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生态学知识点

生态学知识点

生态学知识点1.物质循环的特点:物质不灭,循环往复;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物质循环的生物富集;生态系统对物质循环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物质循环中的生物作用。

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有机物质腐烂的速率。

人类活动影响。

元素的性质。

生物的生长速率。

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水循环。

4.碳循环:c的存在形式:co2、无机盐、有机碳。

主要循环过程:生物的同化和异化过程。

大气和海洋间的co2交换。

碳酸盐的沉淀作用。

5.温室效应:大气中对长波辐射具有屏蔽作用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外表而导致气温上升。

温室气体:CO2\CH4\N2O\SF6\CFCs\HFCs。

温室效应影响: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全球气候常发生暴雨或干旱。

土地沙漠化,生态环境改变。

6.N循环:生物可利用的N的形式:NO3-\NO2-\NH4+。

N循环的主要过程: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固氮作用意义:平衡反硝化作用。

对局部缺氮环境有重要意义。

使N进入生物循环。

氨化作用:由氨化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将有机氮分解成为氨和氨化合物,氨溶水成为NH4+,为植物利用。

硝化作用: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亚硝酸盐细菌和硝酸盐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

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转变成氮气,回到大气库中。

7.P循环:典型的沉积循环。

P以不活泼的地壳作为主要的储存库。

v磷的循环过程岩石经土壤风化释放的磷酸盐和农田中施用的磷肥,被植物吸收进入植物体内。

沿食物链传递,并以粪便、残体或直接以枯枝落叶、秸秆归还土壤。

含磷有机化合物经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转变为可溶性的磷酸盐,可再次供应植物吸收利用,这是磷的生物小循环。

一局部磷脱离生物小循环进入地质大循环:•动植物遗体在陆地外表的磷矿化•磷受水的冲蚀进入江河,流入海洋。

8.赤潮:氮和磷的浓度大于0.2和0.02mg/L时,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性变化,促使藻类大量繁殖,在水面上聚集成大片的水华〔湖泊〕或赤潮〔海洋〕。

生态学的重要知识点解析

生态学的重要知识点解析

生态学的重要知识点解析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对于人类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位三个方面解析生态学的重要知识点。

首先,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包括有机体、种群、生物群落和生物圈等。

生态系统研究的重点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生态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与稳定,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其次,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指某一地区或生态系统中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程度,它反映了生物的丰富程度和平衡性。

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一物种内部个体的遗传差异程度,它对物种的适应性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差异和相互联系,它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圈的稳定至关重要。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任务,因为它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生态位是指某一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地位和角色。

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它决定了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生存和繁衍方式。

生态位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物种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位的概念对于生态学的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生态学的重要知识点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位。

生态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重要任务,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负责的表现。

我们应该加强对生态学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为保护和改善环境做出更多的努力。

生态学知识点大全

生态学知识点大全

生态学知识点大全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探讨了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生态学的各个关键知识点。

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

它包括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个体、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可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2.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由共同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组成的。

它们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共同维持着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

生物群落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成。

3. 生态位生态位描述了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职责。

物种的生态位由其对资源的利用方式、与其他物种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因素决定。

4. 生态位分化生态位分化指的是当一种或多种物种通过进化适应不同的生态位,减少彼此竞争的过程。

这样可以提高物种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5.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某一地区或生态系统内存在的不同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提供生态服务至关重要。

6. 传粉传粉是指植物通过借助外部媒介(如昆虫、鸟类或风)将花粉传递到其他植物上的过程。

传粉对植物繁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7. 激素调节激素调节是指生物体内激素分泌和代谢的过程,以维持其生长、发育和行为。

植物和动物都依赖激素调节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8. 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的方式流动。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再被食草动物所摄取,最终流向其他食物链的环节。

9. 共生关系共生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共生关系可以是互利共生、寄生共生或捕食共生。

10. 生态足迹生态足迹表示一个地区或个体对生态系统资源的需求和利用程度。

它衡量了人类对资源的消耗与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之间的平衡。

11. 氮循环氮循环是指在生态系统中氮元素的各种转化过程,包括氮固定、氮释放、氮捕获和氮沉积等。

生态学的知识点

生态学的知识点

生态学的知识点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领域。

它关注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生态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能量流动、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位。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

