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
略论宋代秘书制度和人物

略论宋代秘书制度和人物作者孙波摘要:宋代强化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行政机构庞大,为保证其正常运作,建立了较完备的秘书制度,对秘书的选拔、秘书工作的保密、公文程式的规范化、秘书工作的签判、公文拟写的期限和传递等都有具体规定,其中有些对今日的秘书工作仍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宋代、机构、选拔、翰林学院、公文、特点。
一、宋代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秘书机构1.三省、枢密院及三司中的秘书机构,(1)中书省内的主事房、点检房、催驱房、班薄房、制敕库房。
中书舍人五案办事:上案、下案、制诰案、谏官案、记注案。
(2)门下省的通进司、银台司、章奏司、封驳司、发敕司。
进奏院:邸报、阖门通事舍人、阖门祗候。
给事中五案办事:同中书舍人(制诰案-封驳案)(3)尚书省内的秘书机构主要有开拆房、催驱房、班薄房、制敕库房。
官职如唐例:令、仆射、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左右员外郎。
此外尚书省各部也设立了专门的秘书机构,一般以案称之,如刑部设有进拟案,掌断案文书。
(4)枢密院的秘书机构有枢密院承旨司:下设兵籍库、吏房、教阅房;重要的秘书官:检详官。
(5)三司的秘书机构,三司是北宋前期国家最高财政机关,分盐铁,度支,户三部。
秘书机构:催驱房、开拆司、勾凿司,发放司。
小结:宋代中央政府秘书机构更为专业化,分别负责文书收发、等级、督促、催办、检查、拟稿、封驳、承转、保管、汇录,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系统周密,较之唐代更为成熟。
2.政事堂的秘书机构,政事堂的长官为正宰相。
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掌为“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
”主要秘书机构有:孔目房、勾销房。
主要秘书有:检正官、堂后官。
3.地方秘书机构,宋代地方行政建制为:路、州、县三级,路下面有帅、曹、宪、司,四司官署中的主要秘书官:主管机宜文字官、主管书写机宜文字官。
州下面的官僚官有判官、掌书记、儒林郎。
县下面有主簙、押司、贴司、录事。
二、宋代皇宫秘书机构——翰林学士院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
20《中国秘书史》 (5)

一、文书工作制度 用纸制度,公文折叠制度,装封、编号制度, 贴黄制度,拟制和誊录制度,签名、判署制度, 一文一事制度,移交制度,引黄,公文抬头避讳制度, 公文格式,军邮制度,保密制度 新产生的文书工作规则:进草,录白,录黄、画黄
当皇帝的顾问,讲经读史等 宋代翰林学院是皇帝名符其实的机要秘书处
二、信访机构 (一)鼓院、检院 (二)唐宋信访机构比较
第三节 秘书官吏
第三节 秘书官吏
一、宋朝秘书来源概述 从科举考试中录用 由地方官员自行聘任 从下级官府中提升 “官”和“差遣”
二、强调从基层提拔秘书官 “举非州县之职, 则毋以台谏选焉”
第一节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秘书机构
二、政事堂 长官为正宰相,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
章事” 职掌为“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 秘书机构有:孔目房、勾销房 主要秘书有:检正官、堂后官
三、地方秘书机构
第二节 皇宫秘书机构
第二节 皇宫秘书机构
一、翰林学士院 职责是为皇帝起草各种重要诏书,并侍从皇帝出巡,充
架阁库 千丈架阁法 (二)档案工作制度趋于完善
档案的集中、整理、保管、鉴定销毁、查阅等基本程序系 统化,沿用至今
思考题:
1.简述宋代中枢秘书机构的组成。 2.简述宋代信访机构的设立及特点。 3.简述宋代秘书的选拔方式。 4.试分析宋代秘书的民族气节及其影响。 5.为什么说隋唐两宋是我国古代秘书工作的成熟时期。
第一节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秘书机构
一、三省、枢密院及三 司中的秘书机构
(一)中书省内的秘书 机构
(二)门下省内的秘书 机构
(三)尚书省内的秘书 机构
第一节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秘书机构
中国古代中央秘书机构的设置

中国古代中央秘书机构的设置
在中国古代,中央秘书机构的设置和组织结构经历了多次变化和演变。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中央秘书机构的设置:
1. 三省六部制:北宋时期,设立了中央三省六部制。
三省包括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这些机构负责国家的行政管理、人事任免、财政、军事、司法和工程等方面的事务。
2. 中书省:中书省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重要行政机构,位于中央政权的核心地位。
中书省负责起草、校阅和审定政府文件、诏令,管理国家的机密档案,以及处理重要的政务事项。
3. 门下省:门下省是中国古代朝廷的秘书机构,负责管理各种官方文书、奏章和谕旨等文件,以及处理日常政务和对内对外的文书往来。
4. 内廷机构:在明清两代,设立了内廷机构,如内务府、礼部、兵部等,负责管理皇帝的日常事务、宫廷内务、宴会仪式、守卫和皇家军队等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中央秘书机构的设置和名称在不同的朝代和时期可能
有所变化,并且每个朝代的机构职责和权力也可能有所差异。
上述只是一些常见的中央秘书机构的设置,具体情况可能因历史时期而异。
简谈中国古代的秘书体制

