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史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简述东西方服饰的异同。
(1)西方服饰形态在早年是与东方相近的,但在中世纪以后,欧洲采用窄衣文化,从而形成与东方不同的服饰形态与审美观念。形成这种差异有其各自民族、文化、心理的因素,也有历史、地理、气候等形成的客观因素。这种差异是服装实用功能的必然选择。(2)服装材料上也必须满足不同地理气候条件的需要。东方普遍采用丝绸、麻、棉、这类吸湿性、透气性强的纤维材料,而西方则更多采用保暖性强的羊毛纤维。不同的地域差距造成了不同材料的选用,如厚挺的羊毛织物与飘逸的丝绸织物导致服装形态上产生较大差异。(3)在服装裁剪技术上,东西方的服装由于功能审美的不同取向,所以在技术上发展了各自不同的结构、裁剪、装饰等工艺手段。自公元13世纪以后,西方服装越来越趋向贴身、合体,在裁剪上采用“省道”技术。反之东方服饰一直采用平面裁剪的方法,保持东方服装的宽松、飘逸。(4)西方文化更多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在服饰形制上注重突出人、强化性别,凸显人体线条,甚至夸张第二性征。而东方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在长期的封建文化中忽视人的本体,故在服饰中有意弱化人体。掩盖人体,模糊性别差异,这种植根于两大文明深层的思想文化、观念上的差别使两种服饰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今天各自不同的文化形态。
1简述骨针、纺论的特点以及在中国服装史上的意义。
骨针:大约在1.8万年以前的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发现的骨针,长8.2厘米,最大直径0.33厘米,通体磨光,针孔窄小,针尖尖锐。骨针的发现可以证实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来缝合兽皮,作衣物。沈从文在那本重要著作《中国国代服饰研究》中高度骨针的发现:“山顶洞人的文化遗物在服装史上的重要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证实我国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开初,北方先民们,已经创造出利用缝纫加工为特征的服饰文化。”中华服饰文化史可以看做由此开端。纺论:石制和陶制的纺论标志着原始手工纺织业的开始。在已经发掘的百数以上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几乎都有纺论出土,纺论的出现证明当时人类的原始衣料除兽皮以外,已开始有麻。葛和其他植物所织成的衣料。
2中国古代最早的服饰形制在何时出现?为何种形制?
上衣下裳为我国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成形与历史上的夏朝。
1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饰变革产生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1)周代末年,处在西北的赵国与东胡、楼兰接界,这两个地区的少数民族都善于骑马矢射。春秋之前汉人作战主要采用战车,车战不利于崎岖山谷之地。进入战国以后,有其北方地区的战场从平原扩展到山区,这时,地处西北的赵国赵武灵王为适应军事发展的要求,以弓箭为主要武器,全军上下,皆习骑射。(2)他的改革使赵国推行胡服骑射,并使赵国迅速成为强国。赵武灵王所改变的服饰形制是改去下裳,即废去下裳而着库,所谓上褶下裤说。赵武灵王变履而改着靴。冠也采用北方民族的貂皮冠。(3)赵武灵王发起胡服的目的是为了骑射,范围也只涉及军中及统治阶层的军戒之服。但这是中华服装有史以来所记载的第一次非汉民族的服饰大举进入中原的事件,而这种服饰上的交流融合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意义甚为深远,所以周锡保先生称:“中国服装历史上的五次变革中,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其中的第一次变革。”
1 襦裙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制之一。汉代时期的女子日常装束为上衣下裙:上衣为襦,一种短衣,长至腰间,有里,除交领外也有直领出现;下裙上窄下宽,下垂至地,不施边缘,裙腰用绢丝两端缝有系带。
2 简述丝绸之路的影响。
(1)作为中西方大规模文化和经济交往象征的“丝绸之路”源于汉代张骞的出使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与西域诸国交往的通道后,诸国的使者商人便为了丝绸这种轻薄华贵的面料纷至沓来,使中国和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往大大加强,并促进了沿途各地的经济繁荣。
(2)丝绸之路将古代亚洲。欧洲、和非洲的故文明连接在了一起。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绚丽多彩的丝绸产品、茶叶、瓷器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了世界各国。同时,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天文学、数学等文明成果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使得过老的中华文明得以更新和发展。
1 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对服饰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1)以老庄为基础的魏晋玄学反映在服饰上,则是文人儒士开始追求“精神、格调和风貌”的体现,宽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的风格。(2)由于当时魏晋玄学风靡一时,尤其文人的衣着和生活方式都不拘礼教,衣着宽博且袒胸露脯,因此衣服日趋宽博。凡一袖之大足断为两,一裙之长,可分为二。转相流传,成为风俗,并影响到南朝,王公名士,庶民百姓,咸以宽衫大袖为尚。一时间褒衣博带,成为魏晋世俗之尚。
2 佛教的传入对我国艺术和服饰产生哪些影响?
