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政府建立债务危机预警体系的探讨
政府债务化解_思考(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政府债务化解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政府债务化解的背景、原因、现状、措施及挑战等方面进行思考,以期为我国政府债务化解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政府债务化解的背景与原因1. 背景因素(1)经济高速发展,地方政府投资需求旺盛。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地方政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金融市场化改革,地方政府融资渠道拓宽。
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地方政府融资渠道不断拓宽,包括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政府购买服务、PPP项目等,使得债务规模迅速膨胀。
(3)房地产市场调控,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断收紧,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加大了债务偿还压力。
2. 原因分析(1)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债务融资。
部分地方政府在财政收支平衡方面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债务结构不合理。
地方政府债务中,隐性债务占比过高,增加了债务风险。
(3)债务偿还能力不足。
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债务偿还能力不足,导致债务风险加大。
三、政府债务化解的现状1. 政策措施(1)优化债务结构。
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将非债券形式的政府债务转化为债券形式,降低债务成本。
(2)控制债务规模。
对一般性债务规模进行控制,严格预算管理,减少新增债务。
(3)鼓励发行地方专项债。
支持地方政府发行项目收益专项债,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
(4)推进国企改革。
通过国企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盈利能力,降低债务风险。
2. 实施成效(1)债务规模得到控制。
近年来,我国政府债务规模增速有所放缓,债务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2)债务结构逐步优化。
地方政府债券占比逐步提高,债务成本有所降低。
(3)国企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部分国有企业盈利能力提高,债务风险有所降低。
四、政府债务化解的措施与建议1. 加强债务管理(1)完善债务预算制度。
化解政府债务调研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政府债务的持续增长,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政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的严峻形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决策部署,我们组织开展了此次政府债务化解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二、调研背景1. 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
根据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末,全国政府法定债务余额70.77万亿元,其中国债余额30.03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余额40.74万亿元。
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形势严峻。
部分地区债务规模较大、风险等级高,容易造成风险隐患。
同时,政府债务预算管理有待加强,部分地区融资收益平衡能力不足。
3.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们组织开展此次政府债务化解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据。
三、调研方法1. 文献研究法。
查阅相关政策文件、研究报告等,了解政府债务风险防控的理论和实践。
2. 实地调研法。
赴部分地方政府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的具体情况。
3. 访谈法。
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专家学者等开展访谈,了解政府债务风险防控的难点和问题。
四、调研结果(一)政府债务风险现状1.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
部分地区债务规模较高,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2. 债务结构不合理。
部分地方政府过度依赖短期债务,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
3. 债务预算管理有待加强。
部分地区债务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存在薄弱环节。
4. 部分地区融资收益平衡能力不足。
部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盈利能力较弱,融资收益难以覆盖债务成本。
(二)政府债务风险防控难点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识别难度大。
债务风险涉及多个领域,识别难度较大。
2. 债务化解政策落实难度大。
部分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政策难以落地,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现状进程与热点分析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现状进程与热点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领域的重要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增长,债务风险逐渐显现,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全面深入推进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研究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现状、进程与热点,有助于深入了解债务问题的本质和根源,为有效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提供决策参考和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经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多个部门针对地方债务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债务管理、规范债务融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有必要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现状、进程和热点,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全面了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现状,探讨其研究进程和热点,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具体目的包括:1. 深入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现状,包括债务规模、增长速度、债务结构等方面的情况,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2. 探讨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的进程,了解此问题研究的历史渊源、研究方法和主要成果,为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3. 分析目前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的热点,包括政策研究、风险评估、监管机制等方面的重点问题,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和思路。
4. 总结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启示,包括政策建议、风险预警、监管改进等方面的建议,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5. 展望未来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的发展方向,包括深化研究内容、拓展研究视角、提升研究水平等方面的建议,为学术界和政策界提供参考。
