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中医临床路径
中医临床路径11-风湿科

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中医临床路径 (231)骨痹(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 (236)痛风中医临床路径 (242)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247)燥痹(干燥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253)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路径 (258)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
一、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大偻(TCD 编码:BNV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ICD-10 编码:M45.99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风湿病学》(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50~135-2008)(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4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纽约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方。
案”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常见证候:肾虚督寒证肾虚湿热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方。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0~135-2008)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大偻(强直性脊柱炎)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大偻(TCD 编码:BNV070)和强直性脊柱炎(ICD-10 编码:M45.991)的患者。
2.若患者已使用西药治疗,可维持原剂量,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痛风中医原理

痛风中医原理
痛风是一种由体内尿酸代谢失调引起的疾病,中医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湿热内蕴,进而引发关节炎和痛风结节。
中医治疗痛风的原理是调整脾胃功能,清除湿热,疏通经络,以达到排除体内垃圾物质和减缓疼痛的目的。
根据中医理论,痛风的发生与饮食、情志、湿气以及家族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饮食不当、暴饮暴食、偏食肥甘厚味等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湿气内积,从而影响尿酸的代谢。
情志不畅、长期压抑和过度紧张等情绪状态也会加重湿热内蕴。
此外,中医认为痛风也与体质有关,易感体质、体弱多病的人更容易患病。
中医治疗痛风的主要方法包括调理脾胃、祛风湿、活血化瘀和舒筋活络。
常用的中药有桂枝、麻黄、独活、赤芍、川芎等,这些药物可以改善体内湿热病情,促进尿酸的排泄和代谢。
此外,还可以借助针灸、拔罐、艾灸等物理疗法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缓解关节炎和减轻痛风结节带来的疼痛。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痛风的原理是通过调整脾胃功能,清除湿热,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排除体内垃圾物质和缓解疼痛的目的。
针对个体的体质和病情,中医可以采用中药、针灸、拔罐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以期达到有效控制痛风症状的效果。
100个临床路径汇总病种

临床路径,病种肛肠科耳鼻喉科呼吸内科骨伤科风湿科1肛裂病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3痔(混合痔,有外剥内扎术手术适应症)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4暴聋(突发性聋)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5鼾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6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7肺痨(耐多药肺结核)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8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9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10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11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临床路径12肺炎喘嗽(肺炎轻症)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13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临床路径14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15单纯胸腰椎骨折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16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外固定)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17胫腓骨干骨折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18股骨颈骨折(无移位和轻度移位)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19痿证(脊髓损伤(不完全性))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0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3孟氏骨折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4锁骨骨折(闭合复位外固定)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5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6骨痹(膝关节僵硬)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7骨痹(骨关节病)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8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9痛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30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临床路径,病种消化内科感染科外科妇科神经内科31胃脘痛(慢性胃炎)实施性中医临床路径32胃缓(胃下垂)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33久痢(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轻、中度)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34胃疡(消化性溃疡A1期、A2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35泄泻(急性肠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36血脱(上消化道出血)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37肠结(不完全性肠梗阻(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为主))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38积聚(代偿期肝硬化)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39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40肝着(慢性乙型肝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41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42慢性胆囊炎或合并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路径43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44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45下肢静脉曲张(行手术治疗)临床路径46月经过多症(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47不孕病(输卵管炎性不孕)实施性中医临床路径48盆腔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49异位妊娠病(输卵管妊娠)未破损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50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51滑胎病(习惯性流产,且目前已怀孕)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52子宫腺肌病(行子宫切除术)临床路径53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54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55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卒中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56头痛(偏头痛)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57面瘫(面神经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58消渴病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59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60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临床路径,病种神经内科心内科肾内科泌尿外科儿科61脑髓震荡(脑震荡)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62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63后循环缺血中医临床路径64帕金森病的中医临床路径(试行)65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66眩晕(周围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67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Ⅲ级慢性稳定期))实施性中医临床路径68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69心悸(心律失常)中医临床路径70血浊(高脂血症)中医临床路径71心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72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73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晚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74慢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75石淋(输尿管结石)实施性中医临床路径76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临床路径77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中医临床路径78睾丸鞘膜积液临床路径79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路径80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81小儿股骨干骨折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82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83小儿急性咳嗽病(急性支气管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84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重型)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85手足口病(普通型)中医临床路径86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87卵巢癌(癥瘕)中医临床路径88食管癌术后(术后病理分期为II期、III期)辅助化疗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89胃癌(晚期不能手术,或者术后出现复发转移)姑息化疗+中医治疗临床路径90原发性肺癌手术+中医药治疗临床路径眼科内分泌科临床路径,病种肿瘤科919293949596979899100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晚期乳腺癌化疗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前列腺癌(去势术后正在进行内分泌治疗)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胃癌(非手术)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胃癌术后辅助化疗(行胃癌根治术后,需行术后辅助化疗)临床路径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临床路径结直肠癌(非手术)化疗+中医中药治疗临床路径结直肠癌(不能手术或手术后转移复发不适合化疗的住院患者)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食管癌(非手术)化疗+中医中药治疗临床路径非小细胞肺癌中医临床路径。
(完整版)内二科痛风临床路径(新)2016

