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大二马原笔记期末知识点
大二马原笔记期末知识点1.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其基本理论原则的哲学体系。
它是为了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主要包括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和人的自由等方面的思想。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否定推理、对立统一法则、联系、发展等原理。
3. 辩证法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它认为物质是最基本的存在形式,一切事物都是由物质决定的。
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4.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
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政治制度、法律、道德、文化等)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而推动的。
5.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物质生活决定意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6.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世界本质的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
唯物主义强调感性认识和实践的重要性。
7. 人的自由人的自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解放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控制,消除阶级、国家和私有制的束缚的基础上,人才能真正实现自由。
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流派的对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流派相比,具有独特的观点和立场。
例如,与资本主义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和历史发展的重要性;与唯心主义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物质的决定性和对经验的重视。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意义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它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推动社会的进步。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革。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和法律等上层建筑;社会的发展总的来看,是不断推动生产力进步的生产关系的进步。
即是说,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历史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历史。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2.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主观臆造的,而是通过对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概括总结得出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是空想的历史观,而是实证历史研究的精神产物;不是书斋里的思辨,而是全面观察社会生产实践的真理;不靠个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是派大量的社会实际调查询问、编制和综合资料。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社会生产和劳动在社会形态中的基本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之一,就是通过劳动创造新的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这是人的生活第一的历史要求。
在社会生产中,劳动是一切的最终的和永久的根源;劳动是一切的财富创造者。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基本原理1.社会变革和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在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日益加剧的阶级斗争基础上产生的,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不稳定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
2.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是根本的,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
3.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保证,是国家政权的表现形式,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最佳形式,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安全和稳定的最有力的保障。
《马原》期末知识点复习与总结
《马原》期末知识点复习与总结马原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理论课程。
通过学习马原,可以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概念和理论,具备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对《马原》期末知识点的复习与总结,供参考。
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基本原理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3.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社会革命理论-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基本路线4.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的最早领导者和主要创立者-中国共产党的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和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使命5.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人文主义等的比较-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传统文化等的关系6.当代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与误解-资本主义复辟和意识形态的压力-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困难和挑战-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意义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以上是对《马原》期末知识点的复习与总结的主要内容,每个知识点都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熟练掌握,可以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
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总结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1. 世界观:指人们对世界、对人生、对人类社会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2. 方法论:是研究和解决问题的一套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世界观,强调矛盾的普遍存在和发展,以及事物变化的根源与动力。
4.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关系1.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存在形式,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或者精神是世界的根本存在形式,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关系表现为认识论、本体论和价值论三个方面的斗争。
三、客观和主观的辩证关系1.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论,包含了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方面。
2. 客观性:是指事物和现象在存在上的独立性和客观规律性。
3. 主观性:是指人的意识、思维和判断等活动的特点。
4. 客观与主观的辩证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既强调客观规律性,又强调主观能动性。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 实践: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实的改造活动,也是认识的来源和准绳。
2. 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理解,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真理性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
五、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1. 物质是世界的本质和实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存在的基础。
2. 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是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3. 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表现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力。
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 生产力:指人类在生产实践中所创造的消费资料和生产工具,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2. 生产关系: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权利义务关系。
期末马原必背知识点
期末马原必背知识点1.第一章第一节一之(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32-倒1(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33-1(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一方面,运动是存在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但离开运动就没有物质。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真正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物质就没有运动。
想象不动的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想象非物质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33-2(2)物质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物质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又是未来运动的起点)。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把握二者辩证关系有重要意义。
3、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一去不复返); 33-3(2)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 33-34、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从本质上说也是物质的。
33-34(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33(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33(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3-342.第一章第一节二之(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37-3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开学说明。
38-4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3.第一章第一节三之(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42: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既对立又统一。
马原考点总结期末
马原考点总结期末一、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一种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
它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使事物发展,矛盾的主要形式是对立统一的矛盾。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点:发展性、矛盾性、否定性、辩证性。
3.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内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4.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对立面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相互转化、互为条件、共生共存。
5.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范畴:质量与数量、含义与存在、本质与现象。
6.辩证法的方法:全面性、历史性、发展性。
二、物质与精神:1.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精神是主观存在的意识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精神是物质的反映。
2.物质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客观存在性、客观实在性、客观性。
3.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是内容的反映,形式对内容的反映是一种概括。
4.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物质世界在人类大脑中的反映。
三、实践和认识:1.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实践的结果。
2.认识的本质和特点:认识是人类对世界的反映,是对事物属性和规律的认识。
3.认识的辩证特点: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普遍性和个别性的辩证统一。
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的本质和特点: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认识,是对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总之,《马原》的学习主要涉及唯物辩证法、物质与精神、实践和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
在备考期末考试时,我们要重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特点,理解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掌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辩证法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
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马原期末知识总结
马原期末知识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以后在世界上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科学理论和社会实践指导思想。
(1)马克思主义的起源马克思主义最早的概念是在德国出现的,主要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如《共产党宣言》等,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
(2)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逐渐发展为一个庞大系统的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强调宇宙界是一个无数矛盾斗争的复杂系统,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通过矛盾的斗争,事物才能不断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物质第一性原则、任何事物都存在内因和外因的联系、量变转化为质变、否定之否定原则等。
