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史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服饰史归纳

中国服饰史归纳

中国服饰史归纳一、远古时期:服饰的起源与演变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先民为了抵御寒冷和遮羞,开始利用自然资源制作简单的衣物。

这一时期的服饰主要以动物皮毛、植物纤维为原料,款式简单,功能单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民们逐渐掌握了编织、染色等技艺,服饰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二、夏商周时期:礼制服饰的确立夏商周时期,我国服饰进入了礼制阶段。

这一时期的服饰以丝绸为主,款式丰富,色彩斑斓。

服饰成为等级制度的重要标志,不同等级的人穿着不同的服饰。

例如,贵族阶层穿着丝绸衣物,图案精美,色彩鲜艳;而平民百姓则穿着粗布衣物,款式简单。

三、春秋战国时期:服饰风格的多元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服饰风格各异。

这一时期的服饰特点为宽松舒适,注重实用性。

男性服饰以深衣、短衣为主,女性服饰则以长裙、对襟衣为主。

各国服饰还受到地域、民族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四、秦汉时期:服饰的统一与规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服饰进行了统一规范。

汉代继承了秦代的服饰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

这一时期的服饰以交领、宽袖为特点,男女皆可穿着。

官员服饰分为朝服、公服、常服等,等级分明。

民间服饰则更加注重实用性,款式简约。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下的服饰创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促进了服饰的创新发展。

这一时期的服饰特点为宽松、舒适,流行对襟衣、褶裙等款式。

受北方民族影响,男性开始穿着裤褶,女性则流行穿着窄袖衫、长裙。

佛教的传入也为我国服饰带来了新的元素。

六、隋唐时期:服饰的繁荣与开放隋唐时期,国家强盛,文化交流频繁,服饰进入了繁荣与开放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服饰色彩丰富,款式多样,女性流行穿着胡服、襦裙、高腰长裙等,体现出女性的婀娜多姿。

男性则以圆领袍、宽袍大袖为时尚。

同时,唐代还出现了“品色衣”制度,以服饰颜色区分官员等级。

七、宋元时期:服饰的简约与民族特色宋元时期,服饰风格逐渐简约,注重实用性。

宋代流行直身衣、对襟衣,女性喜欢穿着窄袖衫、褙子。

中国服装史课件内容

中国服装史课件内容

民国时期服装
旗袍
民国时期,旗袍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女装,其设计融合了 传统与现代,展现了东方女性的婉约之美。
学生装
民国时期,学生装逐渐兴起,其设计简约、大方,体现了当时年轻 人的朝气与活力。
中山装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民国时期推出了一种新型男装——中山装, 其设计庄重、大方,体现了中国男性的沉稳与内敛。
国际时装周的参与
中国服装品牌和设计师积极参与国际时装周,展示中国服装的独 特魅力。
国际市场的拓展
中国服装品牌不断拓展国际市场,将中国服装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
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国际时尚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时尚产业的发展。
06
中国服装史的意义与价值
文化传承与弘扬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服装史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通过研究中 国服装史,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特点
中国服装注重色彩搭配和图案设计,强调服装与人的气质、场合的协调统一, 同时注重服装的舒适性和实用性,使得中国服装在具有艺术美感的同时,也满 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
02
古代中国服装
先秦时期服装
总结词
多样而独特
详细描述
先秦时期的服装形式多样,有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多种款式。同时,这一时 期的服装也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如上衣下裳代表天地间尊卑有序,深衣则象征 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国际时装周与展览
1 2
国际时装周
介绍国际时装周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影响力,分 析时装周对中国服装产业的推动作用。
国际时装展览
介绍国际时装展览的举办情况、参展品牌和展览 主题等,分析展览对中国服装产业的影响。

中国服饰史

中国服饰史
为了捕猎野兽、对付战争,防避利爪、矢石的伤害,或出于伪装与威慑,原始的兽头帽、皮甲、射、胫衣之 类的部件式衣着率先发明,并因此引导出一般衣服出现。
中国服饰史距今约1万年,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发明,服装材料从此有了人工织造的布帛,因而服装形 式发生了变化,功能也得到改善。
商周
(约公元前17世纪~前771年)由商代到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兴盛时期,也是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制 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汉服制度逐步确立的时期。
中国服饰商代服饰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 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提花几何纹锦、绮,和绞织机的罗纱。奴隶主和贵族,平时已穿色彩华美的丝 绸衣服。衣料用色厚重,除使用丹砂等矿物颜料外,许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栀子、栎斗和种植的蓝草、茜草、紫 草等也已用作染料,为服饰材料和纹饰提供了空前的物质条件。奴隶、平民一般穿本色麻、葛布衣或粗毛布衣。
博士聂崇义于建隆二年(961)上《三礼图》(图10 ),奏请重新制订了服制。此后100多年间,又几度加以完 善,且对民间多有禁例,“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相陵躐”。然而由于宋代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衣服之章, 上下混淆”,南宋时已不可遏制。社会上层衣服算是符合常规的,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
汉服袄裙中后期更出现了前代未见的形制款式如立领,以及于一件衣服的显眼处大量使用钮扣。至清朝期间 逐渐被禁止,但仍有少数款式和特征流传至今。
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 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 中废除不用;样式近似唐代圆领服而尺寸宽大,盘领右衽,两侧各多出一块,称“襬”(摆);衣料多用纻丝或纱、 罗、绢,但颜色、花纹有别。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补子是一块约40~50cm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 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图12)。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 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

一、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P11)自周代始,中国的冠服制度已经趋于完备:礼服规定严格,因仪典性质、季节等而决定纹饰,质料各异。