生物群落包括所有生物种类的群体,它们在特定地点上共同生活并相互作用。

非生物环境包括土壤、水、气候等因素,它们为生物提供生存条件。

生态系统的组成元素相互依赖,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网络。

二、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的形式流动。

光能被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从而被植物吸收。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化学能转化为生物量,并成为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

这种能量转移在不同层级的食物链中不断进行,直到最终被消耗者利用并释放为热能。

能量流动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过程。

三、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它指的是一个区域或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种类。

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至关重要。

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意味着生态系统更具有抵抗力,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并提供更多的生态服务。

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物种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四、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所处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功能。

不同物种之间通过利用资源和生存空间的方式来避免直接竞争。

每个物种的生态位是独特的,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占据不同的位置。

生态位的存在使得生物群落能够共存并维持生态平衡。

总结生态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涵盖了生物学、地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通过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能量流动、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位等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为保护和管理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保护地球家园。

生态学知识点

生态学知识点

1.有效积温:根据生物有效临界温度的天数的日平均温度累计计算发育的速率与温度成正比用于:预测害虫发生的世代数;来年发生程度以及害虫的分布区危害猖獗区;根据有效积温制定农业规划,合理安排作物和预测农时;预测生物地理分布边界。

2.霍普金斯物候定律: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北美洲温带地区每向北移动纬度1度,向东移动经度5度,或上升122m,植物的阶段发育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迟4天;在晚夏和秋天则相反,都要提早4天。

3.森林防火措施:①开展生物工程防火,建立火灾阻隔系统:利用耐火树种,营造防火林带②开展计划烧除,加强可燃物管理:用低强度火烧除杂草,而不烧伤树木③加强防火管理:对人类用火严加控制4.种群增长模型:“S”型增长:两个特点:①曲线渐近于K值,即平衡密度;②曲线上升是平滑的。

逻辑斯谛方程:dN/dt=rN(1-N/K)N为种群大小,K为环境容纳量曲线分为5个时期:开始期(种群个数少,增长缓慢);加速期(密度增加逐渐加快);转折期(个体数达到一半,密度增长速率最快);减速器(密度增加减慢);饱和期(个体数量达到饱和K值)主要意义:①是许多两个相互影响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②是渔牧林业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③两个参数r和k是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5.生殖对策:r-对策和k-对策:r-对策: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高的繁殖能量和短的世代周期以“量”取胜,死亡率高,能讯速恢复(昆虫;白桦、山杨树种虽为高大乔木,但种子小,数量大,易飞散传播,为典型的r对策特征)K-对策: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个体大,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周期以“质”取胜,数量较稳定,一般在K值附近,种群恢复困难,容易成为濒危物种(大熊猫,老虎等大型哺乳动物,以及红松等树木)6.他感作用(异株克生):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

是种间关系的一部分,是竞争的一种特殊形式,种间关系也有此现象。

生态学重点

生态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生物圈生态学二、了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物种环境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生态因子生境限制因子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态幅黄化现象生理有效辐射光周期有效积温Bergman规律Allen规律休眠物候节律土壤肥力内稳态形态建成三基点光补偿点光饱和有效积温法则温周期现象二、重要知识点1、环境概念2、生态因子作用分析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3、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以及生物的适应(1)光强,光质生态作用与生物适应(2)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昼夜节律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3)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三基点有效基温(公式)积温曲线在生产中的应用(4)生物对极端高低温的适应从形态,生理,行为三方面分别回答(5)生物对温度变化的重要反应(6)物候节律内源学说(7)休眠概念以及动物休眠的生理变化(8)动物,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9)植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了解)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概念一、名词解释种群种群生态因子种群空间格局样方法标志重补法单体生物构件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年龄锥体图性比内禀增长率赤潮种群平衡生态入侵三、重要知识点1、种群动态(重点)标志重捕法(公式)步骤种群结构生命表的编制存活曲线种群增长率(公式,意义)内禀增长率种群增长模型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公式,意义,适当计算)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缔曲线,方程,意义)种群的数量变动(几种类型)2、种群空间格局(重点)三种类型意义3、种群调节(相关概念)四种学说第四章种群生活史一、名词解释生活史生长发育异速生长繁殖扩散繁殖成效繁殖成本繁殖格局繁殖策略性选择四、重要知识点1、生活史生长s型曲线繁殖(意义)扩散(动物,植物扩散的意义,方式)2、繁殖成效繁殖价值(了解)亲本投资3、繁殖格局一次繁殖多次繁殖(两者的比较)列举一次繁殖,多次繁殖,延长繁殖以及提前繁殖在不同条件下的优势。

