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透”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营造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营造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营造技法指要中国古典园林以“道法自然”为根本指导理念,在自然景观的设计营造上追求树无行次、石无定位的布局。

山有宾主朝揖之势、水有迂回萦绕之情,完全是一派峰回路转、水流花开的自然风光。

人文建筑物本身在园林中,也是按山水总体风骨走势,高低曲折、参差错落、量体裁衣、烘云托月、点染着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

这种在有限的空间内,用中国传统的叠山理水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巧妙构配,组合成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从而令人感受“天人合一”之境界和状态。

中国园林艺术大师陈从周先生在《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一文中曾指出,“造园之高明者,运文学绘画音乐诸境,以山水花木,池馆亭台组合出之。

人临其境,有诗有画,各臻其妙。

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这点出了营造中国古典园林之四大要素——山石、泉水、花木、建筑。

如承德避暑山庄之“金山”岛,就是古典园林这种营造技法的实践典型。

避暑山庄的金山岛,仿江苏镇江金山寺修建,以石为基,石上建阁,用水环抱,水内植荷。

康熙皇帝曾称赞其:“仰接云霄,俯临碧水,如登妙高峰上。

北固烟云,海门风月,皆归一览。

”一、堆山磊石“园林之胜,唯是山与水二物。

”古典园林中,蕴涵得最深、最广的,应该是古代文人雅士时时魂牵梦萦的山水情,正所谓“一池之水,包容江海;几撮山石,喻指众岳”。

唯其如斯,才能满足文人士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审美情怀。

园中山景,有真假之分。

大型苑园,常包入真山,有些地方小园,亦引入山之余脉来造景。

小型的文人园林,主要还是靠堆叠假山来创造苍郁的山林气氛。

假山的堆砌,离不开峰石。

古人认为,石是天地至精之气的凝集,一拳一石,包孕了自然山林之美,在古典文人园林中,山石的峰态变幻多姿,无一类同,它是渲染山林气氛的主要手段。

堆山叠石是营造古典园林的重要手法,它师法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李渔《闲情偶记》云:“磊石成山,另是一种学问,别是一番智巧。

”1、选石园林选石,看重石质。

如著名的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就运用了四种不同的石质,营造了不同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是什么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是什么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是什么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

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是什么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

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惟其如此,像颐和园那样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才能够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湖山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复现出来。

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明代造园专家计成在《园治》起首篇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

前者按古典建筑的原则来规划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控制园林全局;后者的建筑物与其他造园三要素之间往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

但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园林形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

中国古典园林则不然,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

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面。

(三)、诗画的情趣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

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

诗情,不仅是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或者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而且还在于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使得规划设计颇多类似文学艺术的结构。

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特点一、藏:中国古典园林强调隐蔽和掩饰,通过布局设计以及植物的运用,创造出一种隐藏和遮掩的氛围。

园林的每个景点都有特定的布局,不会一览无余地暴露在视线中,而是需要游客探索才能发现。

园林中常采用曲径通幽的手法,将景点设置在不同的位置,通过遮蔽和折射的方式,创造出一种曲径通幽的效果。

另外,园林中的建筑也经常采用层层叠障的手法,使得整个园林呈现出层层深入的感觉,进一步增加了隐蔽的效果。

二、通: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景点之间的连通,每个景点都能够与其他景点相互呼应和交融。

园林中的路径通常是弯曲自然的,游人可以顺着路径欣赏景色,同时路径又能够将各个景点有机地连接起来。

园林中的小桥流水、湖泊、假山等景观元素也是用来串联各个景点的重要设施。

这种景点之间的通连,使得整个园林呈现出一种自然流动和和谐统一的效果。

三、尺:中国古典园林重视空间的尺度和比例的安排,通过不同尺度的设置来营造景观的层次感和透视感。

园林中的建筑、假山、湖泊、植物等都经过精心的布局和安排,使得整个园林呈现出大小相间的主次关系。

园林的局部也体现了尺度的变化,从大至小、从高至矮的递变关系形成了景观的层次感。

此外,中国古典园林也注重利用空间的限制和限定,通过狭小空间和过道的设置,进一步增强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和体验。

四、谐:中国古典园林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通过布局和景观的选择,使得整个园林呈现出一种平和、和谐的氛围。

