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分组实验
小学科学,分组实验情况一览表,精品
5个分组实验、4个分组观察探究(分组共9个,区要求上墙9个)
三年级下册
序
号
课题
实验
类型
观察、实验内容
实验材料
1△
观察植物的种子
分组观察
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放大镜、各种植物的种子(学生自备种子)
2△
种植我们的植物
分组种植和观察
种植凤仙花种子并观察它的生长情况
花盆、凤仙花种子、土壤等(学生自备)
10▲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分组实验
知道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听诊器、碰铃(小石子)、玻璃钟罩、闹铃、两用气筒等。
6个分组实验、4个分组观察探究(分组共10个,区要求上墙9个,选做1个)
四年级下册
序
号
课题
实验
类型
观察、实验内容
实验材料
1△
点亮小灯泡
分组探究
怎样连接使小灯泡亮起来
小灯泡、导线、电池
玻杯、高锰酸钾、食盐、面粉、沙、筷子等。
4△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分组观察
观察几种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玻杯、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食用油、筷子、试管等
5△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分组探究
探究不同物质在水的溶解
玻杯、食盐、小苏打、水、汽水、筷子等
6▲
溶解的快与慢
分组实验
食盐在什么条件下溶解的快
烧杯、玻璃棒、热水、凉水、食盐等。
3☆
研究根的作用
分组探究
研究植物是怎样依靠根来吸收水分和养料的?
试管、根系完整的植物幼苗、胶塞、植物油等
4△
小学科学分组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植物生长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2. 探究不同光照、水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时间:2021年10月15日实验地点:学校实验室实验材料:1. 植物种子(如绿豆、黄豆等)2. 容器(如塑料杯、玻璃瓶等)3. 肥沃的土壤4. 水壶5. 光照设备(如日光灯、自然光等)6. 记录本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植物种子浸泡在水中24小时,使种子吸水膨胀;2. 分组实验:将浸泡好的种子平均分成四组,每组种植不同数量的种子;3. 设置实验组:a. 实验组1:光照充足,水分充足,土壤肥沃;b. 实验组2:光照充足,水分适量,土壤肥沃;c. 实验组3:光照不足,水分充足,土壤肥沃;d. 实验组4:光照不足,水分适量,土壤肥沃;4. 实验操作:a. 将种子种植在容器中,覆盖土壤,浇水;b. 将实验组1、2、3、4分别放置在光照充足、光照不足的环境中;c. 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发芽时间、生长速度、植株高度等;5. 数据统计与分析:记录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实验结果:1. 实验组1:植物生长最快,发芽时间最短,植株高度最高;2. 实验组2:植物生长速度较快,发芽时间适中,植株高度较高;3. 实验组3:植物生长速度较慢,发芽时间较长,植株高度较低;4. 实验组4:植物生长速度最慢,发芽时间最长,植株高度最低。
实验分析:1. 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光照充足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芽时间短,植株高度高;2. 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分适量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芽时间适中,植株高度较高;3. 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土壤肥沃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芽时间适中,植株高度较高。
实验结论:1. 植物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适量的水分和肥沃的土壤;2. 光照、水分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存在差异;3. 通过实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必做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44个,分组实验150个年级单元课题实验名称需准备的实验器材、药品等分组演示实验方法三年级上册一、植物1、我看到了什么观察一棵大树皮尺、放大镜、观察记录纸。
√观察2、校园的树木观察一棵树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观察4、水生植物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观察5、植物的叶观察比较树叶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观察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观察叶的生长变化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的叶片,记录表。
√观察二、动物2、蜗牛(一)观察蜗牛的外形、运动反应等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箱(或槽)。
