屈原之从 容辞令,而终莫敢直谏。” 宋玉、唐勒、景差三人中,唐勒无作品存世。 而景差,王逸《楚辞章句》在《大招》一篇下 先标为屈原作,又说“或言景差”,且《大招》 又非出色之作,可存而不论。故可以具体评述 的,宋玉一人而已。
古代文学1 第六章 屈原和楚辞
《离骚》的思想内容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一)表达诗人的“美政”理想和政治革新主张。
其具体内容是,要效法古代贤君,“举贤而授能”, “循绳墨而不颇”。 ﹡所谓“举贤而授能”,即主张明君贤臣共兴楚国,限制旧贵
族世卿世禄、垄断政治的特权,要不分贵贱,唯贤是举 。 诗人列举古代正反事例加以说明。
﹡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要革新法度,君主和上层贵族
第二节 屈原的时代 生平思想 作品
• 屈原像
一、时代
战国后期:
秦、楚、齐、韩、赵、魏、燕七国争雄;
政治外交斗争 “合纵”、“连横”;
苏秦说:‚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
二、生平思想
袁本文学史 p.110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 县)人。他与楚王同宗同姓(姓“芈”mǐ),其祖先 封邑于屈,因以“屈”为氏。 约生于前340年,卒于前278年。 (楚宣王三十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屈原一生主要经历了楚怀王和顷襄王两朝。楚怀王 时期曾长期担任“三闾大夫”,并任过“左徒”(仅 次于令尹),“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 屈原是当时楚国杰出的政治家,其思想受儒家和 法家的影响。
• 内政主张:选贤授能,修明法度, 改革积弊,限制旧贵族特权;
• 外交主张:联齐抗秦,坚持合纵。
(曾三次出使齐国)
因奸佞进谗、楚王昏庸,屈原两次被放逐:
▲
楚怀王二十五年(前304年)屈原被放逐到汉北。
(袁本文学史p.111 说 屈原被怀王疏远,自己愤而离开郢都,到汉北。)
都要严格按照法度办事。
诗人严厉揭批楚国统治者争权夺利、贪婪谋私、违法乱纪。
(二)表达诗人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爱国感情和忠君 思想。
屈原与楚辞
“朝吾将济於白水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 古”一段 历叙自己四次“求女”经历: 1、求神女而无所遇; 2、宓妃虽美,但傲慢无礼,遂改求他女; 3、求简狄建疵,苦无良媒; 4、求有虞之二姚,苦于理弱媒拙。 由此发出深沉而痛苦的慨叹。
关于“求女”的多种诠释
1、求圣明的君主; 2、求贤惠的王后; 3、求贤能的大臣; 4、求政治理想; 5、求君臣之遇合。
离
骚
三句,二千四 百余字,是我国古代最长、最宏伟的抒 情诗,也是最杰出的抒情诗之一。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楚辞的 代表作。后人常用“骚”来代指楚辞, 与“诗”或“风”齐名并称。
二、“离骚”的涵义
•
1、离忧,离别之愁
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
我的失恋
我的所爱在山腰, 想去寻她山太高, 低头无法泪沾袍。 爱人赠我百蝶巾, 回她什么:猫头鹰。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 我的所爱在闹市, 想去寻她人拥挤, 仰头无法泪沾耳。 爱人赠我双燕图, 回她什么:冰糖壶卢。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胡涂。
鲁迅
我的所爱在河滨, 想去寻她河水深, 歪头无法泪沾襟。 爱人赠我金表索, 回她什么:发汗药。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
战国时代楚国漆画 —— 巫师升天图
战国时代楚国帛画 ——龙凤人物图
战国时代楚国帛画 ——人物御龙图
马 王 堆 汉 墓 帛 画
三、楚国的历史地理
•
•
•
楚地原有濮、蛮、越、巴等部落;源自中原祝 融部落的芈姓贵族,夏商时迁至南方。 西周时期的楚国,被周王室和中原诸侯视为偏 居南隅的蛮夷之邦——“苗蛮”和“楚蛮” , 始终受到歧视和打压。 逆境造就了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独 立自强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楚国在反抗周王朝 和中原诸侯的压迫和歧视中,走出了一条强国 之路。通过战争,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 弱小的诸侯国,逐渐确定了自己战国七雄中的 地位。
屈原及楚辞简介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 所以后人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 辞特点的诗歌,也称之为骚体诗。 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 ‚风‛来概括《诗经》,用‚骚‛ 来概括《楚辞》。‚风、骚‛是中 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 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离骚》名句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香草美人”的由来
• •
•
•
•
旧时诗文中用以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 美人,此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故 在很大程度上,屈原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 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 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情境,且也符合中国传统 思维习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 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很可能影响了屈原的 创作。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 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 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 争的双方。 “香草美人”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文 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创作手法。
‚楚辞‛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 样式,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 歌谣。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 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 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到 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 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 形成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特征
书楚语, 作楚声, 记楚地, 名楚物, 故可谓之‘楚辞’
习俗
屈原投江说
屈原到了江边,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身体
屈原与楚辞
占之。”——“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 占之。 ——“仆夫悲余马怀兮, 不行。”为第三个层次。倾诉其无法离开故 不行。 为第三个层次。
土的痛苦。 土的痛苦。
索藑( 茅以筳篿兮, 从“索藑(qiong)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
第二部分着重表现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第二部分着重表现对未来道路的探索,以神 话的方式描述了神游天上等一系列幻境, 话的方式描述了神游天上等一系列幻境,展 示诗人去还是留的复杂矛盾心理。 示诗人去还是留的复杂矛盾心理
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 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 香草又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 时,香草又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一方面 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 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 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香草与美人的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 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情 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对后世影响甚远, 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对后世影响甚远, 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 统。