简谈中国古代的秘书体制通常所说的秘书,是受首长主管之命而工作的,主要承管文书、翻译、抄写以及一些事务性工作的人员。
这里所讲的中国古代秘书体制,则主要是指在国家机构中承担政治信息管理的人员、机构以及工作制度。
夏、商、周三代实行的是以君主为核心的王权专制,以分封贵族为主体的政治体制。
在这种政体之下,君主通过誓、诰、命、训、令等方式来行使权力,用召、使、告、呼等形式来传达君主的命令。
随着国家制度的不断完善,不同的方式逐渐用于不同的政务。
如“誓”用于军事,“诰”用于申诫,“命”用于命官任职,“训”用于指导,“令”用于日常事务,都是君主对下所采用的命令方式。
不同的命令方式,采用不同的传达贯彻方法。
例如,“召”是用于有一定地位的宗室贵族和诸侯,“呼”是用于臣下,有驱使之意,“使”是君主派出传达各种命令的人,“告”是告知,多用于祭祀和诸侯方国。
君主还有权召集诸侯在指定的地点集会,运用君主的权威来申明自己的意图,迫令和诱使诸侯按自己的意志办事。
上述行使权力方式和传达贯彻的方法,是严格按亲疏远近和尊卑等级加以区别的。
君主的政令直接出自君主,但大部分是通过臣僚辅助形成的。
直接参与并负责保管政令文书的,在商代有司理、典册、册命,辅以贞、卜、史、巫观。
甲骨金文中有“作册”和“称册”的活动记载。
从现存的数以万计的甲骨契刻来看,作册、贞人等主管书写、贞卜,又负责保管图书典籍。
王国维著《释史》说:“殷周以前,其官之尊卑虽不可知,然大小官名及职事之名,多由史出,则史之位尊地要可知矣。
”由于“史”在国家政治决策中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在西周出现了太史寮这样专门主管宗教祭祀及文书册命的机构,并成为君主的重要辅政部门。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体制向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转变,出现了官僚制度。
这种没有世袭、带有雇佣关系和臣仆性质的官僚制度,使君主的地位日益突出,权力扩大,形成“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掌其事”的集中权力于上,在君主制约下分权于臣下的局面。
古代的秘书机构

古代的秘书机构1. 《尚书台:皇帝的得力助手》我听说呀,在古代有个很厉害的秘书机构叫尚书台呢。
就像我们班班长有个小本子,专门记老师交代的事,皇帝也得有这么个地方来帮忙处理政务。
有一回,村里的老秀才给我们讲啊,以前皇帝要安排各地的粮食分配,这事儿可复杂啦。
尚书台里的官员们就像一群勤劳的小蜜蜂,嗡嗡嗡地忙起来。
一个年轻的官员说:“这粮食啊,东边多点儿,西边少点儿可不行,得好好算。
”另一个年长的就拍拍他的肩膀说:“小子,这事儿得仔细,关系到百姓的肚子呢。
”从这个事儿我就想啊,不管是古代的尚书台,还是我们现在班里帮忙的同学,大家都是为了把事情做好,都很重要呢。
2. 《中书省:权力背后的智囊团》你知道中书省吗?那可是古代超重要的秘书机构呢。
就好比我们玩游戏的时候,有个指挥中心一样。
我爷爷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个地方发大水了,中书省的大臣们就开始商量对策。
一个大臣皱着眉头说:“这水可不得了,得赶紧派人去治水。
”另一个大臣则拿着笔在地图上画着说:“我觉得从这儿开渠引水比较好。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
这就像我们家里商量怎么布置新房间,每个人都有想法,大家凑在一起才能想出最好的办法。
可见,中书省在古代就像一个智慧的大集合地,为朝廷出谋划策。
3. 《门下省:把关政务的重要部门》门下省也是古代厉害的秘书机构哦。
想象一下,它就像我们学校门口的保安叔叔,要检查各种东西。
我听隔壁的老爷爷说,以前有个大臣写了个政策要给皇帝看,门下省的官员就得先审核。
一个官员严肃地说:“这政策有些地方不太合理,得改改。
”另一个官员也点点头说:“对,不能就这么给皇上看。
”这多像我和小伙伴一起做小组作业啊,我写了一部分,小伙伴就会检查说:“这里不太对呢。
”我们就得一起改。
所以呀,门下省在古代起着很重要的把关作用呢。
4. 《翰林院:文人墨客的汇聚地》翰林院可是古代很有趣的秘书机构呢。
那里就像一个超级大的文学社,都是有才华的人。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去古镇玩,碰到一个老画家,他就给我们讲翰林院的事儿。
秘书工作历史沿革