普通生态学知识点

普通生态学知识点

普通生态学知识点1、生态学概念:是讨论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及其互相逻辑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进展。

2、生态环境问题:在全球变化中,比较严重的,最引人关注的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酸雨、荒漠化及生态平安等生态问题。

3、可持续性进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伤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庇护协调进展,它们是一个密不行分的系统,既要达到进展经济的目的,又要庇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远持续进展和安居乐业。

4、系统分析的概念:是在明确讨论目的和系统边界的基础上,分析系统组成要素、层次结构及各组分间互相影响的定量关系,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对系统结构优化,使系统具有功能整合作用的讨论过程。

5、系统分析的途径:黑箱法:彻低忽视系统的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或输出的信息来讨论系统的转化特征和反应特征的讨论途径。

白箱法: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互相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的系统讨论办法。

灰箱法:对系统的内部结构、功能只了解一部分,来讨论其整体功能。

6、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光内、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互相作用,通过能量流淌、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7、生态系统按人类对生态系统影响程度分为: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

(表:不同生态系统的比较)(3)、防尘固沙,庇护农田;(4)、净化空气,防治污染;(5)、降低噪音,美化环境;(6)、提供燃料,增强肥源。

9、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①、为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而加入大量非自然资源;①、人的管理使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大为降低,从而使生态系统中特定的食物产量达到最大;①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植物和动物并非彻低是自然挑选下形成的,而是在人工挑选下形成的①、农业生态系统收到来自外部有目的地调控,并非向自然生态系统那样,通过内部亚系统的反馈来实现对系统的调控。

生态基础学必考知识点归纳

生态基础学必考知识点归纳

生态基础学必考知识点归纳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涵盖了生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以下是生态学的一些必考知识点归纳:1. 生态学的定义和分支: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分支。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功能整体。

3.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相互关联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4.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种类的多样性。

5.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包括其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和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6.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遵循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再到分解者的过程,能量在每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时会有损失。

7.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这些循环过程保证了生态系统中物质的持续供应。

8. 生态演替:生态演替是指生物群落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包括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

9.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10. 环境压力与适应:环境压力是指生物面临的各种环境挑战,如温度、湿度、食物供应等,而适应则是生物对这些压力的响应。

11. 种群动态:种群动态包括种群的增长、衰退和稳定状态,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因素的影响。

12. 竞争与共生:竞争是指同一生态位的物种之间为资源而斗争,而共生则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互利关系。

13.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活动如城市化、工业化、农业扩张等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栖息地的破坏等。

14. 保护生态学:保护生态学是研究如何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科学,包括物种保护、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

15. 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的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提供食物等。

生态学成人高考知识点

生态学成人高考知识点

生态学成人高考知识点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分支。

它以生物、环境和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下面就是一些生态学的重要知识点。

1. 生态系统与生物群落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它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

生物群落是具有明显区域性、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相互作用的生物体的集合。

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的各种生态类型,如森林、湿地、沙漠等。

它们是复杂的动态系统,通过物质和能量的流动维持着自身的平衡。

2. 生态位与生态位分化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一个特定生态系统中所占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角色。

每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适应性与生态位,通过适应环境中的资源利用或避免竞争,实现物种之间的分工与协作。

而生态位分化则指的是同一生境中的不同物种通过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减少竞争,实现多样性与稳定性的策略。

3.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类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功能维持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多样性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抗病能力、恢复能力和生产力,并能维持循环系统和能量转化的平衡。

4. 生态扰动与生态恢复生态扰动是指环境中发生的突然的或周期性的变化,可以是自然灾害、人类活动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恢复是指恢复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使其回归到原有的稳定状态或接近原有状态的过程。