园林中常用的元素包括水、山、石、树等,这些元素都是大自然中具有生命力和平和能量的象征。

园林中的建筑、假山、湖泊等景观元素都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相互携手的感觉。

此外,园林中的景点和花草树木的选择也注重充满生机和好感的特点,使得整个园林给人一种和谐平衡的感觉。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豫园坐落于上海市市区南部旧城的东北角,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面与上海城隍庙和豫园商城毗邻,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园林,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地,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豫园原来是明代四川布政使上海人潘允端为了侍奉他的父亲——明嘉靖年间的尚书潘恩而建造的,取“豫悦老亲”之意,故名为“豫园”。

豫园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年)开始兴建,至明神宗万历五年(公元年)完成,前后共用了18年时间。

占地70余亩。

17世纪中叶,潘氏的后裔逐渐衰落,园林也逐渐荒废。

到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年),由该地的人士集资购得豫园的一部分,并重新进行整理。

清道光年间(公元-年)豫园因年久失修,当时的地方官通令各同业公所分管并作为议事的地方,共有21个行业各占一区,自行修葺。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年)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入侵上海,盘踞在城隍庙5日,园林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咸丰十年(公元年),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英法军队又侵入城隍庙,造成了更大的破坏。

新中国成立以后,自年起开始整修,恢复了30多亩园景。

现在的豫园可以分为六大景区,每个景区都存有其独有的景色。

入园没多久就可以看见一座大型假山,层峦叠嶂,清泉飞瀑,回去若真景。

假山以武康黄石扎成,出自于江南知名的砌山家张南阳之手,拥有“江南假山之并列”美誉。

“萃秀堂”就是骗人山区的主要建筑物,坐落于假山的东麓,面山而筑城。

自萃秀堂绕开花廊,进山路,存有明代祝枝山所书的“溪山清赏”石刻。

抵达山顶时存有一个平台,于此洞庭,全园景物,一览无余。

从鱼禾榭到万花楼一带,有游廊、溪流、山石等景物,多庭院小景,极具玩味。

点春堂景区,园亭相套,轩廊相连,花木葱茏,泉水潺潺,包括有和煦堂、藏宝楼等建筑。

清咸丰三年(公元年)上海小刀会领袖刘丽川等,曾在点春堂设立指挥部。

玉华堂前的石峰——玉玲珑,是豫园的镇园之宝,被誉为江南三大名石之首,具“皱、漏、瘦、透”之美。

据说是移自乌泥径朱尚书园,潘允端认为它是宋徽宗时搜罗的花石纲遗物。

浅析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特征

浅析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特征

浅析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特征【摘要】以中国传统园林空间为对象,揭示了园林空间的有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和空间的隐喻性。

并着重从边界与内外、层次与序列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园林空间的本质特征。

旨在探究中国传统园林空间艺术,实现中国传统园林的创新与发展。

标签:园林空间;有机性;系统性;隐喻性;特征中国传统园林是由山、水、石、木及建筑等物质元素构成,空间是由物而起,却是抽象的、虚无的。

它消解了形式的羁绊,拓展了表达的界限,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真。

正所谓“芥子是心,须弥是万卷,纳之于心,何所不可?”山水画家能在两度空间里用笔墨渲染皴擦“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里之峻”。

造园者也能在三度空间中以土石营造出“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无限可能。

“神与物游,思与境谐”表达了园林的实与虚、景与情的美好境界。

“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

空间一种视觉的艺术,中国传统园林它正是在既定的空间上进行经营、分割,进而深化空间、拓展空间,从而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精神空间。

园林中山、水、建筑、花木的高低错落、进退变化,存在着一种有机和谐的内在体系,这与西方古典园林理性、严谨的数理秩序相比,有着截然不同的景观空间形象。

这种异化也深层次的反应出中西方传统园林的空间布局结构上的差异性。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在结构上是自由的,它的系统被隐喻其中,所谓形散而神不散。

通过要素间的自由组合形成了变化莫测的空间系统,而这个自由的结构却因为“虽由人做,宛自天开”这一造园宗旨而体现出了强烈的整体性。

所谓有法无式正是这种现象的最好注解。

1 空间的整体性和有机性—边界与内外消解的视觉边界,内部与外部环境的交融与渗透,有效的拓展了园林空间的有限尺度,模糊了空间的界限,强调了空间的整体性,创造了有机的、无限的自然空间。

1.1 边界空间的构成有许多因素,如地面的延伸与起伏,植物竖向上的高低变化,都会构成环境的空间感。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美学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美学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美学特点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

其建筑风格尤其注重空间美学,讲究空间的布局、构造和组合,以达到自然而有序的效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美学特点。