出现了一些处理行政事务的专门文书 典志, 如:典志,诰,命,谕等 上古帝王分布政令,法典的文书. 典:上古帝王分布政令,法典的文书. 下达文武百官的文书. 命:下达文武百官的文书. 君王对臣下的命令. 诰:君王对臣下的命令. 君王对臣下的训示. 谕:君王对臣下的训示.
逐步形成了一些秘书工作制度 西周至春秋时期:副本制度, 西周至春秋时期:副本制度,保密 制度, 制度,用印制度等
适应洋务运动的发展, 适应洋务运动的发展,不仅清王朝各级 政府普遍有了完整的秘书机构, 政府普遍有了完整的秘书机构,一些厂 矿企业中也设有文书档案机构. 矿企业中也设有文书档案机构.
二,辛亥革命时期的秘书工作
湖北军政府设立秘书处,并设立文书局. 湖北军政府设立秘书处,并设立文书局. 都督府等机构设立了秘书官( ),监 都督府等机构设立了秘书官(员),监 印员等秘书人员
宋元 宋保密制度:枢密院专管机要文书的官 宋保密制度: 员不准私出访问,也不准接见客人. 员不准私出访问,也不准接见客人. 元公文署押,照刷,磨勘,注销等制度 元公文署押,照刷,磨勘,
明: 批红: 批红:根据皇帝亲批字样或奉旨由司礼监太 监替皇帝批答章奏. 监替皇帝批答章奏. 票拟(条旨):百官奏章先由内阁大学士用 票拟(条旨):百官奏章先由内阁大学士用 ): 小纸条写上初步处理意见, 小纸条写上初步处理意见,贴在文书上供皇帝 参考. 参考. 引黄:对皇帝所收到的群臣章奏, 引黄:对皇帝所收到的群臣章奏,撮其大要 写于黄纸,贴于封面或正文之前. 写于黄纸,贴于封面或正文之前. 限期承办制度:小事 日 中事10日 限期承办制度:小事5日,中事 日,大事 20日,限期内完成,误期受罚. 日 限期内完成,误期受罚. 行移勘合制
1927年"八七"会议,选出新的临时中 年 七 会议, 央政治局, 文书科负责秘书, 央政治局,设文书科负责秘书,文书和 负责秘书 档案工作,由李立山负责,邓小平任中 档案工作,由李立山负责, 央秘书长. 央秘书长. 1928年第六次全国党代会后,中央和省 年第六次全国党代会后, 年第六次全国党代会后 委的秘书处才正式恢复工作. 委的秘书处才正式恢复工作.
秘书发展史

1.商朝史官的分工:贞卜,察祀,作册记事史官2.太史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诞生的中央秘书机构,在商末朝廷中出现的一所秘书机构,其长官为太史,下属有不同层次,分工各异的史官,主要负责商王的册.命.祭奠等事宜,在商朝仅为雏形,到西周才趋于成熟,成形的太史察秘书人员总称为“五史”。
3.肺室: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政府信访机构,是西周初年周公下令在中央政府建立的信访机构,以保证平名百姓陈诉冤情,肺室内设有一大块赤红如肺的石头,委派士专门掌管肺室。
4.甲骨文书: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书,甲骨文书上的卜辞从体例来看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格式。
从内容来看,以商王活动为中心,并出现了类似于请示报告的上行文,已初步具备了文书的基本要素,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官方文书,广泛适用于商朝后期。
5.金文文书:刻在青铜器上的文书,也称青铜铭文或钟鼎文,字体类似于甲骨文,已初步具有书史性质,因称金文文书。
6.简牍文书:刻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的文书,主要用于记事,刻写在竹片上的称竹简或册;刻在木片上的称木牍或板牍,在商朝出现,西周大量广泛使用,是先秦时期使用最多的文书,一直沿用到西晋,桓温帝称帝才废止。
7.殷商甲骨档案保管规则:(1)甲骨档案被集中收存于都成,以便王室查证.参找所使用。
2)收藏于王室宗庙.社稷。
(3)甲骨档案按捡来的分类收藏,有的甲骨以帝王划分为类收藏,有的以内容分类收藏。
(4)甲骨档案有了简单的编号。
(5)简单的归档(6)祭祀史官兼管。
8.天府:西周时期设立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档案机构,收藏版图.谱籍等重要文书,地处都城宗庙里,地位较高。
9..档案的利用:(1)统治和施政的工具(2)传授学问的工具(3)被汇成集。
10.西周社会调查制度兴起的原因:(1)鉴于商灭亡的教训,惧于人民强大的威力(2)周初统治者对新的统治区缺乏了解(3)西周统治者重人治轻鬼神(4)社会调查也是周的传统。
11.社会调查制度的内容:(1)有各类调查人员和不同调查方法。
中国古代中央秘书机构的设置