生态恢复可以通过引入物种、改善环境质量和调整人类活动等方法来实现。

5. 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是指一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压力。

它是一种评估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的指标。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生态学提供了诸多方法和理论,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小生态足迹,实现可持续发展。

6. 生态因素与生物适应生态因素是指影响个体生存和繁殖的环境因素,如温度、光照、水分、食物等。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总结第二章(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针对某一特定主体,相对的意义。

(一)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二)生态因子的类型1. 按有无生命的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

2. 按生态因子的性质:(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5)人为因子3.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2)变动因子。

4. 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2)非密度制约因子。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一)综合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个单因子变化,必起其他因子发生不同程度变化。

(二)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

(三)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不可替代性: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

补偿性作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因子的增加或加强而得到补偿仍有可能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四)阶段性作用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

(五)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一)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其他元素供应充足时,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态物质的量。

(二)限制因子定律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因子,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布莱克曼:提出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也具有限制性影响。

(三)Shelford耐性定律1.一种生物能够生长与繁殖,要依赖综合环境中全部因子的存在,其中一种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种生物就会衰退或不能生存。

2.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这个耐受范围的大小。

生态学知识点

生态学知识点

生态学知识点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世界上有吃盐植物吗?(耐盐植物)2.为什么大雁冬天要向南飞?(生态系统季节性变化?)3.同一种花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统一?(最小因子定律)4.为什么樱花开的时间有时不一致?5.为什么青蛙只在水源附近地活动?(生态因子)7.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6. 别小看森林中蚯蚓,作用大着呢?(引出土壤中的诸多土壤动物及其生态作用)7. 仙人掌为什么满身长刺?8. 植物是吸尘器?(植物净化大气的作用)9. 壁虎为什么能在墙壁上行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0. 为什么长颈鹿的脖子很长?(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1. 为什么有的树木叶片宽大,松树的叶子变成了针状?(植物的生态型)12. 变色龙真的能变色吗?(生态系统动物的适应性)13.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物候现象)第二部分种群生态学一、种群的动态13. 烦人的水葫芦?(外来入种入侵,特点: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14.椋鸟的故事(生物入侵的危害)15. 草原上能养多少头羊?(种群密度、生态承载力)16. 蒲公英的花随风吹?(种群扩散)二、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17.尾蜂鸟和植物的故事(比如传粉昆虫与植物的关系(昆虫获得食物,而植物获得交配的机会)18. 蚜虫与蚂蚁的关系(蚜虫获得蚂蚁的保护,蚂蚁获得食物—蚜虫的蜜露)19. 昆虫和内共生菌的关系(两者相互获得生活必须的特殊的营养物质)。