从孔子“服周代之免冠”而言,可以认为后代以周代免服为标准服制内容,仅以最典型的冕服而言,免附应包括冕冠、上衣下裳,腰间束带,前系蔽膝,足登焉屡。

衣裳:冕服多为玄衣而熏裳、上以象征未明之天,下以表示黄昏之地,然后施之以纹其中绣日月、星辰取其照临;绣山形,取其稳重;绣龙形,取其应变;绣华虫,取其文丽;绣绘宗彝,取其忠孝;绣藻,取其洁净;绣火,取其光明;绣粉米,取其滋养;绣黼,取其决断;绣黻,取其明辨;腰间束带,带下佩蔽膝,足下着舄屡二、春秋战国的深衣和胡服(P14)深衣: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饰。

具体形制,其说不一,但可归纳为几点,(1)“续衽钩边”,不开叉,尊重祖制(2)衣襟加长,使其形成三角绕至背后,以丝带系扎。

(3)上下分裁,然后在腰间缝为一体。

因而上身合体,下裳宽广,长至足蜾或长曳及地。

一时男女、文武、贵贱皆穿。

胡服:是与中原人宽衣大带相异的北方少数民族服装。

一说为内地劳动人民所服之式。

主要特征是:短衣、长裤、革靴或裹腿,衣袖偏窄,便于活动。

胡服的款式及穿着方式对汉族兵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小结:一为对后市形象深远的冕服制度,它产生于信天命、事鬼神、终日郊天杞地的特定时期,其形式有利于统治阶级,所以一直沿用到封建社会末期,二为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对加强民族联系、丰富服装样式,做出了可喜的探索。

秦汉服装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袍可分为:(1)曲裾袍:承战国深衣式,西汉早期多见,而东汉时渐少(2)直裾袍:西汉时出现,另一个名字为“瞻蝓”裤:为袍服之内下身所服,早期无裆,后有裆之裤称裈禅衣:为仕宦平日燕居之服,与袍式略同,上下连属,无衬里,普通男子则穿大襟短衣、长裤。

冕冠:俗称“平天冠”,根据等级的不同,三公诸侯七旒,青玉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

中国服装史pdf

中国服装史pdf

中国服装史pdf
中国服装史是一部有形有色的中国文化史,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经历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

在原始社会,人们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

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骨针和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证实了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

有巢氏被记载为最早教民用动物毛皮做成衣服。

进入先秦时期,中国的衣冠服饰制度开始初见端倪,周代渐趋完善,并被纳入“礼治”范围。

商周时期,服饰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裳用间色。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一种名为“深衣”的新型服饰,它是一种连体服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服饰样式,深衣的出现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用作常福、礼服,且被用作祭服。

秦汉时期,中国的服装制度基本确立,秦人将强悍之风凝聚成戎装,汉代的丝绸之路则使中国服装文化走向世界。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服饰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服饰风尚。

隋唐时期,服饰更加华丽多彩,唐代的丝绸之路使中国服装文化更加繁荣。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服装继续发展变化,各种配饰如簪、钗、耳环、项圈等逐渐普及。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文化
的传入,中国的服装开始向现代化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服装更加丰富多彩,各种时尚元素不断涌现。

总的来说,中国服装史是一部展示中国历史文化、民族特色和时代变迁的瑰宝。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

中国服装发展历程

中国服装发展历程

金 女真族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生活在黑龙江、松花 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一直到隋唐时期,还过着以渔猎为主的氏族部落 生活,古称“靺鞨”。公元 10世纪时,女真族在辽的统治之下。1115年, 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在按出虎水附近的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建立起奴 隶制政权,国号为“金”,后来逐渐摆脱随水草迁徙的穴居野外生活, 发展生产力,练兵牧马,终于在1125年将辽天祚帝俘获,彻底推翻辽的 统治。即年冬日,金太宗吴乞买(即完颜晟)派兵南下,直捣宋朝,要 挟黄金、白银、牛马、绸缎数千百万,并索割太原、中山、河间等镇。 面对腐朽的宋王朝,金兵认为有机可乘,不过半年又渡过黄河,包围北 宋首都汴京,掳走皇帝、后妃、百工,抢劫珍宝古器。与南宋对峙数年 之后,被蒙古军所灭。
眉宇之间,以金、银、羽翠制成的彩花子“花钿”是面妆中必不可少的。
另有流行一时的梅花妆,传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行于含章殿下,额上误 落梅花而拂之不能去,引起宫女喜爱与效仿,因而,亦被称为寿阳妆。
太阳穴处以胭脂抹出两道,分在双眉外侧,谓之“斜红”,传说源起于魏 文帝曹丕妃薛夜来误撞水晶屏风所致。面颊两旁,以丹青朱砂点出圆点、 月形、钱样、小鸟等,两个唇角外酒涡处也可用红色点上圆点,这些谓之 妆靥,这还仅是唐代妇女一般的面妆,另有别出心裁者。
中国服装发展历程图
制作:267
一、原始社会 服饰起源
原始人的衣服 材料:兽皮 装饰:兽齿、鱼骨、
石珠、海贝
旧石器时代
采用兽皮、植物等天然材料, 发明了原始的缝纫工具——骨针
新石器时代
创造了纺纱织布的工具,利用植物纤维编 织成衣料,为制作成型的服装创造了条件
二、 夏商周
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兴起、发展并走向鼎 盛的相对完整阶段。随着这三个朝代生产 力不断的发展,服饰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夏商通过穿着冠、冕、芾(黻, fèi音费)来变现礼仪之制,而在周朝这种 服饰制度日趋完善。夏代已用丝绸、麻布 作衣料,并用朱砂染色 。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一、夏、商、周时期服装(祭祀占卜、甲骨文诞生、好玉、曲裾服饰形成)1、夏:冕冠服制度确立,上一下裳形成。

