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
填图背记七上_看图王
填图背记一、经纬网图图1图2填/图/析/图1.图中A所在纬线名称是,是最大的纬线圈,为半球的分界线,以北为纬,以南为纬。
B所在纬线名称是。
C所在纬线名称是,以北为北寒带。
D所在经线名称是,和180°经线为东西经度界线。
F经线和E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为东西半球分界线。
2.图中点A、B、C、D、E、F中,在低纬度的是,在中纬度的是,在高纬度的是。
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位于北温带的是。
3.图中A位于洲,B位于洲,D位于洋,E位于洋。
D位于东西半球的半球,B位于南北半球的半球。
4.大于160°的经度范围(无论东西经)属于半球;小于20°的经度范围(无论东西经)属于半球。
北纬度全部在半球;南纬度全部在半球。
热带全部位于(低、中、高)纬度地区,寒带全部位于(低、中、高)纬度地区。
核/心/背/记1.地球形状:球体。
2.经线特点:南北走向为经线,半圆均等长,指示南北向。
3.纬线特点:东西走向为纬线,独成平行圆,赤道为最长,指示东西向。
4.特殊经纬线(1)0°经线:即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2)180°经线:东西经度界线,与国际日期变更线大体一致。
(3)0°纬线:即赤道,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大的纬线圈,是纬度的起始线。
(4)23.5°纬线:南北回归线,温带和热带的分界线,太阳直射地球最南和最北的界线。
(5)66.5°纬线:南北极圈,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是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
5.经纬度: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代号“N”,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代号“S”。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代号“E”,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代号“W”。
6.高、中、低纬度划分: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
7.半球划分(1)东、西半球划分:以20°W和160°E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为分界线。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板块构造学说和地表基本面貌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板块构造学说与地表基本面貌一、知识讲解板块构造学说与地表基本面貌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上几乎完全是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大块陆地和大面积海洋。
大板块还可划分成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地壳不稳定,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2.板块边界与地貌(1)生长边界(海岭、断层)——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海洋(如红海、大西洋等)、海岭(即大洋中脊、海底山脉,冰岛位于大西洋海岭之上)。
(2)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板块挤压——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岛弧链(如西太平洋岛弧链)、海岸山脉(如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巨大褶皱山系(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二、例题分析某同学利用铝盒、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该实验模拟的现象与下列海洋和边界组合正确的是A. 地中海生长边界B. 红海生长边界C. 印度洋消亡边界D. 大西洋消亡边界2. 下列地理事物可能产生这种板块运动交界处的是A. 渭河谷地B. 海沟C. 青藏高原D. 海岭【答案】1. B 2. D【解析】1.读材料分析可知,实验中蜡烛加热区的水受热会上升,顺着流动的水体,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由此可知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为张裂作用,板块边界为生长边界。
地中海为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A错误;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B正确;印度洋、大西洋都位于生长边界,CD错误。
故答案选B项。
2.渭河谷地主要是由于地壳断裂下陷,后经流水沉积作用而成,A错误;海沟位于陆地板块与海洋板块的消亡边界,B错误;青藏高原位于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消亡边界,C错误;海岭位于海洋的生长边界,D正确。
世界板块图
地球的构造板块人们普遍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或外壳)是由移动的岩石板组成的,也就是众所周知的构造板块(Tectonic Plates)。
这些板块每年只移动几英寸。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微小的运动会累积起来,并导致一些地球上最著名的现象。
今天,地球看起来与数百万年前大不相同。
这张由Giulia De Amicis 绘制的图表简要解释了板块构造理论,并显示了七大板块的地图。
板块构造理论20 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韦格纳(Alfred Wegener)发表了一篇关于他的理论的论文,称为大陆漂移(Continental Drift)-这是一种假设地球的大陆在地球上移动,有时甚至相互碰撞。
根据韦格纳的理论,地球的大陆曾经连接成一个巨大的大陆,他称之为盘古大陆(Pangaea)。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盘古大陆分裂并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大陆。
韦格纳无法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所以当时他的理论遭到了同行的严厉批评。
但多年来,技术进步使科学家能够更仔细地研究地球,地质学家开始以韦格纳的理论为基础。
海底扩张(Seafloor Spreading)等发现有助于解释大陆运动背后的原因,最终,韦格纳最初的大陆漂移理论演变为板块构造理论。
现在,地壳在我们脚下缓慢移动的想法已被广泛接受。
七大板块有七个主要板块和几十个小板块构成了地球的外壳。