2. 正文2.1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现状分析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增长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增长,已成为影响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截至目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已超过20万亿元,其中隐性债务占比不容忽视。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迅速增长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试论我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对策
试论我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对策【摘要】我国地方债务风险日益突出,需要采取有效对策进行化解。
在加强监管和引导方面,政府可以完善地方债务监管制度,严格审查债务项目,防范潜在风险。
优化债务结构可以通过降低隐性债务比重,增加可持续性债务比重,提高债务偿还能力。
拓宽融资渠道则可以推动地方政府多元化融资渠道,减轻债务压力。
加强信息披露可提高债务透明度,增加社会监督力度。
同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风险。
总结回顾当前地方债务风险状况,展望未来通过综合施策,加强对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工作,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对策、监管、债务结构、融资渠道、信息披露、风险预警、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地方债务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增加,债务风险逐渐积累,对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地方债务规模持续扩大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部分地方政府存在财政困难,为了应对地方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不得不通过增加债务来筹集资金;二是一些地方政府在政绩考核和竞争中存在过度举债的倾向,希望通过快速扩张来提高地方GDP和政府形象。
地方债务风险的存在主要体现在:一是地方政府债务隐性债务日益暴露,存在“隐性债务”风险;二是部分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较弱,存在偿债风险;三是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不合理,存在债务结构风险。
当前我国地方债务风险问题亟待解决。
为此,我们需要加强监管和引导,优化债务结构,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信息披露,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从而有效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保障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2 问题明确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政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频繁举债融资,地方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地方债务风险逐渐凸显,给地方政府和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一定压力和风险。
地方债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存在隐性债务和隐性担保,加剧了债务风险。
化解中国地方债务的方法(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凸显。
地方债务的持续增长,不仅给地方政府带来了沉重的偿债压力,也增加了系统性金融风险。
为了维护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地方债务。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化解中国地方债务的方法与路径。
一、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1. 调整债务期限结构。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中短期限债务占比过高,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因此,应调整债务期限结构,适当增加长期限债务,降低短期偿债压力。
2. 优化债务品种结构。
在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时,可根据不同项目特点,选择合适的债券品种,如普通债券、专项债券等。
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发行绿色债券、扶贫债券等,降低融资成本。
3.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逐步放开地方政府债券利率管制,使其与市场利率接轨,降低地方政府融资成本。
二、加强债务管理,提高债务透明度1.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明确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债务规模、债务期限等管理要求,确保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在可控范围内。
2. 完善债务信息公开制度。
要求地方政府定期公开债务信息,提高债务透明度,增强公众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认知。
3. 强化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债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风险防范措施。
三、调整财政分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1. 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确保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财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2.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民生支出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政府投资在地方债务中的占比。
3.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
四、发展实体经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地方政府提供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
2. 激发市场活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增长。
国有企业 债务风险预警应急指标体系
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预警应急指标体系【实用版】目录一、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预警的重要性二、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预警应急指标体系的构建三、具体指标的设置及其意义四、结论正文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也面临着诸多风险,其中债务风险是其经营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为了有效控制和降低国有企业的债务风险,有必要构建一套债务风险预警应急指标体系。
一、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预警的重要性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预警是为了及时发现和应对企业债务风险,避免企业陷入债务危机。
债务风险预警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因此,构建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预警应急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预警应急指标体系的构建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预警应急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经营范围变化情况:如果国有企业的经营范围在扩大,说明该国有企业在当地政府的地位很高,很受重视,不容易倒闭。