服色多样(上玄下黄)且有纹饰,可用朱砂染色。

“鼎”青铜文化王权的象征,贵族佩戴玉器。

服饰特点:衣:短衣齐膝、后裾齐足、前衣短、斜裙绕襟、领袖脚口宽沿边。

形成“曲裾服”。

领:矩领、圆领、翻领、对襟。

腰带:束细腰、系宽腰带或用丝绸织物系蝴蝶结。

袖:小口大袖“琵琶袖”、袖长而小(袖头另附装饰如“长袖”,舞者袖管奇长)。

有袖口为“袍”,无袖口为“衫”,男女不分。

2、商:冕冠、玄衣、熏裳、赤舄(古代女子穿的鞋,赤色重底)、上衣下裳;配有黻、大带、革带、佩绶十二。

服饰特点:玄衣:交领、右衽、大袖垂弧、袂、领口有缘、腰有大带、下裳熏色、前韨(蔽膝)、裳下有裙裾、符合“衣作绣,锦为缘”的古代制衣。

3、腰腹下系一片“斧”式装饰品即:a韦鞸:使用皮革涂朱或彩绘称之b黻、韨亦作芾:以丝绸绘、织、绣、画、称之c汉后期又称蔽膝(汉以前用皮革,魏晋后用丝罗)。

d用途:商至元朝是一种祭服系腰间为跪拜所用。

加工精美,附有政治意义和权力的象征。

天子:色朱、绘龙、火、山三章;公候:菱形、用黄、朱色,绘火、山二章;卿、大夫:绘山章。

e形状:东汉“”状,汉代误认为“U”状f绣纹:为“”唐用于大袖,宋、明用于袍服中与龙旁或领口,金多用两龙、两兽对峙或相蟠,即为“蟠虺虯形象”。

4、面料;a全身着不同花纹,能织极薄的精细丝绸和提花织物。

b花纹:“”状纹、绮袔纹、云氣纹、龙兽相对或者相蟠图样、满地云纹、散点云纹、小簇花。

c工艺:印、绘、绣5、胡服:可能是商、周劳动人民以及战士一般的穿着。

6、珮:成组列珮玉也于这个时期形成。

7、着衣分季节:夏:着轻巧、长裙拽地、衣裳为黑白衫、多种领、袖、帽、结带领下。

冬:领袖露白处面积大,丰厚蒙茸“皮毛出峰”。

8、衣服样式分类:分大衣、中衣、小衣。

小衣和中衣款式相似,但面料和工艺不同。

如小衣素纱,中衣绣花等。

中国服装史(好简单全)

中国服装史(好简单全)

西服
服装发展趋势
西式风格服装将稳定发展 女装以其紧随时尚、个性消费的特性,注定了女装 选择多品牌战略 休闲服装继续旺销











线

元代3
元代铠甲及戎服
元代襦裙半臂
明代1













明代2
明代官吏麒麟袍
明代洒线绣龙袍
明代3
明代服饰龙袍
明代男子大襟袍
明代4

代 男 子 便
明 代 襦 裙



明代5
明 代 铠 甲 及 戎 服
清朝1












清朝2
清代皇后凤袍
晚清云肩
中国服装发展史
• 原始 • 商代 • 周代 • 战国时期 • 魏晋 • 南北朝 • 唐代
• 辽代 • 金代 • 元代 • 明代 • 清朝 • 近代 • 现代
原始

动物的毛皮 是人们服装 的主要材料。 当时还没有 绳、线,可 能用动物韧 带来缝制衣

商代
这个时期的织物 颜色,以暖色多
商周时期的染织 方法往往染绘并 用,尤其是红、 黄等正色,常在 织物织好之后再
清朝3
清代宫廷服饰氅衣
晚清刺绣衬衣
清朝4
太平天国忠王龙袍
太平天国宽袖服
清朝5
清代武士铠甲
清代八旗兵甲胄
近代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
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
裙色可以尽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草绿等,其中红石榴裙流行时间最长。
女着男装:
即全身效仿男子装束,成为唐代女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唐代对妇女的束缚明显小于其他封建王朝。
女着胡服:
初唐到盛唐间,收胡服的影响,女穿胡服,成为唐代女装的又一大特点
(4)为兼顾两者派生出新的服式——缚裤。
8.裲裆:
(1)无领无袖,前后两片,腋下与肩上以纽扣系,男女均可穿着。
裲裆形式也被运用于军服之中,制成裲裆铠,改为铁皮甲叶,套在衬袍之外。
隋唐五代
圆领袍衫:
也称团领袍衫,是隋唐时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的常服服式当为常服。
圆领袍衫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一般为圆领、右衽,两侧开衩,领、袖及襟处有缘边。
(!)基于学生装而加以改革的国产形制,孙中山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
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含义,如依据国之四维而确定前襟的四个口袋,依据国民党区别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而确定前襟五个扣子,依据三民主义而确定袖口必须为三个扣子等。
在西装基本样式上掺入中国传统意识。
19.旗袍:
本意为旗女之袍。
周代
冕服:包括冕冠、上衣下裳、腰间束带,前系蔽膝,足登舄屦。
冕冠:其板为綖板,上以玄,下以纁。
衣裳:上为红色,下为黑色。
十二纹章:绣日月星辰取其照临;
绣山形,取其稳重;
(2)绣龙形,取其应变;
(3)绣华虫,取其文丽;
(4)绣宗彝,取其忠孝;
(5)绣藻,取其洁净;
(6)绣火,取其光明;
b.其形若袍,短身而广袖,腰间束带
c.虽轻便,但用于礼服,两条裤管分开毕竟对列祖皇上有不恭敬之意,在此基础上把裤脚加肥,增大其效果,行动起来既方便又不失翩翩之风。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