痹症(痛风)中医临床路径一、痹症(痛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痹症(痛风)(TCD编码为:BN Q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ICD-10 编码为:M19.99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7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痛风分类标准。
2.疾病分期参照2004 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
(1)急性期(2)间歇期(3)慢性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
痹症(痛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湿痹证风湿热痹证寒热错杂证痰瘀痹阻证肝肾虚痹证气血虚痹症(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20-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痹症(痛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痹症(痛风)(TCD 编码:BNQ010、ICD-10 编码:M19.99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血尿酸、血沉、C 反应蛋白(3)类风湿因子、抗“O”(4)肝功能、肾功能、血脂(5)心电图(6)胸部X线片、受累关节X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解质、血粘稠度、ANA、ENA、AKA、APF、抗C CP 抗体、24 小时尿尿酸、HLA-B27 等。
(八)治疗方法1. 内科基础治疗: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促进尿酸排泄、碱化尿液等。
痛风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思路构建

痛风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思路构建痛风病症是一种顽固难治的病症,西药治疗痛风虽然有一定疗效,但因其毒副作用较大,故患者耐受性差。
中医整体治疗的观念对从根本上治疗痛风有较好的综合疗效,本文从中医对痛风的辩证施治及整体药物调养的角度加以分析,期望对临床治疗中合理正确使用中医药提供一定的依据。
痛风病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伴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部分患者后期可累及肾脏,导致尿酸性肾结石形成和慢性间质性肾炎。
本病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除少数由于酶缺陷引起外,大多病因尚未阐明;继发性可由肾脏病、血液病等引起。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被古人称为“王者之疾”的痛风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目前,西药治疗痛风的药物有秋水仙碱和非甾体类药物如消炎痛等[1],但它们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较大,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而中医治疗痛风效果好、副作用少,长期以来被患者广为接受。
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进行如下报道。
1痛风的发病机制中医“痛风”之名始于金、元朝,在中医学中属风湿痹症范畴,中医称之为“白虎病”、“历节风”。
《丹溪心法》中所载:“痛风,四肢百节走痛是也,他方谓之白虎历节风证[2]。
”《格致余论?痛风论》中认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有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
”《丹溪手镜?痛风》中曰:“亦有血虚痰逐经络上下作痛[3]。
”朱丹溪认为痛风的发病源于气血凝阻,并在用药时综合运用燥湿化痰、和中利气、活血通络等方法。
明清医家张景岳、张石顽等强调痛风是由于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或气血亏损、湿邪外袭或风寒湿气乘虚外袭而导致邪气客于筋脉经络,气血凝滞所致的皮肉筋脉或经络或四肢或腰背的疼痛[4]。
可见,我国历代对于痛风病症的发病原因已有相当的了解,并与现代发现的致病因素相吻合。
痛风之于中医:脉络不通浊瘀痹的诊治