√观察3、蜗牛(二)观察蜗牛吃食、排泄和呼吸2-3只挨饿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观察4、蚯蚓观察蚯蚓的身体运动和反应放大镜,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记录纸。
√观察5、蚂蚁观察蚂蚁面包,白糖,死掉的昆虫,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纸,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观察6、金鱼观察金鱼金鱼,玻璃缸、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观察三、我2、哪种材料硬比较硬度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铜、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实验们周围的材料杯、热水、电路检测器、榔头。
3、比较韧性比较韧性塑料、不锈钢、木头尺、“7字”尺、钩码、回形针。
√实验4、它们吸水吗比较吸水性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
√实验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沉浮实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水槽、水。
√实验6、砖瓦和陶瓷、瓷器研究砖和陶瓷的性质砖与陶瓷各一小块,铁钉、水、滴管√实验四、水和空气1、水水在哪个袋中黑色塑料袋、透明塑料袋,石头、木头、醋、牛奶、树叶、分类用图纸,网状图记录纸。
√实验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比较水和食用油塑料杯、玻璃、蜡光纸、筷子、试管、长木条(可以是长一些的牙签)玻璃杯、塑料瓶(矿泉水瓶)、水槽,记录表。
教科版小学《科学》分组`演示实验目录(新修订)
教科版小学《科学》分组、演示实验目录(新修订)教科版小学《科学》三至六年级上、下册在教材中的实验,没有明确的说明必做实验是老师演示,还是学生分组,这样就给上课的老师带来了一定的分类难度,根据长期实验的开展,我们把与中学理化生联系密切的实验作为必做实验,把教材中涉及首次出现的仪器,使用上需要教师示范的内容作为演示实验、其余的必做实验作为分组实验,这样便利老师们结合实验类型进行操作,从而促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序号章节实验名称实验类型观察、实验内容实验材料备注1 1.2杠杆的科学分组杠杆的研究杠杆尺、钩码2 1.4轮轴的秘密分组轮轴有什么作用大小不同的轮和轴、钩码、细线、支架、测力计3 1.5动滑轮和定滑轮分组定滑轮和动滑轮有哪些作用铁架台、定滑轮和动滑轮、钩码、细线等。
4 1.6滑轮组分组滑轮组的作用滑轮组、铁架台、重物、测力计、光滑的木棒、长绳等。
5 1.7斜面的作用分组斜面有什么作用木板(长度不同)、木块、重物、测力计。
6 2.1抵抗弯曲分组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长宽相同、厚薄不同的纸条;厚薄、长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大小相同的铁垫圈等。
7 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分组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宽度、长度相同的长方形报纸。
8 3.3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分组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电池、漆包线、铁钉、大头针或回形针、空芯或实芯的铁芯;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铁芯;粗细不同、长短相同的铁芯。
分组实验8个六年级下册序号章节实验名称实验类型观察、实验内容实验材料备注1 1.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演示学会用显微镜观察生命体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洋葱、镊子、滴管、小刀、培养皿、烧杯、稀释碘酒等2 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分组研究淀粉遇碘酒变色的变化米饭、淀粉各种水果和蔬菜、、碘酒、培养皿、滴管3 2.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分组小苏打和醋混合后有哪些现象小苏打、白醋、玻杯、玻片、蜡烛、火柴、细木条4 2.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分组控制铁生锈的条件玻杯、铁钉、水、吸水纸、培养皿、分组实验3个,演示实验1个。
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分组实验有效性研究
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分组实验有效性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科学实验是中小学科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分组实验更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
分组实验具有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减轻师生负担、促进同学合作学习等优势。
然而,由于不同学生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不同,同组学生间的合作默契度也不一定相同,有时会出现分工不均、分组不合理、实验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如何提高分组实验的有效性,是中小学科学教育需要探究的问题之一。