七大分别是:●北美板块(North American plate)●欧亚板块(Eurasian plate)●太平洋板块(Pacific plate)●南美板块(South American plate)●非洲板块(African plate)●印澳板块(Indo-Australian plate)●南极板块(Antarctic plate)这些板块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板块边界(Plate Boundaries),它们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地球表面发生一些疯狂的事情。
板块边界分为三种类型:1)发散边界(Divergent boundary)发散边界是当两个板块彼此远离时,会在岩石圈中产生裂缝。
构造地貌的形成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地貌:山地 地质构造:向斜
地质构造与地貌
概念辨析: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 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 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 也称构造运动。 地质构造:岩层的变形和错位,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包括两种最 主要的基本构造——褶皱和断层。 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如背斜岭、向斜谷、 断崖等。
槽部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 被侵蚀,成为山岭(向斜成山)
巩固练习
(1)该图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一幅地 质图,图中所示地质构造为向斜 , 理由是:岩层中间新,两翼老 。
(2)该地区的地形为 山岭 ,形 成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 坚硬,不易被侵蚀 。
地质构造与地貌
(二)断层
概念: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 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称为断层。
构造地貌的形成
课标解读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 形态的关系。
核心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结合图像、视频或野外考察,认识构造地貌的类型及特点; 2.综合思维:结合典型地区的地貌材料、图像,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貌形成 的影响,理解板块构造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3.人地协调观:结合具体案例,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掌握人类活 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背斜
新 老新 新 老 向斜 老
地质构造的判别
小结:1、形态上:背斜拱起;向斜下弯 2、岩层新老关系上: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地质构造与地貌
(一)褶皱
类型 结构特征
岩层向上拱起,
2022-2023学年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件2-2 地形变化的动力 (41张)
断裂带 褶皱山系
相伴发生,以水 平运动为主,以 垂直运动为辅。
台湾海峡的形成; 意大利那不勒斯 湾海岸的变迁
二、地质构造
1.概念:构造运动引起岩层永久性的变形或变位。 2.类型:褶皱与断层。
①褶皱
二、地质构造
1.概念:构造运动引起岩层永久性的变形或变位。 2.类型:褶皱与断层。
①褶皱
背斜 向斜
如何来判断背斜和向斜呢?
断层形成示意图
上盘 下盘 断层断开前的情况
逆断层
正断层 平移断层
二、地质构造
1.概念:构造运动引起岩层永久性的变形或变位。 2.类型:褶皱与断层。 3.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①褶皱 未侵蚀地貌 背斜--形成山岭 向斜--谷地、盆地
四姑娘山
地形? 地质构造?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有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 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
①~⑦代表岩石由老到新
背斜与向斜的特征比较
判断褶曲类型的依据: 岩层形状、岩层的新老关系
褶曲类型 背斜 向斜
岩层形状
岩层新老关系
岩层向上拱起
中间老 两翼新
岩层向下弯曲
中间新 两翼老
②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 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常见的断层地貌有断层崖、断 层谷、断陷盆地和断块山等。
研究意义——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油、气埋藏 背 隧道选址 斜
顶部宜建采石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积水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向 斜
地下水储藏,有“自流井” 岩层下凹,易汇水
泉、湖分布,河谷发育 断
六大板块构造图详解
大西洋被美洲板块、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划分了。
大洋洲绝大部分被划分到印度洋板块。
南北美洲划分到一个板块——美洲板块。
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亚欧板块包括欧洲和除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外的亚洲及其北部、西部、东部边缘的一部分海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东西跨度较大。
注意:①板块相撞形成的岛弧或山脉并不在交界线上,往往位于两个板块中位置较高、密度较大的那个板块上。②边界类型分消亡和生长两类,海沟、造山带是消亡边界的标志;海岭、断层是生长边界的标志。③边界类型与附近地带形成的地貌名称之间的关系是:碰撞消亡成山成岛,张裂生长变谷变洋。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日本群岛(日本)、台湾省(中国)、菲律宾群岛(菲律宾)等。
六大板块构造图详解
由于板块交界处位于海洋地带,无明确的地名作分界,再加上七大洲、四大洋轮廊的思维定式,此类试题做起来并非得心应手,容易把板块的位置、名称弄混。如何突破这一难关呢?笔者介绍几种方法如下:
一、把六大板块与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位置、范围、轮廓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北冰洋被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划分了。
非洲板块包括整个非洲,还有西部大西洋的一部分,东部印度洋的一部分,南北跨度大。
印度洋板块既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呈西北——东南走向,跨的大洲多。