葛根 1 5 g ,白芷 1 5 g ,伸筋 草 1 5 g ,苍 术 1 ( ’ g ,地 龙1 【 ) g ,当归1 0 g ,J l 1 芎1 ( g ,乌
药1 O g ,桑 寄 生1 0 g ,独 活 1 5 g ,薏苡仁 1 5 g ,土鳖 虫1 0 g ,白芥子 1 0 g ,甘 草 g ,
加 之 治 疗 不规 范 ,中阳 药 物 反 复 使
原 方 治 疗 ,改 为 每 2 日1 剂 巩 固 治 疗 治
疗4 月后 , I 临床 症 状 基 本 消 失 , 尿 酸检 查
2 # - 前 始有 双 下肢 不规 律疼 痛 ,遇 气候
变化 加 重 , 多 医按 痹 证 ( 风 湿 痹 痛 )治
呤 代 紊乱 乖 【 】 ( 或 )尿酸排 泄减少 所救
诊 见 :体 型 偏 胖 ,遇 气 候 变 化 四 肢 疼 痛 ,双 下肢 明 显 , 疼 痛 部 位 不 固定 .
严 重 时 , 双 下 肢 无 法 行 走 , 双踝 关 节 明
的高 尿酸血症 直接相 关 。常 伴有 愎型肥 胖 、高脂 “ I l 疵 、高血压 、2 型糖尿病以及
心血管疾病等。
显变大,尿酸指标2 年 来一 直未见正常 , 偶有腰胀 痛 ,舌 淡苔 白腻 ,脉 细涩 ,血
压1 5 5 / 1 1 5 mmHg 。x线 摄 片 显 示 双 踩 关
著 中 学家 、国医 大师朱 良春教 授认 为, “ 痛 风患者 多为形体 丰腴之痰
湿之 体 ,并仃嗜 酒 、喜啖 之好 ,导致脏 9 府功能失 调 ,升 清降浊无 权 ,因之痰湿 阻于l 『 1 l 之[ { 1 ,难 以泄化 ,与血眯相 结 而 为浊瘀 .滞 留于经 脉 ,则骨 节 9 中 痛,
痛风肾(尿酸性肾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住院病历和首次病程记录
□进行实验室检查
□明确有无并发症,必要时监护
□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上级医师查房:病情评估及建立初步诊疗方案
□中医四诊பைடு நூலகம்息采集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调整中药处方
□根据情况调整基础用药
□完善相关检查
重点医嘱
长期医嘱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Ⅱ级护理
□低盐低嘌呤优质低蛋白饮食
□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其他疗法
□内科基础治疗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
□24小时尿尿酸测定
□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或eGFR
□凝血功能
□尿β2微球蛋白
□免疫指标、血沉、CRP、类风湿因子
□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HIV等)
□皮肤与关节护理
□健康宣教
病情变异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
时间
年月日
(第8-14天)
年月日
(出院日)
主要诊疗工作
□上级医师查房,结合病理诊断和临床表现,制定个体化诊疗计划。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调整中药处方
□根据情况调整基础用药
□向患者或家属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和随访计划
痛风肾(尿酸性肾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痛风肾病(尿酸性肾病)(ICD-10编码:N28.905)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岁门诊号:住院号:
痛风症(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痛风症(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痛风症(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1. 痛风症概述痛风症,也称作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以高尿酸血症引发的关节炎疾病。
它常表现为关节疼痛、红肿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临床路径在治疗痛风症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下面将介绍中医的治疗方案。
2. 中医临床路径治疗痛风症的策略中医临床路径治疗痛风症主要采取以下策略:1. 首要原则:清热祛湿、活血化瘀。
中医认为,痛风症的发生与湿热之邪阻滞、瘀血凝滞有关。
因此,治疗痛风症的首要原则是清热祛湿、活血化瘀,以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2. 药物治疗:中医常选用草药制剂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罂粟壳、秦艽、桃仁等,这些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通络的功效,可有效缓解痛风症状。
3. 饮食疗法:中医强调调整饮食惯对治疗痛风症非常重要。
患者应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内脏、海鲜、啤酒等,同时适量增加水果、蔬菜和粗粮的摄入,以帮助清除体内的尿酸。
4. 调整生活方式:中医推崇合理锻炼和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惯。
患者应适度运动,注意保暖,避免过度疲劳,以提高免疫力和缓解症状。
5. 针灸疗法:中医认为,痛风症与体内气血循环不畅有关,因此可以采用针灸疗法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循环,改善病情。
3. 总结中医临床路径在治疗痛风症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清热祛湿、活血化瘀,草药治疗,饮食调理,生活方式调整和针灸疗法等手段,可以缓解痛风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个体差异和不良反应,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请注意,本文档中的内容仅供参考,并不具备法律效力。
病人在接受中医临床路径治疗前,应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痛风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情况的总结