2.业务是否增加:比如当地政府或者大企业是否给该国有企业新增了大量建设任务等。
3.财务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
4.生产经营指标:包括产量、销售收入、利润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
三、具体指标的设置及其意义1.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之比,用于衡量企业的负债水平。
资产负债率越低,说明企业的负债水平越低,债务风险越小。
2.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用于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流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债务风险越小。
3.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是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用于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速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债务风险越小。
4.产量、销售收入、利润: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
政府债务化解真实(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有效化解政府债务,确保国家财政安全和社会稳定,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政府债务化解的背景、挑战、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府债务化解的背景1. 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增长乏力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增长乏力。
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地方政府加大了投资力度,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凸显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体现在债务规模过大、债务结构不合理、债务分布不均衡等方面。
其中,隐性债务风险尤为突出。
3. 政策要求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为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要求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严格控制债务规模,优化债务结构。
二、政府债务化解的挑战1. 债务规模过大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化解压力巨大。
如何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有效降低债务规模,成为一大挑战。
2. 债务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不合理,高成本、短期限的债务占比过高。
这导致债务风险较大,化解难度加大。
3. 债务分布不均衡地方政府债务分布不均衡,中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债务压力较大。
如何实现债务区域均衡,是政府债务化解的重要任务。
4. 债务风险防范与化解能力不足地方政府在债务风险防范与化解方面存在不足,如债务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善、债务风险应急处置机制不健全等。
三、政府债务化解的路径探索1. 优化债务结构(1)降低高成本、短期限债务占比,提高中长期债务占比;(2)合理控制债务规模,确保债务风险可控;(3)拓宽债务融资渠道,引入社会资本参与。
2. 实施债务置换(1)将高成本、短期限债务置换为低成本、中长期债务;(2)将部分隐性债务纳入显性债务管理,降低债务风险。
3. 加强债务风险防范与化解(1)完善债务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债务风险防范能力;(2)建立健全债务风险应急处置机制,确保债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3)强化债务风险责任追究,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我国地方债存在的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
我国地方债存在的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随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地方债务风险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于地方债务风险的防范和对策研究,既需要政府部门的监管和管理,也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本文将主要从我国地方债存在的风险、防范对策方面展开探讨。
一、我国地方债存在的风险1.1 风险来源在我国,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是为了筹措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公共事业,由于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审批流程不够严格,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以不当手段获取债务,使得债务规模迅速膨胀。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通过债务融资来扩大投资规模,但是经济发展不如预期,导致债务无法清偿,从而形成一定的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增加,不仅使得政府债务负担加重,而且对整个经济体系也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地方政府为了还债而进行过度投资,使得资源配置出现扭曲,导致投资效率低下。
部分地方政府通过债务融资来进行不必要的项目建设,以维护政绩和经济增长,这种举债行为严重损害了公共财政的健康发展。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大,不仅拖累了地方政府财政,也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由于地方政府债务的不断增加,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还债而不断举债,这种盲目举债行为导致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不断积累。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应对债务危机,可能采取不正当手段来进行债务置换或转移,从而延缓了债务风险的爆发,但是也给未来的债务风险埋下了更多的隐患。
二、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对策2.1 完善政府监管体系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债务用途、偿债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和监督。
还要规范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行为,加强债务审批和披露制度,防止地方政府以不当手段获取债务。
2.2 严格债务限额管理对地方政府债务限额进行明确的规定,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监管和限制,严格执行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制度,强化对地方政府违规举债的处罚力度,确保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稳定控制。
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仍需(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问题日益凸显。
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不仅关系到地方政府的财政稳定,更关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仍需全社会共同努力,从政策制定、风险监测、债务管理等多个层面入手,构建完善的债务风险防控体系。
一、政策制定层面1. 完善债务管理制度(1)明确债务限额管理。
制定合理的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确保债务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规范债务融资行为。