美洲板块包括南北美洲及东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和西部北回归线以北太平洋的狭长区域。南北方向长。
南极洲板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围的部分海洋,呈团状分布。
通过分析可知:
南北纬50°与0°经线、120°E经线所围成的区域以及南北纬50°与120°W经线、60°W经线所围成的区域板块名称多、分布复杂,这些区域又是地球上人口、国家稠密的地区,考试命题的几率较大。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板块边界与分布判断技巧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板块边界与分布判断技巧一、专题讲解1.板块边界与分布判断技巧(1)澳大利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2)冰岛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处于生长边界。
(3)新西兰南、北二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处于消亡边界。
(4)北美洲的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2.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图表如下:二、同步训练1.图一为全球海陆分布及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图二为四种板块边界类型示意图。
完成下题。
图一中四地与图二板块边界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A.①—甲②—丙③—乙④—丁B.①—乙②—丁③—甲④—丙C.①—丙②—甲③—乙④—丁D.①—丁②—乙③—甲④—丙[思维探究][答案] C2017年6月12日,爱琴海海域发生6.4级地震。
下图为震中(图中黑点)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2~3题。
2.此次地震位于(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B.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C.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D.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答案 A解析读图可知,此次地震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3.关于图中两个海域面积变化的组合正确的是( )A.M海域——面积扩大,消亡边界B.N海域——面积缩小,生长边界C.M海域——面积缩小,生长边界D.N海域——面积扩大,生长边界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M海域是地中海,位于板块与板块相互碰撞的消亡边界,面积缩小;N海域是红海,位于板块与板块张裂的生长边界,面积扩大。
下图是某地质学家绘制的板块碰撞及其影响示意图。
读图,完成4~5题。
4.与图中板块A、B对应恰当的是( )A.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B.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C.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D.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答案 A解析据图可知,图中的板块是陆地板块之间的碰撞现象,且有大小之分,小板块在与大板块碰撞后,前端向下俯冲,后端随之隆起,大板块则呈现出一系列的隆起,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似,故A项正确。
高考地理复习(新高考1) 选修性必修1 第2章 第18讲 考点二 板块运动与地貌
跟踪训练
学以致用 夯基拔高
(2020·山东省菏泽市模拟)秦岭山地是古老的褶皱断层山地。地质历史时期,秦 岭造山带属于扬子板块北缘,而后分裂出秦岭板块,导致秦岭造山带出现了三个板 块共存的格局。北秦岭早在4亿年前就已上升为陆地,遭受剥蚀,山脉主脊偏于北侧, 河流深切,形成许多峡谷。南秦岭却淹于海水中,接受沉积,在距今3.75亿年前的 地壳运动中,南秦岭隆起,露出海面。下图示意秦岭地质历史时期构造。据此完成 1~3题。
12345
1.秦岭的主要成因是
√A.华北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地壳隆起
B.扬子板块断裂下陷,南秦岭形成地垒 C.位于板块张裂地带,海底火山灰堆积 D.陆地多河流发育,泥沙在半深海沉积
12345
解析 根据图示板块运动可知,华北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导致位于两 大板块之间的地壳抬升,形成秦岭山脉,选A。
12345
3.下列关于勉略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洋面不断扩大
√C.多玄武岩
B.洋壳稳定 D.多珊瑚岛
12345
解析 据图可知,勉略洋洋底位于南秦岭与扬子板块内部相交接的部位, 附近有岩浆喷出洋壳,岩浆活动频繁,洋壳不稳定,洋面不断缩小,勉 略洋地区未来会演变成陆地,A、B错; 岩浆喷出洋壳冷却凝固后可能形成玄武岩,可能存在火山岛,而不是珊 瑚岛,C正确、D错。
12345
5.该板块边界 A.甲处形成裂谷 B.乙处形成海岭
√C.丙外岩石年龄较丁处老
D.丁处地壳厚度较甲处大
解析 甲处位于消亡边界,裂谷多形成于陆地板块的生长边界,A错误; 乙处位于消亡边界,海洋板块的生长边界多形成海岭,B错误; 丁处是生长边界,岩石是新涌出来的岩浆冷凝形成的,形成年代最晚, C正确; 甲处位于陆地,丁处位于海洋,甲处地壳厚度较丁处大,D错误。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第课时板块运动与地貌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情境一 2020年6月18日20时49分,在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以南海域发生7.3级地震。
情境二 下图为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
(1) 大西洋、地中海未来变化趋势是怎样的?为什么? [答案] 大西洋的面积会不断扩大,因为它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地中海的面积 会不断缩小,因为它处于板块消亡边界。 (2) 阿尔卑斯山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隆起形成。 (3) 新西兰是世界上火山喷发、地震频繁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4) 与新西兰同属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为什么很少发生地震、火山喷发现象? [答案] 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解析] 山区地质构造复杂,施工难度大,交通运输建设成本高于平原。 2. 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是为了( B )?