中国古代中央秘书机构的设置
中国古代中央秘书机构在不同的朝代和历史时期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包括以下基本职能和设置:
1.中书省:这是最高的中央机构,它管理了官员的任免、薪俸、考核和晋升等人事事务,还协助皇帝起草诏令和重要文件。
2.门下省:这是中央秘书机构的实际工作部门,主要负责记录、处理和传达各种政务信息,包括传达皇帝的指令、收集编入册籍、制作各种文书和文件等。
3.中书五局:这是中书省下辖的五个局,分别管理诸司、监察、仪仗、皇宫和典礼等事务。
4.宣德门、神武门、内东门等三门:这些门的钦差大臣往来于
门前,主要负责异地官员提交的公文和请求。
5.翰林院:这是皇帝的御用书院,负责撰写奏章、制定制度和
编修史书等。
6.内廷:这是掌管皇室日常生活和礼仪的机构,拥有众多宦官
和女官。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机构在不同时期、不同皇帝的治国方针和统治风格下,职权和设置也会有所不同,毕竟中国古代的中央秘书机构跨度极长,历经办事法制的改变,因此有些细节是难以列出和确认的。
中国秘书史课程总结笔记

中国秘书史课程总结笔记目录第一章:中国古代的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 .................................................................. .. (1)第一节:中国古代的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 ....................................................... 1 第二节:春秋战国后历代秘书机构和秘书官职的秘书官职的演变 (3)第二章中国古代的文书档案工作 .................................................................. . (12)第一节: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 ..................................................... 12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书工作制度 .................................................................. ... 13 第三节:有关公文办理的重要制度 .................................................................14 第四节:中国古代档案工作概况 .................................................................. (14)第三章中国古代其它秘书工作 .................................................................. .. (16)第一节: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调查 (16)第二节:中国古代驿传制度和信息传递方法 ................................................. 16 第三节:中国古代秘书参谋言谏职能考辨 (18)第四章课堂展示成果 .................................................................. (18)第一节:《三国演义》中的秘书问题 (18)第二节:从《世说新语》中的秘书中探究西晋的社会风气 ......................... 20 第三节:从唐代文学作品中的秘书工作 ......................................................... 21 第四节:从文学作品看宋代的秘书工作 ......................................................... 17 第五节:从文学作品看明代的秘书工作 ......................................................... 18 第六节:雍正帝首席机要秘书——张廷玉 ..................................................... 20 第七节:国民党“第一支笔〞陈布雷 (22)第八节:清朝的军机处 .................................................................. ................... 23 第九节:蒋介石侍从室的组建开展及演变 (25)I前言:中国秘书史概论一:研究中国秘书史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秘书工作开展规律的探讨,总结历史上秘书工作的经验,吸收反面教训,为现实的秘书工作效劳。
中国古代的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

多赖私学维持 ➢ 隋唐私学发达,王通、孔颖达、尹知章、韩愈
、柳宗元等都收徒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19
剖析是非得失,能切中时弊。是历史上起草
公文最多的秘书官。
13.胡安国
南宋著名学问家。具有民族气节的秘书代表 。担任秘书官职时,力谏皇帝励精图治,
•22
第五节 中国古代对秘书素质 的要求和秘书的培养、选拔
2.征辟是朝廷和高级官员选拔任用属吏的 一种制度,即征召和辟除 ➢ 征召即皇帝慕其才华,礼聘文人名士为官。 多是一些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名闻遐迩 的人。 ➢ 辟除就是三公九卿、刺史、郡守等高级官员 有权自行聘用僚属。
•23
第五节 中国古代对秘书素质 的要求和秘书的培养、选拔
1.商周时期的太史寮,奴隶制下的官办贵族学 校,也是全国的最高学府。 2.封建社会的官学制度正式形成于汉朝,以汉 武帝创办太学为标志。 3.太学和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是封建王朝 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
•16
第五节 中国古代对秘书素质 的要求和秘书的培养、选拔
4.历代封建国家还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办学 校系统。郡设学、县设校、乡设庠、聚设序 5.中国封建官办学校的特点: ➢ 不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以儒家经典作为 主要教材。 ➢ 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国家培养管 理人才。
•28
第六节 中国古代 著名秘书和当过秘书的名人
3.董狐 春秋晋国的史官,已以秉笔直书而彪炳史册
,被孔子誉为“古之良史” 4.左丘明
春秋鲁国的太史,著名的史学家。相传为 注《春秋》而作《左传》,是一部内容详尽文 字生动的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又作《国语》, 是古代史官“记言”体的典型著作。在我国历史 上开创了利用档案资料编写史书的优良传统。
中国秘书史梳理PPT版——-思维导图