1、分组原则。
选手要变化多样,既需要有能力出色的学生,也需要有学习较慢的学生,以此来达到“相互补充,一体化”的目的,避免因同质性太强而失去了协作精神。
2、任务安排。
针对实验任务量的不同,可以合理安排任务,避免任务量过少或过多,或是安排过于简单或困难的题目,在确保实验完成的前提下,让学生在协作中提高能力,达到实验内容的学习效果。
3、角色分工。
角色分工要有区别,各人做出自己的贡献。
比如,可以将实验重点划分为实验核心、实验辅助、数据处理等不同任务,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并相互交流合作,使得更多的学生心思投入实验中。
4、任务整合。
完成实验仅仅是学习和发现问题的开始,对于发现的问题,学生应当通过协作进行分析并处理,说出自己所发现的问题和问题的解决策略,既可以提高问题分析的能力,又可以锻炼沟通与合作能力。
5、反思总结。
要求每个学生在组内设定一个总结自己的部分,对于得到什么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提出反思建议,增强协作团队的紧密性。
三、示例通过一次中学生液压系统实验,可以实践以上方法以提高实验的效果。
该实验需要装配一个小型的液压升降机,液压系统涉及到压力控制和流量控制两个方面。
针对不同的控制方向,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针对流量控制进行建设,另一组针对压力控制。
再对同一方向的学生进行分组,例如压力控制中可以将学生分为负责压力控制器的人员和隐藏在整个学习环境中的“危险”来避免泄漏风险的人员。
除此之外,可以再对两个方向的学生再次分组,进行侧重于数据处理和侧重于装配等分工,互相分担彼此的任务,以此达到运用多元素素材,培养组内协作精神及解决技术问题能力的目标。
小学科学学生分组实验报告—测量长度
班级 组长 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任课教师 组员 测量长度 学习使用长度测量工具进行正确测量
时间
实验材料
直尺、米尺、卷尺、皮尺
实验操作步 骤
1、认识测量长度的工具; 2、观察刻度尺的单位,认识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值、最大量程;(填写《活 动手册》)
3、测量方法:(1)选对,选择合适的刻度尺;(2)放对,放对位置(将刻 度尺的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起始端对齐);(3)看对,读数时,视线要与 尺面垂直;(4)读对,读数时正确读出准确值,还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 位);(5)记对,记录数值后要注意写上单位。 4、实践测量长度操作。(1)测量身体不同部位的长度,填入《活动手册》; (2)用身体的“尺子”估测其它物体线条的长度(知道自己现在“一拃”“一 步”“一庹”的长度是多少)(3)估测课本、课桌、教室长和宽的长度是多 少,并实地用尺子量一量,对照误差了多少。
实验现象或 测量要严格按照测量的方法,才能减少误差,凡是测量都有误差,为了减少
结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误差,一般采用求平均数的办法。
小学科学分组实验报告单
我们的推测
Hale Waihona Puke 有关系相同的条件空气、温度
不同的条件
水
实验步骤
把相同的绿豆种子各五颗放到两个盘子里,一个给水,使
绿豆种子保持湿润,另一个不给水。过了几天,有水的这
盆绿豆发芽了。没水的这一盆没有发芽。说明绿豆发芽需
要水。
学生 自评
通过实验使我们了解了 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师 95 分 评价
二:第二天开始观察,有水的几份种子膨大,而后种皮破裂。 第三至五天第一、第五份种子开始发芽。其它几份种子不能正常发芽。
数据统计、处理及实验结论: 第一份和第五份绿豆能正常发芽,其它几份不能发芽。 说明种子发芽必需水分、温度、空气三个条件。跟有没有阳光和泥土无关。
种子发芽实验设计方案
我们提出的问题 种子发芽跟水有关吗
小学科学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
班级 组长
503 班
任课教师 组员
钟斌芳
时间 第 一 周星期 一
课题名称
种子发芽实验(一)
实验内容
种子发芽的条件
实验原理
温度、空气、水分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缺一不可
实验器材
绿豆种子、塑料盒、餐巾纸
实验步骤: 一:1.将绿豆种子分 份放到装有餐巾纸的塑料盒中,每盒里有五颗绿豆。
2.第一份在餐巾纸上滴些水,使其保持湿润。放在阴暗处。 3.第二份在餐巾纸上不滴水,使其保持干燥。 4.第三份在餐巾纸上滴些水,使其保持湿润。但包上一层塑料薄膜里面没
有空气。 5. 第四份在餐巾纸上滴些水,使其保持湿润。把它放进冰箱的冷藏室。 6. 第五份在餐巾纸上滴些水,使其保持湿润。每天定时照些同太阳光。
小学科学六年级分组实验记录
实验一:测量水的沸点
实验目的:测量水的沸点。
实验器材:水,锅,火,温度计。
实验步骤:
1.将100毫升水倒入锅中。
2.把锅放在火上煮沸。
3.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沸点。
实验结果:水的沸点为100摄氏度。
实验二:测量空气的温度
实验目的:测量室内空气的温度。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把温度计放在室内。
2.等待几分钟,直到温度计上的指针停止晃动。
3.读取温度计上的温度。
实验结果:室内空气的温度为25摄氏度。
实验三:观察酸碱溶液的反应
实验目的:观察不同酸碱溶液的反应。
实验器材:盐酸,氢氧化钠,纸巾。
实验步骤:
1.取一些盐酸倒入一个杯子中。
2.取一些氢氧化钠倒入另一个杯子中。
3.用纸巾蘸取一些盐酸,然后放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实验结果: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产生了白色的沉淀。
实验四:测量电池的电压
实验目的:测量电池的电压。
实验器材:电池,电压表。
实验步骤:
1.把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分别连接到电压表的正负端。
2.读取电压表上显示的电压。
实验结果:电池的电压为1.5伏特。
实验五:观察光的折射
实验目的: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
实验器材:玻璃杯,水,笔。
实验步骤:
1.在玻璃杯中倒入一些水。
2.用笔在水中做一根直线标记。
3.观察标记在水里的形状。
实验结果:标记在水中会发生明显的偏折。
小学科学五年级分组实验记录(下学期)
实验过程:
1.将烧杯中装入200ml水。
2.将橡皮泥抟成实心球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水的量,作好记录。
3.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上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水的量。
实验结论:橡皮泥浸在水中时会排开水,排开的水量就是橡皮泥在水中的体积。
科学实验记录
五年级下学期
实验结论:
物体的重量和体积的改变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科学实验记录
五年级下学期
实验名称:浮沉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实验类型:分组
实验器具及材料:水槽、带盖能密封的小玻璃瓶、沙子。
实验目的:研究物体沉浮与重量的关系
实验过程:
1.将水槽中装满水。
2.将小玻璃瓶拧紧盖子,放入水中,观察小玻璃瓶的沉浮。
3.将小玻璃瓶中装入半瓶沙子。
3.测量并记录泡沫塑料块在空气中的重力。
4.将钩码放入水槽底部,把系好测力计和泡沫塑料块的细线挂在钩码的挂钩上。
5.用测力计向上拉起细线,使泡沫塑料块进入水中一定位置(见教科书P13),记录下此时测力计的读数。
6.测力计的读数加上泡沫塑料块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实验结论: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收到的浮力大于它的重力。
1.将水槽中装满水。
2.将橡皮泥分别抟成球形,做成长方体,条形,圆形,放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
3.将橡皮泥做成科学书上P7的形状后,放在水上,观察它的沉浮。
实验结论:橡皮泥形状不同,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也不同。
科学实验记录
五年级下学期
实验名称:观察橡皮泥的排开水量
实验类型:分组
实验器具及材料:带刻度的烧杯,橡皮泥。
3.再将橡皮用小刀纵切或者横切成两半,放入水中,观察它们体积改变后
小学科学课中分组实验的调控与管理
小学科学课中分组实验的调控与管理
小学科学课中的分组实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要让分组实验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调控与管理。
下面将从组队、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和实验总结四个方面谈谈如何调控和管理分组实验。
对于组队的调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验的目标来进行合理的组队。
可以根据学生的成绩、性格、技能等方面进行组合,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和协作。
教师还应该注意组队的大小,一般每组3-5人为宜,过多的人数会造成沟通不畅,影响实验效果。
对于实验设计的调控,教师要确保实验内容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相适应。
实验的步骤要清晰明确,实验结果要能够观察和记录。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参考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目的和意义,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
对于实验过程的调控,教师应该做好实验的演示和指导,让学生理解实验的目的和步骤。
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错误。
教师还要注意安全问题,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环境安全。
对于实验总结的调控,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总结和讨论,让学生能够从实验中得到启发和反思。
可以通过展示实验结果、讨论实验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实验的结果和结论。
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进一步挖掘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小学一年级科学 《给石头分类》的分组实验报告
小学一年级科学《给石头分类》的分组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捡一块石头,仔细观察并描述它的样子。
实验L1的:引导学生在气泡图的帮助下,有顺序地、从多个方面观察和描述石头的特征。
实验类型:探究性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具有多种特征的一套石头、托盘、放大镜。
实验步骤:1学生选择一块石头,先自己说一说怎样观察石头,这块石头是什么样的。