(1)续衽钩边:衣襟接长, 斜角绕至背后,以丝带扎系。 续衽:将衣服的前襟接长 钩边:滚边 (2)矩领,圆袖,下摆不开衩,领,袖,下摆的 边缘饰有素色或绣绘的滚边. (3)衣长至踝间
3
冕服
• 周“等级制度”,形成了完整的衣冠制度,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冕服 中国最重要的礼服,帝王卿相祭服。
• (1)冕冠 前圆后方,代表天圆地方 冠顶称綖(板) 上玄下纁,前低后高 冠身两侧各施小孔,名“组”, 带冠后冠以发笄, 冕板上有12“旒”、每旒上有12颗玉珠。
北京山顶洞人骨针缝制兽皮衣服
穿孔的鱼骨、兽骨、兽牙、贝壳、石珠 用皮绳串起做装饰 装饰于头、颈、腰、腕、脚等
2 甲骨文记载 衣(上装) 裳(下装) 3 传说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 坤”
4 原始宗教 图腾崇拜 十二章文 图腾纹样 5 服装材料 蚕丝—我国是发源地 嫘祖,丝织物生产的发明传播者 “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 苎麻—天然植物纤维 动物毛皮
第二节 夏商周、春秋战国
初始上衣下裳 发展冕服深衣 长衣长袍改为“胡服”
• 1 上衣下裳 上身为衣,下身为裙 ,对天地 的尊崇,体现在上衣下裳制和 玄衣黄裳的服色.
• 2 深衣(始于周,流行于战国) 上下连属,腰缝以上称‘衣’,以下称 ‘裳’ 裁制为12片,应一年12个月。 上合体,下宽广。
特点:
第五节 北方少数民族服装
• 北方民族,泛指五胡少数民族之地 • 1 主要服饰: 1)袴褶: 犹如汉族长袄, 腰束革带, 裤管宽松,长及足 2)缚裤:裤冠增大, 在裤管的膝盖处丝袋 紧紧扎系 以便行动
• 3)
裲裆:前后两片,布帛,肩部皮质 褡襻,腰间皮带扎系。
• 2 妆饰 薄鬓 长眉 额黄之妆 花黄 薄鬓: 将鬓发梳成薄薄的一片,形如蝉翼, 被修理成狭窄的薄片, 长度通常处在颈间, 动荡飘逸的美感。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

1.骨针的发明,是人类服装起源的一项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最早的缝纫工具的诞生,同时也是为以后的编织技术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2.皮服和卉服这种北方与南方人类共同创造的原始服装,标志了原始服装的诞生,是人类服装的萌芽。

3.中国原始人类最早的饰物是颈饰。

4.最早的纺织工具是纺坠,它是手工纺纱最简单有效的工具。

5.原始人类用于纺纱和织布的材料大致有麻毛丝三种。

6. 十二章文: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7. 深衣:是周代最广泛穿着的长衣,出现在春秋战国之际,盛行于战国。

西汉时期,东汉以后多用于妇女。

8.汉袍分曲裾交领和直裾交领,皆右衽,领和袖都加花边,以菱纹,方格纹为多,比衣服的花纹显得素淡。

9.直裾袍:自西汉之东汉逐渐普及10.魏晋大袖衫为交领直襟式,长衣大袖,袖口不收缩而宽敞,有单夹两种。

另有对襟式衫,可开胸而穿不系衣带。

11.上衣下裤的服式称为裤褶服。

12.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衫与袍区别在于袍有祛而衫为宽衣大袖。

13.幞头是隋唐五代时期男子经常戴的巾帽,上自帝王百官下至庶民百姓,均以其为常服。

14.宋代的官服包括祭服、朝服、公服、时服四服。

15.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袖子窄小。

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宽松,也有夹衣和棉衣,窄袖与长袖之分。

、衫是单衣,有袒胸贯头,对襟和右衽大襟三种,袖子分窄袖与大袖。

半臂:半臂是一种短袖或者无袖的上衣。

可穿于内外,内者衣短,外者衣长,但大多及于腰间,可突出女性身材,领有斜领直领之别。

16.隋唐至盛唐妇女着男装和胡服的原因:一是社会空气的开放,女性着装的自由度很大,二是受西北少数民族及外来民族服装的影响,三十妇女猎奇心理和趋同求异的服装规律的内在作用。

17.唐代女子发誓主要分为髻、鬟。

鬓三类。

18.唐代发饰包括簪、钗、步摇、钿。

19.靥装是在面颊两侧的酒窝处点画胭脂颜料。

20. 贴面:是一种薄片状的饰物贴于面部不同部位的化妆形式。

有一种名为花子,又名花钿,是以金银等材料制成薄片,剪刻出花卉、鸟等纹样,贴在额头,眉心,两颊等处。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

第一章中国服装史起源和先秦服饰(一)原始社会的服饰(前5000—前2000年)概况:茹毛饮血,衣禽兽之皮,树叶蔓草遮体人们用赤铁矿研磨红色粉沫染饰物(目前所知最早的矿物着色工艺染制品)。

他们把死去的人加以埋葬并举行仪式,还在死者尸体周围洒赤铁矿研磨红色粉沫,以象征鲜血。

红色在原始人意识中是血液的象征,失去血液便失去生命,使用红色有寄望再生之意,说明原始人的色彩观念和原始宗教观念交织在一起的。

原始人使用这些附属饰品除了包含广泛的装饰意义以外,还包含着神灵的意义。

10万年前出现的“智人”能够制造衣服及饰品,是人类向创造衣服迈出的第一步。

(二)中国早期服饰服装起源:保护说,装饰说,遮羞说。

早期服饰状况:1,裸态生活期;2,兽皮,树叶与装饰期:(典型服饰特征:兽皮披,戴贝壳,兽牙等装饰。

服装款式:最常见是裙,其次是遮挡前胸后背坎肩式长衣,下摆过臀)骨针,约在2万年前后北京山顶洞人自制骨针,出现了缝制衣服的发端。

表明史前人类已懂得缝纫的方式3,纤维织物期:(典型服装特征:贯口衫,贯口衫织出相当于两个身长的一块面料,对等相折,中间挖一圆洞或切一竖口,穿时可将头伸出,前后两片,以带束成贯口,也称作贯头衫。