第三章 秘书工 作确立时期—
秦汉
秘书机构的权利和演进
从丞相府到尚书台
其他中央秘书机构
秘书官吏
商朝、汉朝秘书官吏的来源
秦汉秘书官吏的任职资格 秦汉秘书官吏的考核制度
文书档案工作
文书工作制度
公文文体 档案管理制度
第四章 秘书工 作大发展时期 —魏晋南北朝
秘书机构和官职 秘书和主管的关系
中书省代替尚书台 门下省分中书省之权 相互牵制的三省局面初步形成
甲骨档案的四种保管方法
第二章 秘书 工作初创时期
—两周
秘书机构
中央秘书机构太史寮的形成 信访机构的诞生
王宫秘书人员名目
秘书官吏
史官的特点
史官的衰落
新秘书官职的产生 士充实秘书队伍
私人秘书的出现
文书档案工作
三类文书载体
文书工作的处不规则
三类文公文体 档案工作
西周的社会调查制度
社会调查兴起的原因
社会调查制度的内容
皇宫秘术机构
唐朝的翰林学士 宋朝的翰林学士院
唐朝的宦官秘书 唐宋时期的信访机构
秘书官员的素质
秘书官吏
唐代秘书官员的主要来源
宋朝秘书人员来源概述
秘书官员的参谋作用 秘书官吏的考核
宋朝选拔朝廷文字秘书制度
文书档案工作法律化
文书档案工作
唐宋两朝的文书工作制度 唐宋时期的文公文体
文书档案工作分流
秘书人员的类别及来源
南京临时政府的秘书工作
文书工作
总统府、国务院、国会、中央政府各部门的秘书机构
中央秘书机构
秘书人员的地位及名目 文书工作
北洋政府的秘书工作
档案工作
中央政府的秘书机构
秘书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文书工作
明代的秘书工作

第11页/共23页
第一节 秘书机构和秘书官吏
詹事府、太仆寺、鸿胪寺、钦天监等衙门内,都设主 簿 厅,以主簿为长官
国子监、太常寺、光禄寺等衙门,均设典簿厅,以典 簿 为长官
宗人府下设经历司,以经历为长官 唯有都察院内,设置了经历司、司务司、照磨所三个 秘
第12页/共23页
(或“台垣”) 都给事中(1人)、左右给事中(2人)、六科给事中(40人)
第6页/共23页
第一节 秘书机构和秘书官吏
三、通政司 总收文机构 基本职责是“掌受内外章疏
敷奏之事” 长官为通政使,下设左、右
通政各一人,左、右参议各一 人,下设经历司,置经历、 知事等。 独立的专门化中央机构 它集收文、信访、议政于一
第22页/共23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23页/共23页
第一节 秘书机构和秘书官吏
内阁的职能: 1、献可替否; 2、奉陈规诲; 3、点检题奏; 4、票拟批答; 5、起草诏令; 6、议政。
第4页/共23页
第一节 秘书机构和秘书官吏
专门的秘书机构: (一)中书科
中书舍人;20人 缮写正本、誊录副本的一般文书工作人员 (二)制敕房 中书舍人、序班 负责缮写,誊抄诰敕,翻译敕书、外国文书,誊录揭 贴、兵部记功簿及勘合等 (三)诰敕房 中书舍人、序班、译字 负责缮写誊抄诰敕、释译敕书、外国文书和誊录揭贴、 兵部记功簿及勘合底簿等。
第一节 秘书机构和秘书官吏
执掌军政的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军都督 府 内,各设经历司,置经历、都事等官
地方行政区划分为布政使司(相当于省级)、府、县 三
级。布政使司内均有经历司、照磨所、理问所等秘书机 构
经历司、照磨所所置官职与中央部门同类机构所置相
中国古代的秘书政治