2.将石头放在气泡图(活动手册)的中间,借助气泡图指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先出示具体的例子,看看别人是怎么描述石头的:再抽象到特征的层面,比如“黄色”,其实就是说石头的“颜色”,以此类推:最后回到自己的石头上,在多个特征上逐一观察并描述自己的石头,可利用画图、文字、拼音等多种方式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3.建议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学习。
由组长组织,将一块石头放在图中央的大圈中,向观察者提问:它是什么颜色的?它有什么斑纹?…请观察者一一作答。
学生明确方法后,再个人观察。
4.观察后先组织学生在组内互相说,准备好了再进行全班交流。
5.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项: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石头,这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个难点,需要教师提供帮助。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图形卡、颜色卡、词汇卡等作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更好地把他们观察到的石头特征描述出来。
实验名称:给石头分类,并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实验H的:按照某一特征将一堆石头分类,在比较中进一步观察和描述石头特征的机会,从而促进了他们对石头的认识。
实验类型:探究性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具有多种特征的一套石头。
实验步骤:1.在学生面前呈现一堆石头,启发他们思考:当我们研究一堆石头的时候,首先要给它们分分类。
2.先问学生,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认识石头的特征的,启发学生想到按石头的某一特征来分类。
3.如果学生能够按照一个特征给石头分类,可以继续鼓励学生选择另一个特征,再次给石头分类。
4.引导学生利用分类的结果获得新的发现,如,你发现这一堆石头中什么颜色的石头最多?什么形状的最多?5.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小学科学分组实验
小学科学分组实验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有效的分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得到更为有效的调动,对于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更好的激发。
在进行科学实验中,采用分组实验的形式能够让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和竞争,起到他人监督的作用,学生在小组之内既相互协作,又相互竞争,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学习氛围。
分组实验的模式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进行沟通和协作。
小学科学分组实验教学中的分组方式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1.互补性。
分组实验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之间能够互补互助,相互合作,对于某一科学知识的学习能够集思广益,从而以团队的方式来开展试验以及体验科学知识获取的过程。
因此教师在实施分组合作学习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小组成员的互补性,要根据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差异性和各自特点来有效地安排小组成员,让学生个体之间能够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2.科学性。
在实施分组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注重小组成员的搭配,而且要注意成员的数量,如果数量过少,则分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就难以实现,学生之间起不到太多的互补互助的作用,集思广益的效果也会差很多。
但是如果成员数量过多的话,则学习小组之内很有可能会出现分工不明,职责重叠的情况,反而会引起小组之内的内在矛盾,不利于分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
教师应该将学习小组的人控制在 3 至 5 人,既保证合作的效率,时也避免学习过程的失控。
而在人数方面教师也需要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而决定,适时进行调整,以便让分组合作学习能够进行得更为顺利高效。
3.层次性。
与互补性原则相类似的是层次性。
小组成员之间不论是在学习成绩,还是在积极性、兴趣等等方面都要保持一定的层次性。
如果分组缺乏层次性的考虑,则很容易导致学生群体之间的两极分化。
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差异,合理地安排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每个学习小组之内的位置和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此来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自信心,发掘学生在科学学习方面的潜在能力。
科学分组试验一览表
5-2
风
疗、气球、纸
分组
5-3
纸飞翼
纸、曲别针、线绳
分组
三年级下册
课次
课题
实验材料
实验
类别
1-2
塑料
塑料尺子、木头尺子、水槽、水杯;塑料手 套、棉手套
分组
2-1
倾听声音
小鼓、尺子、用绳系着的泡沫小球、水槽、 音叉、皮筋、锣
分组
2-2
物体传声
水槽、石头、闹钟、真空钟罩
分组
3-1
光的传播
手电筒、同样大小的中间带孔的纸屏三个、 一个白纸屏
它们发 生了什 么变化