A. 保护植被
B. 降低坡度
C. 防止坍塌
D. 缩短距离
[解析] 山区公路呈“之”字形延伸,主要目的是降低坡度,保证行车安全。
探究主题一 板块运动与地貌 探究活动 板块运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
B项符合题意。 2. 下列宏观地形的形成,与太平洋板块运动无关的是( C )
A. 亚洲东部的岛弧
B. 美洲西岸的山脉
C. 东非大裂谷
D. 日本群岛东部的深海沟
[解析] 东非大裂谷属于非洲板块内部的张裂区域,与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无关,
C项符合题意。
[2020河南洛阳高二期末] 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海深在0 ∼ 3 km。读甲、乙两类大陆边缘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特别提醒 山地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思考感悟 目前山区交通建设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桥隧相结合的方式,该方式有何 利弊? 试解:⑮_____利__:__缩__短__里__程__;__提__高__通__行__速__度__;_减__少__通__行__时__间__;__有__效__地__避__免___ 自__然__灾__害__的__威__胁__。__弊__:__增__加__建__设__费__用__。________
高中地理——(世界六大板块、火山地震带、三大岩石)
高中地理——(世界六大板块、火山地震带、三大岩石)知识点1、六大板块岩石圈可以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为海洋,其他五个板块既有大陆又有海洋。
六大板块的分布如下图所示。
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六大板块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不断的移动(每年1cm~10cm),两个板块既可以相互挤压,也可以相互远离,因此相邻板块之间主要形成了两种边界:①生长边界:两个板块互相远离,距离越来越远,常常会形成海岭、断层、裂谷、新的海洋;②消亡边界:两个板块相互挤压,距离越来越近,常常会形成山脉、海沟(海洋板块俯冲到陆地板块下方)。
2、火山、地震带世界上主要分布着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其中全球80%以上的浅源地震、几乎所有的中源和深源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
火山地震带主要发生在板块的交界处,既可以发生在板块的生长边界,也会发生在消亡边界。
其中,地震大多分布在靠海的一侧,而火山则分布在靠大陆的一侧。
例题图3 例题答案:A、A精讲精析:(1)分析火山的成因。
①火山可以形成于板块的生长和消亡边界,其中消亡边界主要分布在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交界处;②南美大陆西部的圣何塞火山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为消亡边界;③大西洋中脊、太平洋中部和东非大裂谷都属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因此于日本的樱岛活火山成因不同。
(2)分析岩石的性质。
①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喷出岩/侵入岩)、变质岩、沉积岩,其中火山喷出地表的岩石为喷出岩;②在四个选项中,玄武岩为喷出岩,石灰岩和砂岩为沉积岩,花岗岩为喷出岩,因此选项A正确。
总结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地球上的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三类:岩浆岩(侵入岩、喷出岩)、变质岩、沉积岩。
各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分别为:①岩浆岩:地幔的岩浆在内压力的作用下,侵入地壳的上部,冷却凝结形成了侵入岩(例如花岗岩);如果岩浆继续向上前进,喷出地表,则冷却凝结形成喷出岩(例如玄武岩)。
六大板块PPT课件
.
1
阿拉
伯半 印 岛度
半 岛
澳大利亚
.
2
.