20. 蝶真的恋花吗?(或为什么蜜蜂爱在花中舞?)(植物授粉)21.地衣进化?三、生活史对策22.为什么沙漠上只有极少的生物?23.蜜蜂妈妈如何哺育自己的后代(R选择)24. 猫为什么白天休息,晚上活动捕鼠?(生态位)四、种内与种间关系25. 青蛙的体色有什么特点?(生物保护色)26. 为什么你很难发现它们——竹节虫的形状像竹枝、尺蠖的形状像树枝、枯叶蝶停息在树上的模样像枯叶)(生物的拟态)27. 黄蜂腹部黑黄相间的条纹(生物警戒)28.渡渡鸟与橄榄树的故事29.植物自私吗(植物分泌的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生长)30.蜻蜓点水为哪般?31.牛背鹭的故事(物种间合作)32.七星瓢虫与蚜虫的故事(物种关系)33.什么有些植物生长在树干上?(植物寄生)第三部分群落生态学一、群落的组成与结构34.为什么说物以类聚?35. 森林王国有哪些成员?(森林是由树木、灌木、小草、藤本、动物、微生物(蘑菇)、昆虫、鸟类等等组成的一个大的王国)36.一花独放不是春?(物种多样性)37.蝙蝠为什么喜欢在夜间活动?猫头鹰为什么喜欢在夜间活动?(生态位)38. 动物的冬眠?39. 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生态型)二、群落的动态40.沧海能变成桑田吗?(生态修复)41.地震后为什么会有很多生物消失?(外因性演替)42.春暖花开、落叶知秋?(四季更替——时间结构)43. 秋天妈妈带我上山看红叶?(群落的季节变化)三、群落的分类与排序44.世界上有多少种细菌?(生物多样性)世界上有多少个物种?45.地球上空间有多少种植物和动物?46.为什么不同种类生物分布于不同区间?(空间异质性)47.森林中为什么容易长蘑菇(穿白裙子的姑娘——竹孙菌,松茸、猴头菇……等等)48. 为什么热带地区水果又多又甜?第四部分生态系统生态学一、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49.能吃细菌的动物?(食物链)50.狡兔三窟?51.早起的鸟儿有虫子吃?早起的虫子被鸟吃?52 啄木鸟的故事53.孔雀开屏为哪般?(行为传递)54.蜘蛛如何捉害虫?(物理传递)55. 为什么多吃植物食品比吃肉类更有利于保护环境?(生态效率)56. 为什么一山不能容二虎(生态金字塔)57.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食物链)58.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食物链)59. 草原上关于狼与鹿的故事(生态平衡)60. 麻雀与“四害”的故事(生态平衡)第五部分人类与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61.为什么说湿地是地球之肾?62.森林是个大水库?(涵养水源)63.平凡的芦苇作用大?(包粽子、净化水质……N,P的净化;由此带出莲藕、菱角、茭白、芡实等等水生植物的作用)64.一棵树的价值?(空气中的氧气为什么没有减少?)65.地球发烧了?(全球气候变化)66.城市为什么比乡村热?(热岛效应)67.黄河水为什么是黄的?(水土流失)68.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是怎么形成的(土壤侵蚀)69.楼兰古国为什么会灭亡?(荒漠化)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70.你能算出热带雨林有有多少种动物吗?(生物多样性)71.为什么熊猫只生活在四川保护区?(生态系统多样性)72.南极的虾体内发现了DDT(生物群落)73.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74.神奇的热带雨林(板状根、藤本)75.植物也能“胎生”?(神奇的红树林——红树的“胎生”现象)76.树干生花(你知道好吃的热带水果波罗蜜是长在树干上吗?)。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word精品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word精品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综合,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物环境:A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a大气候: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B 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领接环境/b 小气候: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大环境直接影响小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反作用环境。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C02、H20、食、天敌,,)分类:A性质:1气候因子2 土壤因子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5人为因子B有无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2 非生物因子 C 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动作用: 1 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地) 2 非密度制约因子(气候,降水)D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引力,光强)2 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四季,潮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1 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阶段性作用4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作用 5 直接或间接作用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地域某种生物余姚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之歌因素称为限制因子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的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光质的生态作用:尽管生物生活在日光全光谱下,但不同的光质对生物的作用是不同的,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选择性适应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 波长的辐能,这个带对应于辐射能流的最大节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植物物种间对光照强度表现出的适应性差异,是已进化的两类值物间的差异: 1 阳地植物2阴地植物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 1 昼行动物 2 夜行动物自然条件下,动物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常常是由光照强度决定的,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水平时,动物才开始活动,因此不同季节随着日出日落的时间差异,动物活动时间也有变化生物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1)有机体:包括生命的各组织层次。

(2)环境:包括非生环境和生物环境。

(3)相互关系—相互作用:①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种内竞争: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种间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2.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环境的分类:①按性质分:自然环境、非自然环境、社会环境②按范围分:宇宙环境(空间环境)、地球环境(地理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③按主体分:人类环境、(生物)环境④按影响分:原生环境、次生环境4.环境因子:生物有机体以外的一切环境要素称为环境因子。

环境因子分类:①按环境因子特点: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②按对环境的反应: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性因子。

5.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6.区别: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7生态因子的分类:①按生命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 ②按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③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④按利用方式:条件、资源;⑤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子、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8.限制因子:限制因子是对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这个因子成为该生物限制因子。

9.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称最小因。

10.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两定律异同:都是对生态因子数量的法则,但是前者是决定植物的生长,最小因子增加有利于其生长,而后者生态因子的增加会使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点

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点

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点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涉及到许多基本知识点。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环境。

本文将介绍一些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帮助读者快速了解这个领域。

第一节: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环境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