烧杯、食用油、水、洗洁精、水泥、玻璃棒
分组
4-4
燃烧的 秘密
纸片、布片、木片、火柴、夹子;烧杯、蜡烛、石灰水、 火柴等
分组
4-5
变色游 戏
苹果、柠檬汁;玻璃杯、淀粉、水、碘酒、漂白粉
分组
4-6
生锈
钢丝绒5块;同样大小的玻璃瓶5个、水、油、盐、醋
分组
五年级上册
课次
课题
实验材料
实验
小学科学分组实验一览表
三年级上册
课次
课题
实验材料
实验类别
3-2
观察土壤
放大镜、烧杯、玻璃棒、白纸
分组
4-1
水与生命
烧杯、水槽、塑料袋、石块、塑料管
分组
4-2
浮与沉
水槽、石块、橡皮泥、木条、木块、棉花、 海绵、塑料;球、塑料小瓶等
分组
4-3
流动的水
小水轮、烧杯、水槽
分组
5-1
认识空气
塑料袋、烧杯、吸管、扇子、土壤,粉笔 等
温度计、能够直立的物体
小学科学五年级分组实验记录(上学期)
小学科学五年级分组实验记录(上学期)科学实验记录五年级上学期实验名称:种子发芽试验(一)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器具及材料:小塑料盒、纸巾、水、种子(本试验回家做)。
实验目的:研究阳光与种子发芽的关系实验过程:1.将两个小塑料盒底部分别铺上吸水纸,并浇上水,将纸浸透。
2.将两粒种子分别放入塑料盒中,其中一粒种子放在能接触到阳光的窗台上;另一粒种子放在黑暗的床底下。
3.过几天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发现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23科学实验记录五年级上学期实验名称:种子发芽试验(二)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器具及材料:小塑料盒(2)、塑料杯(2)、水、纸巾、种子(本试验回家做)。
实验目的:研究水与种子发芽的关系实验过程:1.预备两个小塑料盒,其中一个底部铺上吸水纸,并浇上水。
将纸浸透。
另一个只铺上纸巾,不浇水。
2.将两粒种子分别放入两个塑料盒中。
3.过几天分别观察两个塑料盒里的种子发芽情况。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发觉种子抽芽需要水24科学实验记实五年级上学期实验名称:观察绿豆芽的生长实验器具及材料:在家做试验的绿豆芽。
实验目的: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情况实验过程:根据你的实验结果研究: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阳光吗?2.绿豆种子抽芽需要水吗?3.绿豆种子抽芽需要氛围吗?实验类型:分组实验结论: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情况,记录绿豆芽的生长。
发现绿豆发芽需要空气、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
25科学实验记实五年级上学期实验名称:做一个生态瓶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器具及材料:大塑料瓶、水草、水、金鱼等。
实验目的:观察并研究生物群落。
实验过程:将水,水草,金鱼装入塑料瓶中。
观察并分析,当水削减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当水不减少,但是金鱼增加很多条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
实验结论:当水量削减的时分金鱼糊口空间变小,水中的氧气也削减,不利于生存;当水量不变,金鱼数量增加时,耗氧量增加,也不利于生存。
由此可见,改变生态瓶的环境,会影响生态瓶里生物的生存。
小学科学必做分组实验操作
小学科学必做分组实验操作小学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的重要一环,科学实验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下面是五个适合小学生参与的分组实验操作。
实验一:水的升华和凝固目的: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升华和凝固现象。
材料:冰块、塑料杯、玻璃杯、食盐。
步骤:1.将冰块放入塑料杯中,观察冰块在室温下逐渐变小消失的现象,记录观察结果。
2.在玻璃杯内加入适量的食盐,搅拌均匀后放入冰块,观察冰块的变化。
记录观察结果。
结果:冰块在室温下逐渐变小消失,这是水的升华现象。
加入食盐后,冰块的融化速度加快,这是因为食盐降低了冰块的融点。
实验二:重量与体积的关系目的: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重量与体积的关系。
材料:相同体积的塑料块、蜡烛、塑料杯、小石头、铁块。
步骤:1.测量塑料块、蜡烛、小石头、铁块的质量,记录测量结果。
2.测量塑料块、蜡烛、小石头、铁块的体积,记录测量结果。
3.比较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大小关系,观察是否存在规律。
结果:通过对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进行测量,可以观察到质量与体积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即质量与体积无直接的比例关系。
实验三:空气的压力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空气的压力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
材料:带有盖子的塑料瓶、吸管、水。
步骤:1.在塑料瓶的盖子上钻一个小孔。
2.将吸管插入小孔中,确保吸管的一段始终在塑料瓶内。
3.用手按住塑料瓶的两侧,使吸管上升,观察现象。
4.将塑料瓶放入水中,观察吸管的变化。
结果:用手按住塑料瓶的两侧,吸管上升;将塑料瓶放入水中,吸管下降。
这是因为压力的作用,压力大的一侧会使吸管产生压力,导致吸管上升。
实验四:光的传播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光的传播过程和规律。
材料:手电筒、白纸、半透明物体(如瓶盖或透明塑料片)。