(1)佛教为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所创。佛教兴盛于魏晋南北朝(2)在服饰方面,佛教艺术也影响了汉服饰形制和纹样方面。魏晋之初,锦缎上的花纹风格及主题也较之两汉有了极大不同,圣树、葡萄、山羊野猪等动植物,方格兽锦、团窠、联珠等纹样结构,皆受到西亚影响,而忍冬、莲花、孔雀。狮子、大象乃至神像大都随佛教而来。构成了汉民族的新的审美趣味。(3)除了纹样以外,据说南北朝女子流行的“额黄妆”也与佛教的流行有关。当时全国各地寺院大兴,一些女子从寺院中鎏金的佛教中受到启发,将自己的额头涂染成黄色以增姿容。这种涂额方式逐流行开来,称为“额黄”。
1唐代最主要的服饰特点有哪些?
袒胸、女找男装、面妆、胡服、襦裙。
2 胡服为什么能在唐朝流行?
(1)唐代中外贸易文化交流发达,“丝绸之路”引来的不仅是“胡商”汇集,也带来了异国的礼俗,服装,音乐和美术等,是一次空前的大交流融合。恰恰由于唐代国力强大,思想开放,无所畏惧地引进吸收各国文化,表现了唐代的博大胸怀和民族自信心。(2)而真正出现大幅度的流行胡服、胡妆还是唐中期。《唐书。五行志》: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沈从文先生认为此风气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受高昌、回鹘文化影响,女子多戴尖锥形浑脱帽,穿翻领小袖长袍,领袖间用锦绣缘饰,细镂带,条文毛织物小口袴,软锦透空靴。(3)到中唐以后,这种胡服风降温,女子装束受吐蕃影响较大,重点在于头部发式和面部化妆,蛮鬟椎髻,八字低颦,赭黄涂脸,乌膏注唇的囚装。啼装,泪装皆属此类,衣着方面因尚宽博反而体现不出鲜明的胡服特征。但胡服在初、盛唐的广泛流行,说明汉族衣文化同样不断吸收他民族的精华。对异族服饰,唐政府兼收并并蓄,对丰富和发展我民族服饰文化起到重要影响,这也是中国服装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服饰变革。
1 宋代服饰风格与唐代有哪些不同?
(1)程朱理学在思想上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调,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许多艺术形式都追求空灵、含蓄、自然、平淡的意境。(2)在服饰风格上,这一点体现的更为明显,朝廷多次定制申饬“务从简朴”、“不得奢靡”因此整个宋代的服饰风格趋以修长、纤细,朴素无华;在形态上不像唐代的华贵、夸张和开放:色彩质朴而洁净。
1 姑姑冠,纳石矢
(1)姑姑冠是元代蒙古命妇戴的冠帽与汉族女冠差异很大,一般从额眉处开始,覆一层头箍形状的软帽,帽顶正中支竖起一个上广下狭的高大饰物,饰物外表还装饰着各种珠宝,这种独特的冠帽蒙古土语成为姑姑冠。
2 元代时期,缕金织物被大量应用,元代时由于回鹘工艺的引入,缕金工艺大有发展。纱、罗、绫等无不加金,但制作最为精美的当为织金锦。元人称织金锦为纳石矢,意思为波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