痛风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情况的总结我院于2011年2月按“痛风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完成“痛风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门诊)”的拟定。
在2011年3月至2011年11月期间于我院门诊严格按照路径要求进性病例采集、诊断治疗及观察记录。
进入路径的患者总人数26人,其中出现变异而退出路径4人(3例未复诊脱失、1例于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行其他治疗),完成路径的患者人数22人。
进入路径患者均四诊合参、辨证分析后予中药汤剂治疗,其中配合西药治疗22例,配合中成药治疗5例,配合针灸理疗等中医特色疗法4例,治疗前后均予复查血尿酸、血沉、C反应蛋白等相关检查,并行中医证候学等相关情况的观察记录。
进入路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及理化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对路径诊疗过程中的各方面满意度较高(具体详见“阶段评估表”)。
该路径的临床使用表明其具有明确的优势,简单概括如下:1、使患者急性期症状持续时间缩短,症状缓解后疗效也较为巩固。
针灸理疗、中药外敷等中医特色疗法对急性期关节肿痛的缓解效果显著。
2、治疗费用降低。
使用路径后患者的药物费用较使用路径前下降约5%,体现出祖国传统医学效显价廉的优势。
3、使患者的医从性、满意度明显增高。
4、使门诊医师诊治思路更为明确,提高诊疗效率。
同时,该路径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尚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1、对于老年病患及病程日久者疗效较差,症状易反复。
2、血尿酸下降水平低于预期,多数患者症状缓解后尿酸仍高于正常水平。
根据实行路径过程中所取成效及存在问题的总结分析,下一步工作重点在于进一步完善临床路径,发挥其优势,弥补其不足,尤其在治疗方面进行加强,重视中医特色疗法的辅助治疗,进一步体现中医诊治的优势。
完善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后,落实好路径的实行,进而推广、普及。
厦门中医院肾病、风湿科2011年12月5日。
痛风病中医诊疗方案

痛风病(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多以多个趾指关节,卒然红肿疼痛,逐渐疼痛剧如虎咬,昼轻夜甚,反复发作。
可伴发热,头痛等症。
(2)多见于中年老年男子,可有痛风家族史。
常因劳累,暴饮暴食,吃高嘌呤食品,饮酒及外感风寒等诱发。
(3)初起可单关节发病,以第一跖趾关节多见。
继则足踝、跟、手指和其他小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可有渗液。
反复发作后,可伴有关节四周及耳廓、耳轮及趾、指骨间出现“块瘰”(痛风石)。
(4)血尿酸、尿尿酸增高。
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可增高。
(5)必要时作肾B超探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了解痛风后肾病变情况。
X线摄片检查:可示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有不整洁的穿凿样圆形缺损。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分类标准(1)关节液中有特异的尿酸盐结晶体。
(2)有痛风石,用化学方法(murexide试验)或偏振光显微镜观察证实含有尿酸盐结晶。
(3)具备下列临床、实验室和X线征象等12条中6条者:A、1次以上的急性关节炎发作B、炎症表现在1日内达到高峰C、单关节炎发作D、观察到关节发红E、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F、单侧发作累及第一跖趾关节G、单侧发作累及跗骨关节H、可疑的痛风石I、高尿酸血症J、关节内非对称性肿胀(X线片)。
K、不伴骨质腐蚀的骨皮质下囊肿(X线片)。
L、关节炎症发作期间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
上述(1)(2)(3)项中,具备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二)证候诊断1、湿热蕴结证:局部关节红肿热痛,发病急骤,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或头痛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2、脾虚湿阻证:无症状期,或仅有稍微的关节症状,或高尿酸血症,或见身困乏怠,头昏头晕,腰膝酸痛,纳食减少,脘腹胀闷,舌质淡胖或舌尖红,苔白或黄厚腻,脉细或弦滑等。
痛风中医临床路径