)主要衣料:葛布,麻布,纺织品(三)先秦服饰---奴隶社会(前21世纪到前771年,中国服装史奠基阶段,一些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均在此期间走向成熟)夏商周三代服制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各有变革和发展,到了周代冠服制度趋于完备。

3.1)商代服饰:上衣下裳(chang)是当时的主要服饰形制,上衣多为交领右衽,腰系带,下裳即裙,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一个款式。

蔽膝:一种权位的象征,上广一尺,下展二尺,长三尺。

(下图阴影部分)3.2)周代服饰:仍保留商代的上衣下裳服饰形制,上衣款式多为直裾式,交领、右衽衣襟,袖身比商代时宽博。

西周代衣料已用织锦和刺绣。

一、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冕mian冠)1、它产生于信天命、事鬼神、终日郊天祀地的特定时期。

中国服装史大全

中国服装史大全
19
中国服装史
胡服
20
21
四、秦汉服饰
①秦代服饰特征 面料仍然注重锦绣 秦王规定: 官至三品以上—绿袍、深衣 庶人、白袍—以绢为之
22
中国服装史
②汉代服饰特征开辟了丝绸之路,服饰 日益华丽。
主要服饰:曲裾袍、直裾袍、禅衣、裤、 冠
冠:冕冠、长冠、武冠、法冠、梁冠 ③秦汉时期服饰 头巾:a.葛巾——士庶男子用
8
9
10
11
中国服装史
③西周时期,冠服等级制度更为 明显——“非其人不得服其服” 掌管王室服饰官职: 司服——主管王的吉凶衣服 内司服——主管王后六服
12
中国服装史
《尚书.益稷》:十二章服日、月、星辰 (照临)、山(稳重)、龙(应变)、 华虫(文丽)、宗彝(忠孝)、藻 (洁净)、火(光明)、粉米(滋 养)、黼(决断)、黻(明辨)
此成为帝王服章制度,一直延用至清朝
13
中国服装史
④“衣裳”成为服装统 称
宽带束衣: a.斧形韦韡wei,皮革
涂朱 b.”绂“fu或”赤芾
fei“丝绸绘绣
14
15
三、春秋战国时期服饰
纺织生产空前繁荣, 织绣工艺巨
大进步,服饰材料增 多。
图为春秋战国贵族服饰
16
中国服装史
①深衣-此时期盛行的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不开叉,衣襟加长下裳宽广长至足或及 地。男女、文武、贵贱皆穿。
产生 服装材料:皮、毛、麻、葛、丝绸 服装发展成贯头式及披风式 装饰物:冠、靴、头饰、配饰、发簪
(骨、石、玉笄ji……)
3
中国服装史
④黄帝尧舜时期出现服饰制度 《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 下治 衣服样式比较拖沓,服装随(军事、祭 祀等)活动有相应的改变——服饰制 度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服装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服装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服装史知识点总结中国服装史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

从古至今,中国的服装一直是外界向往和探索的对象。

今天,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中国服装史的相关知识点,带您一起了解中国服装的演变和特点。

一、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1. 早期服装早期的中国服装主要以兽皮和植物纤维为材料,如蒲草编织的裙子、兽皮制成的衣服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开始使用丝绸和棉布等材料制作服装。

2.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服装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服装开始出现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点,如华丽的丝绸服饰、精美的刺绣工艺等。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服装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服饰开始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男性的服装主要以袍、裤为主,女性的服装则以衣、裙为主。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服装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服饰开始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丝绸服饰盛行,襦裙成为当时女性的主要服饰。

5.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服装史上的黄金时期,服饰以宽袍、长袖为主,丝绸服饰的制作工艺达到了巅峰。

6.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服装多以青色为主,男性以褂、裤为主,女性以褙和裙为主,服装开始出现华丽的刺绣和精美的银饰。

7. 近代以来近代以来,中国服装受到西方服饰的影响,开始出现了西式服装的影子,但中国传统服饰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如旗袍、长衫等。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特点1. 色彩斑斓中国传统服装以色彩斑斓著称,红、黄、绿、蓝等鲜艳的颜色是中国传统服饰的特点。

这些鲜艳的色彩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 经典款式中国传统服装的款式经典,例如襦裙、长袍、褂、长衫等,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的服装,都有着明显的风格和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服饰的优雅和典雅。

3. 刺绣工艺中国传统服装的刺绣工艺非常精湛,刺绣图案多以花鸟、山水和龙凤等为主题,寓意美好吉祥,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纹样博大中国传统服装的纹样非常丰富多彩,主要有云纹、蟠龙、凤凰、莺花等,每一种纹样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中国服装史好简单全

中国服装史好简单全
• 三、唐朝,胡服和受西域影响的服饰极大的丰富了唐人的衣裙,穿胡服成为一时 风尚,这时期服饰的丰富多彩正是与外来文化交流的结果。
• 四、由满族贵族建立的清王朝使汉人男子穿上了满装,蓄了辫子。这是中国服装 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服饰变革。满清的长辫、马褂、凉帽也成为大多数西方人眼 里的中国服饰。
• 五、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第一次将西方的服饰“拿来”作为中国礼服,从此西 方服饰形态和服饰文化深刻地影响和冲击了中国传统服饰,包括服装审美、着装 观念等,这是中国服装史上影响最深刻的一次变革,影响至今。
花纹风格及主题较两汉有了极大不同,圣树、葡萄、 山羊、野猪等动植物,方格兽锦、团窠、联珠等纹 样结构,皆受到西亚影响,忍冬、莲花、孔雀、狮 子、大象乃至神像大都随佛教而来。但这些变化并 不拘泥于模式,而是互相杂糅,构成了汉民族新的 审美趣味,如天王化生纹、孔雀联珠纹。 • 鹅黄妆
中国服装史好简单全
隋代
中国服装史好简单全
宋代
男子服饰
袍衫:圆领袍衫,宽袖广身、窄袖紧身
襕衫
革带与佩鱼
方心曲领
直掇