中国古代的秘书政治文| 黄金生秘书即辅助领导处理政务、撰写文书和办理其他交办事项的职务,这个职位在我国源远流长。
商周时期的太史寮就是专门的秘书机构;秦统一后设御史大夫一职,“受公卿奏章,掌天下文书”,实际就是从事秘书工作;汉代有执行秘书职能的“文法吏”,履行撰写文书、保存档案、行使秘书等职能;到了南北朝时期,很多中央职能部门都设置“记室”,就相当于现在的秘书科,此时的秘书已经有了编制和职称;唐宋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各个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不能再自行招募秘书,必须要由朝廷指派;到了明清时期,地方事务越来越多,指派的秘书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很多知府县令都聘请“师爷”,也就是私人秘书。
我国古代,如尚书令、主簿、中书郎、军中文书、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府幕宾等都可称之为秘书,他们为皇帝或官员起草文书、整理文件,并有提出意见的机会。
其官职虽不是很大,但却非常重要,很多宰相等重臣都是从秘书岗位上起家的。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秘书的贤佞甚至能左右一个朝代的兴亡。
秘书除了要有好的文采,更重要的是,秘书一定要“讲政治”。
秘书常伴领导左右,知道的自然要比别人多,对领导的活动、行踪也最清楚。
所以,秘书人员一定要有“保密”意识,切不可“大嘴巴”。
孔光是孔子第十四代孙,西汉成帝时的“秘书”。
孔光“不言温室树”的典故被后世所称道。
史书记载,孔光回家后从不与家人谈朝政中的事,就连家人问他长乐宫温室殿旁种的是什么树,他都拒不回答。
保密是对秘书工作的基本需要,若是管不好自己的嘴巴,轻则丢官,重则丧命。
唐朝的冯涓因文章写得好而被时人所称颂。
杜佑的孙子杜审权将要赴镇江担任镇海节度使时,找到冯涓,希望他同去镇江做他的秘书。
当时杜审权的官职任命尚未正式下达,杜也只是私下征求冯的意见,且反复叮嘱冯涓千万不能告诉别人。
冯涓告别杜审权出来后,被喜悦冲昏头脑,还是把此事告诉了朋友。
杜审权看中冯涓的才华,但没想到他竟如此浮躁浅薄,于是改变了纳冯涓为其秘书的决定。
古代的秘书及秘书机构

古代的秘书及秘书机构古代秘书的官职贞人这一称呼出现于“甲古文”里,是位首领身边参谋议事制作公文的人,与今天的文书人员有些相似。
内史也称“右史”,西周设的秘书官,也称“作册内史”、“作命内史”,主要是记录大事,掌管着作简册。
太史是春秋时的秘市人员,掌起草文书、记载史事、编写史书,也兼管图书典籍、天文历法、祭祖等。
博士,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原指博学通达之士,用来称呼学者。
战国后期齐、魏、秦等国先后设博士官,从此博士成了官职名。
秦统一中国后,置博士掌古今史事,保管书籍,应对皇帝的咨询,相当于皇帝的顾问和秘书。
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为秘书之职,随王活动,专掌记事。
中国自秦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均设有尚书、秘书监、秘书令、秘书丞、秘书郎等官职,掌握大小官员转呈向皇帝递交的奏折,宣布皇帝的诏书等。
尚书的设置在秦朝时就已经有了,《宋书·百官上》说:“秦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故为之尚书。
”又说:“秦时有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承。
”所谓的“发书”,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启发文书,即臣下进呈的奏章,皆由尚书开启审读,向皇帝报告;一说是发布诏制,即皇帝下达的命令文告,都经尚书抄写登记,然后颁发。
不管那种说法,都可以看出:“尚书”是皇帝身边亲近的司秘书之职的官员,或者说是皇帝的私人秘书。
秘书丞为秘书省中的秘书长。
魏时设立,随唐时协助秘书监及秘书少监管理秘书省具体事物的官吏。
秘书郎为魏晋始设,属秘书省,或称秘书郎中,专掌图书收藏及抄写事物。
秘书令是三国时曹操设置的秘书人员。
东汉末年,曹操封魏王,在自己封国内置秘书令,以区别于朝廷的尚书令。
秘书令掌管章奏上书,也兼管图书秘记之事。
长史是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
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长史”指张裔。
《赤壁之战》“子输者,亮兄谨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汉武帝强化君主集权,侵夺“二府”的权力,尚书的职权大大扩张,越来越多的相权转移到尚书的手中。
第二章1中国古代的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