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了各种生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例如森林、海洋、湖泊和草原等。

1.1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境和生态因子组成。

生物群落是特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种类的集合,比如一个森林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生境则指生物群落所处的具体场所和条件,比如森林的土壤、水源和气候等。

生态因子是指影响生物群落和生境的环境因素,比如温度、湿度和光照等。

1.2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具有许多重要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

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的循环过程,例如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

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从一个组织到另一个组织的转移过程,通常是通过食物链进行的。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程度。

第二节: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指在特定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的不同种类的生物。

它们相互作用和依赖,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

2.1 生物群落的种类生态学研究发现,生物群落可以根据生物的类型和数量来进行分类。

其中最常见的分类方式是根据生物的自养方式,分为光合作用型和化石能源依赖型两大类。

光合作用型生物依赖太阳能进行自养,包括植物、藻类和部分细菌;而化石能源依赖型生物依赖地下化石能源进行自养,包括细菌和真菌等。

2.2 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不同种类的生物在生物群落中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可以是竞争、共生、捕食、腐化等。

竞争是指同一群落内不同种类之间的争夺资源的关系;共生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在一起生活,相互受益;捕食是指一种生物捕食另一种生物获取能量和养分;腐化是指将死亡的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的过程。

生态学基础知识要点

生态学基础知识要点

生态学基础知识要点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的科学。

它探究了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反应。

本文将介绍生态学的基础知识要点,帮助读者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生态单元。

它包括生物群落、所在地区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与该地区相互作用的土壤、水、气候等非生物元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在特定地点内生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的不同物种的总体。

它由多种生物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会受到环境、资源利用和种群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3. 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是同一物种在相同环境中形成的个体聚集体,即种群。

种群生态学主要关注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以及种群动态变化的原因。

种群的增长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因素的影响。

4. 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以食物链的形式流动。

能量通过光合作用由植物转化为化学能,然后被食草动物、肉食动物以及其他消费者所吸收和利用。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重要因素。

5. 物质循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以循环的方式流动。

例如,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等。

水循环使水从地表蒸发成为水蒸气,再通过降水回到地表。

碳循环涉及到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和能量。

氮循环涉及到大气中的氮气通过生物固氮、植物吸收和动物摄取等过程,最终又返回到大气中。

6.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的空间和资源。

每个物种有其独特的生态位,用来适应特定的环境和资源利用方式。

生态位的不同可以减少资源竞争,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7.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重要指标,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8. 共生与相互关系共生是指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生物组织、群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动态变化的规律。

以下是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点: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生物和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生物包括动植物等有机体,环境包括非生物因素如土壤、水、空气等。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和循环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

2.群落:群落是在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群生物个体。

3.种群:种群是同一物种在一个给定地理区域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种群之间会发生相互竞争和相互作用。

4.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不同物种的种类、形态和遗传信息的丰富程度。

生物多样性不仅提供了自然资源,还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发挥重要作用。

7.生态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职责。

它包括物种对资源利用的偏好、生活方式和适应能力等。

8.生态平衡和稳定性: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中各个物种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即物种之间的资源分配和利用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其在面对外部干扰时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恢复能力。

9.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污染等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破坏和气候变化等问题。

10.生态学应用:生态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

通过生态学研究,可以为保护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等提供科学依据。

以上是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重心就是生态系统、2.生态学研究的对象的四个层次:●个体:就是有机体对环境的反映。

●种群:就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比、性比、种内关系与空间分布结构等。

60年代前就是研究主流。

●群落:栖息在同一区域中的动物、植物与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群落的结构、演替、多样性、稳定性。

群落组成与结构的过程。

●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过程。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与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

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与大气圈的下层。

3.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分为野外、实验研究与理论研究●野外就是首选、并且就是第一性的。

如了解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动●实验研究就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补充手段。

优点就是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

——自然条件下试验法,如驱除寄生虫以研究雷鸟种群的动态。

●理论研究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

在种群生态学中,研究种群动态,种群增长与种间竞争。

预测结果还必须通过现实来检验,根据现实通过修改模型参数,使研究结果逐步逼近现实等。

第二章个体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与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与其她相关生物等。