3
亚欧板块
非
洲 板
印度洋
块
板块
南极洲板块
板块运动方向
美
太
洲
平
洋
板
板
块
块
板块边界
1、全球大致分为 六 大板块,它们分别是 _亚__欧___板__块__ ,
__非__洲__板__块___,__南__极__洲__板___块___,__美___洲__板__块_____,_太__平__洋__板__块___,
_印__度___洋__板__块___ 。
.
4
亚欧板块
非
洲
板
印度洋
块
板块
南极洲板块
板块运动方向
美
洲 太
平
板
洋
板
块
块
板块边界
2、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
__活__跃__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 ___交__界___ 地带.
.
5
.
6
板块运动
陆陆
板 碰撞
块
碰 撞
陆海 碰撞
板块 张裂
示意图
对地貌影 响
举例
形成巨大 的山脉或 高原
喜马拉雅山 青藏高原
形成海沟 或与之相 伴的山屿
形成裂谷 东非大裂谷,
和
大西洋和红
海洋
海
.
7
板 块 运 动 与 地 表 形 态 的 关 系:
板块 张裂
裂 谷 ( 东非大裂谷 ) 海 洋 ( 大西洋 )
板块 碰撞
教师版:世界主要半岛、岛屿、群岛分布图
世界主要半岛、岛屿及群岛分布图1、半岛:A堪察加半岛B朝鲜半岛 C 中南半岛 D 马来半岛 E 印度半岛F阿拉伯半岛G 小亚细亚半岛H 巴尔干半岛I 亚平宁半岛J 伊比利亚半岛K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L 索马里半岛M 南极半岛N 下加利福尼亚半岛O 阿拉斯加半岛P 拉布拉多半岛Q 佛罗里达半岛2.岛屿:①加里曼丹岛②爪哇岛③苏门答腊岛④斯里兰卡岛⑤马达加斯加岛⑥大不列颠岛⑦爱尔兰岛⑧冰岛⑨新几内亚岛⑩塔斯马尼亚岛⑪新西兰南岛⑫新西兰北岛⑬火地岛⑭古巴岛⑮格陵兰岛3.群岛:⑯日本群岛⑰马来群岛⑱马尔代夫群岛⑲夏威夷群岛⑳波利尼西亚群岛○21美拉尼西亚群岛○22密克罗尼西亚群岛○23西印度群岛世界主要海、海湾、海峡及运河分布图1.填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 白令海B 鄂霍次克海C 日本海D 黄海E 东海F 南海G 孟加拉海H 阿拉伯海I 波斯湾J 亚丁湾K 红海L 地中海M 黑海N 比斯开湾O 北海P 波罗的海Q 挪威海R 珊瑚海S 哈得孙湾T 墨西哥湾U 加勒比海V 加利福尼亚湾W 几内亚湾2.填写出数字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①莫桑比克海峡②曼德海峡③霍尔木兹海峡④苏伊士运河⑤土耳其海峡⑥直布罗陀海峡⑦英吉利海峡⑧丹麦海峡⑨白令海峡⑩朝鲜海峡⑪台湾海峡⑫马六甲海峡⑬巴拿马运河⑭麦哲伦海峡⑮德雷克海峡世界地形图1.填写出数字序号所代表的山脉名称。
(1)亚洲:①阿尔泰山脉②天山山脉③昆仑山脉④喜马拉雅山脉⑤横断山脉⑥兴都库什山脉⑦大高加索山脉⑧乌拉尔山脉(2)欧洲:⑨斯堪的纳维亚山脉⑩阿尔卑斯山脉⑪亚平宁山脉⑫比利牛斯山脉(3)非洲:⑬阿特拉斯山脉⑭德拉肯斯山脉(4)大洋洲:⑮大分水岭山脉[世界主要大洲剖面图]2.填出世界著名高原名称。
(1)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2)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3)古老的高原:德干高原、拉布拉多高原。
3.填写出字母所代表的盆地名称。
(1)非洲:a刚果盆地。
板块运动与地貌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新教材(2019)课件
应用探究
【例】读“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3.试分析红海、地中海、大西洋未来变化趋势及原因。
【答案】红海、大西洋的面 积会不断扩大,因为它们处 于板块的生长边界,板块处 于不断张裂中;地中海的面 积会不断缩小,因为它处于 板块消亡边界。
应用探究
【例】M、N两处板块边界类型图示依次是( )
撞向下陷形成。
知识海洋
板块运动—相离运动
A
B
C
D 相互分离的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称为生长边界, 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知识海洋
板块运动—相离运动 美洲板块 断块山 裂谷石圈
浆
两板块分离产生断层,中央形成裂谷
学科网原创
知识海洋
板块运动—相离运动 板块张裂
维多利亚湖
乞力马扎罗山
裂谷 板块运动的方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①
【答案】D
【解析】结合板块分布可知,M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生
长边界上,N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课堂小结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边界的分类
板块内部 地壳比较稳定
消亡边界 (碰撞运动)
生长边界 (张裂运动)
陆陆碰撞 陆洋碰撞 裂谷、海洋
巨大山脉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形成巨大的裂谷
生长边界 大洋板块内部张裂处往
往形成海岭或大洋中脊