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监管,防止违规融资行为。
(3)完善债务偿还机制。
建立健全债务偿还机制,确保地方政府债务到期按时偿还。
2. 优化债务结构(1)优化债务期限结构。
合理调整债务期限,降低短期债务风险。
(2)优化债务类型结构。
降低融资平台债务占比,提高政府债券比例。
(3)优化债务地区结构。
引导地方政府债务向经济发达地区倾斜,减少欠发达地区债务风险。
二、风险监测层面1. 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体系(1)完善债务风险监测指标体系。
建立涵盖债务规模、期限、类型、地区等多维度的债务风险监测指标体系。
(2)加强债务风险监测预警。
对债务风险较高的地区和项目进行重点关注,及时发出风险预警。
2. 提高债务风险识别能力(1)加强债务风险评估。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债务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加强债务风险信息共享。
建立跨部门、跨地区债务风险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债务风险识别能力。
三、债务管理层面1. 加强债务管理队伍建设(1)提高债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加强债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债务管理能力。
(2)完善债务管理考核机制。
将债务管理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激励债务管理人员积极履行职责。
2. 优化债务资金使用(1)强化债务资金监管。
加强对债务资金使用的监管,防止资金浪费和违规使用。
(2)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率。
优化债务资金投向,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展。
3. 推进债务重组(1)积极推动债务重组。
创新化解政府债务工作(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攀升,债务风险问题日益凸显。
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必须创新化解政府债务工作,降低债务风险。
本文将从债务风险现状、原因分析、创新措施和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债务风险现状1. 债务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3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已高达127万亿,债务风险压力巨大。
其中,隐性债务规模较大,部分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债务负担较重。
2. 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受经济下行压力和财政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我国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财政支出刚性增长,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
部分地方政府财政赤字较大,偿债压力较大。
3. 地方政府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部分地方政府债务期限较短,流动性风险较大。
在债务到期时,可能面临较大的偿还压力。
二、债务风险原因分析1. 经济发展方式粗放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财政收入增长乏力。
2. 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民生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刚性支出增长较快,影响了财政平衡。
3. 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不到位部分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不到位,债务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不健全,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4. 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部分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导致财政收入波动较大。
三、创新化解政府债务工作措施1. 优化债务结构(1)控制债务规模。
加强债务限额管理,合理确定债务规模,避免债务过度扩张。
(2)优化债务期限结构。
合理配置短期、中期和长期债务,降低流动性风险。
2.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1)完善财政预算制度。
加强预算约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对民生、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投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3. 加强债务风险监管(1)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对债务规模、期限结构、偿债能力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测。
(2)加强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
提高债务透明度,增强社会监督。
化解债务危机意义(3篇)
第1篇在现代社会,债务已经成为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当债务累积到无法持续的地步,便可能引发债务危机。
债务危机不仅会对个人、企业,甚至对整个国家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及时有效地化解债务危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化解债务危机的重要性。
一、维护经济稳定1. 避免经济衰退债务危机可能导致经济衰退,进而引发失业率上升、企业倒闭、居民收入减少等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
化解债务危机有助于避免经济衰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2. 保障金融市场稳定债务危机可能导致金融市场动荡,引发投资者恐慌,甚至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通过化解债务危机,可以稳定金融市场,维护金融秩序。
3. 促进投资增长债务危机可能导致企业融资困难,进而影响投资增长。
化解债务危机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激发企业投资活力,推动经济增长。
二、保护个人和企业利益1. 避免个人破产债务危机可能导致个人负债累累,最终走向破产。
化解债务危机有助于减轻个人债务负担,避免个人破产。
2. 保护企业正常运营企业债务危机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无法正常运营。
化解债务危机有助于企业渡过难关,保障企业正常运营。
3. 维护员工就业企业债务危机可能导致企业裁员,进而影响员工就业。
化解债务危机有助于保障员工就业,维护社会稳定。
三、提高政府治理能力1. 优化财政结构化解债务危机有助于政府优化财政结构,降低财政风险。
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和收入,实现财政平衡。
2. 提升政府公信力政府有效化解债务危机,有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3. 加强政策执行力债务危机暴露出政府政策执行力的不足。
通过化解债务危机,政府可以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政策执行力。
四、促进社会和谐1. 缓解社会矛盾债务危机可能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引发社会动荡。
化解债务危机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
2. 促进公平正义化解债务危机有助于实现公平正义,让社会资源得到合理分配。
3. 增强社会凝聚力债务危机可能削弱社会凝聚力。
关于防范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思考
其财 政收 入 , 务 负 担率 比较 高 。而且 债 务 的规 模 债
接 借入 、 提供 担保 、 账等形 成 的必须 由政府 偿还 的 欠
债务 , 或者是 那些 虽然 不是 由政 府举债 , 但须 由政 府
承担 的债 务 … 。地 方 政 府 债 务 风 险是 指 地 方 政 府 债务 规模 过大 , 未来 拥 有 的公共 资 源 不 足 以履 行 其 未来 应承 担 的支 出责 任 和义务 , 导致 经济 、 社会 的稳
较 快 。 在 风 险较 大 。 潜