2环境: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与。

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与发展的各种因素。

3生境: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与(无机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

生境就是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4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那些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而限制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关键性因子,叫做限制因子。

5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指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恒定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针对某一特定主体,相对的意义。

(一)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二)生态因子的类型1. 按有无生命的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

2. 按生态因子的性质:(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5)人为因子3.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2)变动因子。

4. 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2)非密度制约因子。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一)综合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个单因子变化,必起其他因子发生不同程度变化。

(二)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

(三)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不可替代性: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

补偿性作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因子的增加或加强而得到补偿仍有可能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四)阶段性作用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

(五)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一)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其他元素供应充足时,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态物质的量。

(二)限制因子定律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因子,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布莱克曼:提出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也具有限制性影响。

(三)Shelford耐性定律1.一种生物能够生长与繁殖,要依赖综合环境中全部因子的存在,其中一种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种生物就会衰退或不能生存。

2.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这个耐受范围的大小。

生态幅的宽窄是由遗传特性决定,是生物长期适应其原产地生态条件的结果。

驯化:如果一种生物长期生活在它的最适生存范围偏一侧的环境条件下,会导致该种生物耐受曲线的位置移动,并形成一个新的适宜生存范围及新的适宜范围的上下限,即发生了驯化。

短期驯化在实验室,长期驯化在自然条件下。

(二)昼夜节律和其他周期性的补偿变化1.生物对于不利环境引起的结构损伤和生理机能降低具有补偿作用。

2.生物在不同季节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生理最适状态,3. 补偿能力的周期性变化反映了环境的周期性变化。

(三)休眠:休眠是生物在不良环境条件时期的不活动状态,是生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

变温动物是滞育状态,恒温动物是蛰伏状态。

四、适应组合: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也必定会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就称为适应组合。

8. 趋同适应:亲缘关系很远,甚至完全不同的类群,长期生活在相似的环境中,表现出相似的外部特征,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生态位。

9. 趋异适应:同一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条件下,可能出现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这些变异特性往往具有适应意义第三节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第四节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第五节(一)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第六节1. 植物(1)不同的光质可以对植物产生不同的生态作用。

第七节(2)生理有效辐射:蓝紫光生物无效辐射:绿光。

光质对植物生态作用的研究有利于促进生产,生活实践中,不同颜色的塑料大棚对光质的利用。

第八节2. 动物:光质影响动物的视觉,继而影响动物的行为(二)光强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1. 植物(1)对生态的形态建设及生态分布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产生黄化现象。

(2)对光强的需求分:1)阳性植物:在强光环境中才能生长健壮2)阴性植物:需要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3)耐阴植物:介于上述两类之间,它们在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但也能忍耐适度的荫蔽2. 对动物的生态作用及其适应(2)动物:决定开始活动的时间。

1)昼行性动物2)夜行性动物(三)光周期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1. 植物: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繁殖。

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性植物2. 动物:长日照动物:春季繁殖开始。

短日照动物:秋季开始交配。

(2)动物行为和动物换毛、换羽二、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一)温度与动物生态类型:(1)常温动物:与光照同时期繁殖,适宜温度寿命长。

(2)变温动物:影响产卵数目、速率以及卵的孵化率等;较低温度寿命长。

(二)温度对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1.酶反映速率与温度系数(1)温度的“三基点”: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2)有效积温法:生物生长发育过程应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生长发育,各个阶段所需要的热量是常数。

有效积温法则预测应用:1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预测2生物发生的世代数3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4预报农时17. (1)低温对生物的作用临界温度: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受害。

1)冷害:0℃以上受害。

2)霜害3)冻害:冰点下细胞内和间隙形成冰晶。

18.动物对低温的适应:贝格曼规律:在形态方面,生活在高纬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地区的同类个体大,由于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是寒冷条件下减少的的一种形态适应19.高温与生物的适应:高温可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是植物萎蔫甚至死亡。