一、组合古典园林的组合是其空间美学特点之一。

在古典园林中,一个空间往往不只表现为一个物体,而是由一个或多个物体组合成的整体。

这种组合不单是对空间的填充与分割,更是对空间的整合和统一。

组合的作用是使空间与物体之间产生相互作用,达到空间的自然流动、空间的透明感和空间的协调统一。

例:颐和园中的双韵堂、乐寿堂、曲洞等,这些建筑之间的组合整合了整个场景的空间,使整体空间和局部空间相互补充,形成了完整的空间形象。

二、序列与层次序列与层次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空间美学特点。

古人常常认为园林是一个人去游玩、感受自然风光的过程。

由此,古典园林将园林空间设计成一种序列和层次的空间,使人在游园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的景象和及其变化,同时也体验到空间的多样性。

例:苏州拙政园中,长廊、亭子、小桥流水等景观按照顺序组合,形成了曲折回环的空间体验,引导游人在空间中层层推进、波涛起伏。

三、隐逸与深度在古典园林中,隐逸和深度是其空间美学特点之一。

透过隐逸,古典园林将景区中的不同景象分割,或将景象悬于林荫之中或石壁之侧,令人感到彼此分离、相互隔离,形成了空间上的深度。

隐逸和深度又使人不断探究,感受自然的浑然天成和神秘神奇。

例:扬州瘦西湖中的“陆游草堂”,即以墙内为园、墙外为湖,空间上形成了墙内墙外、地高地低、树阴草暖、山色水光等对比,令人在空间的深度中,不断寻找精神归宿。

四、虚实与内外虚实与内外是中国古典园林不可或缺的空间美学元素。

虚实与内外的结合奠定了古典园林相对内敛的构建方式。

在园林空间中,内部与外部之间隔离分明,同时园林空间的虚实分配因素也很明显。

古典园林空间中,虚实分配合理的同时,点对面、狭窄与宽阔、高低区域、明暗度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园林之美—中国古典园林四大特点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与自然同在,高于自然。

有意识地对山、水、植物等元素进行改造、调整、加工、切割,展现出一种简洁、概括、典型的自然。

①山:筑山即堆筑假山,园林假山都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缩移摹写,能够完美展现咫尺山林的景致。

②水:人工理水务必做到“虽有人做,宛自天开”,在有限的空间内写尽天然水景的全貌。

③植物:植物配置以树木为主调,运用少量树木艺术概括地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并将植物拟人化,赋予其不同品格。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融糅建筑之美与自然之美融为一体。

力求将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景观画面中,使建筑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

①木框架结构的个体建筑,内墙外墙可有可无,空间可虚可实、可隔可透,形象灵活多变,与自然密切嵌合。

②传统建筑既能化整为零、又能集零为整,因山就水、高低错落。

③创造了许多别致的建筑形象和细节处理,如亭、廊、天井、漏窗。

三、诗画的情趣诗歌的味道。

中国古典园林利用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类比,将诗画艺术融入园林艺术,突出表现在:①假山(尤其是石山)的堆叠章法和构图经营。

②植物配置务求在姿态和线条方面既显示自然天成之美,又表现绘画的意趣。

③园林建筑的外观表现出生动的线条美、色彩美、质感美。

四、意境的含蕴①借助人工叠山理水将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移缩模拟于咫尺之间。

②预先设定意境主题,后借山、水、植物、建筑所构成的物境将主题表述出来。

③意境并非预先设定,而在园林建成后再根据现成物境的特征做出文字的“点题”,如景题、匾、联、石刻等。

周维权先生概括为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富有诗画的情趣、意境的蕴涵4点。

周武忠概括中国园林艺术风格为3个方面:思想方法上崇尚自然,营造方法上重视写意手法,艺术追求上强调意境创造。

魏嘉瓒则用“小巧、幽曲、含蓄、精雅”8个字概括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

以上观点大体上基于古典园林艺术逐渐成熟的明清园林而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园林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

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中国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又多彩多姿,极具艺术魅力,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基础知识中国古典园林大都是文人、画家与匠人合作的结晶。

园林概念首次出现在明代,计成在其造园巨著《园治》一书中所述:“大凡造园,不分市村城郊,地段以僻静为胜……景物可因借随机……”。

其意思是,在一定地段范围内,或对天然山水进行利用改造,或人力兴造山水地貌,结合景载与植载,并安插布局相适宜的建筑,从而构成一个兼具游览、居住、观赏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有三大要素,即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建筑。

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是智慧和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

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

花草树木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和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

园路建筑讲究“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

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和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和观景的建筑。