从 横 向的债 务 规模 总 量来 看 , 量 的调 研 报告 大 以及 财政 部 的报 告 可 以看 出 , 国大 多数 省 份 出 现 我
了债务数 额 巨大的情 况 , 且这种 情况 越演越 烈 , 而 债
务余 额 比较 巨大 。有 的省 份 , 务余 额 甚 至 超 过 了 债
基 金 项 目 : 河 南 省政 府 决策 研 究 招 标 课 题 《 南 省 地 方 政 府 债 务 风 险 预警 研 究 》(0 1 4 3 阶级 性 成 果 河 2 1B 1 )
作 者 简 介 : 袁 晓 燕 ( 9 8 ), , 南 内乡 人 , 北 水 利 水 电学 院管 理 与 经 济 学 院教 授 。 16 一 女 河 华
第 2 8卷 第 4
关于化解债务(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债务风险日益凸显。
如何有效化解债务危机,已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债务产生的原因、化解债务的策略与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债务产生的原因1.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
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为推动经济增长,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 地方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不匹配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承担了大量事权,但支出责任相对较低。
为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举债来弥补财政缺口。
3. 金融监管政策调整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清理整顿,限制了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举债。
这使得地方政府不得不寻求其他融资渠道,进一步推高了债务规模。
4. 投资效益下降部分地方政府投资项目效益低下,导致投资回报难以覆盖债务成本,加剧了债务风险。
二、化解债务的策略1. 调整经济增长方式(1)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2)加强创新驱动,提升产业链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3)推动绿色发展,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2. 优化财政体制(1)明确各级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实现权责对等。
(2)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
(3)加强财政资金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3. 强化金融监管(1)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2)规范金融市场秩序,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3)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4. 提高投资效益(1)加强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确保项目效益。
(2)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民生、环保等领域的投资。
(3)加强项目管理,提高项目实施效率。
三、化解债务的路径1. 推进地方债务置换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降低债务成本,缓解债务压力。
2. 发展政府性基金拓宽政府性基金来源,增加政府收入,为化解债务提供资金支持。
政府债务_化解(3篇)
第1篇一、引言政府债务是指政府为满足公共需求而向国内外借款形成的债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政府债务的合理规模对于保障国家财政稳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过高的政府债务规模可能导致财政风险加大,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因此,如何有效化解政府债务成为当前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政府债务化解的背景与意义1. 背景分析(1)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增长乏力。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增长乏力,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攀升。
(2)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剧。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过大,部分地方政府存在过度依赖债务融资的现象,债务风险不容忽视。
(3)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一定冲击,政府债务风险加大。
2. 意义(1)降低财政风险,保障国家财政稳定。
有效化解政府债务,有利于降低财政风险,保障国家财政稳定。
(2)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合理控制政府债务规模,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3)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有效化解政府债务,有利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防范金融危机。
三、政府债务化解的挑战1.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过大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部分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债务风险较高。
2. 财政收入增长乏力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增长乏力,政府债务化解面临资金压力。
3. 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导致债务化解效果不佳。
4. 市场信心不足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市场对我国政府债务化解信心不足。
四、政府债务化解的对策1. 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1)提高政府债务流动性。
通过发行短期债券、中期债券等,提高政府债务流动性。
(2)拓宽债务融资渠道。
积极引入民间资本,拓宽债务融资渠道。
(3)降低融资成本。
通过市场化手段,降低融资成本。
2. 严格控制债务规模,降低债务风险(1)合理确定债务限额。
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合理确定债务限额。
(2)加强债务管理。
四措并举化解债务风险(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和中小金融机构债务风险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
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四措并举的化解债务风险策略。
一、加强债务管理,完善债务制度1.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应遵循“谁借谁还、风险自担”的原则,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责任。
各级政府应严格执行债务限额管理制度,确保债务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2. 完善债务审批制度。
加强债务审批权限的集中管理,规范债务审批流程,确保债务资金投向合理、效益明显。
对违规举债行为,要严肃查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3. 优化债务结构。
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合理调整债务期限结构,降低短期债务比例,避免因利率波动和期限错配带来的风险。
4. 加强债务信息公开。
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透明度,定期披露债务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增强公众对债务风险的认知。
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债务资金投向1. 优化产业结构。
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支柱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2. 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行业债务。