幞头与巾


穿










中国服装史好简单全



宋代
女子服饰 背子:代表服饰,宋代的
背子是长袖、长衣身、腋不开衩, 即衣服的前后片在腋下不缝合的 服装样式。
衫、襦、袄、半 臂、背心 裙:宋代的裙子有六幅、八
男子服饰: 袍:多为大袖,袖口部
分收紧缩小。领子以 低袒为主,穿时露出 里衣 襜褕:有直裾和曲裾 裤:
中国服装史好简单全
汉代
女子服饰: 特点:衣服宽博,衣袖趋大,袖口收敛。

中国服装史文档

中国服装史文档

中国服装史悠远的先秦服饰历史悠久的中国服装文明•衣冠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同时又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宗教、生活习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学习中国服装史的目的。

概述1、原始社会•400万年前元谋人•4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纹身•4-5万年前冰河期兽皮•1万年前山顶洞人纺织品周口店骨针(孔细)2、奴隶制社会•公元前21世纪起•夏 14代17王 400多年•成汤商 17代31王 600多年•公元前1027年-前770年西周 257年•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300年/战国354年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4、服饰•服饰的起源西方服饰社会心理学遮羞说保护说装饰说性别吸引说中国古代战国《吕览》《世本》:“伯余、黄帝制衣裳”。

西汉刘安《淮南子》:“伯余之初作衣也,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揜(掩)形御寒。

”第一章先秦服饰上古时期•《礼记•王制》:东方曰“夷”,批发文身;南方曰“蛮”,雕题交趾;西方曰“戎”,批发皮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

•西方“亚当与夏娃”。

•距今25000年的山顶洞人时期是我国服装的发祥时期。

•骨针;兽牙串;动物韧带撇开的丝筋为线;红色的赤铁矿粉末•纺织衣料的出现:•独具特色的服装配套•独具特色的原始首饰第一章先秦服饰夏商周•公元前21世纪夏大禹尚黑•公元前16世纪商——公元前8世纪的西周末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禹与等级制度•“天子”•以“礼”为形式的等级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一、礼服——冕服•论语:“子曰,禹,吾无间然矣,恶衣服而至美黼冕”。

•天子六冕,冕服就是冕冠以及礼服组成的服装。

冕服图王权的标志——十二章纹样•十二章的由来•十二章形象•清代龙袍上的十二章天子礼服六冕•大裘冕(祭天之服,12章)•衮冕(吉服,9章)•鷩冕(祭先公与乡射的礼服)•毳冕(衣3章,裳2章)•希冕(3章,上下均绣)•玄冕(衣不加章饰,裳绣1章)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二、一般服饰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三、舄履周代男女穿着的鞋子是一样的,并设有“屦人”以管理王与王后的鞋子。

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PPT 63页)

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PPT 63页)

唐朝还流行女子穿"胡服"。" 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 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 在此以前,人们的腰饰是以 金银铜铁,这时候流行系" 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பைடு நூலகம்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 之用。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 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 宋年代。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 晚唐时期,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贵族礼 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 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杂色绮做的衣服,六品官以下者只能穿七彩绮,不可使用罗绡。南朝的艺术 品与服饰风格一脉相承,许多出土的陶俑形象,向我们展示了细腰圆脸型的 女子。
北朝的服式,官宦正式场合穿着朱色单衣,便服和军服为主。穿红色袍就佩 带金带,穿小袖长身袍则用金玉带。平民妇女以襦袄为常服,这与南朝并无 两样。北朝时期着装衣料中绫锦最为华贵。 南北朝的卷草花纹是在汉代的云纹图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敦煌造井(单 独适合纹样)、三角形花(适合纹样)和条状花(二方连续)、飞天、云纹等动态 形象巧妙地结合起来,既古朴、秀丽,又含蓄柔和。当时的毛织毯、麻布和 丝绸都是盛行的产品。
在古代的黄帝、尧舜时期开始有了衣裳,结束了史前那种围披状态。人们穿 着这种式样的衣裳,拜祭祖先和天地。人们从经验中得知,早晨天未亮时, 天空是黑色(称"玄"),上衣如天,所以用玄色;而大地为黄色,下裳如地,服 色即用黄色,以此表达对天和地的崇拜。远古时期,以上衣下裳代表服式, 又有上衣下裳相连的"深衣制",这种深衣形式在那时男女没区别。
南朝服式以襦裙为主,妇女尤其以着裙为正统,不穿裙而露裤的人,被看做 是没礼貌的行为。当时女子头上包白纶巾(是一种配有青丝带的头巾。跳舞 者穿长衫,并在身上披挂很长的带子,头上束纨巾。 南北朝服式还有"袍"和"衫",衫在晋时已是必着衣的一种。南朝服式基本上 继承魏晋,由于战乱和国度的频繁更替,反映在着装方面也有变化。江南衣 式比北方短小,但当时却流行戴小帽穿大衣的风气,有时将一只袖分成两只, 一条裙截成两裙,有的款式大领大带,有的衣窄袖小,有的裙长曳地,有的 衣长蔽脚。 南朝的朝服仍是玄衣。服饰用料有规定,三品官以下的不得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简述东西方服饰的异同。