建筑和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和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一)按所有者身份分类1、皇家园林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分析

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分析
中国园林设计中借景对景及框景的手法都是把彼处的景物引入此处因而都具有空间渗透的性质同时也有助于增强空间的层次感正如园冶中所说的巧于因借园林的妙处不仅在于迂回曲折而且还表现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深或浅空间的变化是相当丰富的
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分析
建筑102 毛宇
中国传统园林是一种灵活多变、因势而定的非对称性布局设计,以北方北京 的皇家苑囿园林及南方苏州的私家园林为代表。北京皇家园林的特点是敦实、 厚重与封闭,布局较严谨,建筑多且富丽堂皇,而南方私家园林的特点是轻 巧、通透与开敞,布局则较自由活泼,建筑也较为玲珑轻巧。中国园林设计 中借景、对景及框景的手法都是把彼处的景物引入此处,因而都具有空间渗 透的性质,同时也有助于增强空间的层次感,正如《园冶》中所说的“巧于 因借”,园林的妙处不仅在于迂回曲折,而且还表现在「虚中有实」、「实 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深或浅」,空间的变化是相当丰富的。 在空间设计的领域中,常引用之中国 园林设计手法可归纳为实与虚、高低 错落、看与被看、渗透与层次、引导 与暗示、疏与密、蜿蜒曲折与空间的 对比等八种重要的表现主题。
「实虚」在建筑中来说,粉墙为实,廊及门窗等孔洞为虚,虚与实既
互相对立又相辅相成,例如:江南园林中留园中部景区的南向立面。
「高低错落」
主要是从空间垂直的角度 来看设计,《园冶》相地 篇中认为,“园地唯山林 中最胜”,许多园林依靠 地形的变化来增加自然情 趣,例如:留园爬山廊。
「看与被看」
指的是某个建筑物 或景与周围其他景 物的关系,从视觉 上而言,就是一种 互为看与被看的关 系。例如:拙政园 中的扇面亭。
「渗透与层次」追求意的优雅和境的 「空间对比」的方法使园
深邃是传统园林的另一重要特点。例如:苏州 林空间的变化更加多样,曲折、封 留园入口部分的空间处理,自古木交柯向西透 闭、狭长的空间及大地压缩了人的 过门洞、窗口,看向华步小筑庭院。 视野,过此,则使人感到豁然开朗。

浅析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特征

浅析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特征

浅析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特征中国园林风景如画,别具风格,历史悠久,是东方园林的典范,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而中国园林最早出现是在什么时候呢?中国园林最早的形态是殷商时期的“囿”,这也是最早的皇家园林,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园林式一直在发展并完善着的,从最古老的“囿”到后来恢弘的皇家园林,再到苏州园林这样钟灵毓秀的私家园林,最后是如诗如画的山水写意园林,正是一个越来越高级,越来越自然的演变的过程。

而后无疑问,这造园技巧上也是一步步的完善着得。

要赏析中国的园林艺术,以个人的角度来分析,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层面。

从园林的造园特色角度来说:中国园林艺术家造园时是本着因地制宜,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而又融于自然的思想的。

由于东方与西方的宗教信仰、语言文化、审美角度等方面的不同使得中外园林美的各有自己的特色,让人流连忘返。

通过与西方园林艺术的对比,我们可以更加容易走进中国园林艺术,解析中国园林。

首先,中国园林侧重和谐之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园林之间的和谐,而我们在建造园林的时候也尽量的去维持自然的原样,不去破坏自然整体的美感,因地制宜。

西方园林在建造上一般比较偏爱于各种各样规则的几何图形,放在一起摆出一种严谨而又规则的园林,就像法国的凡尔赛宫,各个角落都是规则而又严谨的,跟中国园林完全不是一种感受。

另外,中国园林千变万化,基本上没有重复的园林,每到一处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会让人情不自禁的感叹造园者的七巧心思,八面玲珑,中国的园林中就单看建筑一种就有亭、台、楼、阁、榭、廊、坊等的区分,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枯燥,给人永远的新鲜感,消除了视觉疲劳。

甚至有些园林中都有园中园的构造,小园包含在大园中,千变万化,让人捉摸不透又不自觉的被他吸引。

最后,中国美学,首重意境,中国园林讲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情能够激发人写出优美的文章,同样也能融入景致中组成优美的风景。

而中国的园林艺术中的这些感情,与文人墨客是分不开的。

拿江南私家园林来说,江南自古以来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而文人墨客一直比较追求个人感情的。