对产能过剩、高污染、高耗能行业,严格限制新增债务,逐步化解存量债务。
3. 鼓励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债务资金投向环保、节能等领域。
4. 加强对基础设施项目的债务管理。
严格审查基础设施项目的可行性,确保项目效益,降低债务风险。
三、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1.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加强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协同,建立健全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金融风险。
2. 严格金融机构信贷管理。
金融机构应加强信贷风险控制,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防范信贷风险转化为债务风险。
3. 强化金融机构责任追究。
对金融机构违规放贷、失职渎职等行为,要严肃查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4.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地方债务风险管理的金融产品,为地方政府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政府债务危机化解(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日益凸显。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有效化解政府债务危机,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政府债务危机的成因、现状、化解路径与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政府债务危机化解提供参考。
一、政府债务危机的成因1. 经济增长放缓: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过度依赖债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债务规模膨胀。
3. 财政收支矛盾: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与支出不匹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迫使地方政府通过债务融资弥补财政缺口。
4. 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地方政府为追求经济增长,往往采取高投资、高负债的发展模式,加剧了债务风险。
二、政府债务危机的现状1. 债务规模庞大: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已超过60万亿元,债务风险不容忽视。
2. 债务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债务中,高成本、短期限的债务占比过高,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
3. 地区差异明显:中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债务压力较大,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较高。
三、政府债务危机化解路径1. 优化债务结构:降低高成本、短期限债务占比,提高长期限、低利率债务比例,降低债务风险。
2. 严格控制债务规模:建立债务限额管理制度,限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防止债务过度扩张。
3.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制度,提高地方政府综合财力,缓解财政收支矛盾。
4. 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增强财政收入增长后劲。
5. 优化债务融资方式:推广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拓宽债务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6. 加强债务风险管理: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高风险地区和项目进行重点监控,防范债务风险。
四、政府债务危机化解策略1. 完善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债务预算管理制度,将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加强债务预算约束。
国有企业 债务风险预警应急指标体系
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预警应急指标体系摘要:一、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预警的重要性二、债务风险预警应急指标体系的构建1.经营范围变化情况2.业务是否增加3.财务活动风险三、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意义四、企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1.风险识别2.风险库建设3.预警指标设计4.预警规则5.风险应对正文: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也面临着诸多风险,其中债务风险是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构建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预警应急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预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国有企业的债务风险不仅会影响企业的自身发展,还会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应急指标体系,有助于及时发现和预防国有企业的债务风险,从而降低债务危机对国有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
其次,债务风险预警应急指标体系的构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关注国有企业的经营范围变化情况。
如果国有企业的经营范围在扩大,说明该国有企业在当地政府的地位很高,很受重视,不容易倒闭。
其次,关注国有企业的业务是否增加。
比如当地政府或者大企业是否给该国有企业新增了大量建设任务等。
最后,关注国有企业的财务活动风险。
财务活动始终贯穿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不管是投资、利润分配等都有一定的风险。
要想使企业持续发展,创收更高的效益,就需要关注财务活动的风险。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国有企业及时发现和应对风险,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同时,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还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降低债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在企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中,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风险识别、风险库建设、预警指标设计、预警规则和风险应对。
风险识别是风险预警的基础,只有准确识别出风险,才能进行后续的风险预警和应对。
风险库建设是指将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分类和整理,形成一个风险库,以便于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和应对。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产生和防范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产生和防范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地方政府作为各地区的决策者和执行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促进本地区发展,地方政府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储备等各种项目。
而为了获得这些资金,地方政府往往会通过发债来筹集资金。
然而,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筹资的方式,却也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最直接的风险就是地方政府债务危机。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是指地方政府负担过大,难以偿还本息,出现长时间的支付违约状态,甚至因此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整个经济系统的崩溃。