20.生物对周期性变温的是1.对温度日变化的适应(1)植物的适应:植物生长要求温度因子有规律昼夜变化的配合,促使种子萌发,提高萌发率,影响植物开花结实和产品品质,(2)对温度年变化的适应:植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等因子的节律变化而形成与此相适应的植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阶段或物候期21.水因子的生态意义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一)水的理化性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1.含氧量2.密度3.黏滞性(二)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1.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1)水生生物的适应性特征①根、茎、叶形成通气组织系统;②机械组织不发达;③水下叶片多成带状、线状,且很薄;④无角质层、蜡质层和绒毛;⑤光合、呼吸和吸收作用都在整棵植物的表面进行,植物根系不发达。

(2)适应类型:1.沉水植物2.浮水植物3.漂浮植物(1)陆生动物吸水和失水途径(2)吸水:饮水、进食含水、皮肤、代谢中获水;失水:体表蒸发、呼吸、排泄;二.土壤的生态学意义。

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

提供生物所需矿物质和水分,提供植物生长所需水,热,肥,气。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和基地。

维持丰富的土壤区系。

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

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

2.种群的基本特征:①种群具有空间分布格局: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②种群具有一定的密度③种群具有繁殖力④种群具有年龄结构和性比⑤种群的死亡特征3.种群增长模型⑴种群在无限环境中的指数增长(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①世代不重叠种群的离散增长模型②世代重叠种群的连续增长模型⑴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①世代重叠――逻辑斯谛的曲线S型增长曲线常被划分为五个时期:⑴开始期: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这是因为种群数量在开始增长时,基数还很低。

⑴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⑴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密度增长最快。

⑴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⑴饱和期:种群密度达到环境容纳量,数量饱和。

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的重要意义:⑴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⑴在农业,林业,渔业等实践领域中,它是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⑴模型中,参数r和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②世代不重叠4.种群动态①种群数量的季节消长②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③不规则波动④种群爆发或大发生⑤种群平衡⑥种群的衰落和灭亡⑦生态入侵第四章种内与种间关系1.种群关系种内关系:集群、领域性、社会等级、通讯、种内竞争种间关系:正相互作用: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原始合作负相互作用:寄生,捕食,竞争,偏害2.生态位⑴概念: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⑴研究意义:对于正确认识物种,在自然选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运用生态位理论指导人工群落,建立中种群的配置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⑴重叠和竞争:①完全重叠②内包生态位③等宽生态位④不等宽生态位⑤邻接生态位⑥分离生态位3.种群的调节:⑴密度调节因素:食物、生殖力、抑制物的分泌、疾病、生物的种内与种间关系⑴非密度调节因素:气候因素第五章群落组成和结构一、群落的定义: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种物种种群的集合二、(简答)群落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2)群落中所有的物种在生态上是相互联系的3)群落与环境的不可分割性4)群落具有空间和时间结构5)群落结构的松散性和边缘的模糊性6)群落中各有机体的群落学重要性各异三、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即优势度较大的种。

群落的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比如森林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分别存在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

群落的结构(1.生活型,2层片结构)一、群落的生活型生活型:植物对综合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在外貌上表现的植物类型。

高位芽:渡过不利生长季节的芽或顶端嫩枝位于离地面较高处的枝条。

乔木灌木(湿热)地上芽:芽或顶端嫩枝位于地表或接近地表,距地表的高度不超过20~30厘米,在不利于生长的季节中能受到枯枝落叶层或雪被的保护。

地面芽:在不利季节时地上的枝条枯萎,其地面芽和地下部分在表土和枯枝落叶的保护下仍保持生命力,到条件合适时再度萌芽。

地衣、苔藓等(较长的严寒季节)地下芽:亦称隐芽植物。

芽埋在土表以下,或位于水体中以渡过恶劣环境的。

马铃薯、洋葱、芦苇等。

(冷湿)年生植物:指在一年期间发芽、生长、开花然后死亡的植物。

此类植物皆为草本,因此又常称为一年生草本。

(干早)二、层片结构特征:1)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2)具有一定的小环境3)时空变化特征4)相对独立性三、垂直结构:主要取决于环境因素的光照,温度和湿度等条件。

意义:1.保证了生物对空间的充分利用2.有效利用了环境资源3.促进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提高。

四、边缘效应(1)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相邻群落的生物可能集聚在这一生态重叠的交错区内,使物种的数量、活动强度及生产力有增大的趋势,这个现象被称为边缘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