浅谈对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的见解

浅谈对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的见解

浅谈对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的见解丁启豪(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南郑州450046)摘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典园林逐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美学。

而这种艺术美学主要体现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之中。

本文主要探讨中国古典园林在景观营造中的表现手法、营造特点、文化价值等。

中国古典园林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营造出精神意境,反映出中国古人所特有的筑园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研究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典园林;园林美学中图分类号:TU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0)24-0043-020前言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中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与参考价值。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门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它与诗词歌赋、绘画雕塑具有极其密切的关联,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园林不仅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艺术品或者是一个活动空间,同时它的一池、一山、一亭、一花无不体现出中国人独到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

它既是一种社会物质财富,也是一种社会精神财富。

中国古典园林经历了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成熟后期这五个发展阶段,在这五个发展阶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于园林独到的理解及“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归隐”。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中国特有的小农经济、封建中央集权、“儒释道”文化三者共同作用之下所发展形成的。

与西方园林、伊斯兰园林相对比,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更加悠久、持续时间更长、分布范围更广。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作为风景式园林体系中一大类别在世界园林体系中也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中国古典园林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蕴含”为特点的园林风格。

这些特点构筑了中国古典园林之美。

1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主旨在于“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这个美学思想更加体现了中国人对于造园艺术的独到见解,“本于自然”体现出中国园林在于对自然环境的再现,在小小的园林之中再现自然环境中的山水美景。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风格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风格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风格中国古典园林风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风格的兴起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唐代,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国古典园林风格也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景观艺术形式。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浅谈中国古典园林风格。

一、中国古典园林风格的特点1、强调自然与人工景观的融合中国古典园林风格强调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融合,认为人工景观应该以自然为依托,循自然之道,以天地之姿形,以四时之景色,营造出和谐自然、互为融合的景观画面。

2、渗透文化、哲学和艺术思想中国古典园林风格渗透了深厚的文化、哲学和艺术思想,其中包括“天人合一”、“景在心中”、“以空间换时间”、“以意境见古人”等思想。

不仅在园林布局中有所体现,还体现在园林中的建筑、雕塑、文物等多个方面。

3、注重既视感和情趣体验中国古典园林风格注重既视感和情趣体验,追求通达性、有致性、逸趣性、和谐性和气度性。

在景观构成上追求面面俱到,景情各异,而且园林的平面布局和空间格调也十分考究,使人身临其境,深入体会自然美和文化魅力。

二、中国古典园林风格的分类中国古典园林风格分为四种类型,即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和名胜园林。

其中,皇家园林多集中在北京和南京等皇城附近,如北京颐和园和南京中山陵景区,具有较为宏伟壮观、气势磅礴、宏大恢弘的特点。

私家园林则多分布在江南一带,如苏州、杭州、池州等地,具有优美、秀丽、精巧、雅致的特点。

寺庙园林是以寺院为依托,以参禅诵经为主题的景观,其中最著名的是杭州的灵隐寺和苏州的狮子林。

名胜园林则是指以历史文化名胜为背景的园林,其中如西湖、黄山、庐山等,是中国古典园林风格的代表之一。

三、中国古典园林风格的演变历程中国古典园林风格是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发展起来的。

在古代,汉族时期的园林主要是皇家园林,如秦始皇兴建的华清池,唐代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时传播了中国的园林文化,元代则在征服南中国后开始建造大批的庭园,如元圣皇帝所建的颐和园。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中国古典园林荟萃于江南,尤以苏州为胜,多为明清时代的遗存。

从造园的历史发展来看,明清园林较之唐宋的空间范围已在缩小,在本已不大的空间里,再建筑许多庭院,空间上的矛盾也就更加尖锐。

主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在这样局促的空间里再现自然山水的形象?二是如何使端方齐整的庭院与自然山水的景境创作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和谐而完整的园林艺术形象?正由于这种历史发展所形成的矛盾,和矛盾的解决,园虽一而质已不同。

基于这个认识,本文将从“空间布局”这一角度出发,谈一谈笔者对江南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认识。

园林布的局,用现代话说,就是在选定园址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根据园林的性质、规模、使用要求和地形地貌的特点进行总的构思。

它不仅要考虑园林内部空间的现状,还要研究外部空间的现状和特点。

这样的构思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山石、水面、植物、建筑等——进行的,按照美学的规律去创造出各种适合人们游赏的环境。

因此,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所在地段环境的全面认识,分清利弊,扬长避短;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整体空间中各种环境的丰富想象和高度概括。