(2)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个基本观点,强调人类社会是物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革命的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等。
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基础,主要包括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
(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包括:矛盾普遍性与斗争性、事物发展的主导性、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等。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法则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法则包括:否定之否定、质量互变、肯定的否定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科学是揭示客观规律性的一种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相互联系的一面。
自然科学在实践中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及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2.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密切相关。
(完整)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超详细版),文档
马原期末总复习知识点重点汇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睁开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 年初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睁开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供应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睁开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一致。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睁开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的根本问题1、世界观与哲学的根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见解。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依照的根本方法。
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要根本问题,是思想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思想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依照。
3、哲学又能够划分为可知论和不能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能够认识的,包括唯心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能知论:主张世界是不能够够认识的,只有少许唯心论是不能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睁开的见解对待世界,认为事物是宽泛联系和睁开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见解对待世界,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睁开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根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宽泛联系和永远睁开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自己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主观辩证法:亦称“思想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划分哲学中的根本门派确立了科学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极其理论意义1、辩证唯心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的物质见解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经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响。
期末马原知识点总结
期末马原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唯物的;世界的发展变化是由物质内在的矛盾性运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是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
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性。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基础。
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实践的反映。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4. 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这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阶级斗争、社会形态的更替等规律。
5.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阶级,阶级是根本的社会政治实体。
资本主义社会是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而产生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无阶级社会。
6.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内在矛盾推动而产生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它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等内容。
2.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包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过程、规律、方法和哲学基本原理的阐述。
3.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对社会发展规律、阶级斗争规律、社会形态更替规律的研究。
4.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包括对道德、价值、人的本质、人的自由等问题的阐述。
5.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是对科学研究方法、科学实践、科学发展规律等问题的阐述。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1. 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先进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实践指导。
2.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畴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基本范畴包括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运动发展。
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源于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实践的本质是人类与自然的物质交往,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认识实践。
4. 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从实践的感性认识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再从抽象的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感性认识。
5. 矛盾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矛盾论的基本观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论的方法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
6. 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历史辩证法是研究历史发展规律的方法论,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连续性、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
7.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体是能动的,能够通过对客体的实践改造来认识客体。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辩证的,既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又受客观规律的限制。
8. 必然性与自由意志的关系必然性与自由意志的关系是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必然性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自由意志是对主观能动性的实现。
必然性与自由意志是辩证的统一,在实践中实现。
9. 实践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实践的历史条件是指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发展。
实践的社会条件是指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
实践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决定了人类实践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10. 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价值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重要范畴,是社会实践目标与人的需要的统一。
大二马原考试重点知识期末
大二马原考试重点知识期末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门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课程,对于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大二马原考试的临近,复习重点知识是学生们备战考试的关键任务之一。
本文将总结和归纳大二马原考试的重点知识,帮助同学们有针对性地复习和备考。
以下是大二马原考试的重点知识概述。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至关重要。
在考试中,一般会涉及以下重点知识:•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规律的研究,对于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考试中,一般会涉及以下重点知识:•价值规律和剥削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三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之一,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考试中,一般会涉及以下重点知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实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和总布局•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经济制度第四部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的科学研究,对于理解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考试中,一般会涉及以下重点知识:•社会结构与社会变革•阶级、阶级斗争和革命•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上是大二马原考试的重点知识概述,同学们在复习和备考时可以重点关注这些知识点。
除了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将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中。
马原期末复习要点-完整版详细版
复习要点: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后人进一步创新发展了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一方面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定的阶段--机器大工业的社会化生产的新的阶段。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社会经济根源。
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并不能保证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相反,这种生产力正在起来反抗束缚它进一步发展的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19世纪30年代以来,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开始上升到了首位。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当时欧洲的发达国家,已经逐步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工业无产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无产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实践和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成为真正科学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即与他们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是分不开的。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绪论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 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与基精神实质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其现代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 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二,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列宁的物质概念与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 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 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 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5.矛盾的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第一、任何事物的矛盾既具有普遍性, 又具有特殊性, 普遍寓于特殊性之中。
马原期末知识点总结
马原期末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整体,它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人类意识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参与改造世界,人与自然是统一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原理。
1.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发展的具体过程都是以辩证法为基本规律的。
辩证法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这种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中表现为对立统一。
(2)质量互变规律: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由于事物内部矛盾的不断发展变化,事物的数量变化会引起事物的质量变化。
(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事物的消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是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
2.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而产生。