步骤:1.打开手电筒,对准白纸,观察手电筒投射的光亮现象。
2.在手电筒和白纸之间放置半透明物体,观察光的投射是否受到干扰。
结果:手电筒的光可以沿直线传播,光的传播不受半透明物体的阻挡,只会在物体上投射出阴影。
冀教版小学科学5年级上册分组实验报告(与教材同步,永远适用)
实验现象:用热的良导体,与冷水、冰等物体接触,增大容器表面积,加快水的流动或者风吹等方法可以使热水变凉。
实验结论:加快热的传导、对流和辐射能使物体散热快。
实验现象及结论
任课教师实验员任课教师实验员
小学科学分组实验记录表小学科学分组实验记录表
xxx学校编号:13xxx学校编号:14
实验时间
实验步骤
1、把一粒豆子粘在杯壁上,用蜡烛给金属杯底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2、在金属片的一端粘上小木棍,用酒精灯给金属片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3、在锅的金属把上粘上豆子,用炉火加热铁锅,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及结论
实验现象:冷水的温度逐渐上升,热水的温度逐渐下降,直到它们的温度达到相同为止。
实验结论: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的。
缺课
人数
实验
组数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实验
名称
制作岩石标本盒
实验
名称
实验器材
鞋盒,硬纸板,棉花,胶水,剪刀,空白记录卡,笔。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1、用硬纸板将鞋盒分隔成大小相等的小格。
2、在格子的底部衬上纸张或棉花,把自己收集的岩石分类放在格子里。
3、给每块岩石制作一张资料卡片,记录岩石的名称、特点、采集人、采集时间、采集地点等。
实验器材
六年级上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以下是六年级上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实验课题: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实验能力。
二、实验材料:
1. 音响设备(手机、音响等)
2. 不同材质的物体(金属、塑料、布料等)
3. 实验记录表格
三、实验步骤:
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音响设备,了解声音的来源。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物体,讨论并预测物体在不同材质下声音的传播情况。
3. 实验操作:
a. 将音响设备放置在某一材质的物体上(如金属),播放音乐。
b. 让学生用手指轻轻敲击物体,观察并记录声音的传播情况。
c. 更换其他材质的物体,重复步骤b,观察并记录声音的传播情况。
4. 各组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声音传播的规律。
5. 教师总结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四、实验反思:
1. 学生自我评价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及声音传播现象的观察能力。
2. 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实验延伸:
1. 让学生设计一个关于声音传播的实验,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介质进行探究。
2.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关于声音传播的实际问题。
这个教案仅供参考,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分组实验
【摘要】《科学》是一门让学生在大量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科学素养的学科。
但活动只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而其中内隐的科学思维才是它的灵魂,没有思维的探究,学生最多只能是一个忠实的观看者和记录者,是不可能有重大的发现和认识。
在分组实验的活动中才可以充分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
【关键词】科学小学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是科学课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科学课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实验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感官和教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自己动手实验,身临其境地体验实验的乐趣,亲眼目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分组实验的程序大至如下:思考猜想——出示目标——具体操作——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填写报告——撤出仪器——清洗干净——摆放整齐。
这些程序是以学生为主体要完成的过程。
作为教师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恰当地进行演示或巡回指导,扎实地进行好学生的分组实验。
教师的演示实验只是在分组实验教学中起着辅助作用,不能把实验课上成语文课,要放开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下面谈几点自己对分组实验的看法:
一、通过拟定行之有效的分组实验目标来激发学生科学的思维教师如何拟定科学课的目标?首先在时间的分配上要合理,其次在动手做之前学生要明确实验的材料是做什么用的、为什么做、怎样做,观察什么、记录什么,亲历了动脑的过程之后,再去做实验