1,突破园林空间范围较小的局限,实现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1.1利用空间大小的对比江南的私家园林,一般把居住建筑贴边界布置,而把中间的主要部分让出来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空间;在这个主要空间的外围伺机布置若干次要空间及局部性小空间;各个空间留有与大空间联系起来。

这样即各居特色,又主次分明。

增加景物的景深和层次在江南园林中,造景深多利用水面的长方向,往往在水流的两面布置石林木或建筑,形成两侧夹持的形式。

借助于水面的闪烁无定、虚无缥缈、远近难测的特性,从流水两端对望,无形中增加了空间的深远感。

同时,在园林中景物的层次越少,越一览无余,即使是大的空间也会感觉变小。

相反,层次多,景越藏,越容易使空间感觉深远。

因此,在较小的范围内造园,为了扩大空间的感受,在景物的组织上,一方面运用对比的手法创造最大的景深,另一方面运用掩映的手法增加景物的层次。

从透明性入手发现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浅空间”

从透明性入手发现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浅空间”

从透明性入手发现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浅空间”2014-08-1417:03:35(一直以来对用西方理论重新解释东方空间很感兴趣,借毕业论文的机会有了一次尝试。

文章编辑的时间较短,疏漏浅薄在所难免,欢迎指正。

在透明性与中国园林之间建立关系过去有诸多尝试,这也算是一种角度吧。

)摘要:透明性是柯林•罗的经典理论,在西方现代主义发展的里程当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其中的“浅空间”概念作为转换的重要媒介,将这一理论从现代主义绘画领域引入现代建筑领域。

中国古典园林与山水画兴起于同时,山水画的经典画论对园林设计影响重大,绘画布局理论与园林布局理论常互相渗透。

这与西方立体主义绘画对现代主义建筑的重大启发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相关性构成了对古典园林空间进行浅空间分析的基础,而基于此分析所归纳出的浅空间塑造手法将使传统建筑空间的当代重构成为可能。

Abstract:The theory of Transparency,which has been influential on western modernism architecture, originated from Colin Rowe in1964.The concept of“shallow space”plays a key role in transforming this theory from modernism painting to modernism architecture.The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 and the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emerged simultaneously,and many theories of the two forms of art had great effects on each other,which resembl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ubism painting and modernism architecture.This similarity provides basis to the analysis of“shallow space”in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 and the summary of the approaches to realize“shallow space”will make it possible to reconstruct this poetic traditional space.关键词:浅空间;透明性;中国古典园林Keywords:shallow space,transparency,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浅空间”(shallow space)这一概念来自于1964年《Perspecta》杂志第8期所刊载的由柯林•罗(Colin Rowe,1920-1999)与罗伯特•斯拉茨基(Robert Slutzky,1929-2005)所写的《透明性1》一文,是透明性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附属概念。

论中国古典园林边界空间的渗透性

论中国古典园林边界空间的渗透性

论中国古典园林边界空间的渗透性作者:杨和平武欣魏合义来源:《林业科技》 2018年第5期论中国古典园林边界空间的渗透性杨和平1 武欣2 魏合义3(1. 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广东深圳518045; 2.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925;3. 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摘要:通过引证不同历史时期的古典园林案例,系统论述中国古典园林边界空间有关问题,提出其在权属、秩序和渗透等方面的作用,分析其具有的模糊性、流动性和象征性等特性,总结出丰富要素、宽度控制、层次复合、尺度置换、情感迁移等多种渗透手法。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边界空间;渗透;跨界中图分类号: S 688文献标识码: C中国古典园林常有围墙和圈界,园林的边界空间是客观存在的,而它营造出的弦外之音和境外之景往往十分精妙,如同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开篇提到的“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穿越边界向外借景,在有意无意之间就形成了景观的渗透[ 1 ]。

中国自古讲究“天人合一”“物我交融”,这也是中西方古典园林对边界处理方式迥异的哲学渊源。

凡尔赛宫宫殿区和四围环境之间有明确的从人工到自然变化的印记,而同为皇家园林的颐和园虽有内外之别,却“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高墙内外,尽皆自然。

在空间、时间以及情感的指导下,我们可以从文化感知、情绪感受、审美特质和心理认同等方面品味中国古典园林,感受到园林边界空间渗透带给我们的“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惊喜。

1 中国古典园林边界空间的内涵园林边界空间一般是指园林核心空间与其相邻的异质空间或同质但不同领属空间的交汇处,与建筑学中的“中介空间”“灰空间”相类似[ 2 - 4 ]。