痛风病(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一、痛风病(痛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病(痛风)(TCD 编码为:BNV05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ICD-10 编码为:M10.99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7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痛风分类标准。
2.疾病分期参照2004 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
(1)急性期(2)间歇期(3)慢性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
痛风病(痛风)临床常见证候:湿热蕴结证脾虚湿阻证寒湿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肝肾阴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ZYYXH/T120-2008)。
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痛风病(痛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风病(痛风)(TCD 编码:BNV050、ICD-10 编码:M10.99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血尿酸、血沉、C 反应蛋白(3)类风湿因子、抗“O”(4)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5)心电图(6)胸部X线片、受累关节X线片(7)腹部超声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解质、血粘稠度、ANA、ENA、AKA、APF、抗C CP 抗体、24 小时尿尿酸、HLA-B27 等。
痛风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第一诊断为痛风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
时间
(第1天)
(第2~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初步诊断和病情评估
□初步拟定治疗方案
□完善辅助检查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和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
□外治法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血尿酸、血沉、CRP
□类风湿因子、抗“O”
□肝、肾功能、血脂、血糖
□心电图
□胸部X线片、受累关节X线片
□腹部超声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低嘌呤饮食
□中药汤剂
□中成药
□中药注射液静滴
□针灸治疗
□外治法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继续完善入院检查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低嘌呤饮食
□中药汤剂
□中成药
□中药注射液静滴
□针灸治疗
□外治法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复查异常项目
□对症处理
主要护理工作
□入院介绍、入院健康教育
□按照医嘱执行护理措施
□完成护理记录
□按照医嘱执行护理措施
□饮食指导
□安抚疏导、健康教育
□按照医嘱执行护理措施
□饮食指导
□交代出院注意事项、随诊日期
□开具出院诊断书
□完成出院记录
□通知出院
重点
医嘱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低嘌呤饮食
痛风中医临床路径

痛风中医临床路径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痛风病(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一、痛风病(痛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病(痛风)(TCD 编码为:BNV0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ICD-10 编码为:)(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7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痛风分类标准。
2.疾病分期参照2004 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
(1)急性期(2)间歇期(3)慢性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
痛风病(痛风)临床常见证候:湿热蕴结证脾虚湿阻证寒湿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肝肾阴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20-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痛风病(痛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风病(痛风)(TCD 编码:BNV050、ICD-10 编码:)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血尿酸、血沉、C 反应蛋白(3)类风湿因子、抗“O”(4)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5)心电图(6)胸部X 线片、受累关节X 线片(7)腹部超声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解质、血粘稠度、ANA、ENA、AKA、APF、抗CCP 抗体、24 小时尿尿酸、HLA-B27 等。
痛风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痛风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简介
痛风关节炎,也称为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由尿酸晶体沉积引
起的疾病。
中医对于痛风关节炎的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并采用一
套独特的临床路径。
中医临床路径
1. 诊断:中医通过仔细的问诊和观察来确定痛风关节炎的诊断。
主要症状包括关节红肿、疼痛、发热等。
同时,中医还会结合舌诊、脉诊等方法进行综合判断。
2. 清热祛湿:中医认为痛风关节炎主要是由于湿热互结引起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会采用清热祛湿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包括连翘、茅芒等,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和红肿。
3. 疏风活络:中医认为风湿是痛风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之一,因
此在治疗过程中,会采用疏风活络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包括白芷、
川芎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关节疼痛。
4. 调理脾肾:中医认为脾肾失调是痛风关节炎的内在原因之一,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会通过调理脾肾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常用的中
药包括党参、山药等,可以增强体质,减少尿酸产生。
5.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在痛风关节炎的治疗中的重要性。
建议患者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等,多食用低嘌呤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合理的饮食有助于控制尿酸水平,缓解症状。
结论
中医在治疗痛风关节炎方面具有独特的临床路径,包括诊断、
清热祛湿、疏风活络、调理脾肾和饮食调理等。
中医的综合治疗方
法可以有效缓解痛风关节炎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实际
治疗中,患者应当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
的调整,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风湿科——痛风中医诊疗方案解读