才会有目的性、有效性!如在学习《把固体放到水里》准备了许多常见的材料,可以问:猜想粉笔、棉布等是做什么用的?怎么做?观察什么?猜想会出现什么现象?重点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只有带着这样的猜想和问题做分组实验,拟定的目标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可见实验前的动脑是让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的重要一环。
在探究前的准备不光是待会儿要用到的各种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动手前经过一番自己的思考。
这样才会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减少无效的尝试,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科学的思维,提高探究的效率。
二、通过分组实验的有序性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1.分组实验的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更仔细清楚地
观察自然现象或验证重要的自然规律,利用分组实验的直观性、严谨性、可塑性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小学科学分组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是重要的形式。
分组实验在小组合作完成的过程中,常会出现课堂气氛难以控制,看似激烈其实混乱的局面,严重的甚至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这是科学课堂小组学习活动中的一个普遍存在却不为人注意的学习缺损现象。
所以小组中的分工就显得尤为重要。
分工才能有序,同时也能有效地促进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般合作小组内可设小组长、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等岗位。
对小组长的角色应尽量配个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
小组长的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
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共同解决合作学习中的困难等。
小组合作学习还要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这时就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会学生倾听,学会质疑、学会表达、学会守纪。
让其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比如小组汇报时,给予固定的格式。
“我们经过讨论,我们小组一致认为……”或“我们几个同学认为……”“我们几个同学在操作中发现……”等;在其他组成员发言时,要求学生认真倾听汇报实验过程;要听、要看还要思考,看我们小组的意见哪些与其他组相同,哪些不同,有没有必要去补充说明?是不是重复?在分组实验中避免重复,杜绝重复,是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一个原则,一个准绳。
做好以上训练工作,今后的实验教学,对老师来说可以是既轻松,又能节省时间;对学生来说,不仅有动手的活动,而且有思维的活动。
从而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三、在分组实验中通过记录观察实验的过程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课非常重视分组实验的记录。
记录是探究的信息载体,是表达交流、推测、分析得出结论的事实依据,也是实验评价的依据,更是孩子成长的足迹。
良好的记录行为有利于养成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研究习惯,记录有利于孩子的回忆和反思,有利于提高孩子有条理的做事能力。
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或图画忠实地记录下实验过程中的想法、疑惑和收获,培养他们像科学家一样执著地进行研究探索。
当然,记录后也要进行整理,看看哪些
是对课程资源有探究价值的,哪些是关联不紧密或意义不大的,要让学生学会取舍。
从记录与整理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在分组实验结束后通过整理实验器材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
对实验器材的清洗及整理才是实验的结束。
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如何动手做实验,还要教会他们在实验结束后收拾属于自己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桌。
让学生明确实验操作不单只是动手,更要明确每种器材的使用及整理都要合乎规范。
仪器的收拣保管也能为学生创造亲自动手和体验的机会。
让学生做这些看来简单琐碎的工作,可以使学生学到了不少课本上难以学到,但在实验工作中却极其有用的知识。
比如说玻璃器皿要轻拿轻放;使用完酒精灯,不能用嘴吹灭,而要用灯帽盖住,取下再盖住等。
所以,让学生自己整理器材,能使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自然地认识器材及其作用和使用的规范性及安全性,并对器材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还能养成良好的有始有终的科学实验习惯。
总之,分组实验的自始至终都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