图示
实例 喜马拉雅山脉、 青藏高原
美洲西岸的山脉和 亚洲东部的岛弧
东非大裂谷
大西洋中脊
应用探究
【例】读“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六大板块中哪个板块几乎全部 位于大洋上?印度半岛和阿拉伯 半岛属于哪个板块? 【答案】太平洋板块。 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 洋板块。 2.在板块边界处一般形成什么样 的地形? 【答案】在消亡边界形成高大的山脉、高原、岛弧、海沟等。在生长边界形成 海岭、裂谷、断层等。
海陆分布中图版
大洲分界线:
白令海峡
直布罗陀海峡 苏伊士运河
地中海 土耳其海峡 乌 拉 尔 河
乌 拉 尔 山 脉
巴拿马运河
大高加索山脉
3、欧洲与非洲的地理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亚洲与非洲的地理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亚洲与欧洲的地理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和________。 北美洲与亚洲的地理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地理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欧洲
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 索山脉— 黑海—土耳其海峡
北 亚
美
洲
非
洲
亚、北美分界 白令海峡
大 洋 洲
洲 南 美
亚非分界: 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 巴拿马运河 洲
极 洲
南
世 界 地 形 图
1,读东西半球图填空
欧洲 , 大洲:①北美洲 ②南美洲 ③非洲 ④ ⑤ 亚洲 ⑥大洋洲 ⑦南极洲 ; 太平洋 D印度洋 . 大洋:A 北冰洋B 大西洋 C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科 迪
勒
拉 山 系
4、利用板块运动学说判断: 1、世界上两大山系的名称,利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其成因 地中海面积将越来越______,最终_______________。 红海将不断____________,最终_______________。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__________洋正在向外扩张,__________洋面积正在缩小。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科迪勒拉山系
高中地理详解六大板块构造图
高中地理详解六大板块构造图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高中地理详解六大板块构造图由于板块交界处位于海洋地带,无明确的地名作分界,再加上七大洲、四大洋轮廊的思维定式,此类试题做起来并非得心应手,容易把板块的位置、名称弄混。
如何突破这一难关呢笔者介绍几种方法如下:一、把六大板块与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位置、范围、轮廓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北冰洋被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划分了大西洋被美洲板块、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划分了大洋洲绝大部分被划分到印度洋板块南北美洲划分到一个板块--美洲板块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亚欧板块包括欧洲和除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外的亚洲及其北部、西部、东部边缘的一部分海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东西跨度较大。
非洲板块包括整个非洲,还有西部大西洋的一部分,东部印度洋的一部分,南北跨度大。
印度洋板块既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呈西北--东南走向,跨的大洲多。
美洲板块包括南北美洲及东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和西部北回归线以北太平洋的狭长区域。
南北方向长。
南极洲板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围的部分海洋,呈团状分布。
比较得出以下结论:①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比它们所对应的大陆范围大,面积广。
②太平洋板块比太平洋范围小。
③印度洋板块,名不符实,不是海洋板块而是陆地板块,地跨亚洲、大洋洲的部分陆地,特殊。
二、用经纬网对六大板块进行空间定位出题时,如果沿某条经纬线在六大板块构造图上做剖面图,往往选择经过的板块名称多、复杂的经线或纬线,依照这个原则,可以选取0°、60°E、120°E、120°W经线;0°(赤道)、南北回归线、60°N纬线等。