痛风诊疗方案解读痛风诊疗方案是针对痛风患者的全部诊治过程,包括诊断、治疗、护理和疗效评价等等,其编制依据主要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痛风协作组成员单位梳理、验证、优化的痛风中医诊疗方案。
该方案具有临床普适性,证候、方药、治法得到业内专家认可,适用于痛风临床路径的门诊和住院患者。
本方案旨在规范本病的临床诊断、辨证治疗,提高中医风湿病临床疗效的水平和安全性。
应用本方案时需要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自身的经验及治疗方法、患者的医院灵活运用。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多以单个趾指关节,卒然红肿疼痛,逐渐疼痛剧如虎咬,昼轻夜甚,反复发作。
可伴发热,头痛等症。
(2)多见于中年老年男子,可有痛风家族史。
常因劳累,暴饮暴食,吃高嘌呤食物,饮酒及外感风寒等诱发。
(3)初起可单关节发病,以第一跖趾关节多见。
继则足踝、跟、手指和其他小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可有渗液。
反复发作后,可伴有关节周围及耳廓、耳轮及趾、指骨间出现“块瘰”(痛风石)。
(4)血尿酸、尿尿酸增高。
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可增高。
(5)必要时作肾B超探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了解痛风后肾病变情况。
X线摄片检查:可示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有不整齐的穿凿样圆形缺损。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原发性痛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1年版)。
1、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痛风的主要临床表现,常为首发症状。
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无症状的间歇期、高尿酸血症,对秋水仙碱治疗有特效的典型病例,临床诊断并不困难,然而也有不典犁起病者。
在关节滑液或痛风石中榆测到MSU晶体可以确诊。
目前多采用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分类标准。
进行诊断,同时应与蜂窝织炎、丹毒、感染化脓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假性痛风等相鉴别。
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分类标准:(1)关节液中有特异性的尿酸盐结晶体。
中医治疗痛风的临床思路

中医治疗痛风的临床思路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目前多采用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急性痛风关节炎分类标准。
关节液中有特异性尿酸盐结晶;其次用化学实验或偏振光显微镜证实痛风石中含尿酸盐结晶;其三,具备以下12项(临床、实验、X线表现)中6项:①急性关节炎发作>1次;②炎症反应在1天内达高峰;③单关节炎发作;④可见关节发红;⑤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⑥单侧第一跖趾关节受累;⑦单侧跗骨关节受累;⑧可疑痛风石;⑨高尿酸血症;⑩不对称关节内肿胀(X线证实);B11无骨侵蚀的骨皮质下囊肿(X线证实);B12关节炎发作时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
(2)间歇期痛风:此期为反复急性发作之间的缓解状态,通常无任何不适或仅有轻微的关节症状,因此,此期诊断必须依赖过去的急性痛风关节炎发作的病史及高尿酸血症。
(3)慢性痛风期:慢性痛风为病程迁延多年,持续高浓度的血尿酸未获满意控制的后果,痛风石形成或关节症状持续不能缓解是此期的临床特点。
结合X 线或结节活检,查找尿酸盐结晶,不难诊断,此期应与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骨肿瘤等相鉴别。
(4)肾脏病变:尿酸盐肾病患者最初表现为夜尿增加,继之尿比重降低,出现血尿,轻、中度蛋白尿,甚至肾功不全。
此时,应与肾脏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痛风相鉴别。
尿酸性尿路结石则以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X线平片大多不显影,而B超检查则可发现。
对于肿瘤广泛播散或接受放化疗的患者突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应考虑急性尿酸性肾病,其特点是血、尿尿酸急骤升高。
治疗方案及原则原发性痛风缺乏病因治疗,因此不能根治。
治疗痛风的目的是:①迅速控制痛风关节炎的急性发作;②预防急性关节炎复发;③纠正高尿酸血症,以预防尿酸盐沉积造成的关节破坏及肾脏损害;④手术剔除痛风石,对毁损关节进行矫形手术,以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1)西医治疗:一般治疗:痛风急性关节炎治疗: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负重。
暂缓使用促尿酸排泄药及抑尿酸生成药,以免引起血尿酸波动,延长发作时间或引起转移性痛风。
37.痛风临床路径