(1)西方服饰形态在早年是与东方相近的,但在中世纪以后,欧洲采用窄衣文化,从而形成与东方不同的服饰形态与审美观念。

形成这种差异有其各自民族、文化、心理的因素,也有历史、地理、气候等形成的客观因素。

这种差异是服装实用功能的必然选择。

(2)服装材料上也必须满足不同地理气候条件的需要。

东方普遍采用丝绸、麻、棉、这类吸湿性、透气性强的纤维材料,而西方则更多采用保暖性强的羊毛纤维。

不同的地域差距造成了不同材料的选用,如厚挺的羊毛织物与飘逸的丝绸织物导致服装形态上产生较大差异。

(3)在服装裁剪技术上,东西方的服装由于功能审美的不同取向,所以在技术上发展了各自不同的结构、裁剪、装饰等工艺手段。

自公元13世纪以后,西方服装越来越趋向贴身、合体,在裁剪上采用“省道”技术。

反之东方服饰一直采用平面裁剪的方法,保持东方服装的宽松、飘逸。

(4)西方文化更多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在服饰形制上注重突出人、强化性别,凸显人体线条,甚至夸张第二性征。

而东方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在长期的封建文化中忽视人的本体,故在服饰中有意弱化人体。

掩盖人体,模糊性别差异,这种植根于两大文明深层的思想文化、观念上的差别使两种服饰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今天各自不同的文化形态。

1简述骨针、纺论的特点以及在中国服装史上的意义。

骨针:大约在1.8万年以前的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发现的骨针,长8.2厘米,最大直径0.33厘米,通体磨光,针孔窄小,针尖尖锐。

骨针的发现可以证实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来缝合兽皮,作衣物。

沈从文在那本重要著作《中国国代服饰研究》中高度骨针的发现:“山顶洞人的文化遗物在服装史上的重要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证实我国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开初,北方先民们,已经创造出利用缝纫加工为特征的服饰文化。

”中华服饰文化史可以看做由此开端。

纺论:石制和陶制的纺论标志着原始手工纺织业的开始。

在已经发掘的百数以上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几乎都有纺论出土,纺论的出现证明当时人类的原始衣料除兽皮以外,已开始有麻。

葛和其他植物所织成的衣料。

2中国古代最早的服饰形制在何时出现?为何种形制?上衣下裳为我国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成形与历史上的夏朝。

1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饰变革产生的背景及历史意义?(1)周代末年,处在西北的赵国与东胡、楼兰接界,这两个地区的少数民族都善于骑马矢射。

春秋之前汉人作战主要采用战车,车战不利于崎岖山谷之地。

进入战国以后,有其北方地区的战场从平原扩展到山区,这时,地处西北的赵国赵武灵王为适应军事发展的要求,以弓箭为主要武器,全军上下,皆习骑射。

(2)他的改革使赵国推行胡服骑射,并使赵国迅速成为强国。

赵武灵王所改变的服饰形制是改去下裳,即废去下裳而着库,所谓上褶下裤说。

赵武灵王变履而改着靴。

冠也采用北方民族的貂皮冠。

(3)赵武灵王发起胡服的目的是为了骑射,范围也只涉及军中及统治阶层的军戒之服。

但这是中华服装有史以来所记载的第一次非汉民族的服饰大举进入中原的事件,而这种服饰上的交流融合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意义甚为深远,所以周锡保先生称:“中国服装历史上的五次变革中,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其中的第一次变革。

”1 襦裙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制之一。

汉代时期的女子日常装束为上衣下裙:上衣为襦,一种短衣,长至腰间,有里,除交领外也有直领出现;下裙上窄下宽,下垂至地,不施边缘,裙腰用绢丝两端缝有系带。

2 简述丝绸之路的影响。

(1)作为中西方大规模文化和经济交往象征的“丝绸之路”源于汉代张骞的出使西域。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与西域诸国交往的通道后,诸国的使者商人便为了丝绸这种轻薄华贵的面料纷至沓来,使中国和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往大大加强,并促进了沿途各地的经济繁荣。

(2)丝绸之路将古代亚洲。

欧洲、和非洲的故文明连接在了一起。

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绚丽多彩的丝绸产品、茶叶、瓷器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了世界各国。

同时,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天文学、数学等文明成果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使得过老的中华文明得以更新和发展。

1 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对服饰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1)以老庄为基础的魏晋玄学反映在服饰上,则是文人儒士开始追求“精神、格调和风貌”的体现,宽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的风格。

(2)由于当时魏晋玄学风靡一时,尤其文人的衣着和生活方式都不拘礼教,衣着宽博且袒胸露脯,因此衣服日趋宽博。

凡一袖之大足断为两,一裙之长,可分为二。

转相流传,成为风俗,并影响到南朝,王公名士,庶民百姓,咸以宽衫大袖为尚。

一时间褒衣博带,成为魏晋世俗之尚。

2 佛教的传入对我国艺术和服饰产生哪些影响?(1)佛教为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所创。

佛教兴盛于魏晋南北朝(2)在服饰方面,佛教艺术也影响了汉服饰形制和纹样方面。

魏晋之初,锦缎上的花纹风格及主题也较之两汉有了极大不同,圣树、葡萄、山羊野猪等动植物,方格兽锦、团窠、联珠等纹样结构,皆受到西亚影响,而忍冬、莲花、孔雀。

狮子、大象乃至神像大都随佛教而来。

构成了汉民族的新的审美趣味。

(3)除了纹样以外,据说南北朝女子流行的“额黄妆”也与佛教的流行有关。

当时全国各地寺院大兴,一些女子从寺院中鎏金的佛教中受到启发,将自己的额头涂染成黄色以增姿容。

这种涂额方式逐流行开来,称为“额黄”。

1唐代最主要的服饰特点有哪些?袒胸、女找男装、面妆、胡服、襦裙。

2 胡服为什么能在唐朝流行?(1)唐代中外贸易文化交流发达,“丝绸之路”引来的不仅是“胡商”汇集,也带来了异国的礼俗,服装,音乐和美术等,是一次空前的大交流融合。