第二节 中国最早的秘书官职和秘书机构
4.外史:掌四方之志及三皇五帝的书,四方之 志是诸侯国内部的世系家谱,是决定诸侯子孙 谁承袭侯位、谁受封何种官职的依据,相当于 人事档案。外史还有“达书名于四方”之职责 ,即整理、改进、推行文字。 5.御史:也称柱下史。据说常侍立于朝堂殿柱 之下,接受四方文书,并负有保管档案、典籍 的责任,是太史寮中地位最低的秘书官员。
36
第三节 春秋战国以后 历代秘书机构和秘书官职的演变 三、汉代的秘书机构和秘书官职 (一)御史府秘书职能的演变
1.西汉御史府职能的加强 上传下达的职能加强 人数增加,分工更细 2.东汉“事归台阁”,御史府秘书职能消失
37
第三节 春秋战国以后 历代秘书机构和秘书官职的演变
(二)尚书地位的提高和尚书台的设置
(四)中央各府衙、地方政府中的秘书官职 1.中央政府府衙秘书:
长史——协助主官处理公务,府衙秘书长 主簿——具体掌管府中的秘书业务。 2.地方政府秘书: 郡丞——兼管秘书工作 主簿——典领文书和处理日常事务。 记室令史——负责文书起草、保管、收发。 县丞——兼管秘书工作 书史——专掌文书起草、缮写和档案收藏
第二节 中国最早的秘书官职和秘书机构
第二类:人事史官 ①作册史官
有乍册、尹等名目。原先掌管祭祀时奉商王册 命以告神灵,后来专门负责制作册命(即王命 文书)、保管册命并宣示王命,并兼管册命诸 侯大夫 。相当于商王的文字秘书和机要秘书。
14
第二节 中国最早的秘书官职和秘书机构
②记事史官 有史、卿史等名目,负责记录商王言行 、王朝大事、保管典籍、观察天象、记 录历法等。主要承担文书档案工作。
太史寮是为王室服务的秘书处,长官太史 是周天子的秘书长,太史寮中还有许多史官。 所有官署和各诸侯国皆设有史官。 太史职掌:侍从天子左右以备咨询,并直接参 与政事、记载重要政事活动、起草文告。
中国古代的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