表现了诗人砥励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表现了诗人砥励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强 烈的自我意识, 烈的自我意识,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 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露才扬己。”——(汉·班固《离骚序》) 露才扬己。 ——( 班固《离骚序》
2.《离骚》 2.《离骚》的艺术特色
顷襄王十三年前后,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 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 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 流放到沅、湘一带。 流放到沅、湘一带。 顷襄王二十一年, 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 湖北江陵), ),次年大约五月五日 (湖北江陵),次年大约五月五日 ,屈原自 沉于汨罗江。 沉于汨罗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与楚辞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大诗人,2020年是他诞辰2360年。
每到端午节,很多人都会想起他,说“正是因为屈原,我们才有了三天法定假日”。
或许还会说到《离骚》、说到“楚辞”,仿佛这就是屈原的全部了。
这么想并没有错,可惜不太全面。
“楚辞”二字的出现,最晚也是在西汉时期,《史记·酷吏列传》有言:“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
”大意是说,最初,长史朱买臣是会稽人,攻读《春秋》,庄助让人向皇帝推荐他,朱买臣因为精通“楚辞”,与庄助都得到皇帝的青眼相待,从侍中升为太中大夫,当权管事。
由此或可见汉代“楚辞”之盛。
汉成帝时,刘向奉命整理皇家图书,辑录类似“屈原离骚体”的辞文成集,名曰《楚辞》,收录屈原、宋玉、王褒、贾谊、严忌等人的辞赋以及刘向自己的作品《九叹》,今传有十七卷本,即王逸《楚辞章句》。
其中明确为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远游》《卜居》《渔父》四篇,共计七卷二十五篇,自此“楚辞”不仅是一种文体的名称,也是一部诗歌集的名称了。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对中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中国文学史上常以“风”“骚”并称,“风”是指《诗经》,“骚”是指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
出于对这位中国“文学之祖”(刘师培语)的尊敬,后人把“楚辞研究”“楚辞学”又称
为“屈原研究”或“屈学”,以个人的名字代表一个时代的文体和文风,屈原是第一位。
班固《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云“屈原赋二十五篇”,这是后人研究屈原最直接的信史依据。
然而最早为屈原立传的人却是司马迁,他在传记中写道屈原“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却因此遭到嫉妒。
被贬后,依然满怀赤诚,“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但屈原最终也没能使怀王觉悟,在不能为国尽忠效力、“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情况下,他表示“宁赴常流而葬乎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最终抱石沉江……继《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以后,汉代的贾谊、刘安、刘向、扬雄、班固、王逸等人对屈原及其作品都有不同的论述。
不过,近人胡适却认为“传说的屈原,若真有其人,必不曾生在秦汉以前”,在他看来,司马迁和《史记》不大靠谱,那么,是两千年后“大胆质疑”的胡适可信?还是同属于汉代的贾谊、班固等人可信呢?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司马迁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淮南王刘安赞屈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固说屈原“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一千个人读屈原,就有一千种感觉。
专家学者也好,一般读者也罢,每个人的感觉都是真实的存在、平等的存在。
我们不要因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自媒体”“非主流”的出品,就否定其历史价值;也不要因为胡适的鼎鼎大名,就放弃自我的思考和判断,毕竟世界上所有伟大的文学家都是通过其作品来证明的,屈原也不例外。
首先,屈原的楚辞作品不是历史,而是文学作品,即便是“带有自传性质”的文学作品,也不是信史。
小说《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楼拜曾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可以去说,《离骚》中的“灵均”是屈原。
《离骚》的确有很多“牢骚”的成分,但屈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大爱”,把爱国的“牢骚”化作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抒情诗,乃至成为他的代表作,这在古今文学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屈原开创性地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神话传说与幻想交织起来,恢宏壮丽地抒写出满腔怀乡爱国的情绪,气韵高远,全诗计373句,2477字。
史学家宋祁评价:“《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
”
除了我们熟悉的《离骚》,屈原主要的楚辞作品还包括《九歌》,“九歌”相传为远古大禹时的乐歌,后世人多认为是屈原根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加工而成的,共有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文约辞微、优游婉顺,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折射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了作者真挚的深情。
还有《九章》,王逸说:“《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
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思君念国,忧心罔极,故复作《九章》。
”各篇的艺术风格和成就并不一致,以《橘颂》《哀郢》《涉江》《怀沙》四篇最出色。
特别是《橘颂》,开体物写志之先。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招魂》当是屈原所作,语言华美炫丽,甚至可以视作是汉赋的序章。
《招魂》通过奇妙丰富
的形象,描绘屈原对家国最深沉的爱恋,独具“美学”意义,堪称绝唱。
《天问》即诗人问天,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文学创举,计172问,374句,1553字。
清代学者刘献庭在《离骚经讲录》中赞其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屈原以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和超卓的学识,对宗教信仰、宇宙观念、自然历史进行了大胆怀疑,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中展现。
但若据此断言屈原是儒家、道家、法家或者什么神仙家,就大可不必了。
如果说《诗经》的风雅具有共性美的话,那屈原的楚辞作品毫无疑问是个性美的体现。
屈原以自我为中心,直面人生,书写性灵,或瑰丽璀璨,或雄奇流动。
后世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李贺、苏东坡……未见不从屈子赋中汲取营养者。
活着很重要,为什么活着更重要!屈原用生命谱写出动人的诗篇,用生命为诗篇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他的人格形象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文人的楷模。
梁启超说:“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端午节认真读一读屈原与其楚辞作品,相信会有很多的感悟。
2020-06-25(阴历5月初5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