恰恰由于唐代国力强大,思想开放,无所畏惧地引进吸收各国文化,表现了唐代的博大胸怀和民族自信心。

(2)而真正出现大幅度的流行胡服、胡妆还是唐中期。

《唐书。

五行志》: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

沈从文先生认为此风气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受高昌、回鹘文化影响,女子多戴尖锥形浑脱帽,穿翻领小袖长袍,领袖间用锦绣缘饰,细镂带,条文毛织物小口袴,软锦透空靴。

(3)到中唐以后,这种胡服风降温,女子装束受吐蕃影响较大,重点在于头部发式和面部化妆,蛮鬟椎髻,八字低颦,赭黄涂脸,乌膏注唇的囚装。

啼装,泪装皆属此类,衣着方面因尚宽博反而体现不出鲜明的胡服特征。

但胡服在初、盛唐的广泛流行,说明汉族衣文化同样不断吸收他民族的精华。

对异族服饰,唐政府兼收并并蓄,对丰富和发展我民族服饰文化起到重要影响,这也是中国服装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服饰变革。

1 宋代服饰风格与唐代有哪些不同?(1)程朱理学在思想上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调,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许多艺术形式都追求空灵、含蓄、自然、平淡的意境。

(2)在服饰风格上,这一点体现的更为明显,朝廷多次定制申饬“务从简朴”、“不得奢靡”因此整个宋代的服饰风格趋以修长、纤细,朴素无华;在形态上不像唐代的华贵、夸张和开放:色彩质朴而洁净。

1 姑姑冠,纳石矢(1)姑姑冠是元代蒙古命妇戴的冠帽与汉族女冠差异很大,一般从额眉处开始,覆一层头箍形状的软帽,帽顶正中支竖起一个上广下狭的高大饰物,饰物外表还装饰着各种珠宝,这种独特的冠帽蒙古土语成为姑姑冠。

2 元代时期,缕金织物被大量应用,元代时由于回鹘工艺的引入,缕金工艺大有发展。

纱、罗、绫等无不加金,但制作最为精美的当为织金锦。

元人称织金锦为纳石矢,意思为波斯金锦,多数先将金箔贴于纸上,在切缕成细条用以织锦,宋朝称此为“销金”,金时改为“明金”,也有将金缕捻卷于丝线外层,捻成金线织锦。

官员所穿的质孙服皆要用纳石矢制成。

1 璞头头在明代已成为统治阶层的专用头衣。

长服中的头为乌纱帽,前低后高,圆顶,两旁各插一翅,帝王常服所用的头名“翼善冠”2补子明代补子以动物为标志,文官绣禽,武官绣兽。

3霞帔霞帔是一种帔子,其形像两条彩练,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坠一颗金玉坠子。

到宋代,霞帔已成贵妇礼服,明代因袭不改,用作命妇的礼服。

4水田衣水田衣是一种以各色零碎织锦料拼合缝制成的服装,形似袈裟,因拼纂的布形如水田而得名,俗称“水田衣”5 明代纹样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吉祥纹样的运用,几乎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

吉祥纹样所表达的:“富、贵、寿、喜”,而这四字的含义则概括了明代市民文化的追求及审美趣味,并在清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如今,吉祥图案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已成为认识民族精神和民族旨趣的标志之一。

1袍服满族的开衩之袍,也叫“箭衣”。

袖口装有箭袖,以便骑马射箭。

为便于行动,满族袍服常有功能上的补充,如朝鲜服腰下有襞积(衣服上的褶子)2 马褂马褂为长袍衫之外长及脐的一种行褂,长不过腹,袖仅掩肘,便于骑木马,故又叫“马褂”。

3女子服饰清代女装由于“十从十不从”之故,存满、汉二式。

满族妇女都着长袍,汉族仍以上衣下裳或下裤为主,并相互影响。

清初期禁止满族妇女着汉装,但后期“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为断衣裳”。

清代女子服饰有满、汉之异,其流变中也有所不同。

日常服装则以宫中为尚,因江浙地方富庶、经济文化繁茂,丝织业也极为发达,江南苏州、扬州一带逐成汉服女装中心。

4鞋满族妇女所有的鞋子,底极高,普通为一寸多至二寸间,后来又增高,甚至有四五寸者。

其底上宽而下圆,形似一花盆,俗称“花盆底”。

5满族女子发式满族女子梳齐髻,未婚女子也梳辫子。

《旧京锁记》:“旗下妇装,梳发为平髻,曰一字头,又曰两把头。

”6裙装清代妇女的裙子包括百裥裙月华裙弹墨裙鳞百褶裙丁当裙以及凤尾裙白蝶裙金泥簇蝶裙等等名目。

7云肩女子领下多外罩云肩。

云肩自明代起已用之,式仍为“四合如意”。

有剪裁做莲花形,结线为璎珞,周垂排须,汉族新妇结婚时有披此者。

8清朝的精湛纺织清代染织工艺的空前发展,为面料的精细繁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清朝的丝织业主要集中在官营的三大织造所在地江宁(南京)、苏州、杭州及传统的丝绸生产地四川等处。

当时面料有锦、绫、罗、绸、缎、绢、绒、葛、布、革丝、纳纱等。

锦中的江宁云锦更是其中名品。

云锦包括妆花、天鹅绒、金彩缎、闪缎等类别。

1中山装中山装是经过改良的服装,最早由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示意制成。

最早的中山装领口呈关闭式八字形,前门襟七粒扣,后背有中缝,在衣服正面,各有上下左右四个贴袋,上袋盖做成倒山形笔架式,中山装配套的裤子为西装。

中山装兼有西装的特点,同时也适应国情,充分表现出当时国人新的时代精神。

2 旗袍旗袍是民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女装。

20世纪20年代开始兴起,但进行了改造,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不再宽阔,并吸收西洋服装的裁剪方法,缩短下摆,收紧腰身。

到了30年代,旗袍进入全盛时期,发展成窄袖、收腰、无袖等款式,从40年代起旗袍的式样趋于无袖,缩短衣长和减低领高,使旗袍更加轻便,适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