痛风临床路径一、痛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痛风(ICD-10: M10.90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痛风诊断:参照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
(2)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2.疾病分型参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
1)急性期;2)间歇期;3)慢性期。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诊断或分类诊断明确根据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2013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或2004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及2016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颁布的《中国痛风诊治指痛风临床路径一、痛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痛风(ICD-10: M10.90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痛风诊断:参照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
(2)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2.疾病分型参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
1)急性期;2)间歇期;3)慢性期。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诊断或分类诊断明确根据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2013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或2004 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及2016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颁布的《中国痛风诊治指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解质、血粘稠度、ANA、ENA、AKA、APF、抗CCP 抗体、HLA-B27. 24小时尿尿酸、关节穿刺检查、关节双源CT和超声检查。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正文:一、痛风的概述⑴痛风的定义痛风是一种由尿酸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和尿酸结晶沉积。
⑵痛风的病因痛风的病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饮食因素、生活方式和代谢障碍等多个方面。
⑶痛风的临床表现痛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急性关节炎发作、痛风石形成和尿酸沉积病变等。
二、中医对痛风的认识⑴痛风在中医理论中的分类中医将痛风分为痛风(fēng)和痛风石(fēngshí)两种不同类型。
⑵痛风的中医病机中医认为痛风的发生与肝肾功能失调、风寒湿邪侵袭、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
⑶中医对痛风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痛风主要采用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调理。
三、痛风的相关研究进展⑴痛风的药物治疗目前,针对痛风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利尿剂、非甾体类抗炎药、尿酸降低药等。
⑵痛风的营养调理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可以有效控制和预防痛风发作。
⑶痛风的辅助治疗方法除了中医治疗外,痛风还可以通过物理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等进行综合治疗。
四、痛风的预防与保健⑴痛风的预防措施预防痛风的关键在于调整饮食习惯、增加体育锻炼、控制体重等方面。
⑵痛风患者的饮食指导痛风患者应遵循低嘌呤饮食,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
⑶痛风患者的生活方式改善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保持充足睡眠、避免情绪波动等,有助于缓解痛风症状。
附件:⒈《痛风饮食指导手册》⒉《痛风治疗药物说明书》⒊《痛风患者运动指导手册》法律名词及注释:⒈利尿剂:促进尿液排泄的药物。
⒉非甾体类抗炎药:用于缓解炎症和镇痛的药物,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
⒊尿酸降低药:用于减少体内尿酸合成或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丙磺舒、苯溴马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风病(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一、痛风病(痛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病(痛风)(TCDS码为:BNVO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ICD-10编码为:)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痛风分类标准。
2. 疾病分期参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
(1 )急性期
(2)间歇期
(3)慢性期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 。
痛风病
(痛风)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蕴结证
脾虚湿阻证
寒湿痹阻证
痰瘀痹阻证
肝肾阴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 、中华中医药学
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20-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痛风病(痛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风病(痛风)(TCDS码:BNVO50 ICD-10编码:)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血尿酸、血沉、C反应蛋白
(3)类风湿因子、抗“ O”
(4)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
(5)心电图
(6)胸部X线片、受累关节X线片
(7)腹部超声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解质、血粘稠度、ANA、ENA、AKA、APF抗CCP抗体、24小时尿尿酸、HLA-B2等。
(八)治疗方法
1. 基础治疗
2.针灸治疗3.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瘀热阻滞证:泄化浊瘀、养阴清热
痰浊阻滞证:化痰泄浊、通络止痛
肾阴虚证:补益肝肾、舒经通络脾虚湿浊证:益气健脾,泄浊化瘀肝肾亏虚证:补益肝肾4.辨证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5.外治法。
6.其他疗法。
7. 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关节红、肿、热、痛等主要症状改善;
2.血沉、C反应蛋白、血尿酸等相关指标较入院时好转;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退出本路径。
2.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3.合并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浊痹(痛风)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浊痹(TCD 编码:BNV050 ICD-10编码:) 患者姓名: 性别:_年龄: —门诊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院号: —住院日期: _________ 年_月_日 出院日期:_
____________ 年—月」
责
标准住院日w 14天 实际住院日:
时间 诊疗
月-
丄后丄人
与
信证 ^
史诊医少
重点 医嘱
□、
病
案代
斤交 怎属 魯豕 嘱^呤治mWMg 華^注B 级嘌灸药
成
药吊 进一完向和S
针分^口口 E 中外
息,集行第 中医证候判断.汁 估治疗调整或补充诊 疗完善必要检杳
四诊信
(第6 - 10 天
诊疗评
方案艮据病情调整治疗 方案集中医四诊信 中完$
护理饮射法、 牝规 仪常 打理食 界剂
呤疗 意灸级嘌灸药成药
5
发症
期灸科护并 分低嘌呤理食 药汤剂 药射液静滴 分级护理
针灸治疗 中成
中药 外治法、亠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复症处常项目
CRP
日
电图线片、
对对续完善入院检查
声
□施□有,原因:
病i 、
2、
情 ---------------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