中国古代的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古代中国的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主要负责政务和文书的处理工作,是统治者和各级官员重要的助手。
本文将分别介绍古代中国的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的职责和作用。
古代中国的秘书机构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在夏商周朝,秘书的职责主要是记录历史事件、处理文书和记录各类账簿,他们负责整理官方文件、写信、起草章奏等。
可以说,秘书机构是中国古代官场中不可或缺的部门,为统治者和各级官员提供了必要的工作支持。
秘书机构的设置通常与统治者和官方的规模和体系有关。
在古代中国,根据不同朝代和地区的政府组织,秘书机构的名字和规模也不尽相同。
比如,秦朝时设有“尚书台”,由尚书掌管,辅助君主处理文书和政务;汉朝时称为“尚书省”,由尚书令掌管,负责处理国家政务、审核文件和记录事件;唐朝称为“中书省”,由宰相和宰相以下的文武官员组成,负责管理文书、印章、文字、人事、典籍文献等各项工作。
秘书人员是秘书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是负责处理各类文书、调查情报、协助领导决策的专业人员。
秘书人员通常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政务能力,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保密意识。
秘书人员的职责主要包括整理官方文件和档案、记录政务会议、撰写各种公文和决议以及起草政策建议等。
他们还负责为统治者和官员提供信息和情报,并帮助他们作出决策。
他们需要根据各级官员和统治者的要求,调查研究、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为领导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
在古代中国,担任秘书人员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也是一种荣誉。
因为秘书人员在处理文件和决策过程中,可以接触到国家重大机密和重要情报,所以保密工作尤为重要。
古代中国的秘书人员必须严守职业道德和保密规定,以确保国家机密的安全。
古代中国的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是统治者和官员的得力助手,为政务运转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
他们通过整理文书、记录会议和提供决策参考,保证了政务的顺利进行。
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的存在,不仅提高了政务效率,更保障了国家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 中国古代对秘书素质 的要求和秘书的培养、选拔
4.历代封建国家还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办学 校系统。郡设学、县设校、乡设庠、聚设序 5.中国封建官办学校的特点: ➢ 不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以儒家经典作为 主要教材。 ➢ 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国家培养 管理人才。
(三)古代对秘书学识才能的要求
文化素质优秀
1.夏商周时期,史官通“六艺”,学识渊博,见闻广 异,是全国文化水准最高的人 2.春秋战国时期充当秘书的“士”具有真才实学 3.汉代对秘书人员的文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能讽 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 曹操的“唯才是举” 4.唐宋时期,通过科举制选拔秘书,唐代的选试包括身 (身材相貌)、言(口才)、书(书法文理)、判 (判断政事的能力)四个方面; 宋代特设博学鸿词科,专门选学最具代表性,规模最大,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更盛,私学更加盛行 ➢ 汉代是经学的极盛时代,私学以传授经学为主 ➢ 两晋名儒聚徒讲学,南朝官学时兴时废,教育
第五节 中国古代对秘书素质 的要求和秘书的培养、选拔
一、中国古代对秘书人员的素质要求 (一)古代对秘书政治上的要求
忠实可靠 夏、商、周三代的史官 战国时期的“士” 汉代以“孝廉”为选官的最基本条件
第五节 中国古代对秘书素质 的要求和秘书的培养、选拔
(二)古代秘书职业道德的形成 1.实事求是的职业道德形成于西周的史官 2.西周秘书人员记录帝王言行、国家大事时有 一定的规则,即“书法” 君举必书——凡天子、诸侯的言行均予以记录 秉笔直书——实事求是地予以记载,称“书法 不隐”
蒲松林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非官方秘书
五、清代幕僚的盛行
(一)幕僚盛行的原因 1.相当一部分主官昏庸。 2.科举取士秘书人员的素质降低。 3.整顿吏治,书吏受到限制。 4.官场的腐败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非官方秘书
(二)幕僚的来源 1.科场失意、学者、名流、富有阅历的退休或 者被黜革的官员,他们为求出路或迫于生计, 投入地方大员门下。 2.专业幕僚。 又称幕友、幕宾、宾师、西席、师爷 “幕馆” “学幕 ” “绍兴师爷”
“绍兴师爷”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非官方秘书
(三)幕僚的职掌 1.参与筹划、出谋献策,是幕主的智囊 2.草拟章奏、文移,管理档案。 3.监督、约束书吏 4.审理、仲裁民事案件 5.核查、征收各种田赋税粮 (四)幕僚的地位和作用 1.幕僚与幕主关系密切 2.幕主对幕僚深信不疑,给以很高的礼遇。 3.幕僚是封建社会中最为完备的私人秘书,起了 使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重要作用。
➢ 孔子曾为家臣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非官方秘书
二、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
➢ 士不但担任国君的秘书,也为一些贵族私 人所招纳,即上层贵族的“养士之风”,这些 “士”被称之食客、门客和舍人。
➢ 著名的“四公子”,秦国的吕不韦纳士数千
齐国孟尝君 赵国平原君 楚国春申君 魏国信陵君
➢ 门客的职掌:参议谋划、起草书信、处理日常 事务、承担交办事项,实为私人秘书,为后世 幕僚的祖师。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非官方秘书
➢ 权臣称帝,霸府变为王朝,幕僚也转变为中央 秘书官员。
➢ 这一现象的创始人——曹丕 ➢ 这是魏晋南北朝所独有的现象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非官方秘书
四、隋唐以后的科举落榜文士和幕僚
➢ 自隋代实行的科举取士制度 ➢ 落榜文士充当地方官府或节度使幕府中的幕僚
缘由:一方面,朝廷权臣排斥有才能的文士; 另一方面,安史之乱后,藩镇迭起,节度使为 壮大力量,纷纷聘任落榜文士为幕僚 代表人物:韩愈 岑参 ➢ 明清时期,由于八股取士,产生了大批有真才 实学的落榜文士,以致文人充当幕僚又成风气
第五节 中国古代对秘书素质 的要求和秘书的培养、选拔
3.“书法”的意义
➢ 使史官起草的文件和记录的大事在一定程度 上保持了事件原有的面貌,具有真实性和可 靠性。
➢ 客观上对天子、诸侯的言行起了一定的制约 作用,要他们遵循礼治制度,以维护奴隶制 的秩序。 4.起居注——唐代记载皇帝言行的档案册籍
第五节 中国古代对秘书素质 的要求和秘书的培养、选拔
➢ 私人秘书的出现,说明秘书工作已向社会化发 展,使秘书工作服务的对象增加了。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非官方秘书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霸府”中的幕僚
➢ 魏晋南北朝是大分裂、大动荡时期 ➢ 出现“霸府”政权——
建立王朝前手握军权的权臣所独自掌握的政权, 他们任用一批人组成一套机构,完全在 正规官制之外,自由行使权力。 ➢ 霸府的中心人物——幕僚 既是谋士高参,又是办理文书、处理日常事务 的人员,相当于私人秘书
第五节 中国古代对秘书素质 的要求和秘书的培养、选拔
(三)私学培养 1.中国古代私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 春秋末期,社会急剧动荡,礼崩乐坏,周王室 衰微,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
➢ 出现了 “士”阶层,各诸侯国和新型贵族争相 养士,士的培养成为迫切需要
第五节 中国古代对秘书素质 的要求和秘书的培养、选拔
中国古代的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
路漫漫其悠远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非官方秘书
一、春秋时期私人秘书的出现
➢ 私人秘书出现的条件: 文化的普及和知识分子人数增加
➢ 私人秘书的前身:“家臣” 家臣的组成:为首的“家宰”,下设司徒、司 马、工正、马正
➢ 家臣的职责:别于奴仆,为主人掌管家政, 出谋献策,带有秘书性质。
第五节 中国古代对秘书素质 的要求和秘书的培养、选拔
二、中国古代秘书人才的培养
秘书人才的培养有三种方式: (一)家传和师承 ➢ 春秋以前受当时文化发展的制约,由史官世袭 制度和史官业务的专业性决定的 ➢ 手工作坊式的培养方式
第五节 中国古代对秘书素质 的要求和秘书的培养、选拔
(二)官办学校培养
➢ 官办学校是古代培养秘书的主要方式 ➢ 历代官办学校培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