那么,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为何会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地方政府对发债的依赖度过高。
这一点可以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结构来看。
目前,地方政府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土地、资源出让以及转移支付等渠道。
而土地出让往往是地方政府发债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
由此可见,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会导致地方政府债务不断升高,负担不断加重。
第二,地方政府对债务的风险认识不足。
由于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等项目,需要大量资金,因此对借债的扩张性越来越强,对债务的风险认识程度与投资者并不相同,债务风险管理措施不足,存在风险隐患。
第三,地方政府的信息透明度不足。
地方政府在发债过程中,往往缺乏公开透明,导致投资者无法充分了解项目的具体情况。
这不仅会导致投资风险,而且还会导致相关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
然而,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并非不可防范。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发生。
第一,加强地方政府行为的监管。
政府监管应该从市场宏观、市场微观以及行为监管等方面入手。
建立完善的市场宏观调控机制,加强市场微观监管,限制企业过快过度负债,在监管过程中要让地方政府强制实行透明度措施,让公众了解政府负债情况,加强社会监督。
第二,控制债务规模。
地方政府的借债应该要适度,不可过分扩张。
政府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避免进行大规模过分兴建基础设施,避免产生过多的债务。
浅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危机
浅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摘要:地方的发展出于对资金的需求,地方政府采取直接或间接地经行融资,从而形成了大量的举债行为,造成过多的债务。
随着欧美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逐步引起了社会关注。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融资平台;对策地方政府债务是地方政府债务或负债的总称。
从债权人的角度看,地方政府债务是地方政府历年积累起来尚未清偿的债。
从广义上看,地方政府债务包括预算内公债和预算外公债。
预算内公债是指直接显性债务,如欠地方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养老金等;预算外债务,指直接隐性负债或有的显性负债和或有的隐性负债,如地方政府以及其所属部门的各种担保等。
一、我国地方债务危机的现状在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严重冲击下,2008年底我国政府制定出台了十大措施和两年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实现保增长的目标。
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投资计划,总资金规模高达18万亿,庞大的投资支出对于地方政府债务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为了突破资金瓶颈和法律障碍,各地政府建立了专业投融资公司、事业单位承担建设任务,利用这些单位法人承接银行或信托资金,成为地方政府主要融资平台。
(一)债务数量庞大。
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109.51亿元,占62.62%;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23369.74亿元,占21.80%;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16695.66亿元,占15.58%。
在2010年底的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有51.15%共计54816.11亿元是2008年及以前年度举借和用于续建2008年以前开工项目的,其中:2008年及以前年度举借31989.04亿元,占29.85%;用于续建以前年度开工项目和偿还以前年度债务本息22827.07亿元,占21.30%。
(二)举债主体多。
财政部作为地方政府财政的主管部门应该成为举债承担主体,实际上我国许多地方政府举债并非全部由财政部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杨荣海(1979年- ),男,云南昆明人,经济学硕士,昆明学院经济系(昆明大学校区)教师,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
《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2期对我国政府建立债务危机预警体系的探讨杨荣海(昆明学院经济系,昆明650091)摘 要:自20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爆发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外债警戒线是一个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
理论界提出了许多关于债务国的债务危机评价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来确定一国的金融危机预警级别,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献,但是,在过去的实证研究模型中,没有从财政风险的角度,从债务责任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的角度来提供理论依据。
这样,导致了债务危机预警体系在新兴市场金融危机预警中的失败。
本文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个能够全面预测债务危机的新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债务危机;预警;探讨 债务危机,是指债务国因缺乏偿还能力,无法如期偿还已经到期的债务本息,从而直接影响到债务国及相关地区的金融市场波动所发生的金融危机。
据I M F 资料,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有120多个国家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债务危机。
比如:1982年,拉美的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等国由于增加了收回无望的呆帐导致了大幅度减少贷款总额,这样暂时借新还旧的债务国加剧了资金周转困难。
这些国家没有很好的方法刺激经济复苏,又不放弃固定汇率,那么外债危机迟早要发生;而债务危机的爆发必然会导致货币危机的发生和固定汇率的终结。
一、传统理论下的债务危机预警体系概述 传统理论下,与债务危机预警有关的系列指标有:债务依存度、偿债率、国债负担率、居民应债能力以及财政赤字占G DP 的比重等等。
11债务依存度指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也就是说该财政年度中,政府公共支出对债务收入的依赖程度。
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债务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中央财政支出额。
根据国际上国债发行的公认极限:中央财政对国债依赖度一般而言应小于10%-15%,否则,就有可能引起财政风险,进而导致债务危机的发生。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最发达国家很好的控制了国债依存度,而广大发展中的国债依存度均远高于15%的上限。
21国债负担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国内外债务累积余额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反映国民所承受的内债和外债的负担。
从世界各国情况看,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债务规模都有所扩大,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债务规模在10%以上。
无论是高收入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债务规模都有扩大趋势。
31国债偿债率是指当年的国内外还本付息额与财政收入(政府总收入)的比率,即当年财政收入中用于偿还到期本金和利息的压力。
国际上一般把国债偿还率水平控制在10%以内。
41居民应债力是指内债余额占当年居民储蓄存款或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比例,反映国民应对债务能力的强弱。
该比例越低,说明居民储蓄存款可用于购买内债的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二、对传统理论下的债务危机预警体系的挑战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传统的债务危机预警指标提出了新的挑战。