生产力的发展是第一生产关系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会导致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制度和社会变革是由物质生产条件和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商品交换和资本主义剥削。
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最根本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内容:1.商品和货币商品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生产者为了交换而生产的产品。
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
2.价值和剩余价值价值是商品的经济属性,是商品交换之间的等价关系。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剥削工人而获得的价值。
3.资本和资本主义制度资本是一种价值的价值增殖。
资本主义制度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商品交换和剥削关系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形态。
4.资本主义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指通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榨而获得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又被资本家用来扩大再生产。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世界的本质、人的本质和人与世界的关系。
2.物质与意识、本质与现象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主观反映物质的存在和运动的精神现象,物质是本质,意识是现象。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1.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物质是有永恒性和普遍性的,世界是运动着的。
2.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还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引起的。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
2.辩证法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还包括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强调捕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和转折。
3.唯物史观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还包括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研究历史是要以客观的态度和方法去看待和研究它。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理论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阶级的存在是因为社会中存在着私有制和剥削。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学说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学说指出,意识形态的来源在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哲学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认为,政治是阶级斗争在国家机器中的反映。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认为,民主必须紧密地联系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民主在社会制度基础上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学思想1.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认为,环境问题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必然问题,和生产方式的选择和社会制度的选择密切相关。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大全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意义。
2、为什么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3、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是指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4、意识的能动作用及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③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④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6、为什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7、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②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具体表现在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另一方面,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主要表现在: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又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也就是要做到“异中有同,同中有异”9、如何把握量变、质变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大二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
大二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是中国大学普遍设置的一门基础课程,通常在大二下学期进行教学。
它是一门涉及较多概念和理论的课程,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大二马原期末复习的重点知识点: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普遍联系、质量互变原理等。
-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等。
2. 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基本矛盾:指导世界事物发展的最根本矛盾,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 主要矛盾:在一定发展阶段上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如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 社会形态和社会变革- 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
- 社会变革:社会变革的动力、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等。
4. 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 阶级斗争: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 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国家形式,实现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专政。
5. 生产的社会化与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私人劳动的社会化表现,价值和价值规律的产生。
- 价值规律:商品交换中的等价交换、商品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差异。
6.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差异- 社会主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逐步消灭剥削和阶级。
- 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按需分配和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7. 科学社会主义和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 科学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 乌托邦社会主义:追求理想社会,但缺乏科学性和历史根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接受、发展过程。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发展。
以上是大二马原期末复习的重点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将有助于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于提高马原课程的学习效果和课程成绩有重要意义。
马原理期末考试考点总结
马原理期末考试考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者来说,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的期末考试是一次检验自己掌握程度的重要机会。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本文将对马原理期末考试的考点进行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和特征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阶级斗争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特征。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运动的、发展的,它强调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发展的螺旋上升等。
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批判了唯心主义和经验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的发展是一种辩证发展的过程,它批判了唯心史观和机械史观。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强调人的社会性和人类历史的连续性、继承性。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物质基础。
3.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途径。
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事物的基本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包含着各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但矛盾的表现形式具有特殊性,需要具体分析。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由对立双方的主要方面构成的,其中一个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称为主要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
知识点汇总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
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27、唯物主义运动观与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8、“从辩证的观点看来,运动可以表现在它的对立面中,即表现在静止中。
”蕴含的哲理是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的,不了解静止就不能具体地了解运动
29、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30、看似不动的北极星实际上也是在缓慢运动的(相对于地球),这说明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3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32、“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从哲学的角度看,这句话说明了时间的一维性
33、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3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3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5、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生观能动性的前提。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36、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科学,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37、“喜鹊叫喜、乌鸦叫丧”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实的联系,否定了联系的客观性
38、“塘基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浙江湖州的这一“桑基鱼塘系统”体现的哲理主要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39、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40、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的区别在于同历史前进方向是否符合
41、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42、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43、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属于因果联系的是摩擦生热
44、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原因与结果是相互区别的;另一方面,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
45、“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哲学上反映的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46、必然与偶然相互依存:一方面,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另一方面,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
47、必然与偶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另一方面,必然与偶然又是统一的:必然与偶然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48、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区别在于,在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49、可能性有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之分,属于抽象可能性的是大海捞针
50、“知人善察,难眩以伪”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
51、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52、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脑造出来的矛盾”
53、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
这说明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54、辩证的同一是以差别、对立为前提的同一
55、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
势。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56、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57、“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灌则灌”是因为矛盾具有特殊性
58、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矛盾的普遍性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事物的发展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59、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一与矛盾的次要方面,处手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一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一方的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60、“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蕴含的哲理是: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