根据不同构成要素,园林边界空间可分为山体边界、水系边界、园路边界、种植边界、建筑边界等;根据不同空间维度,可分为水平边界、垂直边界等。

受封建土地所有制影响,中国古典园林本身具有明确的领属和清晰的边界,不论是板筑、石垒或是砖砌,都是一种权力和荣耀的象征,而传统儒家的“礼仪”“规矩”“尊卑”“秩序”等思想则强化了这种边界空间存在的合理性。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漏窗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漏窗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漏窗漏窗是一种满格的装饰性透空窗,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一种建筑艺术处理工艺,俗称为花墙头、花墙洞、花窗。

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把它称为漏砖墙或漏明墙,凡有观眺处筑斯,似避外隐内之义。

漏窗大多设置在园林内部的分隔墙面上,以长廊和半通透的庭院为多。

透过漏窗,景区似隔非隔,似隐还现,光影迷离斑驳,可望而不可即,随着游人的脚步移动,景色也随之变化,平直的墙面有了它,便增添了无尽的生气和流动变幻感。

漏窗很少使用在外围墙上,以避免泄景。

如果为增强围墙的局部观赏功能,则常在围墙的一侧作成漏窗模样,实际上并不透空,另一侧仍然是普通墙面。

漏窗图案变化多端,千姿百态,漏窗本身和由它构成的框景,如一幅幅立体图画,小中见大,引人入胜。

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在同一园林中,不会有雷同的漏窗出现。

漏窗花样繁多,最简易的漏窗是按民居原型,用瓦片叠置成鱼鳞、叠锭、连钱或用条砖叠置,计成认为很一般化,所以他在《园冶》中另外列举了16种式样。

根据制作漏窗的材料不同,可以把漏窗分成砖瓦搭砌漏窗、砖细漏窗、堆塑漏窗、钢网水泥砂浆筑粉漏窗,细石硷浇捣漏窗、烧制漏窗等。

其中砖瓦木搭砌漏窗为传统做法,一般用望砖作为边框,窗芯用选板瓦、筒瓦、木片、竹筋(或铁片、铁条)等,各构件之间的以麻丝纸筋灰浆粘结,使之成一体,其顶部设置过梁;砖细漏窗则由砖细构件构成,其节点传统上以油灰为粘结材料,必要时或有可能适当以竹梢、钢丝等粘结各构件。

堆塑漏窗是以纸筋灰浆为主材塑成的漏窗,边框与搭设砌窗相似,中间的图案以铁丝等构成骨架,再以纸筋灰浆多层粉成,仅在特别显要的地方使用,现存极少;钢网水泥砂浆筑粉漏窗是当前常用的,以钢丝网、钢筋、水泥作主要骨架,然后对面层粉刷修饰,其外框砼质为多,具有材料来源方便,图案变化不受材料制约,制成后比较牢固等优点;细石砖浇捣花窗的不足是图案单一,且芯的宽度不易掌握,在造园工程上不很适宜;烧制花窗用琉璃材料制作,是近代工艺,图案色彩都很单调,也不适宜于古典园林,仅在狮子林西侧山上的走廊上有少数几处。

论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及与现代造园的区别

论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及与现代造园的区别

论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及与现代造园的区别中国古典园林现存的著名的园林数量不少,多数是明、清两代的遗物。

而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则集中在江南。

前人有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评语。

我国建筑界也认为“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墅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

苏州园林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其造园手法也将为大多是园林争相模仿.“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设计理念是千古以来古典园林最典型的特征。

因此我们在古典园林里可以看到园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有通过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

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

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

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

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

同时这也是它最为突出的特征即不拘泥于狭小的庭院范围,中国古代的造园艺术家们,紧紧抓住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曲回流水、花卉草树等景象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同时也隐喻性地显示四维中的时间效果。

这就是古人所谓的“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的园林营造理念,充满了东方式的哲思和智慧。

在中国造园艺术家的心目中“,大”和“小”是相对的,有限和无限也是相对的,关键是要“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从而达到以小见大,以有限展示无限的目的。