Krug man认为,东亚国家的金融危机,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的银行和企业财阀被政府作为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的工具,它们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享受着“政府的隐性担保”,即它们存在着严重的“道德风险”。
这种隐含的担保使企业和银行能容易的从国际市场借入资金,同时又使它们有极强的动力进行过度放款和过度投机,从而促成金融泡沫。
而当金融泡沫破灭时,银行的巨额呆帐坏帐使政府担保难于兑现,由债务危机导致的银行危机和银行恐慌引发大规模资本抽逃,其结果便是国际收支的恶化和钉住汇率的崩溃或者是浮动汇率之下货币的过度贬值。
这样,导致银行恐慌和银行挤兑,在开放经济情形下将导致大规模的资本外逃,并最终使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演化成金融危机。
这就是Krug man提出的第三代金融危机理论模型,即“道德风险模型”。
①由亚洲政府隐性债务所导致的亚洲金融危机,笔者认为最初来自于财政风险预警的失败。
政府没有预想到财政或有负债的存在,一旦财政出现问题,便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稳定,进而影响到政治的稳定。
在本文中引入国际上对财政风险研究有代表性的人物———世界银行的高级顾问汉娜(Hana Polackova B rixi)建立的财政风险的支付矩阵作为理论分析基础。
Polackova提出的财政风险矩阵,从政府需要承担的职责,对政府负担(或需要负担)的债务进行了归类。
政府如果不能解决短期的财政问题,即期的负面效应便会立刻凸现。
由于政府是来解决外部效应的组织,因此,如果财政债务问题,便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稳定,进而影响到政治的稳定,社会稳态结构便可能打破。
可以看到,这里所指的债务是广义的概念,更多的对政府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以及由此产生的风险进行考察。
这样,扩展和重新定义了财政风险的范围。
而我们过去理解的财政风险局限于政府承担的直接债务,很少讨论政府的隐性负债,进而没有对一些由债务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预算外或有负债的规模可能很大。
例如,1996-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的泰国就是没有真正认识到政府的或有负债。
②这样,传统的指标未必能够反映出因或有负债而导致未来债务偿付成本激增的可能性。
因此,要使这套风险指标成为一个有意义的预警系统,确定和估算主要的或有负债是十分关键的。
三、对我国建立债务危机预警体系的实证研究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其实就是逐步放松国家对公有产权的控制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在国有经济占有资源和产出不对称的大背景下,政府维系庞大的国有经济的成本太高,以至于不得不放松的结果。
在其中,政府试图搞活国有企业,甚至扩大国有企业规模的过程中,政府运用的是一种“注资”的方法。
从一开始的“放权让利”到政策性贷款,债转股等等。
特别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政府支出拉动内需的孤军奋战,导致了的债务危机的成份增加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
按照Polackova提出的财政风险矩阵,政府债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政府的直接债务,二是政府的或有债务。
③前者指的是政府在任何条件下都无法回避的债务,是可以直接测算出来的,包括中央借款、国债、国家保险体系等等。
后者是在政府职能中隐含应该承担的“道义”责任,是不得不去清偿的部分。
包括未来公共养老金、社会保障计划、地方政府非担保性债务(义务)的违约等等。
(一)直接负债分析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直接负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国债。
国债本质是以国家信誉为担保的国家信用形式,属于有偿性财政收入,国家必须到期还本付息。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债的偿还性对国债规模的安排、国债结构的确定、国债资金的使用提出较高的要求,一旦债务政策实施不当,很容易导致国家支付困难,使国家陷入信用危机。
在宏观经济学中,根据国民收入账户,有: Y=C+I+G+(X-M)和 S=Y-C-T式中:Y为国民收入;C为私人消费;G为政府支出;X -M为净出口或国际收支经常账户;S为私人部门总储蓄; I为私人部门投资;T为政府收入。
合并上面两个公式可以得到: X-M=(S-I)+(T-G)因此国际收支经常项目(X-M)等于私人部门储蓄与投资的差额(S-I)加上政府财政赤字(T-G)。
政府的赤字规模必定构成了一定的债务额,如果不能良好的控制好举债的能力,最为关键是如果不能控制隐形债务和或有债务的规模,必将制约政府正常能力的发挥。
我国经济要增长,是需要国债投资来带动社会资金的投入,这对拉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提高银行资产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政府国债筹资的能力或政府信誉可能因债台高筑而受到制约。
当这种损害是难以承受时,财政赤字一旦成为经常性的、长期的、规模不断扩大的财政现象,其带来的货币化政策导致本币供应量增加,本币贬值,不良后果就会直接导致了经常账户的赤字,当规模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就发生了所谓的货币危机。
④这样,由外部债务结构和期限不合理导致的货币危机就更易于发生金融危机了。
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债务危机;90年代末,土耳其、巴西、阿根廷信用危机就是例证。
以下分别从内①②③④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是指:针对某种风险进行投保会引起被保险方冒更大风险或不积极采取措施防止造成损失的事件发生。
泰国的金融公司多是政府官员的亲戚所开办,它们唯一能够吸引外国投资者的是它们能得到高层政府官员的特别保护。
这就是东南亚普遍存在的“裙带资本主义”(cr ony cap italis m)。
其直接后果是借贷过程中的“道德风险”,促成了“泡沫经济”的形成。
或有负债,是会计学上的概念,特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个将来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需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
Krug man的认为,随着赤字的货币化,央行的外汇储备将不断减少,当外汇储备耗尽时,固定汇率机制自然崩溃———货币危机发生。
债和外债预警指标的角度分析中国的偿债能力。
第一,外债分析。
外债是在任何给定时刻,一国居民欠非居民的以外币或本币为核算单位的、已使用而尚末清偿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
中国从1979年开始举借外债,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外债风险相对较小。
从外债的期限结构来看, 20世纪90年代我国中长期债务的比重超过80%,有利于中国在时间上根据国情对还债资金进行调剂,降低债务风险。
从表1中可以看到,结合外债风险各衡量指标, 1999年三项指标均低于国际公认的安全线(见上文), 2000年以后还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表1 中国外债风险指标单位:%年 份偿债率负债率债务率199081713159116199181514199119199271114148719199310121319961519949111711781019957161512721419966101412671719977131415631219981019151270141999111315136915200091213155211200171514175618200271913164611200361913173919资料来源:据《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而成。
另外,从表2中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来看,在2002年,尽管我国统计的外债风险指标与世界银行统计的指标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同其他一些亚洲国家或转型中的国家比较而言,中国的外债是控制得比较好的。
在印度尼西亚、巴西和土耳其,这些指标均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达到了预警的级别。
表2 外债风险指标(2002年)单位:%国家和地区偿债率负债率债务率中 国81212194917印度尼西亚2418791519114马来西亚71354164410菲律宾2012771013510泰 国231146166914土耳其4618741324515墨西哥231224178518阿根廷18131461239218巴 西6819551834213俄罗斯联邦1113431712117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