0°经线自北向南大致穿过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世界地理概况地形和气候
2024/10/21
东莞塘厦中学 地理科组 尹天竺
七大洲地形特征比较
共同特点 大洲 地形类型
地势
地形比较 欧洲 平原为主 平均海拔最低
单一 非洲 高原为主 东南高西北低
⑩
(经典回放)近年来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将 石油从波斯湾运至上海港,循最近的航线要依次经 过( ) A.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 B.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 C.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琼州海峡 D.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
四、海底地形
资料p123图
【练习4】右侧为世界两块大陆的轮廓图,读图答问: 1)甲图所示的是 南极 大陆。
澳
中片绿
大
西片黄
利
亚
地形呈三部分分布: 西部高原 、中部平原、 东部山地
120ºE
150ºE
气候:
半环形分布
半环状的核心:
热带沙漠气候
外环: 自北向南分布着热 带雨林、亚热带湿 润性季风气候 中环:
热带、亚热带草 原气候
2024/10/21
东莞塘厦中学 地理科组 尹天竺
澳大利亚的气候
② 东部迎风坡降水丰富,低纬度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南
(1.热二带)雨气林候:气湿候热:的亚大马陆孙(平原原—因—:最赤大的道热两带侧雨林,区周2.热围带海草洋原 广气阔候):雨林两侧的巴
西高原、圭亚那高原 3. 热带沙漠:安第斯山西侧沿海30ºS以北到赤道附近
(主要位于智利和秘鲁境内)
4. 亚热带湿润气候:东南沿海20ºS-40ºS(巴西和阿根廷)
重要地理分界线(包括中国和世界:气候,河流、地形、山脉、人口、省区、国家、板块等等)[1]
中国地理分界线1、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2.地势阶梯界线(1)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2)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区界线(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l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4.气候界线(1)l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5.河流界线(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一秦岭。
(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6.三大自然区界线(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
高中地理素材 35张经典地质图
01板块边界板块边界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板块边缘的构造、活动性和板块内部的整体性。
板块的边界有三种类型:离散型、汇聚型和守恒型板块边界。
02板块俯冲物理模拟块即为俯冲板块。
在通常情况下,俯冲板块是指由洋壳组成的大洋板块。
03北美西部构造演化随着北美板块的向西漂移,在北美西部逐渐形成伸展构造。
层接地线通常深入冰架沿岸,由于全球变暖的影响致使温暖的海水不断侵蚀、融化“接地线”处的冰层,导致“接地线”加速向陆地中心移动。
加厚。
06冰川消退逐渐变薄。
变,冰碛在冰川前部堆积08U型谷的形成过程中冰川的刨蚀作用使原沟谷加深、加宽,山嘴部分因阻挡冰川流动而被刨蚀掉。
09地层沙运移河流将沙子不断从陆地带入海洋。
部分沙粒沿海岸移动,较细的泥沙颗粒则被带到更远的海面,在海底峡谷沉积。
10地层演化地层是一切成层岩石的总称,地层可以是固结的岩石,也可以是没有固结的沉积物,地层之间可以由明显层面或沉积间断面分开,也可以由岩性、所含化石、矿物成分或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不十分明显的特征界限分开。
水冻融作用,使岩石发生松动和崩解破碎的机械风化现象。
12海蚀崖的形成在海蚀崖与高潮海面接触处,常有海蚀穴形成,海蚀穴逐渐扩大后,上部的岩石失去支撑而垮塌形成陡崖,称为海蚀崖。
13岩浆的喷发岩浆沿一个方向的大断裂或断裂群上升,喷溢出地表。
14热点火山的形成热点火山形成于板块内部,持续时间短,喷发比较温和。
其岩浆一般会比普通的板块撞击形成的火山粘稠或稀疏,多会形成熔岩流。
15科多帕希火山爆炸坏,或被火山口喷出的浮岩和灰烬掩埋;整座山是由喷出的黑色粗面岩岩浆流和落下的浅色火山灰交替堆积而成。
16接触变质作用析出的气态或液态溶液引起的变质作用。
17盆地结构演化由热地幔上升引起的盆底构造变化。
18盆地内山谷的形成19伸展构造及底辟构造物理模拟底辟构造又称挤入构造。
系地下较深处的密度较小的高塑性岩石在差异重力作用下向上拱起,刺穿上覆岩层而形成的一种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