通过借景扩大空间的视觉边界,使园林景观与外面的自然景观等紧密地或象征性地联系、呼应起来,营造出与自然景观形成整体性连接的园林景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现代风景园林界公认为现代园林的渊源。因此,也被国内的学者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笔者从两个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透进行了分析调查。
首先,书籍研究方面,从古至今对中国古典园林立书撰著者大有人在,明朝时期,记成著《园冶》被称为我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其中关于“透”的相关理论也做了精辟的论述,在园说部分中把借景单独列为一个章节,“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
新中国成立初期,陈植先生撰著《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从造园技术、材料、工匠等方面进行研究,对许多技术性问题的探讨具有很强的开拓性;童寯先生著《江南园林志》对当时遗存的江南六十多座园林作了精确的介绍和评论;古建筑专家陈从周的《说园》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造园理论、立意、组景、叠山理水、建筑花木方面具有精辟的见解,不仅是一部园林理论著作,又是文学作品,别具一格。三本著作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古典园林进行了考察,虽然其中关于”透“的论述和图片散见其中,但是其不足是显而易见的,即并没有对“透”提出明确的理论阐述,也没有明确的指出“透”在古典园林中的造园手法。
可见,我国的学者对古典园林的研究很多,撰著也多不胜数,但是,其专门对“透”相关理论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也不是很深入,根本就没有专门关于“透”的相关理论的专著。关于“透”的理论多是在整本书中拿出一到两个章节加以论述,或者是在整本书中有只言片语对“透”相关理论的论述。
其次,关于中国古典园林中透的相关研究,近代学者从多个角度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体现在学术专著和论文研究。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期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关于“透”的相关理论研究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分别从不同角度对“透”进行了研究。如从空间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章:杭虹《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特质》,吕红《从中国古典园林看空间的中国建筑艺术》,李树香、姚亦锋《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艺术》,郭慎远《苏州古典园林空间分析及其现代空间表现》;从借景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章:李宁《“巧于因借”——中国古典园林对当代建筑的意义》,徐珊珊《园林中的借月造景探讨》,龙杰《借景手法在造园设计中的应用》;从廊的艺术角度研究的文章:蔡云《中国古典园林廊艺术探微》,李聪《江南园林廊亭研究》;从漏窗的艺术角度研究的文章:章晓岗、王长富《漏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独特作用》,朱伟《江南园林的窗》。这些文章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了“透”及对“透”进行了阐释,但是其不足点是:没有对“透”进行全面详细的概述,只是从“透”的某一方面进行了分析,对“透”的研究深入不够,也比较片面。所以,本文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弥补对古典园林中“透”的理论研究的空白及丰富古典园林的研究。
可以看出借景在古典园林中的重要性。在书中还提出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设计理念也为“透”在古典园林中的研究提供了原则和方法。清朝时期,著名的园林家李渔在其著作《闲情偶记·一家言》中把《园冶》中“透”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加以深化和发展,书中还对借景、框景等造园艺术提出种种妙构,皆匠心独运、见解独到,并且还有实践意义。
Ⅰ.选题简况
Ⅰ-1拟定论文题目
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透”
Ⅰ-2论文性质
□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
Ⅰ-3与导师目依据
Ⅱ-1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透”一直贯穿其中,具有鲜明的特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也被称为空间艺术,空间具有显性空间和隐性空间之分,显性空间是指造园要素组合构成的空间形式,而隐性空间是指通过借景、框景等手法营造出的虚拟空间。“透”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营造:透过显性空间看到无形的隐性空间。怎样才能透过显性空间看到无形的隐性空间?这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及“透”在古典园林中的运用。
Ⅲ.选题材料收集
1、专著类:
[1](明)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园冶图说[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4]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80年代之后,我国学者对古典园林的研究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古典园林进行了论述和分析研究。如:我国著名的造园学理论家张家骥先生所攥的《中国造园论》从空间、虚实、情景、借景、意境等五个方面出发构成了中国造园理论的主要框景,阐明了中国造园以自然山水为创造主体的形成与发展,写出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对世界文化艺术的杰出贡献和意义。这本著作比较全面的阐述了“透”在古典园林中的运用,分析了“透”在古典园林中的重要意义。然而,周维权先生专著的《中国古典园林史》阐述了我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渊源;建筑学家彭一刚先生所著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的分析。
[5]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罗哲文.中国古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7]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8]曹明纲.中国园林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9]张家骥.中国造园论[M].第二版.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10]周武忠.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11]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2]王其钧.丁山.图解中国园林[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13]曹林娣.中国馆园林艺术论[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一方面,“透”受古典哲学、艺术的影响,不仅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还使诗词书画成为园林的一部分,开拓了园林意境。另一方,透以其独特的空间性和造园手法,使得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对中国古典园林中透的研究不仅能深化古典园林的意境,更能够使得现代园林吸收古典园林的精华,完善现代园林的发展。
Ⅱ-2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